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行公司治理與銀行風險淺議論文

時間:2022-12-24 04:28:00

導語:商行公司治理與銀行風險淺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行公司治理與銀行風險淺議論文

文章摘要:商業銀行是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業銀行公司治理關系到商業銀行的未來發展和收益以友競爭力問題。因此研究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對提升商亞銀行的治理水平和面時國際國內同行競爭具有重大的意義。本文基于我國土市的商業銀行,根據公司治理結構變量和風險變量研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和銀行風險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論文關健詞:商業銀行公司治理銀行風險

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是指建立以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等機構為主體的組織架構和保證各機構獨立運作,有效制衡的制度安排以及建立科學、高效的決策、激勵和約束機構。其中股東大會是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中的權利機構,是股東之間溝通的有效渠道,以確保所有股東享有平等地位和對銀行重大事項的知情權、參與權和表決權;董事會是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中的決策機構,又股東大會負責。包括獨立董事,非獨立董事以及執行董事等。主要職責包括制訂商業銀行的戰略方針和經營等;監事會是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中的監督機構,對商業銀行的財務事宜和董事會、高級管理層的行為行監督之權,對股東大會負責;高級管理層是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中的執行機構,對董事會負責。高級管理層以行長為代表,副行長等高級管理人員協助行長工作。行長的主要職責包括主持銀行的日常行政、業務、財務管理工作,組織實施董事會決議,擬訂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基本管理制度及具體規章,提名其他高級管理人員人選,擬汀薪酬福利和獎懲方案等,如圖1所示。

商業銀行除了這些主要常設的機構外,還下設部委員會包括公司金融委員會,金融委員會,金融市場委員會,內剖對空制委員會,資產處置委員會,反洗錢工作委員會,稽核委員會,證券投資管理委員會,風險政策委員會等部門,協調商業銀行的內部治理,保障商業銀行的穩健運行。

本文主要選取股權制度、董事會特征和銀行風險方面選取相關數據,通過并運用線勝回歸模型的分析力.法來研究公司治理結構和銀行風險之間的關系。

一、數據來源,樣本選取和變量定義

在股權特征方面,本文選取我國上市部分商業銀行的第1大股東到前5大股東持股比例,以考察股權集中度對公司風險的影響作用。在董事會特征方面,選取了董事會規模,獨立董事占董事會規模的比例,非執行董事占董事會規模的比例,執行董事占董事會規模的比例,董事會每年召開的會議次數等數據;銀行風險方面選取Z一得分作為衡量銀行風險的指標。Z一得分越高,說明銀行越穩定,Z一得分定義為(ROA十CAR)。(ROA),其中ROA表示資產回報率,CAR表示資本一資產比率。因為上市銀行受國內國際宏觀經濟及政策的影響,其市值波動較大,面臨的風險也較大。被解釋變量就是得分,其余變量為解釋變量。(見表1)數據來源于各個銀行2009年第三季度季報和巨潮資訊網。

二、樣本數據的描述統計分析

從樣本上市的商業銀行的股權結構特征分析可以得出第1大股東持股持股最大為67.53%,最小為16.76%,平均值為32.091%,標準差達到19.772;而前5大股東持股最大為96.931%,最小為27.64%,均值為67.568%,標準差為28.974。根據該表中的數據,說明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股權集中度較大。而從樣本商業銀行董事會結構統計特性分析中可以得出董事會規模人數最多有19人,最少12人,符合我國公司法的規定。均值為14.875,標準差為2.232.同樣在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的最大占比為0.429,最小也為0.286,均值為0.368,標準差為0.053;而非執行董事所占比例比獨立董事的高,分別為0.5,0.4,0.467,0.036。執行董事卻較獨立查事和非執行董事所占董事會規模比例低,分別為0.231,0.083,0.166,0.0480這表明樣本銀行中,非執行董事在董事會中占有大部分席位,其次是獨立董事,再次為執行董事。

表2列出了樣本銀行解釋變量的數據。該表集中反應了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股權結構和董事會組成結構以及第1控股股東的性質。

三、實證分析

我們研究的目標就是考察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和銀行風險之間的關系,從實證的角度考察公司治理結構對銀行風險的影響程度。假設:1)銀行組織結構年內保持穩定,即董事會和股東在一年內不變動;2)銀行的風險來自外部,即受國際國內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3)公司決策層是理性的,都是追求公司利益最大化和風險最小化;4)不存在信息下對稱問題而引發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委托關系清晰,權責明確。

根據上面所選取的部分公司治理變量作為研究的解釋變量,以一得分的自然對數值代表銀行風險的指標作為被解釋變量,運用Eviews5.0軟件首先考察變量的相關關系,下表3顯示了各個變量的兩兩相關關系。

從表中可以看出,一得分和前5大股東持股比例及獨立董事規模的相關系數較大,分別達到0.6031,0.4327,而與執行董事和董事規模呈負相關關系,與其他變量的相關系數也較小。股東持股結構和董事會結構之間大多呈負相關關系。

模型結構如下:

其中,ao>al,a2......p7分別為常數項和回歸變量系數,u為隨機誤差項。我們通過大量的回歸結果,選擇具有可解釋意義的模型,模型回歸估計結果如表4所示。

從回歸結果來看,正如我們所預料的那樣,公司治理結構和銀行風險之間確實存在明顯的關系,第(3)個模型回歸結果在5%的顯著水平下,系數是顯著的,模型的擬合優度R2值也較高,說明模型的擬合效果很好;而從第(1),(2)模型來看,雖然ss系數在的水平下是顯著的,但s1不顯著,說明這兩個變量對銀行風險的影響程度不大,表3已經知道,其相關系數ss大于S1,而此處模型中S5顯著,足以說明股東一定的持股比例又寸銀行風險的影響不是很大(排除股東受重大的經濟及政策沖擊而減持股份)股東性質也不影響銀行風險。相反公司治理結構卻對銀行風險影響很大。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對我國上市的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和銀行風險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回歸結果顯示董事會結構對銀行風險的影響比較大,第1股東持股比例和前大股東持股比例以及股東性質對銀行風險影響不大。根據實證分析的結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議:公務員之家

通過研究,本文認為公司治理結構和銀行風險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目前國內學者對這方面的研究還少,而且關于這兩個方面的關系也存在爭議。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的不斷深人和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加快,金融業面臨更加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國際沖擊更加不確定,風險勝因素加大。因此要求我們既要治理風險還要把公司治理好,這就要不斷的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和治理結構,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具體有以下建議:

1.加強企業內部監管和執法力度,建立健全公司制衡體制。由于公司治理結構的特殊性,董事會,監事會,股東,經理人之間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對稱,容易引發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因此加強內部監管,建立健全公司的制衡機制是有必要的。

2.建立更加科學的激勵約束機制和優化董事提名機制。在公司治理結構中,員工的積極性對公司的發展具有顯著影響。因此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如津貼,住房等能有效激勵員工為公司的發展盈利,把個人同公司的業績緊密相連,為追求公司價值最大化;與此同時,相關的約束機制不可避免,隧道行為的發生從一定意義七來說就是約束機制的不健全導致的。獨立董事的提名制度尚待優化,關鍵是公允的確立獨立董事提名機制。

3.轉變“股東至上”主義,建立共同治理理念。商業銀行的治理是追求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追求股東或是單方面的利益最大化。股東至上主義的治理模式,雖然實現了各方利益的均衡,但是這種均衡是低效益的。共同治理卻強調不僅重視股東的利益,而且也要重視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不僅要強調股東對經營者的權威,而且還要關注利益相關者的實際參與。

4.實行風險有效分類,建立完善的風險預警機制。銀行的風險種類繁多,各種風險的治理卻不盡一致。因此要對風險進行有效的分類,實行有差別的治理措施。建立完善的風險預警機制,形成風險安全網,才能有效防范風險和維護金融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