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大專科畢業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4 15:43: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電大專科畢業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電大專科畢業總結

篇1

關鍵詞:中職;電大直通車;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6-0031-02

一、“中職-電大直通車”模式的政策引導

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在確保學生實量的前提下,學校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集中或分階段安排實習時間;積極推行彈性學習制度,繼續推動以學分制為核心的教學制度改革,建立“學分銀行”。根據以上政策,結合我校實際情況,經過多次研討,我校確定了“中職-電大直通車”學分制培養模式(也稱“2+2.5”學分制培養模式),報經廣東電大批準實施,開啟了我校大中職接軌教育的試點工作。

二、“中職-電大直通車”2+2.5學分制培養模式的基本內涵

1.以學分制為核心,整合生源基礎。“中職-電大直通車”學分制培養模式是指,根據中職、大專兩個階段教學和課程等資源相互銜接,統一采用學分制進行教學過程管理的一種模式。這種全新的培養模式,對整合中職教育與開放教育的優勢資源,培養學生成才等方面都起到積極的作用。首先,對中職、電大的師資、設備等教學資源進行融合,建立人才成長“立交橋”。其次,對教材等資源整合,相關課程內容互相融合,避免課程內容重復,為中職學生查漏補缺,減少資源浪費。同時,對實踐教學環節統籌安排,體現“中職有大專,大專有中職”的實訓、實習特色。

2.節約時間和經費,為中職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服務。“2+2.5”學分制培養模式比正常的中職升學模式縮短了一年的時間,而且在中職階段農村戶口及縣鎮非農學生享受國家每年1500元的助學金和其他補助,減輕了家庭負擔,吸引更多學生選擇中職教育。

3.劃分中職和大專兩個階段,均設全日制及業余兩種學習方式。①中職階段。學生初中應屆畢業為入學起點,參加二年制學習的學生,修完專業教學計劃規定的學分(即畢業),可直升開放教育大專;參加三年學分制學習的學生,修完專業教學計劃規定的全部學分,也可直升開放教育大專。②大專階段。直升開放教育大專學習的學生,在2.5年里,修滿中央電大開放教育專業規則規定的最低畢業學分,符合畢業要求,頒發中央電大專科畢業證書。

三、“中職-電大直通車”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

1.準備階段:①修訂教學計劃。按照各專業培養目標的總體要求,組織相關專業教師對中職大專接軌的6個專業根據各課程在本專業中的地位、作用、目標的實際情況修訂了教學計劃,注重了中職階段與大專階段學習的銜接,使各專業的教學計劃更加科學、準確地反映中職的辦學宗旨和人才培養目標。②制定學生管理規定。從我校學生管理和德育教育實際出發,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包括《佛山廣播電視大學附屬職業學校學生手冊》、《佛山廣播電視大學附屬職業學校學生操行評分辦法》,提出“以操行為抓手,進一步落實學生管理制度”的工作意見。

2.初始階段:我校從2006年恢復中職辦學起,啟動“中職-電大直通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試點工作。2006年中職設會計、計算機、旅游與酒店管理三個專業,共128人,直升大專試點兩個專業,直升大專人數84人,升學率73.7%(其他普通全日制學校學生升學率為89.8%)。學生經過1.5年中職學習后,在第四學期中段進入大專學習,并完成三門大專課程考核。

3.發展階段:2007年中職入學296人,在專業設置及招生規模方面均有了大的發展,共設會計、多媒體、旅游與酒店管理、商務英語、商務秘書等五個專業,共284人,直升大專人數232人,升學率88.9%。學生經過1.5年中職學習后,在第四學期進入大專學習,并開設五門大專課程。

4.成熟階段:2008、2009及2010年達到成熟運作的階段。2008年招收會計、多媒體、旅游與酒店管理、商務英語、商務秘書、電子商務等六個專業共336人,升學人數280人,升學率90.6%。2009年入學人數達到新高峰,招收會計、多媒體、旅游與酒店管理、商務英語、商務秘書、電子商務等六個專業共377人,升學人數296人,升學率87.1%。2010年開始,我校致力于提升教學、管理質量,招生規模有所縮小。招收會計、多媒體、旅游與酒店管理、商務英語、電子商務等五個專業共223人,升學人數187人,升學率90.8%。學生需要進行完整兩年中職學習,提前在第四學期注冊大專學籍,并在第四學期完成一門大專統設課課程。目前,開放教育大專白天班的生源數額占到開放教育學生總數的30%以上,其中搭乘“直通車”的生源又占大多數。中職畢業生成為了電大開放教育生源的有力補充和優質生源,發揮著生源“蓄水池”的功效。

四、“中職-電大直通車”培養模式初步成果

1.德育教育顯成效。我校實踐的“中職-電大直通車”模式,有利于提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由于我們一直堅持以“樹信心、先育人,學知識、強技能,重發展、上層次”為學生培養發展目標,通過年級組、團會、班主任、德育課和心理教育等多種方式,多層面、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德育教育和管理,使得學生在中職階段形成的良好學風、行為規范、法紀意識、安全意識自然向大專階段延續,提高了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在2009年第七屆全國“文明風采”競賽活動中,我校共有92件作品獲獎,其中一等獎12個、二等獎21個、三等獎41個、優秀獎18個。同時,我校還榮獲“優秀組織獎”。在2010年的第八屆全國“文明風采”競賽活動中,又有29項參賽作品獲獎。其中,國家級一等獎1個,二等獎6個,三等獎12個和10個優秀獎。在2012年第九屆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文明風采”競賽活動的作品中,共有38項獲獎。其中,獲國家級獎勵的一等獎3個,二等獎4個,三等獎9個,優秀獎10個。

2.職業技能較扎實。根據國家相關政策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我校明確地提出“育人與技能共進”的辦學理念,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注重把課程與技能證書、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試相結合,把學歷證書、技能證書、職業資格證書“三證”結合起來,成為佛山電大中職辦學的一大特色。學生搭上了“直通車”。目前,職業考證的教學工作已經全面鋪開。

在實施技能考證教學中,我們還重視對學生進行專業思想教育,引導學生熱愛所學專業,樹立正確的專業思想,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鼓足學習的勁頭。學校積極實施學校與企事業單位及外校聯合辦學的模式,先后與佛山大明星影劇院、劉詩昆藝術學院、佛山市禪城區舞蹈學校等單位聯合辦學,學生職業技能水平突出,在各類比賽中均取得優異成績。在省、市、企業單位舉辦各類職業技能比賽中,我校的會計、英語、計算機項目共計斬獲24個獎項。

3.學業水平有提高。“中職-電大直通車”學分制培養模式由于有著電大雄厚的師資力量和教學設備作為后盾,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電大擁有一批專業知識扎實、在全國電大系統頗具影響的教授、副教授,擁有多種多媒體資源等多方面的學習支持體系,學生在中職階段就可以享受到這些資源。通過兩年半的專業學習,平均每位學生多學習了近20門課程,與普通的中職生比較,“中職-電大直通車”的培養模式對于學生拓展知識廣度和深度,提高個人專業素養有著明顯的幫助。在這種培養模式下,涌現出不少優秀的學生。有的同學還被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評選為“優秀畢業生”。

4.社會效應良好。“中職-電大直通車”培養模式的畢業生,兼有中職生的實際工作技能和大專生的理論素養,更加適應職場的需求,得到了社會的歡迎和學生及家長的正面評價。據調查反饋,學生認為我校學制靈活,能比其他學校更早拿到大專畢業證,而且同時還可取得專業技能證書,節省時間,節省費用。家長們認為這種學制能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提高學習熱情,激發提升學歷層次的動力。

五、推進“中職-電大直通車”培養模式的思考與建議

1.加強“中職-電大直通車”中職專階段的無縫銜接。在明確中職“向大專輸送合格人才”定位的基礎上,繼續開展中職專接軌教學研討,在中職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管理上與大專加強接軌步伐,進一步探索中職教學模式改革之路。要組織大專和中職專業教師、班主任對相關專業教學計劃(中職階段)、教學內容(大中職的側重點)、教材配備、教學方式改革、技能訓練計劃、課外活動方案、考證組織等深入研究。在此基礎上,按照各專業培育目標的總體要求,調整修訂中職各專業教學計劃,使各專業的教學實際與大專課程的銜接更自然,保證中職生更順利搭上“大專直通車”。

2.加強中職階段的有效教學與學生管理。要堅持把“樹信心、學知識、重發展”作為培養模式的目標要求,把好中專學生生源質量關,制定適合中職學生的教學策略,重點做好專業技能考證教學。因此要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著力提高教師自身素質,促使各專業教師更善于總結考證教學經驗,更善于搜集和利用有關資料,充實教學資源,提高考證教學工作水平。

3.加強落實大專階段的教學安排與教學管理。要保障大專階段課程適度,課時充足。尤其是第一學年的課程安排,要嚴格按照教學時數予以落實,保證學生充足的在校時間。此外,必要的校園文化活動也是非常重要的。要通過健康的校園文化活動,增強學生的凝聚力,營造師生同心的良好學習氛圍。

佛山電大作為探索“中職-電大直通車”學分制培養模式的先行者,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但只是教育改革“萬里”的起步階段,進一步探索和提升的空間還非常大,我們有信心通過繼續不斷探索和實踐,爭取對促進中職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與溝通作出新貢獻。

參考文獻:

[1]鄧孟忠,馬國龍,古義權,胡新生.構筑中職教育與開放教育的立交橋——“中職-電大連讀”學分制培養模式研究[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6).

篇2

中英合編的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英語教材在全國范圍使用已三年。這是一套我國前所未有的新教材,使用它的教師必須具有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思想和專業素質。目前陜西初中英語教師對新教材是否具有這種適應性呢?作為培養中學英語師資的外語教育系,應怎樣改進和完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適應中學英語教學的這一新發展情況呢?為此,我們于96年就初中英語教師對新教材的適應性進行了抽樣調查。

二、調查內容和對象

1.調查內容我們設計了有關目前初中英語教師學歷、繼續教育和教學成績的統計表以及三個調查問卷。統計表由隨機確定的西安、渭南臨渭區的七所中學負責人填寫問卷。問卷(1)和(2)設計有20個句子,每句表述英語教師應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問卷(3)設計有14個句子,調查教師對新教材的理解和評價情況。問卷(1)、(3)由七校初中英語教師填寫;問卷(2)由調查學校的教務主任、教研組長或教師代表填寫。為了盡可能獲得真實材料,調查表的填寫者均不署名,也不注明校名。

2.調查對象調查對象由三部分組成:1)西安、渭南西地區各隨機選一所重點中學、一所普通中學、兩所條件較差的城鎮中學或鄉鎮中學的英語教師;2)陜西各縣來我院進修的初中英語教師;3)來我院進修的民辦英語教師。調查對象的三個成分涵蓋了我省九個地區,具有相當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三、調查結果分析

我們先對使用新教材之后的教學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研究適應性的前提。

我們對隨機選擇的七所初中96年2月和5月的自考成績和統考成績進行了統計。

表1西安、渭南地區七所初中英語考試成績統計

(附圖{圖})

從表1看出,5844名學生自考(由任課教師命題)平均成績為59.85分,及格率為58.61%;統考(由區、縣命題)平均成績為61.27分,及格率為62.4%。自考和統考的平均分在59—61之間,及格率在58.61%—62.4%之間。兩種考試都含有不同形式的聽力題。這說明新教材在該七所學校使用后,聽說能力有所提高,教學質量處于中等水平。但西安和渭南是我省文化、教育較發達的地區,如果把陜北、陜南偏遠山區的英語教育水平考慮進去,我省初中英語新教材教學質量無疑會處在中等水平之下。

問卷(3)的第七個問題是“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的教學____。A.學生學英語的口語能力比較好;B.讀寫能力有較大提高;C.不及格率明顯減少;D.其效果與舊教材一樣”。被調查的104位教師的選答情況是:A—93人,B—11人,C—15人,D—4人。從A項看,有90.38%的教師認為新教材的教學明顯提高了學生英語的聽說能力。但從B項和C項看,多數人并不認為讀寫能力以及考試及格率比舊教材有明顯提高。

根據以上考試成績統計和有關答案分析,似可認為,我省使用新教材后的教學質量除聽說能力有明顯提高之外,總體水平仍處在中等或中下。這說明我省教師對新教材的教學適應性還欠缺一些必要的素質。在調查中發現有些教師對新教材的教學方法體系持懷疑態度,更有個別人認為新教材不如舊教材。新教材產生理想效果的重要條件是教師具備適應新教材教學的素質,即對新教材有足夠的適應性。我們在問卷(3)中設計了這樣一問題:“為了發揮新教材的優越性,當務之急是____。”被調查的104位教師中有76人認為是“提高教師的英語交際能力”。可見他們已認識到用新教材先得提高自己在專業素質上的適應性。以下根據調查結果分五個方面分析教師對新教材的適應性。

1.教師學歷方面對新教材的適應性

表2西安、渭南地區七所初中英語教師學歷情況統計

英語專業學歷本科專科中師自學教師人數

學校類別

重點8191432

普通5194129

鄉鎮—61714

合計134461275

百分比17.3358.67816—

從表2看出,七所中學的教師中有24%(中師8%,自學16%)的人未達到學歷(大專)要求。另外,達標的專科還包括函授和電大生,這些教師的聽說能力大都比不上正規專科畢業生。由此可知,陜西還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學歷、學力方面還不具備使用新教材的適應性。

2.教師在受繼續教育方面對新教材的適應性

表3西安、渭南地區七所初中英語教師受繼續教育的情況

繼續教育英語短訓新教材教法培訓教師人數

學校類別

重點——32

普通—2029

鄉鎮8814

合計82875

百分比10.6737.33—

新舊教材屬于不同的教學法體系。教師要從舊法轉到新法,需要更新教學觀念和教學習慣。而更新的最好途徑是對教師進行“新教材教法培訓”。但從表3看出,七所中學的75名教師中只有37.33%的教師受過這種培訓。這說明我省教師所受繼續教育還不能適應使用新教材的需要。

3.教師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方面對新教材的適應性

這集中反映于問卷(3)的1—4題,其選答情況如下表。

表4有關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問卷結果統計

問卷內容選答項(按所占答案總數的百分比高低排列)1)新教材對聽說讀寫B.聽說領先兼顧讀寫,占51%。四項技能的要求是:A.突出口語,占41%。

C.聽說讀寫全面發展,占39%。

D.突出閱讀兼顧聽說,占1%。2)新教材訓練四項技A.聽音會意入手,逐步過渡到說、讀、寫,占

81%。能的順序和教法是:D.先教生詞和句型,然后進行讀聽說寫訓練,

占13%。

C.先教會生詞,再進入句型聽說讀寫訓練,

占13%。

B.閱讀理解入手,逐步過渡到聽、說、寫,占

6%。3)新教材的教學法體A.結構—功能法,占66%。系(路子)是:C.聽說法,占38%。

B.意念—功能法,占9%。

D.語法翻譯法,占3%。4)新教材要求的課堂A.師生之間的雙向活動為主,占80%。活動的特點是:D.學生間的交際性練習活動為主,占26%。

B.學生之間的雙向活動為主,占15%。

C.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回答為主,占7%。

從表4可以看出,多數英語教師對新教材具有初步正確的,但卻是感性的且欠全面的認識。例如,他們都認識到新教材突出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而“聽說領先兼顧讀寫”仍是舊教材的特點。第2題中,選A項最多,但不了解新教材并不要求必須聽說讀寫的順序。又如,在第3題的答案中,大多數知道新教材采用結構—功能法,但仍有38%的人認為是聽說法。對于第4題,答案都提到學生活動,但活動形式仍是舊教材常用范圍。據此可見,教師在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方面還不能適應新教材的教學。

4.教師適應新教材教學所應具備的專業素質

為了解教師在專業素質方面對新教材教學的適應性,我們設計了問卷(1),問卷共20個句子,每句表達一項專業素質,提出20項專業素質的根據主要是國家教委92年頒行的三年制大專英語教育專業教學計劃的培養要求,以及我們對英語教師素質和新教材使用經驗的研究。

表5適應新教材教學必具的20項專業素質統計問題內容——專業素質答案統計(按所占答案總數的百分比排列)1)掌握英語語音、語A.非常必要,占63%法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B.必要,占36%識,語音、語調正確,C.有點必要,占2%語法概念清楚。(英語知識)2)領會式掌握630B.必要,占51%0個英語單詞和一定量A.非常必要,占28%的詞組,復用式掌握其C.有點必要,占18%中4000個英語常用D.不大必要,占3%詞的主要用法。(詞匯量)3)具有聽說讀寫譯英B.必要,占42%語的基本技能。(英語A.非常必要,占40%技能)C.有點必要,占10%4)對主要英語國家的B.必要,占42%社會文化知識與習俗有C.有點必要,占29%一定了解,與該國人民A.非常必要,占25%具有初步的語言交際能D.不大必要,占4%力。(英語文化)5)具有英語語言學基B.必要,占43%礎知識和了解該學科發C.有點必要,占22%展的新成就。(語言學A.非常必要,占17%理論)D.不大必要,占17%

E.不必要,占2%6)了解英美文學的概B.必要,占43%況并具有初步的閱讀和C.有點必要,占30%欣賞能力。(英美文學)A.很有必要,占13%

D.不大必要,占6%

E.不必要,占4%7)具有漢英互譯的基B.必要,占54%本理論和基本技能。(A.非常必要,占25%英漢翻譯)C.有一點必要,占13%

D.不大必要,占7%8)懂得教育和教學的B.必要,占46%基本規律,能運用中學A.非常必要,占44%英語教學法的基本原則C.有一點必要,占6%和基本方法組織課內外D.不大必要,占3%教學活動。(教學能力)E.不必要,占1%9)有使用電教設備的B.必要,占54%能力。(運用現代媒體)A.非常必要,占32%

C.有一點必要,占13%

D.不大必要,占1%

E.不必要,占1%10)漢字書寫規范,B.必要,占52%鋼筆、毛筆字和粉筆字美C.有一點必要,占22%觀。(漢字書寫)A.非常必要,占21%

D.不大必要,占4%11)普通話標準、流B.必要,占49%利。(普通話)A.非常必要,占45%

C.有一點必要,占4%

D.不大必要,占1%12)英文書寫規范,B.必要,占50%鋼筆字和粉筆字美觀。A.非常必要,占45%(英文書寫)C.有一點必要,占5%13)會英文打字。(B.必要,占37%英文打字)C.有一點必要,占35%

A.非常必要,占14%

D.不大必要,占11%

E.不必要,占2%14)具有較強的漢語B.必要,占51%口、筆語表達能力。(A.非常必要,占26%漢語表達)C.有一點必要,占16%

D.不大必要,占4%15)能用英語寫教案B.必要,占50%和進行課堂教學,課外能A.非常必要,占34%用英語就學校生活與學生C.有一點必要,占14%和同行進行交談。(用英D.不大必要,占3%語教學和交流)16)能識譜、教唱英B.必要,占49%語歌曲、編寫和導演英C.有一點必要,占33%語小話劇。(用英語唱A.非常必要,占9%歌、演劇)D.不大必要,占8%17)能繪畫,制作教B.必要,占46%具,利用簡筆畫輔助教C.有一點必要,占23%學。(繪畫和制作教具)A.非常必要,占19%

D.不大必要,占11%

E.不必要,占2%18)掌握學生的心理B.必要,占50%規律和心理特征,具有A.非常必要,占30%班級教育和管理的知識C.有點必要,占16%和能力。D.不大必要,占4%(教育能力)19)具有人際交往的B.必要,占57%知識和能力、道德品質A.非常必要,占18%好。(教養與道德)C.有一點必要,占18%

D.不大必要,占5%20)善于總結工作經B.必要,占51%驗,從事教學科研工作A.非常必要,占31%。(教學研究)C.有一點必要,占16%

D.不大必要,占1%

表5中20項素質的高頻答案的90%是必要,10%是非常必要,有12項素質的選答率占第二位,選答率占第三位的答案只含非常必要和有一點必要。選答不大必要和不必要者極少。由此可見,初中英語教師在實踐中已認識到這20項素質是適應新教材教學所必需的專業素質。如果把對20項專業素質作出必要和非常必要的選答數相加,并從高到低地排作四檔,則一檔的素質是:英語知識,教學能力,運用現代媒體,普通話和英文書寫;二檔的素質是:詞匯量,英語技能,用英語教學和交流,教育能力和教學研究能力;三檔的素質是:英語文化,英漢翻譯,漢字書寫,漢語表達,教養與道德;四檔的素質是:語言學理論,英美文學,英文打字,用英語唱歌、演劇,繪畫和制作教具。這種分檔對使用新教材教師的繼續教育和高師英語專業的教學都有參考價值。

5.當前教師專業素質對新教材教學的適應性

在測定使用新教材的教師應該具備的專業素質的同時,我們又用問卷(2)調查了當前教師是否具有這20項專業素質及其程度,問卷的問題同問卷(1),而四個選擇項只表示各項素質的達到情況。此卷由教研組長、教務主任或教師代表作答,選答者共60人。其結果如下表。

表6當前教師20項專業素質達到情況統計問題摘要(素質要點)答案統計(按所占答案總數的百分比排列)1)B.多數達到,占67%C.少數達到,占17%英語知識A.全部達到,占15%D.無人達到,占2%2)C.少數達到,占45%B.多數達到,占42%英語詞匯量A.全部達到,占12%D.無人達到,占2%3)B.多數達到,占45%C.少數達到,占35%英語技能A.全部達到,占20%4)C.少數達到,占55%B.多數達到,占28%英語文化D.無人達到,占12%A.全部達到,占5%5)C.少數達到,占55%B.多數達到,占27%語言學理論D.無人達到,占12%A.全部達到,占7%6)C.少數達到,占52%B.多數達到,占28%英美文學D.無人達到,占15%A.全部達到,占5%7)B.多數達到,占47%C.少數達到,占38%英語翻譯A.全部達到,占13%D.無人達到,占2%8)B.多數達到,占53%A.全部達到,占30%英語教學能力C.少數達到,占15%D.無人達到,占2%9)C.少數達到,占40%B.多數達到,占23%運用現代媒體A.全部達到,占18%D.無人達到,占18%10)B.多數達到,占47%C.少數達到,占40%漢字書寫A.全部達到,占13%11)C.少數達到,占40%B.多數達到,占35%普通話A.全部達到,占20%D.無人達到,占3%12)B.多數達到,占52%A.全部達到,占28%英文書寫C.少數達到,占18%D.無人達到,占2%13)C.少數達到,占45%D.無人達到,占37%英文打字B.多數達到,占8%A.全部達到,占7%14)B.多數達到,占52%C.少數達到,占38%漢語表達A.全部達到,占10%15)C.少數達到,占40%B.多數達到,占32%用英語教學A.全部達到,占17%D.無人達到,占10%16)C.少數達到,占55%B.多數達到,占23%英語演唱D.無人達到,占18%A.全部達到,占2%17)C.少數達到,占55%B.多數達到,占30%繪畫及制教具D.無人達到,占8%A.全部達到,占7%18)B.多數達到,占52%C.少數達到,占27%教育能力A.全部達到,占20%D.無人達到,占2%19)B.多數達到,占63%A.全部達到,占18%教養與道德C.少數達到,占15%D.無人達到,占3%20)教學B.多數達到,占47%C.少數達到,占28%研究A.全部達到,占23%D.無人達到,占2%

此表比率最高的答案中,認為多數人具有和少數人具有的專業素質各有十項,而認為全體教師都已具有的專業素質只在比率次高的答案中出現三次。據此概括:當前教師具有的專業素質的總體水平還呈不足狀態,因而難以適應新教材的教學。

本表數據還可進行多種分析。在被認為多數人具有的素質中,有三項屬于一檔素質,說明我們的教師在語言知識、教學能力和英文書寫三方面適應性最強,但仍僅“多數達到”。再從各項素質的內涵進行對照,更可發現當前教師在業務素質方面的弱點。比如,認為英語知識已為多數人達到者占67%,而與知識相關的英語技能、用英語教學、理解英美文化以進行得體的交際和英漢翻譯基本上被認為只有少數人達到;因為英語技能和英漢翻譯被列入“多數人達到”進行統計,而其答案只占45%和47%,實質上仍屬少數人達到。這說明我們教師英語運用能力弱。又如,教學能力被認為“多數達到”(占52%),而教研能力只有47%的人認為“多數達到”,這說明我們在教師在新教材教學上還只能照搬,而未掌握教學的主動權。再如,63%的人認為教養與道德品質已“多數達到”,而認為教育能力已被多數達到者僅只52%,且其選答率低于教學能力,說明我們的教師在育人方面還沒有發揮出潛能。此外,英文書寫和漢語表達,有52%的人認為“多數人達到”,而漢語書寫、用英語教學都相對較差,也說明我們的教師對帶機械性的英語能力(書寫)較好,而活用(表達)較差,漢語能力則相反。

我們再把表6中“少數達到”和“無人達到”選答人數之和從高到低分為四檔。在一檔中有66.7%至81.7%的選答者認為“4、5、6、13、16”諸項多數或全部教師未達到。在二檔中有43%至63%的受試者認為“11、2、9、15、17”項多數或全部教師未達到。這些也是英語教師繼續教育和高師英語專業教學值得參考的資料。

四、結論

1.初中英語新教材使用后給我省英語教改帶來了生機,也帶來了壓力。調查反映,教學質量有所提高,啞巴英語有所轉變(見表1)。但全省的英語教學質量仍處在國內的中下水平,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師對新教材教學缺乏適應性。

2.不適應性體現于教師的學歷、繼續教育、教學思想和方法以及專業素質等四方面。本調查確認了20項專業素質及其層次(表5),并統計分析了當前我省教師對這20項專業素質的達到情況(表6)。從達到情況看,我省多數教師在不同程度上具有20項專業素質的大部或全部,這是用好新教材的基礎,也是改進新教材教學的立腳點。建議針對表6所反映的情況,確定英語教師繼續教育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