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方案
時間:2022-04-17 04:39:06
導語:縣城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深入貫徹落實關于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全面推進我縣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根據《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開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實施意見》和《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市全面開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結合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精神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借鑒先進城市工作經驗,建立健全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理系統,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協同推進、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促進生活垃圾分類系統與再生資源利用系統有效銜接,努力提高垃圾分類制度覆蓋范圍,進一步提高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不斷鞏固我縣省級衛生縣城創建成果,共同營造“清凈整潔,精細秀美”的人居環境。
二、工作目標
2020年6月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到2020年底,實現縣城區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相關企業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10%,小區(含周邊零散居民樓)覆蓋率達20%。
到2021年底,縣城區相關企業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30%,小區(含周邊零散居民樓)覆蓋率達40%。
到2022年底,基本完成生活垃圾分類相關配套處理設施建設,確立1-2條分類收運線路。縣城區相關企業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60%,小區(含周邊零散居民樓)覆蓋率達60%,城中村覆蓋率達50%。
到2023年底,縣城區相關企業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80%,小區(含周邊零散居民樓)覆蓋率達80%,城中村覆蓋率達70%。
到2024年底,縣城區相關企業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90%,小區(含周邊零散居民樓)覆蓋率達90%,城中村覆蓋率達90%。
到2025年底,基本建成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收運和細分處置系統,縣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基本覆蓋。
上述區域內的以下主體,負責對其產生的生活垃圾進行分類。
(一)公共機構。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財政性資金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如政府機關、事業單位、醫療機構、學校、文化體育科技類場館等。
(二)相關企業。包括賓館、飯店、購物中心、超市、專業市場、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商鋪、商用寫字樓等。
三、生活垃圾分類內容
(一)明確生活垃圾分類標準
按照中央、省、市有關文件要求,將有害垃圾作為強制分類的類別之一,并結合《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及其評價標準》及我縣實際,將生活垃圾分為四大類。(詳見附件1)
可回收物:適宜回收和再生利用的生活廢棄物,包括紙類、塑料、橡膠、玻璃、金屬、衣物、家具、家用電器和電子產品等。
有害垃圾:需要特殊安全處理的生活垃圾,包括對人體健康或自然環境造成直接或潛在危害的過期藥品、燈管、家用化學品和電池等。
廚余垃圾:家庭或單位在生活、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易腐性的垃圾。
其他垃圾:除上述三種類別以外的生活垃圾,受污染和不宜再生利用的紙張、生活用品,以及其他未能單獨收集、難以歸類和無利用價值的廢棄物等。
除上述四大類外,大件垃圾、建筑垃圾應單獨分類。
(二)規范生活垃圾分類投放
1.遵循分類規定。居住區域,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四類。單位區域,包括政府機關、學校、醫療機構、企事業單位等辦公場所,有集中供餐的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四類。無集中供餐的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三類。公共區域,包括車站、公園、體育場館、商場等公共場所,分為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其他垃圾三類,有條件的可在此基礎上進行精分、細分。主次干道兩側分為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兩類。
2.定時定點投放。優化完善垃圾分類收集和轉運站點布局,積極探索“垃圾不落地”模式,實行定時定點投放。根據空間條件、樓房棟數、志愿者人數等因素合理確定投放點數量,并根據廣大市民原有投放習慣及垃圾收集站位置,按照便民實用原則,合理確定點位。投放點開放時長每日宜設置為3至4小時,投放時段宜選取市民投放垃圾的高峰時期。開放時段和時長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或增減。同時,應在公共機構、相關企業、小區公共宣傳欄、主要出入口等醒目位置公示投放點位、時段、時長及其他要求等。
3.明確投放責任。公共機構和相關企業的辦公和生產場所由本單位負責。縣房管局督促指導物業企業和業委會做好有物業和有業委會自主管理小區的垃圾分類工作,并及負責“兩房”(公租房、廉租房)住宅小區的垃圾分類工作;縣高新區管委會負責督促指導管轄區企業做好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澄江鎮政府負責無管理責任主體的小區、城中村、城鄉結合部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縣城管局負責主次干道垃圾分類工作;縣九大片區責任牽頭單位負責督促指導所轄片區責任區單位做好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工作。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單位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①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責任制和日常管理制度,并接受縣城管局的監督檢查;
②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知識宣傳,指導、監督單位和個人分類投放生活垃圾;
③按照有關規定設置、清洗和維護生活垃圾收集容器;
④將分類投放的生活垃圾交給生活垃圾收集、運輸單位,實行中轉收集、運輸的,分類運送至指定收集站(點);
⑤督促生活垃圾收運單位分類收集、運輸生活垃圾。
4.建立管理隊伍。在實行垃圾分類的片區,垃圾分類責任單位根據區域規模、樓房棟數、人員數量等條件組建“巡檢員、督導員、志愿者、執法者”四支隊伍。可視情況按照每個點配1名巡檢員和執法者,100人配1名志愿者、1000人聘1名督導員的標準,組建垃圾分類專門指導隊伍,配備統一服裝及工作用具。巡檢員負責對市民投放垃圾時宣傳、檢查、考核、輔撿工作,確保垃圾分類投放到位。督導員負責對分配范圍內市民進行垃圾分類知識的宣傳普及、指導,并按相關要求做好記錄,為各項工作提供基礎數據,逐步提高居民的知曉率和參與率。志愿者負責協助督導員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的宣傳、指導、督促,并將投放結果登記在冊,為月度考核提供依據。執法者要通過實際執法案例做好普法、解疑釋惑、正面引導等服務,有效提升市民垃圾分類意識和文明意識。
5.組織業務培訓。各公共機構、相關企業和小區管理責任單位要根據本行業特點聘請專家針對性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專職管理人員、主管單位垃圾分類工作人員的培訓,加強對垃圾分類政策、知識的學習和解讀,加大對垃圾分類督導員的培訓力度,強化現場指導,普及推廣垃圾分類知識和理念,督促指導群眾準確投放垃圾。
(三)加強生活垃圾分類收集
6.規范設施配備。按照《環境衛生設施設置標準》(GJJ27-2012)要求,根據垃圾日產生量、種類和收集頻率、運距等因素,合理設置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站點,配置設計美觀、標識易懂、規格適宜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容器,并設置生活垃圾分類引導指示牌。鼓勵對現有生活垃圾收集容器、收集站點或者中轉站進行升級改造,盡量避免重復建設、資源浪費。
7.創新收集模式。探索建立“不分類、不收運”制度,對未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或分類不符合要求、多次違規拒不整改的單位拒絕收運,多舉措推動公共機構和相關企業、小區實行垃圾分類。鼓勵對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實行預約或者定期收集,對廚余垃圾實行每日定時收集。鼓勵推行城區主要干道垃圾桶“撤桶入戶”、上門收集模式,提高市民垃圾分類意識,減少垃圾隨意亂扔、亂堆的現象。
8.實行積分兌換。鼓勵有條件的公共機構、相關企業、小區采取垃圾分類積分兌換、現金獎勵等激勵方式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引進和推廣使用積分獎勵軟件系統,合理布局、建設積分兌換站。積分可兌換社會公益服務、實物商品等,形成“分類可積分、積分可兌換、兌換可受益”的激勵鏈。通過使用智能回收設備,利用IC卡或者手機APP實現分類投放,提高垃圾分類設備的智能化和人性化,提升市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2020年擬選取縣行政中心、實驗三小、機關幼兒園、澤盛物業管理小區(一期)等區域作為公共機構和住宅小區生活垃圾分類試點。
(四)健全生活垃圾分類運輸體系
9.改造購置運輸車輛。加大硬件投入,逐步改造現有運輸車輛,購置滿足垃圾分類清運要求、密閉性好、標志明顯、節能環保的專用收運車輛,并建立轉運機制,避免前端細分類,后端一鍋燴的現象。垃圾分類運輸車輛應噴涂統一、規范、清晰的標志和標識,安裝定位系統和監控系統,裝載方式應當與分類收集容器相匹配。有害垃圾運輸車輛應當配備滅火器、防油手套和應急藥箱等應急器材。
10.新改建中轉設施。加快統籌布局生活垃圾中轉站點,抓緊研究制定垃圾壓縮站、中轉站的建設和改造方案,新建、改建一批符合垃圾分類的中轉站點,并配套建設中轉站污水收集系統。此外,還要加大投入、創新機制,進一步強化垃圾運輸車輛、存放場所的管理維護,進一步提升垃圾分類轉運能力。中轉站點應滿足分類收集、分類運輸、暫存條件,應安裝殺菌除臭設備,符合環保、密閉、高效的要求,避免出現臭味外泄、污染空氣等問題。
11.完善運輸方式。結合實際,依法規范生活垃圾分類運輸許可,鼓勵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建立規范收運體系和服務。可回收物可采取預約或定期協議方式,由縣供銷社負責收運,進行資源化處理,采取定期收運的,每半個月至少清運一次。有害垃圾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可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公開招標由有資質的企業進行處理,有害垃圾的收運可結合其他類型生活垃圾收運一并進行,處理頻率根據品種和產生數量合理約定。廚余垃圾應采用密閉專業車輛運送至餐廚垃圾處理中心或專業單位處理,嚴格落實作業規范,避免收集點對周邊環境影響,加強運輸過程滲漏、遺撒和惡臭的控制。其他垃圾按現行收運渠道運輸至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處置。大件垃圾采用無害化的方式將大件垃圾進行破碎、分揀處置。建筑垃圾運往消納場進行專業處理。
12.強化運輸監管。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垃圾分類運輸監管,統籌安排分類運輸路線、時段和作業組織,并建立臺賬,記錄垃圾種類、產量、去向等內容,不得私自將垃圾偷排或交與未簽訂協議的第三方處置。相關管理部門要加強監督考核,將各類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規范執行情況納入相關企業的考核及評議,完善與垃圾分類資源化利用以及無害化處理相銜接的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優化現有環衛收運體系,嚴肅查處混合收運、隨意傾倒、棄置現象,提高運輸效率和管理水平。
(五)提高生活垃圾分類處置能力
13.加快終端建設。按照《省“十三五”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要求,建設與生活垃圾分類相匹配的分類處理系統,解決生活垃圾終端處置能力不足問題。加快縣餐廚垃圾處置中心建設和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應用,探索在公共機構、相關企業、小區設置廚余垃圾就地處理設施,鼓勵有條件的公共機構、集貿市場、超市、食堂、餐飲單位以及城市居住區安裝智能餐廚垃圾處置設備;按照《建筑垃圾處理技術標準》(CJJ/T134-2019)要求,合理布局和加快建設余料余土回填基地建設,力爭建立完善的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體系,逐步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14.建立回收體系。優化縣城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整合規范再生資源回收網點,規范收舊行為,推進垃圾收運系統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系統的銜接,探索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建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信息化平臺,提供回收種類、交易價格、回收方式等信息。推廣“互聯網+回收”新模式,促進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系統線上平臺與線下物流實體相結合,提高建筑垃圾、大件垃圾、低值可回收物的資源化利用。
15.加強終端設施管理。加強對建成運營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運營狀況和處理效果的監管,建立生活垃圾處理的管理臺賬,及時掌握設施設備的運行及管理狀況。做好設施設備的管養維護,強化系統運行監控,同時加強垃圾滲濾液治理,提高生活垃圾處理水平,確保處理設施安全、環保、穩定運行。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保障。加強對生活垃圾分類的組織領導,成立縣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縣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各職責部門、單位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城管局,承擔領導小組日常工作,統籌協調全縣范圍內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轉運的計劃準備、宣傳發動、人員培訓、設施建設和組織實施、工作考核,辦公人員從成員單位抽調。辦公室主任由縣城管局局長同志擔任,辦公室建立聯絡員制度,縣城區公共機構、各相關單位各明確1名聯絡員,具體負責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銜接,并加入縣垃圾分類辦公室建立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微信群,實時垃圾分類動態,掌握垃圾分類工作進展情況。
(二)明確單位職責。縣城生活垃圾分類領導小組要切實承擔生活垃圾分類主體責任,縣生活垃圾分類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推進本地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落實人員編制,對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推進情況進行統籌協調、監督檢查;各責任部門、單位要做好職責范圍的前期數據摸底,組織協調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落實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工作,督促垃圾運輸企業分類運輸,建立生活垃圾分類監管體系,積極配合開展垃圾分類工作。
(三)強化宣傳教育。積極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利用戶外廣告、工地圍擋、電子顯示屏等多種渠道推廣普及生活垃圾分類知識,讓廣大市民樹立垃圾分類、人人有責的環保理念,引導公眾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利用電視、廣播、報紙、宣傳欄、微信、抖音等媒介,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大對生活垃圾分類意義的宣傳,提高群眾知曉率、參與度。縣教體局統一編制垃圾分類教材,將垃圾分類納入校園教育,讓學生養成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實現“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的目標。
(四)加大政策扶持。加大政策、資金傾斜力度,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經費列入縣財政預算,保障垃圾分類收運處理系統的建設和運行,確保分類后的垃圾得到有效處理。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民營企業、外資及各類投資主體參與垃圾分類和處理工作。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加大對可回收物的收集、資源化利用企業的扶持力度,積極培育垃圾分類處理的龍頭企業和產業鏈。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等作為責任主體,要在單位辦公經費中安排一定資金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縣財政每年預算20萬元給予縣生活垃圾分類領導小組辦公室,用于保障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正常運轉。
(五)促進源頭減量。探索建立涵蓋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的各類廢棄物源頭減量機制,鼓勵使用可循環、可再生、可降解等有利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的產品,限制包裝材料過度使用,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減少包裝性廢棄物產生。嚴格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鼓勵引導廣大市民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或自帶購物袋,從源頭減少白色污染。推行凈菜進城,減少家庭廚余垃圾產生量。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從身邊小事做起,開展綠色低碳學習、辦公、就餐、購物等行動,引導市民逐步養成愛護環境、物盡其用、減少廢棄的文明生活習慣。
(六)強化監督考核。將垃圾分類工作情況納入年度工作目標考核以及公共節能考核,縣生活垃圾分類辦公室領導小組根據省、市工作考核辦法細化我縣考核指標,嚴密組織考評,建立季度通報、年度考核制度,同時實行末位淘汰制,對工作開展不力的單位進行通報、約談、問責;對工作推進較快、成效明顯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并推廣其經驗做法。各部門、單位每月向縣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報送工作進展情況。縣生活垃圾分類辦公室領導小組將定期或不定期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專項檢查,實施分類工作質量評估和工作考核。
- 上一篇: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工作方案
- 下一篇:審計局黨組網絡安全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