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銘藝術特質分析
時間:2022-01-23 10:57:20
導語:陋室銘藝術特質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唐代詩人劉禹錫以陋室為切入點,攝取了隱居生活中的素材,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作為表達的主題,強調了作者自身安貧樂道的人生情懷,突出了自身在修身養性之中的昂揚進取的精神,為讀者帶來了極具審美情趣的藝術特質及美感。
唐代詩人劉禹錫《陋室銘》是我國古代散文中膾炙人口的佳作。在行文過程中,劉禹錫對其居室以陋室自稱,托物言志,對于陋室進行了生動地描繪,通過比興等手法將自身的高尚的情操和志趣都融入到了行文之中,以此表現出了極富有審美價值的藝術特質,讓讀者從中能得到極富有感染力的閱讀美感。
一、《陋室銘》審美價值
《陋室銘》為我國唐朝洛陽詩人劉禹錫所作,全文僅僅只有八十一個字,但卻極具文化底蘊的藝術特質和審美價值成為了我國古代散文名篇佳作。全文短小精悍,精煉的語言生動地勾勒出了陋室之景,抒發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情懷?!堵毅憽肪勖鑼?、抒情、議論于一體。通過具體描寫"陋室"恬靜、雅致的環境和主人高雅的風度來表述自己兩袖清風的情懷。文章運用了對比,白描,隱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壓韻,韻律感極強,讀來金石擲地又自然流暢,一曲既終,猶余音繞梁,讓人回味無窮。文章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
二、《陋室銘》的藝術特質
(一)文體的藝術特質?!堵毅憽菲渌囆g特質首先體現在“銘”這種文體之上,行文目的主要是刻于石碑或器物之上,以作懲戒或稱述功德之用。銘辭主要在于讓世人有所了解和警戒,因此在行文過程中往往不會進行深入論證,而是僅進行觀點論述。這一文體能給讀者帶來簡潔有力的鏗鏘之感。另外這篇散文佳作多處用韻,在整體行文結構上也頗具節奏之美。在該詩文開篇,以山水之得名得靈喻示陋室主人的德馨情懷,僅只有六句二十四個字,卻極富有朗朗上口的詩詞韻味。接下來的對偶句、長短句、排比句巧妙進行套用,在韻律跳躍之間呈現節奏的動態之美,讓讀者直觀感受到這一文體的藝術特質之美。作者以“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自比“陋室”,巧妙對偶,回環形成呼應之感,在韻律層面又能實現鏗鏘有力之感。整篇作品行文的風格和文體富有強烈個性魅力的藝術特質,讓讀者能夠直觀感受到作者極富有創造力的美學追求。(二)托物言志的藝術特質?!堵毅憽愤@篇散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極具強烈的藝術特質和感染魅力。首先在文章題目便已進行點題,以“陋室”這一物為依托,抒發自身胸懷和志向。正文開篇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進行比興,由山水之物引出全文的核心主旨“惟吾德馨”。在之后的行文之中以居室的環境、所來往的任務、日常的生活起居等方面為切入點,由室及人,由人及室,通過與諸葛廬,子云亭等物的類比進而得出全文主旨的結論,“何陋之有”。在行文過程中緊扣“陋室”這一主題,托物言志,以“惟吾德馨”“何陋之有”為全文主旨貫穿整篇文章。雖以陋室托物言志,但實質上詩人的著力點卻在于引導讀者從客觀表象之中去探索人生真理,陋室不陋的本質原因。盡管詩人描繪了種種陋室的表現,但卻并沒有拘泥于托物這一層面,而是運用了極具哲理的韻律詩句進行點題,向讀者進行極具情感表現色彩的心理暗示,讓讀者也能夠將視角跳出于陋室本身,與文中作者想要抒發的感情和志趣進行結合,從而表露出詩人獨具自身價值觀的生活作風和精神境界。[1](三)自然之美的藝術特質。就我國傳統文化而言,純樸自然回歸本真是最為根本的美學要求,無論是春秋時的老子、莊子都是如此,主張天人合一的和諧美學境界。而在此篇《陋室銘》之中,作者也用了大量的極富韻律感的詩句描述了自然環境的獨特美感?!疤凵想A綠,草色入簾青”,青山綠水環繞著幾間茅屋,人處于其間,可聽見鳥語,聞到花香,綠色的青苔一直蔓延到了臺階之上,如陋室的青簾,盡管并不富麗堂皇,卻充滿著清新淡雅的質樸美感。這也直接體現了自然之美的藝術特質年,彰顯了作者自身淳樸自然的美學情懷。陋室盡管簡陋,但卻具備自然美感,這不僅是因為自然環境,更是因為有著雅士融入其間,“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將人物活動與自然環境兩者之間實現天人合一的良好交融,真正彰顯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也是《陋室銘》藝術特質的集中體現。[2]
三、結束語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陋室銘》中開篇以山水為切入點,托物言志,加以文筆的描繪渲染直接體現了極富有閱讀感染力的藝術特質。篇末則以諸葛等人自況,將作者自身的高潔品行和安貧樂道的質樸情趣抒發得淋漓盡致,為讀者呈現了極富有鑒賞價值的散文佳作。
參考文獻
[1]程貴榮.安貧樂道逍遙過,豪情滿懷到碧霄———劉禹錫《陋室銘》《秋詞》導讀與賞析[J].語文建設,2016.
[2]龍建華,談應國.從《陋室銘》的創作看常德文化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貢獻[J].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
作者:黎思睿 單位:長沙市麓山國際實驗學校
- 上一篇:高中學生體育藝術教育論文
- 下一篇:藝術批判現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