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工作方案
時間:2022-03-24 10:23:02
導語: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工作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進一步改革完善農業補貼制度,省全面啟動了調整完善農業三項補貼政策改革試點工作,將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等農業“三項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目標調整為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為切實抓好我縣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工作,根據省農業廳、財政廳《關于印發<省調整完善農業三項補貼政策實施方案>的通知》和省財政廳、農業廳《關于做好農業支持保護補貼實施方案的通知》和縣政府《關于2015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實施方案》的要求,結合我鎮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政策調整背景和目標
(一)政策調整背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完善農業補貼政策、改革農業補貼制度,執照黨中央、國務院統一決策部署,財政部、農業部安排、安徽、山東、湖南、浙江等5個省開展調整完善農業“三項補貼”政策試點。
(二)政策目標。在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的基礎上,堅持兼顧“生產和生態、公平與效率、指向性與操作性”的原則,完善農業補貼制度,改進農業補貼辦法,增強農業補貼政策精準性、指向性和實效性,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
二、補貼內容
(一)資金來源。將原農資綜合補貼的80%(按省上文件要求,剩余20%用于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清算后的農作物良種補貼,用于耕地地力保護補貼。
(二)補貼對象。補貼對象為全縣擁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享受補貼的農民要做到耕地不荒,地力不降低。
(三)補貼方式。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與耕地。省上文件要求,耕地面積的核定,以土地承包或土地確權面積為基礎。2015年由于我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未全面結束,此次耕地面積的核定統一以2009年計稅耕地面積為基礎(2016年起以土地確權頒證面積為基礎),按排除法進行調整。以下幾種情況不給予補貼:
1、已作為畜牧養殖場使用的耕地。
2、林地(耕地變為林地)。
3、成片糧田轉為設施農業用地。
4、非農業征(占)用耕地等已改變用途的耕地(含因修鐵路、高速公路、房地產開發、工業等征(占)用耕地)。
5、長年拋荒地(連續拋荒2周年及以上)。
6、占補平衡中“補”的面積和質量達不到耕種條件的耕地。
(四)補貼標準。由縣人民政府根據補貼資金總額和補貼面積統籌確定。每畝補貼標準=補貼資金總額÷補貼面積總和。
(五)兌付方式。按實際核實面積,經縣農業局和財政局終審確認,報省農業廳、財政廳核準后,縣財政局根據縣農業局提供的經過終審確認的時間實際面積,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提供的補貼清冊,通過“一折(卡通)”將補貼資金直接發放到土地承包戶,在8月底前兌付完畢。
(六)工作職責
1、各村民委員會職責:
(1)負責耕地面積的申報、核實、登記、公示等工作,并對補貼對象、面積的真實性負責。以村為基本單位,對種地農民開展實際耕地面積的登記、匯總、審核、公示以及核算補貼標準、補貼金額后的再公示。公示期間,應當聽取農民群眾的意見,接收群眾監督,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建立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清冊,并永久保存,同時上報鎮農業服務站,再上報縣農業局終審確認。
(2)負責登記、核實享受補貼農戶的“一折(卡)通”戶名和賬號、身份證號碼、聯系方式等信息,享受補貼農民須簽名、蓋章或按手印確認。
(3)負責會同信用社,對兌現失敗的補貼農戶的信息糾錯,每月糾錯一次,報送縣農業局,直到全部兌現為止。
(4)負責信訪穩定。三項補貼政策合后,可能造成個別農戶不理解,認為國家的補貼政策在減少;切塊農資綜合補貼的20%用于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后,減少了原普惠制資金規模,可能會因農戶利益的調整引起一些不穩定因素,加上今年兌付補貼時間比往年偏晚,都對政策的執行產生不利因素。各地要做好政策宣傳、解釋工作,及時排查處理信訪案件,確保政策穩妥推進。
2、鎮農業服務站職責:負責耕地保護補貼方案制定,將財政所復核后的各村面積匯總上報縣農業局,補貼資金到戶信息的收發,信訪信息歸集,組織監督檢查。
3、鎮財政所職責:負責補貼資金的兌付,并會同鎮農業服務站開展監督檢查工作。省上下達補貼資金后,縣財政局將補貼資金撥付到縣農業局,縣農業局及時劃轉到縣信用聯社農業支持保護補貼專戶。縣財政局根據縣農業局提供的經過終審確認的實際耕地面積,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提供的補貼清冊,據實核算補貼標準、補貼金額。并委托縣信用聯社通過“一折(卡)通”方式及時將補貼資金發放到土地承包戶。
4、信用聯社職責:補貼資金到達聯社后,要及時按補貼資金兌付主管部門提供并核對的補貼農戶加密文件及時足額發放,并準確填寫支付摘要“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負責對兌現失敗的農戶信息,要及時發饋給鎮農業服務站,進行糾錯后,及時補發。留存農戶補貼信息紙質檔案,保存5年以上。
(七)工作程序
1、以村為單位,分社統計,由村上報到鄉鎮、縣,由下到上逐級登記、核實、匯總、上報。
2、嚴格核實程序。以村為基本單位,由村委會負責組織各社進行逐戶登記、造冊,登記內容包括:戶主姓名,土地承包面積(以畝為單位、保留一位小數),“一折(卡)通”賬號、身份證號碼、聯系電話。村委會對相關信息進行核實、匯總,確認無誤后,張榜公示,公示時間不少于7天,公示期間如群眾提出異議或意見,要進行認真復核,經復核無異議后,由農戶、核實人和村委會主任簽字加蓋村委會公章,并上報審核后,要進行認真復核,并將復核的結果返回各村進行再公示,再公示時間不少于3天。經再公示無異議后,鄉鎮人民政府將各村耕地面積等進行匯總、登記、造冊,由鎮人民政府核實人和主要領導簽字并加蓋政府公章,上報縣農業局紙質文檔(一式二份)和電子文檔;經縣農業局終審確認,由縣財政局據實核算補貼標準、補貼金額后,再下發到鎮人民政府以村為單位進行公示,公示時間不少于7天。
3、嚴格時間要求。2015年8月15日前各村要完成面積核查、登記及公示,上報鎮農業服務站,8月25日前上報到是農業局、市財政局。
三、強化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鎮上成立由鎮長任組長,鎮農業分管領導、財政所長任副組長,鎮農業服務站、財政、紀委、農村信用社、各村支部等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業“三項補貼”改革領導小組,負責耕地地力保護補貼項目組織領導、監督檢查、信訪及相關協調工作。鎮農業服務站具體負責項目組織實施等日常工作。鎮級各部門和信用社,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協同推進各項工作。
(二)廣泛宣傳引導。要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將政策宣傳到村到戶,讓農民充分充分了解中央改革政策和老政策的口徑解釋問題。同時,要加強直接參與政策宣傳和操作落實有關人員的培訓,明確政策補貼對象、面積認定、操作方式等方面的調整變化,確保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落到實處。
(三)嚴格公示制度。要嚴格實行村級公示制,做到“七公開”,即:補貼政策公開、補貼范圍公開、補貼標準公開、補貼資金發放方式公開、補貼農戶公開、補貼面積公開、補貼金額公開。要提高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發放的透明度,確保公開、公正、公平。
(四)嚴格規范操作。要嚴格按照本實施方案要求,認真組織實施,切實加強監管,確保種地農民直接受益。要做到“四個到戶(村)”和“六個不準”,即:政策宣傳到戶、張榜公示到村,補貼通知到戶,資金兌付到戶;不準弄虛作假,不準打折扣,不準截留、擠占、挪用,不準村、社代領補貼、代管存折,不準擅自以補貼抵扣各種稅費、借款和利息。
(五)嚴明工作紀律。各村、各部門要嚴格執行政策,嚴禁弄虛作假,嚴明工作紀律,強化監督檢查。對不認真履行職責、政策執行不力的要及時發現糾正;對騙取、套取、貪污、擠占、挪用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或違規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的行為,要依法嚴肅處理;對騙取、套取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的補貼對象,將取消3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和其他相關支農政策享受資格,并列入誠信“黑名單”。同時,要建立舉報制度,村設舉報箱,鎮要設立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專線舉報電話并報上級備案。
- 上一篇:高中教學管理低效現象與對策
- 下一篇: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