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庫衛生規劃革新措施
時間:2022-08-20 09:47:28
導語:三峽庫衛生規劃革新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國以后,我縣衛生事業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得到極大發展,城鄉人均期望壽命有較大程度地提高。但是,由于長期傳統衛生計劃模式和舊的行政管理體制的束縛,我縣區域衛生規劃已極不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發展經濟的要求,必須進行調整與改革。三峽工程的興建,使我縣面臨大規模醫療衛生機構遷移,為我縣區域衛生規劃的總體調整與布局帶來良好的契機。現就我縣區域衛生規劃現狀及改革提出設想與建議,供各級領導決策時參考。
1我縣區域衛生現狀
1.1一般情況巫山縣位于長江流域巫峽地區,距三峽工程大壩僅124公里,是重慶市東大門和重慶庫區的最低水位縣。全縣幅員面積295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680米,最低73米,境內山大坡陡,溝壑縱橫。全縣轄6區48個鄉鎮,566個行政村,總人口58萬。其中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數的94%。1996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62556萬元,財政支出8711萬元,衛生事業撥款364.77萬元,衛生事業費占縣財政支出的4.19%,人均衛生事業費6.31元。
1.2衛生資源現狀1996年底統計表明:巫山縣現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675個。其中縣級綜合醫院1個,中醫院1個,區(中心)衛生院8個,鄉鎮衛生院48個,地名衛生院27個;行政村衛生室及醫療點566個;縣婦幼保健院1個;非衛生部門醫療機構23個,其中,廠礦企業醫務室11個,學校醫務室12個。除此之外,還有個體醫療機構35個。全縣衛生部門醫療單位有病床636張,平均每千人口占有病床1.1張。衛生技術人員790人,平均每千人口占有衛生技術人員1.4人。衛生技術人員中,高級8人,占1.01%;中級214人,占27.09%;初級568人,占71.90%。
1.3醫療需求和資源利用情況我縣醫療服務以常見病、多發病為主。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和旅游事業的發展,流動人口相繼增多,肝炎、結核等傳染病呈上升趨勢。同時我縣山區農村又是地氟、地甲病高發區。1996年全縣門診診療875589人次,人均1.51次;在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就診的人次中,縣級醫院占9.92%,農村鄉鎮衛生院占74.61%,個體及其它機構占5.47%。全縣醫院病床使用率為40.41%,農村衛生院為48.83%。
1.4醫療供需和資源利用的主要矛盾
1.4.1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城鄉分布不均。由于我縣經濟發展落后,衛生事業投入嚴重不足,醫療資源總量(機構、床位、醫生數)偏低,醫療機構普遍規模小、條件差,且多數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城鎮,偏僻鄉村缺醫少藥的現象仍然嚴重存在。
1.4.2醫療網點基本健全,但服務功能低下。我縣衛生部門現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基本覆蓋了全縣城鄉。分布雖廣,但多數農村醫療機構服務功能不到位。特別是鄉鎮衛生院和地名衛生院,房屋破舊且危房比例大,醫療設備極少,人員及技術不配套,醫療護理條件極差,與當地農民的醫療保健需求極不適應。
1.4.3病人流向不合理,資源利用效率低。由于我縣絕大部分醫療設備和較高醫療技術過分集中在城鎮,基層區鄉醫療條件較差。一些本應在區鄉衛生院就地診治的常見多發病,轉而流向縣級醫院和城鎮個體醫療機構。其結果導致農村醫療單位閑置,使我縣僅有的衛生資源也得不到充分利用。
1.4.4計劃舊體制束縛,機構布局不合理,部分衛生資源重疊浪費。由于傳統計劃經濟模式影響,一是按區鄉建制設置醫療機構,造成同一個城(場)鎮多個重疊的醫療機構,每個區場鎮既有區(中心)衛生院,又有所遮鄉(鎮)衛生院及數個地名衛生院。二是條塊分割,部門所有。同一地方,不同部門設置功能重疊的醫療機構,服務內容在低水平上重復。如城區除衛生部門醫療機構之外,計劃生育系統,廠礦、學校、公司都相繼建起了門診部、醫務室。三是一些社會團體、單位和個人以營利為目的,興辦未經審批的醫療機構,種類雜,數量多,布局較為混亂。
2我縣區域衛生規劃改革的指導思想
2.1我縣開展區域衛生規劃改革,應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務院醫療機構管理條例》、《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衛生部《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和《三峽地區區域衛生發展規劃指導原則》等有關法規為指導思想,以建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衛生體系并適合我縣實際需求為目標,以增進全縣人民健康為中心,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導向,使我縣區域衛生發展與縣域內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相適應。
2.2緊抓三峽庫區醫療衛生機構淹沒重建契機,打破舊有行政隸屬及體制關系,實事求是地以需求為中心重新合理配置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充分利用我縣有限的衛生資源和移民補償資金,建立適合庫區縣情的醫療服務體系,更好地為全縣58萬人民提供符合成本效益的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服務。
3改革區域衛生規劃的基本原則
3.1統一規劃原則。為達到統一規劃,合理布局,保證需求,節約資源的目的,縣政府必須盡快出臺《巫山縣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縣衛生局也應加強宏觀調控和行政監督力度,對新建的醫療機構,必須按《規劃》從嚴審批。
3.2整體效率原則。根據我縣醫療機構現狀,要按照衛生部頒布的《全國醫院分級分等標準》要求,確定本縣醫療機構的等級結構,實行標準有別、要求不同的管理。并逐步建立層次清楚、比例協調、利用率適度、城鄉一體化的分級分工,分級指導,雙向轉診的新體制。努力提高病床使用率,降低平均住院天數。
3.3公平原則。從我縣醫療資源城鄉分布現狀出發,嚴格控制并精簡壓縮城鎮醫療機構的數量和規模。貫徹中西醫并重方針,保證中醫醫療的資源配置,重點加強農村醫療機構的配套建設。大力培養農村適宜的專業人才,提高診療技術水平,保證最大限度為全縣人民群眾提供基本醫療保健服務。
3.4均衡發展原則。我縣現有醫療機構數量已基本飽和,但分布結構不合理。今后要在特別加強鄉鎮衛生院建設的同時,注重專科疾病防治,急救機構,衛生監督和防疫、婦幼保健短線建設,以充分發揮衛生資源的整體功能與效益。
3.5國家辦醫為主的原則。我縣醫療機構以國家和集體辦為主,嚴格控制社會、團體和個人辦醫,堅決取締無證行醫、游醫和巫醫,凈化我縣醫療環境。
3.6可及性原則。衛生資源配置要符合我縣山區農村的實際,醫療機構要在選擇服務半徑適宜,交通便利,布局合理,最易為農民群眾提供服務的位置。
4我縣區域衛生規劃與資源配置的措施與建議
4.1縣級醫療衛生機構巫山縣城是一個面積不足2平方公里,常駐人口僅6萬左右的小縣城。縣城內有縣級醫療衛生單位6個,區鎮醫院2個,地名衛生院1個,還有10余個廠礦、公司、學校醫務室,計劃生育指導站(所)和20余個個體診所,城區每千人口擁有的衛生技術人員、病床數大大超過部頒標準。鑒于巫山新縣城設計為三峽庫區的濱江小城市,新城戰線長,僅沿江一條主要交通干道。同時規劃總人口也僅10萬人左右。新縣城醫療機構設置,一方面要適應庫區疾病防治及旅游發展需要,另一方面要兼顧衛生資源的綜合利用及移民實際補償的資金總量。筆者建議:將現在巫山縣城衛生部門的9個醫療衛生單位,本著工作性質、服務內容相同或相近,避免重復建設,重復購置醫療設備等衛生資源浪費,綜合利用有限的移民補償和對口支援資金等原則,重新壓縮建設成巫山縣醫療中心和巫山縣預防保健中心兩個機構。新建的醫療中心包括現在的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衛生學校,城區的2個區鎮衛生院和1個地名衛生院共6個單位。預防保健中心包括縣衛生防疫站,縣婦幼保健院及縣藥品檢驗所3個單位。合并后的兩個中心,因集中了原9個機構的移民補償及對口支援資金,有能力按二級甲等標準重新建設。考慮到新城區干線長,為滿足城鎮居民的門診需求,醫療中心可分設3個門診部及1個住院部。預防保健中心還可內設傳染病、婦產及兒童專科治療病區。新建的兩個中心,將大大減少行政管理人員及后勤工勤人員,符合精簡事業單位人員,減輕財政負擔的原則。可將這一大批人員轉崗分流,興辦工副業或第三產業,達到“以工助醫”、“以副補醫”的目的。還有相當一部分富余的專業技術人員,可擇優競爭上崗,把一部分年輕有為的專業人員送大醫院進修學習專科專病,培養專業骨干或全科醫師;一部分脫產到職工醫學院或衛生干部管理學院學習深造;另一部分專職從事新縣城的社區醫療服務,開辟醫療衛生服務的新領域。新建的兩個中心在購置大型醫療設備時,可分別從醫療和檢測兩個角度綜合考慮。如醫療中心以射線、功能檢查設備為主,預防保健中心以檢驗、監測設備為主,在各有側重的前提下,絕不允許重復購置。兩個中心的醫療設備可互相通用,并同時為全縣所有醫療衛生機構提供輔助檢查及診斷服務。
4.2區(中心)及較大集鎮醫療機構我縣6區3鎮在其所轄面積不大的農村集鎮范圍內,都重疊有區(中心)衛生院及鄉鎮衛生院,部分區鎮還有已撤建制的地名衛生院。筆者建議,將我縣區鎮集鎮所在地的多個重疊醫療機構全部予以撤并,只建設一個規模適度,醫療設備、條件較完善,能夠承擔該集鎮及服務幅射半徑在2公里范圍內的醫療預防保健康復中心機構。可喜的是,我縣在廣東省衛生廳的幫助指導和對口支援下,正著手實施將庫區內原雙龍區、鎮兩個衛生院合并建設為雙龍中心衛生院。也正規劃將庫區內原大昌區、鎮衛生院及3個地名衛生院共5個機構合并建設為大昌中心衛生院1個機構。
4.3鄉鎮及地名衛生院
4.3.1遠離集鎮的高山鄉鎮衛生院,要進一步鞏固完善。要緊緊抓住農村衛生“三項建設”機遇,切實按照一級醫院標準,做好房屋、技術、設備三配套建設。三配套中的三者不可偏廢,不能僅僅排除危房就算了事。
4.3.2已撤建制的地名衛生院,如距現在的鄉鎮衛生院不足2公里,且管理水平低下,經濟效益較差,要堅決予以撤、并、轉。如距離較遠,農村實際又需要保留其服務功能的地名衛生院,可改建為鄉鎮衛生院的簡易門診,擔負危急重癥的搶救、轉診及常見多發病的日常診療任務。如地名衛生院所在行政村村醫生業務能力較強,可將其改為甲級村衛生站,其國有或集體資產可以探索股份合作或租賃、承包等多種方式以保值增值,專業技術人員可留在該衛生室,形成鄉村聯辦或一體化管理模式。
4.4社會及個體醫療機構
4.4.1根據《國務院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和原《四川省社會辦醫管理辦法》等法規規定,我縣企業、學校醫務室不具備條件向社會開放,只能對內提供一般醫療服務。
4.4.2計劃生育指導站(所)應以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咨詢、服務、宣教并開展計劃生育各類手術,發放避孕藥具為主。不應與衛生部門的醫療單位爭搶病人。
4.4.3經審批的個體行醫人員必須到指定地點為邊遠山區缺醫少藥的農民群眾提供服務,不準未經批準集中在城鎮售藥贏利,否則依法吊消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4.4.4鼓勵和提倡我縣中高級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退休后體力精力充沛者,到醫療技術落后的鄉鎮領辦衛生院或受聘為鄉鎮衛生院的業務骨干,繼續為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揮余熱。
4.4.5堅決依法取締,從重打擊非法無證行醫,售藥人員和巫醫、游醫,徹底凈化我縣醫療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