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學實驗教學對課程思政教育的啟發

時間:2022-05-24 11:04:45

導語:解剖學實驗教學對課程思政教育的啟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解剖學實驗教學對課程思政教育的啟發

[摘要]目的:探討提高系統解剖學實驗課思政教育的方法。方法:選取2018級臨床1~8班400名學生,采用醫學人文教育貫穿虛實結合的系統解剖學實驗教學方式,并對實施前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結果:教學前后的學生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具有比較明顯的差異(P<0.01)。結論:醫學人文教育結合虛實實驗教學有利于推動系統解剖學網絡課程思政教育

[關鍵詞]系統解剖學;實驗教學;醫學人文;網絡課程

醫學教育肩負著教育和衛生醫療雙重責任[1]。日益興起的醫學網絡課程中恰當融合醫學人文教育能夠對醫學生道德修養、職業素質產生重要影響[2]。如何在醫學網絡課程中有機融合醫學人文教育還鮮見報道。我院在2019年采用數字人虛擬仿真系統結合緬懷遺體捐獻者,慰問孤寡老人等人文教育培養,提高了醫學生知識目標和情感目標的相互融合[3],對目前“網課”如何融合“課程思政元素”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作用。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選取2018級臨床醫學專業1~8班400名學生,以本教研室師資講授系統解剖學實驗課。教學時間為2019年3月—6月。(二)方法。1.虛實結合實驗教學。首先由教師在虛擬仿真軟件上以不同方位講解人體各系統器官的結構、形態、位置和毗鄰關系,教學時間約20min。其次給學生溫習回顧知識點時間約10min。再次教師使用大體標本、手摸標本或模型講解具體結構,時間約30min。剩余的時間學生獨自利用虛擬仿真人體教學軟件中的微課、動畫資源結合標本、模型進行對比觀察,鞏固知識點,教師答疑。下課前5min總結歸納。2.醫學人文教育。(1)實驗前默哀致敬,宣誓告慰。第一次系統解剖學實驗授課前,學生統一著白大衣,以良好儀容儀表,整齊列隊向塑化標本、手摸標本、大體標本等教學用標本(即“無言良師”)進行默哀3分鐘;再由學生領誓,帶領全體醫學生宣誓,告慰遺體捐獻者獻身醫學事業之情。(2)實驗中尊重愛護,開展集體合作。每次實驗課采取團隊合作觀察討論,共同解決問題;在觀察人體器官或結構的時候,設立監督機制,要輕輕觸摸觀察,培養愛護標本,決不能拉拽,掰斷標本;建立“實驗行為一票否決平時成績制度”。每次實驗課后及時用標本袋密封“無言良師”,認真打掃“無言良師”周圍的衛生,以表達尊重之情。(3)實驗后靜思回顧,感恩大愛。學期實驗課結束后,所有學生再次向“無言良師”鞠躬,舉行告別儀式,感謝其對學習和成長的幫助。(4)開展公益活動,建立溝通渠道。清明節、中秋節前期均在“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碑”舉行祭奠“無言良師”的大型公祭活動,或舉辦網絡祭奠活動,時刻緬懷遺體捐獻者為醫學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5)調查問卷。以問卷星軟件設計調查問卷。從尊重生命、救死扶傷、公益活動、交往溝通等方面對本研究前后的醫學生道德修養展開調查。(三)統計學方法。問卷星軟件收集調查資料。采用SPSS18.0進行分析,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教學前后的學生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均具有比較明顯差異(AllP<0.01)(見表1)。72.0%以上的學生樹立了尊重生命、對遺體捐獻者持敬畏態度;73.75%學生建立了積極的關愛孤寡老人,救死扶傷的職業道德觀;67.0%學生非常擁護社會活動公益事業;60.25%學生迫切希望保持良好的人際溝通和集體協作能力。

三、討論

醫學是與人溝通的特殊科學,不僅要求學習者具有扎實的醫學知識,更需要醫者具有良好的醫德以及與患者溝通的技能[4]。解剖學對醫學生首次接觸醫學課程起著關鍵性引導作用[5]。在虛實結合的系統解剖學實驗教學中為了傳達尊重生命、救死扶傷和增強表達與溝通等人文教育理念。2018級學生均為90后,這批學生具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處理問題特點,喜歡追求個人思考,不喜歡與人交流溝通[6]。用于教學用的大體標本、手摸標本均為捐獻的遺體制備獲得,這些捐獻者的遺體被稱為不會說話,沒有生命的“無言良師”[7]。第一次實驗課上舉行的“無言良師”默哀宣誓活動,講授“無言良師”的無私奉獻精神,減少了醫學生對大體標本的恐懼,尊重、敬畏、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實驗課上,為了保護標本,更為了養成團結合作意識。教師在講授解剖結構時,輕輕指示標本結構,以自身示范,培養學生愛惜大體標本的習慣。仿照臨床手術模式,建立小組學習制,每組設立監督員、操作員、理論指導員等職責。學生們互相監督,保護標本精細結構,如果損傷的話集體討論,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臨床,產生的嚴重后果。對于不尊重“無言良師”、任意破壞標本結構、屢教不改者實施“一票否決制”取消平時成績,并通報輔導辦給予相應批評。這個措施的執行使廣大學生均樹立了愛惜標本、尊重生命、團結合作的意識。為了在實驗課之外充實人文素質教育,課余時間組織醫學生去社區關愛弱勢群體,慰問孤寡老人。通過清明節祭掃、每月社區義診、關愛孤寡老人等系列活動,培養了學生尊老愛幼、關愛他人的思想品德,也提高人與人之間溝通能力,處理醫患關系時更好地和患者溝通,和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8]。經過系列活動多數學生能養成良好的醫學人文精神,意識思想的養成是漫長而艱苦的工作。課程思政教育理念比較新,我們雖然僅在一屆學生中嘗試了醫學人文教育和虛實結合的教學手段,但是實踐中已經凸顯了學生發生的思想、人文、追求、價值等觀念的變化,說明這種教學理念值得推廣,但是細節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磨合。學生受到本學期的人文啟發,接下來將在局部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課程中繼續深化醫學人文教育,不斷提升的醫學人文教育將使學生從認知上變成具體行動,達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以上開展的活動為目前日益興起的網課教學帶來了啟發,在系統解剖學實驗課網絡教學第一次課也可以舉行默哀宣誓活動,敬畏捐獻遺體的“無言良師”們做出的貢獻;教學過程中隨時穿插抗疫、科學家等感人事跡,提高自豪感和使命感,就能夠使一塊屏幕不斷傳遞思政素質教育[9]。總之,在系統解剖學課程融入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對全面提高醫學生知識和職業情感綜合能力,加強醫學生職業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白慧君,馮昊,王彩云,等.院校醫學人才教育發展現狀與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探討[J].中國工程科學,2019,21(2):69-73.

[2]呂少春,宋漢君.新時代綜合性大學醫學教育高質量發展有關問題的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9,39(8):561-565.

[3]紀怡然,沈雷,姚立杰,等.虛實結合的新媒體人體解剖學教學活動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8,16(23):12-14.

[4]王亞蒙,焦明麗,AnastasiaGamburg,等.基于引文可視化分析軟件的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熱點追蹤[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9,39(1):22-26.

[5]劉曉柳,熊彥娥.淺議人體解剖學日常教學中的人文素質培養[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7):13-14.

[6]李辭,曹建琴,李甜甜,等.社交焦慮障礙大學生對憤怒、厭惡面孔的注意偏向成分分析[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9,28(4):337-342.

[7]賈立勤.論醫科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J].學理論,2014(23):264-265.

[8]賀細菊,王配軍,張亮,等.在護理學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中加強人文教育的實踐與探討[J].當代醫學,2019,25(20):188-189.

[9]王夢茜.互動、創造與愛,是屏幕無法代替的由一塊屏幕引發的德育討論[J].教育家,2019,12(1):16-17.

作者:姜楊 沈雷 單位:齊齊哈爾醫學院基礎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