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古建筑調查匯報

時間:2022-01-03 03:33:00

導語:縣城古建筑調查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城古建筑調查匯報

解其搶救、保護、恢復和開發的價值,為摸清縣城古建筑的歷史與現狀。縣政協根據縣委、縣政府的要求,組織四個調研小組,自2007年3月中旬開始為期一個月,開展了縣城古建筑情況專題調研。調研組按照“摸底統計、實地考察、走訪座談”方法,收集資料、圖片,邀請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和各界知名人士座談研討,聽取和吸收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縣城古建筑的歷史與現狀、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㈠縣城古建筑的歷史

縣城自唐代辟為縣治所在地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古建筑文物豐富,城區布局特色鮮明,有“九井十八巷,巷巷通街上”之稱。從《清道光年間縣城全景圖》可見,城中商鋪林立,房舍儼然,尤其以祠堂聞名遐邇,民間有“寧州的祠堂撫州的塔、蘇州的扇子瀏陽的傘”贊譽。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反映縣城歷史風貌和文明的古建筑尚存許多。但是,由于多種因素影響,特別是“”的浩劫,縣城古建筑急劇減少,古城的風貌和格局已發生巨大變化。

1、古祠堂、寺廟、堂院、試館情況。據資料載:縣城原有祠堂130棟,面積約3.9萬平方米。還有寺廟29棟、試館12棟、書院4棟、慈善堂院10棟,共約13萬平方米。

2、古街巷情況。據縣志記載:原縣城只有一條東西走向的正街,長2308米,寬3米左右,中間是水溝,上面蓋石板。此街以衙前為中心,往西經老道前、萬家坊、鸚鵡橋、黃土嶺、西門口、西擺街至唐坪庵(現名桃坪庵),稱為高市,也叫上市;往東經鼓樓下、衙前街背、衛前街、東門街、青云門等街段,古稱泰市,也叫下市。縣城整個布局以正街為軸,有十八條巷,分別向南北或東西方輻射,整個規劃布局緊湊簡便實用。

3、古井、古橋情況。縣志載縣城原有10口井,即祝家井、周家井、鐵爐井、孝友井、鐘家井、義井、午水井、北門雙井、龍王井、劉公井(后鐵爐井廢,為9井,未包括后來挖掘的王家井、余家井、陳家井和北門井)。有橋涵19處,其中狀元橋、鸚鵡橋、王亞橋最負盛名。

4、文峰塔、八賢祠情況。縣城文峰塔座落在南崖南面山上。清嘉慶九年甲子(1804),道光皇帝之師、本縣湯橋人萬承風為首等25名鄉賢,各捐銀三百兩集資重建,嘉慶十一年(1806)七月塔成,距今有200多年歷史。樓閣式石塔,底平呈六方形,七層,高20多米,有門窗,可攀登觀望。塔旁原建有文昌閣。

八賢祠始建于元代,明永樂十二年(1414)祠毀于兵,民國十一年(1922)重建。祠址在縣城原云巖禪院右后,現義寧鎮第二小學后側。坐北朝南,建筑面積971平方米,一正二橫三重。正屋分下、正、寢3堂,中以兩天井隔開。寢堂設神臺。正堂祀北宋詩人黃庭堅、御史中丞徐禧、南宋禮部尚書莫將、學士廣南經略安撫使冷應徵、四川安撫置制使余介、右丞相章鑒、兵部尚書宋朝寅、元翰林國史編修祝彬八位鄉賢牌位和畫像。兩邊橫屋各有兩個天井,每個天井邊有一廳室,陳列八賢文物。另有從房14間。民國二十六年(1937)《八賢祠志》編修告竣,撰序,蔣中正、孫科為之題詞,馮玉祥、林森、于佑任、居正、邵力子、戴傳賢、李宗仁、葉楚傖分別為八賢題像贊。

5、書院情況。據考自宋元明清四朝的1000多年間,有識之士創辦書院25所,登進士者共有411名。宋元佑八年(1093),知縣胡璞在青云門內建學舍明倫堂,明崇禎后擴建大成殿、崇圣殿、藏書閣、尊經閣、文昌閣、濂溪講堂等,后毀于兵災。在縣城的書院有5所,即濂山書院、山泉書院、梯云書院、鳳山獻書院、鰲峰書院。

㈡縣城古建筑現狀

縣城現存部分街道和單體古建筑地方特色鮮明。調研中看到,地方特色鮮明的街道有西擺街、黃土嶺街,古色古香,韻味十足,充分體現贛西北小山城特色,徜徉其中,仿佛流連在歷史的長河中。殘存的35處祠堂中,較為典型且保存較好的有明末所建的鄧氏宗祠(公敏巷24號)和陳家祠堂(華光巷6號),有清朝中晚期所建的周祠(周家巷3號),還有蘭祠(清泉巷5號)、黃祠(街背路15號)、廖祠(公敏巷33號)、林祠(廣場北7號)等。這些古祠大都保存較好,雕刻華麗,比如鄧氏宗祠,雖只剩下三分之二面積,但里面所有木料幾乎是無木不雕、無柱不刻,許多磚石上都刻有花紋。雕刻手法多樣,有穿雕、有浮雕、還有鏤空雕,每件物體都可單獨成為一件珍貴的藝術品。還有周家巷的周祠雕刻細膩動人,龍尾挑檐活靈活現,倒掛金瓜形象逼真,柱礎柱帽各具形態,脊花角爪栩栩如生,門窗花格風采依舊,麻石天井完好無缺,就連封火墻的壓頂下清一色的草繪墨畫,至今依然色彩鮮艷,風采當年。總之,這些古祠不管是設計理念、建筑風格還是雕刻藝術都可稱為上乘,其價值不可估量。

除古祠外,還有耶穌堂和書院。位于鸚鵡街24號的耶穌堂(又名華豐布行)是我縣唯一一棟具有歐州風格的古建筑,其正面造型及磚雕藝術令人嘆為觀止。位于城西肖爺巷的鰲峰書院為清朝中期所建,結構簡樸,獨具匠心。該書院分為三重,下重左右各一個天井采光排水,中重有一個大天井,站在大門口往內看,三個天井正好形成一個“品”字,使人聯想到清貧樂道、品德為先的辦學育人宗旨,體現了鮮明的個性特色。

㈢存在的主要問題

1、自然毀損嚴重。縣城古建筑因風雨侵蝕、蟻害加重、面積銳減,保護價值下降。據2006年底縣房管局對直管公房的調查,縣城只剩下祠堂35處,館院廟房等17處,面積不到2萬平方米。此次調查發現,縣城古祠堂大都建于清末民國初,只有周祠、蘭祠、黃祠、劉祠、熊祠、鄒祠等幾棟分別建于清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兩棟明朝所建的陳祠、鄧祠也只剩下拆后余留部分。縣城所有祠堂寺院大都陰暗潮濕,居住擁擠,門樓門面基本毀壞,山墻翹瓦破爛不堪,挑梁框檻腐爛殘缺,門窗格扇都被更換,古祠堂完整性不夠,有價值的為數不多。

2、安全隱患大。一是居民居住的古建筑都是土木或磚木結構,其年代都在一、兩百年甚至更長時間,由于長期以來保護措施不力,承重墻柱大都腐敗,加之白蟻侵害,許多梁柱等木結構被白蟻蛀空,雨雪天很容易造成倒塌。二是由于居住擁擠,一日三餐多家明火做飯,有些人甚至在木板樓上生火、焚香等,隨時都容易引起火災;加之住戶日用電器增多,大部分電線老化且不規范,近年因火災燒毀的祠堂就有林業大樓對面的何祠、公敏巷的徐祠和老道前的天祿祠等幾處;特別是由于居民亂搭建占用了消防通道,祠堂內的通道幾乎是兩人側身才能勉強通過,一旦起火將難以撲救,居民的人身、財產安全都無法保障。房管干部直言“兩怕”心理:晴天怕著火,雨天怕倒房。

3、古城風貌遭受破壞。縣城古建筑因人的有意識或無意識行為造成巨大的破壞,特別是“”十年浩劫,毀掉了許多古建筑精品,文峰塔就毀于“”的所謂“破四舊”。在以后的城市規劃和建設中,也忽視了對古建筑的保護,如八賢祠這樣一座彰顯先賢,教育后人的古建筑,就毀于改革開放后的1992年。縣城五大書院現在只剩下兩棟,一棟是位于縣政府招待所內的鳳巘書院,作為秋收起義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部舊址被列入文物保護;另一棟是黃土嶺肖爺巷內的鰲峰書院,現居住著15戶居民。19處橋涵僅存10座,其中城區范圍內只有西門口王亞橋和西擺渡口橋。王亞橋建于明朝天順年間(1457—1464),長11米,寬4.5米,歷來為行人要道。原橋上建有亭子,1968年毀,現只剩下橋面。西擺渡口橋長6米、寬2.4米,為兩個不同年代建造的一孔石拱橋。北邊建于南宋寶佑四年(1256),南邊建于清同治甲戌年(1874),現保存完好。古井只剩下劉公井和后來挖掘的王家井、北門井仍在使用。

㈣原因分析

調研中了解到,縣城古建筑存在上述主要問題并面臨著進一步被毀壞、或毀滅的厄運,其主要原因:

1、保護意識不強。相關單位對保護古建筑認識不足,對古建筑的歷史價值了解不多。居住在古建筑里的人基本上是一些經濟條件較差的居民,或下崗職工、或孤寡老人、或進城做工的農民,這些人保護文物意識差,既不知道怎樣保護,也無能力去保護,甚至隨意搭建,破壞了古建筑的整體結構,毀掉了許多珍貴的藝術品。

2、保護經費不足。一方面,房管部門收取古建筑中的居民的租金低,每平方米0.5元的月租不夠基本維修費。另一方面,為有利于保護古建筑,需要對居住在祠堂、書院等古建筑內的住戶進行搬遷安置,但搬遷安置經費不足。據房管部門反映,縣政府曾撥專項經費25萬元用于搬遷周祠、蘭祠內的住戶,但因缺口較大而遲遲沒有啟動。

3、縣城建設改造與保護古建筑之間存在著矛盾。每開發一處往往會毀掉一些古建筑,其中包括一些有保存價值的古建筑,如因建自來水公司宿舍而拆毀的八賢祠,建林業大樓而毀的狀元橋,建一中綜合樓拆除的吳季子祠等。

二、縣城古建筑保護、恢復、開發的意義

古建筑是燦爛的歷史文化藝術中最具獨特魅力的部分,它見證了源遠流長的歷史,傳承著光輝燦爛的文化,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完美的結合。縣城是一座自然環境優美、人文底蘊豐厚的歷史古城。縣城古建筑既沉淀著幾千年古艾和吳楚的文化痕跡,又傳承著典型的江南建筑風格,更具有鮮明獨特的地方特色。經過政治運動和城市建設的影響,縣城所留存的古建筑不多,完整的精品極少,就更顯得其珍貴,需要我們去關注和實行搶救性保護。

㈠保護、恢復、開發古建筑是彰顯地方特色的需要。縣城古祠堂整體風格為“青磚黛瓦馬頭墻”的江南建筑風格,建筑材料多采用老式青磚砌墻、立疊式木架承重、青瓦蓋頂、木板間房,這與青山綠水的自然環境十分協調。每棟單體建筑都建有防火墻,一般為五滴水式疊落山墻。每座山墻五個檐頂或砌成元寶脊,以示招財進寶之意;或成翹角上挑,意為蓬勃向上。門樓既有八字型也有一字型。門樓裝飾豪華的有三層菱角牙子疊澀出檐,大多數采取飛檐斗拱、吻獸翹角、沿柱額方、雀替掛落等裝飾工藝,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風格。祠堂大多坐北向南,少數坐西向東,但都按風水學選擇了角度。氣派一些的祠堂都具有“兩井(天井)、三重(廳堂)、四廂(廂房)、八柱(八承重柱)”的特色,有的還置有樓臺,即在下堂前置戲樓(臺),在天井兩側廂房上置茶樓。古祠堂大都是磚木結構,少量為土木結構。立柱或為石柱或為木柱,柱礎多為鼓盆型八角方座石墩。天井采用“四水歸一”的方式,即四面屋頂均坡向天井,雨水可集中于住宅之內,以防雨水淋向別人家的墻而引起糾紛,也體現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觀念。

㈡保護、恢復、開發古建筑是傳承文化的需要。被毀的“八賢祠”,是為了紀念歷史上的八位名賢,他們或以政事業績名世,或以文章書法著稱,或以忠孝正直聞名。濂山書院是紀念宋理學家周敦頤和文學家黃山谷先生兩位名人的最好見證,南崖文峰塔是修城悠久歷史的標志,重建這些被毀的標志建筑對于弘揚先賢事跡,激勵人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有著積極的意義。

㈢保護、恢復、開發古建筑是發展經濟的需要。縣城黃土嶺與西擺街上的滿漢茶舍、馨茗堂等是茶葉輝煌歷史的最好見證,兩側鋪面斗墻上依稀可見的招牌廣告,是修城經貿繁榮的縮影。保護、恢復、開發這兩條街,把其整修開發成茶市、山貨等地方土特產一條街,把昔日連接城鄉、今日連接黃土嶺和西擺兩段街的王亞橋整修開發好,必將對我縣商貿旅游物流業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三、縣城古建筑保護、開發、利用的建議

古建筑作為歷史文化古跡,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因此,首要任務是加以保護,然后才是開發和利用。調研組通過研討提出以下建議:

㈠提高認識,切實增強保護意識

一座城市如沒有文化底蘊就沒有靈氣。城市特色不僅反映在一些標志性建筑上,還體現在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中。古建筑就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它在向人們展示先輩們勤勞智慧的同時,還展示了建筑理念和藝術風格,我們可通過這些古建筑來追溯和感悟歷史的風云,并從歷史文化中吸取營養,結合時代精神不斷地加以繼承和發展。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經濟,對于處于區域劣勢的來講,文化可以展示形象,文化可以吸引人才,文化可以創造財富,文化可出投資環境,文化可以出生產力。尤其在發展旅游經濟、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更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要加大宣傳力度,讓廣大干部和市民了解搶救和保護古建筑迫在眉睫,從而切實增強保護古建筑文物的意識。文化、旅游、房管、建設、規劃等部門都要把保護好、管理好古建筑文物,當作義不容辭責任,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文化、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要積極做好宣傳工作,宣傳古建筑文物的藝術價值和歷史魅力,宣傳保護古建筑文物的重要性,提高廣大市民保護古建筑的意識。

㈡創新思路,正確處理好幾組關系

怎樣在舊城改造中保護好古建筑文物?如何發揮古建筑文物在建設社會主義新中的作用?重點要處理好以下幾組關系:

1、處理好“破”與“立”的關系,該拆的拆,該建的建。要迅速組織專家學者對縣城古建筑進行詳細的普查,逐棟進行評估和鑒定,摸清家底,劃分類別,建立起古建筑文物檔案。對于有價值且較完整的進行掛牌,列入重點保護范圍;對于保護價值不大,影響城建規劃,有礙市容觀瞻且安全隱患大的古建筑進行拆除;對于一些有歷史影響,能促進旅游經濟,增加城市亮點的已毀古建筑,要列入規劃進行恢復。

2、處理好“點”與“面”的關系,保護重點,開發大片。建議以周祠為重點,帶動周家巷、余自榮巷一片的舊祠堂改造;以蘭祠為重點,帶動清泉巷與老道前街的改造;以鄧祠、陳祠、查祠、魯祠、黃祠、林祠為重點,分別帶動公敏巷、華光巷、街背路和二中后古祠的改造。

3、處理好“大”與“小”的關系,既抱西瓜,又撿芝麻。所謂“大”是指有重點的保護那些有價值較完整的古祠堂,恢復一些名氣大的古建筑,如八賢祠、濂山書院等;所謂“小”是對應拆除的古建筑中有藝術價值的石雕、木刻、條石、柱礎等,拆除前由文物部門進行登記,拆除時由文物部門進行回收,以利在恢復和維修其它古建筑時派上用場。

4、處理好“管”與“放”的關系,既履行政府職責,又提倡全民參加。管就是文物管理部門要對古建筑及其一些重點有價值零部件進行登記造冊,落實管理人員。房管部門要加大管理力度,做好防蟲(白蟻)、防漏、防火、防倒塌工作,杜絕居民亂拆亂建。放就是放手讓社會方方面面參與管理,對于重點古祠堂修膳后可交由一些社會藝術團體來管理,或作為名人紀念館保護,也可選有責任心的住戶參與管理;對于按規劃應拆除的古祠堂可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圖紙、統一施工的原則由姓氏或社會名流投資新建,黃土嶺街和西擺街可廣泛吸收民資進行整修開發。

㈢科學規劃,打造重點保護區

建議按照“整修一線、開發兩點、恢復三處、保護四片”的思路對縣城古建筑進行規劃和修葺保護。

整修一線:即從鸚鵡步行街往西經黃土嶺、王亞橋至西擺街,整修恢復成茶市、飲食及地方土特產品一條街。

開發兩點:目前重點開發周家巷的周祠、清泉巷的蘭祠。把居民搬遷出去并安置好,對兩祠進行修葺補救,使之成為縣城古祠堂的標志,并帶動周邊古祠堂、古街巷的開發。

恢復三處:即恢復文峰塔、八賢祠、濂山書院。建議盡快組織專門隊伍,結合城市規劃和旅游開發的需要,選址重建文峰塔。建議八賢祠安排在南崖掛榜山側的山坳里重建,濂山書院可結合在山谷公園的改造項目建在寧州供銷社處。

保護四片:一是余家巷財神廟后黃祠等一片;二是余自榮巷和周家巷一片;三是公敏巷以鄧祠、廖祠為代表的一片;四是華光巷至肖家巷陳祠、魯祠、查祠、鰲峰書院一片。

㈣強化措施,建立長效保護機制

建議一要落實保護責任。迅速成立縣古建筑文物管理機構,開展對全縣古建筑的普查和建檔,制定古建筑保護條例。凡經普查評估認為有保留價值的古建筑都要落實保護責任單位和責任人,按照保護條例,實行掛牌保護,每年對古建筑保護情況進行1—2次檢查。二要落實保護經費。積極向國家、省、市申報文保單位爭取上級專項經費,要將古建筑保護經費列入縣財政預算,將收取的房租全部用于古建筑維修。三要落實保護措施。首先要逐步減少古建筑中居住人員的密度,要加快廉租房建設,特別是應該建一些小面積的廉租房,盡快將古建筑中的居民搬遷出去;其次是拆除古祠堂內外的違章建筑,對古建筑進行維修;同時要制訂嚴格的“四防”措施,對于肆意毀壞古建筑文物,偷竊、盜賣古建筑構件的要進行嚴厲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