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學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4 21:20: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藥理學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藥理學論文

藥理學現代化傳媒工具教學論文

摘要: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改革藥理學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教與學的互動。同時提高教學質量,減少教學難度,便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培養適應藥理學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藥理學現代化傳媒工具教學質量

藥理學是高等醫學院校學生的重要基礎課之一,是基礎醫學向臨床醫學過渡的一門主干橋梁課程。多少年來,基礎醫學教學基本上沿襲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即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的教學形式。學生的學習始終處于被動狀態,學習的主動性得不到發揮,講授內容主要以教材為主,脫離實際。這種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在實際工作中缺乏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加強藥理學課程建設,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積極進行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新型醫學人才的培養以適應藥理學的發展和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成為高等醫學院校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近幾年的藥理學教學中,我們體會到教學存在教學時數相對少、教學內容多、教材中有些內容比較陳舊等問題。藥理學涉及內容廣泛、理論性強、需要掌握的內容較多,學生常常對藥理學學習產生畏難情緒,缺乏主動探索和學習的積極性。針對藥理學課程的特點及21世紀藥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藥理學教學應力求通過合理運用現代化傳媒工具如圖書館、期刊網、多媒體、課件等,教會學生閱讀、查閱文獻,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可以使教學形象生動,達到化難為易的效果。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拓學生的學習潛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求新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把藥理學某些研究領域中的最新研究動態、所面臨的難題、最新研制的新藥及被社會廣泛關注的醫藥方面的問題引入到教學中去,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便于理解和記憶

由于電教多媒體提供了生動直觀的形象,使學生產生良好的興趣和情緒,在課堂上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幫助他們認識事物,理解知識,使他們輕松愉快地學習,掌握和運用知識。例如,在講解有機磷酸酯類中毒及解救藥物時,先給學生看一個有機磷酸酯類中毒的臨床病例,都有哪些癥狀,接下來提問,“有機磷中毒的病人為什么會出現上述癥狀?”并結合圖像向學生提問,哪些是M癥狀,哪些是N癥狀和中樞癥狀,然后向學生提示,有機磷酸酯類是一類持久性膽堿酯酶抑制藥,啟發學生結合圖像從作用機制上進行分析;接下來再應用藥物解救,一組病例應用阿托品后,哪些癥狀迅速得到緩解。另一組病例同時應用阿托品和解磷定,使M癥狀、N癥狀和中樞癥狀都得到緩解,并用分光光度法測定體內酶濃度和活性,既形象直觀,學生又記憶深刻。在期末考試中,相關內容答題的正確率達97%。

查看全文

中醫藥網絡藥理學論文特征分析

網絡藥理學(Networkpharmacology)一詞于2007年由英國鄧迪大學AndrewLHopkins首次提出,并于2008年進行了具體闡釋——指運用網絡方法分析藥物與疾病之間的“多成分、多靶點、多途徑”的協同作用關系的藥理學分支學科[1-2]。其對于“疾病-基因-靶點-藥物”相互作用的網絡分析方法,為中醫藥的現代研究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與途徑。成分的復雜性、方劑配伍的多樣性、辨證論治的差異性,使中醫藥的現代化受到了一定限制。網絡藥理學的引入、應用與發展,可助推中醫藥的現代化進程。自2010年,應用網絡藥理學方法分析中醫藥的文章發表數量逐年增多,對此,我們希望從文獻的角度對已發表的文章進行統計分析,了解網絡藥理學在中醫藥研究領域的應用現狀。本文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3],即綜合運用文獻學、統計學、數學來定量分析一切知識載體的方法,對PubMed、WebofScience兩大外文數據庫中應用網絡藥理學方法研究中醫藥相關問題的文獻進行統計,重點分析作者單位分布、研究內容、來源期刊以及所引參考文獻等,評價目前國內外中醫網絡藥理學的科研水平,總結研究熱點,分析研究趨勢,為學者今后的研究提供方向。

1材料與方法

1.1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1.1.1納入標準。運用網絡藥理學研究中醫藥的內容,如復方、中藥、中藥成分、證等,均可被納入。文獻檢索的年份設定在2008—2018年。語言不設限定。1.1.2排除標準①研究方法未涉及網絡藥理學內容,而僅提到“網絡藥理學”;②研究內容未涉及中醫藥(含少數民族醫藥)領域相關問題,如:現代化學藥品、合成藥、植物藥、外國藥物等,或僅提到“中醫藥”“中醫”;③僅做綜述,meta-analysis,論述,社論;④數據庫平臺建設等。1.2資料來源與文獻篩選。文獻檢索范圍為PubMed與WebofScience兩大外文數據庫,以“networkpharmacology”作為主題詞進行檢索,納入包含主題詞為“TCM”或“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或“Chineseherbs”并且發表年份在2008—2018年,檢索式為:((networkpharmacology)AN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orTCMorChineseherbs))AND("2007"[Date-Publication]:"2018"[Date-Publication])。文獻檢索由2位研究者同時獨立進行,閱讀所獲文獻題錄和摘要,去除重復題錄和排除明顯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之后,下載所有文獻的原文,進行一一核實,并交叉核對所納入的文獻。對有分歧而難以確定的,由小組成員共同研究、討論,或由第3位研究者決定。1.3分析方法所有相關信息均納入Excel,進行頻數統計與分析。數據采用SPSS.20進行描述性分析。

2結果

2.1檢索結果。根據上述檢索策略,我們在PubMed和WebofScience兩大外文數據庫分別檢索到與中醫藥網絡藥理學相關文獻717和374篇。導出題錄與摘要,剔除重復文獻,共獲得原始題錄844篇。根據上述納入、排除標準,由兩名研究者分別對題錄與摘要進行初步篩選,初步納入文獻316篇,待核實文獻273篇。之后,下載所有原文,進行再次復核,納入文獻112篇,最后由小組成員共同商議或第3位研究者決定,納入19篇。最終,納入447篇全文文獻進行統計分析。2.2發表年份與數量。按照納入標準,中醫藥網絡藥理學的文章于2008年開始發表,但數量較少,僅有2篇[4-5],但真正介紹中醫藥網絡藥理學的文章,則由中國第二軍醫大學張衛東教授團隊在2009年發表[6]。在隨后的4年里,這方面的文章亦不是很多,從2013年開始逐漸增多,而增幅最大的當屬2017、2018兩年,尤其是2018年,有關中醫藥網絡藥理學文章的發表首次突破100篇。見圖1。2.3發表地區分布情況。2.3.1第一作者所屬單位分布情況。據統計,以第一作者單位發表,分布國內不同省、直轄市及特別行政區共計487篇次(注:某些第一作者單位不唯一,統計時分別計算;下同),其中北京占有132篇次,達27.10%。筆者對國內前10名第一作者單位所在的省、直轄市及特別行政區進行了統計,結果見表1。同時,我們進一步細分了第一作者單位在北京的分布情況,發現前5位的機構分別是中國中醫科學院(55篇)、北京中醫藥大學(34篇)、中國醫學科學院(11篇)、清華大學(9篇)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2醫院(7篇)。再者,我們也發現少數第一作者單位隸屬國外,分別來自于美國(4篇)、德國(2篇)和韓國(1篇)及澳大利亞(1篇)。2.3.2共同第一作者所屬單位分布情況。所納入的文獻中,173篇含有共同第一作者,其所在單位分布國內不同省、直轄市及特別行政區共計188篇次,其中北京55篇次,達29.26%。同時,我們對國內前10名共同第一作者單位所在的省、直轄市及特別行政區進行了統計,結果見表1。統計時,我們也發現少數共同第一作者單位隸屬國外,分別來自于美國(5篇)、德國(1篇)、韓國(1篇)、埃及(1篇)及澳大利亞(1篇)。2.3.3通訊作者所屬單位分布情況。在447篇納入的文獻中,均有通信作者,以通信作者單位發表,分布國內不同省、直轄市及特別行政區共計444篇次,其中北京123篇次,達27.70%。同時,我們對國內前10名通信作者單位所在的省、直轄市及特別行政區進行了統計,結果見表1。再者,我們進一步細分了通信作者單位在北京的分布情況,發現前5位的機構分別是中國中醫科學院(47篇)、北京中醫藥大學(30篇)、中國醫學科學院(12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2醫院(10篇)、北京大學(9篇)及清華大學(9篇)。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少數通信作者單位隸屬國外,分別來自于美國(4篇)、德國(2篇)、巴基斯坦(2篇),埃及(2篇),韓國(1篇)及澳大利亞(1篇)。2.3.4共同通信作者所屬單位分布情況。所納入的文獻中,214篇含有共同通信作者,其所在單位分布國內不同省、直轄市及特別行政區共計262篇次,其中北京81篇次,達30.92%。同時,我們對國內前10名共同通信作者單位所在的省、直轄市及特別行政區進行了統計,結果見表1。再者,統計時,我們也發現少數共同通信作者單位隸屬國外,分別來自于美國(8篇)和韓國(1篇)。2.3.5跨國合作情況。在所納入的文獻中,我們發現與國外合作的有9篇(分別來自于美國3篇、巴基斯坦2篇、埃及2篇、以色列1篇、澳大利亞1篇),此外,有2篇完全來自于德國,1篇來自于韓國,還有1篇由美國與韓國合作。2.4研究內容。2.4.1研究載體。自從HopkinsAL于2007年10月份在NatureBiotechnology發文初步論述其對網絡藥理學的認識之后,2008年就有有關中醫網絡藥理學的文章發表,經過10余年的發展,有關中醫藥網絡藥理學的發文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增幅較大的發生在2017、2018年,所涉及的研究載體包括中藥復方、數味中藥(注:文中未提及具體方劑,又不屬于配伍或藥對的2味及2味以上的藥物組合)、配伍、單味藥、中藥成分及證候研究。其中,中藥復方類研究最多(223篇次),其次為中藥成分,單味藥及數味中藥次之,緊接其后的是配伍,而具有中醫特色的證的研究論文最少。結果見表2。再者,我們對中藥復方類進行了細分,發現自擬方占據復方類研究的一半之多(130/223),時方與經方(注:限定為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所載方劑),分別為49和40篇次。因有5篇文章,存在經方、時方、自擬方2種及2種以上的混合研究,故在統計時,采取重復計算。2.4.2研究方向。在納入的447篇文獻中,所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藥物作用機制、分子機制、炮制、中醫四氣、藥物毒理、臟器毒理、氣與血的分子機制、證及疾病機制等,共計481篇次。若以世界衛生組織頒布的ICD-11疾病系統分類[7],則共計423篇次(含傳統醫學病證7篇次),排名前5位的分別是循環系統疾病(85篇次)、腫瘤(76篇次)、消化系統疾病(63篇次)、神經系統疾病(55篇次)以及肌肉骨骼系統或結締組織疾病(32篇次)。對腫瘤進一步細分,發現運用中醫藥網絡藥理學研究乳腺癌、結直腸癌及肝癌的較多,分別為11、10及7篇次。2.5.3論文提出預測后的驗證情況。通過網絡藥理學,對數據進行挖掘,這是一種預測,其對預測結果正確與否,需要進一步的驗證。在447篇文獻中,有166篇文章進行了驗證(注:文獻驗證、分子對接仿真實驗等驗證方式,并未計算在內)。從表3可以看出,在2013年以前,中醫網絡藥理學對預測結果驗證較少,累計不足驗證文獻的10%,而從2015年開始,預測結果的驗證比例上升趨勢很明顯,尤其是2018年一年,其驗證文獻占全部驗證文獻的近1/3。再者,在166篇驗證的文獻中,13篇文獻發表于非SCI期刊,內含2篇以中文發表的國內期刊,剩余153篇,均發表于SCI期刊。2.5期刊分布。所納入文獻,共發表于105種期刊,中文刊僅有4種,分別為中國中藥雜志(45篇)、藥學學報(7篇)、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篇)、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1篇),合計發表54篇,占12.08%(54/447)。在剩余的101中英文期刊中,據2018年JCR引證報告,除AfricanJournalofTraditional,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s(未被納入),BiomedicalReports(未被納入),ChineseScienceBulletin(未被納入),CellularPhysiologyandBiochemistry(被剔除),Oncotarget(被剔除)和TumorBiology(被剔除)外,其余95種刊物,均為SCI。2.6參考文獻引用情況。普賴斯指數是指近5年文獻占所引文獻中的比例,它可以從側面反映出期刊所載論文(引文)的新穎性和使用壽命,是一種衰減系數[8]。普賴斯指數越大,文獻越新穎,其老化的速度也越快。在納入的文獻中,我們根據語種不同,統計了文獻不同年份所引用的文獻總數、相對近5年文獻引用數、平均引用文獻數及普賴斯指數,見表6。

3討論

查看全文

生藥理學雙語教學論文

【摘要】通過對中西醫結合專業本科生藥理學雙語教學效果的調查,評價學生對雙語教學的態度,找到適合學生閱讀的藥理學英語教材和適當的教學組織形式。方法采用問卷進行調查。結果與結論與結論對中西醫結合專業本科生開展藥理學雙語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英語水平、藥理學學習,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趨勢,但在教學組織形式、學生英語基礎、教材課件等方面尚存在諸多問題。

【關鍵詞】雙語教學中西醫結合專業本科生藥理學

新世紀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具有較強的外語交流能力是高素質醫藥學專業學生的必備條件。當前,藥理學進展日新月異,而這些知識大多數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出現在一些期刊雜志上,假如我們的學生不懂藥理學專業外語,必然會導致學生知識的落后,不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和對外交流。另外,雙語教學對大學生的就業也產生影響。當今社會,懂專業又懂外語的復合型人才很受用人單位的歡迎。藥理學雙語教學的開展,可以增強學生的競爭能力。此次調查通過對藥理學雙語教學的初步評價,旨在了解和掌握在我校藥理學雙語教學的實際情況,為我校雙語教學改革的發展與完善提供改進依據,以期不斷地提高藥理學雙語教學水平。現將調查情況作一總結。

1資料與方法

調查于2006年秋季在本校2004級中西醫結合專業本科生中開展,74名學生在接受20學時的藥理雙語教學課程后參加了本次問卷[1,2],調查采用自行設計的結構問卷,采取集中發放,當場匿名填寫當場收回的方式。問卷結果如下。

2結果

查看全文

蟲草素藥理學分析論文

1蟲草素的免疫調節作用

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蟲草素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它能夠極大地提高了人外周血液單核細胞IL-10的分泌和IL-10mRNA的表達,同時,蟲草素對誘導產生IL-2的植物血球凝集素和外周血液單核細胞擴增都有抑制作用,抗IL-10中性抗體也不能完全阻止蟲草素對IL-2產生的抑制作用[3]。在蟲草素作用下,成熟樹突狀細胞能誘導調節性T細胞增殖[4],而且還能抑制細胞分裂,促進細胞的分化,改變胞膜上物質結構分布,對T淋巴細胞轉化有促進作用,它還可以提高機體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吞噬功能,激活巨噬細胞產生細胞毒素直接殺傷癌細胞[5]。此外,蟲草素還能抑制蛋白質激酶活性,抗核苷磷酸化酶糖基的裂解,對體液免疫有調節作用[6]。在研究國產蟲草素抗小鼠遲發型超敏反應的作用及其免疫機制中實驗中,表明蟲草素可能通過其他免疫調節作用對遲發型超敏反應引起的小鼠接觸性皮炎發揮明顯的抑制效應,該效應與藥劑量有關,同時對脾臟組織未見明顯毒性作用[7]。

2蟲草素的抗腫瘤作用

蟲草素對腫瘤的抑制作用一直是廣大科學家們關注的熱點。研究發現,用蟲草素皮下注射接種了艾氏腹水癌的小鼠,可使小鼠中位生存期延長到60d,而對照組僅為19d[1],這說明蟲草素對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能明顯延長接種艾氏腹水癌小鼠的存活時間。還有研究表明,蟲草素對人鼻咽癌KB細胞和人宮頸癌HeLa細胞等皆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8]。科學家推測蟲草素可能有3種抑制腫瘤的機制:一是蟲草素的游離羥基可以滲入瘤細胞DNA中而發生作用;二是抑制核苷或核苷酸的磷酸化而生成二磷酸鹽和三磷酸鹽的衍生物,從而抑制瘤細胞的核酸的合成;三是阻斷黃苷酸胺化形成鳥苷酸的過程[9]。根據目前的研究狀況,蟲草素的抗腫瘤機制大致可分為以下幾方面。

2.1蟲草素對腫瘤細胞RNA的抑制現已證實,蟲草素可摻入到RNA中,其磷酸化物3''''-ATP對L5178Y細胞中的依賴DNA的DNA多聚酶α和β的活力無影響,但對核Ploy(A)多聚酶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從而影響mRNA的形成[10],繼而影響蛋白質合成[11]。通過對子宮頸癌傳代細胞(Hela)的研究表明:蟲草素可以使完全核糖體和核糖體的前體(45S)水平顯著降低,18S核糖體的前體可以從45S核糖體中分裂,但32S核糖體的前體不能從中產生;tRNA的合成也被降低,核不均一RNA的合成沒有受到影響,但胞漿不均一RNA的合成輕微減少;蟲草素還能抑制人子宮頸癌傳代細胞(Hela)的mRNA的轉錄,但對hnRNA和轉運至細胞漿沒有影響;通過對L1210細胞中核糖體RNA、非多聚腺苷酸核不均一RNA和多聚腺苷酸核不均一RNA的合成測定,都表明蟲草素能對各種形式的RNA起抑制作用,同時2''''-脫氧柯福霉素能增強這種抑制作用。在對Novikoff肝癌細胞的研究中發現:蟲草素可以阻礙45SrRNA前體的合成,其濃度與hnRNA的合成相對抗,其活性形式3''''-脫氧腺苷-5''''-三磷酸鹽對主要負責hnRNA合成的RNA聚合酶Ⅱ比對主要負責rRNA前體合成的RNA聚合酶Ⅰ敏感[12],研究結果表明,蟲草素通過對腫瘤細胞RNA的抑制表現出抗腫瘤作用。

2.2蟲草素對腫瘤細胞DNA的抑制通過蟲草素與小牛胸腺DNA作用機制的研究發現[2],DNA的熒光光譜先是增強然后減弱,最終伴隨輕微的藍移,這表明了蟲草素可能插人DNA雙螺旋堿基對間;同時,磷酸鹽的淬滅作用說明蟲草素與DNA的磷酸基團也能發生作用,最后通過Scatchard方程做圖證明:蟲草素與DNA可能存在兩種作用方式,即插入方式和與DNA的磷酸基團結合。蟲草素對腫瘤細胞DNA的抑制機制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查看全文

藥理學課程改革論文

摘要:藥理學是醫藥高等院校重要的基礎課程。隨著微課的興起及其重要性的日益凸顯,將微課教學與傳統教學有機地結合,探索藥理學的課程改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文章通過微課應用于藥理學教學的必要性、微課教學結合傳統教學的課程體系構建以及微課資源庫的建設等幾個方面探討微課教學在藥理學課程改革中的應用。

關鍵詞:藥理學;微課;課程改革

微課(micro-lecture)是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的、完整的教學活動[1],是集設計性、情景化、趣味性、可視化為一體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包。微課教學時間短,僅5-10min,針對性強,教學內容少[2],所講授的內容呈點狀、碎片化。微課講授內容可以是教材解讀,題型講解、考點歸納,也可以是方法傳授、教學經驗等方面的知識講解和展示。微課不具有系統性,缺乏連貫性,不利于講授系統知識。但微課用時短、內容精煉,能夠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改善直敘、枯燥的傳統教學所產生的厭學情緒,使學習資源有效整合,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3]。

1微課應用于藥理學教學的必要性

藥理學是一門聯系醫學基礎、臨床醫學和藥學的橋梁性學科,是醫藥高等院校重要的基礎課程,是研究藥物與機體之間相互作用及作用規律的學科,在今后的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4]。藥理學也是藥學、藥劑學及中藥學等藥學相關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但因該課程所獨有的特點,即藥名不容易記憶,藥學概念較難理解且抽象乏味,理論性比較強,再者藥理學的學科發展速度較快,每年國內外都有新藥問世,教材更新速度不夠[5],而且藥學相關專業的學生大都沒有開設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等課程,醫學基礎知識不完備,致使其對藥理作用和機制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加上傳統教學是教師講授、學生聽課的模式,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探究思維。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容易引起學生的厭煩情緒,影響了學習質量,導致藥理學課程的教學效果一直不理想。目前網絡和多媒體的教學方法已逐步成為各類教學活動的主流手段,其圖、文、聲并茂及較好的交互性等特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升了學習過程中的樂趣。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進步,移動通訊技術、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以開放、共享為理念的教育資源蓬勃發展,“微”教學模式逐漸在全球范圍內興起[6]。微課作為目前“微”教學模式的代表,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微課可以指導學生如何根據學習所需搜索相應的資源,主動地獲取所需的知識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擁有更多的主動權,并且主題集中的微課程能夠有效地節約學習時間[7]。這種在短時間內提煉出核心概念的微課程形式,能夠促使教師用一種新的思考方式開展教學,對學生學習藥理學有較大幫助。

2微課教學結合傳統教學的課程體系構建

查看全文

中醫藥院校藥理學教學質量研究論文

藥理學是研究藥物與機體(含病原體)相互作用及作用規律的學科,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以及醫學與藥學的橋梁,在我國的高等中醫藥院校普遍開設藥理學這門課程。然而與西醫藥院校相比,我國的中醫藥院校招生專業多、規模大、數量多。如:中醫學專業分七年制和五年制,有傳統中醫方向、中醫骨傷方向、中醫針灸方向、中醫外科方向、中醫推拿保健方向、中醫運動醫學方向等,此外,還有中西醫結合醫學七年制和五年制、對外中醫方向、護理學等專業方向,中藥學招生專業有傳統的中藥學、中藥炮制學、中藥栽培學、中藥資源與開發等,有的高等中醫藥院校還招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及衛生事業管理、檢驗、影像及藥學、藥物制劑學、制藥工程、食品衛生與工程等專業。藥理學是以基礎醫學中的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等為基礎,為防治疾病、合理用藥提供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科學的思維方法。以上不少中醫、中藥專業的學生除要學習中醫學、中藥學的主干課程外,還要學習不少的西醫、西藥課程,他們的西醫基礎知識沒有西醫院校西醫、西藥專業那么扎實,而且專業多、基礎參差不齊,給藥理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帶來很多困難。提高藥理學教學質量的辦法有很多種,其中把握好藥理學教學的基本規律,是提高藥理學教學質量的根本。因此只有認真抓好藥理學教學的基本規律才能提高高等中醫藥院校藥理學的教學質量。以下筆者將其在藥理學教學實踐中總結、發現的基本教學規律列舉出來,希望能給藥理學教學同仁一些啟發。

1藥理學教學中的“點”和“線”

藥理學教學中的“點”和“線”貫穿在整個的藥理學教學中。在教學中要明示,以使學生首先能抓住藥理學教材的主旋律。如整本藥理學教材緊緊圍繞藥效學和藥動學兩條線展開。在總論一章中,藥效學和藥動學及其相關的基本概念(如藥物劑量與效應、不良反應、首關消除、半衰期、生物利用度等)就是主要的講授點。大多數的藥物是與受體結合后才起作用的,根據藥物與受體的親和力與內在活性的不同,藥物又分為激動藥、部分激動藥、拮抗藥(阻斷藥或阻滯藥)三類,藥理學教材中的的大多數藥物主要屬于激動藥和拮抗藥范疇,屬部分激動藥的藥物是很少的。因此受體、激動藥和拮抗藥又是總論中的講授點。在傳出神經系統總論及相關的藥物教學中,要緊緊圍繞:膽堿能神經-乙酰膽堿-膽堿受體-膽堿受體激動藥和拮抗藥(阻斷藥或阻滯藥)、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受體-腎上腺素受體激動藥和拮抗藥(阻斷藥或阻滯藥)兩條線展開。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中大多數是中樞抑制藥,如:鎮靜催眠藥、抗癲癇和抗驚厥藥、抗精神失常藥、鎮痛藥等都是中樞抑制藥,因此中樞抑制藥的概念及不同類藥物的作用機制為講授點。作用于心血管系統的藥物龐大而復雜,學生學起來比較困難,常常張冠李戴,容易混淆。其中又以β受體阻斷藥和鈣拮抗藥的藥理作用最相似,β受體阻斷藥是通過阻斷β受體起作用的,而鈣拮抗藥是通過阻滯鈣通道起作用,因此在作用于心血管系統的藥物中β受體阻斷藥和鈣拮抗藥的作用機制是主要的講授點。在抗菌藥物一章中涉及多種病原微生物,學生學習時感到很吃力。實際上抗菌藥物針對的主要是兩菌(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四體(螺旋體、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因此哪些抗菌藥物主要作用于革蘭氏陽性菌、哪些藥物主要作用于革蘭氏陰性菌、哪些藥物可用于四體感染是這一章的講授重點。等等。

2藥理學教學中“溫故而知新”法

教師在藥理學教學課堂中有目的的給學生講授(復習)相關內容,對要講授的新內容大有幫助,不少教師擔心教學時間不夠不重視復習,學生對所教的新內容常常一知半解,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久而產生厭學情緒,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很不利。例如很多學生反映抗心律失常藥物一章不易懂、很難學。在講授心律失常一章時,有必要先講授(復習)快反應細胞、慢反應細胞、心肌動作電位和離子流、快速型心律失常、緩慢型心律失常等相關知識及β受體阻斷藥和鈣拮抗藥的藥理作用。有了這些知識背景,學生學習抗心律失常藥物一章就不難了。在講授抗癲癇藥物、抗驚厥藥物、抗精神失常藥物時首先要講授(復習)癲癇、驚厥、精神失常等相關疾病(癥狀)的概念,講授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藥物、抗心絞痛藥、抗動脈粥樣硬化藥、抗高血壓藥時首先要講授(復習)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絞痛、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病等基本概念及相關病理生理知識,學生對所要學的新內容就能充分理解,易學易記,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講授β受體阻斷藥前先復習β受體激動時對心臟、腎臟、支氣管平滑肌、血管平滑肌等器官組織產生的效應,講授鈣拮抗藥前先復習鈣離子對心肌動作電位、心臟起搏細胞、心肌收縮性、心率、心肌傳導性等的影響,對血管平滑肌細胞和骨骼肌細胞的收縮性的影響等均有助于學生對β受體阻斷藥和鈣拮抗藥的深入和透徹的理解。講授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藥和血管緊張素II受體阻斷藥時,最好先復習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功能,尤其要讓學生先明白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和血管緊張素II的生理和病理作用。在講授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藥物、抗心絞痛藥、抗高血壓藥時先簡要講授已學習過的內容如利尿藥、β受體阻斷藥、鈣拮抗藥的藥理作用,對這幾章的學習就輕而易舉了。先簡要講授(復習)什么是革蘭氏陽性菌、什么是革蘭氏陰性菌、哪些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可感染人體而致病,對于后續各抗菌藥物的抗菌機制、抗菌譜、臨床用途等的講授將大有幫助。等等。

3藥理學的教學實踐中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方法

查看全文

臨床藥理學實驗教學改革探討論文

摘要:臨床藥理學是藥學專業學生最重要的一門必修課,現就如何開展臨床藥理學的實驗教學改革,從實驗教學內容的選擇、開課時間和教學隊伍人員的挑選、教學模式的改進3個方面進行討論。

關鍵詞:臨床藥理學;實驗教學;改革

臨床藥理學是一門藥理學和臨床醫學緊密結合,研究藥物與人體間相互作用及其規律的新興學科。它以人為對象,以藥理學和臨床醫學為基礎,并吸收利用其他鄰近學科的知識,內容涉及臨床用藥實踐與研究的各個領域[1],是藥學專業學生最重要的一門必修課。臨床藥理學發展歷史不長,其教學內容和形式仍處于探索階段,特別是實驗課,目前沒有正式出版和統一的實驗教材,各個學校根據本校教學條件各自編寫教材,教學形式也基本是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填鴨式”教學。在傳統的教材、教師和課堂為中心的繼承性教學方法下,學生易產生畏難甚至厭學心理。如何開展臨床藥理學的實驗教學,注意理論與臨床用藥實踐的緊密結合,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藥學專業學生成為合格的未來臨床藥師是現今臨床藥理學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問題。這幾年,我校藥理教研室根據藥學專業學生的培養要求和本學科的特點,在臨床藥理學實驗教學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性改革,現介紹如下。

1根據培養目標,精心編寫、修改實驗教學內容鑒于目前沒有統一出版的臨床藥理學實驗教材,在我校藥理教研室以往開設的實驗教學的基礎上,參考了國內兄弟院校開設的相關實驗內容,自編了新的實驗教材。根據我校藥學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醫藥復合型人才及藥學專業學生今后的就業方向大都是做臨床藥師,要求他們必須熟悉藥物的臨床應用和不良反應,能夠指導醫生、護士和患者的合理安全用藥,并能開展臨床藥物科研工作,為此我們精心挑選了臨床病例用藥討論、藥物不良反應(ADR)相關知識討論、藥物人體生物利用度實驗、藥物臨床雙盲雙模擬實驗設計4個內容,每個內容6學時。重點培養學生對臨床藥物合理、安全應用的能力,提高其對藥物不良反應的認識與藥物臨床研究的能力。

我校以往的臨床藥理學課程開設的實驗內容主要是臨床病例用藥討論。根據現在藥師的工作職責范圍,這些內容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對未來藥師的培養。藥師的職責已由簡單的配方發藥擴展到走向臨床,直接參與臨床用藥與科研。且理論課學時有限,主要是教師講授為主,涉及的知識面有限,同時學生的自主性發揮受到限制。如在學習新藥的臨床研究設計要求章節時,共4學時,學生對于一個完整的藥物臨床實驗方案的具體設計、注意事項、流程等認識不足,有必要開設這方面的實驗來彌補。且我校的附屬醫院是新增的國家心血管藥物臨床研究基地,有開展實驗的很好條件,故我校藥理教研室開設了藥物人體生物利用度實驗、藥物臨床雙盲雙模擬實驗設計。ADR危害日益成為社會的焦點,提高對ADR的認識也是我們醫藥工作者工作的重要部分。我們挑選了2個關于ADR的專題節目視頻錄像作為教學材料,引發學生的討論,進一步提高學生對ADR的認識和理解,我們到臨床上挑選一些與理論教學內容相關的典型病例作為臨床用藥分析討論的病例,讓學生根據醫生的診斷和治療計劃制訂藥物治療方案。這種病例既真實又具體,培養了學生對藥物合理、安全運用的能力。通過問卷調查,學生對實驗內容設置滿意度達到了100%。[論/文/網LunWenNet/Com]

2選擇適宜的開課時間,挑選合適的教學人員各院校藥學專業的臨床藥理學,一般都在大三下學期或大四開設。我校藥理教研室選擇在大四學生下臨床實習之前開設臨床藥理學。因為此時學生已經學習了基礎藥理學和臨床醫學概論,具備了一定的藥物和臨床醫學知識,能夠把藥物知識與醫學知識有機結合起來運用,更好地學習、理解藥物在臨床的合理、安全使用,更重要的是對即將到來的實習起到一個很好的過渡作用。如通過對臨床病例用藥的討論,學生提前熟悉了醫囑的書寫和臨床上常用藥物的商品名,進入臨床實習后能夠很快適應實習工作。我校臨床藥理學共72學時,理論占42學時,實驗占30學時,實驗課的比重較大,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運用、掌握。學生對此表示很滿意。

查看全文

藥理學同一教學方式護理專業論文

1數據處理

兩類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分別錄入我校編制的成績分析電子表格,結果用χ2檢驗,P<0.05,說明有顯著性差異。

2結果

2.1“三專生”與“五專生”藥理學理論考試及格率比較“三專生”及格率94.53%遠高于“五專生”62.72%,兩者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

2.2“三專生”與“五專生”藥理學理論考試優良率比較“三專生”80分以上70人(54.69%),而“五專生”23人(10.09%),兩者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

3討論

查看全文

病人鎮靜鎮痛的臨床藥理學特點和用藥原則論文

摘要:本文從病理生理學角度,討論了在危重病人進行適當鎮靜鎮痛治療的必要性,并簡要介紹了此類病人鎮靜鎮痛的臨床藥理學特點和用藥原則。

關鍵詞:危重病人鎮靜鎮痛

一、危重病人鎮痛鎮靜的必要性

1.1危重病人對鎮靜的需求

近來,圍術期危重病人應激反應及其影響因素已引起人們的重視,這是因為危重病人在診治過程中常見的焦慮、恐懼和躁動等應激反應的發生過程及其臨床調控程度直接關系到病Bion和Ledingham對ICU病人的調查表明:焦慮和疼痛是其所經歷的最常見的不愉快的記憶。對此類病人給予必要的鎮靜治療可以:①提高病人的舒適程度;②減少病人的應激反應;③便于進行特殊治療操作。鎮靜的指征包括:①機械通氣;②昏迷病人;③ICU躁動綜合征;④誘導睡眠等。

1.2危重病人對鎮痛的需求

查看全文

夏至草失血性休克及淋巴微循環藥理學作用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材料與儀器;方法;結果;討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淋巴循環是循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夏至草具有利水消腫、活血化淤作用、動物與分組、藥品與儀器、制備夏至草醇提物,經水煎醇沉,再經活性炭脫色、滅菌制成原生藥含量為5g·ml-1的注射液、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復制及液體復蘇、組織勻漿標本的制備行液體復蘇后(或相當)3h,分別處死動物、組織勻漿MDA,SOD測定應用改良硫代巴比妥酸(TBA)微量法測定各臟器組織勻漿MDA含量、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夏至草醇提物對失血性休克大鼠各器官組織勻漿MDA含量的影響、夏至草醇提物對失血性休克大鼠各器官組織勻漿SOD活性的影響、從改善微循環障礙以及血液流變性異常來尋找藥物和其他有效措施正成為醫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目的觀察夏至草醇提物對失血性休克大鼠多器官自由基損傷的影響。方法Wistar雄性大鼠18只,隨機分為夏至草組、模型組和對照組(均n=6)。夏至草組和模型組復制失血性休克模型,維持90min,對照組僅手術。夏至草組自頸靜脈緩慢推注夏至草醇提物(5g/ml,6g/kg·bw),其它兩組以等量生理鹽水代替。40min后,制備肝、腎、心肌、肺組織勻漿,觀察組織勻漿自由基指標的變化。結果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肝、腎、心肌、肺組織勻漿MDA含量顯著升高,SOD活性降低;夏至草組各器官組織勻漿MDA含量顯著低于模型組,SOD活性升高,除心肌組織勻漿SOD活性低于對照組外,其它各指標與對照組均無統計學意義。結論夏至草醇提物能明顯減輕大鼠重癥失血性休克后各器官的自由基損傷。

關鍵詞:夏至草失血性休克器官自由基

淋巴循環是循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淋巴循環維持機體穩態和疾病中的作用逐漸受到重視[1]。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shock)致組織微循環低灌注是引起肺、心、腎、肝等多個器官的功能障礙、誘發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室研究表明,淋巴微循環與休克的發生、發展及轉歸關系密切[2],良好的淋巴微循環有利于休克的代償,淋巴微循環障礙可促進休克的惡化[3]。夏至草具有利水消腫、活血化淤作用[4],夏至草醇提物可明顯改善大鼠的淋巴微循環障礙[5]。本研究觀察了夏至草醇提物對失血性休克大鼠多器官自由基損傷的影響,旨在闡明夏至草對失血性休克以及淋巴微循環的藥理學作用。

1材料與儀器

1.1動物與分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