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感染患者藥學監護分析

時間:2022-01-09 09:59:00

導語:泌尿系感染患者藥學監護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泌尿系感染患者藥學監護分析

ICU的感染患者往往病情嚴重且變化多樣,由于病原學的延遲確認、藥物的藥效學和藥動學(PK/PD)、耐藥菌的檢出等原因使治療變得復雜。筆者對臨床1例難治性泌尿系合并血流感染患者實施抗感染藥學監護,助益了患者的治療轉歸,獲得并強化了藥師在外科抗感染藥物治療方面的知識和經驗。

1病例簡介

患者女性,81歲,80kg,哈薩克族,于入院第7天行膀胱沖洗后出現大量血尿。第8天行膀胱鏡檢查+膀胱血腫清除術,術后血常規示:白細胞計數49.54×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92.10%,抗菌藥物為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0.5givq12h);第13天加用氟康唑(0.2givqd);第17天患者精神欠佳,間斷發熱寒戰,最高體溫39℃,白細胞計數:34.55×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8.50%,C-反應蛋白:152.6mg•L-1,降鈣素原:8.11ng•mL-1,血壓:70/40mmHg,SPO2:98%,CT示:盆腔血腫。診斷為:盆腔感染,感染性休克。藥物更換為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3givq8h)聯合莫西沙星注射液(0.4givqd)抗感染治療。第18天行盆腔膿腫切開引流術+膀胱造瘺術,術后轉入外科ICU。第19天患者仍間斷發熱寒戰,最高體溫39.5℃,白細胞計數:25.84×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9.20%。臨床藥師參與會診,抗感染方案更改為萬古霉素首劑1.5g、維持0.5g(ivq12h)聯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鈉(4.5givq6h)。第20天,患者生化檢測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110IU•L-1,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73.0IU•L-1。臨床藥師建議停用氟康唑,加用保肝藥物治療。當日尿培養示:屎腸球菌(D群),血培養:屎腸球菌(D群),停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鈉,繼續萬古霉素抗感染治療。第22天萬古霉素治療3天,患者仍間斷發熱38.5℃,白細胞計數:24.16×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5.70%,臨床藥師將萬古霉素的劑量增加至2gq24h,輸注時間大于2h。第24天,患者的體溫降至正常,白細胞計數:11.98×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78.8%,血培養結果陽性。臨床藥師建議更換導管再次行血培養。第30天血培養示:無細菌生長。患者病情穩定,從ICU轉回普通病房。

2用藥分析

2.1疾病診斷。患者明確診斷為泌尿系感染合并血流感染。泌尿系感染主要的致病菌通常95%以上是由一種病原菌引起的,其中以大腸埃希菌最常見[1]。據報道,在復雜性下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中,大腸埃希菌的比例有所下降,而腸球菌、變形桿菌、假單胞菌的比例增多,在病原學結果未出來之前,需要結合患者的病史和流行病學制定抗感染方案[2]。2.2抗感染藥物治療方案的調整及分析。患者行盆腔膿腫切開引流術+膀胱造瘺術后,仍間斷發熱寒戰,最高體溫39.5℃并轉入ICU治療,臨床藥師根據病情對該方案進行分析:①感染灶沒有去除,外科干預是感染治療的首要措施;②沒有覆蓋感染的致病菌,引起患者感染的致病菌可能不是腸桿菌,而是腸球菌,或者是由多種致病菌引起的混合感染;③藥物選擇不合適,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對腸球菌在體外實驗有活性,而在體內認為無活性。莫西沙星是第四代的氟喹諾酮類藥物,具有較高的抗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的活性,但對50%~60%的大腸埃希菌呈現耐藥,對腸球菌也無抗菌活性;④該患者既往反復尿路感染,本次住院后頻繁更換抗菌藥物,不排除病原菌為多重耐藥菌。臨床藥師參與制定了下一步的治療方案:萬古霉素聯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鈉抗感染治療。基于病急未得到病原學結果,但經驗性泌尿系抗感染治療需要覆蓋腸桿菌與腸球菌。2005—2014年CHINET細菌耐藥性監測顯示,萬古霉素對腸球菌的敏感性仍高度敏感[3]。其后生化報告血清肌酐值(Cr):91.6μmol•L-1,計算肌酐清除率(Ccr)為:53.77mL•min-1。《萬古霉素臨床應用專家共識》[4]指出:對于重癥感染患者,首劑負荷劑量有助于萬古霉素迅速達到理想的血藥谷濃度,負荷劑量:25~30mg•kg-1,維持劑量:15~20mg•kg-1;對于65歲以上患者,在萬古霉素用藥前應評估腎功能,Ccr在40~55mL•min-1時,建議萬古霉素的給藥劑量為500mgq12h。臨床藥師與主管醫師商討后將患者初始方案定為:萬古霉素首劑1.5g,維持0.5g(ivq12h),每次給藥時間>1h,且前15min需要緩慢的滴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鈉對腸球菌的敏感性不確定,但對產ESBL的腸桿菌屬有較好的抗菌活性且在尿液濃度較高時,屬于時間依賴性抗菌藥物,其最大化>(70%fT>MIC)是給藥的目標[5],給藥方案定為4.5givq6h,延長輸注時間為2h。之后病原學結果顯示:尿培養為屎腸球菌(D群),血培養:屎腸球菌(D群)。停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鈉繼續萬古霉素抗感染治療。萬古霉素治療3天,患者仍間斷發熱38.5℃,白細胞計數:24.16×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5.70%,抗感染效果欠佳。臨床藥師對治療方案再次進行了分析及修定:①AUC0-24/MIC(24小時藥時曲線下面積/最小抑菌濃度)≥400是萬古霉素達到PK/PD的目標,AUC0-24=24h給藥劑量/清除率(Dose/CL),90%萬古霉素在給藥后24h內從尿中排出,腎清除率為1.09~1.37mL•kg-1•min-1,根據患者的體重計算CL為5.23~6.58L•h-1,藥敏示萬古霉素MIC≤1mg•L-1,計算出Dose為2.09~2.63g。但這是理論的計算值,還需要參考一些方法和資料。②臨床藥師查閱了《臺灣雙和醫院Vancomycin成人建議劑量及監測血中濃度指引》,對于治療一般感染(谷濃度:5~15mg•L-1)建議:Ccr在50~59mL•min-1,體重在80~89kg時的推薦劑量為0.5gq8h;對于治療嚴重感染的谷濃度(15~20mg•L-1)建議:Ccr在50~59mL•min-1,體重在80~89kg時的推薦劑量為1gq12h。③臨床藥師通過萬古霉素計算器(VancomycinCalculator)將患者的基本參數輸入后,計算得出維持谷濃度在15~20mg•L-1的給藥劑量為2gq24h,輸注時間為2h,谷濃度大約17.4mg•L-1,同時將這個數據用JPKD(JavaPKforDesktop可用于臨床治療藥物監測的電腦軟件)進行計算,得出給藥劑量為2gq24h,輸注時間為2h,谷濃度大約在16.7mg•L-1。以上3種方法都是理論的計算僅作參考,實際應用于患者有無療效還需要觀察,建議醫師將萬古霉素的劑量增加至2gq24h,輸注時間大于2h。2.3療效評價。通過與臨床醫師的密切協作治療,調整萬古霉素劑量兩天后,患者的體溫降至正常,白細胞計數:11.98×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78.8%,治療有效,患者病情穩定轉回普通病房。藥學監護后患者的血象變化見圖1。

3藥學監護對治療方案的影響

患者診斷為泌尿系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起初經驗性給予抗菌藥物治療病情未見好轉,轉入ICU后,臨床藥師進行全程藥學監護,根據患者病情并結合抗菌藥物特點,與醫師共同制定合理的抗感染方案,同時密切監測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并采取相應措施。3.1患者主要為泌尿系感染引發血流感染,病原菌以大腸埃希菌和腸球菌為主,臨床藥師選用萬古霉素聯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鈉治療,但是針對重癥感染患者,想要達到有效的治療濃度,需要根據抗菌藥物的PK/PD進行個體化給藥。臨床藥師查閱多種文獻資料,經過對萬古霉素兩次劑量調整后,找到較為合適患者的劑量及用法,使體溫降至正常,各項生化指標也逐漸恢復正常。圖1藥學監護后患者的血象變化3.2臨床藥師對病原學檢查結果作仔細地分析解讀,患者入院第24天的血培養為革蘭氏陽性球菌,臨床藥師查詢了血樣的采集及培養結果的報告,表明從中心靜脈置管和外周各抽取了需氧、厭氧兩套血,表示血培養陽性的為中心靜脈導管血,外周血無細菌生長。臨床藥師初步判斷該結果為污染菌,建議醫師更換導管并再次行血培養,其結果證實沒有細菌生長。3.3萬古霉素治療窗較窄,腎毒性較大,在治療期間應對患者進行血藥濃度監測(TDM),但本院沒有開展萬古霉素TDM,臨床藥師密切監測患者的腎功能。在治療過程中,患者AST:110IU•L-1,ALT:73.0IU•L-1,臨床藥師仔細查看患者的治療藥物,發現氟康唑在治療中出現了一過性的血清轉氨酶升高,偶現肝毒性,此肝功能異常可能與氟康唑有關,即停用氟康唑,并給予多烯磷脂膽堿聯合門冬氨酸鉀鎂保肝治療。之后血清轉氨酶降至正常,監測腎功也無異常。見圖2。

4討論

泌尿系感染是常見的感染性疾病,該患者在病原學結果未明確時,臨床藥師先根據泌尿系感染最常見的病原菌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在明確病原菌后更換為有針對性的抗感染藥物。合適的抗菌藥物還需要在感染部位達到有效的治療濃度。臨床藥師選用萬古霉素及其他抗感染藥物時,查閱多種文獻資料,經過科學、專業的劑量調整,找到較為適合該患者的劑量及方法。同時,不良反應的監測對抗感染治療也至關重要。在患者使用氟康唑出現血清轉氨酶上升時,及時停用并加用保肝藥物,使肝功能逐漸恢復正常。在臨床的實際診療中,臨床藥師參與臨床藥物治療,不僅可以協助醫師提高治療效果,還可以減少濫用藥物對患者的傷害,體現了臨床藥師在醫療工作中的價值[6]。

參考文獻

[1]翟如波,李云慧.泌尿系感染者病原菌的臨床分布特點及耐藥性檢測[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2015,9(6):63-7.

[2]汪復,張嬰元.實用抗感染治療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636-8.

[3]楊青,俞云松,林潔,等.2005—2014年CHINET腸球菌屬細菌耐藥性監測[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6,16(2):146-52.

[4]萬古霉素臨床應用劑量專家組.萬古霉素臨床應用劑量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2,30(11):641-6.

[5]TsaiD,LipmanJ,RobertsJA.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considerationsfortheoptimizationofan-timicrobialdeliveryinthecriticallyill[J].CurrOpinCritCare,2015,21(5):412-20

[6]黃立峰,陳萬生.對1例難治性骨傷患者實施的抗感染藥學監護[J].中國臨床藥學雜志,2016,25(4):257-60.

作者:肖湘 單位:烏魯木齊市友誼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