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政治參與影響因素分析

時間:2022-01-16 11:11:23

導語:農民工政治參與影響因素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工政治參與影響因素分析

一、引言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目前,學術界對于新生代農民工的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本文主要借鑒王春光先生提出的新生代農民工的定義,將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定義為1980年以后出生的少數民族農民工,他們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文化程度較高,具有較強的可塑性,他們更能適應城市的生活節奏和生活方式。蘭州市作為甘肅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一個少數民族散雜居的城市,有回、藏、滿、土、裕固、東鄉、保安、撒拉等55個民族,共計約15.93萬人,占全市人口總數的4.41%。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作為新生代農民工的特殊組成部分,他們受到自身的民族性、宗教性、文化性,等因素的影響較為深遠。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的政治參與主要集中在選舉、投票、勞資糾紛等方面。甘肅省蘭州市擁有較多的就業機會和較低的生存成本吸引了省內甚至外省大量的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來進城務工。本文主要通過實地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法,隨機選取100位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為調查對象,對其政治參與狀況進行調查研究。增強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的政治參與的意識、拓寬政治參與渠道,有助于加快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有助于增強各民族之間的穩定團結。

二、蘭州市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政治參與的現狀

(一)政治參與雙重邊緣化現象明顯。2016年9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的通知,各地政府也通過相關政策積極落實進城務工人員的戶籍問題。但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的流動性較強,戶籍問題難以管理,城鄉二元體制結構依然存在。在城鄉二元體制結構的影響下,我國的政府對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采取的各項政治制度是有差異的,對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分別進行管理,并沒有進行統一的管理。近年來,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務工,打破了政府管理的格局,政府管理的滯后性,導致了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在夾縫中生存的現象。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因為長期進城務工,使得他們難以在農村行使政治參與的權利,他們也無法在城市里行使政治參與的權利,就造成了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政治參與的雙重邊緣化現象明顯。通過對蘭州市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調查發現,85%的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沒有參與選舉和投票活動,只有15%的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參與選舉和投票活動。由此可見,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政治參與狀況不容樂觀,政治參與雙重邊緣化現象明顯。(二)政治參與熱情度不高。目前,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的政治參與熱情度不高,這主要表現在,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的政治參與意愿不足,參與程度不深以及參政能力不強。據調查,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在閑暇時間都很少關注政府的動態,甚至對關系自身利益的相關法律法規對不太了解。通過對蘭州市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政治參與意愿的調查發現,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的政治參與意愿不高,僅有45%的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有政治的意愿,55%的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沒有政治參與的意愿。雖然一部分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有政治參與的意愿,甚至有一部分有政治參與的經驗,但是他們只是參加最基本的政治活動(投票、選舉),沒有深入的進行政治參與,這并沒有影響到政府決策。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的參政能力不強,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權利的喪失。(三)具有明顯的傾向性。個性傾向性是人進行活動的基本動力,是個性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由于其身份的影響,其政治參與具有明顯的傾向性。通過訪談發現,蘭州市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在政治參與方面具有明顯的傾向性,尤其是在關注時政新聞時,更側重于關注與他們自身相關的新聞,以及與本民族相關的新聞,而對其他的一些政治新聞關注較少。

三、影響因素分析

(一)經濟收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水平決定著人們政治參與的可能性,經濟水平越高,政治參與的可能性就越高。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出,人的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這表明人們只有在低層次的需求上得到滿足之后,才會有更高層次的需求。據調查,67%的蘭州市大多數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月均收入在2000~3000元之間,64%工作年限在3年之內,75%的從事于清真餐飲業,87%的工作時間在8小時以上。由此可見,由于工作時間短、工作經驗不足等原因,他們主要從事于工資較低、工作時間較長的清真餐飲業,所以大多數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還處在勉強維持生活的階段,為了能在城市生存下去,農民工進城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賺錢,政治參與就顯得可有可無。(二)受教育程度。美國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和西德尼•維巴在《公民文化———五個國家的政治態度和民主制度》一書中提到教育影響個人的政治態度,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從思維和認知上極大地限制了人們的行為。雖然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相比上一代農民工而言,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文化水平明顯提高,但是相比其他的進城務工人員,受教育程度還是很低。通過調查發現,蘭州市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占67%;高中及中專占31%;大專及以上占2%,較低的受教育程度使得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在獲取政治信息、利用參政渠道方面遇到較多的困難,從而制約了農民工的政治參與的程度和政治參與的效率。(三)傳統的思想觀念。首先,相比西方發達國家而言,我國長期處于封建社會,民主政治制度發展歷史較短,這使得君權至上、家長制、官本位等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觀念對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的影響較為深遠。其次,民族的宗教教義對他們的影響也具有較為深遠的影響,使得他們常常選擇默默忍受或者向親朋好友傾訴。因此,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維權意識、法律意識和組織觀念淡薄,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抱著“民不與官斗”的思想,絕大多數的人往往選擇忍氣吞聲、息事寧人,而不是通過合法有效的政治參與手段來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四)城鄉二元體制。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一個嚴重障礙,主要表現為城鄉之間的戶籍壁壘,兩種不同資源配置制度,以及在城鄉戶籍壁壘基礎上的其他問題。以城鄉為基礎的戶籍制度壁壘,造就了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特殊的社會身份,盡管他們常年生活在城市,在城市上班,但是他們的農村戶籍,使得他們無法像城里人那樣在城市里享受相同的權利、地位和待遇。以公民最基本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來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選舉法》規定,村民自治的主體是具有本村戶籍的本村村民,年滿18周歲的村民具有選舉權,而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因為工作、時間等的限制,無法回鄉參加選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年滿18周歲的本居住地區居民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這就將散居的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徹底排除在外。(五)歸屬感。歸屬感,又稱為隸屬感,是指個體與所屬群體間的一種內在聯系,是某一個體對特殊群體及其從屬關系的劃定、認同、和維系,歸屬感則是這種劃定、認同、和維系的心理表現。雖然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進城務工都已多年,但是他們并沒有真正融入到城市中來,75%的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將自己的身份定位為農民,選擇來城市定居的占63%,參加選舉等相關政治活動對他們而言,并不涉及自身的具體利益,因此,政治參與就顯得可有可無。

四、對策建議

(一)加強城鄉制度銜接。雖然我國政府致力于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出臺了許多戶籍政策,比如從“暫住證”到“居住證”再到“積分制”等,但是這對流動性較強的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而言,沒有多少實質性的意義。城鄉二元體制結構中的戶籍制度壁壘依然是造成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政治參與雙重邊緣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同時,要更加注重城鄉制度的銜接,讓更多的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擁有和城市居民相同的權利和地位。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機制,是實現和保障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政治參與的前提和基礎。加快城鄉制度銜接,打破政治參與的身份限制和區域限制,為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提供與城市居民同樣的社會保障,增強他們的政治認同感。(二)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的合法政治權利得不到落實,無法真正的參與到城市的政治生活中。因此,要擴大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有序政治參與,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例如,政府進一步修訂《戶口登記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選舉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等,落實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的政治權利,細化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政治參與的具體內容、方式和渠道等。盡快制定《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政治參與法》和《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權益保障法》,用法律的手段確保其政治權利落到實處。此外,還要做好普法宣傳,讓每一個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了解相關法律法規,真正做到學法、懂法、用法。(三)加強宣傳引導,塑造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圍。目前,由于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的特殊身份,城市中很多人都對他們抱有一種歧視和排斥心理,要改變這一現象,需要政府、相關社會組織和媒體的宣傳和引導。一方面,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通過積極正面的政策宣傳和組織引導,改變城市居民對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的態度和看法,推動市民與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之間的社會互動良性發展,真正實現民族團結一家親;另一方面,通過宣傳和引導,讓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認識的政治參與的重要性,樹立權利意識和培養社會責任感。這有利于培養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進而有助于喚醒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的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四)加強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素質的培養。政治參與不僅是公民的一項權利,也是公民的一項義務。政治參與并不是公民簡單地介入政治生活,它需要參與者有相應的政治素質,如強烈的參與意識、明確的權利和責任意識和嫻熟的參與技能。一方面,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必須要樹立責任意識和參政意識,要不斷地學習,在空閑時間通過各種渠道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積極主動關注新聞動態,閱讀報刊書籍等,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素質、政治參與能力和政治認知能力等自身素質的提高。另一方面,政府也要為少數民族新生代農民工提供各類培訓和宣傳,培養他們的參與技能,讓他們了解相關政策方針,學會如何運用正確的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

參考文獻:

[1](美)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西德尼•維巴.張明澍譯.公民文化:五個國家的政治態度和民主制度[M].商務印刷出版社,2015.

[2]王春光.對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合問題的認識[J].人口研究,2010(02).

[3]湯奪先.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對流出地基層政治的影響[N].中國民族報,2014-04-25.

[4]韋瀅.論新生代農民工政治參與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J].當代經濟,2011(15).

作者:成佳娟 楊萍 張文政 單位:甘肅農業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