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罰條例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3 12:55: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處罰條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分析論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是公安機關特別是基層公安機關用以管理社會治安、維護社會秩序而運用最廣泛、最直接的一部法律武器,同基層公安工作的開展關系十分密切。但在工作實踐中,大家普遍感到,由于社會政治經濟不斷發展,社會治安形勢日益復雜多變,治安管理的客體不斷處于發展變化狀態,新的情況、新的問題不斷涌現,現行《條例》已不能適應現階段和今后治安管理工作的需要,無論是其調整社會關系的廣泛性、與其他法規的統一協調性,還是處罰幅度、相應的保障措施等,都需要進一步修改、補充和完善,這樣,才能保證《條例》效力的切實性和規范內容的完善性,以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
具體來說,筆者認為應在下列幾個方面對《條例》做出修訂完善。
一、要將一些明顯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和活動補充進《條例》,并增加有關對精神損失賠償的規定。
現行《條例》是1986年9月5日六屆人大常委會第17次會議通過,從1987年1月1日起施行的,后又于1994年5月12日根據八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的有關決定做了部分修正。在當時的社會形態下,基本能夠適應對易于出現的各種違法行為懲處的需要。而十多年之后,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豐富而深刻的變化,治安管理的客體也隨之出現了很多新內容,如娛樂場所、網吧、游戲室等,并出現了許多新的違法行為方式,對這些新出現的管理客體和違法行為,雖然國家也制定了一些相應的法規、規章等,但仍不足以規范和懲戒。如參與群體性事件,少量使用假幣,拾到他人少量財物拒不交還,少量制造、出售假冒偽劣產品等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行為,根據行為與處罰法定原則,《條例》及有關法律、法規沒有明文規定的,不得比照使用相類似條款認定為違法行為并裁決處罰,這樣,就致使一些明顯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得不到懲處,行為人逃避了打擊。
在現行《條例》中,對精神損害的賠償只規定了應由行為人或其監護人對被侵害人采取賠禮道歉、公開聲明檢討、消除影響等方法,而根據司法實踐,對因侵權而造成精神損失的,必須承擔相應的民事和經濟責任,因此《條例》也應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有關規定,對因各種傷害侵權而造成精神損失的,做出相應的規定。
二、處罰幅度偏輕,不足以起到懲戒作用。
什么是治安管理處罰條例?
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是我們國家規定哪些行為是違反治安管理的,以及對這些行為如何處罰的法律。它是我國一項重要的行政法規。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目前我國施行的《中華人民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是1986年9月5日公布,1987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它共分5章45條,規定了11大類共73種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以及對這些行為的3種處罰種類、裁決與執行的具體方法等。
衛生行政處罰條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保證衛生行政機關正確行使行政處罰職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根據《行政處罰法》和有關衛生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本程序。
第二條本程序所指行政處罰,是指縣級以上衛生行政機關依據衛生法律、法規、規章,對應受制裁的違法行為,作出的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以及衛生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第三條縣級以上衛生行政機關對違反衛生法律、法規、規章的單位或個人進行行政處罰,適用本程序。
衛生法律、法規授予衛生行政處罰職權的衛生機構行使衛生行政處罰權的,依照本程序執行。
第四條衛生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規章正確,堅持先調查取證后裁決、合法、適當、公正、公開和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城市管理處罰條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城市管理,規范和推進城市管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提高行政執法的效率和水平,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以下簡稱行政處罰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實施城市管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城市管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是指依照行政處罰法和國務院有關規定,由市、縣(市、區,下同)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部門依法集中行使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在城市管理領域的全部或者部分行政處罰權。
第三條市、縣實施城市管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由本級人民政府依照國家和本省的規定提出申請,報省人民政府批準。
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部門(以下簡稱執法部門)是本級人民政府設立的行使城市管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的專門機關,依法獨立履行職責,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物業管理條例之清潔部保潔員處罰條例實施細則
為了貫徹公司精神,保障公司有關制度的有效執行;也為了確保公司與員工之間的相應權益,增強員工的紀律意識,使部門保持正常運作,特制定如下處罰細則,謹望全體保潔員嚴于律已,遵照執行。
1.儀表不整潔,扣5分;
2.上班不著工衣、不佩戴員工證者,扣10分;
3.上下班不列隊者,扣5分;
4.上班時間擅離崗位、閑聊、干私事者,扣15分;
5.上班時間私會朋友者,扣10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治安管理,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共安全,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擾亂社會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權利,侵犯公私財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依照本條例處罰。
第三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發生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適用本條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發生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也適用本條例。
第四條公安機關對違反治安管理的人,堅持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原則。
第五條對于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或者損毀他人財物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輕微的,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94修正)
(1986年9月5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
會議通過,根據1994年5月12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
條例>的決定》修正)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
(第二十四號)
依法維護社會管理秩序政治教案
(一)認知目標
識記:《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有關維護社會管理秩序的規定;
理解:列舉實例,表明社會管理活動中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應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
運用:匯集自己的所見所聞,識別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的現象,并認識其危害;養成自覺維護社會管理秩序的習慣;
(二)能力目標
在了解有關社會管理秩序的法律規定的同時,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即區分哪些行為是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的行為,以及妨害社會管理秩序應受到怎樣的制裁;
高中政治教案: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使學生弄清以下概念;公共安全、社會管理秩序。初步掌握以下知識:法律規范作用的表現,法律規范和協調人際關系,我國法律在維護社會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的危害。識記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中有關維護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社會管理秩序的規定。
能力目標
提高學生新聞記者教材的能力。因為只有會讀,才能感知教材,領會教材,抓住重點,由此切入后續的一系列學習活動。
提高學生比較和分頭能力。這是學習法律常識應強調培養的能力。在一定意義上說,法就是線,就是對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必須做的界定。線內屬于合法,線外屬于違法。不能實施違法行為。
無機動車駕駛證工傷認定問題透析論文
一、職工因交通事故造成傷亡工傷認定的歷史沿革
1951年2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了《勞動保險條例》,創建了我國包括工傷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險法律制度。1964年4月1日,全國總工會勞動保險部了《勞動保險問題解答》,第一次規定有關職工因交通事故受到意外傷亡的,應當認定為工傷,但范圍較窄。僅限于集體乘坐本單位的車去開會、聽報告或者參加行政指派的各種勞動(包括支援農業)時,所乘坐的車出了非本人所應負責任的意外事故,而造成職工負傷、殘疾或者死亡的情形。1996年8月原勞動部實施了《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勞部發〔1996〕266號)。該辦法第八條(九)項規定“在上下班的規定時間和必經路線上,發生無本人責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責任的道路交通機動車事故的”應當認定為工傷。12月14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于無證駕駛車輛發生交通事故是否認定工傷問題的復函》(勞社廳函〔〕第150號)指出:無證駕駛車輛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是違法行為。依據《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九條關于違法或犯罪行為造成負傷、致殘、死亡不應認定為工傷的規定,對于因無證駕駛車輛發生交通事故而造成負傷、致殘、死亡的,不應認定為工傷。至此因無證駕駛車輛發生交通事故而造成負傷、致殘、死亡的不能認定為工傷。1月1日國務院頒布實施的《工傷保險條例》(國務院令第375號)第十四條(六)項規定職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應當認定為工傷。去掉了《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中規定職工因發生道路交通機動車事故而可以認定為工傷的前置條件——“在上下班的規定時間和必經路線上,發生無本人責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責任的”,這樣的規定既符合工傷保險制度的無責任補償原則,同時也擴大了工傷認定的范圍,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未出臺前,是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立法的一大進步。
二、當前關于職工因無證駕駛機動車等嚴重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引起交通事故造成傷亡是否認定為工傷的主要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無證駕駛機動車屬于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因此造成職工傷亡的不能認定為工傷。首先,《工傷保險條例》生效于1月1日,《道路安全法》生效于5月1日。《工傷保險條例》實施在前,《道路安全法》實施在后,《工傷保險條例》在立法中規定違反治安管理傷亡的不得認定為工傷時,《道路安全法》還未實施。《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六條中規定的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只能是當時唯一規范治安管理行為的《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中規定的違反治安管理的情形。無證駕駛機動車屬于該法調整范疇,因此無證駕駛機動車行為屬于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其次,雖然《道路安全法》將違反道路交通管理的行為從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中分離出來,新頒布的《治安管理處罰法》不再將無證駕駛機動車等違反交通管理行為列入治安處罰范疇,但《工傷保險條例》將犯罪、違反治安管理行為規定為不能認定為工傷時,仍然生效的《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包含了無證駕駛車輛等違反交通管理的行為,只是在《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被新頒布的《治安管理處罰法》取代后,這是《工傷保險條例》未及時進行修改的問題,而無證駕駛車輛發生交通事故不能認定為工傷,國家是持肯定態度的,依據是《關于無證駕駛車輛發生交通事故是否認定工傷問題的復函》。
也有法官認為,無證駕駛機動車行為按照《道路安全法》的規定可以并處十五日行政拘留,而已經廢止的《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中關于無證駕駛機動車行為的最高處罰也是十五日行政拘留,兩者處罰幅度的上限是基本適應的,因此認為十五日行政拘留的行政處罰上限幅度作為衡量違反道路交通管理行為不應當認定為工傷的法律責任要素,勞動行政部門據此認定不構成工傷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二種觀點認為職工因無證駕駛機動車造成傷亡的應依情況而論,部分認定為工傷,部分不能認定為工傷。有法官建議對該問題分情況進行處理。在無證駕駛機動車問題上,如用人單位明知路程較遠而強行指派,或者忘記攜帶有關證照,以及所持有的駕駛證照超過有效期等情形,可以認定為工傷,而從未取得證照且因自身主觀原因而無證駕駛機動車或駕駛無證車輛的情形則不宜認定為工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