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在音樂教育的用途

時間:2022-06-20 03:15:12

導語:流行歌曲在音樂教育的用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流行歌曲在音樂教育的用途

音樂是一種藝術,蘊含豐厚的文化在內,社會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進一步帶動了工業文化的進步,人們對音樂的要求也不斷變化著。以前人們偏愛西洋音樂的高雅脫俗,但那已是十九世紀,離我們太遠;民歌是音樂文化的積淀,雖然經典,現實生活中卻也逐漸消失。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各方面的壓力巨大,高中生對那些高雅的、藝術性強的音樂認識不夠,難以理解。而流行音樂歌詞淺顯易懂,貼近生活,便于掌握,有些流行歌曲就是現實生活的原形,如《一封家書》,在歌詞上的創作方法采用的是書信體,容易被大眾接受。

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和鑒賞能力除歌詞外,流行歌曲的旋律節奏、人聲、音箱等因素共同產生的感性效果,有利于挖掘人的表現能力,是另一種音樂美學。沉溺在流行音樂中,人們的身體是活躍的,精神呈”本我“狀態,身心都能得到極度放松。而在欣賞音樂時,由于全身心地投入,能凈化心靈,緩解緊張和勞累,心跳和節奏融為一體,不僅緩和了情緒,還能擴大學習音樂的空間,有利于提升音樂的表現力和創造力,而這種表現力和創造了都具有很高的音樂美學價值。例如《朋友》這首歌,不僅易學易唱,還能讓學生們從中領會到友誼的可貴,加深他們之間的團結。而陶喆的《Susan說》借用了傳統戲劇《蘇三起解》中一小段,可以經此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傳統文化,增加他們的素養。

接觸多元音樂,拓寬文化視野在21世紀這個多元化時代,音樂教育也應該更新換代,建立多元音樂的理念。學校音樂教育已有部分把流行音樂引入到課堂上,提高了高中生的對音樂的興趣,開闊了他們的視野。而音樂教育者應對流行歌曲的形成原因和發展歷史作總結,對每一種音樂形式的產生及其文化背景都進行論述,這樣學生才能更全面地了解音樂的價值和期間的差異音樂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通國文化學習去接觸全世界的音樂。流行歌曲在放松身心的作用下,還要承擔一些責任,讓高中生在認識了解音樂文化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音樂表別能力、創新能力和鑒賞層次。

正視流行歌曲當今社會經濟發展模式、政治制度以及文化教育體制都朝著“多級發展,多元并存”的格局前進。音樂也必將朝這個方向邁步。而目前多數高中在教學方式、教育模式、教材內容、和評判標準上的局限性很大,音樂種類繁雜,風格多變,音樂教育也不能因循守舊,應不斷創新。流行音樂走進課堂,絕不是簡單地教和唱,而是挑一些具有教育價值、思想性和藝術性盡可能完美結合的流行歌曲。與正統音樂雖有差別,但兩者的基本訓練方法和理論基礎仍有相通之處。喜歡流行歌曲是高中生正常的心理需要,教師應給予理解和尊重。正確引導,讓他們在成長中提升審美和鑒別能力。

充實音樂手段,提升音樂教學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節奏相當重要,它能培養高中生的節奏感,激發他們的興趣,促進他們對音樂作品的掌握。音樂欣賞。流行歌曲中也有優秀的,可以讓學生欣賞過后分析及價值。如《我的中國心》、《龍的傳人》等歌曲,高中生在整日哼唱中被感染,也潛移默化地加強了自己的愛國意識。器樂教學。現行的高中教材中,對器樂的學習更少。增加器樂的學習,豐富了高中生的業余生活,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音樂素養。結束語傳統音樂應該得到傳承,繼續發揚,但以傳統音樂為主的同時,很有必要引入流行音樂,用現代的方式去重新解讀傳統,使音樂不再單單是音符,更是人們傳遞情感的媒介。

作者:金花單位:江西省高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