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利用鄉土人才的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07-14 11:51:00

導語:開發利用鄉土人才的實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開發利用鄉土人才的實踐與思考

我縣屬典型的農業縣,全面建設小康建設的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近年來,我縣在農村小康建設進程中,積極探索鄉土人才開發利用和教育管理的新途徑,開發利用了39915名鄉土人才,其中農業科技型9605人,流通中介型5871人,各種能工巧匠及其他24439人,為全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證。

一、主要做法

(一)實施“三個培養”,培育產業帶頭人。堅持將開發利用鄉土人才與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有機結合,建立了“三個培養”機制,有計劃、有步驟地把帶頭學科學、用科學,在脫貧致富中表現突出的農村能人中培養黨員;把領辦、創辦科技示范基地,引導和帶領群眾共同的致富的農村能人黨員中發展村組干部;把文化技術素質較高的黨員、村組干部培養成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帶頭人。按照統一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縣、鄉(鎮)、村分別建立了鄉土人才擋案,記載了鄉土人才的技術特長、技術成果、學習培訓、作用發揮等情況,為針對性地制定培養、開發、使用計劃提供了可靠依據。“三個培養”機制的實施,催生了一批經濟支柱產業的帶頭人,打造了一支農村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帶動一大批農民從傳統農業中跳出來,走向科技致富的道路。目前,全縣共發展農村能人黨員538名,從黨員中培養能人656名,有255名村級能人進入村級“兩委”班子。

(二)加強教育培訓,提高隊伍素質。依托縣委黨校、縣職業技術培訓中心、農民文化技術學校和農村遠程教育站點,建立了縣、鄉(鎮)、村分級培訓體系,落實鄉村技術人才培訓實施方案。通過專職、兼職、聘請等方式組建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和教學輔導員隊伍,舉辦了糧、油、煙、茶、畜、果蔬等種養殖技術和農產品加工、營銷等技術培訓班。每年縣、鄉(鎮)兩級組織的培訓人數均在1500人次以上。目前,全縣已有2301人獲得了綠色證書,508人獲專業技術職稱。

(三)建立激勵機制,盤活人才資源。制定了科技進步獎勵辦法,對引進科學技術、發明科學技術以及運用科學技術取得顯著經濟和社會效益的人才給予獎勵。定期開展農村能人評選表彰活動,將優秀能人致富典型事跡匯編成冊,供鄉土人才相互交流,使其學有榜樣,做有借鑒。組建農村能人宣講團,開展巡回宣講活動,向群眾講述他們的發展歷程、致富經驗和發展感受,并進行現場指導,讓部分想干事而不敢干、敢干而不知道怎么干的人卸下了思想包袱,明確了發展方向。積極推行放活科技人員、放活機關人員、放活生產要素的“三放活”優惠政策,鼓勵專業技術人才和經濟型干部留職帶薪創辦開發性經濟實體,建立農業產業化基地。通過上述措施,充分調動了廣大鄉土人才投身科技事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盤活了鄉土人才資源。目前,全縣建成苦丁茶、特色蔬菜、紅金桔、八角、中藥材等產業示范基地7萬余畝,建成畜牧品改點166個,建立科技示范園區10個。

(四)組建行業協會,搭建創業平臺。針對鄉土人才和產業發展特點,引導鄉土人才走協會發展的路子,組建了一批以各類能人為主體、具有行業區域特點的種養、果蔬、中草藥種植、銷售等協會,為鄉土人才搭建創業平臺,讓他們帶領群眾共闖市場,共謀發展,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聯合艦隊。滿溪村利用盛產紅金桔的優勢,成立了果品銷售中心和柑桔研究協會,通過收集農戶的散裝紅桔進行統一包裝銷售,打出了“滿溪紅”的品牌,提高了產品價格,激發了群眾發展紅金桔產業的積極性。目前,以滿溪為中心的紅金桔面積已擴大到6000畝,基本形成了紅金桔十里長廊。龍家鎮光明村引導群眾走支部+協會的路子,大力發展生豬養殖。通過合理的利益分配,實現了支部、協會、群眾“三贏”,為村級積累找到了增長點,實現群眾發展養殖“零風險”。

二、存在的問題

(一)整體素質低,作用不明顯。長期以來,鄉土人才處于自然成長的狀況,缺乏系統培訓,多數人局限在小范圍內活動,普遍存在著知識面狹窄,視野不夠開闊,思想不夠解放等問題。許多人習慣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擺脫不了傳統的生產方式,把握市場信息上目標不準、方向不明。特別是對加工制造、旅游等新興行業,不愿、不敢率先涉足,總是等待別人成功后一轟而上,不敢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從整體來看,在全縣的鄉土人才中,具有一定產業規模,形成較強示范帶動作用的鄉土人才還比較少,帶領群眾致富的作用沒有得到體現。

(二)開發不合理,利用不充分。一是鄉土人開發范圍窄。對鄉土人才的標準難以認定,哪些是鄉土人才,他們的層次、等級如何沒有明確的劃分依據,片面地認為鄉土人才僅指農村中的種養大戶和經營大戶,使得鄉村管理人才、醫療人才、民間藝人等被攔在了鄉土人才的大門外,沒能得到很好的開發利用,從而造成資源浪費。二是鄉土人才開發缺乏針對性。僅限于對具備一定現存技能的人進行培養,不能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開發出緊缺人才;對一些受現代科學技術沖擊的傳統工匠,還未能及時幫助他們更新知識,提高技術,造成部分鄉土人失業。如:隨著電動機器的出現,石磨、石碾等工具已無用武之地,但又不能及時將傳統石匠開發成石雕、石刻方面的人才,傳統手藝失傳,而地方所需大型石雕只能從外省、外縣購進。三是鄉土人才流動范圍小,利用不充分。多數人還僅在小圈子里打轉轉,一身技能僅能為本組、本村或本鎮群眾服務,不能突破地域界限形成合理流動格局,導致某一方面的人才,在一個地方過剩,而另一個地方緊缺,各地間的人才不能優勢互補。

(三)發展環境不寬松,人才流失嚴重。一些地方和部門對鄉土人才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有的鄉鎮對鄉土人才隊伍建設搞形式、走過場,沒有把鄉土人才開發利用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有的部門不是從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大局出發,積極幫助鄉土人才解決資金投入、技術、產品銷路、財產安全等問題,而是一味追求和強調部門利益最大化,費用應收盡收,個別部門甚至殺雞取卵,導致許多有專長、有技術的鄉土人才難以創業。從全縣的情況看,雖然我們建立了鄉土人才檔案,但是,沒有建立比較完善的管理機制和政策扶持措施,致使鄉土人才創業艱難,造成大量人才流失。

(四)集團運作差,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強。雖然近年來探索建立了一批行業協會,但對協會的管理比較松散,多數協會會員在各自的業務范圍內仍堅持老一套,各自為政,單打獨斗,沒有真正實現集團運作。在更多行業、更多領域還沒有成立協會,沒有一個統一的組織形式把鄉土人才聯系起來。如農村針織、雕刻、編織等民間藝人雖然很多,但生產的產品由于缺乏規模經營,生產成本高,產品更新不及時,技術含量低,產品很難有效占領市場。

三、對策

(一)總體規劃,明確方向。圍繞科技興縣的目標,充分認識鄉土人才是解決“三農”問題,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力量,把鄉土人才的培養使用和管理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考核內容,形成一級抓一級的良好格局,納入全縣人才隊伍建設和地方經濟發展的整體規劃,緊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產品發展方向的實際需求,確立適合縣、鄉(鎮)、村實際的發展目標,為鄉土人才開發利用指明方向。

(二)加速培養,壯大隊伍。一是充分發揮人才培訓基地作用,以培訓一支適應我縣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鄉土人才隊伍為目標,分類別、多形式進行培訓、開發和利用。有條件的地方,還可輸送有發展潛力的鄉土人才到高等院校學習,提高他們的科技能力和理論水平,真正把鄉土人才隊伍建設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水源頭。二是充分利用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加強電化教育。三是開展學用實用技術大比武活動。通過定期開展實用技術技能大比武活動,激發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情,為鄉土人才的成長提供賽場和舞臺。同時,通過示范帶動,使農民群眾的知識得到豐富、能力得到提高,整體素質得到提升,使大批鄉土人才能夠脫穎而出。

(三)營造寬松環境,激發創業熱情。一是拓寬鄉土人才開發利用渠道。堅持不唯學歷、不唯年齡、不唯資歷、不唯職稱的“四不唯”標準,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從大中專畢業生、復員軍人、田秀才、土專家、產業大戶、科技示范戶、鄉鎮企業、民營業主中開發緊缺人才和急需人才。二是建立利益補償機制。建立農村鄉土人才開發專項基金和鄉土人才發展風險基金,對鄉土人才予以適當的資金扶持,鼓勵他們創業。三是建立鄉土人才聯系制度。縣級領導每人聯系一鄉鎮,鄉鎮領導每人聯系一個村,掛幫單位聯系一個掛幫點,切實為鄉土人才出思路、想辦法,解決實際困難,使鄉土人才有壓力、有動力、有盼頭、有干頭、有甜頭。

(四)強化科學管理,形成良性循環。一是實行動態管理。對農村鄉土人才不搞終身制,積極推行一年一考核,三年一評選的滾動管理形式。對本地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的農村能人,及時納入鄉土人才隊伍進行管理;對作出重大貢獻者,列入優秀人才庫;對不能發揮科技帶頭人和示范作用的取消其資格。二是實行績效管理。對在科技研究、科技普及、帶頭示范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的,要按程序向科技部門申報科研成果,使其成果得到社會的認可,并得到推廣應用,發揮效益。三是建立激勵競爭機制。對貢獻突出、成效卓著的優秀人才,同等條件下,實行“七個”優先,即優先到先進地區參觀考察學習,優先選配或推薦為村干部、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優先發放適度貸款,優先享受科技上門服務,優先列為黨員發展對象,優先評定技術職稱,優先推薦為市管鄉土拔尖人才或省、市、縣勞模。

(五)加強行業協會建設,提高市場競爭能力。一是積極在農產品加工、市場銷售等其他行業組建協會,充分發揮這些協會在新行業中推廣技術、交流經驗和培育鄉土人才上的積極作用,形成“協會培育人才,人才壯大協會”良性循環格局。二是加強行業協會管理,引導協會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激活協會中鄉土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定期在協會內部和協會之間開展經驗交流,使其相互學習、相互促進,讓協會成為鄉土人才成長的搖籃和施展才華的舞臺。三是加強協會黨組織建設,積極發揮協會中黨員技術能人和專業大戶的示范帶動作用,形成“以強帶弱,強強聯手”的良好發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