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前檢查的質量管理與風險控制
時間:2022-05-13 02:38:34
導語:輸血前檢查的質量管理與風險控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重視血液標本的審核管理工作
1.1血液標本采集的正確性是安全輸血的前提
如果受血者血液標本采集這個關鍵控制點發生錯誤,輸血安全的各項防范措施都將失去應有的作用。因此,醫務工作人員在抽取血液前須仔細核對患者身份,并與輸血申請單及患者的有關資料核對無誤后,方可采集血液標本,同時在血樣管上注明患者姓名、住院號、采血時間,條件較好的醫院在血樣管上貼上患者條形碼并注明患者姓名等信息。最后由采血庫和受血者(家屬)在申請單上簽字確認后連同輸血申請單由醫護人員送至輸血科(血庫)并履行簽字手續,不可由閑雜人員代替送標本,確保受血者身份相符,嚴把受血者標本采集關。
1.2輸血申請單填寫的完整性是安全輸血的基礎
輸血申請單是輸血前檢查受血者的資料憑證,是輸血科(血庫)工作人員了解受血者接受輸血臨床資料的關鍵控制點。填寫時應資料齊全,對于資料不全的輸血申請單,尤其是缺乏輸血史、妊娠史和申請醫師未簽全名的申請單,要嚴格執行輸血申請單不合格退回制度,由申請醫師按要求逐項填寫完整后返回輸血科(血庫),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受血者臨床資料齊全、準確,嚴把臨床輸血申請關。
1.3嚴格審核、簽收和保存血液標本是安全輸血的保證
輸血科(血庫)工作人員接收獻血者、受血者標本是確保試驗標本準確的關鍵控制點。在接收受血者血液標本之前必須確認血標本管上的標識(條形碼)與輸血申請單上的資料(條形碼)完全一致后才可簽收。如對患者身份或血標本的標識有疑問時,一定要按前述流程重新采集標本,不得采取其他任何方式擅自修改錯誤的標簽或輸血申請單。獻血者的血液標本必須從與血袋相連的塑料管中獲得,在獲取獻血者的血液標本時,應仔細核對與血袋上的信息是否一致,確保獻血者、受血者血液標本來源的正確性,嚴把血液標本正確關。配血用的血液標本的代表性是確保交叉配血試驗正確性的關鍵控制點。配血用血液標本一般要求每次輸血前采集新鮮的血液標本,交叉配血的標本不能重復使用;儲存的血液標本用于交叉配血試驗,只有保存3d內有效。配血的血液標本不能產生溶血現象,一旦出現溶血標本,應重新采集血液標本。若無未溶血標本時,應選用抗球蛋白或其他有指示系統檢測IgG類抗體的敏感方式配血。交叉配血后必須經過審核(復核)后方可簽發報告單,2人操作時相互審核,1人操作時自己審核[2],確保交叉配血試驗關鍵控制點的正確性,嚴把配血結果正確關。受血者、獻血者血液標本封存是輸血前檢查舉證的關鍵控制點。每次輸血后,受血者和獻血者的血液標本必須密封在(4±2)℃至少保留7d,以便輸血不良反應發生時進行復查和尋找原因,為輸血前檢查總體業績的持續改進和司法舉證提供實物依據,嚴把受血者、獻血者血液標本封存關。
2重視血型的鑒定和不規則抗體的篩查工作
原衛生部《臨床輸血技術規范》已明確規定對受血者和供血者必須進行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規檢查受血者Rh(D)血型[急診搶救緊急輸血時Rh(D)檢查可除外],正確無誤后方可進行交叉配血[2]。
2.1認真做好ABO血型的定型工作
常規實行ABO血型正反定型,確保ABO血型定型正確是避免交叉配血試驗差錯的關鍵控制點。ABO血型抗原、抗A(或)抗B有規則地存在于正常人的紅細胞膜上和血清(漿)中,其他血型抗體均屬于不規則血型抗體,ABO血型的正反定型是采取同一原理,不同的側面來驗證檢測結果是否一致,在某種意義上起到了質量控制作用。ABO正反定型不一致時,必須查找原因,切不可單純依據正定型或反定型單方面結果判定ABO血型,做到ABO血型定型準確無誤,確保ABO血型定型關。在血型鑒定的過程中有許多因素可導致結果錯誤,常見的人為因素有:①試劑儲存不恰當,導致血清效價下降,甚至失效或使用過程中細菌污染等;②操作錯誤如試劑或標本加錯或比例不當,離心速度控制出現問題等??陀^因素有:①抗體效價低(如老年人、嬰幼兒、低Ig血癥等),存在不規則抗體等;②因某種疾病如白血病患者導致紅細胞抗原減弱,抗原變異,或某些革蘭氏陰性細菌感染產生類B抗原等[1,3]。因此,單純依靠正定型或者反定型并不能正確地鑒定所有ABO血型。反定型在常規ABO血型鑒定中是發現ABO亞型的最有效方法,由于ABO亞型紅細胞上抗原減弱常可導致血型鑒定錯誤,因此,可采用吸收、放散及其他敏感試驗來確證ABO亞型。
2.2認真做好Rh血型的定型工作
在輸血工作中,Rh(D)因子檢測關鍵控制點的正確性在保證陰性受血者輸入Rh(D)陰性血液中具有重要意義,在對女性受血者的輸血中尤為重要,若將Rh(D)陽性血液輸給了Rh(D)陰性的女孩或生育期婦女,通常會使她們產生Rh(D)抗體。該抗D屬于IgG類免疫抗體,在以后孕育Rh(D)陽性胎兒妊娠中IgG類抗D可通過胎盤屏障或破壞胎兒紅細胞,從而引起嚴重的新生兒溶血癥,甚至導致習慣性流產或免疫性不孕癥而遺憾終生,因此,應實施常規Rh(D)定型,嚴把Rh(D)定型正確關。
2.3認真做好不規則抗體的篩查工作
重視血型抗體篩查,堅持不規則血型抗體的常規篩查與確證,杜絕遲發型溶血性輸血反應的發生。原衛生部《臨床輸血技術規范》明確規定遇有下列情況時,必須進行抗體篩查:交叉配血不合時,對有輸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內需要接受多次輸血者[2]。如抗體篩查陽性,缺乏譜細胞鑒定其特異性時,可送至有條件的采供血機構或醫學實驗室進行鑒定。受血者血型抗體篩查是檢出有臨床意義的不規則抗體、避免盲目配血、提高安全輸血水平的關鍵控制點。在檢測過程中,為保證實驗質量和提高血型抗體的檢測靈敏度,要求盡可能選擇紅細胞上含更多血型抗原的試劑細胞,通常選用的試劑細胞上常見血型抗原有D、C、E、c、e、M、N、S、s、P1、Lea、Leb、K、k、FYa、FYb、JKa、JKb等。如果選用的單一的紅細胞試劑其相關抗原譜系達不到質量要求,容易導致不規則抗體漏檢。因此,應常規實行不規則血型抗體篩查,嚴把血型不規則抗體篩查漏檢關。
3重視血液的交叉配血試驗工作
3.1認真做好血液的交叉配合試驗
輸血前檢查必須嚴格交叉配合試驗,該試驗既是輸血前程序中防止發生錯誤的最后一道防線,也是安全輸血的關鍵控制點。常用的交叉配血方法有鹽水法、酶法、抗球蛋白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膠法等,其中鹽水法只能檢出ABO、P、MN、I和Lewis等系統的抗體,而不能檢出Rh、Kid-dt和Duffy等系統的抗體,實際應用中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局限性。因此,交叉配合試驗要求既能檢出IgM抗體,又能檢出IgG類抗體的方法,或者采取二相反應介質做交叉配血試驗。正確選用交叉配合試驗方法,嚴把交叉配合試驗方法選擇關。
3.2檢出IgG類血型抗體的常用方法
能夠檢出IgG類血型抗體的方法有酶法、抗球蛋白法、凝聚胺(Polybrene)法和微柱凝膠法等[4-7],它們在檢測不規則抗體方面的優劣各有不同:①酶法雖對不規則抗體較敏感,但能破壞某些血型系統的抗原結構和性質,且酶不便保存,影響在抗體檢測中的應用;②抗球蛋白法是檢測不規則抗體的可靠方法,但操作程序并非簡便易行,只適用于為擇期輸血患者的首選配血方法;③凝聚胺法對除Kell系統外的大多數血型系統抗體敏感度高,對Rh系統抗體特別敏感,且操作簡便、快速,加之中國人幾乎100%為K抗原陰性,通常不考慮抗Kell;④微柱凝膠法通過進行不規則抗體篩查克服了傳統抗人球蛋白試驗的繁瑣費時的缺點,具有不需洗滌、簡便快捷、易于標準化、重復性好、結果穩定、容易掌握等特點。因此,我國應用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膠法等進行交叉配合,可達到交叉配合結果正確可靠的目的。
4切實做好輸血風險的控制工作
原衛生部頒布實施的《臨床輸血技術規范》,是一個規范性的文件,要求醫務工作者在臨床輸血工作中必須嚴格執行規范中的各項條款,科學合理地開展與輸血相關的各項檢測、輸血安全管理以及輸血風險的控制工作。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筆者認為,規范輸血前檢查應遵守質量管理八項基本原則[8]:①堅持以顧客(受血者)為關注焦點,不斷滿足顧客(受血者)的需求;②堅持領導者(首次接診者或科室領導)的領導作用,創造員工(實驗室工作人員)實現目標的內部環境;③堅持全員參與,充分發揮員工的聰明才智;④堅持過程方法的管理,統一實驗操作規程,不斷提高工作效率;⑤堅持系統程序方法的管理,統一實驗工藝流程,不斷提高實現目標的有效性和效率;⑥堅持總體業績的持續改進,不斷引進科學技術,改進試驗方法,提高輸血前檢查結果的正確性;⑦堅持基本事實的決策方法,充公利用統計數據和信息分析進行有效決策;⑧堅持與供方(受血者)相互依存的互利關系,樹立實驗室形象,提高受血者輸血治療效果,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的質量管理體系,尋找和控制該過程的關鍵控制點[9-10]??傊?,輸血前檢查結果的正確性,是臨床輸血工作中杜絕免疫性不良反應、提高輸血治療效果、防范輸血風險的唯一有效途徑。只有對所有關鍵控制點進行有效控制,遵守質量管理八項基本原則,堅持總體業績的持續改進,才能不斷提高輸血安全系數,從而達到安全輸血的目的。
本文作者:曾月安賀才標曹昌柏工作單位:湖北省天門市血站
- 上一篇:醫療器械質量管理研究
- 下一篇:施工技術及質量管理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