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的經典案例范文
時間:2023-06-22 09:50: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跨境電商的經典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016年11月末,艾派克(002180.SZ)公告:宣布正式完成對美國利盟國際(Lexmark)100%的股權交割,最終交易額逾40億美元(約260億人民幣)。
在跨境直投遭遇外匯等政策管控的背景下,這起中國最大的海外打印機收購案畫上了圓滿句號,可謂時間窗口踩的非常精準。
此次收購由艾派克和太盟投資集團(PAG)共同牽頭完成,并有聯想控股旗下君聯資本參與,三方出資比例分別為51.18%、42.9%和5.88%。本次交易結構較為復雜,在聯合投資方與財務顧問的設計下,架設了多層SPV,充分利用了多種融資工具,可謂2016年資本市場最精彩的跨境并購大案之一。
巧用工具
根據披露的方案來看,整個交易架構以海外并購常見的“中―外―外”形式操作。上市公司艾派克、PAG及君聯資本管理的上海朔達投資中心(有限合伙)在境外設立了多層SPV公司(特殊目的公司)。
作為中小型民企,艾派克撬動了逾260億人民幣,充分使用多種金融組合工具,并融會貫通,堪Q“以小博大”的經典之作。
根據2016年11月21日各方簽署的《認購協議》,艾派克、PAG和朔達投資以自有資金出資15.18億美元。具體為:艾派克出資約7.77億美元;PAG約6.52億美元;朔達投資約0.89億美元。
而艾派克的現金出資來源為自有資金以及控股股東賽納科技提供的借款,其中自有資金1.08億美元,控股股東借款融資6.69億美元。賽納科技的借出資金來源則為其賬面現金+發行可交換債(EB)。其中,賬面資金2.94億美元,可交換債(EB)3.75億美元。
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賽納科技持有3.9億股的上市公司股票,其中可質押數量2.9億股(6月7日每10股轉增7.5股后,可質押股票增至5.07億股),市值超過120億,完全可滿足發行私募EB或股票質押的籌資需求。
因此賽納科技分別于2016年7月21日和8月30日質押了1.4億和1.5億股艾派克股票,分別募集可交換債29.7億元和30.3億元,合計融資60億元。這筆私募EB也是A股史上最大規模的私募EB。此筆巨額資金除滿足并購支付的需求外,還能為未來整合準備足夠的運營資金。除現金出資外,剩余交易資金由銀行提供貸款支付。
全現金收購
此次收購是一次成功的“蛇吞象”。根據披露的信息,利盟國際 2015年營收35.51億美元(約229.76億元人民幣),而艾派克2015年營收為20.48億元,前者是后者的10倍。同時,截至2015年末,艾派克總資產31.19億元,利盟國際總資產39.12億美元,兩者資產規模相差超過 8倍。
利盟國際1990年成立,于1995年11月在紐交所上市。公司為全球知名的打印成像及數據解決方案提供商,為超過170個國家提供打印產品及服務,被譽為打印行業的“奔馳”。公司現在主要經營ISS業務和ES業務,ISS業務是激光打印硬件平臺,如彩色激光打印機等,ES業務是打印管理軟件平臺,如企業客戶溝通管理軟件(CCM)等。
艾派克2004年成立,主營業務包括集成電路芯片、通用打印耗材等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在國內打印機耗材芯片市場,公司是絕對的龍頭。
從產業鏈看,此次并購相當于一個兼容耗材企業收購了一個源生打印設備制造商(OEM),這讓艾派克進入了產業鏈更高端和高附加值的領域。利盟脫胎于IBM,擁有關于打印領域的大量核心專利;而專利,正是中國打印產品在發達國家市場的絆腳石。此次通過資本手段,肅清了專利的障礙,艾派克強勢介入北美、歐盟等高利潤市場。
總結此次并購,考慮到利盟國際相對買方巨大的體量,單純用A股市場上常見的“股份+現金”方式實施跨境并購難免會遭遇諸多掣肘,于是本次交易采用全現金收購。全現金收購在履行完正常的海外并購審查程序后,只要提交上交所備案即可,能有效規避證監會的監管,降低了并購中的諸多不確定性。
篇2
四年前,當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淘寶網正式進入寶島臺灣,啟動Tao1shop.tw網站時,很少有人會想到,有朝一日“淘寶”旋風會席卷全島。
據統計,整個臺灣去年的電子商務總產值為3,825億元(新臺幣,下同),其中超過12%(460億元)在淘寶上產生。這一比例還在不斷攀升,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島內電子商務收入增長了17%,而淘寶增長了50%,全年支付金額更是增長了65%。今年初,淘寶網公布了2012年支付排名,前十個“高消費力”城市中,竟然有4個來自臺灣省。
淘寶的成功讓臺灣各界五味雜陳,據《海峽都市報》報道,淘寶的課稅問題引發了臺灣所謂的“立法院財委會”的討論,有人甚至聲稱將成立專案小組緊盯網絡交易。
淘寶是如何在臺灣取得成功的,臺灣消費者為什么會偏愛淘寶,淘寶的迅猛發展對兩岸的經貿發展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這已經成為兩岸經貿互動中的一個經典案例。
飛機“載的貨比人還多”
淘寶進軍臺灣,始于2006年底。當時淘寶攜手oBuy全買網,開通了“臺灣館”,主要做臺灣代購的生意。2009年9月,由淘寶授權臺灣網勁科技開發運營的“臺灣淘1站”正式上線。憑借豐富的種類與低廉的價格,淘寶網很快攻入臺灣電子商務市場并站穩腳跟。據臺灣《自由時報》報道,目前帶動臺灣合購(類似祖國大陸“團購”)風氣之先的批踢踢合購板,其合購內容幾乎有2/3與淘寶網有關,臺灣有四分之一的網絡賣家直接從淘寶網進貨,淘寶在島內網購市場簡直可用“掀起巨浪”來形容。
探究淘寶在臺灣成功的原因,實際上與其一直以來的競爭優勢并無不同,無非是物美價廉、服務好、物流快。臺灣的熱門網絡社區“mobile01”曾開過一個討論“淘寶購物”的熱帖,大量網友涌入討論,夸贊淘寶的用戶體驗比島內原來的兩大網拍――雅虎拍賣和露天拍賣領先太多。“貨色齊全、價格低廉、付款機制安全”,“服務極好,即問即答,臺灣做不到”,“整個交易制度像是為買家設計的,很有被保護的感覺”,“用過后,我都很怕開淘寶網,不買幾萬塊停不下來”……這樣的說法比比皆是。
記者曾接觸過一個臺灣用戶,他說有一次手機電源壞了,從淘寶上買一個到臺灣用順豐快遞只要兩天半,運費140元新臺幣,但是商品本身比在臺灣買便宜很多。他認為淘寶各個方面都比以前島內的拍賣網站做得要好。而且,淘寶還開放消費者通過網絡隨時追蹤物流動態,強化買賣雙方的即時互動和售后保障,這些都是臺灣電商平臺無法提供的服務。
另一方面,淘寶商品的豐富程度也讓臺灣消費者難以抗拒,以島內最大的拍賣網站雅虎拍賣為例,其擁有鞋包衣服流行商品約238萬件,而淘寶上,光女裝就有1億件。臺灣一家研究所的分析師陳映竹則指出,淘寶大打低價牌,吸引了不少臺灣買家,“一件襯衫臺灣網購起碼賣600到700元,同類的產品,在淘寶只要200元。”
日前,臺灣《商業周刊》專門以22頁的篇幅做了“淘寶襲臺”的封面報道,文章中指出,淘寶中上千萬人的供應鏈,用價格和信任感,讓臺灣買家甘愿買單。
淘寶網購的火熱也帶動了兩岸物流業的發展。據淘寶網海外業務部總監李君說,目前每天有超過1萬件淘寶包裹跨過海峽運送至臺灣,尤其是上海到臺灣的班機,“載的貨比載的人還多”。
沖擊電商格局
淘寶網的高歌猛進,極大地改變了臺灣電子商務的格局。
在此之前,臺灣市場雖然相當多元化,但真正介入電商的只是一些小品牌。以服裝為例,臺灣市場的服裝品牌大體分為三個層次:底層為一些本地雜牌或網絡原生小品牌,基本都是臺灣設計,或者從日韓拿到版型后,再由東莞制造,回到臺灣售賣,這些可以在“雅虎拍賣”等網站上看到;中間層次為外來品牌,如優衣庫;高端則是設計師品牌,如Jason Wu等。后兩者在網上很難看到。更有甚者,臺灣傳統百貨公司,如SOGO、遠東百貨、新光三越等一概沒有進入電子商務領域。這些大商場相對保守,決策層擔心進入電商后,對其實體渠道沖擊太大,僅有零售連鎖店7-eleven開通了互聯網渠道7net。
巨頭的缺失,讓臺灣電商市場呈現出多個小電商割據的狀態:雅虎奇摩年銷售額120億新臺幣,PChome年營業額也在百億元左右――這兩個以門戶網站為基礎的電商在臺灣B2C市場中是營業額最大的兩家――還有一些由電視臺轉行而來的電商,如東森集團的ETMALL和UMALL, MOMO商城,以及日商經營的VIVA等,每家銷售額多則幾十億新臺幣,少則數億。
但是這種不溫不火的發展格局在淘寶網的沖擊下已經搖搖欲墜。數據顯示,2012年臺灣的島外電商交易中,淘寶網占比高達49.9%,其次是占28.4%的亞馬遜。臺灣電腦公會理事長王振堂曾公開表示,淘寶等內地網商最終將摧毀臺灣的電子商務企業。理由是無論企業實力、交易保障還是客服,臺灣原有的電商根本無法與淘寶網相比。
淘寶的火爆也引起了島上政界的關注,去年9月,臺灣當局出臺了新的規定“《資料處理服務業者受托處理跨境網路交易評鑒要點》”。而從今年3月底到4月初,臺灣政界人物又紛紛集中表態,聲稱將加強對跨岸網購所產生的現金流的管理,這些都可謂是“淘寶沖擊波”造成的連鎖反應。
但是從另一角度看,淘寶網的成功也通過良性競爭,促成島內電商重新審視了自身的服務,并做出有益于消費者的變革。
就在今年初,為了應對越來越緊迫的競爭局面,雅虎、PChome等41家臺灣電商成立了“臺灣網絡暨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協會”,決心打造一個共同的發聲平臺。而剛剛啟動的幾個第三方支付平臺,從其名字――“歐付寶”與“支付連”――中就能看出明顯的“支付寶”影子。
交流是雙向的
在兩岸之間,交流一旦開始,就絕不會是單向的。當淘寶網在臺灣風生水起之時,臺灣企業也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相較臺灣1,000多萬名網民數量,祖國大陸逾5億名網民規模讓島內業者更加向往商機無限的大陸市場。
據新華社報道,臺灣有關方面已經啟動實施了“華文電子商務暨交易安全推動計劃”,試圖通過電子商務國際化及提升產業競爭力,幫助島內業者“進軍”大陸市場。據悉,該計劃從實施以來,已促成臺灣藍新科技、網勁科技分別與大陸京東商城、蘑菇街等大型網購平臺進行合作。
篇3
根據一月份普華永道公布的市場分析報告來看,2010年中國市場的交易數量達到了創紀錄的4251宗,總額超過了2000億美元,同比增長27%。另據兩位名為James C.Chapman和Linlin Li的律師于2月16日公布的一份聲稱已經過湯森路透證實的市場分析統計顯示,2010年,有超過3000筆交易涉及中國企業,總額達1311億美元。此外,跨境交易總額為807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21.2%。
從各個領域的活躍程度來看,中國表現出了一個新興市場的強勁動力。這些表現極為活躍的領域并非是并購熱門領域,而是推動發展的真正基石――原材料領域。根據上述統計,2010年中國的原材料行業占總比重的24%,隨后是能源、電力行業和金融服務業,比重分別為20%和17%。
關注未來發展所需
活躍于中國并購市場的參與者們認為,中國企業如此急切地向外擴張,其主要目的在于以世界級的價錢收購世界級的資產,制造世界級的爆炸性新聞。但是,不僅僅只有中國在這樣做。
摩根士丹利亞太區并購部主管Samuel Kim對此解釋說:“整個亞太地區的交易活躍度遠遠超過了世界其他市場,而中國市場又是其中的主角,交易總量超過地區市場總量的三分之一,而國內企業的海外并購交易總量是入境并購交易的兩倍多。”
“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交易之所以如此活躍,要得益于低廉的資本成本和因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而縮水的資產估值。所以,中國企業才能如此如魚得水。”至于海外自然資源并購交易,這完全是受到持續不斷的經濟增長的需求驅使,而且已經成為了近些年的投資主題。改變的只有所關注的資源種類而已。
此間的經典案例有二。2010年12月,中國國家電網公司斥資約10億美元,分別以股權并購或債務并購的方式取得了巴西七家輸電特許權公司的運營權。美邦律師事務所(Milbank Tweed)香港管理合伙人AnthonyRoot就是這項交易的中方人,他向我們解釋了其中的奧妙所在。“我認為這筆交易的成功得益于政策的扶植(國企投資須經政府批準)與提高收益的需求的綜合作用,畢竟他們在國內的利潤非常低。”
有道是好事成雙,正當國家電網為自己在巴西的大手筆沾沾自喜時,它里程碑式的海外并購交易紀錄便被中國石油巨頭――中國石化71億美元入股雷普索爾(Repsol YPG SA)巴西子公司的交易刷新了。而正是這些交易,使中國在巴西這個拉美國家的眾多貿易伙伴中坐上了頭把交椅。
“中國對海外資產的占有欲是永無止境的”,普華永道的大中華區PE業務合伙人鮑德偉(David Brown)聲稱。“在他們對自然資源表現出強烈欲望的同時,這些中國買家又開始將手伸向了高科技企業。他們只想把先進技術帶回國內,將其植入中國的發展土壤。而且,他們現在又對機械與設備制造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汽車制造業也在所難免。”
只要稍加留意便不難看出,這股潮流其實是匯聚八方細流而成的。在雷曼兄弟公司后,他們放棄了華爾街的模式,開始向其他形式轉變,Root坦言。他認為,“突然之間,中國意識到原來自己有實力在海外對高層次的目標進行大型投資。例如,當財富基金中司在國際上高調參與各個金融服務領域時,他們其實已經從摩根士丹利那里分得了一大杯羹。此外,中國的石油巨頭們紛紛在海外爭搶天然氣和原油資源,電力企業加大煤炭的收購力度等等,這些都成為了國際自然資源價格一路攀升的主要原因。”
“而像國家電網公司這樣的大型國有企業,他們的舉動倒沒有那么直接了。雖然尋找煤炭資源是其投資計劃中的一個相關主題,但實際上他們對此并不是非常關心。雖然這只是一家電力輸送企業,但他們卻是中國最大的銅消費企業,這也說明了他們為什么會在全世界搜尋銅礦。“
作為一個中國并購市場的資深參與者,Root表示:“如果是在十年前,人們看到這樣的情形,肯定會認為這是私營企業的行徑。實際上,這些國有企業的交易與私營企業的行為無異。”
積極謹慎的時代特征
當然,我們并不是說私有企業在這股風潮中無足輕重,實際上它們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最好的例子莫過于幾個月前的吉利一沃爾沃并購案了,該交易金額高達13-15億美元(視其未來決策而定)。據有關報道稱,沃爾沃2009年歲入124億美元,而其稅前虧損額為6.53億美元。揣測其未來計劃,吉利并購沃爾沃無非是借其名望在中國市場推銷自己的豪華汽車品牌,另則在
歐洲完成生產組裝,銷往全世界。
但重要的是,吉利購買的不僅僅是沃爾沃的品牌,更有其制造技術、發動機技術、設計技術、營銷渠道和令其傲視群雄的基礎設施等一整套體系在內。有一種猜測認為,一旦吉利的并購交易能夠成功實現,勢必激勵中國的其他買家,效仿者將絡繹不絕。
中國的資金實力并非近幾年才具備的,今天的并購風潮已經算是一份”遲來的愛”了。但回想那個“萬事俱備,只欠資金”的年代也不過是不久之前。那是合資企業大行其道的時代,中方合作伙伴們可以提供地皮、廠房、設備等等所有除資金以外的資源。正是缺乏資金,才會令FDI(外商直接投資)現象風靡了二十年之久。
除此以外,信心高漲的中國買家們其實對成功管理跨國企業也缺乏經驗。加之全球危機給歐洲和美國的經濟帶來嚴重打擊,使得中國買家們在慶幸海外資產的價格低廉之余又多加了一份謹慎。
但是,情況并非如此糟糕。無論是國企還是私企,他們的腰包都是鼓鼓的,另外還有數不勝數的海內外銀行機構都盼望著能與新興市場的實業家們攀上關系,這也成為了他們堅實的資金后盾。世界經濟本就是一個此消彼長的循環過程,何況另有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
入境并購再呈佳境
AVCJ的并購數據顯示,入境資產并購交易實際上要強于并購海外資產交易,占據了主導地位。2010年,共發生了1688宗入境并購交易,總額1035.83億美元。相對于總額只有1.096億美元的1658宗交易而言2009年相比,進步可謂神速。此外,2008年共有1952宗交易完成,總額1208.01億美元;2007年,2217宗交易,1118.09億美元;2006年,1467宗,566.21億美元。
海外并購交易方面,2010年僅有149宗交易,總額361,86億美元i 2009年,雖有171宗交易,總額卻只有322.75億美元;2008年1 36宗交易,650.03億美元;2007年雖然交易數量與2008年相仿(134宗),但交易總額卻只占其半數(330.7億美元)。
在過去的三年中,股權交易比例最大的并購案始終為海外并購交易。另從投資領域來看,金融服務領域獨占鰲頭,其次是運輸、物流(含船舶運輸)業和資源領域。
普華永道研究公布,由于戰略布局需要,很多境外買家(主要是跨國企業)又重新將目光投向了中國。201 0年,此類交易增長了32%,這意味著又回到了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對此,Anthony Root律師基本同意,“不難發現,大量美國企業正有條不紊地以各種方式進入中國市場。”
隨后,他又向我們例舉了自己正著手的兩個案例:一家是可再生能源的原料輸出商,目前正向中國市場擴張;另一家是加長豪華轎車的底盤生產商,也同樣正準備進入中國市場。 “這些都表明跨國企業入華熱情仍未退減。”
篇4
【關鍵詞】時尚消費文化;媒體融合;價值觀
現如今,我們已進入了分層結構多元化的社會形態,逐漸具備消費引導力的新生代已經形成特有的消費觀,致使消費結構更傾向于消費能力的劃分方式。在此大環境下主流媒體和自媒體的融合,促使時尚消費文化的語義界定和價值觀形成成為新的探討領域。那么,媒體與時尚消費文化的高度融合將給我們帶來哪些改變,又有哪些創新之處?
一、如何定義時尚消費文化
時尚在很大意義上等同于流行、時髦,是一種普遍的文化心理現象,是大眾對某種物質或非物質對象的追隨和模仿。時尚反映了人們在一個時間區間范圍內對某種新的物質或是精神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在本質上屬于符號消費的消費文化形態。從人文角度而言,是人的正常心理需求以及對于更優質生活的向往,屬于“自然生理需求”的范疇。
時尚延伸到經濟學和社會學領域后派生了時尚消費概念,英文為Fashion Consumption,在西方國家,1908年美國哲學家E.A.羅斯(Edward Alsworth Ross)在其著作《社會心理學》中就對時尚經濟進行研究,美國后現代主義理論家詹明信對西方時尚消費做出明確建議:時尚和風格的急速變化,將以無與倫比的方式對社會全面滲透。此后多年,時尚消費被列為多個發達國家的重要經濟發展內容。
時尚消費在其產生和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受到了社會的關注,綜觀其演變的形態和規律趨勢,這一源自極簡化的需求消費意識形成了特有的廣泛意識群體主流,進而形成了一種以崇尚為心理基礎的消費文化,在社會歷史現象和心理現象中演繹著重要角色。時尚消費具有很強的引導性和感染性,能夠在一定時期內迅速普及和普遍流傳,進而形成一種生活方式,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從消費學角度來看,時尚消費文化代表的不僅是基于最基本物質滿足的第一層次符號,即物的本身成為消費和交換的載體后,其格調、檔次、美感對消費對象的滿足,更是廣義消費中非物質符號給予消費者的社會認同感和心理體驗,消費的對象和過程由基礎物質向地位象征、空間環境和服務體驗延伸。
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時尚消費文化不僅代表著個體的消費行為,更是社會價值觀和審美標準等諸多群體內在元素的顯性表現。在由個體向群體的轉化中,時尚消費文化掌握著社會消費的價值尺度,適當的時尚消費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增加消費活力,而過度的時尚消費,則會形成過度消費和奢靡消費,從而忽略了消費的本質,導致獨有其表、敗絮其中的畸形消費,最終導致消費浪費。
二、時尚消費文化的價值觀如何形成
在對時尚消費文化的研究中,不可逾越的一環是法國哲學家、思想大師、后現論家讓?波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1929―2007)。他1929年7月29日出生于法國蘭斯(Reims),2007年3月6日于巴黎病逝。他早年在巴黎獲得了社會學博士學位,主要著作有1968年出版的《消費社會》,1976年出版的《象征交換與死亡》,以及《生產之鏡》《完美的罪行》《物的體系》《幻覺的終結》《擬像與模擬》等。其著作被公認為后現論與文化研究的最重要、最經典的闡述,成為學術界批判、理解消費社會的思想基礎。他在“消費社會理論”和“后現代性的命運”方面卓有建樹。在20世紀80年代這個被叫作“后現代”的年代,讓?波德里亞在某些特定的圈子里,作為最先進的媒介和社會理論家,一直被推崇為新的麥克盧漢,常被誤認為是后現代主義者,他批判過福柯等后現代主義,明確表明自己不是一個后現代主義者。2000年,世界著名的SAGE出版社出版了“現代社會思想大師”叢書,其中有《讓?波德里亞》卷。在這厚厚的4卷本的書中,共收錄了88篇評論波德里亞的重要論文。而他1970年撰寫的《消費社會》一書,從消費的意義上解釋了時下的社會,讓他風靡于大眾。《消費社會》是他使用政治經濟學方法批判消費社會狀況的作品,但是其描述卻直接指向了以大眾傳媒為基礎的后現代社會圖景。[1]波德里亞的學術影響空前巨大,涵蓋了哲學、社會學、經濟學和人文科學等多個層面,他的思想體系掀起了理論界的批判思潮,后被稱為“波德里亞效應”(Baudrillard Effect),他被譽為“現時代最重要和最具煽動性的作者”。
波德里亞最早提出了消費不僅是一種經濟行為,更是一種社會行為、文化行為;而商品,不僅具有經濟意義,更具湮幕意義。比如高經濟資本的工商業主的時尚消費點在于進口汽車、拍賣會、私人別墅;高文化資本的教師的時尚消費點在于先鋒音樂節、境外自助游或是科技產品。而低經濟資本、低文化資本的務工勞動者的時尚消費點在于快銷品服飾、智能電子產品、游樂投入。縱然需求的消費點不盡相同,但是內心滿足后的愉悅相差無幾。在時尚消費過程中,社會對于消費的文化認同通過媒介不斷地輸送給消費者,從而使群體消費者對于消費之外的某種意義達成共識,人們對于時尚消費的共識促成消費過程中心理的滿足,也在社會文化認同中彰顯了自己的地位、身份、情趣和美感。正如語言是一種表達工具,而不是個人所能決定的,消費作為一種符號交流系統,也不是消費者個人所能決定的,消費者只能在這種社會的邏輯上進行選擇,并通過選擇表達意義和信息。
美國經濟學家約翰?加爾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曾說過:“一個人只要頭腦清醒,肚子餓的時候,絕對不會把身上僅存的一塊錢去買食物以外的東西。可一旦衣足食飽,他就會開始考慮其他用途。在電動剃須刀和電動牙刷之間,便可以說動他做出選擇了,因此,在價格和成本之外,消費者需求,也可以成為一項可以管理并操縱的東西了。”[2]
時尚消費口徑多元化,時尚消費相比于基礎生活必需消費的支出比例逐漸加大,人們為取悅自己或別人的消費觀念形成,基于內心幸福感的消費逐漸成為剛需,而不僅僅完成生活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這一社會消費意識形態的形成,促成了時尚消費文化在西方國家消費領域占據導向地位,在標榜個性和新意識的土壤中,沖破特定時間點意義上的陳舊與落后,萌發出逐步吸引更多追隨者的社會消費意識形態。在社會消費視域下,這種消費認同感的建立改變了我們的心理和生活方式,形成了消費導向,從而左右著當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這種向前的動力已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大環境的影響中,在信息社會文化共融性的推動下,跨越地域和種族的局限迅速傳播開來。
從消費文化的地域性傳播來看,歐洲大眾文化的興起,尤其是青年文化的興起對于時尚消費文化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自納入世界經濟體系以來,對于外來文化的接納由謹慎和批判態度,逐步演化為探究和嘗試,進而成為新生代所追隨和推崇的對象。但是對于出生于20世紀40年代或50年代的中國人來說,在消費觀念上相對保守,又經歷了十年“”的文化斷代,在時尚消費的沖擊下依然保持冷o態度,對于美食、服飾、流行文化的關注非常少。隨著移動媒體終端的普及應用,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的顛覆,直接對城市中老年人甚至是一般收入的城市老年人,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這部分群體開始學習和體驗新的消費方式和消費文化,消費模式也由實物性消費向虛擬性消費轉變,中國一、二線城市的老齡人口中大多數都有嘗試香港、臺灣、東南亞跨境游的經歷,這種旅行時尚消費增加了他們的談資和幸福感。由此可見,時尚消費文化價值觀的形成是由物質層面的滿足到精神層面的滿足,由個體到群體的延伸,由區域到廣泛的擴展,由新新人類到老齡人群呈遞進式的改變過程。
時尚消費文化的發展和延伸離不開傳播渠道的載體推動,我們的媒體形式已由農業社會的口耳相傳,經歷工業時代的機械革命,伴隨著“互聯網”和“知識大爆炸”的出現,跨進以多種傳播媒體渠道融合共生的知識經濟時代。
三、從主流媒體到媒體的多元化
在傳播領域占主導地位的主流媒體,自“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便受到各種形式自媒體的沖擊。這種“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借助現代電子信息的手段,向特定或非特定的單個人或群體傳遞規范性或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傳播平臺包括論壇/BBS、貼吧、博客、微博、微信等。這種受眾即新聞源的傳播方式,使得普通大眾作為單元個體,也可以成為新聞的中心,提供和分享個體經歷的事實,成為全球化信息和新聞分享的新途徑。
早在20多年前,主流媒體和其他媒體的融合,已經在學術界被提出。媒體融合發展至今,其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打造一個新型的傳播體系已經成為新的目標。
基于媒體的多元化發展,利用主流媒體傳達有關消費的途徑越來越邊緣化,而通過自媒體的信任消費則發展迅速。據統計,因為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平均每一天會看110至150次手機,去掉睡眠時間,平均每6.5分鐘看一次手機。也就是說,如今人們的時間大多都花在手機和互聯網上,這必然導致很多傳統型產業和消費模式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傳統企業家意識到時生了變革,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眾多傳統企業都陸續在開辟新的領域,尋求轉型。
如今,商業競爭的傳統格局已經被顛覆,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尋求新的商業模式和營銷渠道,無論是金融類、電信類,抑或銷售類、工業類,都在尋求在最終客戶端的移動電子產品上,比如與其關系密切的多媒體手機終端,獲得屬于自己的定位,功能開發幾乎涵蓋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微信為例,這款源自騰訊公司QQ軟件龐大的客戶群體派生出來的一款輕應用,吸引了眾多第三方公司申請接口進行推廣,于是就誕生了“微營銷”的概念,“微商”也應運而生,形成了以高廣告覆蓋率和有效投放率為特點的媒體渠道。
2014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做“微營銷”,這種新興的“粉絲經濟”讓營銷又一次面臨巨大挑戰。融合媒體下的推廣模式成為商家營銷的重要課題。營銷者由起初的以企業推廣為主,逐漸向以個體自然人口碑式、朋友圈式為主體的“微商”營銷模式轉變,并滲透于社會服務生活的各個領域。
新媒體傳播時代,在“互聯網+的背景下,作為新信息的基礎設施“云+網+端”在媒體行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而媒體融合的不斷重復和強化,則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實現信息的爆炸,無論是高密度娛樂頭條,還是周期性節目如《爸爸去哪兒》等綜藝類節目,都在“云+網+端”的平臺模式下,拓寬了巨大的時尚消費渠道。《爸爸去哪兒》節目組甚至一個月趕制出一部電影,在春節期間作為賀歲電影投入市場,這種快速制作、快速營銷的案例在媒體節目中尚屬首例。
在多媒體融合的形勢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已被不斷顛覆。這些改變帶給大眾的是更多的以“我”為中心的貼近式消費體驗,更多個性化的消費給大眾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在營造一種趨勢,一種時尚的消費觀。
四、媒體與時尚消費文化的高度融合
消費觀和消費模式的改變,已經顛覆了大眾的生活,引領這些改變的是崇尚時尚消費的新生代,陜西省統計局的《西安市城鎮新生代居民消費形態調查報告》顯示,新生代日常消費性支出占月收入50%至80%的人數占一半以上(51.3%)。2015年消費支出前三位的項目分別是服飾類、旅游類和美妝護理類,人數占比分別為25.0%、11.0%和9.4%,家居類、電子產品類和食品類占比緊隨其后,分別為8.8%、8.5%和7.7%。由此可見,服飾、食品等基礎性、產品型消費在新生代消費支出中仍占據主要地位,但旅游、美妝等服務性消費也逐漸成為新生代的主要支出項目。
就服務性消費發展成為主要消費門類的態勢可見,新媒體的介入已使消費品本身的物質性符號轉向服務消費的儀式性符號,服務性消費已成為時尚消費文化的一部分。
網絡媒體《華麗志》的基于中國引領時尚消費的80后、90后消費群體《2015中國時尚消費人群調查報告》顯示,平均51%的人每月僅在實體門店消費1至2次,而大多數消費會以“線上”消費為主要渠道,可見我們的多元化媒體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那么時尚品牌在哪些媒體渠道上更容易顯現呢?調查顯示,在傳統的紙媒保持15.3%的態勢下,“朋友圈”口碑推薦影響力達14.8%,而手機APP和海外網站也是大眾獲取時尚資訊的重要渠道之一。由此可見,時尚消費依然受到新媒體融合的影響,逐步呈現由單一渠道向多元化發展的態勢。媒體融合也為時尚消費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復合式的傳播渠道,呈現出快速、直接、國際化的特點。
綜上所述,媒體融合新語境下的時尚消費文化已經進入了復合式狀態,二者互為基礎,相互依托,創造了新的消費態勢,這種態勢亦會繼續發展,呈現更新的文化反饋和經濟特點,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讓?波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消費社會[M].當代學術棱鏡譯叢,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56.
[2]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不確定的年代[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