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病害防治工作總結
時間:2022-03-26 11:33:00
導語:水產病害防治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產養殖病害的發生已直接影響到我區漁業生產的發展,成為制約水產養殖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是我們當前迫切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隨著水產養殖業的不斷發展,水產病害防治問題已經成為我們漁業工作者非常關注的重要課題。在上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指導和關心下,區水產技術推廣站充分發揮水產養殖病害防治網絡作用,多方面開展技術服務工作。我們有專人負責水產病害診療工作,通過配備的水產重大疾病遠程診斷系統,科學地開展水產病害預警預報;我們還通過運用水質測定技術,隨時掌握養殖水體的水質環境的變化和水產疾病發生狀況,并及時通報病害發生情況而提出應急技術措施以指導生產。我們全年接待門診近300余次,不定期出診70余次,幫助和指導漁民掌握水產病害防治技術,解決養殖生產上各種疑難雜癥;我們還定期印發有關水產養殖病害防治等方面資料,積極開展專業農(漁)民培訓工作,下鄉舉辦水產品健康養殖及病害防治技術講座26次,參加人次達610人次;我們還為水產養殖戶采購生產上需要的各種漁藥1050公斤,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服務。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水產養殖病害發生危害情況,對全區范圍內水產病害病況實行每季度統計,并承擔了市水產推廣站下達的“南美白對蝦、日本沼蝦、鱖魚和羅氏沼蝦病害調查”月度統計工作,設立病害檢測點10個,面積1552畝;還對養殖的鯽魚和金魚進行SVC專項檢測4次;對養殖的鯽魚和花鰱進行藥物殘留檢測。我們通過調查和統計,掌握了南美白對蝦桃拉病毒對蝦白斑病綜合征等主要養殖病害發生發展規律,為指導和制定水產養殖生產以及水產病害防治措施提供技術依據而服務于生產。
一.水產養殖病害發生情況
養殖魚,蝦類和家畜,禽等動物一樣,會生各種疾病,由于魚,蝦類所生活的水質環境逐漸發生變化,寄生蟲和細菌等病原體滋生繁殖,很容易引起各種疾病的爆發。特別是在池塘密養條件下,一旦發病傳染很快,常常造成大批死亡。在傳統養殖模式下,大量使用藥物致使水體殘留有害物質越來越多,嚴重影響水體的自凈能力,破壞養殖環境的生態平衡;加上養殖密度大,攝食量多,同時排水有限,殘餌和糞便增加易導致水質惡化,水體中氨氮、亞硝酸鹽嚴重超標,底層水溶氧量嚴重不足,就會引起疾病暴發,造成養殖魚、蝦等大面積死亡。
年區水產養殖總面積29636畝,水產養殖病害累計發生面積11558畝,占養殖總面積的39%,其中常規養殖魚發病面積2750畝,南美白對蝦發病面積8524畝。全區因水產病害的發生而造成經濟損失1692.52萬元,推廣養殖的18146畝南美白對蝦病害發生尤其嚴重,發病面積占養殖面積的47%,而因發生傳染性疾病造成經濟損失達1593.9萬元。占總經濟損失的94.2%。南美白對蝦的病害發生有明顯的季節性,6月至7月上旬主要發生桃拉病毒病,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主要發生白斑病綜合征和黑鰓病。
二.水產養殖病害防治情況
南美白對蝦養殖區域,近年來普遍發生傳染性疾病,來勢兇猛,死亡率高,給養殖者造成重大損失,尤其是桃拉病毒、白斑綜合癥等傳染性疾病,是南美白對蝦養殖期間毀滅性蝦病,南美白對蝦傳染性疾病嚴重阻礙了對蝦養殖業的持續發展。
對蝦病毒性疾病發病多而危害大,一旦暴發,死亡率非常高,常常導致絕產,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對蝦病毒性疾病的暴發主要受病原體,環境條件以及營養條件三大因素的共同制約。受病原體感染的對蝦在環境優良營養均衡的條件下有可能僅為隱性感染,不表現任何癥狀。在目前蝦池受病毒污染嚴重的情況下,完全清除病毒以切斷病原傳播途徑較為困難。對于病毒性的對蝦病防治,關鍵在于做好綜合預防措施,從改善養殖環境著手,大力推廣應用有益細菌生物制劑,降解水中有害因子,凈化養殖生態環境,增強養殖蝦類免疫抗病力,加強健康管理,盡可能消除傳染源以及切斷傳染途徑等措施,開展生態防治養殖技術,才能最大限度的控制對蝦病毒性疾病的暴發。具體措施如下:
(1)徹底做好清塘除害工作,選用健康優質蝦苗;使用無污染和不帶病毒的水源,建立蓄水池,養殖用水要經過蓄水池處理后再進入養蝦池塘,(2)保持水質穩定,堅持定期消毒預防,及時殺滅水體中病原體,同時又有調節水質作用,放苗前一周全池潑灑二溴海因顆粒0.2ppm一次消毒水體,4天后配套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劑調控水質,如光合細菌,活菌生物劑等,分解利用有機物,消除水體中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維持藻類正常生長,并定期使用底質改良劑增加底層營養,保護底質為對蝦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在整個養殖期間,每15天全池潑灑二溴海因顆粒0.2ppm,并且每周使用一次生態制劑調節水質,保持養蝦池環境因子和池內藻相的穩定。(3)在疾病流行期間,盡量減少換水量,若發現池蝦水質惡化但尚未發病,應采取增氧措施,保證溶氧量不低于5mg/L。必須換水時,要求使用蓄水池水,少量添加少量排放。(4)投喂優質餌料,并定期在餌料中添加1-2‰免疫多糖和1-2‰維生素C等營養促生長劑,以促進對蝦快速生長,增強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5)在對蝦疾病流行季節,每隔10天在餌料中添加健肝利膽素,三黃粉等純中藥低殘留抗菌毒藥物,做好疾病預防工作。(6)認真巡塘,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一旦發生蝦病,不要盲目用藥,要對癥下藥,采取綜合防治技術措施,控制病情發展,減少損失。
池塘老化而長期得不到清整,致使病害逐年增多,這個問題也越來越突出。魚類出血性敗血病也是近年廣泛流行危害極大的急性傳染的細菌性疾病。針對水產養殖生產中魚類暴發性敗血病,我們根據該疾病的流行特點和發生規律,從生態、藥物途徑篩選有效組方,運用藥物各自特性以及相互間協同作用,采取交叉投藥,內服外消并舉措施,總結出一整套防治技術,并在生產中得到應用,取得顯著效果。
發病魚池的水體環境以及魚體內都有著大量病原菌的存在,故在治療時必須采取內服和外用相結合的措施;就是說在使用內服抗菌藥的同時,再配合外潑殺菌消毒藥,起協同殺菌的作用,這樣就能使水中和魚體內的病原菌同時抑制或殺滅,使病情得到控制。寄生蟲病在池塘養殖中常年發生,尤其是錨頭蚤病對養殖魚類影響很大,蟲體侵襲魚體,受傷魚體很容易感染病原菌(感染率可達90%以上),寄生蟲病是引發魚類暴發性敗血病的前兆,所以我們在治療過程中,先用滅蟲藥殺滅魚體上的寄生蟲,再用消毒劑殺滅池水中致病菌,同時投喂內服抗菌藥物,這樣就能控制病情發展。在治療出血性魚病時,對施藥和用藥的順序也有一定的要求,先用那種藥后用那種藥,施藥和用藥的順序正確的,治療效果穩定而顯著;反之,治療效果不明顯,甚至會出現不良現象而導致病情的惡化。這是值得我們今后注意和研討的問題。
三.水產養殖病害和環境因子關系分析
水產養殖中的許多病害(尤其是微生物引起的病害),不僅與病原生物的存在有關,而且和養殖水體的微生物生態平衡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通過對水體理化因子與微生物種群群落的組成關系的深入研究,就有可能找到通過維持水體的微生態平衡來消除某些病害發生的環境條件的有效途徑。魚蝦類等養殖水產品疾病的暴發,與水體環境因子有著密切的關系,說到底水產疾病是環境性疾病,水質環境的惡化敗壞、缺氧加上水溫等條件的適宜致使致病菌、病毒等大量繁殖,而導致病原體感染魚蝦而得病。魚蝦等生長在水環境中,有機質豐富的水體和淤泥中存在著大量的病原體,在魚蝦健康環境良好的情況下,病原體長期潛伏而不發生疾病,只有當環境條件惡化,魚體、蝦類抗病力下降時才會發病,環境因子是魚蝦致病的重要條件。池底淤泥長期得不到清理,造成有機物過度淤積,有機物在厭氧條件下分解造成有毒物質的積累,而引起水質惡化。由于魚蝦等傳染性疾病的暴發,與水體環境因子有著密切的關系,那么對于此類傳染性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顯得非常重要。我們在這方面已進行一定的探索,認為可以通過用水質分析方法測定水體中的環境因子,以預測池塘中魚蝦等養殖生物有否疾病發生前兆,有利于早期發現和防治。根據測定的水質主要指標的變化,即可知池塘中的魚蝦有否生病,水質測定的主要指標不平衡而發生異常,總體水平與正常指標比較有顯著差異(用生物統計原理分析),表明水體環境惡化,可以斷定池中的魚蝦等養殖生物已患疾病,而此時雖尚沒有發現死亡,但應需要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運用有效藥物和有效技術進行防治,防范于未然,不能等到池塘中大量死魚或死蝦時再用藥救治,就被動了,那時病情已趨嚴重,即使用藥也難以救治,會造成許多損失。如果測定的水質總體指標平衡,表明池塘中的魚蝦等養殖生物尚未發病,此時沒有必要用藥防治,以減少不必要的浪費。運用水質分析技術,可以達到早期診斷、早期發現水產疾病,并依其據而采用相應的早治措施,即可控制水產疾病病情惡化,最大程度減少損失。這種水質測定技術簡單實用,只需在池塘中定期取水樣,測定有關主要水質指標的變化,即可知池中的魚蝦等養殖生物病況發展趨向。
總之,鑒于水產養殖病害日趨嚴重,我們必須認識到疾病的危害,要著重水產養殖的健康管理技術,從養殖過程的各個環節著手,全面管理和預防水產動物疾病的發生與傳播。水產養殖病害防治工作是我們今后水產養殖業發展的重要領域,我們要進一步加強水產養殖病害防治網絡的作用,建議組建區水產病害防治中心,落實《水產重大疾病預警預報系統》的開發,貫徹“全面預防、積極治療”方針,倡導無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綜合治理的防病治病理念,深入科普教育和宣傳,發展健康養殖,提高防病意識,科學地開展各項工作,爭取多方合作和上級支持,形成合力,促進漁業生產再持續發展!
- 上一篇:奶牛熱應激管理方案
- 下一篇:蝦紅體病防治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