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調查匯報

時間:2022-11-25 10:30:17

導語: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調查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調查匯報

一、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狀況

當前全區被征地農民的狀況從土地占用的情況看,主要分為兩種情況:

一是部分失地。集中在等工程周邊。主要特點是大多為帶狀占地,占地面積相對不大,對失地農民的生活有一定影響。通過土地調整等措施對農民的生產生活影響不大。

二是全部失地。主要集中在片區、片區以及正在開工建設的非遺園。兩個片區涉及失地農民3.1萬多人。其中:16至60周歲有勞動能力的人員2.1萬人,16周歲以下5500多人,60周歲以上4200多人。主要特點是土地全部被征用,失地農民沒有了生產資料,也失去了生活的來源,這是目前亟待解決社會保障問題的群體。

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但整體推進緩慢,主要原因:

一是資金籌集困難。按照“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應由征地者、集體、個人共同分擔。由于被征地農民人員多,社保資金數額大,加劇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出現了僧多粥少的現象,讓社保資金一次性到位,也增加了籌資難度和財政負擔。同時,土地的分期征用也增加了一次性社保資金到位的難度。

二是征地補償標準相對偏低。土地征收相關費用主要包括土地征收補償安置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耕地開墾費、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被征收土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政府補貼部分等。一方面,在征地過程中雖然對一些補償標準采取了法定征地補償的最高限,但部分資金落實不到位。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補償標準達不到經濟發展的水平。

三是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需進一步完善。從社會保障的角度來講,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容應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再就業優惠政策、教育培訓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土地被征用后,被征地農民應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享受城鎮失業居民的優惠待遇,納入失業登記范圍和就業服務體系,但目前缺乏與之相應的政策。同時,現有政策對于全部失地農民的保障水平偏低,難以維系被征地農民的正常生活。

三、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的建議與對策

解決被征地農民在社會保障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從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積極應對,調整完善征地過程中的利益分配機制,制定積極的社會保障政策、完善積極的就業政策,從根本上處理好發展與穩定的關系,解決好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的問題。

(一)建立符合城市發展進程的社會保險機制,解決被征地農民的后顧之憂。

片區、片區以及非遺園建設完成后,這些區域的失地農民自然成為了新城區的“新市民”。無論被征地農民愿不愿意,他們的生活已經被全部城市化了。建立符合城市發展進程的社會保險機制,符合將來城市發展的要求,同時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城鎮化過程中貧困群體的產生。

一是依據政策,分類參加養老保險。按照現有的養老保險政策,主要分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兩個險種。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費率較高,養老金待遇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采取的是低費率、廣覆蓋政策,針對純農村居民實施地扶助。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則,對被征地農民按照不同的年齡階段,依據有關政策,分別納入不同的養老保險范圍。凡符合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即16至55周歲的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范圍;55周歲以上的納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同時采取輔助性措施解決好基本生活問題。

二是納入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建立城鄉一體化醫療保障體系。醫療保險目前有三種類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簡稱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簡稱居民醫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簡稱新農合)。已經就業的被征地農民大多已參加了城鎮職工醫保,需要對其他被征地農民,制定相應政策,采取居民醫保與新農合并軌的方式,將被征地農民納入居民醫保范圍,解決被征地農民的醫療問題。

三是納入失業登記范圍,解決就業前的失業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講,被征地農民與城鎮失業人員的性質相同。將被征地農民納入失業登記范圍,享受失業保險、崗位補貼等優惠政策,推動用工單位更多吸納被征地農民就業。

(二)完善征地補償分配方式,解決被征地農民的長遠生計。

目前征地補償采取的是貨幣一次性安置,而大多數村居采取的是將補償費一次性打凈分光,這種方式只能保一時,不能管長遠。特別是對于不善于理財的被征地農民一旦將有限的補償費用完,生活沒了來源,馬上就會陷入了困境。而農村有一技之長、接受過相應技能培訓的青年農民,早已就業。大多數文化水平低、以種植業為主、沒有勞動技能、女性50周歲以上、男性55周歲以上的被征地農民,很難找到工作,失地后處于坐吃山空的狀態,未來的生活極不穩定。因此,完善征地補償分配方式勢在必行。

征地補償費的分配應堅持均等分配、確保社會保障、重點補助的原則。在征地補償分配上,首先要保證養老、醫療保險費的繳納;其次針對被征地農民,特別是對男性55周歲以上、女性50周歲以上人員預留部分生活補助金,按月發放,以保證基本生活不受影響。對男60周歲以上、女55周歲以上的,在其享受城鄉居民養老金的同時,從土地補償費中劃撥出一部分定期發放,解決其今后基本生活問題。

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可采取政府出資一塊,土地補償拿一塊,集體、個人出一塊多方出資共同承擔的方式籌集;生活補助金可從土地補償款中解決。對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金要設立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和財政專戶管理,資金的使用由社會保障部門負責,財政部門負責資金監管,??顚S?,以確保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的安全運行。

(三)納入城鎮社會救助制度,確保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

在社會救助體系方面,農村低保的水平較低,城鄉差距較大,將那些沒有勞動能力或生活特別困難的被征地農民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圍,以確保被征地農民不因失去土地而影響基本生活。

(四)統籌規劃,采取多種補償方式,健全綜合保障機制。

積極探索多形式、多途徑、多渠道的社會保障機制,推行貨幣補償與非貨幣補償相結合的方式。在堅持大規劃的同時,按照人口、戶數、土地面積等,安排適當數量的經營性用地,進行統一規劃建設,采取補償金入股、租賃經營的方式,使被征地農民通過持有預留土地股份獲得“股金”收入,讓失地農民不僅有生活補助金、薪金和社會保障金,還有“股金”,從而使長遠生計更有保障。

(五)強化措施,積極促進被征地農民就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只有從根本上解決好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問題,才能促進全區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提高被征地農民的生活水平,防止被征地農民成為新城區的新失業者。

1.制定相應的用工政策,最大限度幫助就業。對征地片區內的用工單位,有關部門應制定相應的用工政策,對技術含量要求不高的保潔、保安、綠化等崗位重點雇傭被征地農民。確定一定的用工比例,根據用工單位要求,采取先培訓后就業的方式,解決片區內被征地農民的就業。

2.強化技能培訓,竭力幫助被征地農民轉崗就業。充分利用各種教育培訓資源,積極引導和鼓勵被征地農民參加各種勞動技能培訓,提高其勞動技能和勞動素質,使被征地農民有一技之長,增強就業能力。建立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專項基金,用于解決被征地農民的培訓和就業問題。

3.鼓勵被征地農民自主創業,構筑促進被征地農民就業的政策平臺。把被征地農民就業納入城鎮失業職工再就業工程范疇,讓其享受創業過程中稅收、行政性收費、職業介紹、職業培訓、社會保險補貼以及小額擔保貸款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為被征地農民自主創業創造良好條件。

4.積極拓寬就業門路,全方位促進被征地農民就業。充分利用現有的勞動力市場和職業介紹機構,為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做好指導,及時提供用工信息;發揮陽光大姐等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采取勞務派遣、職業介紹等方式,為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創造良好的條件;鼓勵被征地農民通過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等形式實現就業;利用政策鼓勵用人單位在同等情況下優先安排被征地農民,對使用一定數量被征地農民的用人單位參照城鎮失業人員的有關政策給予政策扶持,全方位促進被征地農民的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