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源建設交流材料

時間:2022-03-14 02:38:00

導語:財源建設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財源建設交流材料

切實加強財源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市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近幾年,我們致力于建設工業強市和宜居城市,以培植財源為著力點,加快調整產業結構、企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加快推進招商引資和全民創業,探索出一條由傳統農業大市向新興工業強市轉變的路子,實現了經濟增長、財政增收、實力增強。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09.3億元,同比增長19.2%,財政總收入7.44億元,增長21.9%,其中稅收收入2.46億元,占財政總收入的33%,增長38.3%;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75億元,增長26.5%。

一、轉變發展方式,培植綠色財源

市域經濟發展是“好”與“快”的對立統一體,是財源建設的重要載體。我們在加快發展速度的同時注重提高效益,一手抓增長,一手抓環保,提高財源質量。

(一)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綜合競爭能力。產業既是強市支柱,也是財富之根。我們在準確把握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產業基礎、要素供給等條件的基礎上,堅持不懈做優第一產業、做強第二產業、做大第三產業,構建了加快發展的產業支撐。一是推進農業產業化。圍繞創建農產品加工百億元縣(市),培育壯大糧食、果蔬、棉花、油脂、水產品等五大農產品加工業,配套建設100萬畝優質糧棉油基地、10萬畝優質無公害蔬菜基地、40萬畝優質水果基地、10萬畝優質水產基地和80萬頭生豬養殖基地。全市發展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73家,培育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9家,農產品加工增值率80%以上。二是壯大工業規模。加快發展食品釀造、化工、紡織、機械電子四大支柱產業,深入推進企業成長工程,重點支持了7家優強企業、25家中小企業發展,每年投資近2億元支持企業技改擴規,并將部分企業納入省政府“直通車”服務范圍,促進企業提升檔次,延伸產業鏈條,推動集群發展。年,全市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134.4億元,同比增長43%。三是加快發展第三產業。著力培植一批商業零售、物資經銷、物流配送等大型商貿流通骨干企業,努力建成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打造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網絡健全、功能完備、輻射力強的現代商貿服務體系。目前,我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40%以上。

(二)強化產品研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引進聯合為重點,集中力量扶持酒業、化工、迅達科技等重點骨干企業技術開發,加快建立一批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實施大學生回歸工程,大力引進、培養、儲備一批領軍型科技人才、創新型企業家和釀酒、化工、機械制造等專業技術人才,打造高素質創新團隊。認真組織實施《市質量振興和品牌經濟發展五年規劃》,引導企業由做產品向創品牌轉變,重點支持中石化化肥分公司、化工等骨干企業產品爭創國家級名牌。全市規模工業企業商標注冊覆蓋率90%以上,培育中國馳名商標1件、省著名商標6件;擁有中國名牌產品2個,國家免檢產品4個,省名牌產品11個,省高新技術產品33個。

(三)狠抓節能環保,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建立健全科學的節能減排指標、考核和監測體系,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引導長松鋼廠等高耗能企業調整生產工藝和產品結構。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推廣應用生態工藝技術和設備,逐步建立產品或廢物生態鏈,提高能源和資源利用效率。重點支持了省級循環經濟試點企業開元公司發展,利用對苯二酚生產中的“三廢”開發碳酸錳、硫酸銨等下游產品,年新增產值3億元以上。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完善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和二氧化硫控制規劃,認真組織開展污染源普查,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重點加快了投資9872萬元的污水處理廠和投資5500萬元的垃圾處理場建設,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嚴把新上項目環保準入關,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建設項目環保設施“三同時”制度,推動經濟與環境同步發展。

二、壯大市場主體,培植骨干財源

大項目大企業是財源支撐,小項目小企業是財源根本。堅持把大企業做強,把小企業做大,推進產業聚集,切實增強企業擴張力,提高骨干財源的貢獻力。

(一)把大企業做強,培育產業龍頭。堅持因企制宜、一企一策,實行重點骨干企業“個案扶持”和“貼身”服務,優先解決用電、資金、用工、用地等方面的難題,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集中,大力支持和引導重點骨干企業擴容增量、技術創新、裝備更新,不斷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切實加快公司發展,舉全市之力支持化工投資58億元的100萬噸二甲醚項目建設,努力打造百億元企業。加快酒業集團2萬噸基酒及陶瓶包裝項目建設,使白酒產量達到10萬噸,銷售收入突破50億元,進入全國白酒行業前五強,年,酒業集團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稅收1.9億元。全市年產值過億元企業22家,過10億元2家;年稅收過1000萬元企業8家。

(二)把小企業做大,形成特色板塊。加大扶持力度,引導和鼓勵中小企業與龍頭企業攀親結緣,向產業鏈上下游產品開發配套跟進,向“專、精、特、新”發展,爭取更多中小企業進入省“雙百”工程和宜昌市“雙50”工程范圍。全市每年新增規模企業20家以上。堅持城鄉統籌發展,按照“1+9”(1個中心城區,9個鎮)的發展模式,大力推進“一鎮一業”,引導各鎮打優勢牌、走特色路,加快發展壯大安福寺果蔬、七星臺油脂、馬店紡織、董市化工、機械建材等特色工業板塊,著力增強鄉鎮產業競爭力,努力建成一批全省知名的油脂城、紡織鎮、建材園、果蔬鄉。

(三)把關聯企業整合,推進產業集群。立足優勢產業和核心企業,發展配套上下游關聯產品和項目,實現大小企業優勢互補,形成產業集群。圍繞食品釀造業產業鏈的延伸,以酒業、華潤啤酒為龍頭,發展包裝印刷、玻璃瓶藝、瓶蓋制造、物流運輸等產業,努力建成全省最大的釀酒工業基地。目前已形成酒業產業集群,并被列為全省優勢產業集群進行扶持。圍繞化工業的壯大,以化工、中石化化肥分公司為龍頭,配套碳一化工項目和精細化工項目,努力建成全省最大的煤化工基地。圍繞紡織業的擴張,以香港奧美、香港穩健、浙江旺家為龍頭,配套發展棉花加工、紡紗、織造、印染及醫用衛材、服裝加工等產業。奧美公司帶動了10家紡織衛材配套企業發展,形成了奧美紡織衛材產業集群,即將建成全省最大的紡織衛材出口基地。圍繞機械電子業的發展,以迅達科技、中冶重工為龍頭,走差異化發展道路,重點發展新能源、電子材料、重型機械等企業,努力建成全省重要的裝備制造企業承接地。年,食品釀造、化工、紡織、機械電子四大產業實現產值117.6億元,占規模工業產值的87.5%。

三、夯實發展后勁,培植新興財源

堅持內外兩股勁一起使,引進外資與激活民資并重,招商引資與擴大出口并重,內源型經濟和外向型經濟并重,切實增強發展后勁,培植新的財源增長點。

(一)狠抓項目經濟。項目就是財源。我們始終把招商引資擺在經濟工作的首位,以招商引進項目,以項目吸引投資,以投資帶動發展。結合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認真研究東部沿海地區及武漢等大中城市產業轉移的方向,及時在全市范圍搞好承接產業轉移的情感對接、規劃對接、政策對接、要素對接和機制對接,全力以赴引進有市場前景、有比較優勢、有經濟效益的產業轉移項目。創新招商引資思路和方法,將大規模招商與專班招商結合起來,既積極參加各類重大招商活動,開闊視野,廣交朋友,又整合市鎮招商力量、信息和資源,扎實開展統籌招商,提高招商效率。我市每年引進投資過10億元項目2個以上、投資過5億元項目5個以上、投資過1億元項目15個以上。今年1至5月,我市成功引進項目17個,協議總投資75億元,其中投資過10億元項目2個,過億元項目4個。

(二)提升外向經濟。進一步擴大利用外資規模,積極引進以跨國公司為重點的戰略投資者,引導外資投向四大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支持現有外資企業擴大生產能力和技術改造,增加在的投資,每年實際利用外資增加1000多萬美元。進一步擴大外貿出口,切實加強出口基地建設,鞏固醫用紡織、食品罐頭、化工、機電產品出口,擴大電子材料和農產品加工出口,促進出口市場多元化。不斷優化出口商品、出口市場和貿易方式結構,鼓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以及自有品牌產品的出口,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去年以來,我們克服了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外貿出口額達到4689.2萬美元,增長69.7%。

(三)壯大內源經濟。積極營造濃厚的創業氛圍,千方百計激發和調動廣大群眾創業熱情,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唯求所得,力求發展”的原則,在發展領域上“非禁即入”,發展環境上“有障即撤”,發展服務上“有需即幫”,發展成果上“有功即獎”。立足全市近60億元的民間資本,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民間資本加大投入,創辦企業,著力壯大民營企業陣營。進一步完善民營企業扶持措施,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民營企業通過兼并、收購、聯合等方式做大做強,發展成為主業強勁、有市場競爭力的大公司大集團。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引導民營企業進入基礎設施、壟斷行業、公用事業以及法律未禁止進入的其他行業和領域。全市個體工商戶2188家,注冊資金6.84億元;民營企業989家,注冊資金19億元;民營經濟占GDP比重90%以上。

四、優化發展環境,培植健康財源

(一)創優發展平臺。把園區作為拉動工業發展和財源成長的平臺,投資6.5億元加強園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劃分功能區,完善產業布局,形成以經濟開發區為核心、以安福寺工業園、港化工園、裝備工業園、江口工業園為支撐的工業發展格局。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食品釀造、電子材料、精細化工、民用燃具、紡織等產業,努力建成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現代工業園。安福寺工業園已引進果蔬食品加工業9家,成為最重要的果蔬食品加工基地。以化工、山水樹脂為依托,以超常規的速度推進姚家港化工園基礎設施建設,努力使之成為宜昌乃至全省重要的化工基地,爭取3年內園區產值突破100億元。加快裝備工業園發展,努力建成國內外裝備制造企業轉移的承接地和周邊大中城市裝備制造企業的配套園區。江口工業園重點發展支柱產業的配套項目,努力建成中小企業孵化園。

(二)創優政策環境。政策環境是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前提,政策不優,環境難優,政策不活,經濟難活。牢固樹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觀念,進一步完善鼓勵外來投資優惠辦法和創名牌獎勵辦法等政策,對招商引資項目在土地征用、工商準入、稅費征收等方面實行最大程度優惠。進一步打破區域界限,鼓勵和引導各鎮引進的項目入園發展,由市財政統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強鎮級的造血功能,激活各鎮加快發展工商業的積極性,夯實市域經濟發展根基。

(三)創優服務質量。堅持領導干部聯系重點企業制度,市級領導定期到聯系的企業現場辦公,研究解決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對于引進和新辦的企業,由市行政服務中心代為辦理各種手續,實行“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定期舉行項目推介會和銀企座談會,積極開展銀行行長企業行活動,推動銀企對接。充分發揮企業信貸擔保公司職能,運用財政貼息貸款,引導金融機構積極投資有效益的項目,實現銀企雙贏。不斷完善客商評議評價環境制度,定期組織客商對服務工作進行測評,對測評不合格的部門和單位進行通報批評,限期整改。進一步完善執法檢查制度,對外來投資企業不準亂檢查、亂處罰、亂收費,減少對企業正常生產的干擾,讓企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