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科學發展觀的幾點認識

時間:2022-12-18 06:15:00

導語:對科學發展觀的幾點認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最近報刊上對科學發展觀的討論比較多,也有一些很重要的內容,但是我今天討論的角度不是從政治理論的層面和實踐的層面,更多的是從社會學、文化學、發展社會學等學科的角度來探討科學發展觀的問題。這是我想和同學們說明的。我想換一個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可能對大家去深入地理解科學發展觀有一定的好處。所以我的題目叫做:對科學發展觀的幾點認識

大概是將近一個月以前,省委講師團請我去做了一次講演,就是關于科學發展觀的。我在那個講演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歡呼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在我講完之后,政協有位領導同志說:我做一些講演或報告,從來沒有用過“歡呼”這個詞。我為什么要這樣說呢?我覺得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這樣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思想,是非常有意義的,不僅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還有長遠的歷史意義。可以說,不但是對我們當前的發展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我們的子孫后代。所以我提出了“歡呼”這樣一個富有情感的詞匯。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根據我們國家的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提出來的。而且是總結了已經實現現代化的一些國家、地區、民族的一些正面的經驗和反面的教訓,同時也反映了我們發展中國家全力以赴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最早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根據我所了解的情況)是1972年的羅馬俱樂部。這個俱樂部實際是一個國際性的戰略研究機構。它每年發表一個研究世界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學術報告。它在1972年的題目就叫做“增長的極限”,就是人類像現在這樣采取一種向自然宣戰,剝奪自然的這樣一種發展的模式,經濟的增長達到了極限。以后他們又提出新的報告就是“可持續發展”。因為增長達到極限,但是人類不能停止自己的發展,生產還要發展,社會還要進步,人類的福利還要提高,人類的文化還要發展,所以,不能停止。那么怎么辦呢?在這種情況下,就提出了“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主要是解決一個人和自然的矛盾。我們那時的總理在有關的報告中也提出來,中國只能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那么,到現在已經又過了十年,二十年了,中央又在前面加上了“全面”和“協調”這樣一個新的概念和新的要求。科學發展觀的一個總體的表述是不可分割的,一個總體的表述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所以我現在想講一講“以人為本”的問題。這是科學發展觀的一個核心,科學發展的一個基礎。所謂以人為本,就是實現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以這個發展為目標。這是有嚴格的區別的,不以人的發展,或者不以人的物質和文化的獲得為它的目標,只追求經濟目標,這就不是一個科學的發展觀,就不是以人為本。所以以人為本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是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來謀求發展,來促進發展,不斷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物質、文化需要,確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是“以人為本”的一個根本的目的。

以人為本的思想和執政為民是一致的。執政為民也是以人為本,是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這里我想討論一個問題,就是人和文化的關系。人是文化的創造者,但是人又被文化所裝備。什么樣的文化裝備什么樣的人,這個人就是一個什么樣性質的人。所以以人為本,實際上提出了一個用什么樣的文化來裝備人的問題。所以人的文化和文化的人是“以人為本”的很重要的一個內涵。馬克思說:人在本質上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的總和就是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都集中在人的身上,因此,以人為本就包含著人和社會的共同發展。1848年的《經濟哲學》是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但是,這個早期的著作里包含著許多的重要思想,包括美學思想。在這里面他提出人性復歸的問題。因為資本主義造成人心的異化,那么共產主義最后的目標是人的全面發展和人的復歸,因此,以人為本與共產主義的基本理論是結合在一起的,可以說是與共產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思想是結合在一起,是從這個理論和這個思想中產生出來的。“以人為本”這個概念的提出,正反映了我們社會主義建設的特點,這是我想講的第一點。

第二點我想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科學的發展觀,國際社會學界關于現代化的指標,關于現代化的指標體系有許多的規定,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規定,有的6條,有的9條,有的12條,他們的表述不完全一樣,要求也不完全一樣。但是,無論哪個學派的現代化指標體系,都包含著兩個內容,一是繼續發展,有的人說的叫經濟起飛,另一個是社會進步,這兩個方面,是任何一個社會學派對于現代化指標的規定。經濟發展或者說經濟起飛,這是所有追求現代化的國家和民族,都注意到的問題,都注意到的目標。但是社會進步這一點,許多國家和民族,或者說是許多的政府或者是很長時間內,或者是一定時期內被忽略了,對社會進步這一方面被忽略了,所以講經濟繁榮,文化貧困;經濟發展,文化滯后,這個就是社會進步方面被忽略了,而一個民族要真正實現現代化,必須具有社會進步,必須有人的現代化這一條。有一些非洲的國家,因為石油的資源,他們是很富有的,有的國家的人均收入是相當高的水平。他們在70年代曾經設想用錢來買現代化,高薪聘請國內外的專家,高價收買國外的先進技術,花很大的資金買來先進設備,他認為這樣就可以買來一個現代化。但是正像國際經濟學界一位著名的教授叫英格爾斯所講的,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落后,不僅僅是一大堆落后的數字,更重要的是國民心理素質的落后。在當時的非洲的國家,有的還是部族,它距離現代化的程度還是相當遙遠的。當時法國有位教授叫杜魯教授,就寫了本書叫《非洲走入歧途》,就是用錢買來現代化,沒有經濟的發展是不可能實現這個國家的現代化,結果這個杜魯教授被驅逐出去了。一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們認識到錢買不來現代化,許多先進的機器放在那里用不上,因為文化程度極低甚至是文盲,甚至于很濃厚的個人思想,對于機器是拒絕使用的,因此大批的先進機器扔在那兒,后來他們又把杜魯教授請回去,說我們是錯的,杜魯教授是對的。當然這是比較極端的也是一個比較偏的表現,在一般的情況下,要注意經濟發展對社會進步忽視的狀況。

所謂社會進步,包括城市的、鄉村的基礎設施的發展,包括生活的基礎設施的發展。我記得,80年代初的時候,我們省委組織了3個調查組,我是負責以沈陽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的調查,還有沿海地區的調查。我負責的這個調查組是一個最先進地區的調查,當時各市的副市長都參加這個組,擔任副組長,根據各市的匯報,許多相當發達的市,有相當的現代化水平的,還有許多,他們叫做吹脹,就是社會基礎設施的欠賬,包括煤、電、水、住宅等等,社會進步抑制了經濟的發展,這是社會進步的一個表現,但是還有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社會文化設施的發展,教育的發展。這一點,我們現在還是滯后的。

我一直有一個也許不是正確的看法,就是我們在經濟發展的速度上,在經濟發展的前進的腳步方面是快于文化的發展,快于社會的進步的,甚至于我們在道德方面,在思想方面,在社會風氣方面,在社會心理方面有滑坡的現象,這既是社會進步中的一個不足,又是一個影響經濟發展的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在今天的報紙上就看到兩個消息,一個消息就是溫總理提出來,當前要特別注意控制投資規模,要控制發展的速度。大概兩個月以前就發生過爭議。在學術界發生過爭議,包括國外的,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有三種意見,一種說中國現在的經濟又有過熱的現象,一種認為不存在過熱的現象,我們國家的兩個代表性的經濟學家,他們執兩種不同的意見,第三種意見是美國的一個經濟學家講,中國的經濟過熱一點也好,那么這里就存在一個問題,就是過熱和不過熱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就是所謂過熱的話,就是不夠協調,工業內部各個行當之間的不協調,工業和農業之間的不協調,工、農、商之間的不協調,馬克思講的生產、運輸、分配,這三個環節、還有協調的問題,另外一個就是經濟文化發展的協調問題。還有一個報道就是我們國家現在自殺的現象很嚴重,每分鐘有一個自殺的,還不包括自殺未遂的。我記得,大概是80年代中期,我是美國的亞洲研究會的會員,亞洲研究會是分地區開會,80年代中期在加拿大開會的時候,有一個東方國家的學者的一個報告講,中國是當時世界第二大自殺大國,第一自殺大國是匈牙利,我看過那個數字,但我推測指的是絕對數,不是相對數,若是相對數第二位,我們人口基數那么大,那自殺的人太多了,而且今天講的自殺的人數,這個我覺得是很奇(怪),就是我們原來預計的現象不是這樣的,農村的多于城市的,男性多于女性,以前是女性多于男性,年齡是18到35,這就是一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間,社會構造的發展,社會結構的發展,社會生活的發展,在某些方面產生一些問題,這個需要調整。

在全面發展里頭,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講,經濟發展,或者說經濟起飛和社會進步要保持一種和平意義的協調發展,這里特別要講到的一個就是人的協調發展。剛才我講到了英格爾斯,英格爾斯專門有一本書就講的是人的現代化,他很強調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現代化的目標里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人的智力:智慧和能力,人的智力的發展終于對它所處理的對象,就是客觀的對象,能夠有一個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其中他特別講到了能源,再造性能源的創造,如此等等,都包含了人的現代化在里面,所以一個社會要現代化,必須要有現代化思想、現代化追求、現代化理想的人來做。那么現代化的人的產生又需要有現代化的社會環境,所以兩者是互動的,互相推動的,人的現代化前進一步,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人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人在推動社會現代化的過程中間,推動了自己的現代化,自己實現了一定現代化,又可以推動社會向現代化走一步。所以人的現代化不僅是社會的現代化一個必要的前提和保證,而且又是社會現代化所追求的一個目標。因此中央提出科學發展的這個戰略思想的時候,做出解釋的時候,提出的社會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這就是兩者發展的一致。這是我想講的一個。

這里還要補充的一個資料。最近我們的國家統計局有一個統計資料,就是人民所關心的問題,17.27%是關心就業問題,15.9%關心腐敗問題,15.5%關心社會治安問題,13.73%關心教育問題,0.89%關心工資問題,4.0%是住房問題,4.34%是搬遷問題,2.03%是環保問題,這里我們有兩點可以注意,一個關心的方面綜述起來就是一個社會進步問題,這里可以看到,沒有關心速度問題、發展速度的問題,關心工業問題,等等。這里提出的社會問題、就業問題、腐敗問題、治安問題、教育問題,這里所謂很重要的一個教育問題是教育經費問題,這反映了全面協調發展中一個社會進步問題,是很重要的。還有一個可以注意的,關于工資問題、住房問題、搬遷問題,它的比例數都在10%以下,就是說,這些問題是問題,但是不是人們關心的最重要的問題。最重要的問題是社會進步的問題,都在15-21%之間。還有一個統計腐敗問題的時候,擺在最前面的是公檢法、教育、銀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這幾個部門是最不應該有腐敗現象的,所以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科學發展觀,就是在我們追求經濟指標,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間,一定要同時保持社會進步,這是全面發展的一個要求,也是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方面,這是我想談的第二點。

第三點,從三大反思和三個適度回歸來理解科學發展觀。所謂三大反思是人類在20世紀取得重大的發展,是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福利的發展,人的文化和思想的發展都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100年,甚至可以說這100年的發展超過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的發展的程度,而20世紀的發展很重要的依靠和基礎就是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高科技的發展,但是在20世紀人類發生了許多的問題,因此對20世紀的發展進行了許多方面的反思,我把這些反思歸納起來,我想可以說是三大反思,三個方面問題的反思。這個反思可以說人類進行了100年,在1904年的時候,就是20世紀初,德國有位思想家,也是一位學者,斯皮格寫了一本書叫《西方的沒落》,就提出了西方文化方面所產生的許多問題,也包括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許多問題,對西方的發展持批判的態度。到1972年,美國的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寫的一本書叫《資本主義文化矛盾》。這兩本書在中國都有中文譯本。可以說從世紀初到世紀末,其中還包括德國的法蘭克福什派,它對人類在20世紀的發展中間對自然的問題,相對來講在這方面問題上闡述了一些不良的現象,因此在20世紀定義新的百年反思。

這個百年反思歸納起來是三個問題的反思,第一個就是現代化的反思,或者說是對社會現代性的反思,那么現代性產生了什么問題呢,最高的概括來說就是過度現代化,人過度地依靠了現代化,這個提法的背后隱藏了一個含義,就是過度現代化對傳統的破壞過多了、過深了,拋棄過多了,針對這個現象,聯合國提出了保護人類文化遺產,開始就是說保護文物古跡、名勝、古典文物,現在提出了口頭和非物質精神遺產,包括口頭維權,包括手工藝品,這個就是對于現代性的一種反思,就是過度現代化對傳統文化破壞過多。

大家知道云南,我們向來認為云南在大西南是落后的,貴州是落后的,但是現在云南成為了一個先進的地方,這是它保護遺產方面的成就,上海市委還專門組織學習團到云南學習。(云南保護遺產)這里有個搬遷的問題,這個搬遷問題不是動遷戶的搬遷,而是指一些有意義的有文化價值的舊居、故居,舊的建筑,現在強迫搬遷現象可以說很嚴重,這就是對傳統的破壞,而且,聯合國對北京的四合院非常重視,但是現在保留的很少!那么云南由于經濟發展方面的相對滯后,所以,它有些東西保留下來!記得我在1992年、1993年到日本訪問期間,原來定了和一位世界著名的漢學家助內石先生會見,結果他遲到了一天!他跟我解釋,“因為我到中國去剛回來,所以遲到了一天!”他說,我到中國去做什么呢!因為日本的一家大出版社要求我出一本書,介紹中國的三大古都!他說,我去專門考察了三大古都!很遺憾,兩大古都都已被破壞,而且無法恢復!只有一個古都還保留,因為它的落后。一個是北京,一個是西安,這兩個古都都已遭到破壞!只有開封這個古都,開封是近期發展滯后,所以相對保護得比較好!我回國后就給當時的河南省省長、原遼寧省省長(我認識)李長春同志寫信,我把這個情況介紹了,因此我建議開封這個城市在開發、建設的時候保留這個古城!另辟新區去發展!我說從投資,從經濟發展的速度的方面來講,這樣做可能會受到批評!但是從保護人類文化遺產、保護一個中國的古城來說的話,作為一省省長是萬古流芳,后來,它給我回信說到,我的信已經批給開封市委去做去執行,所以這次意見是對現代化的反思,對現代性的反思。我們現在面對的問題,我覺得同學們將來都會遇到這個問題,就是我們現在爭論的很多,很多的古跡被破壞!因為歷史學方面有一句話叫做不尊重歷史的就不能接受歷史的教訓,而恩格斯講過一個進步的黨從自己的錯誤中所學到的也許比成功的經驗里學到的東西還要多!因此,對于歷史的尊重是馬克思主義的態度,這是一個反思,對現代性的一個反思。

第二個就是對科學技術的反思!前面我講到20世紀人類所取得的成功,很大成分是由于科技的發展,尤其是靠高科技,但是所有文化學家一致認為科技是雙刃劍,禍和福是同時存在的!那么科技在20世紀取得成功的同時,有三大破壞!一個是自然的破壞,人類的三大家園,自然家園,社會家園,人自己的心靈家園,三大家園都遭到了破壞,自然所遭到高科技的破壞是嚴重的,我曾經舉過一個例子,比如說一個中國農民,從小種地用鋤頭種地,用犁子種地,現在基本上還是這樣一個思想狀態,那么,這還是一個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經濟水平的問題,它對地球的損害有三寸,最多五寸,在的時候,錯誤的提倡深耕,深翻地才不過七寸、九寸,對地球來說是浮皮潦草的破壞,但如果是面積的破壞,也是很大的問題了!如果你用炸藥去破壞,那就是幾米,幾十米!如果用原子能破壞,那就是幾十公里,這對地球的破壞是傷筋動骨,所以這不是科技的責任,是人類的科學政策的責任,人類的科技政策產生了問題,這對自然產生了破壞,現在每小時都有一個物種在滅絕,現在人類還不能了解某一個物種的滅絕對人類有什么問題,我們還不能完全掌握曾經看到過這樣的現象。1958年打麻雀,全國各大城市打麻雀,麻雀沒被消滅,但是麻雀傷亡很多,這時出現一個現象,公園里的大批麻雀死亡,(蟲子大量繁殖),因為沒有麻雀去吃蟲子,這是我們在消滅麻雀以前不知道的。當時我們只計算每一只麻雀一年吃多少糧食,但是不知道也不掌握它一年吃多少蟲子!這個現象就是恩格斯講的大自然對人類對它的破壞所實行的報復。這個報復不是說今天做了明天就報復,可能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以后。最近沈陽的沙塵暴,北京的沙塵暴,這個沙塵暴已經影響到日本和韓國,這個沙塵暴就是我們對內蒙大草原破壞所產生的不良后果!這個報復是50年后的報復,這是對自然家園的破壞。第二是社會家園。我剛才講的自殺問題,還有心理障礙的問題,現在發瘋的人、有心理障礙的人比較多,上海的專家統計不一致,有的說10%的大學生有心理障礙。但不管百分之幾,絕對數是值得注意的,這都是和社會環境有關“節奏”生活過于緊張,競爭過于激烈,物質生活的享受過于熱忱,還有感官刺激過于嚴重等等有關的。這是對社會家園的破壞所產生的后果。還有一個就是人類心理家園的破壞!人都有兩個方面的生活,政治的,業務的,事業的,熱鬧的,這是人的生活的主題。但是,還有另一方面,內在的,精神的,文化的,后院的,家庭的等等,這樣一些生活,這個生活看起來是生活之輔助的,但是這個后院的生活如果是不健康的,那么前院的生活一切都不存在了!

第三個就是對人類生活質量的標準的反思,什么樣的生活標準是人類最幸福的生活,一般的講都是高收入,有高級住宅,有豪華轎車,這就是美滿的生活,這是物質的標準。經過20世紀,尤其是在西方個人主義和個人享樂主義盛行的社會里面,經過一二百年社會生活的時間,感覺這樣并不能使人的生活真正獲得幸福。1992年我在德國住了三個月,是應德國“海爾希伯爾”會議的邀請去訪問和講學的。“海爾希伯爾”是197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去世以后,建立一個“海爾希伯爾”基金,邀請世界各國的作家學者教授到他原來的寫作便所去住三個月,他提供一切生活的費用!我也是中國作家第一個到“海爾希伯爾”別墅去寫作的,我在那里住一個月以后,德國國際廣播電臺采訪我,問我對德國的印象,我講了三點,其中第三點就是說德國的(原西德,因為當時在波恩附近)生活水平在某些方面超過美國,我覺得,更舒適更好。但是我說,并不是每一個德國人都說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德國國際廣播電視臺的記者同意我的觀點,他說確實是這樣。我為什么有這樣的概念,比如說婚姻的不協調,你再有錢,婚姻不協調,生活也不會覺得幸福。德國的養老院的條件是非常好的,那不是我們中國人可以想象的,但是德國的住在養老院里的老頭、老太太說這是感情的集中點,因為沒有兒女的親情。因此呢,不是物質生活水平高就是最幸福的生活。我知道有兩個作家,一個是美國的女作家安娜,50歲自殺,她有自己的私人飛機,每年邀請10個世界各國有名的作家到她的家里做客,招待10天,她每月選擇世界上最好的一個旅游勝地去度假,她的物質生活可以說已經達到世界頂級水平,但是她為什么自殺呢?她沒有遺書,沒有解釋,等我看到她的生活狀況,我想她獨身,就是說不是一個完整的家庭,她離婚了,丈夫是否死了不了解,沒有子女。因此她缺乏一個完整的家庭的溫暖,缺乏親情,再高的物質生活,甚至說越是高的物質生活就越感覺到生活上的空虛,所以她自殺啦!還有一個是日本的女作家,一個暢銷書作家,推理小說的作家,她的版費是很多的,也是50多歲自殺,有的說是酗酒導致死亡,有的說是自殺了,反正她也是單身一個人生活,這個都說明這樣一個問題,人生活質量的標準就是最佳的生活方式,最佳生活目標,可以說在現在社會在發達國家甚至在中國目前條件之下,在溫飽保證的前提條件下,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情感生活,這是第三個反思。

在三個反思的基礎上,就有三個適度回歸。適度回歸不是完全回歸,一個是回歸自然。對于自然,不但是要開發,要利用,而且要養哺自然,要保護自然,要敬愛自然,要與自然為友。有一位搞民俗學的我們省的一位教授,他就給我講,他到云南去考察的時候,他說一個山溝的山澗兩邊,這邊是一個先進的鄉,經濟發展得很好等等,這個鄉的領導年年得獎,澗的那邊是一個少數民族地區,他們敬拜樹木神,不砍樹木等等。因此這位教授說,按照我的標準,這個鄉長(開發很好的鄉的鄉長)應該受到懲罰,甚至法律的制裁,那么澗的那邊那個鄉的鄉長應該受到表揚,現在看他的觀點可能是正確的,因為云南重視原始自然的保護。那個少數民族地區就是因為他敬愛自然,當然他是出于迷信的程度,但是不砍樹,保留了原始的自然的很多的東西,因此他是正確的,所以三個適度的回歸甚至向自然的回歸,成為一個趨勢。像美國、德國,住宅都是郊區化,我們中國還沒到郊區化的程度,但是現在很多人,我知道北京的許多文化、藝術界的人在通縣(北京郊區縣)買房子居住,沈陽也有很多,在半郊區,在三環的邊上,在美國和德國是郊區化!我在“芝加哥”看到一個美國的經濟地圖,紅色代表貧困階層,藍色代表中產階級,綠色代表富豪!那么芝加哥的經濟地圖是紅色包圍了芝加哥的所有的任何地區!就像沈陽的太原街,南湖這邊的地方都是紅色,貧困階層住的,綠色應在郊區!藍色在遠郊!郊區就是要更多的接近自然,這是一個回歸。

第二個適度回歸就是科技向人文文化的適度回歸,現在提出了使科技具有人性!什么叫做科技具有人性!還有一句是人性的使用科技。什么意思呢?就是這個科學技術的一個新的創造。如果是對環境有污染,對人體有害,那么這個使用就要受到控制,而且是否使用都要考慮!這就是科技政策的一個調整。現在甚至研究零死亡戰爭,就是打一場戰爭沒有一個人死亡,怎么辦呢?就是研究這樣的子彈打過去使敵人昏倒六個小時以后醒來,打昏倒了你就沒有戰斗力了。然后勝利以后俘虜以后你就活過來,沒有死亡,零死亡。是不是能達到這個目的,這是另一個問題。但是人們考慮到這個連戰爭的手段都考慮到它的人性的東西。我記得有一次在我們省科委討論的一個軟科學的成果的時候,我發言的時候,評審的過程中我講了這樣一個問題,對自然,科學技術的發明和創造對人對環境對社會有負面的效應的時候,就要考慮它的使用和對它的的改進。我發現咱們學校的郝世明教授,他也是評委,他跟我說,我們搞材料的現在也有這樣一個東西。如果創造了一個合成材料,它的性能甚至比鋼鐵還要好,但是如果它對環境有污染對人體有害,那么它還是使用手段控制。這主要是人性的使用科技和使科技具有人性。

第三個就是對傳統生活方式的適度回歸,比如說保持相對穩定的婚姻家庭,尋找更好的家庭生活方式。現在德國,大家知道是發達國家,大家庭全部破壞了,全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部摧毀了,沒有了。他們主要的形式是核心家庭,就是父母子女。現在與這個核心家庭所不同,現在的美國家庭它的形式有很多了,不是夫婦倆構成家庭,有單親家庭,有非婚家庭,有同性戀家庭。就是人類的家庭遭到了破壞。所以現在想這個傳統生活方式的適度回歸過程中間,像德國現在有這個人為的大家庭,就是張姓和李姓、王姓這幾個核心家庭住在一個社區里邊,互相的經濟是獨立的,但是互相幫帶小孩,互相看家,互相幫忙。有的負責送報紙,有的送牛奶,好像一個大家庭。就是我想說的這是一個對過去生活的一個回歸。像我們中國似的封建大家庭反映了人是需要一個比較完整的家庭,應該說是三代人在一起比較好的一個家庭。現在法國有爺爺奶奶學校,爺爺奶奶上學校學什么呢?學帶小孩的現代知識。我90年代到美國去的時候,遼寧電視報要我寫國外通訊。我連續寫了幾篇,其中有一篇就是關于住宅問題的,我在有關的會議上提出過,以后今后自己的建筑應該借鑒這樣模式,幾代人的住房,最好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單元,關起門來是一家,打開門來是兩家。那就是關起門來爺爺奶奶這一輩住一個單元,父母帶著子女,第二代和第三代住一個單元,當第二代去上班的時候,爺爺奶奶帶孫子,帶外孫子、外孫女等等。使老有所依,幼有所養。而且從心理來講對兒童的成長會有好處。還有我最近在美國駐華使館出的一個中文雜志《交流》,現在雜志上登了一篇很大的文章就是提倡過簡樸的生活。這個簡樸的生活就是在現代社會經濟條件下的這個標準的基礎上過相對簡樸的生活。

那么從這個三大反思和三個適度回歸的角度來理解科學發展觀,我們就可以認識到科學發展觀所提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包含著人、自然、社會的全面的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我還給大家補充一個有關的資料吧,我們現在社會風氣里頭奢侈浪費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有一家法國的報紙登了一個報道,就是現在在法國消費最多的,也可以說最浪費的是中國的旅游者。他們消費的標準超過美國、英國和中國香港的人。這中國大陸的人,他統計的主要的旅游者是兩部分人,一部分是中國的大款,在一個就是官員。官員很多是公費消費,所以它的標題就叫做《中國旅游者肆意揮霍震驚世界》。法國有一個商店接待了一個中國大陸的30個人的旅游團,一個消費50萬美元。

我們講科學發展觀就包括人、自然、社會這三者的協調的全面的發展。其中包括我前面講的三大反思基礎上的三個適度回歸。比如說環境意識。現在在西方競選,環境意識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我們這個國家的發展,一個是現代化,一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三個目標,這三個目標是互相交叉互相包含的。我們實現的現代化不是一般的現代化,不是西方駁斥的現代化,不是東南亞駁斥日韓的現代化模式,而是我們中國的現代化模式。這個現代化模式就是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間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的。這是我們現代化的過程中間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的。這是我們現代化的一個政治方向和一個最后的歸宿。人們在這個過程中間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三位一體的一個任務。那么科學發展觀就可以保證這三個目標同步實現。我們所說的全面的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就包含這三個方面的同時實現它的目標。所以說我們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間同時要保證我們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當然包括我們學生這個素質的提高。應該說我們這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國民氣氛很多方面都得到提高,文化程度也得到提高,開放意識也得到提高。現代的意識、科學意識、文明程度都得到很大的提高。這個是應該肯定的一個方面。也應該說是主要的一個方面。但是另一個方面我們也有道德滑坡,民族素質降低,比如說假貨,欺騙,虛偽,腐敗,這都反映了一種文化素質方面的一些問題,所以我們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間要保證民族的復興,保證人的文化素質的提高,這就回到從前我講過的,就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間,還有保證社會進步,那么同時在實現現代化和保證民族復興的過程中間,實現社會主義目標,保證我們這個社會主義的復興能夠實現。在這社會主義很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共同富裕。

第四點,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面面觀。我們來試驗一下,研究一下全面協調可持續都包括哪些方面的內涵,我現在列舉一下。第一是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的協調的發展。第二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這三者的全面的協調的發展。第三,馬克思講的人民生產過程就是三個過程、三個方面:生產、流通、分配(分配也就是消費),那么我們生產可以說我們注意到了,那么流通方面,我們可能就有一些問題交流通暢或者不夠通暢這是一個問題,我前兩天參加市委的一個關于人才問題的一個會議,那個會議有個大學教授,他是日本回國的一個海歸人員,他是搞物流的,他就說我們現在物流方面的損失是很大的,比如說住在東部的職工要到西部去上班,倉庫在南邊,生產基地在北邊,工廠在西邊,鐵路、飛機等等是在東邊和南邊,所以這樣交叉和重復所造成的損失是70里地,這個還是80年代中期的統計數字,現在我估計還要高,因為交通更擁擠了,那么沈陽呢,還沒有把人損失的時間算在里頭,所以交通這是一個問題,還有分配。我們已經提出來了解決現在分配不均的問題,差距過大的問題。現在一個歌星一場的收入可以達到幾十萬,我聽電視臺的同志講,過春節的時候請某某歌星來,低于50萬不來,還有稅扣包括逃稅,那就是間接的收入,那么有的下崗工人,他每年的最低生活收入是很低的。這是差距,我們縮小差距不是降低高收入人的收入,而是增加低收入人的收入。現在我們政府采取許多措施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在這次全面協調發展包括生產流通分配這樣一個方針政策。第四是人口資源環境。隨著人口、資源、環境三者的發展協調和全面發展,人口要計劃生育,人要生存不能破壞環境,人的生活不要使資源枯竭,如果資源枯竭,那我們就對不起后代子孫。所以全面協調就包括著人口資源環境的發展和全面的發展和協調的發展。這是第四點。

第五,工業、農業、商貿共同的發展。現在我們農業的發展受到影響。大家知道這次兩會里面很重要的一個討論問題就是三農問題:農業、農村、農民。現在又講四農問題,就是還有農工,但主要是三農。為什么要農業、農村、農民分工呢?一是現代化必須達到的一個指標就是90%的人口城市化,農村人口最高10%。在美國、法國百分之一、二、三,就是10%的農民養活人口的90%,而我們是70%的農民養活30%的人口,農業的投資,人力的投資過大,這是農業的問題。農民進入城市,這是城市現代化的目標。現在農民如何進城是一個大問題。三農的問題的解決對于我們現代化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全面協調發展包括工業、農業和商貿的發展,應該說現在我們商貿的發展水平是滯后的,國外利用了我們的廉價勞動力,而人家卻掙了更多的錢。

第六,基礎、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這三者全面協調的發展。我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都包含這樣的問題。我們傳統的意識形態對此非常重視,但是現在我們主要的意識形態受到沖擊。作為一個現代人來講,我們的意識形態里又增加許多東西。現在美國也使用這個名詞叫“政治正確”、政治表現好。他們就說這是從中國學來的,但中國人所講的政治表現好,主要是擁護中國共產黨、擁護社會主義。以前是政治運動表現積極;而美國的政治表現好是不歧視婦女,不歧視少數民族,不歧視有色人種,不歧視同性戀。這是他們的意識,還有不破壞環境。

第七,生存資料,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恩格斯把資料分成三部分:生存資料,保證人們溫飽的;享受資料是吃得比較好、住得比較好、交通條件也好等等;第三個是發展資料,有更多人受教育、更多的文化權益等等。全面講到的文化權益是同志提出來的,我們把文化權益定義為發展資料。

第八是歷史。現實和未來的全面協調發展,也可以說是祖先、我們和后代這三者全面協調發展。對歷史的尊重、傳統的尊重,發展我們的現在,同時保證后代的發展的空間和條件,這也是全面協調的一個方面。

第九,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人文科學的發展。我們現在對于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發展是比較重視的,但對社會人文科學的發展有不足的地方。中央最近一個文件就是繁榮哲學社會科學,也就是要推動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發展。就其所擔任的社會任務來講,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是解決戰術問題,社會科學是解決戰略問題,這沒有高下之分,但有性質的區別。關于社會如何發展,向哪個方向發展,發展中會產生什么問題,怎么來解決。這些都需要社會科學來解決的問題。但是化學、物理、原子學、生物學他們不解決這個問題,它們沒有這個責任。

最后一個方面,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環境良好。這是全面發展的重大指標。不但要生產發展,還要保證人民生活富裕,當然這兩者還要保證環境的良好。

我們列舉了十個方面,但不只這十個方面。以上就是我對科學發展觀所提出的一些認識,可能有很多不對的地方,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