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的幾點思考

時間:2022-02-23 02:40:00

導語: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的幾點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的幾點思考

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發展,這是加快實現“三農”裂變的重要路徑取向。農村黨建工作如何自覺沿著這一重要路徑取向邁進,將直接影響農業產業化發展和工業化進程,我們必須認真研究解決。

一、按照工業化思維要求轉變觀念

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城市化進程和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為標志,特別是被稱為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的農村“第二次革命”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的確立和農村稅費改革的全面推行,農村、農業和農民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也可以說正在進行一場新的革命。這場革命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重大調整,包括改變小農經濟的弱質性和封閉發展模式,改變生產規模狹小和分散的經營狀態,改變農業資源配置方式等等。因此,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發展,這不僅僅是一般工作思路的轉變,而是在這場革命中的“脫胎換骨”,是一個“轉化、深化、融化”的過程,就是要“化農業為工業和服務業”、“化農村為城市”、“化農民為市民”。最終使農村經濟由原始變為現代,使農民增收由緩慢增長變為快速增長。

二、要適應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需要,創新黨組織設置形式

在推進農村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經濟合作組織不斷涌現,包括各種專業協會、合作社、有限責任公司等。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從本質上說,是調整生產關系,促進信息流通,降低經營風險,消除無序競爭,提升經濟效益,在規定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實現深度轉換。它的優勢是把單個的資源聯合起來,使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經濟合作組織的創新和發展,必然打破原來以村屯為地域特征的傳統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成為未來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角。農村經濟發展主體結構的逐步轉變,使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面臨著諸多新的挑戰。一是隨著合作經濟組織獨立身份的不斷呈現,村黨組織對經濟事務的決策權和控制力將在所減弱,這就會削弱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和在農民中的號召力,農村基層黨組織的設置模式亟待創新;二是黨組織的空白點將進一步增多,擴大黨的工作覆蓋面的任務更加艱巨,如何保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合作經濟組織中貫徹執行成為新課題;三是流動黨員的管理難度將會更大。黨組織的設置方式必須要迎接新挑戰,破解新課題,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形勢,及時跟進。也就是要使黨組織的黨內生活與生產實際緊密結合,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優勢與合作經濟組織的功能、農民的切身利益在機結合,實現優勢互補,“推波助瀾”。在經濟組織和黨組織創新工作中,要本著自愿的原則,尊重“三農”裂變的規律,但又不能坐等農民自發完成。要積極加以扶持、引導,努力建設一批比較規范的農民經濟組織,帶動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

三、要在產業生命線發展中拓展黨員發揮作用的途徑

帶領群眾共同致富,是新時期農村黨員發揮作用的主要途徑。我們一定要從產業化發展的實際出發,開拓思路,創新形式,使黨員先進性集中體現在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上。過去開展的黨員“雙帶”、黨員責任區、黨群致富共同體等活動,基本是黨員率先致富,同時帶一戶或幾戶農民致富。這一條還應繼續堅持。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靠黨員與幾戶群眾的互相幫助,滾大不了雪球,形成不了規模效益,抵御不了市場風險。顯然,遠不能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要求,也不可能有“大富”。所以,黨員發揮作用也必須在產業上做文章,目光盯在產業上。就是在農村要有一批能夠“帶產業”的黨員,有一大批在產業上發揮作用的黨員,有一大批為產業發展甘于奉獻、勇于開拓的黨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重新煥發出基層黨組織的戰略,為黨員提供新的舞臺,把“能人黨員”留在農村,讓他們在建設農村中發揮應有的作用。能人的心目中不光想著個人致富,也在一種強烈的濟世情懷和成就感。我們要及時把握這種趨勢,加大“雙向培養”力度,努力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村干部,成為群眾致富的領頭雁;積極鼓勵和支持農村基層組織和黨員干部領辦、經辦、創辦新經濟組織;緊緊圍繞“三農”裂變和農業產業化建設,開展行之有效的黨內活動,促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真正成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