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發展制度

時間:2022-11-05 10:45:00

導語:循環經濟發展制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循環經濟發展制度

一、總則

(一)制定發展綱要的必要性。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省委“八八戰略”,按照“走在前列、率先崛起”的要求,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22號)和《**省循環經濟發展綱要》(浙政發〔2005〕39號),更好地促進我市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結合**實際,特制定本發展綱要。

(二)循環經濟的內涵。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

(三)發展循環經濟的意義。發展循環經濟是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行動;是有效緩解資源瓶頸制約,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根本途徑;是切實改善環境質量,打造生態**的必然要求;是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選擇;也是“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全力推進在杭湖寧發展帶中間率先崛起的重要載體。

二、指導思想與主要目標

(四)發展循環經濟的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依靠政府、企業與公眾的共同努力,結合轉變增長方式、創建生態市、緩解要素制約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等重點工作,全面落實循環經濟理念,開展循環經濟實踐,構建起經濟政策、科學技術、法律規章、評價指標、綠色標準等支撐體系,率先走出一條適合**實際、具有**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路子,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五)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減量化生產和可循環利用原則。轉變增長方式,加快結構調整,使資源向低消耗、高產出領域轉移,切實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實現污染物的減量化、資源化。

二是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原則。全面確立發展循環經濟理念,強化規劃引導,加大政策扶持,有效利用多種載體,廣泛深入宣傳,使循環經濟發展滲入到生產經營、生活消費等各個領域。

三是堅持全面部署與重點推進相結合原則。發展循環經濟是面廣量大的系統工程,生產、消費、技術、政策、輿論等領域都需全面推進;但必須重點突出,實現企業、園區、社會的點線面三個層面循環經濟的互動發展。

四是堅持典型帶動與技術支持相結合原則。通過典型帶動,以點帶面,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實現新的突破;加大技術創新,實施減稅、貼息等優惠政策,調動企業積極性,推動循環經濟更快、更好發展。

(六)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目標。

近期目標(2006-2010年):

到2010年,建立企業內部微循環、生態園區或行業中循環、城市整體乃至長三角及全國的大循環等不同層面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及其保障體系。力爭重點工業行業資源利用效率有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較高資源生產率、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潔生產企業,培育和建設一批符合循環發展要求的工業園區,環保產業得到快速發展;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綠色、無公害、有機等優質高效生態農業較快發展,農業集約化、生態化水平得到較大提升;綠色消費理念逐步形成,各類節約型產品得到廣泛推廣使用,綠色社區、綠色醫院、綠色學校等逐步形成;各類廢棄物得到充分回收,基本建成重點領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和危險物處置體系;逐步建立適應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管理體系、政策法規體系,形成具有循環經濟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體系,循環經濟發展的機制和框架初步確立,逐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主要指標:

——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降低16%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年均下降6%;工業固體廢棄資源綜合利用總率達到95%;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節能率保持3.5%以上;城市及郊區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二氧化硫排放強度每年下降2%;單位土地平均投資強度年均增長5%以上。

中長期目標(2011—2020年):

循環經濟觀念深入人心,發展循環經濟的運行機制和支撐體系全面確立,多數產業體現循環經濟的理念和要求,循環經濟和節約型社會建設處于全省領先水平;萬元生產總值能耗、水耗明顯降低,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明顯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明顯下降,土地投資強度保持較高水平;經濟環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模式基本建成,把我市建設成為發展全省循環經濟的示范市。

三、發展重點與任務

(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重點發展生態型的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大力發展循環型農業和第三產業,做大做強比較優勢產業。滾動調整產業發展導向目錄,嚴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項目的建設,依法淘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后生產工藝、技術、設備和產品;堅決扭轉傳統產業對資源的高度依賴性,逐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八)推行企業清潔生產,加快園區生態化改造。按照《清潔生產法》的要求,加大推進企業清潔生產力度。引導調整工業園區的產業發展方向,提倡園區建設專業化,創建具有行業特點和區域特色的生態工業園區。

(九)大力發展環保產業,鼓勵生產節能產品。依托環保產業的區域集聚優勢,研究制定環保產業政策和發展規劃,提出環保產業發展方向,推進環保裝備產業基地建設。鼓勵企業生產和發展節能電機、節能照明、陽光電池等節能產品和裝備。

(十)加強資源開發保護,提高集約利用水平。全面開展農業節水工程建設,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數;做好高耗水行業的節水工作,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繼續抓好節水型城市各項工作。嚴格耕地保護,完善土地利用管理,優先保證重點項目的建設用地;繼續實行建設用地投資強度和容積率“雙控”標準。大力推廣節材技術,提倡使用可再生材料、鼓勵使用可替代材料、推廣使用新型建材。

(十一)實行節約開發并舉,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大節能技術改造,發展熱電聯產、熱電冷三聯產和綜合利用電廠等新能源開發利用項目。推廣應用高效節能鍋爐、風機、電動機、變壓器和綠色照明、節能家電。全面實施和應用節能用具,合理利用太陽能等再生資源,推進節能建筑、節能小區建設。

(十二)強化廢棄物再循環,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揀;加快建設廢舊家電、電子產品及廢舊電池的回收處理體系;扶植垃圾焚燒發電等資源再生利用產業,不斷提高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

(十三)發展生態高效農業,改善農村發展環境。推廣應用加快農業污染物的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技術,保障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開發生產;加快農業集約生產步伐,推進生態農業園區的開發建設;積極推廣沼氣利用技術和生態能源模式,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鼓勵畜禽集中養殖,大力開展家禽養殖污染、漁業養殖排放水的生態化處理;推廣秸桿綜合利用,提倡使用有機肥,有效控制和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繼續推進“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加強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潔化美化農村環境。

(十四)積極倡導綠色消費,提高文明生活水準。逐步提高政府采購中使用可循環使用產品、可再生產品和節能節水無污染綠色產品的比例;倡導理性消費與綠色消費;繼續開展創建“綠色飯店””、“綠色醫院”、“綠色學校”、“綠色社區”活動,積極推進生態旅游;提倡使用雙燃料汽車等節能環保型汽車,解決交通沿線的噪聲及環境污染問題。

四、主要載體和工作抓手

(十五)全面貫徹全省“991行動計劃”。立足全市循環經濟發展重點,以“八個一批示范工程”,即培育一批清潔生產企業、提升一批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改造一批生態工業園區、建設一批高效生態農業園、創建一批綠色飯店、綠色學校,推廣一批節能、降耗、治污、可循環關鍵共性技術,建設一批節地、節水、節能、節材和綠色建筑,鞏固一批生態社區和生態村為抓手,在農業、工業、服務業和節約型社會等方面組織實施相關行動計劃,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

(十六)全面實施“4612”行動計劃,推進循環型農業建設。突出抓好推廣立體種植養殖、發展綠色安全農產品生產、推進農業生態園建設、綜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四大任務,重點發展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林特業、休閑觀光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等六大產業,深入推進100個農業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實施,全面建設100萬畝生態高效(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和100萬畝生態公益林。

(十七)組織實施“3911”行動計劃,推進循環型工業發展。切實抓好節能降耗、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三大任務的落實,重點在建材、紡織、電力、化工、造紙、皮革、食品、機電和竹木加工等九大行業中取得循環經濟發展的重大突破,組織實施100個工業領域循環經濟重點項目,開展100家企業清潔生產試點。

(十八)積極實施“3551”行動計劃,建設循環型服務業。大力推進流通現代化建設、著力提升流通產業層次、全力推進綠色消費環境建設等三大任務的落實,規范發展批零貿易業、住宿餐飲業、現代物流業、旅游業和專業市場等五大行業,突出開展爭創綠色飯店、實施陽光消費工程、實施“三綠”工程、實施“千鎮連鎖超市、萬村放心店”工程、創建綠色消費社區等五項重點工作,逐步建立起適應循環經濟特征的流通產業體系和消費體系。

(十九)全面開展“四節”活動,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重點開展建設適度集中的農村新社區,建設生態社區、生態鄉鎮和生態村,節約型機關建設和“四城聯創”活動,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

五、保障措施

(二十)增強全民意識。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全民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緊迫性;引導公眾優先使用和采購可再生利用產品、環境標志產品和綠色產品。

(二十一)強化規劃引導。實施《**市循環經濟發展規劃》,貫徹落實我市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方針、基本目標、主要領域和對策措施;制定發展循環經濟的專項規劃和年度計劃,逐年滾動實施。

(二十二)實施政策扶持。市級財政設立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循環經濟項目的組織實施。對發展循環經濟成效明顯的企業和單位進行表彰獎勵;循環經濟項目在用電和土地指標供給等方面優先給予支持,循環經濟技改項目優先給予貼息補助;重大循環經濟項目優先爭取省重點項目。各職能部門出臺相應的節能、節水、節電、節材的鼓勵政策,實行有差別的節電、節水收費政策,制定相應的財稅優惠政策。各級財政要安排一定資金支持開發研制節能、節水等環保技術及設備。

(二十三)加快科技創新。組織制定《**市循環經濟科技實施方案》,建立以生態鏈接技術為關鍵的綠色技術支撐體系。整合各類院校、企業的科技資源,鼓勵開發應用于循環經濟的減量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替代技術、環保技術和系統化技術。

(二十四)規范生產標準。給合實際,制定循環經濟示范企業、生態工業園區、生態農業園區、綠色建筑、綠色社區等標準。完善企業清潔生產的標準規范,重點研制循環經濟的資源效率標準、能源效率標準、廢棄物排放標準等。

(二十五)加大監督力度。嚴格控制新污染源,切實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嚴厲打擊環境犯罪行為,嚴肅懲處環境違規事件。加強對有序用電、定額用水、集約用地和企業節能、節水、節地情況監督檢查,強化對能效標準、高耗電產品限額標準、建筑節能標準及行業節能設計規范執行情況的考核。

(二十六)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發展循環經濟領導小組,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市級有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發展改革委牽頭,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健全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協調工作機制,重點研究解決促進循環經濟發展重大問題,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發展循環經濟,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明確有關責任領導和部門責任,做到層層有責任,逐級抓落實,并把發展循環經濟列入各級領導干部的主要政績考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