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愛情范文

時間:2023-03-24 11:44: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徐志摩的愛情,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徐志摩的愛情

篇1

論文關鍵詞:伊是清漣獨映我心,徐志摩,林徽因

 

徐志摩、林徽因的愛情,想來大家是非常熟稔的,但知道這結局的,是否有跟我相似的,就仿佛曾目睹過一件舉世無雙的玉器但又親眼見著它破碎了一樣的心情。正是心里總是被這種心情所糾纏,我忍不住把卷也輕吐一語。

觀徐志摩的照片,品他的詩和信箋,想他的舉止為人,不禁讓人覺得他就像一尊古希臘時期的俊朗的雕像,不是讓人直眼相看,而是用心去賞。上天賦予了他絕美的品質,他是天上的一片云:輕靈、繾綣、飄逸;他的天作之合,當是林徽因,她有著水的韻致:柔婉、靜幽、深沉。他倆的邂逅,有著童話一般的唯美浪漫。那時十六歲的林徽因,姣好如初春之花,令這位多情細敏的詩人只覺得“一道神異的光亮”在眼前掃過,他覺得“幸福”,深深感到他那“飄零的生命”找著了歸宿。我們看資料文獻,徐志摩的發(fā)妻不可謂不端莊賢慧、知書達理,但在浪漫詩人的心里,這“小腳與西服”的結合是不合適也不合意的。所以他們的這偶然的一遇,使詩人堅信他在茫茫人海中訪尋到了“唯一靈魂之伴侶”,這就注定他的心要追逐這一池清漣,為這“愛、自由、美”的化身終其一生。

林徽因是一位秀外慧中的奇女子,面對詩人的愛的波瀾,她既沒有被世俗的虛榮所淹沒,更沒有迷失在少女懵懂的情愫里,她純真而且自尊,對愛,她不能容忍絲毫的瑕疵。她惶惑,母親的命運,是她生命中無法揮遣的陰影。她理性,清醒地知道自己是被“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愛的對象,所以,面對詩人的火熱、癡迷,她用“沉靜守住我的魂靈(林徽因《仍然》)”。康橋的不辭而別,乃至后來的執(zhí)手他人,讓曾“在夢的輕波里依洄”的徐志摩驀地承受著“在夢的悲哀里心碎!(徐志摩《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讀徐志摩的傳記,當我們悲憫地體味詩人那漂泊無依、孤苦無告的悵惘時,上述所分析的或許可以讓我們探究出當年林的真實心境吧。

但徐志摩畢竟有著他獨一無二的人格魅力,充滿詩意的靈魂、孩童般純凈的天真、對藝術的癡迷、對理想的熱忱,特別是他是林徽因步入文學殿堂的引路人,林徽因對徐志摩是感佩敬仰有加的。許多人常常會問林徽因到底愛不愛徐志摩,其實她的心是非常微妙而復雜的。據(jù)費慰梅的敘述可知,林徽因是“被徐志摩的性格、他的追求和他對她的熱烈感情所迷住了,徐志摩對她的熱情并沒有在這個缺乏經(jīng)驗的女孩身上引起同等的反應。” 所以林徽因才會“抱著百般的疑心,對你的每一個映影!(林徽因《仍然》)”然而這并不等于說在林徽因的心里沒有一絲被愛的柔風吹皺的漣漪,像林徽因坦承的那樣,在英倫那段孤獨的歲月里,“理想的我老希望著生活有點浪漫的發(fā)生,最要緊的還是有個人要來愛我。我做著所有女孩做的夢。” 毋庸置疑,那時的林徽因對愛情是渴望而憧憬的,徐志摩的到來,猶如燦爛的陽光沖破了英倫陰霾的天空,灑在少女的心田,孕育了愛的奇葩。這一點也在她的《山中》得到了印證:“當時黃月下共坐天真的青年人情話,相信那三兩句長短,星子般仍掛秋風里不變。”只是明月如舊,清風依然,兩個人最后還是定了各自的方向與生活的模樣。(林徽因《那一晚》)

只有到了美國,林徽因才慢慢咀嚼出徐志摩對自己的真情與深情。這就像再去聽從前的一首歌,原以為喧鬧,現(xiàn)在卻覺得熱烈;去觀從前的一幅畫,原以為繚亂,現(xiàn)在卻覺得繁富;去品原來的一壺酒,原以為辛辣,現(xiàn)在卻覺得甘醇。如果說原來的徐志摩是匆匆被林徽因囫圇吞了下去,那么現(xiàn)在,林徽因是想從新把他含在嘴里,去細品他的人、他的情。1927年在致的信中她說現(xiàn)在“只有盼他原諒我從前的種種的不了解。我昨天把他的舊信一一翻閱了。舊的志摩我現(xiàn)在真真透澈的明白了。”

只是這份想了解、想悟透的心不能不說已經(jīng)遲了,罐里的清泉已經(jīng)淋濕了指尖,再如何能捧起?林徽音最終要和梁思成攜手已是不能更易的結局,而1926年徐志摩已與陸小曼締結連理,這對璧人真正分開了。此時的林徽因,應該也是悵然若失的。可是人在這一世的命途當中有多少次能了悟命運,能把握住自己呢?對于林徽因而言,她只能很沉定地說“但是過去,現(xiàn)在不必重提了,我只求永遠紀念著。”她選擇了把這份深情埋藏心底。

“永遠紀念著”,對徐志摩又何嘗不是呢?雖然在林徽因遠赴重洋后,他迎娶了陸小曼,但這何嘗不是一種“不思量,自難忘”的刻骨銘心!再看他寫給林徽因的《你去》,不就將自己始終不變的真情熱切而坦蕩地呼喚出么?他寧愿目送著她遠去,直到消失了她的蹤跡,他忍受著寒風荊棘,但終無懼怕終無悔意,因為支撐他的是全部的信仰“我愛你”!這真像洪亮的交響樂沖擊著我們的耳膜,震撼著我們的靈魂!

這種癡情的眷戀一直到1931年的深秋,徐志摩的意外遇難。沒人能再現(xiàn)當時的場景了,但沒有人不作這樣的聯(lián)想,他的心該是蓄滿了幾多期待朝著那夢想的天空飛去……

徐志摩的死,對所有愛他的朋友來說,是巨大的悲痛,但我卻愿將這位愛美、愛自由的詩人的歸去帶上些許童話的色彩。“我們最初就是飛了來的,有的做完了事還是飛了去,他們是可羨慕的。”(徐志摩《想飛》)這童真的道白應驗了,上天真讓志摩的靈魂在他的肉體消殞以后找著了他期待的歸宿,他的癡情在這池清漣中投影下永恒的光暈。

我一直在想,如果徐志摩依然活著,他和林徽因將還會一直做伯牙、子期那樣的知音,性靈上的朋友。雖然林徽因以前曾深深傷害過他,但隨著時間的逝去,這種歉疚感會慢慢減弱乃至消失。可徐志摩的突然離去,就使得林徽因隱隱的傷口急劇地撕開,由歉疚、懊悔而匯聚的痛苦的大海也隨之將她淹沒。所以應當說在徐志摩逝世后,林徽因才重新真正面對了她和徐志摩之間的情感與自己的內心世界,來總結或是反思他們“太是匆匆”的相愛(《給秋天》)。這時候她不再是冷靜地審視周遭的世界:“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樣,/太薄弱/是人們的美麗的想象。/(《深夜里聽到樂聲》)”而是要勇敢地“應和”那一直縈繞耳邊的凄涼的弦聲!林徽音回復到一個易感的詩人。她寫了許多詩追憶過去,這些詩或隱或顯,凄婉是它們的主調,但有一點是確證的:徐志摩活在她的詩里,在她的心里被“永遠紀念著”!

確然如此。當詩人“所有的情感/都并入一股哀怨/如小河,大河,匯向著/無邊的大海”(《展緩》)時,思緒的潮水滾滾而來。這里有往事如煙的凄喟,“四面里的遼闊,如同夢/蕩漾著中心彷徨的過往/不著痕跡,誰都/認識那圖畫,/沉在水底記憶的倒影!(《記憶》)”;有觸景傷情、無人傾訴的凄苦,“梅花你這些殘了后的枝條,是你無法訴說的哀愁!(《對殘枝》)”;有咬嚙靈魂的痛苦自責,“我苛刻的咒詛自己/但現(xiàn)在有誰走過這里/除卻嚴冬鐵樣長臉/陰霧中,偶然一見(《給秋天》)”,以及對當年抉擇的默默悔悟,“把絕望的結論,稍稍/遲緩;拖延時間,――拖延理智的判斷,――會再給純情感一種希望!(《展緩》)” 而更為激蕩人心的,則是她發(fā)自肺腑的聲聲呼喚 ,“別丟掉/這一把過往的熱情,”“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話――/ 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著/有那回音/(《別丟掉》)”這是林徽因對愛的最好的回應,她讓已在天國的徐志摩堅信他們的靈魂相擁!

我還要特別說一下,那就是林徽因做了一件讓大多數(shù)人無法做到甚至不敢去做的事,在徐志摩死后,她一直將徐失事飛機的殘骸碎片懸于臥室,直到生命的盡頭!在那個保守的年代里,這是需要勇氣的。我感佩的是,這是怎樣的一種感情,如此透明、坦蕩而又深沉,從而將世俗的鄙薄和淺陋擊得粉碎!

1955年,林徽因,這位在文學殿堂中款款信步、吟哦穿行的女詩人在北京仙逝。讓我穿過時空隧道,在她的彌留之際,停在她的身旁,做一詩相送:

這一池靜水

微風過,

漣漪點點。

看頭頂上響晴的藍,

白云舒卷。

只一朵緩緩的,依洄

向我,

笑靨依然。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一世情緣,引得多少人感慨萬千。美不管以怎樣的故事結

尾,它都會長存心間。

篇2

徐志摩是一個復雜的詩人,歷來對其評價不一,徐重慶曾說“徐志摩是一個資產(chǎn)階級詩人”,因為他曾經(jīng)反對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宣揚資產(chǎn)階級的人性論。在《追憶志

摩》中說:“他的人生觀是一種單純的信仰,這里面只要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而他自己也曾說:“我是一個不可教訓的個人主義者”。的

確,徐志摩是一個一直追求其“單純信仰”的人,他的“單純信仰”就是由愛、美和自由組合起來的理想主義人生觀,而愛情觀作為其人生理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

不可避免的打上了理想主義的烙印,可以說徐志摩追求的愛情是一種神圣的、絕對的、永恒的、完全的、圓滿的理想愛情。從徐志摩與張幼儀、林徽因和陸小曼的婚戀

以及其眾多的愛情詩中我們可以看出其愛情觀具有以下特點:

一. 愛情是神圣至上的,對愛情的追求要不懈而執(zhí)著。

眾所周知,徐志摩對林徽因的追求煞費苦心,當他在倫敦第一次見到年僅16歲的林徽因時,就徹頭徹尾的喜歡上了她,當時他感覺到眼前出現(xiàn)的就是美神,是仙女下凡

,當然當時的林徽因也為這位多才的浪漫詩人傾心,因此后來,康橋邊、嘆息橋、芳草甸、倫敦的書屋……便處處留下了他們初戀的倩影,飛揚著浪漫的愛情,不幸的

是后來林徽因提出只有徐志摩和張幼儀離婚她才會和他結成伉儷,而此時的張幼儀也在倫敦,徐志摩便將她送往德國,不久張幼儀便產(chǎn)下二兒子彼得,如果是一般人,是絕

不會在此時拋下張幼儀母子提出離婚的,即使他并不愛她,也要處于一種婚姻的責任和義務繼續(xù)把這種關系維持下去,而徐志摩畢竟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為了他心中那完

美圣潔的愛 ,不惜頂著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巨大壓力,毅然在這時候提出了離婚,無耐造化弄人,當他與張幼儀離婚之后,林徽因卻受其父之意回國并與梁啟超之子梁思成達

成口頭婚約,當徐志摩知道此事后痛苦萬分,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他苦苦追索的希望就這樣被埋藏了:“希望,只如今……/ 如今只剩下遺骸;/ 可憐,我的心……/ 卻教

我如何埋掩?”――《希望的埋藏》 后來,當徐志摩得知林徽因與梁思成并未正式訂婚,僅是個口頭婚約時,他死了的希望又開始重新開始冒煙,他想,愛情面前人人

平等,徽因若最終選擇思成,我尊重她的選擇,但她若是最后選擇了我,我還是可以敞開懷還接受的,于是他便頻繁的給林徽因打電話、寫信、找她聊天、散步,還送

給林徽因許多詩篇,也許是徐志摩追求林徽因的決心過與堅定,梁啟超才不得不將思成和徽因送往國外求學,這就使得徐志摩的希望徹底破滅,他和林徽因《在那山道

旁》做了最后的道別。

二. 愛是光明正大的,愛情是無罪的。

在徐志摩看來,戀愛是光明正大的,沒有什么見不得人的,愛情是無罪的。這首先表現(xiàn)在他對張幼儀的婚姻上,當徐志摩決定與張幼儀離婚后,首先寫信告知了他的好

友們,尤其是其師梁啟超,梁啟超收到信后苦心相勸,希望能有挽回的余地,但他給梁啟超的回信卻振振有辭的說道:“我之甘冒世之不韙,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

兇慘之苦痛,實求良心這安頓,求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 徐志摩是在柏林由吳經(jīng)熊、金作霖作證同張幼儀正式解除婚姻關系的,此后,他便在《新浙江》

報副刊《新朋友》上正式發(fā)表《徐志摩、張幼儀離婚通告》,向世人告知他離婚的消息,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這樣的事情都是遮遮掩掩,生怕別人知道,所謂

“家丑不可外揚”,而徐志摩倒好,不但告知了其朋友、師父,還把消息發(fā)報公告天下,真可謂是中國近代史上西式離婚的第一人。

徐志摩對林徽因的追求也是光明正大的,雖然在外人看來,林徽因只是小徐志摩很多的他的一個“小朋友”,可徐志摩可不管這些,只把她當作心中的女神來追求,在

泰戈爾來華是,他還托泰戈爾為其說情,希望林徽因能回心轉意,而此時的林徽因已與梁思成基本確立了關系,此事一方面可以說明他對林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說

明了他的坦率與勇敢,從不怕外界的非議。徐志摩在8月21日和19日的《愛眉小札》中分別寫到:“只要愛情是真的,就沒有什么見不得人的地方,戀愛本事光明事。

”“真愛無罪”。因為堅定了相信了這一點,徐志摩才會在重重的社會和家庭壓力下仍有著追求真愛的勇氣和決心。

三. 愛情是情愛和的完美結合。

徐志摩認為,愛情不光是精神上的溝通與共眠,更是靈與肉的完美結合。這集中體現(xiàn)在他與陸小曼的愛情中,徐志摩在1925年3月3日寫給陸小曼的信中直接闡明了自己

的靈肉觀:“靈魂是需要救度的,肉體也不能永久讓人家侮辱蹂躪;因為就是肉體也含有靈性的。…… 因為靈與肉實在是不能分家的。”徐志摩當時說這些話的目的

是鼓勵陸小曼徹底的與家庭決裂,既心已有所屬,就不能維持身心分裂的局面,繼續(xù)原來的夫妻生活。在同年6月26日從歐洲寫回的一封信里,徐志摩說的更為直接:

“你身在那鬼世界的中心,也難怪你偶爾的氣餒,我也不妨告訴你,這時候我想起你還得與他同住,同床共枕,我這心痛,心血都迸出來似的!”,徐志摩在這里希求

的,已經(jīng)不是與其他女性之間的心靈的默契,而是全身心的占有。

徐志摩的靈肉觀在其詩中也有體現(xiàn),先看比較含蓄的《雪花的快樂》與《翡冷翠的一夜》。《雪花的快樂》基本上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詩,但那朵雪花最后“貼近她柔波

似的心胸”,“溶入她柔波似的心胸”,已經(jīng)接觸到身體了,在徐志摩后期的作品中,對的描寫則更為直接,例如經(jīng)常被別人拿來批評的《活該》和《別擰我,疼

》。特別是后一首,具體而細膩的描寫了歡愛時女方的表情、聲調和眼神。在另一首《春的投生》的詩中,詩人使用了一系列象征性的暗語,如雷雨的猖狂、春投生于

殘冬的尸體、潭水纏綿等,來展示男女雙方歡愛時愛和欲的和諧、愉悅、歡暢和美妙,而較為露骨的,如腳下的松軟、耳鬢的溫馴、桃花開上臉,以及呼吸的投射,肢

體胸膜的異常跳動,敏銳的消受眉,手臂迫切地要求纏身,等等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則強化了男女歡愛時的靈與肉的律動感和亢奮感,正因為作者有這樣的情感體驗,

他才能將男女在一起的歡娛表達的如此酣暢淋漓。可見,追求靈與肉的完美結合也是其理想主義愛情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徐志摩的愛情理想中的大膽追求、執(zhí)著熱烈、積極向上的精神特質是值得肯定的,其愛情理想是對傳統(tǒng)戀愛觀的挑戰(zhàn),在新舊交替的20年代,這是難能可貴的,然而,

我們應當指出的是,徐志摩所追求的愛情太過于理想,在錯綜復雜和物質化的現(xiàn)實社會中是很難有市場的,它只能存在于我們的精神世界,正如徐志摩的老師梁啟超所

說的“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一樣,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和完美的愛情的。

徐志摩為愛而生,為愛而死,而他與張、林、陸的情愛故事,連同他為愛而歌的情詩,必將愈久愈真,愈久愈新。

參考書目及文獻

[1]顧永棣 《徐志摩詩全集》 學林出版社 1997年7月第2版

[2]高恒文/桑農 《徐志摩與他生命中的女性》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詩人徐志摩》 重慶出版社 1982年版

[4]楊新敏《徐志摩傳》 團結出版社 1999年版

篇3

[關鍵詞] 3H護理模式;胃癌;情緒狀態(tài);睡眠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07(a)-015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3H nursing mode on emotional state and sleep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3H nursing mode. Methods 92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in Shengj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December 2013 to September 2015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46 case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46 cases)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of gastric cancer,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3H nursing mode. The emotional state and sleep quality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nursing and at 1st,2nd and 8th week after nursing were respectively evaluated by PSQI scale, SCL-90 scale and POMS scale, the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Before nursing,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ores of PSQI scale, SCL-90 scale and POMS scal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ll P > 0.05). 1st, 2nd and 8th weeks after nursing, the scores of PSQI scale, SCL-90 scale and POMS scal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improved continuously; scores of PSQI scale and SCL-90 scale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ame group before nursing (P < 0.05); the energy and self-esteem scores of POMS scale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ame group before nursing, while other items scores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ame group before nursing (all P < 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3H nursing mode is better in improving the emotional state and sleep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and it lays func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urvival status of patients.

[Key words] 3H nursing mode; Gastric cancer; Emotional state; Sleep quality

胃癌是消化內科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該疾病患者的生存狀態(tài)受疾病不適感及心理壓力等影響較大,多表現(xiàn)出較差的狀態(tài)。研究顯示,胃癌患者機體及心理狀態(tài)較差的情況對其治療及預后十分不利[1]。因此,對于此類患者進行護理時,對不良心理情緒狀態(tài)的改善是必要的前提與要求。另外,患者的睡眠質量與其心理情緒密切相關,且對患者機體狀態(tài)及治療均有較大影響[1-3],因此,對胃癌患者睡眠質量的改善是評估護理效果的重要依據(jù)。本研究就3H護理模式改善胃癌患者情緒狀態(tài)與睡眠質量的效果進行探究,現(xiàn)報道如下:

[2] 侯悅媚,鄒少華,鄭麗端.胃癌患者心理彈性與情緒調節(jié)方式相關性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5,44(12):1664-1666. [3] 彭小蘭.循證護理模式對改善圍手術期胃癌患者生存質量及情緒狀態(tài)的效果評價[J].吉林醫(yī)學,2015,36(7):1460-1461.

[4] Timmermans C,Doffagne E,Venet D,et al. Statistical monitoring of data quality and consistency in the Stomach Cancer Adjuvant Multi-institutional Trial Group Trial [J]. Gastric Cancer,2016,19(1):24-30.

[5] 蔡翔,張爽.護理干預對胃癌患者圍手術期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河北醫(yī)學,2015,21(8):1510-1512.

[6] 葉珠霞.優(yōu)質護理干預模式改善胃癌化療患者焦慮情緒的有效性分析[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4,4(12):138-139.

[7] 張繼紅,徐宇紅,湯黎明,等.協(xié)同護理模式對腹腔鏡胃癌D2根治術病人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護理研究:中旬版,2014,28(7):2454-2456.

[8] 郭蕊.優(yōu)質護理對胃癌患者圍術期不良情緒的影響研究[J].吉林醫(yī)學,2014,35(3):613.

[9] Lim HS,Cho GS,Park YH,et al.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and Nutritional Status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Gastrectomies [J]. Clin Nutr Res,2015,4(3):153-159.

[10] 趙爽.治療性溝通系統(tǒng)對胃癌術后化療患者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3,10(23):3229-3230.

[11] 王亞朋,龐英,唐麗麗.團體心理治療對胃癌患者生活質量及情緒狀況的效果[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3, 27(7):490-495.

[12] Kang JI,Chung HC,Jeung HC,et al. FKBP5 polymorphisms as vulnerability to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a controlled and prospective study [J].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2012,37(9):1569-1576.

[13] Misawa K,F(xiàn)ujiwara M,Ando M,et al. Long-term quality of life after laparoscopic distal gastrectomy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multi-institutional comparative trial [J]. Gastric Cancer,2015, 18(2):417-425.

[14] 張鳳蘭.個性化護理對胃癌患者術后睡眠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4,8(20):181-182.

[15] 田璞.綜合護理干預對胃癌化療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4,36(3):118-120.

[16] 萬靜平,余慧敏.胃癌化療患者生活質量及睡眠質量的調查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2,14(4):716.

[17] 葉愛香,張君華,邵.心理護理干預對胃癌術后患者負性情緒、疼痛及睡眠時間影響的臨床研究[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11):72-73.

[18] 楊吉英.綜合性護理在改善胃癌患者生活質量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15,13(11):70-71.

[19] 黃秀玲,王雪珍.心理護理對胃癌化療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34(12):1686-1687.

[20] 任景麗,俞耀軍.心理護理干預對胃癌根治術患者負性心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5,53(30):149-152.

[21] 寧濤,白鐵成,劉文娜,等.奧沙利鉑聯(lián)合替吉奧治療進展期胃癌療效觀察[J].疑難病雜志,2014,13(1):53-55.

[22] 沈娟月,俞耀軍.綜合性護理干預對胃癌患者術后胃腸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5,53(17):154-157.

[23] 周積美.胃癌患者圍手術期臨床護理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4,4(17):118-120.

[24] 路琳,崔秀潔,姜北,等.胃癌根治術后腹腔熱灌注化療聯(lián)合 XELOX 方案的臨床效果觀察[J].疑難病雜志,2015, 14(10):1043-1046.

[25] 趙靈,俞耀軍.認知干預護理對胃癌手術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5,53(25):147-150.

篇4

我喜歡張曉風,她是一個滿腹經(jīng)綸的女子。可我更愛徐志摩的文字,那若隱若現(xiàn)的憂傷。那讓人猜不透的情感,那讓人心疼的心思細膩。是啊,文字連綴這一個又一個憂傷的故事,而我卻只是憂傷,想要感同身受卻總是做不到。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美的讓我一次又一次落下淚水。那文字里琉璃而又破碎的故事,我想只有有心人才能明白吧。

雨后的空氣是那么的清新,正如徐志摩傾心于林徽因。那段愛情,我心醉又心碎。有人說,最愛林徽因的是金岳霖,他守護了他一生。那么,徐志摩呢?這個男人的悲傷,又有幾個人愿意去體會。

他文字里的憂傷仿佛透漏著那段愛情的悲哀。包辦婚姻的悲劇,是啊,如果是在現(xiàn)代,林徽因和徐志摩應該是一對佳偶吧!

篇5

【摘要】徐志摩是我國現(xiàn)代新詩發(fā)展史上“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藝術性較高,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是西方現(xiàn)代文學思潮與中國古典文學精華的結合體,其詩意境優(yōu)美,想象豐富,表現(xiàn)手法多樣,音律優(yōu)美和諧,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和藝術魅力,為現(xiàn)代新詩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關鍵詞】徐志摩詩 想象 意境

徐志摩是現(xiàn)代新詩發(fā)展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可以說欣賞他的詩歌的人無以計數(shù),徐志摩的每首詩歌都構思巧妙,充分展現(xiàn)了他超俗的想象力和不凡的藝術才華。徐志摩的詩歌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他融會了中國古典詩詞、散曲、民歌的精華,兼取歐洲浪漫派詩人的風格樣式,積極、認真地在現(xiàn)代白話格律詩的原野上耕耘,形成了一種新穎、獨特的詩風。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一、意境優(yōu)美,回味無窮。

徐志摩作詩就十分注意意境,《志摩的詩》中大部詩作,形成他獨辟的藝術境界,如《雪花的快樂》,作者把對理想的追求的主觀感情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從而化實景為虛境,創(chuàng)出了一個優(yōu)美的藝術境界: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瀟灑,

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

飛揚,飛揚,飛揚,――

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悵――

飛揚,飛揚,飛揚,――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飛舞,

認明了那清幽的住處,

等著她來花園里探望――

飛揚,飛揚,飛揚,――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時我憑借我的身輕,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徐志摩作品中意境創(chuàng)造的經(jīng)典之作當屬《再別康橋》。康橋(即劍橋)是詩人一生的轉折點,是他的理想的搖籃,故地重游,情感非同尋常。“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艷影”,“軟泥上的青荇”,“康河的柔波”,“別離的笙簫”,構成詩歌纏綿悱惻的意境。詩人把美麗的景色與詩人的心境融為和諧的一體。康橋的柔波在詩人的心頭蕩漾,詩人甘心做一條水草飄搖在康河。總有別離的生簫、沉默的夏蟲,終要離開,于是他悄悄作別西天的云彩。詩人賦予夏蟲、康橋以人的感情,它們也在替詩人憂傷。這就把主觀感情和外在景物的融合。詩人不但借景傳情,而且達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總之,徐志摩將各種因素高度和諧地統(tǒng)一運用,讓我們一接觸他的詩歌,就陶醉在他創(chuàng)造的意境之中。

二、韻律和諧,富于音樂美。

徐志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徐志摩詩歌在音樂美方面的貢獻最為突出,影響也最為深遠。在理論上他將音樂看作是最為重要的詩美因素。他的作品幾乎全部采用當時的口語,就是現(xiàn)在的讀者讀來也瑯瑯上口,韻味十足。在這方面,《雪花的快樂》、《沙揚娜拉》和《再別康橋》都堪稱經(jīng)典。其中《沙揚娜拉》、《再別康橋》是音樂美的代表: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象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這首詩準確地抓住日本侍女在與客人道別時的一瞬,用“溫柔”、“嬌羞”、“憂愁”等富有感彩的詞匯,道出了說不盡的溫情,畫出了一個侍女動人的形態(tài)和神態(tài),特別是最末一句“沙揚娜拉”的款款道出,猶如一幅余音繚繞的嬌美圖。徐志摩的詩歌形式自由而又都精巧典雅,深得白話新詩的精髓。

三、詞藻華麗,想像力豐富。

徐志摩詩歌并不刻意追求詞藻的繪畫美,但富于想象力,又善于駕馭現(xiàn)代漢語中的各種雅俗語言,因此,在文詞的使用上也常常表現(xiàn)出“香艷”或“濃艷”的特點,甚至以丑為美,給人以強烈的感官刺激,有著西方現(xiàn)代派詩歌的影響。“香艷”如《她是睡著了》:“看呀,美麗!三春的顏色移上了她的香肌。”《罪與罰(二)》:“肉鮮鮮的引誘”,“鮮艷的沉淪”等;“以丑為美”如更接近他的散文風格的《嬰兒》:“她那眼,原來像冬夜池潭里反映著的明星,現(xiàn)在吐露著青黃色的兇焰,眼珠像是燒紅的炭火,映射出她靈魂最后的奮斗,她的原來朱紅的口唇,現(xiàn)在像是爐底的冷灰。”如《半夜深巷琵琶》寫得嫵媚明麗,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如《雪花的快樂》,以雪花自喻,追求真摯的愛情和美好的理想;如《沙揚娜拉》狀寫日本女郎貼切傳神,既純清無瑕,又楚楚動人

四、比喻新奇、表現(xiàn)手法多樣。

他善用反諷、比喻、象征等手法, 在他大量的四行一節(jié)的抒情詩中常使用重疊、反復、排比、對偶等多種修辭手法,從而使其詩歌達到情景交融、情趣橫生、意境深邃的審美境界,大大提高了詩歌的美感和表現(xiàn)力,強化了詩歌的表達效果。

他寫了許多愛情詩,由于注意表現(xiàn)手法的變幻,而毫無雷同之感。意象的選擇貼切而獨具匠心,如《雪花的快樂》中的雪花,《嬰兒》用一個行將臨盆的產(chǎn)婦對腹中嬰兒的企望,象征作者對資產(chǎn)階級共和理想的向往,不落俗套。

篇6

關鍵詞:徐志摩;托馬斯·哈代;詩歌

一、徐志摩的哈代情結

閱讀徐志摩的詩,使我們感覺到他的人生經(jīng)歷了一個由樂觀到悲哀的過程。他的四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勾勒了由積極向上、滿懷希望到頹廢絕望、走向死亡的圖畫。縱觀徐志摩的詩歌作品,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到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一是在他前期的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受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風格的影響而創(chuàng)作等歌頌人生與自然的詩作,這其中既有拜倫的叛逆精神又有華茲華斯的閑情逸致,既有雪萊的熱情筆觸,又不乏濟慈的唯美主義;二是后期徐志摩在英國維多利亞文人尤其是托馬斯·哈代所特有的悲觀厭世的人生觀念的影響下所創(chuàng)作等悲憐命運多舛等情調低抑的詩品。正如美國著名中國文學專家西里爾·伯奇曾說:“我認為如果無視徐志摩對哈代的崇敬仰慕和偶然模仿,就不能解釋他詩歌生涯中一個重要問題,即他的憂郁,翻開他四部詩集中的任何一部,人們會發(fā)現(xiàn),在他那熱烈奔放,才思煥發(fā),戀情熾熱的詩篇中,還夾有一類詩,充滿驚人而深刻的哀怨。”他接受哈代的真誠和素養(yǎng),無論是取自文學靈感還是個人靈感,他都獲得了巨大的動力。在他短短的一生中,不僅翻譯了哈代的二十多首詩歌,而且曾四次撰文或賦詩對這位老人進行深切的追憶和憑吊。那么徐志摩究竟為何如此的崇拜這位偉大的詩人,將其作品介紹給國人,同時極力的模仿哈代賦詩的風格呢?作者歸納有以下幾點:

1、性格的相仿

天生浪漫,追求自由的徐志摩風流倜儻。愛情與婚姻生活充滿了起落不定的傳奇色彩,早期追求浪漫的田園氣息的情懷轉變成后期的悲天憫人的心態(tài)。徐志摩天生憂郁的氣質與桀驁不羈的天性與哈代不謀而合。從哈代的作品中,他發(fā)現(xiàn)自己孜孜追求的資產(chǎn)階級理想的自由、平等與博愛與當時業(yè)已腐朽不堪卻有根深蒂固的封建專制互相矛盾。哈代在詩歌中所表現(xiàn)出來到憤世嫉俗的思想給許志摩的內心深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于是,他譯介了諸如哈代的《致人生》(To Life),《窺鏡》(I look myself in the mirror)等。徐志摩視哈代為知音,徐志摩把哈代分析得很透徹,說哈代是“厭世的”,“偏挑那陰凄的調兒唱”,“愛把世界剖著瞧”有“夜鸮的古怪”,“愛真誠、愛慈悲”“高擎著理想”,但哈代“不是完全放棄希冀”。在許志摩眼里,哈代是反抗悲觀的深沉的英雄。徐志摩后期灰暗的心境使他從中獲得了“靈魂探險”的勇氣。從1925年起他思想上搏斗的軌跡就日益深刻。在《自剖》、《再剖》等一系列文章里,徐強忍著痛苦,堅持“往更深處挖”,“我相信真的理想主義者是受得住他往常保持著的理想煨成灰、碎成斷片、爛成泥,在這灰這斷片這泥的底里,他再來發(fā)現(xiàn)他更偉大更光明的理想”,“在我這靈魂的冒險是生命核心里的意義”,這些心態(tài)明顯有哈代思想的烙印。

2、境遇類似

20世紀初,中國新詩的現(xiàn)代性一直是一個核心命題重心所在,而徐志摩在當時卻被一筆帶過,被看作前現(xiàn)代詩人。作為新月派的創(chuàng)始人,盡管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產(chǎn)量頗豐,卻遭到很多詩人的質疑。在遙遠的英國,哈代也遭受了和徐志摩一樣不公平的對待。哈代為眾人所知的,大多是他的小說,像《苔絲》,《無名的裘德》,《遠離塵囂》,等等,而他真正詩人的身份卻不大為人關注。他的妻子曾經(jīng)說過,“讀他的一百行詩勝過讀他一部小說”,由此可見其詩歌的價值。哈代就是這樣被遮蔽了,被強行驅逐到前現(xiàn)代的境地。與其說哈代是一個什么樣的詩人,不如去了解他擁有什么樣的心智。看看哈代的詩《中間音調》,《月食》,《對鎖》,《聲音》,《以后》,《寫在“萬國破裂”時》,《兩者合一——有感于泰坦尼克號的沉沒》,就可以發(fā)現(xiàn)他的現(xiàn)代心智的成熟,這是一個“有著非同尋常的知覺和詭詐的人”,“艾略特需要滿滿一捧灰土才能察覺到的恐懼,對于哈代來講,一小撮就夠了。”

徐志摩大量譯介哈代的詩歌,把哈代的思想介紹給國人。1924年初,徐志麾又在《東方雜志》第21卷第2號上寫了《湯麥士·哈代的詩》一文,高度評價了哈代的作品,指出從哈代的詩歌和小說中,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他對于人生的不滿足,發(fā)現(xiàn)他不倦地探討著人生這猜不透的謎,發(fā)現(xiàn)他的暴露靈魂的隱秘與短處,發(fā)現(xiàn)他悲慨陽光之暫忽、冬令的陰霾,發(fā)現(xiàn)他冷酷的笑聲與悲慘的呼聲,發(fā)現(xiàn)他不留戀地勘破虛榮或剖開幻象,發(fā)現(xiàn)他盡力地描畫人類意志之脆弱與無形的勢力之殘酷,發(fā)現(xiàn)他迷失了“跳舞的同伴”的傷感,發(fā)現(xiàn)他對于生命本體的嘲諷與厭惡,發(fā)現(xiàn)他題詠“時乘的笑柄”或“境遇的諷刺”。哈代60年創(chuàng)作生涯,只不過是一種心靈活動,他不斷地觀察、描寫、考慮、分析、解釋、問難的只是人生問題的一個解答:人生究竟是什么?我們?yōu)槭裁匆钪?既然活著了,為什么又有種種的阻礙?徐志摩說哈代像春蠶吐絲制繭似的,抽繹他最微妙輕靈最可愛的音樂,紡織他最縝密最鮮艷最經(jīng)久的詩歌,這是他獻給我們珍貴的禮物。

1924年,徐志摩寫了詩歌《一條金色的光痕》,發(fā)表于2月26日《晨報副刊·詩鐫》,原詩有序,其中有對哈代評價:“湯麥士·哈代吹了一輩子厭世的悲調;但是一只冬雀的狂喜的狂歌,在一個大冷天的最凄涼的境地里,竟使這位厭世的詩翁也有一次懷疑他自己的厭世觀,也有一次疑問這絕望的前途也許還閃耀著一點救度的光明。”

3、謁見哈代

也許正是因為與哈代頗為類似的境遇,與哈代的會見使徐志摩更加的崇拜這位英雄。1925年,由狄更生引見,徐志摩終于在英國拜訪了哈代。這位老人的高傲和憂郁的氣質使徐志摩油然而生一種敬畏之情,越發(fā)激發(fā)了對他的崇拜。次年,徐志摩便撰寫了《謁見哈代的一個下午》一文,記述了這次會面。后來他又在《新月》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湯麥士·哈代》一文,對哈代和法國的法朗士極為推崇:“他們的偉大不是偶然的,思想是最高的職業(yè)。因為它負責的對象不是人間或人為的什么,而是一切事理的永恒。”‘并高度評價了哈代的文學成就:“哈代在這六七十年間最關心的還不只是一莖花草的開落,月的盈昃,星的明滅,村姑們的嘆息,鄉(xiāng)間的古跡與傳說,街道上或遠村里泛落的燈光,鄰居們生老病死,夜蛾的飛舞與枯樹上的鳥聲。再沒有這老兒這樣的鄙塞,沒有他這樣的倔強。除了他自己的思想他再不要什么伴侶。除了他本鄉(xiāng)的大地他再不問什么世界。”徐志摩翻譯了哈代的《她的名字》、《窺鏡》、《分離》、《傷痕》、《在火車上一次心軟》、《“我打死的那個人”》、《公園里的座椅》、《兩位太太》、《送他的葬》、《人生》、《在心服里的顏面》、《多么深我的苦》、《在一家飯店里》、《一同等著》、《疲倦了的行路人》、《一個悲觀人墳上的刻字》、《一個厭世者的墓志銘》、《文亞峽》、《八十六歲誕日自述》、《對月》、《一個星期》等21首詩,可見他對哈代詩歌的喜愛。

篇7

關鍵詞:林徽因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感情傾向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3-0119-02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響點亮了四面風,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煙,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那輕那聘婷的你是,天真莊嚴的冠冕,你戴著你的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林徽因女士生平寫了許多、又為數(shù)不多的文章。我們?yōu)槭裁凑f林徽因寫了許多、又為數(shù)不多的文章呢?因為林徽因女士的文學作品如果從數(shù)量上講,是為數(shù)不多的,因為她生平只有數(shù)十首詩歌、部分小說和散文,與那些文學大家或者說那些高產(chǎn)的作家比起來,簡直小巫見大巫,不值得一提;可是從質量上講林徽因女士無論是詩歌作品還是散文作品或者唯一一部小說作品《九十九度中》,均在當時的文壇刮起了一陣新鮮的旋風,她的作品不僅是膾炙人口的,而且還是被當時許多文壇大家所推崇、贊嘆的……林徽因女士不僅具備強大的審美能力,她與夫君梁思成作為那個時代的建筑家為中國的建筑事業(yè)、為世界建筑歷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林徽因女士的人生還不止這些,總之很多人都認為林徽因女士是一位偉大的女性,是一位幸福的女性,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女士,林徽因正因為她的才華,得到當時文壇大才子徐志摩的青睞,最后在報紙上公開與妻子離婚消息,只是為了與林徽因女士交好。正因為她的才華橫溢,所以建筑界的奇才梁思成才會一見傾城,二見傾人國,三見就癡戀上了林徽因,就連當時大人物梁啟超都對自己這個兒媳婦贊嘆尤佳;更有甚者就是當時大學者或者說詩人作家金岳霖,為了對于林徽因女士的癡情,忠貞不渝又保持距離的愛,終生未娶,一直默默地伴著林徽因女士生活,二人互相愛慕又保持了極好的距離,相伴一生。這就是林徽因女士專屬的幸福。今天我們來探討的就是林徽因那首最著名的詩歌《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究竟是寫給自己的情郎文壇大才子徐志摩,還是寫給自己剛出生的寶貝兒子梁從誡的。針對這個問題,學術界以及相關林徽因女士的研究者意見不一,但是主流意見就是以上兩種:一種是部分人主張這篇文章是寫給徐志摩的,表達自己對于文壇大才子徐志摩的情誼,或者說對于徐志摩與林徽因一起的康橋回憶的重要寫照;二是極大部分研究者認為《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首詩,是剛剛做母親的林徽因女士為了表達對于自己新出生兒子梁從誡先生的喜悅之情而有感而發(fā)、撰寫成詩的。

那些研究者中認為《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首詩歌是寫給林徽因女士剛出生的兒子梁從誡的占有絕大多數(shù),或者說壓倒性勝利。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體現(xiàn)林徽因女士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寫給自己的兒子梁從誡的,而不是寫給自己所謂或者在別人眼中看作情郎的徐志摩的。

一、林徽因女士與丈夫梁思成兩人之間愛情十分的忠貞堅定

林徽因女士與梁思成先生兩人是自由戀愛,而不是由父母包辦婚姻而結合的,林徽因女士對梁思成先生、梁思成先生對林徽因女士同樣是忠貞不渝的,所以林徽因女士與梁思成先生的婚姻是經(jīng)得住時間、空g以及其他各種事情的考驗的。即便是文壇巨匠、文壇才子、詩壇璀璨的新星徐志摩先生各種求愛示愛依舊不改自己對梁思成先生忠貞不渝的愛。所以說這首《你是人間的四月天》被認定為寫給眾人眼中的情郎徐志摩是極為不合理的,正因為寫給所謂的情郎徐志摩不合理才使這首《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寫給自己剛出生兒子變得合理。因為那個時候林徽因女士與梁思成先生的二兒子梁從誡恰好是這個時候出生,為了表達一個母親對于新出生孩子的喜愛之情,賦詩一首較為符合林徽因女士作為文人的文人情結,也是極為符合林徽因女士與梁思成先生深情真摯的愛戀,所以為了表達自己與梁思成先生的愛寫了這首《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極為合理的。

二、每一個詞匯無不巧妙地展示了一位母親對于自己兒子真摯的愛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煙,輕靈在春的光焰中交舞著變……”

四月是一個代表生命的季節(jié),所以林徽因女士才用四月告訴或者說慶祝自己新出生兒子梁從誡來到了這個世界上,把他形容成四月的云煙,輕靈像是春的光焰,交舞著變化,可想而知,林徽因女士對于自己和梁思成先生的愛的結晶是多么的喜愛,來自一位母親最深的喜悅之情。

“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在《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首詩中,她把新出生的兒子比作黃昏之后風吹過的暖,她把新出生的兒子比作是天空中新出現(xiàn)的不斷閃爍的星星,她把自己的兒子比作是灑在花前的那種春天里的春雨,那溫柔纏綿的春雨一樣。林徽因女士在她膾炙人口的詩歌《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中》也表達了一種對于自己新出生兒子的戀人情節(jié),從而表達了一位母親對于這個新出生小生命的深深的依戀與熱愛之情。

“那輕那聘婷的你是,你戴著你的天真莊嚴……”林徽因女士展開自己極為豐富的想象力與感性思維,將自己新出生的兒子形容得細致入微,從各個方面、各個視角展示新出生兒子所帶給家里的喜悅之情與幸福之情,表達了一種兒子的出現(xiàn)給家中所有的一切都帶來了極為可喜的變化,這就是一位母親對于自己孩子母愛的力量。

“你是夜夜的月圓,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你是燕子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林徽因女士在詩中將自己新出生的兒子比作是月圓、花開、燕子呢喃、是愛、是暖、是希望。這些無不體現(xiàn)一位母親對于新出生孩子的愛戀,月圓、花開、燕子呢喃,這種意向并不適合表達自己對于情郎或者說是對于情侶的思念,尤其是從燕子在梁間呢喃一句中體現(xiàn)出一位母親對于新生兒的愛戀,只有還沒離開母親喂養(yǎng)的乳燕才會在梁間呢喃,好像這并不符合部分人所說那種對于自己情郎徐志摩的愛戀表達的那種情感吧。是愛,當然要數(shù)是母愛;是暖,當然要數(shù)是一位母親對于孩子或者一個孩子長大后對于母親的暖了;是希望,更是一位新出生孩子的所帶來的希望了,林徽因女士與梁思成先生所誕生的愛情結晶可以代表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生命那樣,生命繁衍、生生不息的,只有充滿愛、充滿暖、充滿希望的世界才值得人民去生活,只有一位母親對于自己新出生兒子的愛,才能表達得如此淋漓盡致,才能如此感情充沛。

三、由第一任當事人所傳送的信息

除了林徽因女士與梁思成先生忠貞不渝的、真摯的愛戀以及字里行間展示出來那種母親對于新生兒的喜愛之情之外。還有就是梁從誡先生長大之后,或者說在林徽因女士去世之后的幾年里,他曾經(jīng)跟自己的父親梁思成先生在私下里或者日常生活中談論文學作品的時候就談論到了母親這首《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所展示的情感傾向,后來得到自己父親梁思成先生的證實,這首詩是為了慶賀或者說慶祝新的生命的誕生而特意撰寫的一首愛子的詩歌,并非像是傳言中的那樣是寫給大家眼中所謂的情郎徐志摩的詩,這種由第一任當事人所傳送的信息,或者說這位與林徽因女士朝夕相處的梁思成先生所親口說出來的那種“這首詩的寫作目的是對于新生兒梁從誡先生的喜愛與嵐之情”,這比那些只依靠冰冷的無生命的文字所推理出來的寫給林徽因女士情郎徐志摩的更有說服力吧?

四、從林徽因女士個人性格來分析

林徽因女士是那種生活在舊時代的新時代女性,既然是新時代的女性勢必會有新時代女性那種時刻迎接新事物生活方式與生活態(tài)度,可這并不影響林徽因女士作為舊時代女性那種愛一個人就要忠貞不渝的方式方法,就連曾經(jīng)為了林徽因女士而終身不娶的金岳霖先生依舊沒有得到林徽因女士的青睞,始終和他做著好朋友,始終不會跨越雷池一步的金岳霖先生都沒有從梁思成先生那搶走林徽因,何況是一個拋棄妻子的詩壇浪子的徐志摩呢?所以我們再次可以通過人物的性格分析之后,可以斷定這首詩是林徽因女士寫給新出生的兒子梁從誡的,而不是那位被人誤認為是林徽因女士的情郎徐志摩的。

綜上所述,林徽女士作為當時的文壇新星,當時的一位偉大的建筑家,作為名人梁啟超先生的兒媳,作為偉大建筑師梁思成先生的妻子,作為當時文壇新星或者說文壇才子徐志摩先生所一生追逐的愛人,作為當時名人金岳霖先生一生未娶的對象,作為中國文壇中偉大的女性,作為未來幾位優(yōu)秀兒女的母親,無疑會收到這樣或者那樣的關注,會受到這樣那樣的期待,當然緋聞或者流言蜚語一定是不能少的,和其他領域的明星一樣,會飽受其他人或者百姓、群眾甚至是評論家的關注。而且林徽因女士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還是那種極為優(yōu)秀的文章,林徽因女士又是那種極為傳奇的女性,所以由一位傳奇的女性寫出的傳奇文章勢必會受到各界研究者以及評論家的強烈的關注。所以在這里,作為林徽因女士文章與個人的喜愛者,我也來迎合一下目前對于林徽因女士研究的潮流,對于林徽因女士這首最膾炙人口的詩作《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來加以評論,提出自己的一些關于林徽因女士的個人觀點,或者說這對這首詩究竟是寫給情郎徐志摩的還是寫給自己的兒子梁從誡的加以評定,找準屬于自己的站位。

參考文獻:

[1]藍棣之.作為修辭的抒情――林徽因的文學成就與文學史地位[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2]李向珂.試論林徽因詩歌中的“孤獨”情感[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6).

篇8

一、文體特征

詩歌的語言是簡潔的、思維是跳躍的、意味是多重的。現(xiàn)當代詩歌尤其善于運用意象、暗示、象征等表現(xiàn)手法,造成了詩歌情緒層次的跳躍性和詩義的朦朧多義性。因此,解析現(xiàn)當代詩歌就不能太明確、太清晰,更忌詩義統(tǒng)一。我們要對學生進行作者和背景材料透視,讓學生自己去領會詩歌的主題意義。

《再別康橋》作為徐志摩的代表作,對于學生來講可能不是很陌生。但對于現(xiàn)當代詩歌特征,學生可能并不是很了解。所以,首先應向學生介紹現(xiàn)當代詩歌的產(chǎn)生、發(fā)展歷史及其所具有的獨特特征,并引導學生運用發(fā)散思維,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體會詩中的思想情操,品味言外之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詩趣味。

二、作者

接下來,就要向學生介紹作者――徐志摩了。這個時候,我們如果簡單地按照課本或教案上講的介紹,學生對徐志摩是有一些了解,但這些對學生理解詩歌又有多大幫助呢?學生對于詩人靈感的閃光――詩歌,又會有多大興趣呢?答案恐怕不能令人滿意。

假使我們換一種方式,從徐志摩與三個女人(張幼儀、林徽茵、陸小曼)的故事入手進行講解,也許效果就會好得多。我們知道,作為一代才子的徐志摩,他所經(jīng)歷的愛情波折也許比他留下的詩篇更令后人感興趣。同時,我們通過講述徐志摩與三個女人的故事,可以把徐志摩從杭州中學時代,歐洲留學時代,北京、上海教書、出版刊物時代一直介紹到他去世。這樣,不但能調動學生的聽課積極性,也對學生理解《再別康橋》有很大幫助。

三、創(chuàng)作背景

創(chuàng)作背景是幫助我們理解作品的重要因素。我們只有把作品與作者創(chuàng)作的時間、地點及其當時的生活、思想感情聯(lián)系起來,才能體會個中“滋味”。關于《再別康橋》的寫作時間和緣起,一直以來就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其實,翻開《徐志摩小傳》,不難發(fā)現(xiàn),準確的說法應為:《再別康橋》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游的歸國途中,時間為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海。

四、文本特點

對一個文本特點把握程度的高低決定著我們對該文本理解的深度。《再別康橋》,是詩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正如謝克強先生所說的“這首使詩人獲得巨大聲譽的詩作,就其思想內容而言,的確沒有什么重要的東西,只不過是表達一種極其平常普通的離情和那種微波似的輕煙似的別緒,并無什么深刻的思想意義。”但有一點卻是我們所不該忽視的,那就是這首詩的藝術美、詩意美。

《再別康橋》的藝術美表現(xiàn)在諸多方面:感情真摯,形象生動、鮮明,語言優(yōu)美洗練,十分注意詩的結構、形式的美和音樂美。同時,這首詩還具有豐富的聯(lián)想性、趣味性,還借助音樂節(jié)奏來加強和推動它。然而,在構成詩的藝術美的諸因素中,至關重要的卻是詩的意境美。詩人將自己多年對母校的感情,濃縮在凝練的詩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個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間,巧妙地把氣氛、情感、形象三者融合為一,造成一個色彩鮮明、線條清晰、勻稱柔和的境界。

五、作品補充

現(xiàn)代教學向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不能局限于課本。除了講析課文外,還要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闹R補充,這也就是所謂的“知識遷移”。因此,教師在教《再別康橋》這篇課文時,要適當?shù)亟o學生介紹一下徐志摩的其他作品,如:《我來揚子江邊買一把蓮蓬》和《我等候你》等。通過介紹這些詩篇,讓學生更好地把握徐志摩詩歌善于用細膩的筆觸表現(xiàn)豐富復雜的情感的特征。

篇9

摘要:徐志摩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但他卻對英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詩人托馬斯?哈代情有獨鐘。而他的詩作與哈代的詩作也有很多共通之處。如其《問誰》與哈代的《黑暗中的鶇鳥》具有共通的創(chuàng)作背景、悲觀氣息和詩歌意象。

關鍵詞:徐志摩 哈代 詩歌 悲觀 意象 共通性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徐志摩(1896-1931),浙江寧海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1921年赴英國留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并在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下,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托馬斯?哈代(1840-1928),英國詩人、小說家。哈代是橫跨兩個世紀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其早期和中期的創(chuàng)作以小說為主,繼承和發(fā)揚了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傳統(tǒng);晚年以其出色的詩歌開拓了英國20世紀的文學。在五四時期的中國文壇上,徐志摩擔當了融合和傳播中西文化的重要角色,譯介了大量的外文作品。有趣的是,在他短短的一生中,不僅翻譯了哈代的二十多首詩歌,而且曾四次撰文或賦詩對這位老人進行追憶和憑吊。徐志摩對這位英國詩人極為崇敬仰慕,稱他為“老英雄”。美國著名中國文學專家西利爾?伯奇曾說:“我認為,如果無視徐志摩對哈代的崇敬仰慕和偶然模仿,就不能解釋他詩歌生涯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即它的憂郁。”翻開徐志摩四部詩集中的任何一部,人們會發(fā)現(xiàn),在他那熱烈奔放、才思煥發(fā)、戀情熾熱的詩篇中,還夾有一類充滿驚人而深刻的哀怨的詩。

《問誰》來自徐志摩自己選編的《志摩的詩》,這部詩集主要表現(xiàn)了對人生自由的向往和對戀愛自由的渴望。但《問誰》這首詩卻流露出作者的人生理想在現(xiàn)實中遭到碰壁后的悲觀主義氣息。

《黑暗中的鶇鳥》表達了哈代面對風雨飄搖的社會而產(chǎn)生的懷疑,對人類前途懷有的困惑。英國詩人阿爾弗雷德?諾伊斯曾對此詩作過這樣的評價:“這是我們這種抒情的語言所能寫出的最出色的哀怨動人的抒情詩……”《問誰》與《黑暗中的鶇鳥》在創(chuàng)作背景與個人心態(tài)、詩歌意象等方面擁有諸多的共通性。

一 共通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悲觀氣息

關于徐志摩的思想,曾說過:

“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著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歷史,只是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xiàn)的歷史。”

然而,由于生于中國一個特定的歷史年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詩人的信仰在階級社會里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當然會碰壁、會失敗。詩人逐漸變得消極,產(chǎn)生懷疑和悲觀的情緒。另一方面,他的愛情和婚姻的破滅也為他帶來更多的苦悶消沉:1922年3月,徐志摩向發(fā)妻張幼儀提出離婚,并試圖與林徽因繼續(xù)新的愛情,但他們的愛情卻并沒有結果;之后與陸曉曼的婚姻更是一個錯誤。詩人的愛情與婚姻的經(jīng)歷表明,他的理想主義的理想人生在現(xiàn)實社會不能得以實現(xiàn),從而也為他的詩歌蒙上了悲涼的氣氛。《問誰》就誕生于這樣一個時期,詩的開頭寫道:

啊,這光陰的撥弄/問誰去聲訴/在這冷沉沉的深夜,凄風/吹拂她的新墓。

頹廢的基調已經(jīng)定了下來,詩人心中的苦悶不吐不快。死亡是幻滅的體現(xiàn),但他還懷有一線希望:

因此我緊攬著我的生命的繩網(wǎng)/像一個守夜的漁翁/兢兢業(yè)業(yè),注視著那無盡的時光/期冀有彩鱗掀涌。

可是,現(xiàn)實是殘酷的:

但如今,如今只余這破爛的漁網(wǎng)/嘲諷著我的希望/我喘息地悵惘著不復返的時光/淚依依的憔悴。

遠處的村火、星星似乎透射出一點點希望的光芒,但傷心的人兒不敢直面人生,希望能永遠活在這幻想之中:

但愿天光更不從東方/按時地泛濫/我便永遠依偎在這墓旁/在沉寂里消幻。

這時的詩人還未被悲觀的情緒吞沒,黑暗中隱隱覺得還有一線光芒和希望:

但青曦已在那天邊吐露/蘇醒的林鳥/已在遠遠間相應的喧呼/又一度清曉/不久,這嚴冬過去,冬風/又來催促青條/便妝綴著冷落的墳墓/也不無花草飄飄。

春天的氣息在感染著詩人,生命的力量也在溫暖漸漸冰凍的心靈。希望似乎在前方招手,盡管詩人仍存有一絲懷疑:

但為你,我的愛,如今永遠封禁/在無情的地下……/我更不盼天光,更無有春信/我的是無邊的黑夜。

詩的字里行間回蕩著詩人感傷和憂患的回聲,表現(xiàn)了詩人失望苦悶的悲觀情緒。

哈代的《黑暗中的鶇鳥》創(chuàng)作于1899年12月31日,恰在世紀之交。我們可以這樣推測:19世紀的最后一個黃昏,在那樣一個特別的日子里,年過半百的詩人,回顧往昔――自1800年起,英國依靠圈地運動、海外掠奪和殖民統(tǒng)治積累原始資本,生產(chǎn)力得到迅猛發(fā)展,成為了“世界工廠”。現(xiàn)代機器的隆隆聲打破了農村的寧靜,甜美、安詳、平靜的生活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浮躁喧嘩和混亂。面對現(xiàn)實的十字路口,哈代的心情緊縮得如冬日風中瑟瑟發(fā)抖的鶇鳥,孤獨而凄涼:

我倚在以樹叢作籬的門邊/寒霜像幽靈般發(fā)灰/冬的沉渣使那白日之眼/在蒼白中更添憔悴。

“寒霜”、“幽靈”、“冬的沉渣”、“蒼白”,都在渲染一種蒼涼蕭瑟的氣氛,正如世紀交替時人們心中充滿懷疑的悲涼心情。

哈代破滅的不僅是理想的鄉(xiāng)村生活,宗教信仰的破滅也許給了他最大的打擊。19世紀后期,是西方科學與宗教激烈沖突的時代。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的科學觀點,動搖了哈代與生俱來的上帝造人的宗教信仰。同時,1896年問世的《無名的裘德》受到了外界諸多的質疑和攻擊,內心極度痛苦的哈代遂放棄小說寫作,傾注全力于詩歌,并且常常表達出對陰郁環(huán)境的哀愁和悵惘,正如詩中所寫道:

陸地輪廓分明,望去恰似/斜臥著世紀的尸體/陰沉的天穹是他的墓室/風在為他哀悼哭泣。/自古以來萌芽生長的沖動/已經(jīng)收縮的又干又硬/大地上每個靈魂與我一同/似乎都已喪失熱情。

這里的“尸體”、“陰沉”、“墓室”更加直接地反映出哈代此時的心態(tài)已接近絕望。然而,哈代并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他在其《道歉》中說道:

“如今對本作者的作品所提出的‘悲觀主義’,事實上只是對現(xiàn)實探索上的倔強的疑問……這是修繕心靈,也是修繕人體的第一步。”

由此可見,哈代在悲觀中的剛強。哈代歷來反對稱他為悲觀主義者,自稱是社會向善論者。他曾經(jīng)多次申明:“作為向善論者,我對世界抱有信心。”詩中第三節(jié)筆鋒一轉,描寫了一只歡唱的鶇鳥,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突然間,頭頂有個聲音/在細枝蕭瑟間升起/一曲黃昏之歌滿腔熱情/唱出了無限欣喜。/ 這是一只鶇鳥,瘦弱,老衰/羽毛被陣風吹亂/卻決心把它的心靈敞開/傾瀉向濃濃的黑暗。

鶇鳥的歡唱沖淡了前兩節(jié)詩中的悲觀情緒,預示著新的世紀可能會帶來一點生機,也讓我們感受到了鶇鳥在艱難的生存環(huán)境中所表現(xiàn)出的頑強的生存意識、旺盛的生命力和樂觀精神。

歷史的大背景與個人的不幸遭遇交織在一起,造就了兩首悲觀中透著希望的詩,正如徐志摩對哈代的體會:

“湯麥士?哈代吹了一輩子厭世的悲調; 但是一只冬雀的狂喜的狂歌, 在一個大冷天的最凄涼的境地里,竟使這位厭世的詩翁也有一次懷疑他自己的厭世觀,也有一次疑問這絕望的前途也許還閃耀著一點救度的光明。”

在徐志摩眼里, 哈代是反抗悲觀的深沉的英雄,他自己也從中獲得了“靈魂探險的勇氣”。

二 共通的詩歌意象運用

詩歌作為一門審美情感具像形態(tài)的藝術,是“將審美情感物化為詩的意象,然后依著詩人情感活動的脈絡、軌跡富有個性地組成意象,以意象結構顯現(xiàn)感情結構,傳達情感”。所以,意象是詩歌內在構造的基本元素。在這個意義上,雖然不能把意象作為檢驗一首詩的試金石,但可以肯定的是,一首好詩在意象運用上一定是成功的。因此許多詩人往往致力于以“生花夢筆垂麗天之象”,極盡造奇之能事。在《問誰》與《黑暗中的鶇鳥》中,一些原本日常所見的平常意象訴諸讀者的感官,調動了讀者的想象,如《問誰》中的深夜、凄風、新墓、黑夜、黑影、新墳、曠野、嚴冬;《黑暗中的鶇鳥》中的寒霜、冬、藤蔓、尸體、墓室、風。

兩首詩中所營造的凄清寒冷的境界竟是如此的相似,詩人將簡潔的意象組成一幅蕭瑟凄迷的圖景,以感情的邏輯組合意象,將題旨指向的平面感用立體交叉的意象流動地呈現(xiàn)出來。意象是具體化了的感覺,詩的意象是情意化了的形象。

死亡,作為人物質生命的終結,長久以來在中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中帶給人深重的焦慮和困擾,成為與美對立的丑的存在,連飄逸灑脫的徐志摩也不得不承認它的不吉利。但在徐志摩的詩文創(chuàng)作中,人們看到的卻多是鮮花青草相伴的靜謐的墓園,死亡成了解脫和自由的天國。值得注意的是:徐志摩對墓園和死亡的美麗想象是建立在他對死亡的悲劇性深刻體認之上的。這其中的二律背反,正折射了徐志摩死亡意識的矛盾性和復雜性。徐志摩在致友人凌叔華的信中說:

“我的想象總脫不了兩樣貨色,一是夢,一是墳墓,似乎不大健康,更不是吉利,我常在黑地里構造意境,其實是太晦色了……”

然而,在《問誰》中,盡管詩中重復出現(xiàn)了這樣的意象:新墓、黑夜、黑影、新墳、曠野、嚴冬,但全篇卻傳達出道家死亡哲學的痕跡:中國傳統(tǒng)的道家文化消解了死亡與生命的絕對對立,認為死亡是與此在人生相通的彼在世界,徐志摩對墓園的美麗想象,在努力消解死亡的悲劇性并對死后的美好產(chǎn)生的期待與預設,就得益于道家文化的熏染。

哈代在意象運用上確有獨到之處,無論在小說還是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哈代都是一位擅長描寫自然的作家,自然意象在揭示主題、塑造形象方面,起著畫龍點睛的神奇效果。在《黑暗中的鶇鳥》這首詩中,作者為了傳達這樣一種信息――希望,創(chuàng)造了這樣幾個意象:寒霜、冬日、藤蔓、陸地、天穹、風、鶇鳥。詩人通過這幾個原本日常所見的平常意象訴諸于讀者的感官,調動讀者的想象。詩歌一開始,向讀者推出了一組凄清慘淡的鏡頭:寒霜幽靈般地降臨大地;冬天的乏味好比是咖啡壺底的渣滓;白日則像一個忙碌的婦人眼神倦怠;藤蔓糾纏在一起像斷弦一團,徒增傷感;萬籟俱靜,不見人影。

就在滿目蕭瑟、一片死氣沉沉之時,突然一曲歡歌打破了沉寂。此時詩人充分利用視覺效果,歌聲不是由細枝間傳來而是“升起”,仿佛是一束明光穿透了漸濃的黑暗,它使人們心中久已熄滅的希望之火得以重新點燃。“只聞鳥聲,不見鳥影”,讀者不禁會想象:寒風中放歌的鳥該是正當盛年吧?但接下來,詩人卻描繪了這只鶇鳥的瘦弱和衰老。這必是大大出人意料的一筆,惟有仔細尋味才能領悟到詩人的良苦用心。這只顯然久經(jīng)風雨的鶇鳥在逆境中毫不沮喪,敢于迎接黑暗(象征死亡)的挑戰(zhàn);敞開心扉,是因為它心中懷有對幸福的希望。如前所述,哈代是個宿命論者,所以他選擇了一系列灰暗、殘損的意象,這一點已經(jīng)為我們所理解。但在這里,鶇鳥這一意象為何又體現(xiàn)了與前面詩節(jié)迥異的情感?這是因為,作為叔本華信徒的哈代同時又是達爾文進化論的弟子;他在對人類未來深感悲觀的同時,又相信人類社會會進步、會發(fā)展。其矛盾的思想體現(xiàn)在詩歌中,便出現(xiàn)了這種前后情感意象分庭抗禮的局面。也正因此,在詩歌結尾,詩人才會發(fā)出“它歡樂的晚安曲調,含有某種幸福希望――為它所知,而不為我所曉”的感嘆。

徐志摩詩作中的一些特定形象和事件或創(chuàng)作技巧及風格也許是無意中模仿了哈代,但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使徐志摩受益匪淺。因有感于哈代,所以徐志摩對哈代詩歌的吸收和借鑒都是從詩的本身內涵出發(fā),而非單純地模仿。也正因此,他能創(chuàng)作出自己最優(yōu)秀的詩篇。

參考文獻:

[1] :《志摩紀念號EJ》,《新月》,1932年第4期。

[2] 哈維?韋伯斯特:《在黑暗的平原上:湯姆士?哈代的藝術與思想》,康涅狄克州出版社,1964年版。

[3] 徐志摩:《迎上前去》,《徐志摩全集》(第三卷),廣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4] 飛白、關笛譯:《夢幻時刻――哈代抒情詩選》,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2年版。

[5] 張中載:《托馬斯?哈代――思想和創(chuàng)作》,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年版。

篇10

一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足以讓人感受到康橋的靜謐和安寧,念到這里,仿佛自己也如詩人一樣,輕輕的邁動著雙腳,輕輕地走在康橋上,生怕吵醒了熟睡的蟲子和鳥兒,破壞了康橋的靜謐和寧靜。

太陽就快落山,我站在康橋上,可以看到西邊天上的五彩云霞,余輝反射四周,河畔的柳樹仿佛穿上了金色的嫁衣,就像一位夕陽下的新娘一樣,美麗婀娜,風兒吹起她的衣角,她就這樣在微風中向我走來,我陶醉著不自覺伸開雙臂,朝她走近,走近,甚至就連她倒映在水中的影子也是如此迷人,一直在我的心頭蕩漾、蕩漾,陶醉了我的心智。

你看河中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柔波中它隨著流動的河水飄蕩,自由自在忘情地舞蹈。這時,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水底的小草,只要讓我靜靜呆在康河水中,我便心甘情愿地只做一棵無名的水草。

云彩和霞光的余輝倒映在水中,一陣風吹來,仿佛是被打碎的七彩石一般,撒碎在海藻間,像是彩虹的夢境。

我多么想“撐起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用小船載滿一船的星輝,在星輝斑斕的河上放歌,但是我怕打破了今晚沉靜的夜色,我悄悄的劃著小船,在稀稀疏疏的月色中尋找著志摩當時劃過的地方,聽風兒輕輕在我耳邊哼唱!

再美好的夢也有蘇醒的時候,“輕輕的來”“輕輕的走”,康橋沉默了,夏蟲也為我沉默,“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再見了,康橋!

我就這樣沉醉在康橋上,我就醉在《再別康橋》的意境之中,久久不能自已。徐志摩的浪漫情愫實在令人折服,簡簡單單的詞藻卻能勾繪出如此生動靜謐的畫面,令人神之神往,欲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