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百歲感言范文

時間:2023-04-05 07:13: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楊絳百歲感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楊絳百歲感言

篇1

楊絳在《一百歲感言》中寫道: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煉心智、凈化心靈的最佳途徑。

安寧淡泊

更多的長壽秘笈,來自楊絳內心的安寧與淡泊。她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她就想安安靜靜地寫作,平平淡淡地度日。人們贊譽她是著名作家,她說“沒有這份野心”;人們說她的作品暢銷,她說“那只是太陽曬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暫”。《楊絳文集》出版,出版社準備大張旗鼓籌劃其作品研討會,楊絳打了個比方風趣回絕:“稿子交出去了,賣書就不是我該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她說她最大的渴望,是人們把她忘記。

豁達堅強

楊絳筆健高壽,這得益于她豁達的人生境界。1997年3月4日,獨生女兒錢璦不幸病逝。1998年12月19日,錢鐘書駕鶴仙去。楊絳心上的痛楚是任何人都體會不到的。她憶往追昔,憑寄哀思,將讀書治學作為人生的最后追求,甚至生命本身。她對生、老、病、死透徹豁達,希望自己能夠“死者如生,生者無愧”(錢鐘書語)。如果說“堅強”構成了楊絳生命的支撐點的話,那么“豁達”則是她對命運不作逃遁的外在表現。她在磨難中直面人生,豁達樂觀的精神足以讓人仰視。

讀書寫作

讀書對楊絳的長壽有著很大的幫助。靜心讀書時,忘卻煩惱,心靜如水,物我兩忘。錢鐘書離去半年之后,她化悲痛為力量,翻譯柏拉圖對話錄之一《斐多》。 2002年冬,楊絳又幾乎是伴著眼淚寫完錢鐘書、楊絳、錢璦《我們仨》。 102歲壽辰時,《楊絳文集紀念平裝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楊絳親自撰寫了“自序”,并表示,其文集的出版并不是創作的終止,只要身體健康,她還將繼續寫一些回憶性的散文。

堅持鍛煉

楊絳習慣早上散步,過去每天堅持走七千步,現在心力漸衰,但還堅持做體操“八段錦”;她時常徘徊樹下,低吟淺詠,流連忘返,吸取清爽怡人的新鮮空氣。因此,楊先生雖已百歲高齡,仍是頭腦敏捷,走路輕快。

良好的生活習慣

楊絳有著良好的生活習慣。嚴格控制飲食,少吃油膩。因此體檢各項指標都合格,就是血脂偏低。于是她經常買了大棒骨敲碎煮湯,再將湯煮黑木耳,每天一小碗黑木耳,以保持骨骼硬朗。

篇2

我興奮著,以致完全清醒著,夢境在腦海中蜂擁浮現著。生怕再熟睡后醒來忘掉微小細節,便悄悄披衣起床坐到燈前,用筆和紙再一次和楊老打著“照面”。

回到夢中:仿佛是夏天,一個開闊的廣場,休閑的人很多,廣場南面是一排茂密的針葉松,楊老獨自在針葉松前安靜地坐在一個老式可隨手攜帶的小木凳上,雙手分別搭在雙膝上,若有所思的樣子。她那慈祥白凈的面容一如早已離我而去至今仍深切懷念的外婆,有種想去擁抱的沖動。楊老的右邊隔著幾米遠的地方,坐著幾位常到此乘涼的老太太,她們不認識這位大名鼎鼎的楊老,在竊竊地議論著。楊老顯然沒在意,也沒去搭訕她們,乘涼了一會兒起身回家。我和我的一位同學好像早已認出了楊老,不由自主地悄悄跟在她的后面。楊老的家就在廣場的一側,是坐西朝東沒有院落的簡房。當時心想,我們離這地方這么近卻不知道楊老住在此地,依她的性格很喜歡這種帶有鄉村氣息而又簡樸的住宅。

楊老推門而進,剛閂上門的一刻,同學對我說:“咱們何不拜訪一下楊老呢!”

“她會不高興的,楊老不喜歡有人打攪她平靜的生活。”我不無遺憾地說。就在我倆說話間,聽到楊老在屋里喊“快進來吧”,接著打開了門。我倆喜出望外,跟著楊老進了屋。

一進屋就是灶間,左拐是臥室,那種鄉間土炕,炕前是老式帶三個抽屜的桌子,桌子上方掛副對聯,對聯中間是佛像。暗中慶幸自己跟楊老同樣心有神明。

楊老靜靜地上炕躺下,我和同學一左一右坐在她身邊,心想:這下可好了,大師就在身邊,可以面對面向她請教寫好文章的秘訣。便對楊老說:“楊老師,我是多么希望寫出好文章。對事物或景物都有美好感覺,有時也有靈感,想用筆巧妙地表達出來總是那么困難,為什么?想向您請教。”夢中答復是模糊的,一心急切地想得到答案,可總沒有滿意的答復,心有失落。

一會兒楊老準備起身下炕,從夏涼被中伸出光潔細膩白皙的雙腿,坐起時的后背更是膚如凝脂,光潤如玉,有吹彈即破之感。完全不是老年人那種干癟粗糙之膚。心里暗暗嘆服楊老年輕時有如天人般光彩照人之容貌。難怪錢老終其一生都在對楊老的依戀和愛慕中度過。

楊老穿衣下炕,經過灶間來到另一房間,這房間寬敞明亮,西面整個是落地玻璃窗,外面的廣場一覽無余,街景也盡收眼底。好像一位保姆和我們默默地跟在后面,看著楊老煢煢孑立,心中暗傷,好在楊老有保姆照顧,心里似乎又有些欣慰。

……

輾轉翻身,夢醒了。

夢總有醒的時候,美夢更顯短暫。

整個夢境很少與楊老有交談,多是默默地跟隨。雖在夢中,依然深感榮幸。

月明夜靜,楊老仿佛就在身邊,看著百歲的楊老,心中無限感慨:昔日多么溫馨浪漫快樂《我們仨》,現在“只剩下我一個”,心中的那份孤寂和對親人的無限眷念,是那么刻骨銘心,那么無可奈何,一如《百年孤獨》中的烏爾蘇拉:飽嘗失去多位親人的痛苦,依然淺笑淡定,孤獨而仔細地生活著,不禁令人大慟。

雖然年逾百歲,依然筆耕不輟,蘭德的小詩是楊老一生的寫照,詩的內容是: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先熱愛大自然,

又熱愛藝術,

我用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準備走了。

還有楊老的《一百歲感言》中寫到:……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凈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楊老對生命的達觀與超然,對生活的依愿而行和淡淡然,畢生修身嚴謹,心底坦蕩純凈,怎能不令人欽佩。

讀大師的故事,體會自己的渺小與無知,所以要把學習、讀書當作自己終身的事情來做。已過不惑,不為什么文憑、提升、改造之類,只為閱讀,只為滋養自己、修煉自己。深信一位師者所說:讀書不一定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一定能改變人生的終點;讀書不一定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一定能改變人生的寬度和厚度。

用心祝福走在人生邊緣上的楊老更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