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范文

時間:2023-04-02 12:05: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例,經歷認識小數與分數之間關系的過程。

2、了解小數與分數的關系,能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改寫成小數,會進行分數與小數之間的轉化。會用分數和小數表示一些簡單的量。

3、感受小數和分數的內在聯系,能在已有知識背景下自主學習,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改寫成小數。

難點:會進行分數與小數之間的轉化。

三、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師: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兩個單位之間是怎么換算的?

(預設)生: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1米=1000毫米

(二)自主學習

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學生完成下表。

取出的份數(份)

長度(分米)

長度(米)

分數

小數

1

5

7

學生匯報:(重點說一下每個數是怎么得到的)

取出的份數(份)

長度(分米)

長度(米)

分數

小數

1

1

0.1

5

5

0.5

7

7

0.7

師:請同學們觀察寫出的分數與小數,你發現了什么?

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分母是10的分數可以表示成一位小數

2、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學生完成下表。

取出的份數(份)

長度(厘米)

長度(米)

分數

小數

1

9

25

學生匯報:(重點說一下每個數是怎么得到的)

取出的份數(份)

長度(厘米)

長度(米)

分數

小數

1

1

0.01

9

9

0.09

25

25

0.25

師:請同學們觀察寫出的分數與小數,你發現了什么?

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分母是100的分數可以表示成兩位小數

3、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學生完成下表

取出的份數(份)

長度(毫米)

長度(米)

分數

小數

1

8

45

547

學生匯報:(重點說一下每個數是怎么得到的)

取出的份數(份)

長度(毫米)

長度(米)

分數

小數

1

1

0.001

8

8

0.008

45

45

0.045

547

547

0.547

師:請同學們觀察寫出的分數與小數,你發現了什么?

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分母是1000的分數可以表示成三位小數

4、剛才,我們將1米平均分成了10份、100份、1000份,那么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會怎樣呢?

(出示: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100份。)

師:涂色部分怎樣用分數表示?

生:

師:這幾個分數怎樣寫成小數呢?寫出的小數又怎樣讀呢?

生:可以寫成0.1,0.1讀作:零點一

可以寫成0.3,0.3讀作:零點三

可以寫成0.01,0.01讀作:零點零一

可以寫成0.27,0.27讀作:零點二七

師:如果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00份,1份是多少?8份是多少?32份呢?說說你的想法

生:一份占正方形的

,用0.001表示。

8份占正方形的

,用0.008表示

32份占正方形的

,用0.032表示

5、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請你回答小數是怎么得到的

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這樣的1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表示。

兔博士網站:

小數是我國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公元3世紀,我國古代數學家劉徽在解決一個數學問題時,就提出把整數個位以下無法標出名稱的部分稱為微數。

小數的名稱是公元13世紀我國元代數學家朱世杰提出的。在13世紀,我國出現了用低一格表示小數的記法。

在西方,小數出現的很晚。直到16世紀,法國數學家克拉維斯才首先使用小數點作為整數部分與小數部分分界的記號。

(三)

鞏固練習

(四)

篇2

(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

一、填一填。(6分)

上圖中一共有(

)個圖形。從左邊數,長方形排在第(

)個,第(

)個和第(

)個是三角形。從右邊數,(

)排在第6個,第(

)個是圓。

二、填一填,連一連。(8分)

1.家的門牌號是由十個十組成的數。

2.家的門牌號是個位上的數比十位上的數小5的數。

3.家的門牌號是由8個十和2個一組成的數。

4.家的門牌號是兩個兩個地數,86后面的第五個數。

三、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題。(12分)

1.寫出下列各數。

寫作

寫作

寫作

2.讀出下列各數。

56讀作

84讀作

99讀作

四、在里填上“>”“

4542

6393

4587

2936

7588

6369

7439

3631

6772

五、看誰先到家。(9分)

六、捉蝴蝶。(6分)

七、分一分。(10分)

1.按不同的形狀分一分,在下面涂一涂,填一填。

2.如果分成兩組,可以怎樣分?

八、數一數。(10分)

九、解決問題。(20分)

1.可以分給(

)個人。(4分)

2.跳走了多少只青蛙?(4分)

3.

(1)柳樹可能有多少棵?(畫“√”)(3分)

(2)楊樹比松樹多多少棵?

(3分)

(3)松樹比楊樹少多少棵?

(3分)

(4)你能提出個數學問題并解答嗎?

(3分)

十、寫一寫。(10分)

期中檢測答案

一、6 3 2 4 平行四邊形 2

二、

三、1.

36 54 100

2.五十六 八十四 九十九

四、>

五、4 4 9 9 6 9 8 6 9

六、

七、1.略

2.可以按紅、黃兩種顏色區分,如圖

顏色

個數

9

10

八、

(4)

(3)

(6)

(4)

(2)

九、1.6

2.38-5=33(只)

3.(1)略

(2)16-7=9(棵) (3)16-7=9(棵)

篇3

教材簡析:

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比較是第四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最后一節新授課,本單元內容豐富(老教材兩個單元的內容合并成了一個單元),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分別學習了分數的意義、真分數假分數帶分數、分數的基本性質、約分和通分等內容。本課時教材的編排,給學生留出充分的獨立思考的空間,鼓勵他們用不同的策略解決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的問題。同時,教材也突出先通分再比較這種方法的應用價值。這也是教材把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編排在通分的后面教學的目的。

學情分析:

學生在三年級初步認識分數時,已經借助圖形比較同分母分數的大小,以及分子是1的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本單元前面的教材里也有比較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比較兩個同分子分數的大小,還有比較一個分數與一個小數大小的練習。因此,學生對比較分數的大小已經有了一些經驗。本節課的重點是讓每一個學生掌握先通分再比較的方法,難點是理解不同比較方法并能靈活應用。

設計思想:

基于學生的已有經驗,我在設計本課時充分尊重教材,努力挖掘例題的教學價值,注重培養學生數學化的習慣和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練習的設計在教材的基礎上有所改編,有所突破,讓學生在掌握比較分數大小基本方法的同時,能夠根據數據的特點靈活選擇合適的方法比較大小。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異分母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能正確地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并能靈活運用方法進行分數大小的比較。

2、使學生經歷探索、交流分數大小比較方法的過程,感受引用已有知識可以探索、解決問題,體會知識的聯系;理解不同的比較方法,體驗方法的多樣,培養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能力,進一步發展數感。

3、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通過比較分數的大小解決簡單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通分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不同比較方法并靈活應用。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出示:比較分數的大小

指名回答。

提問:前兩組分數,你是怎樣直接比大小的?后兩組呢?

學生回答后指出:同分母分數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數大;分子都是1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數大。

板書:同分母分數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數大;

分子都是1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數大。

2、揭題:這是我們在三年級學習的分數大小比較的知識,今天的數學課繼續學習分數的大小比較。

(設計意圖:課始,復習同分母分數和分子都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新知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自主探究

1、引發比較需求

出示例15:

提問:輕讀題目……想一想這里的和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

引導:和單位“1”都是什么,因此要比較誰看的頁數多,就只要比較什么?

2、自主探究,組內交流

拋出數學問題:想一想,和怎樣比較大小呢?

先把比較的過程在作業紙上表示出來,然后在小組內交流一下方法。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收集不同的方法。

3、展示多種方法

談話:大家的方法多種多樣,老師收集了幾種,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聽一聽。

學生邊指邊說。

預設:

方法一——畫圖比較(圓、直條、數軸等)

點評:畫一畫的方法比大小雖然費了點時間,但是很直觀。

方法二——找一個標準比較

點評:找到一個標準,然后把兩個分數分別與這個標準比大小,這種方法很靈活。

方法三——先化成同分母分數再比較

點評:運用通分的知識,把兩個分母不同的分數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就可以用以前的方法來比出大小了。

板書:通分

談話: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種方法,先把和化成分母是45的分數=

=,

然后再比大小,

因為>,所以>。

隨回顧板書過程。

方法四——先化成同分子分數再比較

點評:你能聯系分數的意義,講一講比較的具體過程嗎?

方法五——先化成小數再比較

點評:可以嗎?

結合課件演示小結:剛才有的同學想到了畫圖,有的同學想到了找一個標準比較、有的同學轉化成同分母或者同分子分數再比較等等,方法不同,但都是在聯系舊知學習新知。的確,很多新的數學知識都是從學過的知識中延伸出來的。

(設計意圖:例題教學首先引導學生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要知道誰看的頁數多,只要比較和的大小。對學生來說,比較這兩個分數的大小雖然是新的問題,卻有許多知識經驗可以應用,因此鼓勵學生獨立解決,在交流中體會策略和方法的多樣性。讓學生獨立解決新穎的問題,有利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多種方法,雖然具體的過程不同,但都是應用學過的知識學習新的知識。這樣開放地安排學習活動,既重視數學知識本身的探究過程,又無痕滲透了“轉化”這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

4、突出先通分再比較的普適性

出示:

提問:這幾組分數你準備怎樣比大小?

學生回答第一題后追問:為什么不畫圖比較?/為什么不找一個標準比較?

指出:這四組分數,大家都想到了先通分再比較的方法。看來,這種方法是比較分數大小的基本方法,所以我們每一個同學都要掌握它。

下面就請同學們先通分,再比較每一組分數的大小,在作業紙上做一做。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學生練習后交流,關注出錯的學生。

5、比較總結

課件出示:

提問:同學們,今天學習的比較分數大小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比較的方法又有什么聯系?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組里說一說。

指名回答。

指出:分母不同,我們把它們叫做異分母分數。

板書課題:異分母分數比較大小

小結: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一般可以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數,再按同分母分數比較大小。

當然,遇到一些特殊的情況,我們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比較方法。比如……

(設計意圖:通分是比較分數大小最常用的方法,適合大多數學生使用。為了讓學生體會這種方法的普適性,我把教材練一練第一題稍作改變,學生觀察后發現畫圖太麻煩,找一個中介數這種方法也走不通,于是不約而同想到了通分。此時,抓住時機提出通分后比較是最基本的方法。這樣安排,通分比較這種方法不是教師硬生生要求學生去做,而是學生自己體悟,覺得需要這樣去做。)

三、鞏固深化

1、練一練第2題

(1)出示

提問:先觀察,再思考怎樣比較它們的大小?

學生逐一回答。

追問:大家都發現每組分數的分子相同。分子相同,也可以直接比較大小。誰能舉例解釋一下道理。

學生任選一二說說。

明確:把單位“1”平均分的份數越多,一份越小,相應的幾份也越小;平均分的份數越少,一份越大,相應的幾份也越大。

(2)比較小結

出示:

談話:同學們,其實課剛開始的復習題中我們已經接觸到了同分子的情況,誰能用一句話簡潔的概括一下同分子的兩個分數怎樣直接比較大小。

根據學生回答,改寫板書:同分子分數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數大。

指出:同分母或者同分子分數都可以直接比較大小。

2、出示:用你喜歡的方法比較每組分數的大小。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交流:第一組你是怎樣比較的?為什么選擇這種方法?第二組、第三組呢?

第四組又是怎樣比較的?有沒有不同的方法?第五組呢?

學生回答第四組后指出:這兩個假分數化成帶分數再比較,只要比整數部分就行了,十分簡便。

小結:看來,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多種多樣,我們要根據分數的特點選擇最簡便的方法。

板書:靈活選擇

3、補充

用分數表示除法算式的商,再比較每組商的大小。

3÷5和5÷8

11÷12和12÷11

11÷12和10÷11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交流:每組的兩個商分別是怎樣比較大小的?

學生回答第二組時追問:一個商是真分數,一個商是假分數,能

否直接比較,為什么?

明確:所有的真分數都比假分數小。

學生回答第三組時追問:除了用原來的分數通分比較大小外,能

不能換個角度比一比?

先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然后結合學生的回答課件演示:把一

個圓平均分成12份,取其中的11份,還剩下幾份,也就是剩下這個圓的十二分之幾;如果把這個圓平均分成11份,取其中的10份,剩下幾份,也就是剩下這個圓的十一分之幾?

因為小于,所以大于

指出:把比較和的大小轉化成比較和的大小,也不失

為一種靈活的方法。

4、解決實際問題

出示:

指名讀題。

提問:平均步長是什么意思?要知道誰的平均步長長一些,實際上只要比較什么?

學生獨立做一做。

交流:你是怎樣列式計算的?

指出:列式計算時通常要把結果化成最簡分數。

補充:如果老師走9米用了10步,誰的平均步長長呢?

(設計意圖:鞏固練習循著從基本到靈活,從簡單到復雜的線索設計,引導學生邊練邊總結,從而得出比較分數大小的幾種常見情況:同分母分數,分子大的分數較大;同分子分數,分母大的分數較小;分子不同、分母也不同的分數,一般先通分,轉化成同分母分數進行比較。這些經驗是比較分數大小的基本方法,所有學生都必須掌握。)

四、課堂總結

篇4

姓名:

第1課時

扇形統計圖

知識回顧3~5min

回顧1

1.用一個圓表示總數量,用圓中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數量占總數量的百分比,這樣的統計圖叫作(

)

2.扇形統計圖的特點:扇形統計圖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數量同總數量之間的關系。

3.已知總數量,根據扇形統計圖求各部分數量,實質就是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回顧2

1.扇形統計圖能清楚地反映出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2.折線統計圖不僅能表示出數量的多少,還能表示出數量的(

)變化情況。

3.條形統計圖能反映出數量的多少。

知識點1

看懂扇形統計圖并經行簡單分析

1、下面是新街生態園三種蔬菜種植面積的扇形統計圖.

(1)已知草莓園的面積是126平方米,三種蔬菜的總面積是

平方米.

(2)黃瓜園的面積是

平方米,西紅柿比草莓少

第2課時

圓柱和圓錐的認識

知識回顧3~5min

回顧1

圓柱是由兩個底面和一個側面組成的,它有(

)條高。

圓錐有一個圓形的底面和一個側面,圓錐的側面是一個曲面錐只有(

)條高。

回顧2

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用字母表示為S=Ch=rdh=(

)。

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1個底面的面積×2

圓柱的表面積計算公式用字母表示:S表=S側+2S底=2xrh+2πr2

課堂講解20~25min

知識點1有關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實際問題

典例1一臺壓路機的滾筒是一個圓柱。滾筒的長是2米,底面直徑是1米,它在地面上向前滾動了10周。

(1)

壓路機前進了多少米?

(2)滾筒的側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3)壓過的路面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典例2

一臺壓路機的前輪寬15米直徑是0.8米。這臺壓路機行駛一段距離后,前輪壓過的路面有12平方米。這臺壓路機的前輪滾動了幾周?

知識點2

應用圓柱表面積解決常規問題

典例3

一個圓柱地高減少2厘米,表面積就減少18.84平方厘米。這個圓柱地底面積是多少?

當堂測試:

1.

填一填,算一算。

(1)一個圓柱的底面半徑擴大到原來地2倍,高變為原來的一半,它的側面積(

(2)一根長為12分米的圓木,底面半徑為2分米,把它鋸成6段圓柱后,表面積增加了(

)平方分米。

(3)一張長為20厘米、寬為7.5厘米的長方形紙,可以圍成(

)種圓柱形紙筒,這些圓柱形紙筒的(

)相等。

(4)如果一個圓柱側面展開是一個正方形,它的高是8厘米,那么它的側面積是(

)平方厘米。

(5)底面直徑和高都是10厘米的圓柱,它的表面積是(

)平方厘米。

2.用一張長為18.84厘米、寬為12.56厘米的長方形紙分別卷成兩個不同的圓柱(接頭處不重疊)。這兩個圓柱形紙筒的底面積分別是多少平方厘米?

3.壓路機的滾筒是一個圓柱,它的底面周長是3.14米,長是1.5米。它每滾一周能壓多大面積的路面?如果它滾20周,那么它壓路的面積又是多少平方米?

4.一個圓柱的高是6厘米,如果它的高變為10厘米,那么它的表面積比原來增加12.56平方厘米。現在圓柱的表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5.把一根2米長的圓柱體木料截成3段已知木料橫截面直徑為10厘米,那么表面積比原來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6.把4個底面直徑都是4厘米、長都是3分米的圓柱體鋼材焊接成一個大的圓柱體鋼材,焊接成的圓柱體鋼材的表面積比原來4個小圓柱體鋼材的表面積之和減少了多少平方厘米?

7、一根長1米橫截面直徑是40厘米的圓柱形木頭浮在水面上。小明發現它露出水面的部分

正好是一半,求出這根木頭與水接觸的面積。

8、如圖,這頂帽子的帽頂部分是圓柱形,用花布做的,帽沿部分是一個圓環,也是用同樣花布做的,已知帽頂的半徑、高和帽沿寬都是1分米,那么做這頂帽子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花布?

9.求下面圖形的表面積(單位:厘米)。

10.把一張鐵皮按圖中陰影部分剪料,正好能制成一只鐵皮油桶,求這只油桶的表面積?

上學期知識回顧

1、五年級學生達到體育鍛煉標準的有100人,沒有達到體育鍛煉標準的有25人。達標率是多少?

2、育才小學同學去年植樹350棵,死了5棵,后來又補種50棵,全部成活。育才小學去年植樹成活率是多少?

3、花生仁的出油率為40%,用600千克的花生仁可榨油多少千克?要榨油600千克,需花生仁多少千克?

4、計算:25%+

14×5.8+3.2÷4

78×15+87.5%×9-4÷117

25×713+40%×613

2

x+40%

x=7.2

117×(3-2

x)=2.4×117

25-23

x=13

5、學校投資3.5萬元修建了實驗室,比計劃節約了0.5萬元。實際投資是計劃的百分之幾?實際投資比計劃節約百分之幾?

篇5

三角形

學員編號:

級:

數:

學員姓名:

輔導科目:

學科教師:

授課類型

C三角形的定義

C三角形的特征

C(三角形的分類)

授課難點

三角形的各項屬性

教學重點:知識間的轉化運用

三角形

知識點一:三角形的認識

(1)

三角形的定義: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條線段首尾相連得到的圖形,叫三角形。圍成三角形的每條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邊,每兩條線段的交點叫做三角形的頂點。

例1、

判斷下面的圖形是不是三角形

(2)

三角形高的做法

例2、A、人字梁的高,應該從什么地方量起?

B、量人字梁的高實際上就是量圖中哪條線段的長度?

C、這條線段和人字梁下面的橫梁在位置上有什么關系?

(3)

三角形的周長與面積公式: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

(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底a

底a

+

底a=三角形的底a

底a

平行四邊形

三角形

每一個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因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S)=底×高

所以:

三角形的面積(S)=底×高÷2

=a×h÷2

=ah

鈍角三角形只有一條高

(判斷對錯)

練一練:

1.一個三角形有(

)條邊,(

)個角,(

)個頂點。

2.一個三角形中最多有(

)個銳角,(

)個直角,(

)個鈍角。

3.在一個三角形中,∠1=45°,∠2=65°,∠3=(

)°

知識點二:三角形的特征

(1)

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度。

如圖,已知一個等腰三角形的頂角為80度,

(2)圍成三角形的條件:在一個三角形中,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

結論:

例題:如果一個三角形的兩條邊分別長4cm和7cm,另一條也是整數,可能是多少厘米?

練一練:下面哪幾組中的三條線段可以圍成一個三角形?為什么?

想一想:

(1)3根同樣長的小棒,能否首尾相連地擺成一個三角形?

(2)4根同樣長的小棒,能否首尾相連地擺成一個三角形?(其中2根小棒可以擺成三角形的一條邊)

(3)在一個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個直角或最多只有一個鈍角。

(4)三角形具有穩定性(也就是當一個三角形的三條邊的長度確定后,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都不會改變),生活中很多物體利用了這樣的特性。如:人字梁、斜拉橋、自行車車架。

例題:在不改變下面平行四邊形的同時,使他變得穩定起來

能力升華

知識點三:三角形的分類

【按角分類】

例5、觀察下表,說說三角形由角可以分為幾類?

結論:可以分為三類,分別為:

銳角三角形:三角形中,三個角都大于00而小于900的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三角形中,有一個角都于900的三角形;

鈍角三角形:三角形中,有一個角大于900而小于1800的三角形。

【按邊分類】

一般三角形:三條邊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有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

頂角

等邊三角形:三條邊相等的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A:有兩條邊相等(即:兩腰相等);

底角

B:兩底角相等。

a

邊(a)

h

a

等邊三角形

A:三條邊相等;

B:三個角都等于600。

C:面積等于底乘高除以2。

面積=底×高÷2

=×底×高

(甲數除以乙數等于甲數除以乙數的倒數)

等腰直角三角形

a

A:兩直角邊相等;(即:互相垂直的兩邊相等)

B:頂角等于900。

a=b

C:面積一般等于兩直角邊之積除以2。

S=a×b÷2(其中a=b)

=ab

=a2=b2

用一根鐵絲可以圍成邊長是6厘米的等邊三角形,如果改圍成底是8厘米的等腰三角形,這個等腰三角形的要是多少厘米?

練習:

1.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形狀?

2下圖中:(

)是銳角三角形,(

)是直角三角形,(

)是鈍角三角形。

這節課我學到了什么?

1.根據三角形的特征判斷三角形的邊長

2.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課后練習

1.自行車的支架常常做成三角形,是利用了三角形的(

)的特性

A,內角和是180度

B容易變形

C穩定性

2.在一個三角形中的三條邊的長分別是a

,b

,c

,那么(

A

a+b=c

B

a+b

C

a+b>c

D無法判斷

3.下列各組中的線段,可以圍成等腰三角形的是(

4.等邊三角形一定是

)三角形

5.已知三角形的兩條邊分別為2,9,

又知周長是偶數,那么第三邊是(

6.下面三條邊線段圍成三角形的是(

單位:cm

7.下列幾組小棒中(單位:厘米),不能擺成三角形的是(

8.張紅想用一根10cm長的小棒和5cm長小棒圍三角形,結果(

9.一個三角形,有兩條邊的長分別為7cm和11cm,(

)不可能是另一條的長度

10.下面三條邊線段圍成三角形的是(

11.如果一個三角形最小的一個內角大于45度,這個三角形是(

12.下面(

)圖形不容易發生變形。

13.直角三角形(

14.王大伯要給一塊地圍上籬笆,下面圍法中更牢固些的是(

15.兩根小棒分別是8cm和20cm,再添上一根(

)的小棒就可以圍成一個三角形

16.在長方形木框上用一根木條加固,以下(

篇6

關鍵詞:小學數學;湊十法;進位加法;退位減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3)07-0064-02

在人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材“進位加法”講到了“湊十法”,它的原理是:把加法算式中兩個加數中接近10的一個湊成10。方法是:離10近的那個數缺幾夠10,就從另一個加數借幾湊成10。然后再用湊成的10加另一個數被借走后剩下的數。通過教學探索,我發現:(1)湊十法并不局限于教材中所涉及的形式;(2)也不僅局限于進位加法,在退位減法中同樣適用;(3)數學教學不應該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特別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尤為重要。

低年級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差,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師設計教學方案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同時,還應充分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只有充分利用好這些因素才能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一、湊十法在進位加法中的運用

在最初的教學中,我采用教材中的形式教學,由于多方因素,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當時我就想:怎樣才能讓學生學會進位加法呢?此時學生對“10加幾”和“幾加10”的計算已經很熟練了,能不能利用“幾加10”這一知識架設橋梁呢?

于是我重新設計了教學方案。大致如下:

(一)復習導入

4+10= 5+10=

7+10= 6+10=

通過學生練習回答,進一步鞏固了“幾加10”的計算。

(二)教學新課

1.出示例題:7+9=

2.教師引導,學生思考。

師:“7+9=”這個算式你能利用前面“幾加10”的知識來計算嗎?

生:把7+9變成7+10

師:如果把7+9變成7+10,多加了幾?

生:多加了1。

師:多加的還要怎樣才能和原來計算結果相同?

生:多加了1,還要再減去1。

教師板書:7+9=7+10-1=16

小結:“幾加9”可以把9看成10,“幾加10”再減1,因為加10比加9多加了1,所以一定要減1。

在這個設計里,充分利用了學生“幾加10”的已有知識,把9轉換成“10-1”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

在后面教學“幾加8”、“幾加7”……的進位加法時,我也充分利用了學生對前面“幾加9”的知識基礎,把8轉換成10-( ),把7轉換成10-( ),利用類比推理的方法,觸類旁通,教學效果也不錯。我想這種算法也應算“湊十法”吧。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應被看成對于教師所授予的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學習活動是一個“順應”的過程,即不斷地對主體已有的認知結構作出必要的發展或變革。這一點我在退位減法教學中深有體會。

二、湊十法在退位減法中的運用

在人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材“十幾減幾”的退位減法中,教材里主要講了三種方法:

(1)破十法:即把被減數“十幾”分成10和幾,先用10減去減數,所得的差再加上被減數分出的“幾”。例如:12-9=10-9+2。

(2)連減法:先從被減數中減去“零數”――也就是被減數中個位上的數,被減數變成了10,還缺幾沒減夠,就再減幾。例如:14-8=14-4-4。

(3)想加算減法:根據進位加法逆算退位減法。例如:因為8+7=15,所以15-8=7。

破十法:充分利用數位知識,簡單易學,教學效果良好。連減法:易于掌握,教學效果也很不錯,但從長遠來看,影響學習口算退位減法速度。想加算減法:前提是進位加法一定要熟練,否則,就很難熟練運用。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家長給孩子的零花錢也多了。孩子們花錢買東西的經歷自然不用說了。根據孩子們的花錢經歷和學生對十幾減10的計算熟練程度,我對“十幾減幾”的退位減法教學做了新的嘗試。重新設計了教案。

在“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這一環節,我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同學們,買一只轉筆刀要9元,假如你有15元錢,要買一只轉筆刀,你會怎樣付錢?有的說零錢夠的話就用零錢付;有的說零錢不夠就拿10元付,讓售貨員往回找給錢唄!

我借機轉入新課,如果這15元剛好由一張10元和一張5元組成的(這樣假設是考慮到15的數位組成),誰能算一算付清錢后還剩幾元?這時很多學生舉起手。回答的結果都是還剩6元。我指名班里平時成績較差的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算的。他回答說:從15元里拿出10元,還剩5元,本應該付9元,卻付了10元,多付了1元,售貨員還得找回來1元,這樣一共剩6元。

接下來我就直接出示了“16-9=”這個算式,請學生計算。他們很快就算了出來。我又指名說算的過程,他們的回答是:16-9=16-10+1。我問:“為什么要加1呢?”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該給9,卻給了10,多給了1,當然要要回1來了。”理解得多透徹啊!

“若是減8呢?”

“那就減10再加2唄!”

“若是減7呢?”

“那就減10再加3唄!”

“若是減6呢?”

“那就減10再加4唄!”

“你們發現了什么規律?”

“把減數湊成10來減,多減了幾,就再加上幾。”

這種源于學生生活經驗的算法是否也可稱為“湊十法”呢?

篇7

關鍵詞:數學教學;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探究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3)10-0071-02

教學設計是教師將教學理想轉化為教學現實的前期準備,反映的是教師“怎樣教”的能力智慧。一個好的教學設計需要基于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學生認知基礎與認知規律進行設計,才能保證課堂教學高效。但是,我在查閱教師備課筆記以及深入課堂觀課的過程中發現,由于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對這些方面的認識不足,因而教學設計中存在著種種癥狀,下面試舉幾例。

一、有“三維”教學目標的羅列,卻忽視過程性目標的精心設計

新課程改革使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設置有了全新的認識,在落實“雙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等基礎性學習的同時,又關注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不過,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雖然都列出了三維目標,但不少案例缺少對過程性目標的精心設計與清晰把握,缺少對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

如,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P33例6,教學內容是“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材中創設了小貓、小狗、小猴三個小動物做五角星的情境,其中小貓做了38個,小猴做了34個,小狗做了10個。一位教師在教學這一內容時,確定的目標是:“結合小動物做五角星的具體情境,在比較百以內兩個數大小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數的大小的相對性,發展數感;會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或‘差不多’等詞語,描述實際數量之間的相對大小關系。”教學中,本來教師在出示了“小貓做了38個,小猴做了34個,小狗做了10個”的數量后,學生從情境中自己能判斷出:小貓和小猴做的個數都比小狗多。如果進一步引導思考:“怎樣描述小貓和小猴做的個數比小狗多的程度呢?”這時學生就會感到需要用“多得多”與“多一些”來刻畫兩者的區別。但偏偏教師沒有這樣想和這樣做,而是把“多得多”與“多一些”作為知識點進行講解:“多得多就是兩個數離得遠,多一些就是兩個數離得近。”試想,如果問一個問題:“50比30多得多,還是多一些呢?”其實,這個問題是無法作出判斷的。因為“多得多”與“多一些”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概念。如果50、45與30比較,50比45多一些,50則比30多得多。這節課之所以未達到目標,問題就在于設計和實施教學時,缺少讓學生自己體驗的過程。

三維目標不能作為標簽貼,關鍵要體現對目標的落實。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目標的核心是過程性目標。就某一教學內容的設計而言,要看是否恰當地使用了“經歷、體驗、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動詞。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還摳著知識點進行教學,而不注重設計、引導學生經歷、體驗或探索的過程,那么即使教學計劃上寫著三維目標,那對學生的發展也是沒有實質性意義的。

所以,基于教學目標的教學設計,教師要考慮三層含義:一是觀念與意識方面,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進行教學過程設計,避免教學目標設計與教學過程設計“兩張皮”的情況;二是過程與方法方面,思考通過怎樣的載體、怎樣的過程和怎樣的方式實現教學目標;三是反饋與檢測方面,考慮如何加強形成性評價,并有效檢測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

二、有教學重點和難點的提出,卻忽視強化重點、突破難點的策略構建

一堂課的成敗,整個教學的得失,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是否處理好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和疑點,因而這也是駕馭教材的關鍵所在。所以,教師要認真分析教材,遵循教材編寫的結構與特點,把握教材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內容,進而確定教學的重點、教學難點和知識疑點。在確定好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和知識疑點之后,教師還需要選擇和確定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恰當的學習形式,并從時間與過程上保證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化解疑點,這樣才能真正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雖然在不少的教學案例設計中都寫有教學重點和難點,但卻很少有明確提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化解疑點策略的。可以說,設計怎樣的教學環節,采用何種教學策略來強化重點、突破難點,不僅是教學理念和教學習慣的問題,更是教師教學智慧與教學能力的重要體現。比如說,“三角形三邊的關系”一課,其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清楚地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一特性,其難點是讓學生自然生成對“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一特性的認識中“任意”一詞的理解。我看過的這一課教案,大都能準確定位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但卻很少見到突破難點的策略。那么怎樣突破這一難點呢?北京市孫貴合老師做了很好的詮釋,他在學生直觀感知“當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時就能圍成三角形”的基礎上,預設了開放性的問題:“如果這三條線段的長度分別是a、b、c時,那么它們在什么情況下能圍成三角形?什么情況下不能圍成三角形呢?”這一環節的設計巧妙地突破了難點。他的設計策略在于用字母代替具體數值,將具體的、特殊的實例延伸到了普遍的、一般的規律之上,促使學生在思辨的過程中認識到只有同時滿足a+b>c、a+c>b 、b+c>a方可圍成三角形。正是由于字母的巧妙引人,將問題恰當定位在學生認識的“最近發展區”內,使學生將字母與數據有機結合進行推理、驗證、總結、歸納,進而自然生成對“任意”一詞的認識和理解,突破難點可謂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