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文化語境下民間藝術研究

時間:2022-06-28 11:40:46

導語:性別文化語境下民間藝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性別文化語境下民間藝術研究

摘要:本文針對我國民間藝術中的文化角色與圖象史意義及其相互關系,運用唯物主義美學觀和實證主義社會學方法來探討民間藝術中女性文化角色和性意識如何超越了一般意義的生殖崇拜而上升到審美層次,其契機在于創作主體的生命體驗過程與藝術創作過程都取得雙重的審美屬性,從而使其觀念和圖式高度統一于一個新的審美維度上來。

關鍵詞:民間藝術;性意識;文化角色;審美價值

在人類進化中,性文化與人的生命意識活動相伴,性與人的生命活力相始終,人類性活動與人類物質再生產活動成為人類明史兩大并行且相互共生的內容,也成為人類精神文化再生產的的兩大永恒主題。作為人類的藝術作品,當然不能回避和排除對性的反映。正如孔夫子所言“食色,性也”。馬克思也斷言:“人類最自然的社會關系莫過于男性和女性的關系了”。人類的一切活動無不圍繞這一自身的性別角色而展開,在藝術創作中則作為藝術家對自身性別角色下意識的關照和自然流露。在傳統社會中女性對自身的性別角色是敏感而清醒的,但對其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卻停留在下意識的感性層面,難以明確的體認和理性的追問。在以談性為恥的時代里,女性的性別角色常被鎖定在生兒育女相夫教子的內容上,因而這種性別角色總是要把女性的性意識排除在外。前者的社會約定和后者的天賦人性之間的矛盾,在傳統的文化倫理面前只會無法緩和,性意識通過正常途徑無從表達而只能作為一種難以釋懷的內在抗爭任其存在。但藝術為人的主觀活動提供了自由表達的機會,運用藝術手法來表達心中的壓抑是女性對平等權利的一種張揚。出自傳統農婦之手并世代流行的民間藝術樣式,自然更多的關注女性的生活內容和思維方式,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女性某種心理意識,加之這種藝術樣式所具有的雅俗供賞之品質渾樸天然之意趣簡潔明快之裝飾,將它對女性文化意識的獨特審美轉換為隴東剪紙藝術的一個特定文化符號。它不僅表達了當時農業社會強調男人在社會活動中的支配角色,同時也隱晦得反映了女性開始自覺地要求自身對自身性別權利的期望。那么這種意識的表達方式與傳統之間達成某種默契的機緣和條件是什么?它自身存在的合理依據是什么?我們審視一下女性在歷史中的文化角色吧。首先,藝術史上歷來就不乏女性題材和涉性內容,原始巖畫和雕刻,原始生殖祭祀和貴族用于殉葬的陶俑都有生殖崇拜意義,春宮畫直接追問人性的實質意義。在“存天理,滅人欲”的封建時代,任何人絕不可否認生命繁衍與發展的意義,這件重大的活動主體是人類兩性來得以實現的。可見,人類的性意識現象不是一般的生物和生理產物,社會因素也參與其中。男女兩性各自都經歷著不同的性社會化過程,也是人們認同歸屬自己的社會性文化過程,男女的性現象也具有不同的社會內涵意義和價值觀。女性被社會定位為一種特殊的生命符號,后面有著生殖崇拜的原始動力和使命。

女性群體多為足不出戶的鄉村婦女,遠離主流的公共文化語境,所以認識來得更為樸素真切,自己的性別意識與男性為中心的公共文化意識之間達成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其次,當我們從歷史文化背景去解讀民間藝術中性的審美價值時,便可發現,女性在表現主體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感受時,對個體的性別差異表現出高度的敏感甚至予以迫不及待的追問。這是因為傳統的社會限制了女性正當性權利,造成兩性關系的不平等現實,給女性個體生命體驗和生活質量制造了莫大的難言之隱。最后,綜觀人類文化史上,早期性只是被充當一種生殖崇拜和生命意志而賦予樸素的意義的,那時的藝術品還未完全實現審美的獨立,還是準藝術。由于儒教思想干預,在藝術中,性只能充當生活中一個審丑對象把它從生活中丑的現象上升到藝術上的審美圖式。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盟芽,性與人的天然親和力被詮釋為一種天人合一的生命關懷。開始了對自身的歷史和現實角色的深度反思和強烈叛逆。在藝術趣味上,性已大大超越了生殖本能和官能享受的層次而提升到了精神愉悅的審美層次上來,并以特殊的文化角色,從性別批判的維度上形成自己獨立的價值觀和文化審美觀,即自主地選擇某種特殊的文化視角、觀念形態和表現手法,并對這一切負起社會責任來。性本身一旦被賦予了一種的文化意義與美學意義上,在社會意義上,在觀念與圖式上,在內容與形式上都獲得了以重的審美屬性。這便是女性角色與傳統文化達成了共識并成功地跨過了重重倫禮障礙從而取得存在依據的重要機緣。接下來作品的可讀性即形式美法則便是它存在的重要依據和得以不朽的生命力之所在了。雖然人們對性描寫的態度謹慎和毀譽并存,但是任何形式的藝術都不可能完全回避它。重要的不是性本身的文野與美丑,而是性審美的雅俗與文野的問題。人們對等它和對待其它任何藝術品一樣,最終還是要從作品本身尋找審美因子。

用我們的審美標準來觀照,性的審美在解決人類共同的生命和倫理問題同步達到了美的升華,因而作為藝術絕對標準的形式美已大大超越了樸素的性內容而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并與內容高度的和諧統一起來了。首先,藝術是靈魂的真實流露和內在生活的物態化,而非出于功利目的的生活復制,靠心靈體驗到的審美感受,其震撼力總比靠感官直接把握到的審美感受到得強烈,而作品對讀者心靈感應的強弱首先取決于作者感受是否真實,這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審美對話得以順利實現的第一道屏障。其次,性既然要滿足人們正常合理的需求,它本身就是對人的善良動機的肯定,對性的合理要求就是對生命的尊重,對生命的禮贊。然而,盡管作者對生命的追問發自肺腑,它仍然要接受文明社會正常規范的約束,并不斷調節個體生理本能與社會文明的沖突。這是因為作為社會意識形態,性的審美與人類社會文明同步,并隨著普遍的社會風尚和社會心理結構而發展。早在人類脫離了動物界懂得羞恥之后,便自發地產生了道德自律觀念,并在人的性社會化過程中,不斷學習適應和內化性行為規范和性行為評價(包括偏見),這一切無疑賦予性行為本身和性審美一種善的品質。再次,藝術作品實現其審美功能最終還是要取決于作者的傳達手法是否準確到位、語言是否明白暢曉適宜得體。由于性本身的隱諱性和含蓄性是其獲得審美的條件之一,也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之一,而作為藝術表達的形式美法則,同樣需以委婉、隱喻、指示、象征、移情等方式取代低級直白裸露的感官刺激描寫。性在這里賦予了一種婉約美。以我國西北的剪紙為例,其所蘊含的形式美法則如裝飾、表義、符號、典型、象征、隱喻等足以使我們能夠對其文化意義和藝術觀賞性做進一步的把握。平衡、對稱、曲直、向背、開合、呼應,穿插、主次繁簡虛實取余、隱顯,更有粗曠與纖細,線條與塊面,鏤空與留白,這一系列矛盾變化關系都被和諧地納入到一個節律運動過程中。材質也參與了作品的審美表達,作者通過有限媒體能充分地發揮材質的表現性,使抽象化了點線塊及刀法構成了剪紙藝術的基礎形態,運用中國本土化的造型遠素來塑造作品的體量感,如吉祥豐麗的色彩,富有裝飾味等化了圖像和多義性符號進行隱喻性和象征性表達,運用極少主義的抽象形態來高度概括現實物態,配合適當的寫實、夸張、變形、類比、移情手段,充分調運主觀心境對客觀物象的真實感受,將無形的意象和有形的形象自然地整合到一個觀念性圖式中,從而創造出一個個超越時空的審美典型形象。在這里,通過對個體靈魂的剝離,對存在的追問,對欲望的調適,將藝術提升到一個感受生命的精神層次上來。當然藝術作品實現審美功能還有賴于讀者群的認知能力解讀方式是否合乎情理,心靈感應是否敏感到位。源于民間具有濃郁的泥土味和原生態為尋常百姓所喜聞樂見,其作品的雅俗共賞的品格獲得老少咸宜的普及度,即它風格單純語言直白而又透射民俗文化氣息,因而能在主體雙方的內心體驗中達成一架心靈默契的橋梁,使藝術創造過程與生命體驗過程同步進入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審美至境。

然而,作為一種長期的文化沉淀,性的審美表達在既定了的習慣模式和經典化的傳統元素中陳陳相因,其創造的步履也在長期的文化苦旅中艱難跋涉著,這客觀上使那一來囿于女性私人空間的審美意識,長期籠罩于一種集體意識中,或充當男性中心文化角色的代言人或一廂情愿地自我安慰,而更多的都是隨波逐流中以潛意識的方式不經意地流露出來的。尤其在當今流行文化泛濫,各種觀念和主義爭奪地盤的語境下,隴東剪紙藝術能否自覺突破文化與審美的雙重定式,在解構傳統與建構未來的挑戰中更為理性地解決一個觀念與圖式的問題,并形成與主流文化圈進行平等對話的態勢,而不是充當其附庸這一愿望的實現,似乎仍然任重而遠。

參考文獻:

[1]王朝聞.《美學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蔣立南.《詩經選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3]金開誠.《文藝心理學》[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4

[4]卡巴內[法].《杜尚談話錄》[M]廣西:廣西師大出版社,2001

[5]王勇.芻議女性主義文學的性別意識[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8):42.

作者:劉小龍 單位:寶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