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散文范文

時間:2023-03-16 14:00: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徐志摩散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徐志摩散文

篇1

   最新徐志摩散文讀后感

  《雪花的快樂》無疑是一首純詩(即瓦雷里所提出的純詩)。在這里,現實的我被徹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場,“翩翩的在半空里瀟灑”。但這是被詩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靈魂穿著的雪花。這是靈性的雪花,人的精靈,他要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過程絲毫不感痛苦、絕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著選擇的自由、熱愛的快樂。雪花“飛揚,飛揚,飛揚”這是多么堅定、歡快和輕松自由的執著,實在是自明和自覺的結果。而這個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園,渾身散發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萬縷柔波的湖泊!她是現代美學時期永恒的幻像。對于詩人徐志摩而言,或許隱含著很深的個人對象因素,但身處其中而加入新世紀曙光找尋,自然是詩人選擇“她”而不是“他”的內驅力。

  與閱讀相反,寫作時的詩人或許面對窗外飛揚的雪花熱淚盈眶,或許獨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間。他的靈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現實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當“星月的光輝與人類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樂》,或許可以說,詩的過程本身就是靈魂飛揚的過程?這首詩共四節。與其說這四節韻律鏗鏘的詩具有啟承轉合的章法結構之美,不如說它體現了詩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詩人避開現實藩籬,把一切展開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這首詩定下了柔美、朦朧的格調,使其中的熱烈和自由無不籠罩于淡淡的憂傷的光環里。雪花的旋轉、延宕和最終歸宿完全吻合詩人優美靈魂的自由、堅定和執著。這首詩的韻律是大自然的音籟、靈魂的交響。重復出現的“飛揚,飛揚,飛揚”織出一幅深邃的靈魂圖畫。難道我們還要詩人告訴我們更多東西嗎?

  步入“假如”建筑的世界,人們往往不僅受到美的沐浴,還要萌發美的守護。

  簡單地理解純詩,“象牙塔”這個詞仍不過時,只是我們需有寬容的氣度。

  最新徐志摩散文讀后感

  "我是一個大人,身上穿著長袍,心里存著體面,怕招人笑,天生的靈活換來矜持的存心……"

  "沒有話說而勉強說話便是謊……"

  以上這些都是我在徐志摩的散文《海灘上種花》里讀到的,在這些如"煙花三月下揚州"般美麗的文字中,徐志摩的多情和性靈無不讓人動容。在文學的造詣上,徐志摩先生的散文絲毫不遜色于,他將哲理詩化,將情感音樂化,那種獨特的韻味在中國詩壇獨樹一幟。

  這兩天趁著綿綿的秋雨,我好有空暇,先后品讀了志摩先生的散文《海灘上種花》《印度洋上的秋思》《雨后虹》等作品,在這秋風蕭瑟的日子里,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中,像品了一杯濃郁的香茶,暖和心靈,感受到一個讓人一讀傾心的徐志摩。

  大概是在今年四五月份的時候,有一個文友給我說——不能天天讀這些(老舊)了,應該多讀讀現代人寫的詩歌。這樣的教導也好,勸說也罷,說實話,我是很不贊同的。

  這幾天讀了志摩先生的散文,我更加堅定了我的認識和想法,我想現在的人或許也不能學出他那樣有情感的文字。

  比如當我讀到文章開頭的那句話的時候,我就想——沒有話說而勉強說話便是謊,那么現在好多人沒有情感的沖擊和"逼迫"而勉強為詩為文,那他的詩文又算啥呢?我們是不是應該像志摩先生在《雨后虹》中寫道的那樣:“我生平最純粹可貴的教育是得之于自然界,田野,森林,山谷,湖,草地,是我的課室;云彩的變幻,晚霞的絢爛,星月的隱現,田野的麥浪是我的功課;瀑吼,松濤,鳥語,雷聲是我的老師,我的官覺是應建仁們忠謹的學生,受教的弟子。”

  多感悟、多思考、多做大自然的學生,來豐富我們的感情,來飽滿我們的情思,而不單單是做到電腦前面"憋"文字,那樣會很蒼白,無論詩歌,還是散文。

  說實話,除了我們從前就很熟悉的志摩先生的詩歌《再別康橋》和《沙揚娜拉》之外,我倒覺得他的散文更加的吸引我,這大概跟自己的文學素養有關,畢竟詩才是作者最高境界的情感表達。

  詩歌的文字仿佛就是一群跳躍在紙上的靈魂,它們用自己的生命點燃了詩人心中不滅的燈。詩人正是用這些靈動的方塊拼出了自己在歲月的笛聲中飄揚的思想,在迷失的夜空中閃爍著自己的光芒。詩歌是記憶深處的偶然相遇,是茫茫空寂的必然碰撞。是思想激起的漣漪,是夢境幻化的清香,它印記著一瞬間的感受,承載了千古歲月的絕唱。

  話又說回來,放眼望去,我們身邊寫詩的人很多,但詩人卻很少;寫散文的很多,但寫出感情的很少。寫詩的人和詩人的區別在于寫詩的人用詩歌訴說了自己的感受,而詩人卻是用詩歌描繪著自己生命。(這句話不是我說的,只是我覺得人家說的很對,借以表達我的想法)

  而徐志摩正是這樣一位用詩句傾訴著生命的詩人和散文家,讀他的詩,看他的散文,我在字里行間看到了他用他的一生所追求著的"美,與愛,與自由"。

  我一面將自己一部分的情感,看入自然界的現象,一面拿著紙筆,癡望著月彩,想從她明潔的輝光里,看出今夜地面上秋思的痕跡,希冀她們在我心里,凝成高潔情緒的菁華。

  這是志摩先生在《印度洋上的秋思》里邊的一段話,很美,在這秋的夜里。

  最新徐志摩散文讀后感

  從志摩先生談起,心中不由得為其感慨,他是一位具有一定影響性的文學家,也是一位對生活熱愛的人。1921年開始長期的詩歌創作,后來讀到的詩歌一部分來自這個時期,受英國唯美派詩人的影響,認為藝術至上。曾經寫過不少優秀的作品,深受讀者的喜愛。

  《徐志摩散文集》是一部精選的散文著作,帶給我的當然是少不掉的欣喜,每讀一章都會深陷其中,過后便養成了閑余中的趣子。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歐洲漫錄”這篇散文,富有幽默感,又不失哲理性和語言剛柔并工的表達。讓讀者深陷其中,體會其中的情感。

  對于托爾斯泰的書與人的看法及表達了他的人生觀。對于莎士比亞的回信,更讓讀者了解他為人禮貌,性情溫和的另一面。

  可不幸的事情終究會發生,因從南京乘機去北平路途中,飛機失事遇難,他告別了自己光輝的一生。雖死猶榮,用在這樣一位詩人身上,不容置疑。他的逝世是對文學歷史上的一次深痛的失去,一位正處風華正茂的年齡,還沒有結束的人生就這樣畫上了句號。

  可他的一生是精彩的,在散文中,與泰戈爾的對話,相當的好,能與這樣一位印度詩人如此聯系,并與他環游亞洲,也不失為一種成就。并影響著徐志摩對于印度洋的恩情。

  游歷學習的志摩先生,寫出了一批感人肺腑的散文,有對于環境,事物的描寫,也有對于人與人之間感情的描寫。

篇2

徐志摩一生三別康橋。

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從美國來到劍橋大學研究院進修。學習期間形成了資產階級的人生觀和文藝觀。回國后寫詩《康橋再會罷》。第二次是1925年4月重游,歸國后寫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第三次是1928年8月,寫下了《再別康橋》。

3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陰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

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再別康橋》

寫作背景:

1920年秋季,徐志摩到了英國。本來是準備去那里拜劍橋大學的羅素為師。但他到了英國才知道羅素已不在英國,而到中國講學去了。后來,徐志摩經英國作家狄更生介紹,才得以進入劍橋大學讀書。此間,徐志摩認識了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林長民及其女兒林徽因,他開始苦苦追求這位美貌年輕的才女。為此,徐志摩解除了與前妻張幼儀的婚姻。但不幸的是,后來,林徽因還是與梁啟超的公子梁思成結婚了。于是,一首《再別康橋》,把徐志摩熱烈、真摯、輕柔、細膩又略帶飄逸的浪漫主義個性,作了充分顯示,給后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2

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當然。但我要沒有過過康橋的日子,我就不會有這樣的自信。我這一輩子就只那一春,說也可憐,算是不曾虛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我那時有的是閑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獨的機會。說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在康橋時雖沒馬騎,沒轎子坐,卻也有我的風流。

――節選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

寫作背景:

1925年4月徐志摩重游康橋,歸國后寫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徐志摩的這篇散文獨具大家風范,他將他自己的真性情以及一貫的熱情洋溢于文章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細膩的描述更可傳達出康橋于其生命中的不可或缺。

1

康橋,再會罷;

我心頭盛滿了別離的情緒,你是我難得的知己

我當年辭別家鄉父母,登太平洋去

扶桑風色,檀香山芭蕉況味,

平波大海,開拓我心胸神意,如今都變了夢里的山河,

……

康橋,再會罷!

你我相知雖遲,然這一年中

我心靈革命的怒潮,盡沖瀉在你嫵媚河身的兩岸

此后清風明月夜,當照見我情熱狂溢的舊痕,尚留草底橋邊

……

――節選徐志摩《康橋再會罷》

篇3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原文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此話表達了追求愛情和知己的決心,意思是得到了是我的幸運,得不到是命里注定,不過如此而已。

徐志摩介紹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有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浙江嘉興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雪花的快樂》、《偶然》、《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等。

篇4

關鍵詞:《生活》;徐志摩;藝術表現;思想;精神轉變

中圖分類號:I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02-0028-02

《生活》是徐志摩《猛虎集》中的詩,如果說《志摩的詩》中大都“詩情無關闌的泛濫”,那么《猛虎集》則冷肅沉重,多了些“灰色”的調子,也正因此早期的研究者們多將《猛虎集》視若下品,《生活》也被當作反面教材的典型加以貶斥。《生活》如此的遭際和1933年茅盾對徐志摩的評價不無關聯,茅盾的那句經典論斷:“徐志摩是布爾喬亞‘開山’的同時又是‘末代’的詩人” 影響深遠。此后很長一段時間,研究者們也多肯定其詩歌技巧上的成熟,否定詩中那“淡到幾乎沒有的內容”,于是《生活》因 “暗慘的可怕”也就難逃厄運。進入新時期,對《生活》的評價有所上揚,但總體上還是認為《猛虎集》和《云游》時期,作者的思想“明顯地向斜坡滑下去了”,《生活》中充滿了絕望。《生活》里,徐志摩不再繼續高唱他心中理想主義高亢的樂章,轉而在生活沉重的底板上涂抹悲傷和沉重的色調,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能因此否定此它的成就。實際上,此詩無論是在藝術表現還是在思想內容方面均有值得研究之處,不僅如此,隱藏在這背后強大的語境話語更能引發我們深深的思考。

《生活》的成就之一在于詩歌意象的獨特性和綜合化效應。全詩共八行,七十五個字,可謂是凝練精悍。聞一多早期強調“濃麗繁密而且具體” 的意象,后來逐漸轉向關注意象作為情感和理智凝聚的集合體的特性,這不僅對他本人同時也對徐志摩的詩歌創作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與他的早期詩歌相比,此詩沒有華美的語言,豐贍的辭藻,繁復的修辭,明麗密集的意象,有的只是平實的語言、樸素的意象和樸實無華的情感。徐志摩早期詩中的意象如快樂的雪花、嬌羞的蓮花、夕陽中的新娘等無不具體可感,充滿明麗的色彩感和生動的畫面感。《生活》中的意象則體現了意象作為“一種在一剎那間表現出來的理性和感性的集合體” 的特質。貫穿全詩的兩個意象:黑暗的甬道和妖魔的臟腑看似簡單,實則極富創造性和感染力,它們不僅使沉重的生活形象化,營造出一種猙獰恐怖的氣氛,而且使詩人的心靈具象化,是詩人個人生活和生命體驗的凝鑄。詩人不僅摒棄了意象“程式化”應用的模式,就連意象在傳統詩歌中也是未曾有過的,充滿時代感和詩人的獨創性。這兩個意象既以詩人對生活豐富的感性體驗為基礎,又以詩人對生命深刻的理性認識作結,最終完成了意象對情感和思想進行有機熔合的旨歸。

《生活》的另一出色之處在于詩歌的旋律化傾向。所謂“旋律”并不僅僅是指由音節、平仄、韻腳、格式等外在形式層面的構成要素所形成的詩歌的“節奏感”,更重要的是指詩歌的內在節奏和外在形式完美契合后詩歌所呈現出來的整體“旋律化”傾向,即“音樂性”。新月詩派早期追求 “音樂美”,多是通過對聲韻節奏等外在形式的安排處理而實現的,因而有時難免犯了削足適履的毛病,即為了追求音節句式等形式上的完美而導致了詩歌內容的生硬和拗澀,詩歌情緒的虛空和詩歌韻味的缺乏。徐志摩的《生活》這首詩歌不是“三美”理論的應和之物,不是為了形式而犧牲內容之作,而是體現他對詩歌“音樂性”的嘗試。

關于詩的“音樂性”,徐志摩曾提到:“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它的內在的音節(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的趣味;無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你得拿來徹底的‘音節化’(那就是詩化)才可以取得詩的認識,要不然思想自思想,情緒自情緒,卻不能說是詩。” “字句的排列有恃于全詩的音節,音節的本身還再起原于真純的‘詩感’”。《生活》總共只有八行,每行字數相近,均為九字句或十字句,每句中音節數量也大致相同,故全詩形式大體整齊勻稱。此外,還采用隔行押韻又在內部適當換韻的方式,如奇句的韻腳本為an,臨末兩句奇句則變成ang,這兩個韻腳雖不同,但在聽覺上有一定的相似度,所以詩歌總體感覺依然是充滿節奏感的。這里強調《生活》形式上的勻整并不意味著它同時就淡化了詩歌的內容,相反地,此詩外在的“節奏感”是和內在的“音樂性”融合在一起的,它是在“詩感”的驅動之下自然產生的,是對詩歌情緒恰當而有效的詮釋。《生活》單調、沉郁的基調,從本質上決定了《生活》外形上的大體整齊。相對固定的詩形,相對整齊的音節在吻合詩歌內容需求的同時也使自身成為了詩歌內容的一部分,這和聞一多的《死水》顯然同出一轍。《生活》實現了外在節奏的內在“旋律化”,也就達到了嘗試追求詩歌“音樂性”的目的。

《生活》不但在表現形式上多有值得肯定之處,在思想內容上也較前期更加深沉、厚實。徐志摩生來就是詩人,他單純、好動、天真浪漫,對生活充滿幻想,但同時又敏感且多思,外界的變化無時無刻不沖擊著他的內心,刺激著他的詩思。政治理想的落空,愛情的可望而不可即,現實婚姻的不如意,生活負擔的加重,現實社會的黑暗逐漸把他逼入絕境,他對生活的熱情在一點一滴地消失,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也在一點一滴地被摧毀。詩人曾明確袒露過自己的心跡:“我們在這生命里到處碰頭失望,連續遭逢‘幻滅’,頭頂只見烏云,地下滿是黑影;同時我們的年歲,病痛,工作,習慣,惡狠狠的壓上我們的肩背,一天重似一天”。《生活》之所以“暗慘的可怕”恰恰是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正是詩人彼時“暗慘”心境的折射,詩人把生活想象成一條陰沉逼仄的甬道,暗無天日,只能“摸索著冷壁的粘潮”艱難前行。生活是如此沉悶,令人窒息,猶如“在妖魔的臟腑內掙扎”,惶惶而不可終日。當詩人把生活那種令人不寒而栗的氣氛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的時候,我們也仿佛看到詩人那被現實逼迫得苦不堪言的靈魂。

當時代的沉悶不可阻擋地蓋上頭頂,生活的凄慘不可避免地牽脅著思想的時候,“在怨毒、猜忌、殘殺的空氣中,我的神經每每感受一種不可名狀的壓迫”。《生活》正是詩人為那受壓迫的神經而尋找的詩意的棲所,在這里他任由情緒生發,他盡情地發泄自己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憤怒,他甚至直率地發出和生活一同毀滅的詛咒。《生活》最為人所詬病之處在于最末兩句所呈現出的絕望心態,實際上,我們仍可以看到在生活泥沼中痛苦掙扎的詩人形象,不然他又怎么可能在甬道中艱難地摸索,在“妖魔的臟腑”內奮力掙扎呢?如果說《生活》中真有絕望,那也是詩人在反抗后對現實更清醒的認識,在掙扎中對人生和生命更深刻的領悟。因絕望而掙扎反抗,又因掙扎反抗的無果而更加絕望。

《生活》是展現詩人精神面貌的鏡子,更是無數像詩人那樣的知識分子的心靈寫照。他們同樣懷抱生活能夠綻放理想之花的期待,同樣盼望著理想社會的到來,但最終這種希望只能屈服于無情的現實。《生活》中的詩人是痛苦的,而現實中那些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的靈魂同樣是不得安寧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徐志摩的精神變化不全是由個人因素導致的,而是有著更為復雜而深刻的時代因素,而當《生活》成為了能夠觀照一定時代下特定群體的普遍性精神性特征的文本的時候,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去貶低它的價值呢?

參考文獻:

[1]茅盾.徐志摩論[J].現代,1933(2).

[2]陳衛.聞一多詩學論[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徐志摩.詩刊放假[A].錢谷融.方仁念.新月派評論資料選[C].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281-282.

篇5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就職于上海松江區某部門。出版散文集《那些人 那些景》等多部;主編《語文新閱讀》等十多種書籍,作品被收入中國新文學大系等書種。

幾年前,一部《人間四月天》將已經漸漸隱入歷史煙塵的風流詩人徐志摩拽回了人們的視線,同時也讓我們得以撥云見日,一窺那些與他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女子。張幼儀、林徽因、凌叔華、陸小曼、韓湘眉,這些姓名不僅僅是一個個符號,而是一個個鮮活無比的燦爛生命,在翻天覆地的歷史變革中她們都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今天的主人公是張幼儀,她的人生即使沒有徐志摩,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從一個初中畢業生成長為大學教授再搖身一變成為銀行家,她的一生堪稱一部女性成長的史詩。但是,人生沒有如果,她遇見了那個風流才子,從此在孤寂中消磨著自己熾熱的情感。

張幼儀出生于世紀之交的1900年。從小她便居住在上海郊外嘉定的老宅里。水鄉古鎮溫暖的微風將她塑造成了一個性情溫和的女子;老鎮淳樸的風土人情讓她養成了真純質樸的個性;家庭教育又讓她擁有了許多傳統的道德約束。張幼儀12歲的時候,離開上海就讀于蘇州師范學校。這段時間也許是張幼儀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徜徉在熱烈的學習氛圍中,她的努力和拼搏換來了一個個令人稱羨的成績。如果她可以一直沿著這條路走下去,那么她的聰慧和學識不會亞于林徽因,也許徐志摩會愛上她。但是,生活不會有如果。三年之后,她的四哥張嘉著手為她挑選夫婿了。他在巡視杭州一中時發現了才華橫溢的徐志摩,便迫不及待地與徐父申如定下了兩人的婚約。于是,年僅15歲的張幼儀還未完成學業,便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今天翻看張幼儀的照片,我驚訝地發現她非但不丑而且五官端正,只是舊式的裝束讓她少了幾分少女特有的靈氣。她的身材是略顯高大的,但是永遠挺得端正筆直,下頭是一化的大腳,已經走在了時代的前頭。但徐志摩對她卻是嗤之以鼻的,第一次見到張幼儀的照片時,他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與徐志摩的鄙夷不同,張幼儀對他卻是一見鐘情。自從嫁進了徐家,她便用一生的時間織情網作繭自縛。婚后的張幼儀做到了一個家庭主婦應盡的全部職責,恪守婦道、相夫教子。但徐志摩對她卻是愈發冷淡了,幾乎到了相敬如“冰”的地步。其實,這種現象在當時的中國是普遍存在的,蕭紅在她的書里便提及過,當時的進步青年是將家中奉父母之命娶來的妻子視作封建殘余的。

張幼儀隨著徐志摩出國后,他們的關系更是急轉直下。徐志摩是浪漫多情的詩人,對每個人尤其是他追求過的女子來說他都是溫柔的,但是對張幼儀他卻是冷酷無情的。張幼儀第二次懷孕時,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因,他對張幼儀說:“把孩子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險的,張幼儀說:“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的。”徐志摩冷冰冰地說:“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徐志摩要馬上離婚,見張幼儀不答應,便一走了之,將她一人撇在波士頓。張幼儀再見到他時,是簽署離婚協議的當口,徐志摩果斷地簽完協議之后,便義無反顧地投入新生活中去了。對于這段糾纏不休的感情,男主角的態度是決絕的,但對于女主角,卻是永遠難忘的,不管對方知不知道,她都竭力想成為對方心目中喜愛的女子。

篇6

將兩種事物加以對比,以此來確定兩者異同關系的一種思維過程和方法,我們稱之為比較。在比較的基礎上加以分析、鑒別,有分析、有鑒別才能有發展、有創新;比較分析中易于發現事物的特征,加深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從而提高分析、鑒別能力。所謂一切的價值都是在比較中看出來。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過程中,適當運用比較分析這種方法,讓學生區別不同作品的異同之處,發現不同的作家作品在思想內容、藝術形式等方面的特點,幫助學生在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基礎上,形成較強的文學鑒賞能力。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要對作家作品的分析和講解有意識地滲透和運用比較分析方法,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將同一流派不同風格的作家作品進行比較。即使作家的創作理念相同,由于個性的差異,也會對文學創作產生不同的影響。這就是曹巫所言的文以氣為主。如教學中,將聞一多與徐志摩的創作進行比較。聞一多與徐志摩同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都是新格律詩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但由于不同的個人氣質、家庭環境和生活經歷,使得兩位詩人的創作呈現出不同的特色。愛是聞一多和徐志摩詩歌創作的主題,但聞一多表達的是對祖國、對人民的愛,對祖國無限熱愛的情感成為貫穿他的詩集《紅燭》和《死水》的一條紅線;而徐志摩傳達的愛是自由,是戀情,他的詩作《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歌詠的主要對象是愛情,表達戀愛的喜悅、悲傷和痛苦。聞一多把生命融人了祖國的懷抱;徐志摩把生命局限在自我的天地。當然,徐志摩也有反映人民疾苦的詩作,如《先生,先生》《蓋上幾張油紙》,但他的同情僅停留在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層面上,與聞一多憂國憂民的襟懷迥然不同;同樣,聞一多也有寫愛情的詩作,如《紅豆》,其中表達的是真真切切的相思,與徐志摩空靈縹緲的理想也有差異。這就是劉耙在《文心雕龍體性》篇所言的情性所棟,陶染所凝。

再如同樣是21世紀21年代問題小說的女性代表作家冰心和廬隱,作品風格也有很大的差異。對母親的愛、對兒童的愛是冰心作品表達的主題,她一直試圖用母愛、童心來幫助讀者認識世界、化解矛盾,進而消除人與人之間心靈的隔膜;而同樣的現實世界,在身世坎坷的廬隱筆下卻是一個只有恨,沒有愛的人間。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會認識到生活經歷和個性性格對一個作家成長的重要性。

2.將同一題材不同作家的創作進行比較分析。如茅盾的《春蠶》、葉紫的《豐收》和葉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都是反映豐收成災主題的小說,三部小說表現的主題相同、選取的時代背景相同,但它們選擇的描寫角度卻不盡相同,可以放在一起讓學生作比較分析。通過比較分析,我們會發現,《春蠶》和《豐收》是以人物的遭遇、命運為線索,敘述了農民從萌生希望到希望破滅的過程,是以縱剖面的形式展開的。這其中農民的喜悅、焦慮和悲痛欲絕交融在一起,震撼著讀者的心靈;《多收了三五斗》則是把最生動也是概括性最強的果米場景展示在讀者面前,截取的是一個最具說服力的橫斷面,比較集中地表達了當時的廣大農民因失望而產生的憤f心情。比較中,我們還會注意到,同樣以縱剖面形式敘述情節的《春蠶》和《豐收》,在描寫的形象上也不盡相同。《春蠶》中的主人公老通寶是一個正在走向破產的中農;而《豐收》中的主要人物云普叔,則是一個毫無產業的貧農。通過這樣的比較分析,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感受不同作家創作風格上的差異。

再如分析朱自清的散文《槳聲燈影中的秦淮河》時,可以與俞平伯的同題散文作比較。盡管是同題之作,兩篇散文卻風格迥異,各有千秋。朱自清的散文描述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的真切,像一幅工筆的山水畫,細膩生動;而俞平伯的文章則描述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的縹緲,大筆的寫意勾勒,盡顯朦朧之美。兩篇作品同為情景交融之作,但描寫上卻各盡其妙。朱自清偏重于自然景物的描寫,表現的是對現實的一種正視;而俞平伯則重在描述主觀的感受,透露出的是一種虛無。就語言而論,朱自清的語言典雅自然,俞平伯的語言清秀跳躍。而恰恰是審美認識和文學素養的差異,使得兩位作家面對一樣的情景,寫出了這樣觀察視角不同,感情體驗也不同的兩篇文章。比較分析中,兩位作家創作風格的差異顯而易見。

3.將同一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比較。如教學中,將巴金寫作時間前后相隔十三年的兩部重要長篇小說《家》和《寒夜》進行比較分析。在《家》里,突出描繪的是覺慧、覺民、琴等寄托了作者正面理想的充實生命,《寒夜》中則出現了像汪文宣、曾樹生這樣曾經有過豐富、充實生活的委頓生命,而這個變化正表現了巴金敢于面對現實、隨時矯正自己創作方向的可貴的現實主義創作態度。就主題而言,《家》和《寒夜》控訴摧殘人、窒息人的社會現實是一致的,但表現形式卻不盡相同。《家》對社會現實的控訴,是通過人物形象的描繪和具體情節的鋪排自然實現的,是直接的;《寒夜》對社會現實的控訴,卻是寄寓在整個藝術畫面里,是有節制的,含蓄的。也就是說,同樣是抒情,《寒夜》比《家》深沉、含蓄,而這也恰恰說明巴金創作風格開始逐步走向成熟,已由早期的積極浪漫主義向充分現實主義轉化。通過這樣的比較分析,可以引導學生感受一個作家的創作思想、創作方法、創作風格的演變歷程。

4.將同一作家同一題材不同體裁的作品進行比較。如將徐志摩的詩歌《再別康橋》和他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進行比較。兩部作品描寫的對象都是英國的康橋,但前者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嚴格遵守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主張,借助優美的意象,表達了一種依依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后的感傷之J睛,語言自然,于平實中透出華美。后者是以康河為中心,描述了在康橋的種種見聞和感受,表達了對康橋的無限柔情。全文寫景但又不局限于景,狀物而又不拘泥于物,以抒情達意為主,記游狀物為輔,寄情于景,寓意于物,語言濃墨重彩,生動活潑。兩者相比會發現,詩比散文更凝練,更有意境,抒情味道也更濃;而散文比詩表達得更充分,更洋細,敘述色彩也更強。可以這樣講,詩是散文的濃縮和詩化,散文則成為詩的擴充和注釋,兩者各盡其妙。這樣的比較分析,可以引導學生發現同一作家在不同作品中創作手法的差異,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充分認識不同文體的特點。

5.在同一部作品的內部進行比較。如魯迅的自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卻有一個文言文的小序,這樣的設置看起來是很矛盾的,那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安排?帶著這樣的疑問,引導學生對文言文的小序和自話體的日記文本進行比較分析,從而揭示作品形式中暗藏的玄機。小序是清醒的我寫的,而正文則是狂人寫的,舊記記錄了狂人的感受,而小序則告訴我們,舊記不過是狂人的瘋話,又對舊記予以了否定,具有扭轉和顛覆日記敘述的作用。為了突出這樣的矛盾對立敘述,特意使用了文言與自話這樣相反的敘述語言。小序和日記的這種矛盾對立造成了一種反諷,由此構筑了《狂人日記》整體結構的反諷,使得小說文本具有一種分裂性,對立的因素相互嘲弄與顛覆、消解。130不僅如此,《狂人日記》的這種反諷結構方式還豐富和深化了作品的主題。借助小序和舊記構筑了兩個世界:一個是狂人眼中的正常人世界,一個是正常人眼中的狂人世界,誰醒?誰狂?比較分析中,其中深意自然會清楚。

6.將同一主題、不同時代的作品進行比較。教學中,可以將現代作品與古典名作進行比較,感受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所表現出的時代精神。如講解魯迅的作品《祝福》時,可以將其與關漢卿的《竇娥冤》進行比較分析。盡管魯迅和關漢卿生活年代不同、思想境界不同、創作風格也不同,但兩部悲劇有一個共同的基調,就是對黑暗的封建制度、殘酷的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兩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祥林嫂和竇娥,都是受迫害的下層勞動婦女,生活的艱辛,精神生命的空虛,社會的迫害,造成了她們的悲劇。但同樣是悲劇,同樣的悲劇女性,帶給我們的感受和思考卻是不同的。竇娥死后,冤情得以昭雪,我們會在淚水中含笑;祥林嫂死了,魯四老爺還在罵她,魯鎮的人也照常忙著祝福,《祝福》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欲哭無淚的沉重。兩部作品,都對罪惡的社會進行了控訴,但一個側重于揭示腐敗吏治對人的剝削和迫害;一個側重于從人的尊嚴和價值這一角度抨擊封建禮教對人的精神的摧殘。關漢卿以激憤之筆,將抨擊的矛頭指向封建政權;魯迅則以悲憫之心,尋找女性悲劇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他們在各自的歷史高度上先后樹起了我國悲劇藝術的兩面大旗,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古典戲劇藝術與現代小說悲劇各自的特點和發展方向。

篇7

摘要:文章主要從徐志摩翻譯中體悟到詩理,體悟到語言美、音樂美對詩歌形式的重要性,以及其歐化句"歐而化之"的特色,總結出徐志摩的翻譯為創作提供了寶貴且豐富的資源,對其創作成功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關鍵詞:徐志摩 翻譯英詩 詩歌創作

徐志摩不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杰出的詩人、作家,而且是一位翻譯成果頗豐的翻譯家。徐志摩詩歌創作的成功離不開翻譯英文詩歌過程中對他產生的影響。介紹和翻譯外國文學,是五四和文學革命的重要內容,是徐志摩自己文學活動的重要方面。就徐志摩來講,譯介翻譯外來詩歌,給他自己的創作實踐也帶來不少益處。

翻譯外來詩歌,給了徐志摩仔細推敲詩理的實踐機遇。“誰不曾見過野外的草花,但何以華滋華斯的《野水仙》獨傳不朽?誰不曾聽過空中的鳥鳴,但何以雪萊的《云雀歌》獨享盛名?”. 他還說到:“詩是人天間的基本現象之一,同美和戀愛一樣不容分析,不能以一定義來概括的……” 徐志摩從正反兩方面的比較分析里,窺探著詩的秘密。他探討了詩美的根源,思考了內容和形式等詩內外在素質的關系問題,也探討了詩的構思、創作靈感等創作過程的一系列理論問題。就徐志摩而言,他對這一系列理論問題的探討,是和他詩歌創作及翻譯實踐同步進行的。這樣,譯介外國詩歌促進了他對詩理的關注和他的詩歌創作。

在譯詩過程中,徐志摩更警悟到了語言之于詩的重要性。“愛文藝之諸君,為什么,譬如蘇曼殊的拜倫譯不如郭沫若的神韻節奏?”詩歌語言的基本特征是高度凝練集中,徐志摩從這個特征出發,努力發掘漢文字的表現力,尤其是白話語言文字的表現力。徐志摩那清麗、優雅、柔美、準確的文字,得益于他的譯詩追求,也是他長期詩歌語言美追求的結果。

徐志摩在翻譯中,學到了外國詩歌精到的技藝。在他的詩歌創作中,我們也會程度不同的看到,他借鑒運用了外國詩歌的想像及豐富的表現技巧與手段。徐志摩一邊翻譯,一邊寫作。兩者不可避免地互相影響與互相滲透。

徐志摩在詩歌內容和藝術技巧上受哈代影響最大。哈代的優秀詩作中幾乎沒有兩首詩的格律是相同的。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仍在格律方面進行探索。對于文學革命,志摩的反應是―在這點上,他從哈代的榜樣中吸取了巨大的力量―不停歇地運用各種格律和詩體形式進行試驗。他的詩包括十四行詩、歌謠和無韻四行體詩,運用抑揚格、抑抑揚格、民歌節奏,采用獨特格式的纖細新穎的韻律,他創立了格調鮮明的新式對偶句,以重讀單音字奏效,并且引進了招眼惹目的英國風格。盡管生命短暫,但他也像哈代一樣,“至終仍在進行摸索。”

徐志摩譯的哈代的《致人生》(To life)和徐志摩的創作《灰色的人生》都描寫了文學的本質,描繪了文學與人生的關系,也就是文學對人生的作用。徐志摩說:“人生是苦的”,他認為深沉的悲哀與苦楚深深地盤伏在人生的底里,他相信生的質是苦而不是樂,是悲哀而不是幸福,是拘束而不是自由。所以他在詩歌中吟唱:

我想―我想開放我的寬闊的粗暴的嗓音,唱一支野蠻的大膽的駭人的新歌

……

來,我邀你們到民間去,聽衰老的,病痛的,貧苦的,殘毀的,受壓迫的,煩悶的,奴役的,怯懦的,丑陋的,罪惡的,自殺的,―和著深秋的風聲與雨聲―合唱的“灰色的人生”!

再看哈代的《致人生》 (To Life):

0 life with the sad seared face

1 weary of seeing thee,

And thy draggled cloak,and thy hobbling pace

……

That earth is Paradise?

I’11 tune me to the mood,

And mum with thee till eve;

And maybe what as interlude

I feign,I shall believe!

可見徐志摩在《灰色的人生》里的思想是受了哈代《致人生》的啟迪。

徐志摩的詩歌特點強調音樂美,這與西方詩歌強調音樂性不無關系。與他的翻譯、閱讀不無關系。他對十九世紀英國浪漫詩人推崇備至。華茲華斯、拜倫、雪萊、濟慈都曾對他產生了不小影響。

徐志摩詩歌的音樂性主要表現在韻律上。英語詩格的音韻是通過重復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音素而產生的,是構成詩歌的音樂美和藝術情趣的重要元素。英詩中常見的音韻形式可分為兩大類:行中韻和尾韻。行中韻是詩行內通過重復使用相同或相近似的音素而產生的,具體表現為頭韻、腹韻等,頭韻是指一行詩或一個句子中,由于較為鄰近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的起首輔音相同而產生的音韻。

如fire和folk。腹韻也稱元音疊韻或半諧音。相同或相似的元音在詩行中重復出現,即構成腹韻。如old與close,though與know,等。頭韻與腹韻類似漢語的雙聲疊韻。尾韻也叫腳韻,是指詩行與詩行之間在行末的押韻。英語詩歌押韻的格式靈活多變,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類:第一,連續韻,指鄰近的兩行詩相互押韻的格式,全詩或一個詩節中詩行按照aa,bb,。。的次序押韻即為連續韻。布萊克的《老虎》一詩就是這樣。第二、交叉韻,指隔行押韻。其韻式為abab。第三、首尾韻也叫抱韻,是指含有四個詩行的詩節中,第一行與第四行押韻,第二行與第三行押韻,其韻式為abba。

在徐志摩翻譯的一些詩中,基本韻式用的很多。如阿諾德的《諫詞》就屬于abab式:

撒上玫瑰花,撒上玫瑰花,

休摻雜一小枝的水松!

在寂靜中她寂靜的解化;

阿!但愿我亦永終。

徐志摩的作品《問誰》、《去吧》、《一星弱火》、《西伯利亞道中憶西湖秋雪閹蘆色作歌》、《叫化活該》、《再別康橋》等都用了這種韻式。象《雪花的快樂》、用的是aabb韻式: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地在半空里瀟灑,

我一定認清我們方向――

飛揚,飛揚,飛揚――

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像《為要尋一個明星》用的是abba的抱韻式:

我騎著一匹拐腿的瞎馬,

向著黑夜里加鞭;

向著黑夜里加鞭,

我跨著一匹拐腿的瞎馬!

《再別康橋》之所以成為徐志摩詩中的經典,除音樂美外,還有歐化句的使用。徐志摩作品中因為歐化句,翻譯腔被人貶為語言“生硬不堪,估屈警牙”。徐志摩的名篇卻得益于正確運用歐化句式例如,“輕輕的我走了”,是英文Quietly I went away,按現代漢語當是“我輕輕地走了”。又如“沉默是今晚的康橋”,的是英文的倒裝句法,是把表語提前的結構,英文結構為silent is tonight’s Cambridge 。

再如徐志摩的《偶然》最后一節: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像“在黑夜的海上”副詞片語在詩中置于句末,當然有些歐化。不過這樣使用,今日已經習以為常,不值得計較了。倒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歐化得十分顯明,卻也頗為成功。主語不同的兩個動詞合用一個賓語,在中文里是罕見的。中國人慣說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能簡化為“公說公有,婆說婆有,理”,徐志摩如此安排,確乎大膽,但是說來簡潔而懸宕,節奏上益增重疊之感。如果堅持中國文法,改成“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反而嚕蘇無趣了。他是按“You have yours and I have my direction”結構造的詩句。

另有一處句法上的歐化,卻不易察覺,那便是最后三行。“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不但是一個名詞片語,而且是句子的賓語,承受的動詞又是雙重的―“記得”和“忘掉”,正是合用這賓語的雙動詞。徐志摩等于在說:“你記得我們交會時互放的光亮也好,你忘掉我們交會時互放的光亮最好。”不過這么說來,就是累贅的散文了。在篇末短短的四行詩中,雙動詞合用賓語的歐化句法,竟然連用了兩次,不但沒有失誤,而且頗能創新。此歐化用法為“歐而化之”,而非“歐而不化”。

朱自清先生將白話文的歐化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模仿歐化語法,一般人行文時,往往有牽強不過的詞匯,讀起來感覺非常別扭。第二個時期注重到歐化的方法,如徐志摩的文章就是代表這個時期的成功作品。盡管徐志摩作品中有大量的難懂的歐化句,那是第一時期的產物,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翻譯和創作中的語言表達日臻完善。

對徐志摩創作產生影響的西方文化中有思想意識、文學、藝術等諸多因素,本文是由文學翻譯一維推演開去,把他的翻譯作品作為西方影響的一個組成部分,從翻譯對徐志摩的創作影響關系為切入點,力圖彰顯徐志摩與西方文化的深層聯系,把握徐志摩創作成功的西方源泉,這既是對徐志摩作品研究的一次深度開拓,又可以管窺所有身兼譯家和作家的創作之路以及中西文化交融與現代文學之關系。

參考文獻:

[1]謝冕.徐志摩作品欣賞[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

[2]許鈞.譯介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篇8

一、古典詩詞題材藝術歌曲

中國豐富的古典詩詞為藝術歌曲的創作,提供了厚實的基礎,如從周代的《詩經》、春秋戰國時期的《楚辭》到秦漢的《樂府詩》、漢代的《相和歌》,再到唐詩、宋詞、元曲等等,都為我國的作曲家們創作藝術歌曲提供了豐富的擇選。古典詩詞格調清新,韻律優美流暢,蘊意深遠,具有樸素的哲學思辨之感,發人深省,令人回味無窮。作曲家選用的詩詞大多采用名家名作,他們對這些詩詞的再創作,使得古典詩詞另具美感,是對詩詞的另一種升華。

陳田鶴從小在父親的熏陶下,熱愛古典文學,曾在家鄉永嘉就讀私塾,自幼酷愛詩詞、文學、音樂。1932年曾與好友陳慶之一起為《蔥蘢晨報》編輯副刊―詩刊《山雨》。他本人也在詩刊上發表詩作,1941年曾作詩《懷念曲》以思念當時還是女朋友的妻子(陳宗娥)。

陳田鶴對古詩詞是十分鐘愛的。他的第一首作曲就是古詩詞,宋代向鎬的《如夢令?誰伴明窗獨坐》。第二首作品是宋代黃庭堅的《清平樂?春歸何處》。還有古詩詞作品:張繼的《楓橋夜泊》、秦現的《江城子?西域楊柳弄春柔》、晏幾道的《菩薩蠻?個人輕似低飛燕》等等。

陳田鶴的古詩詞歌曲創作具有很高的水平,這和他從小對古詩詞的熱愛形成的深厚廣博的傳統文化修養是分不開的。廖輔叔先生稱贊他說:“對詩詞的欣賞不愧為獨具只眼的”。

例1:《如夢令?誰伴明窗獨坐》

1931年,陳田鶴在如夢令?誰伴明窗獨坐“上海國立音專”求學第二年時,創作了他的第一首藝術歌曲:宋代向鎬的《如夢令?誰伴明窗獨坐》。

如夢令?誰伴明窗獨坐

宋?向鎬

誰伴明窗獨坐?

我共影兒兩個,

燈盡欲眠時,

影兒也把人拋躲。

無那!無那!

好個凄惶的我!

這首詞是愁苦、寂寥的、孤獨的、苦悶的。引起了陳田鶴的回憶,貼切的表達了他記憶中的童年生活。

此詞以“誰伴”兩字開頭,突出作者在窗前等下孤獨而坐,思考自己的人生,有誰與我作伴?只有我自己和影子兩個相依想存,但是影子是不能長久的。燈盡后,連影兒也拋棄我了,更加襯托出自己的孤單。我很凄惶,很無奈的嘆息,彷徨無助、苦悶的心情躍然詞間。

當陳田鶴看到這首詞后,馬上就與之產生了共鳴,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生活。9歲喪母的陳田鶴在繼母的冷淡,孤獨的、苦澀中渡過。他借向鎬的這首詞來抒發童年心靈上的創傷,反映了他艱難坎坷的人生經歷。

此曲旋律哀傷婉轉,曲式結構工整,帶變化音的西洋小調式,典型的歐洲作曲技法,風格上很相近于老師黃自的筆意。

例2:《楓橋夜泊》

1935年,陳田鶴從武漢回上海途徑蘇州游玩,觀寒山寺景,不由得想起了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一首七絕詩,描寫了江蘇城外寒山寺的秋夜江邊之景象,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思鄉之情。此詩意境幽遠,秀美雋永。作者觀景視物,欣賞了幽美的夜色后,在靜謐的夜晚聽到鐘聲,顯得格外的突兀和落寞,升起縈繞在心頭的憂愁。

此境此景引起了陳田鶴的回憶,想起了自己的求學之路。幾次三番因為經濟原因而輟學,孑然一身,工作何去何從,一家老小八口人還等著自己養活,面對著滔滔江水,跳動的星點漁火,心中不禁泛起淡淡的惆悵。此詩正應和了此時的心境。全曲共有十個小節,算是一首“袖珍”型的作品。全曲運用五聲調式寫就,鋼琴伴奏寫的簡單,但很有意境:右手兩小節在高音區清麗的和弦連接下開始,猶如河面上泛起的微波,向人展示客船夜泊寒山寺的畫面。音樂將張繼的這首七言絕句詩意表達無遺。

二、近現代詩詞題材藝術歌曲

1919年“五四”,提出白話文寫作,興起了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的新詩體―“自由詩”體。它講究表達情感自由奔放,韻律不受限制,結構自由,段數、行數、字數沒有既定規格。語言淺顯易懂,非常適合表達現代人的思想感情。在20世紀20、30年代非常受大眾歡迎,代表人物有:徐志摩、林徽因、郭沫若、未瀚章、郁達夫、廖輔叔等。

在陳田鶴的藝術歌曲中,創作了許多“自由體”詩的作品,與多位詞家合作過,其中以與徐志摩、廖輔叔等人的合作較為頻繁。

陳田鶴與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Γ字┥,留學美國時改名志摩。曾用筆名:南湖、詩哲、海各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1915年畢業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留學,入劍橋大學,研究政治經濟學,1926年任中央大學(南京大學)教授,在英國劍橋大學深受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返國后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作。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1924年與、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詩評》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與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詩好朋友。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和、聞一多等人創立“新月書店”,創辦《新月》雜志。曾游歷蘇、德、意、法、英、美、日、印多國。因飛機失事而遇難早逝,時年34歲。

徐志摩的詩歌具有形象性、可感性。他有豐富的想象力,能把抽象的事理化為生動、可感、可見的具體形象。他的詩大多是抒發理想和表現愛的,也有暴露社會黑暗和表達對勞動人民同情的,探討生活哲理的,以及借景抒情的。

陳田鶴的藝術歌曲中也有選用徐志摩的詩。如:《山中》、《天神似的英雄》等。

山中

徐志摩

庭院是一片靜,

聽市謠圍抱;

織成一地松影―

看當頭月好!

不知今夜山中

是何等光景;

想也有月,有松,

有更深的靜。

我想攀附月光,

化一陣清風,

吹醒群松春醉,

去山中浮動;

吹下一針新碧,

掉在你窗前;

輕柔如同嘆息―

不驚你安眠!

這首《山中》是徐志摩作于1931年4月1日。這首詩是徐志摩寫給當時已是梁思成妻子的林徽因的。他去探望在香山療養肺病的林徵因,看到昔日戀人憔悴的身影,有感而發寫成此詩。

第一段借香山的夜景引出了第二段的“不知”二字,設想香山的夜、月、松引出思念。 第三段熱切的愿望,希望自己是風、是月光、是松葉,能借助這些事物靜靜地注視著你,但不想把你的情感驚動,蘊而不渲的一縷情思表露無遺。表達了詩人對昔日戀人的眷戀和呵護之情。

篇9

那只小鳥多像是一個人,獨自在春天的林間沉思、冥想,回憶從前。

春風沉醉的夜里,讀林風眠先生的書。原來,他的故鄉在廣東梅縣,幼年時,見族人們將出逃的母親逮回來毒打,他躲在門后大哭,小小的他奮不顧身撲向母親,用單薄的身軀保護著受欺侮的母親……直到他白發蒼蒼的暮年,再也沒有回過故鄉,因為,故鄉有他抹不去的疼痛和悲傷。盡管,故鄉的俊山秀林,花鳥魚蟲一次次出現在他的夢里,永遠保留在他的畫里。

他的一生竟都是孤單的,沒有享受多少家庭的溫暖。成年后,他在法國學畫,認識了第一任妻子,而后第一任妻子病逝,他娶了另一位法國女子,生有一個女兒。他一個人常年住在國內,妻子和女兒留在國外,多年也見不著面。他一個人煮飯燒菜,維持最簡樸的生活。一個人在家里整天作畫,一天連畫幾十張、一百張,都不甚滿意,于是,皆撕毀了,再畫。

畫家黃永玉在文中寫道:一次去拜訪他,當時正是“”剛結束,林先生出獄不久。推開門,見七八十歲的林先生抱著一個七八十斤的煤爐進屋。那時,他一個人生活已經很久了,一位偉大的藝術家照顧著另一位偉大的藝術家。讀到此處,令人無限感傷。

看他畫中的仕女,穿白衣的女子坐在堂前,神情從容、安詳靜穆,無比圣潔。身邊的瓷瓶里插著白色的花或是幾枝寒梅,她們或是撫琴,或是凝神,端然、靜美、素凈之極,徹底絕了人間的煙火氣。她們泊在畫家的心里,一輩子,終難忘。我一直認為,她們是孤獨的,她們代表了林風眠對女性美好的向往。她們或許是他的母親,他的妻子,他的姐妹……無一例外,她們是那樣的孤單、寂寞,卻如夢境一般的美好。

孤獨和寂寞是藝術創作必需的境界,它滋養了一代大師,也成就了一代藝術大師。

在中國美術館看吳冠中先生畫展,有一幅畫名《逍遙游》,千絲萬縷的線條鋪滿畫面,桃紅幾點,柳綠幾條,那些線條如裂帛,如急雨,如彩綢,又仿佛柳枝在春風中肆意飛舞。可是,卻有一個灑脫、詩意的名字:《逍遙游》。他畫這幅畫的時候已經八十歲了,他的畫意和情思不就是春風里的枝條,隨意飛舞、瀟灑、孤單、自我。用抽象的形態表現了大自然的律動和自己內心的感受,令人耳目一新。藝術從來都是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吳冠中一生徜徉在藝術的殿堂里,常常一個人外出寫生,飽覽名山大川,山中看云,舟中看霞,一走就是幾個月。頭戴草帽,面容憔悴,衣裳上粘滿了作畫時的顏料,多少天也不知道換一件干凈的衣裳。不相識的人,誰會認出這樣一位衣衫不潔,又黑又瘦的老人是大畫家吳冠中呢?

《逍遙游》大概是他暮年作畫時最好的心靈寫照。在藝術的殿堂里,逍遙自在,從容舒展。如云端的燕子,天空的白朵,無拘無束,自由馳騁。暢游在藝術的天空,孤獨和寂寞就是一種最美的享受,那是一個人的華宴,一個人的孤單,一個人的心醉,一個人的馳騁。不要喝彩,也不要掌聲。

只有內心寧靜,淡泊如水的人,才懂得享受孤獨的美和憂傷。

民國一代名媛陸小曼,大多人知道她,因為她是詩人徐志摩的遺孀,她另一個才女身份完全被世俗遮蔽了。

她冰心聰明,才情非凡,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十六歲精通法文和英文,翻譯過《泰戈爾詩選》等,擅長昆曲……

看她年輕時的一幀黑白照片,一個人坐在桌前讀書。一頭短發,穿著素色典雅的旗袍,一串珍珠項鏈垂在胸前,那么優雅、嫻靜、美麗。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水蓮花不盛涼風的嬌羞。一位女子低頭讀書的時刻,連世界都安靜了下來。

她二十九歲時,徐志摩乘坐的飛機失事,詩人香消玉殞。此后,她再也沒有穿過一件紅色的衣裳。她生命中最絢麗燦爛的年華永遠過去了,煙花一樣的女子,一瞬間燃盡了韶華,連同她美好的愛情。

后來,她忍住所有的孤寂和哀愁,傾盡所有,出版了《志摩全集》《志摩詩選》。那時候,徐志摩并不是什么紅色詩人,愿意幫她的人不多。中年的她洗盡鉛華,提起一支畫筆,寄情山水間。她的山水畫品格極高,寥寥數筆,遠山、峭壁、流水、近處的樹木,山寒水瘦,枯筆盡顯,沒有人間的煙火氣息。連畫中的人也是這樣,孤寂的,寒意彌漫,如同她自己的人生,再現她那時內心的足跡,寂寥、孤獨、寒冷。

此時,孤獨是一種境界。

她暮年時任上海中國畫院專業畫師,舉辦過個人畫展。

讀她寫的《遺文編就答君心》,真是才女文章,文風流利,靜氣流淌。她在文中回顧自己一生的情感,云淡風輕,從容安然,原來一切皆被原諒了。

一代才女的命運就像一場夢境。在“”來臨的前夕,她病逝于上海。死得那么及時,又那么幸福。因為她沒有看見那個黑白顛倒的時代。

寒風凜冽的時節,在北京的護國寺胡同里,看見梅蘭芳故居,已是下午四點多,故居謝絕參觀。我站在故居前拍了照片,因為這里曾經住過一位藝術大師。記得電影《梅蘭芳》中的對白,他的朋友說:“誰毀了梅蘭芳的孤單,誰就毀了梅蘭芳。”說得多好!不論哪一門藝術,要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都不是嘩眾取寵,更不是輕松自如,信手拈來的。只有甘愿忍受孤獨、寂寞的人,苦心錘煉者,才能成為一代大師。不論繪畫、文學、還是戲曲。

任何一門藝術,皆是超越功名和浮華的,到了一定的境界,都是向內而求的。那是一種內在的修煉。

春日里,常一個人去江畔賞花。先是料峭春寒中的梅花開了,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寒風吹過,暗香襲人。不幾日,便是柳絲如煙,梨花似雪,陌上桃花開遍。桃花落了,一地嫣紅的花瓣。此時櫻花開得正艷,仿佛一個女子心中深藏的愛情,春風一吹,就被他一個深情的眼神一瞬間喚醒。狂熱的,燦爛的,癡迷的,不顧一切開遍塵世間,只要他知曉她的心。

有時落了細雨,獨自在江畔看落紅翩翩,空中還飄著雨滴和幾聲鳥鳴,什么也不想了,一路看過去,就是境界。

我有一江春水,兩岸繁花,并不覺得孤單。因為,內心飽滿如繁花盛開的春天。

忽然明白了大師心里的孤獨,他們的內心,已是繁花落盡后,枝頭一枚堅硬成熟的果實,他不為俗世所打擾。堅定、執著、孤單、一意孤行,內心卻無比的強大。

篇10

【關鍵詞】詩歌教學信息技術情景教學多感官聯動

著名詩歌評論家王家新教授指出:當前的“中學詩歌教學普遍缺乏一種語文本位、文學本位意識。過于注重于詩的思想意義,甚至把詩歌課變成了思想教育課。要注重從審美層面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真正把詩歌當做詩歌來教,讓教學回歸詩歌本身。”(1)

詩歌教學是否已無法跳出現有瓶頸?其實,只要我們的詩歌教學夠生動、夠立體,相信詩歌一定能以其獨特的姿態搖曳學生的心靈之樹,以其特有的芳香濡染學生的精神氣質。

為此,筆者針對初中七年級學生理解能力較差,詩歌積累不夠、感悟較弱,好奇心強、形象思維發達,喜歡生動、形象、活潑的課堂氛圍等特點,創設了真正以學生為本,適合現在“00后”的多感官聯動教學新模式!

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夸美紐斯指出:“興趣是創造一條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詩歌心向往之,是詩歌教學的首要任務。

課前多彩學習套餐

宋朝張舜民有詩云:“詩是有聲畫,畫是有形詩。”自古至今,便有詩畫同源之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人們也常說“如詩如畫”。不僅如此,詩歌音律上的音樂美,詩人創作背后的故事美,還有情到深處的濃情美……處處美不勝收,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不就是讓學生去尋找美、詮釋美、感悟美,從而創造美嗎?

為此,筆者在《再別康橋》的課前自主學習中,設計了如下套餐:

【必選套餐】

藍色套餐:讀一讀:我來朗誦這首詩。(通過朗讀體會詩歌感情,展示詩歌音律美。)

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所以,讀的時候,我會注意用語氣。我還會選擇的音樂來烘托感情。

白色套餐:憶一憶:詩歌的鑒賞角度。(通過回憶散文詩《蔚藍的王國》語言的鑒賞方法,探索詩歌的鑒賞角度及方法。)

【自選套餐】(選其一)

紅色套餐:找一找:我了解的徐志摩。(搜集關于徐志摩的生平資料,創作作品,優秀篇目。)

金色套餐:畫一畫:志摩筆下的康橋。(從詩歌中描繪的意象、意境入手,畫出徐志摩詩中的康橋。)

綠色套餐:搜一搜:再現當年的康橋。(通過網絡,尋找康橋的圖片資料,制作成ppt,現場再現康橋美景。)

紫色套餐:學一學:明確詩歌意象、意境。(通過學習資料的查找,了解詩歌的體裁特點,明確詩歌意象、意境的內涵。最好列舉學過的詩歌來進一步解釋。)

這些套餐難度上有跨度,方式上較多元,從尋找徐志摩的生平、康橋的資料,到詩歌意象、意境概念的初步理解,讓學生通過查找、搜集現有資源進行有效學習。生動、有趣又多角度的預習方式,一下子吸引住了學生,他們對詩歌學習的興趣空前高漲。

課堂漫步詩意畫卷

在《再別康橋》的成果展示上,有的學生伴著音樂深情誦讀,令人陶醉;有的學生將徐志摩和康橋的情緣娓娓道來;有的學生制作的康橋視頻令人身臨其境;也有學生對意象、意境有了自己深入的理解。在講到詩歌意象、意境的理解時,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發表了本組的學習成果。

“意象是表達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意境就是意象和作者情感的融合。例如《漁歌子》中的意象是西塞,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向我們描繪了西塞山前,白鷺展翅飛翔,桃花盛開,春水初漲,鱖魚正肥美。漁夫戴上青色的斗笠,披著綠色的蓑衣,斜風拂面,春雨如絲,漁夫在悠閑的釣著魚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對自然的向往與熱愛。”

甚至有學生將腦海中的意境繪于畫布之上。

課后用想象續寫神話

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朱光潛說:“作詩和讀詩,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聯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詩的境界愈深刻;聯想愈豐富,詩的境界愈美備。”“欣賞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想象活動”,“沒有想象就沒有藝術的創造,沒有想象也沒有藝術的欣賞”。(2)而詩歌的鑒賞就是一種依靠想象、聯想的再創造。

因此,倘若詩歌教學僅僅滿足于課前的預習、課堂的掌握和課后的習題,那么會扼殺很多學生的創作欲望和文學熱情。當他們在課堂上領悟了作品的內涵、有了深刻的情感體驗后,如果能乘勝追擊讓他們把這份感悟和體驗表現出來,你會驚奇的發現,他們是那么有靈性、那么有激情。

筆者的詩歌教學,常常順帶著一次小規模的詩歌沙龍――學生詩歌學習成果展示會,學生對此興趣濃厚。在教授《再別康橋》時,學生們的詩歌鑒賞能力、想象聯想能力就又有了長足的進步,在詩歌沙龍中,有同學聲情并茂向徐志摩傾訴:“我是那夕陽下的金柳,迷人的晚霞給我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色。在微風中,我那金色的柳條隨風搖擺,秀美婀娜,好像美艷的“新娘”。徐志摩,我美麗的倩影勾起了你無限的遐想吧。曾幾何時,你在我的溫柔中讀詩、創作,我知道,我早已成為你筆下的精靈,如今,你要離開劍橋、離開你深愛的母校,我懂得你是那么不愿意、那么不舍得,我也是如此。再見吧,親愛的朋友!相信我美麗的身影會永遠印刻在你康橋的記憶中。”

走上詩歌創作之路

學生在這樣有音樂、有故事、有色彩、有情義的詩歌教學中,調動了自己所有的熱情和感官,全方位的體驗到了詩歌的多方魅力。很多學生從此愛上了詩歌,愛上了創作,甚至有學生在畢業前,用自己創作的小詩,為青春寫下句點。

賞姑蘇諸園

2008級4班李千金

亭臺軒榭古韻濃,

一湖碧蓮詩意紅。

廊中覓得花心醉,

衣香伴袖雅趣鐘。

――本詩獲武進區詩歌創作比賽一等獎

詩歌是如此美妙,不要讓我們的教學、讓學生永遠徘徊在詩門之外。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有一句名詩:“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在當代高度發達的物化生活里,讓學生的精神世界中充滿詩情畫意,那應該是一種非常美妙的詩化生活,更能成就一段詩意人生。語文教學理應承擔起這份責任,讓人們的思想變得豐富、深刻,讓人們的靈魂變得純凈、美好。

注釋:

〔1〕王家新《談新理念下的中學語文教學》,《中學語文教學》2005年第2-3期。

〔2〕朱光潛《詩與直覺》,《詩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08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