農村經濟增長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31 11:02:00

導語:農村經濟增長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經濟增長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在參考相關理論模型的基礎上,采用實證分析方法,對我國農村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的相互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具有明顯影響作用,但農村經濟增長卻對農村金融發展沒有顯著影響,兩者間存在一定長期均衡關系。

[關鍵詞]農村經濟增長農村金融發展協整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服務業在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相關制度改革也取得積極進展,但與當前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現實需求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一、數據協整分析

1.分析方法

一直以來,單方程的OLS法在測度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長期均衡關系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由于單方程的OLS法會出現自變量內生性問題,加之在非平穩變量上的OLS法可能出現偽回歸問題。因此,本文在分析方法上,選取姚耀軍基于VAR模型及其協整分析的方法,就中國農村經濟發展與金融支持的相互關系進行研究。

2.指標設計

為深入研究中國農村經濟發展與金融支持的相互關系,分別設計反映農村經濟增長狀況和農村金融發展狀況的兩組指標進行評價。

反映農村經濟增長狀況的指標:農村人均GDP(簡記為RPGDP)。反映農村金融發展狀況的指標:金融發展規模指標RL/RGDP(簡記為RLG),RL表示農村貸款余額(鄉鎮企業貸款余額與農業貸款余額之和),RGDP表示農村GDP;金融發展結構指標RLT/RL(簡記為RLTL),RLT表示鄉鎮企業貸款余額(國有銀行鄉鎮企事業單位貸款余額與農村信用社鄉鎮企事業單位貸款余額之和);金融發展效率指標即RD/RL(簡記為RDL),該指標表示農村金融中介組織將農村儲蓄轉化為農村貸款支持農村經濟增長的效率,RD表示農村儲蓄存款余額。

3.數據說明

文中金融數據主要源自《中國金融年鑒》。其中,1977年至1984年間,鄉鎮企業貸款余額為國有銀行鄉鎮企事業單位貸款余額與農村信用社鄉鎮企事業單位貸款余額之和,農業貸款余額為國有銀行農業貸款余額與農村信用社集體農業貸款余額、農村信用社農戶貸款余額之和;1985年至2004年間,相關數據采用直接統計數據。農村存款余額為農戶儲蓄存款余額與農業存款余額之和。

文中農村GDP等于全國GDP乘以農村GDP占全國比重。其中,全國GDP(以1978年為基年)、農村人口數量等數據源自《中國統計年鑒》,農村GDP所占比重源自《中國農村經濟綠皮書》。

為了降低數據變化幅度,對相關變量取對數值,數據分析采用Eviews軟件完成。

4.實證分析

(1)利用ADF檢驗法對各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其結果見表2。通過檢驗,各變量的水平值皆為I(1)時間序列。

說明:△InRFIR表示InRFIR的一階差分,其余同;(C,T,L)表示檢驗模型含有截距項、趨勢項,滯后階數為L。

(2)協整檢驗。雖然反映農村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的各指標是非平穩的一階單整序列,但這些指標可能存在某種平穩的線性組合。這些組合反映了變量間的長期穩定關系,即協整關系。使用Johansen協整檢驗法進行協整檢驗(見表3)。

由于協整是一種基于VAR模型的檢驗方法,因此,在進行檢驗前,須先確定VAR的模型結構。這里基于各數據生成過程特征,選擇帶有截距項而不帶有趨勢項的VAR模型。為保持合理的自由度同時又要消除誤差項的自相關,首先選取最大滯后階數為3的VAR模型,并從3開始依次降階選擇最優滯后階數。按照SIC準則,利用Q統計量檢驗殘差序列有無自相關,得出滯后階數為2的VAR模型為最優選擇。

VAR協整檢驗模型實際上是對上述無約束的VAR模型施加協整約束后得到的VAR模型,該模型的滯后期是無約束VAR模型一階差分變量的滯后期。由于無約束VAR模型的最優滯后期為2,故協整檢驗的VAR模型滯后期確定為1。

由表3中LR統計值與臨界值的比較可知,在顯著水平1%以下,各變量具有協整關系。

(3)利用LA—VAR方法進行因果檢驗,Wald檢驗結果見表4。通過分析可以認為,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狀況是經濟增長的Granger原因,但中國農村經濟增長確不是農村金融發展的Granger原因。上述因果關系是一種短期因果關系。

二、基本分析結論

基于LA—VAR方法進行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表明,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在過去幾十年中,至少從短期Granger因果關系上看,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影響作用,但農村經濟增長卻對農村金融發展沒有顯著的影響。

從農村經濟增長不是農村金融發展的Granger原因看,雖然中國農村金融體系經過30年的改革發展,基本上形成了以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為主體的農村金融體系,但這些并沒能在本質上促進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業的根本性發展,農村金融發展嚴重滯后于農村經濟增長。

從農村金融發展是農村經濟增長的Granger原因看,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改善農村金融發展狀況,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滯后性,嚴重制約了農業結構調整、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已成為當前解決“三農”問題的迫切要求。

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所存在的長期均衡關系,符合金融發展理論的主流觀點。這表明,我國農村經濟增長已經走出了單純依靠人力、物力投入的外延式增長模式,正逐步向依靠金融要素投入的內生式增長模式轉變。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提高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對于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受種種原因影響,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規模嚴重滯后,國有商業銀行在縣域金融服務體系中收縮日益嚴重,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困難重重,嚴重限制了城鄉協調發展,拉大了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加劇了金融發展的非均衡程度。

鑒于這一情況,在農村經濟增長初期,應進一步強化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資金主導供給作用,適度擴大貸款投放規模,逐步建立農村金融資金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體系。

參考文獻:

[1]姚耀軍: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2004(5)

[2]中國金融年鑒[Z].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3]中國統計年鑒[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4]中國農村經濟綠皮書[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