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銘教案范文
時間:2023-04-03 13:26: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陋室銘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唉,又要補課。”同學們異口同聲地感嘆。為了完成暑假作業,我昨晚開了“夜車”,今天上課的時候一直昏昏沉沉的,老師講課的內容我絲毫沒有聽進去。對于走進初三的我們來說,每個假期都名存實亡。不是我們不愛學習,而是像這樣只為了考試而學習,實在太乏味了。
就在同學們還在為補課的事竊竊私語的時候,數學老師已經一臉嚴肅地站在了講臺上。“今天,我們復習相似三角形。”“又是相似三角形。”同桌把頭埋進了草稿本里,“真沒勁,能不能來點新鮮的內容?還說什么‘溫故而知新’,‘故’炒了又炒,‘新’卻不見蹤影。”數學老師轉身把定理寫到黑板上。同桌見狀,又說:“老師下一句肯定會說‘定理是解題的根本,很重要’。”果不其然,數學老師重復了一遍同桌的“臺詞”,接著開始講解例題。像這樣的“溫故”有什么作用呢?不斷地重復舊知識就能考出好成績嗎?
渾渾噩噩中,我猛一抬頭,咦,數學老師怎么變成胖乎乎的了?仔細一看,原來數學老師已經走了,是語文老師來了。“今天,我們復習劉禹錫的《陋室銘》。”“唉,又是《陋室銘》,我快能倒著背了。”同學們又是“唉”聲一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語文老師在陶醉地朗誦著課文,我的思緒開始飛揚起來:劉禹錫的《陋室銘》確實名不虛傳,對了,還有人根據這篇文言文編了一個順口溜:“分不在高,及格就行;考不在會,作弊則靈……”我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中,差點笑出了聲。糟糕,千萬別讓老師發現!我趕緊抬起頭來假裝聽課。
這時,語文老師發現同學們個個都心不在焉,便拍著講桌說道:“豈有此理,古人像你們這么大時,個個都已經是滿腹經綸,能吟詩作賦了,你們真是朽木不可雕!”
“古人會做幾何證明題嗎?知道物理嗎?會說英文嗎?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我們肯定要比他們強。”同桌推了推眼鏡,嘀咕道。“現在在上語文課,你扯什么進化論,‘穿越’了?”坐在同桌身后的同學用筆戳了戳他。“他哪是‘穿越’呀?明明是搭錯線了,哈哈!”在語文老師“鷹眼”的掃視下,大家仍相互逗樂。
我們還沒笑夠,英語老師就進來搶課了:“今天繼續復習語法。”我們知道語法十分重要,可天天這樣反反復復去地學習語法,我們連課文都念不順,錄音也聽不懂,更別提口語交際了。老師為什么不讓我們多多練習英語的實際運用呢?我覺得腦袋很重,眼皮發沉,真想回家睡上一大覺。
英語老師抱著她的教案走出教室后,“補課大連唱”迎來了最后一位老師——物理老師,可這一節課講了什么內容,我全然不知,我的思緒早已游離到飯堂里去了。
終于熬到放學了。“放學了,你們可以回家了。”物理老師下達了“特赦令”。
“耶——”同學們歡呼著收拾書包。就在這時,班主任從教室后門探出了頭:“同學們,明天繼續補課,千萬別忘了!”
唉,天呀,這樣的課,請別再補了!
江西南城二中盱笛文學社初三(9)班
(指導老師 王偉安)
篇2
【關鍵詞】 高中語文 新課導入
魏書生說過:“一件事有一百種做法。”語文開講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獨特的導入方式,下面就把我經常運用的幾種導入方法公布于此,與廣大同仁分享。
1 溫故導入
孔子云:“溫故而知新。”溫故舊知識是導入新課的常用方法。我給《我的空中樓閣》所設計的導語是這樣的:“初中時,我們學過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陋室銘》,這間‘陋室’在作者眼里是怎樣的呢?(學生回顧:‘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磬。’‘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破舊的陋室,在劉禹錫眼里卻充滿了清幽雅靜的情趣。今天,我們再去參觀一間山澗小屋,去欣賞李樂蔚筆下‘陋室’的意境。”簡單的一個問題就引起了學生對初中知識的回憶,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探索的欲望。
2 故事導入
在語文課堂上,老師可利用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先敘述一個與課文內容相聯系的生活實例或故事,使學生產生學習新課的興趣。例如,教《拿來主義》這一課可以這樣設計導語:“天津有位作家叫馮驥才,他訪問法國時,在一次歡迎宴會上,外國記者接二連三地向他提問。其中一位記者問:‘尊敬的馮先生,貴國改革開放,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東西,你們就不擔心變成資本主義嗎?’馮先生回答:‘不!人吃了豬肉不會變成豬,吃了牛肉不會變成牛。’他幽默機智的回答,博得了滿堂喝彩。是的,我們學習資本主義的東西,不會變成資本主義,同樣,繼承文化遺產時,只要我們堅持正確的原則,就一定能成功,這個原則就是‘拿來主義’。”這時學生立即問“什么是拿來主義”,“為什么要實行拿來主義”,于是我便乘機導入課文的學習。由于導入語的故事已引起了學生對“拿來主義”的興趣,這節課當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懸念導入
借鑒說書人“且聽下回分解”的奧妙術,其奧妙就在于講到最扣人心弦的時候,有意避而不講,吸引聽眾非聽完不能滿足心愿這個要害處。說穿了,就是善于設置懸念,緊緊吸引聽者的注意力。這種技巧運用于新課的導入之中,以懸念作為學生好奇心的觸發點,也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欲望,而一經造成這種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不可。這種導入法,也很適用于通訊報道、報告文學、小說、戲曲等課文。總的來說,設置的懸念要做到三個字,即“精”、“新”、“奇”,一下擊中學生的興奮點,促使學生構成學習掌握知識的意圖。具體而言,在內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濃縮全文,也可以從中截取片斷;在技巧上必須發人深思,留有無窮余味,能引人入勝。
一位教師在講授《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書目》這篇說明文時,說道:“據說,德國柏林圖書館大門口,寫著這樣一句話(板書):‘這里是人類知識的寶庫,如果你掌握了它的鑰匙的話,那么全部知識都是你的。’這里所說的‘鑰匙’是一個比喻,人們把書目看成‘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板書標題)。那么,什么是書目?現代書目有哪幾種?為什么書目能夠像鑰匙一樣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呢?請仔細閱讀課文。”
這一連串的設問,造成了一個個懸念,從而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促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細心鉆研課文。
4 歌曲導入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老師的導入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節課已經成功了一半。中學生大多愛聽歌曲,許多學生都隨身攜有MP3、MP4等,利用課余時間聽歌,有時甚至兩人合用一個聽。鑒于此,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時,就從歌曲《丁香花》入手,使學生對丁香花有一定的了解,從而理解作者的“丁香情結”。教《鴻門宴》時,讓學生聽屠洪剛的《霸王別姬》,音樂響起,學生立即被歌曲中所傳達出來的項羽對虞姬的萬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無奈深深吸引,然后再問:“曾經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怎么會淪落到如此下場呢?讓我們共同走進司馬遷之《鴻門宴》。”這樣便將學生的思維引入了恰當的軌道,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角色。
5 應變導入
日常教學中,有時也會出現一些特殊情況,使課堂氣氛變得嚴肅、凝重,影響教學效率。這就需要教師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靈活多變的引導方法。特級教師錢夢龍有一次在武漢給近千名語文老師上示范課,學生和聽課老師早就在靜靜地等著,看上去課堂是那樣嚴肅、緊張,這時,只見錢老師一臉輕松地走上講臺,親切地對學生們說:“我讓大家猜個謎語,好不好?”學生先是全都一愣,隨即又都同意了錢老師的提議。“雖然發了財,夜夜想成才。打一人名,同學們認識的人。”偌大的課堂靜得出奇,不一會,一位大膽的同學舉手示意,信心十足地回答:“錢夢龍。”頓時,全場歡笑,緊張氣氛一掃而空。接下來,教學就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著。
導語設計,應百花齊放,不拘一格。除上述幾種方法外,還有名言警句導入,對聯導入,焦點話題導入,時代背景導入,情境導入,圖畫模型導入等方法。不過,無論怎樣設計導語,都要求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為突出教學重點、實現教學目標作鋪墊,聯系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加強師生的互動,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
篇3
[關鍵詞]語文;文言文;網絡:互動
“信息化”這個主題背景是網絡教學興起的搖籃,它的來臨打破了傳統教學一統天下的格局。
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網絡教學的優勢在于:便捷,足不出戶就可以實現課堂教學;網絡教學突破時空限制,實現了優勢海量知識的儲存和傳播,以提供學習者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選擇學習的內容、方式和進程;網絡教學的仿真性使師生之間的時空距離不復存在,師生之間相互聯系與溝通變得簡單容易。
在中學教室里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綜合使用,從不同角度闡述、解釋和傳授內容,使學習者盡可能地參與到學習中,以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網絡互動教學模式是以現代信息媒體為輔助,在網絡氛圍下,自主地、開放地從事發現創造性的學習,積極建構知識的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有利于培養新型人才的教學模式,對未來會有深遠意義。網絡互動教學模式,能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培養學生敏捷的思維、獨立創新、相互協作等方面的素質和技能。
但我們還是剛起步,尚在摸索之中。由于教學多媒體課件都是課前教師設制好的固定內容,無法完全符合不斷變化的教學情況。盡管計算機技術如何完善,也不可能完全代替傳統教學中的某些突出的(如教師板書,板圖等)優勢。
以高中課文《項脊軒志》為例,這是明代作家歸有光的散文,傳統的古文篇目,現分作讀、通、練、析四部分歸納如下。
讀:研讀文本,賞析品味是教讀重點。教學中,我讓學生從聆聽和朗讀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朗讀是發現問題、創設情境的一種手段,應該結合分析貫穿始終。借助網絡可以搜索到很多音頻資料,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在已創設出的情境中體會作者的深情。
通:文言知識點的落實,靠的是同學自讀自釋,相互交流。高中學生已掌握了相當的文言知識,具備了一定的文言閱讀能力,而明清散文比較簡單,學生閱讀困難較小,針對高考文言閱讀為課外篇目這一情況,提前從網絡上下載了文中重要知識點的資料,結合教案將主要內容投射在白板上,這成為加強學生自讀能力的一環,教師能在課堂上和學生互動解決基礎知識。
練:疏通文意后,我設計了當堂練習,由于本課的文言知識點是同學自讀自釋的,這個環節學生可以查缺補漏,以練代講。在這個環節里,需要的是能落到實處的訓練,紙筆訓練的優勢就很明顯了。
析:本課的設計是從散文文眼入手,向前后延展。學生找到“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并不困難,且能得出這句話在文章結構上承上啟下的作用。以此為線索,首先向上延展。體現“可喜”之情的其實這里有:小屋的修繕之樂,周圍環境的美景之樂,軒中的讀書之樂。而在這之前還有修葺前小屋的原貌之陋的描寫,因而又以小屋的修葺為界分作兩部分,請同學分別概括小屋修葺前后的特點。再請學生分析作者之喜。這時白板就發揮作用了,將同學們的總結投影上去,書寫上去,做實時課堂內容反饋。
在寫到小軒周圍環境的美好時,有個細節需要注意,“萬籟有聲”與“而庭階寂寂”是否矛盾?是寫幽靜還是寫喧鬧?如果是寫“靜”,可不可以把“萬籟有聲”改為“萬籟俱寂”?看似矛盾之語放在一起來寫對嗎?這些問題都是與第三小層聯系在一起的,為進一步突出“可喜”之情。在這樣清幽雅致的環境中讀書,也顯示了作者的情操美和精神世界的豐富。同學們可能不太理解作者歸有光在一個簡陋的小軒中為何竟會如此怡然自得。我就在課堂上借助網絡聯系他們背誦過的《陋室銘》,體會作者的精神追求。分析“可悲”之情,首先得明白作者共寫了幾件悲事,有哪些主要的人物。學生能找到寫的第一件悲事即分家變故的景象,這時聯系中國的民族文化及民族心理的精髓——“和”與“合”,簡單介紹文化背景。接下來回憶母親和祖母,重點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描寫,文字簡約,感情卻豐富細膩。可以聯系自身,體會人物的心理,感受濃濃親情。結合作者年幼喪母、聰穎好學卻功名不仕等生平體會作者的悲情。最后是附記,這一部分作者回憶亡妻的往事。這一部分請同學分析其寫作方法和特點,學生在前面例子指引下基本分析到位,能明白細節描寫使人物形神畢肖,感情得以流淌。這時的教學以師生互動為主,輔以背景音樂,而網絡和白板一直都是起輔助作用。
以上都是從課文內容方面來分析,白板和網絡在這次教學過程中起到了輔助作用。互動教學模式在作文和語言運用教學方面比較容易實現,在文言文教學方面的實施還有待探索。如果將它置入“web2.0條件下高中語文校本資源的構建與運用”這個課題,能對我們未來的教學有怎樣的幫助呢?就這個問題,我又從以下幾個方面的對語文網絡互動教學模式進行了分析。
1、教學資源軟件的制作常遇到資料不足、設備不足、經驗不足等問題,依靠執教教師個人是很難完成的,負擔也重,我們注意發揮科組的力量,與研究部門的力量相結合,找出路,但最好是有一支由本校教師、教學研究人員、軟件制作人員三結合的隊伍進行軟件資源的制作,這樣才能夠反映本校的獨特教學風格,才能產生精品又降低成本。
2、教學評價未形成較完善的網絡教學模式評價標準,無章可循,若采用傳統教學評價標準來衡量則甚不合理,故“觀念變、模式變、評價標準也隨之要變。”
3、教學模式要更新,但不要固定“模式化”。要構建多種多樣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每個教師至少要熟練掌握兩種以上的教學模式,如網絡互動教學模式,優化了某種傳統教學模式,為推進素質教育作出自己的貢獻。
篇4
然而,我們也看到拓展教學存在的一些誤區,只是為了拓展而拓展,拓展已經成為了一種形式,不管拓展的效果如何,似乎只要有了拓展的環節,就算成功。實際上,毫無實效。具體表現在:拓展脫離文本,拓展形式單一,拓展主體不明。
拓展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進行閱讀教學拓展有效性的研究就顯得非常必要。下面筆者就自己個人在教學過程中的體會來談談對閱讀教學拓展有效性的膚淺認識。
一、閱讀教學拓展有效性的原則
為了真正發揮閱讀教學拓展的有效性,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立足“文本”進行拓展
閱讀教學需要拓展,但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我們決不能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讓拓展成為形式。拓展的內容、拓展的時機、拓展的角度、拓展的寬度和深度……都要圍繞文本來展開。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離開文本的拓展那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立足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讀的延伸和補充。
2.立足“學生發展”進行拓展
閱讀教學的拓展要以學生主體的發展為依據。拓展要充分考慮到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特點、接受能力的高低、基礎的好壞、思維的活躍與遲鈍等諸多因素,具體說就是立足于學生情感上喜歡、感興趣、可接受、樂于主動參與的拓展點來進行拓展,以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的能力,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拓展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立足“適度”進行拓展
有效的拓展,內容不在多,在于適度,在于恰到好處。教師不能將拓展環節當作一個“賣點”來展示自己的才學,賣弄才思,顯示課堂教學的新意,拓展內容和形式接連拋出,容量龐大,導致學生難以掌握,甚至無所適從,課后無印象,這樣的拓展起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閱讀教學拓展有效性的實踐
基于以上的原則,我認為要使閱讀教學的拓展真正走向有效,必須找準拓展切入點,筆者選取了以下幾個切入點進行有效的拓展。
1.從新課啟動入手,進行有效拓展
在學生學習新內容之前利用拓展閱讀作鋪墊,會使學生在已有經驗和新知識之間建立某種聯系,以便盡快進入新知識的學習。這種閱讀內容或是對作者的介紹,或是和課文背景、主要人物、主要事物相關的內容,使學生獲得知識基礎。更主要的是,這些或生動、或真實的材料能調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起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和欲望,為學習新課增加了動力。
比如,在教學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時,筆者在文本解讀之前,也進行了拓展。讓學生誦讀王之渙《出塞》、王維《使至塞上》、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邊塞詩歌,深切感受邊塞詩歌意境開闊、風光奇麗、氣勢雄偉、征戰悲壯等特點。接著進入《漁家傲 秋思》的學習,學生就容易深切體會詩人通過寫邊塞的戰地風光,表現了自己報國立功的英雄氣慨和思鄉憂國、壯志難酬的感慨情懷。
2.從精美語言入手,進行有效拓展
語文教材中所選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之作,內含很多妙詞佳句,精彩語段,因此圍繞文本的精彩語言作一些拓展訓練,既可以培養學生感受、積淀、習得語言的意識,又可以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比如,筆者在執教公開課《老王》時,在品讀老王臨死前送香油和雞蛋這一情節時,圍繞語言作了拓展:“鑲嵌”“可笑”等詞妙在何處,能否改換成“站直”“可怕”等,有的學生說,“鑲嵌”比“站直”好,鑲嵌寫出了老王已經接近死亡了,身體極度的虛弱;有的學生說,“鑲嵌”一詞形象寫出了身體僵直、步履維艱的形態,“站直”卻沒有這種效果;有的學生說,“鑲嵌”一詞使人容易想到遺照,暗示老王即將離開人世,增添了一種悲涼的意味;有的學生說,“可笑”比“可怕”好,更顯出老王的不幸,以及作者對老王的深切同情……在學生品位語言的基礎上,自然地引出李健吾的話:“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韻味盡在個中矣”來印證,學生對語言以及老王的善良就理解得更深刻了。
3.從文本空白入手,進行有效拓展
作者為了某種特殊的表達效果或為了文章本身寫法的需要,在文章中留下一些空白,這些空白處往往蘊涵著豐富的內涵,它能夠觸發學生的想象,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作品的空白進行富有個性色彩的拓展,不失為開啟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
魯迅的《風箏》一課,文中的“我”把小兄弟苦心孤詣制作的、將要完工的風箏毀壞后,“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后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這段文字將“我”的粗暴、自私、專制、漠視孩子的天性寫得非常細膩,但有關弟弟的心理活動只字未提。在教學時,筆者抓住了這一空白點,進行了有效的拓展:
師:小弟弟當時會怎樣想呢?請大家發揮想象,穿越時空的隧道,走進弟弟的心靈深處。
生①:做風箏的事被兄長知道了,我該怎么辦呢?我好害怕啊。
生②:我知道瞞著你做風箏不對,但我太喜歡風箏了。
生③:哥哥,我錯了,我不應該躲在小屋里做風箏惹你生氣。
師:聽了剛才幾位同學的回答,老師想,弟弟的心理為什么只有害怕、無奈、后悔,卻沒有怨恨、生氣呢?你們是根據什么來作心理揣測的?
生②:“我”意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扼殺了孩子的天性,請求弟弟寬恕時,而弟弟“有過這樣的事嗎?”他驚異地笑著,就像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么也不記得了。
生③:后文說“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弟弟把兄長的行為視為合情合理,做風箏偷著做,正說明自己也認為做風箏是不對的,一旦被兄長發現,自認該罰,所以哪來怨恨呢?
……
通過以上空白點拓展,除了激活學生的思維外,也突破了文章的難點“我的心只得沉重著”的原因: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后悔,乞討寬恕,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覺悟者永遠無法補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更加深刻,而且也使文本內容更加豐厚。
4.從領悟主題入手,進行有效拓展
主題是一部作品的靈魂,對主題的理解是解讀文本的重要內容。教師要圍繞主題作出形式不一的拓展,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創造性的對話,一步步地向文章的主題開掘,讓學生在不斷的探索、感悟、碰撞中,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新的創造,從而深刻地領會作品的主題,升華思想。
楊聰老師(省優質課一等獎獲得者)在執教《云南的歌會》時,在引導學生從細節和字句中發現、品味云南歌會的“意思”后,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領會作品的主題,作了如下一步步拓展:
師:請看課文已刪除的第一段: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于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
師:沈從文認為寫歌會的“意思”在哪里?
生①:生命的美好,生命的頌歌。
師:那么,沈從文歌頌了哪些生命形態,請用這樣的話來表述,“這是____生命”,可以是自己概括,也可以是文中的字。
生②:這是無拘無束的生命……
生③:這是興奮、活躍的生命……
師:如果我要你在“活”字前面加一個修飾語,來表達你對這種生命的看法,你會選擇哪一個字?
這【】是______的生命
(卻/竟/真/就/才……)
生:……
師:只有這樣的生命,生活才有意思;只有這樣的生活,生命才會充滿活力。在我們今天這個物質社會里,忙忙碌碌的人們,我想加一個“才”字,這才是活的生命,我為什么要加這一個“才”字,請看大屏幕:
不少寫平民的散文,玩味的往往是他們生活的卑微,卻意識不到這個大海般的世界對于生活的意義,感覺不到它的尊嚴。沈從文是個例外。他始終以“鄉下人”的視角,從鄉村的民風民情中發掘人生中優美、自然、鮮活的生命形態,以喚醒那些在塵世風煙中漸次迷失的靈魂。邵燕祥說“從文的作品將以不舍晝夜地流傳下去,潤澤當代的直到后代的無數焦渴的靈魂。”……
這層層深入的拓展,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升華了學生的情感,催生了學生的深層思考,將文本主題提升到了更高的一個層次。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選擇相同或相似主題的作品進行拓展,指導學生比較分析、討論思考,從而把握主題。如學習魯迅的《孔已己》時,引進吳敬梓的《范進中舉》進行比較閱讀,兩篇文章都反映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迫害,但《孔已己》是通過讓人心酸的失敗者形象來表現的,《范進中舉》則是通過讓人心酸的成功者形象來表現的。學習余光中的《鄉愁》時,引進席慕容的《鄉愁》進行比較閱讀……采用比較閱讀,既幫助學生理解并深化文本的主題思想,又開拓了學生的視野。
5.從捕捉質疑入手,進行有效拓展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對話的過程,具有極強的突發性和偶然性,再詳細的備課也無法預知課堂教學的全部細節,教師不僅要在課前精心預設,更要及時捕捉課堂上的動態的質疑,在拓展中生成新的教學資源。
比如,在教學《陋室銘》時,課文中有“往來無白丁”這個句子,學生借助課文注釋,了解了“白丁”的意思:“平民,這里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但是,為什么稱平民為“白丁”卻不懂。筆者就在這里進行了拓展――在等級社會中,服飾是一個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標志。賈誼《新書?服疑》里說“貴賤有級,服位有等……天下見其服而知貴賤”。唐朝時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員分別用紅、綠兩色,小吏用青色,平民用白色,而屠夫與商人只許用黑色,士兵穿黃色衣袍。任何等級都不得使用其他等級的服裝顏色。如此拓展,不僅起到了釋疑的作用,也同時幫助學生領會了“往來無白丁”的劉禹錫那清高脫俗、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這些拓展切入點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聯系、互為一體的。因此,教師要根據實際的教學目標、學生特點、課堂情況等靈活地加以運用,提高拓展教學的有效性。
四、閱讀教學拓展有效性的幾點思考
在積極探索有效的閱讀教學拓展時,我還有以下幾點思考:
1.提高教師的文化底蘊
教學時拓展的時機,拓展的方式,拓展的內容,拓展的廣度和深度,無一不依賴于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要想拓展的合理有效,教師首先要豐富自己的文化積累,讓自己先“厚實”起來。
2.捕捉動態中拓展生成的機會
課堂是一個動態的教學過程。在這靈動的過程中,總會有新的生成,如果抓住了新的資源進行拓展,必然會使課堂教學呈現生動的局面。但是,實際教學中,很多拓展生成的機會都被忽視和扼殺。因此,教師精心備課,既備教案,又備學案,多些準備,多些預測。這樣,對話中拓展生成的資源才可能得到充分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