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配音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11 17:24: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訓練配音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取方便抽樣的方法,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在我校附屬醫院腫瘤內科接受治療的癌癥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25~65歲(454.5)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9例,初中16例,高中(職高、中專)12例,大專及以上13例;婚姻狀況:已婚45例,未婚3例,離異或喪偶2例;家庭人均月收入:1200元15例,1200~2500元23例,2500元12例;主要照顧者:配偶34例,子女10例,其它6例。診斷肺癌13例,乳腺癌18例,胃癌15例,食管癌2例,腸癌2例。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病理診斷確診為癌癥,且正在接受治療;②年齡18歲;③具有正常的理解和交流能力,無明顯精神及人格障礙;④患者對自身疾病診斷知情;⑤照顧者為患者親屬或朋友,不存在雇傭關系。所有患者對本研究均知情并同意。
1.3 研究方法
(1)住院期間:①由課題組成員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第一次面對面的放松治療示范后,以播放視頻的形式,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該療法的理論方法以及操作程序。②選取病人喜歡的輕音樂儲存在MP3。③在聆聽輕音樂的同時,用鼻吸氣約4s,伴隨腹部隆起,屏息7s,慢慢呼氣約8s,每天進行訓練2次,每次30分鐘。④給每位患者發放一本小冊子,記錄每天訓練完成時間、完成情況、完成效果(自我評價),結束訓練后回收小冊子,進行數據統計。⑤患者及其家屬掌握放松操的方法后,要求家屬每天抽出時間與患者一起完成放松操。
(2)出院后:患者出院在家進行訓練時,小組成員每周進行上門指導,收集患者在訓練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課題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制定出新的護理措施,及時反饋給病人。
1.4 評價方法
采用日本學者Okuyama等2000年設計的癌癥疲乏量表于干預前和干預后1個月對患者進行測評。該量表共15個條目,從3個維度評價癌因性疲乏癥狀:軀體維度、情緒維度和認知維度,其中軀體疲乏維度包括7個條目,情感疲乏和認知維度均4個條目,量表采用likert5級評分。各維度得分之和為總分,得分越高提示疲乏越嚴重。
1.5 統計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干預后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各維度和總分均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篇2
當前,廣播播音員主持人受到一些不良風氣的誘惑,有些稿件的播音可能受到一些非業務因素的影響,比如電臺播出的某些商業廣告或者社會上商業廣告公司的配音。還有一種因素,那就是部分電臺領導的審美取向對播音員主持人語言實踐產生重要影響。有些播音員主持人沒有播音對象感,不能全心投入。
有沒有簡單實用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從而把“正確的聲音”帶到受眾的耳邊?筆者提供一些現有條件下簡單易行的方法以供參考。
注入真情實感
現在有不少年輕的播音員主持人,嗓音很好,也自以為嗓音有魅力、有磁性。確實,猛一聽你會感覺他“嗓子真好”,但很快就會發現他播的內容好像跟他無關。
我們來看一些成熟的創作,比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著名播音員林如在電視劇《阿信》中配的旁白。在配音時,林如完全不去考慮自己的聲音“美不美”、“亮不亮”,而是結合故事中的阿信苦難連著苦難、坎坷連著坎坷的堅強女性的特點,用略帶蒼老、沙啞的聲音去塑造阿信的坎坷命運和堅韌性格,達到與劇情整體風格和諧統一。播音實在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這種創造是要“過腦”和“過心”的,沒有真情實感絕不會成為藝術。
進行必要的心理想象訓練
當年總理在視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時就曾告誡播音員,播音要“目中無人,心中有人”。而要達到這個要求,播音員主持人必須訓練自己,增強心理想象能力,通過“想象”和“假如”,設想受眾收聽廣播的狀態并提高自己以假當真、全心投入的能力。
抵制不良誘惑和誤導
碰到對播音并非內行的人不合理的要求,播音員主持人態度上可以謙和,做些必要的解釋。合理的要求要接受,但在藝術創作上不能妥協,不能因這樣的不良因素影響而把原本正確的創作道路走偏。一旦形成不良習慣再去糾正就很難了,甚至無法再從事正常的播音工作。
不簡單地模仿
當年,還是小伙子的年輕播音員鐵城對于播音界前輩齊越心向往之,便一板一眼地模仿起齊越的腔調來。有一次錄節目,鐵城自覺學得很像,心里美滋滋的。到了播出時間,他把收音機聲音開得大大的,想讓齊越聽見。果然,引起了齊越的注意。但他不但沒有夸獎鐵城,反而發火說:“你不要學我,這么學我不行!”
為什么齊越不讓別人學他呢?因為他認為,單純地模仿,不是創造。一味地模仿,會形成一種人為的固定腔調,就會束縛住播音員的創作個性。①
進行表演訓練
還有一種訓練活動則需要工作單位有目的地組織播音員主持人參加,比如業務學習會,包括觀摩學習話劇、相聲、評書等演員面對觀眾時的表演和語言狀態,以及必不可少的當眾表演訓練。訓練廣播播音員主持人當眾表達的能力,增進對象感并把正確的創作狀態帶到播音室話筒前,這實際上就是把“正確的聲音”帶到受眾的耳邊。但這樣的業務學習會不是一個人就能做的,希望有條件的電臺能夠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起來。
國外播音員接受的都是演員訓練,而演員表演無疑要有極強的對象感。可惜播音員尤其是廣播播音員常常是一個人關進播音室,對著冷冰冰的話筒說話。播音前輩虹云也是職業播音員出身,由于廣播的發展,她較早地轉為廣播主持人,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仍津津樂道于她主持的《午間半小時》。據筆者所認識的一位原中央廣播事業局話劇團的老演員講述,年輕時虹云經常主動跑到話劇團的排練場看演員們排練,學習演員在表演時的臺詞表達技巧和演員表演的對象感。聽虹云主持的節目,感覺她就在你的身邊與你娓娓而談。
涉獵電視配音解說
如果有條件,廣播人盡可能地涉獵一些電視配音解說工作。雖然廣播人的本職工作是電臺播音,與電視播音、配音、解說工作有區別,但創作本質并無不同。廣播播音員主持人涉獵一些電視配音解說工作,對于更好地服務廣播聽眾很有益處。
注釋:
篇3
【關鍵詞】英文原版電影;語言表達能力;綜合運用能力;創新
一、英語電影配音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1.應用英文原版電影配音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為了不使英語教學拘泥于書本和課堂,采用觀看英語電影,聽英語對白的英語教學方式更具有娛樂性和生動性。它讓英語學習不再是單一枯燥的內容講解,學生們在身臨其境的配音場景中學習電影中的英語臺詞和對白。電影情節的生動,動作畫面的多彩逼真以及造型的可愛有趣,都能大大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讓他們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通過觀看有趣好看的英語電影,再嘗試記憶和理解對白的內容,然后簡單的重復或表達電影中的人物所說的內容。使學生們在一種沒有焦慮情緒,身心愉悅又熱情高漲的狀態下學習英語,那么這種英語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2.英文原版電影的配音可以讓學生了解更原汁原味的口語化英語
由于老師在英語教學中過于關注語法的學習,所以要求重點往往是準確性、嚴謹性。導致學生陷入死記硬背的學習怪圈中,卻不能靈活地掌握要點。而通過觀看一些英語電影并嘗試著對內容進行模仿,可以了解到很多用法不是很生硬卻生動有趣的口語表達,地道實用又有幽默感。而這些口語大多數是是生動形象的慣用語或俚語,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是學習不到的。從而使初中生能快速掌握一些常用表達技巧,準確且意思清楚。
3.學習英文原版電影配音可以全方位地培養初中生的視聽說能力
對英語電影的配音,首先要大概明白電影的內容,臺詞對白的意思要理解。然后讓學生們大膽地嘗試去說,以小組等形式鼓勵他們說出他們聽到的,理解到的內容,包括內容,語音還有語調。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聽力、理解力和表達能力,有時還能了解到其他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等差異。
二、如何運用英語電影配音教學
第一,選擇一部適合的電影是最關鍵的,那些在初中生眼里很受歡迎、人氣很高的英語原聲電影可以很好的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只能選擇這類學生們關注的影片,才能引發他們學習電影中對白內容的興趣,使教學充滿娛樂性和趣味性。當然,好電影僅僅是“好看”是不夠的,它還應該有適合學習的價值。選擇優秀合適的電影一般有幾條參考標準:字幕。大部分原版的電影都有純英文或純中文,也可能是中英雙譯的字幕。作為學習英語的成年觀眾來說,字幕以純英語最優,中文最次。然而對于初中生的學習水平來說,翻譯準確、簡單明了的中英文雙字幕組最佳,這樣可以使學生在聽到臺詞的時候,能通過中英字幕來了解它的含義;年代。隨時時代的變化,對白的含義、語言的使用甚至是語音語調都會發生相應的演變,所以選擇符合社會當下主題和審美觀的英語電影更有效果;主題。電影的主題決定了電影的風格。一些主題比較輕松的電影表述比較舒緩,語言比較簡單明了,學習起來比較容易。
第二,英語電影配音教學有講解內容、練習語句和口語實踐等三個階段,所以需要完整的課時來保證教學進度,而且要有持續性。這樣才能學生經常處于學習和模仿英語的環境當中,使其有意無意地都會進行英語學習過程。課時時間宜短、課數宜多,這樣就可以使他們每周都有很多機會接觸到英語,而較短的上課時間又有利于保持學生們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再通過看電影等教學方式實施教學,讓他們處于一種輕松、愉快又活潑的課堂氣氛之中,從而避免學生們因上課時間長而感覺無聊枯燥,注意力不集中,開小差等現象。
第三,雖然英語電影配音教學的作用非常有效,但畢竟為正常英語教學的輔助形式,是對英語日常學習的補充,不能本末倒置。在教學過程中占主У匚壞幕故欽式的課堂教學,這樣才能打好英語學習的基礎。
三、利用英語電影配音教學,提高學習效果
電影配音彌補了傳統課堂教學中師生及生生之間交流機會少的弊端,使學生的學習成果能夠直接運用,有利于學生在實際運用中真正熟練地掌握英語。我校平時一周只有一節英語電影課,上課所學的內容是某一部影片的片段對白。但學生很感興趣,大部分學生回家都會看完影片的全部情節,并模仿影片中的人物說話。我讓學生把自己認為配得最好的話錄下來,然后抽時間每次選10名學生的配音在班上對著影片播放,讓全班同學猜猜看是哪個同學配的音,很多次學生們都猜錯了,因為有的學生配音配得太逼真了,難以分辨,這是學生們多次訓練的回報,他們從中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篇4
[關鍵詞]動畫;角色配音;現狀;弊端;影響
一部動畫片除了通過片中的劇情以及視覺效果呈現在觀眾眼前,還需要通過后期角色配音來完成對動畫角色性格的塑造和對整部動畫影片的詮釋。因此,動畫配音顯然已經成為動畫影片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一部優秀的動畫影片不僅要在情節上打動人、視覺上吸引人,更要在聽覺上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動畫配音在動畫片中的作用
形象的動畫配音與動畫畫面的完美結合可以使觀眾在視覺與聽覺上都受到享受,還能更深切身的感受動畫劇情、和動畫角色所帶來的感染力。配音為活動在銀幕上沒有生命的線條賦予靈魂,個性鮮明的聲線不僅可以增強動畫角色性格的性格特點而且可以讓觀眾對動畫角色形成聲音上的記憶符號。就拿日本動畫片《蠟筆小新》為例,小新的配音是那種孩子氣但又想模仿大人還非常淘氣并且有點猥瑣、傻傻的那種感覺。還有動畫片《哆啦A夢》中的主角哆啦A夢的配音也很有特色,哆啦A夢是一個來自未來世紀的并且身體里藏著很多未來“武器”的“超級貓”,所以在哆啦A夢的配音中有很明顯的一種區別于常人的發聲方法,這種特殊的發聲方法讓其聲音形成在音調和音色上都有帶有類似于一種“電子音”的聲音,觀眾很容易就能從哆啦A夢的聲音中感覺到這個動畫角色在身份上與其他角色的不同。在動畫片《名偵探柯南》中,柯南的配音就特別能說明配音對角色的作用,柯南為了掩飾自己成人的身份而作為一名小學生時,他的配音就充滿童稚,聲線稚嫩,對著自己喜歡的小蘭姐姐說話時偶爾還有一些小孩“發嗲”的聲音。當他破案的時候,立馬回復到成年人的思考氛圍,此時柯南的配音馬上是以成年男子的聲線來表現,此時的聲音顯得特別堅定、成熟、深思熟慮,而且還為了配合破案時劇情的發展,其聲音在表現時營造出一種神秘感。柯南孩童時和成人時的配音對比形成鮮明的反差,更為塑造柯南的雙重身份的角色形象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此時富有特點的人聲加入不僅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制作成本,用較少的角色動畫制作一部動畫卻不會讓觀眾感到影片情節的缺失。日本的動畫制作者們利用聲音使故事更加連貫,利用聲音將觀眾帶入銀幕進入一個由他們自己營造出來的虛擬空間,這就是日本動畫片吸引觀眾的很重要的緣由之一。聲音可以借助作為載體的動畫影片本身而賦予一個新的讓觀眾感覺很親切的聽覺的世界。這就是配音的重要性所在,他帶給觀眾幻想中聽覺的真實性,無實物卻能達到比實物更加強烈的效果。比如,一段生命垂危的場景,如果僅用畫面來表現傷感那是很蒼白無力的。然而加上配音,利用斷斷續續、有氣無力的聲線表現出來后會大不相同,就算僅僅是一字對白:“你……” 想象一下如果是生氣的場景,聲線會是什么樣的呢?如果換為一對情侶見面又會是什么樣?他們有什么樣的聲線、音色和音量?聲音之中透著什么樣的感情?如果僅僅是畫面加上字幕,觀眾想要深刻地體會到人物內心的感情時是多么困難的一件事啊!
二、日本動畫配音行業的狀況
可以說,日本的動畫角色配音在世界動畫配音界是享有盛譽的。分析和研究日本動畫配音行業狀況對我國動畫配音行業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日本對于本國的配音演員有著嚴格的定義和劃分。專門為動畫和Drama CD配音的人成為“聲優”,為外國電影配音的人稱為“吹替”,為影視配音的人稱為“配音演員”。
聲優的出身主要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從中小學生的時候就開始在大劇團里表演的童星,高中畢業后從事配音工作,之后大部分都成為第一線的演員和聲優。第二類是在高中、專門學校或是大學畢業后在劇團作演員被動畫相關人士發掘后成為聲優。第三類是在高中、專門學校或是大學畢業后在去專門的聲優培訓學校深造。第四類是從原來其他行業或完全不相干的工作轉行成為聲優。
20世紀70年代開始,為配合動畫片的周邊產品的宣傳,聲優開始從幕后走上臺前,他們發行唱片、開演唱會、fances見面會。聲優的偶像化更加吸引觀眾對配音和聲優的重視,同而推動了日本聲優培訓機構的發展和完善,在這樣大好的背景日本動畫配音整體實力大幅度提高。在日本,聲優可能會因為塑造一個生動的動畫角色而成名,動畫片也可能因為著名聲優的出色演藝而賣座。一般,動畫導演和聲優聯系密切且合作默契,導演從動畫制作開始的策劃階段就能很方便地找到適合自己動畫角色的聲優。此外,導演們也可能會對某一動畫角色的聲優進行招募,或者有可能會選擇人氣高的聲優,利用他們的明星效應來為動畫中的主要角色進行配音。當配音演員敲定后,片商們便立即著手忙于宣傳,配音陣容與宣傳海報放在同等的位置進行擴展市場。動畫上映之后聲優們忙碌于各個fances見面會,為自己所配的動畫進行宣傳。動畫片中的歌曲有時也會請聲優進行演唱然后出CD,既宣傳了動畫片也使聲優的名氣得到提高。日本聲優的迅速走紅,使當今日本動畫配音界更專業化。越來越多的人崇拜聲優,喜歡上聲音表演并熱衷于這項工作,于是更多人通過各種途徑參與到動畫片的配音工作中來。
三、中國動畫配音現狀
在中國,為影視配音同與動畫片配音演員之間的概念非常模糊,許多動畫片請來配音演員或是為電影配音的或是非科班出身的專業配音人員。動畫配音的特點是夸張而有特色,而影視配音則要配合表情不能脫離現實。動畫配音行業想要發展就必須從影視配音中脫離出來,有專業的針對動畫配音的培訓,這樣才能更好地表現動畫角色。觀眾長期接觸國外動畫而日漸形成的高眼光同國內動畫配音不專業、不投入的矛盾直接導致今天中國動畫配音實力不強。現在的國產動畫片呈現在觀眾聽覺里的都是一些沒有感情的對白,一些故意扭曲自己的聲線做作出來的聲調,這無疑使熒幕上的動畫角色看起來毫無生命力。動畫片中的聲音無法帶領我們進入那奇妙的幻想世界,而觀眾只能把配音當作另一種詮釋動畫片的手段,這正是中國動畫配音的問題所在。
(一)中國動畫配音的運行模式
一部普通的動畫片前期制作認真精細,配音卻草草了事。制作方對動畫后期配音的忽視,導致了現在動畫配音行業無法形成產業的原因之一。
中國的配音演員長久以來隱居幕后,他們很少被人重視和被眾人熟知,他們的名字即使出現在動畫人員表上也是一帶而過,動畫片熱映后也不會出版關于配音和音效的CD周邊產品。
然而,在日本做法卻大不相同。大多數動畫片在制作初期就由制作人和導演開會后指定的音響指導來分派工作給各音效部門來進行音樂制作。一個作品的角色分派都是由導演來完成,為了找尋符合理想的聲線他們往往會找尋很長一段時間。導演往往與聲優們聯系緊密,細心地從眾多聲優中找尋符合的人選,有時還會向與聲優接觸最多的音響指導詢問適合的人選。選好人員后開始正式錄音,這個過程導演往往全程跟蹤來指導聲優每一句臺詞的情感音調。日本也注重明星效應,一部動畫的配音人員中如果有當紅聲優,那么這部動畫也會受到聲優粉絲的追捧。
(二)中國動畫配音的弊端
1.不同角色的配音缺乏特點
在動畫配音不太被受重視的今天與個性不太鮮明的動畫角色的結合導致了一些具有毫無特點相同聲線的聲音充斥在如今的國產動畫片中,閉上眼睛聽,除了音色的區別,在角色性格、語氣、個性等方面的表現上都毫無特點,就如機器批量生產的模具。然而,在日本導演們會為了某個重要角色征集聲優并挑選出適合角色的優質聲優,高素質的聲優可以根據角色的不同變換著自己的聲線,動畫角色被他們演繹得富有個性而且栩栩如生。
2.角色配音缺乏真情實感
動畫配音需要配音演員給角色賦予靈魂,需要配音演員們通過自己對動畫劇情和氣氛的揣摩用聲音來詮釋和表現動畫角色。動畫片成本的控制使配音成為影片制作中不太受關注的一部分,成本成為動畫制作的一個致命弱點,片商們被關在產業鏈的牢籠里,無法用雄厚的資金去讓他們塑造有血有肉完美的動畫角色。蒼白無力的卡通形象在觀眾的眼里就仿佛吃快餐一樣,雖然能夠填飽肚子但卻談不上任何營養更談不上給人留下任何深刻的印象。
3.角色配音的情感表現不到位
每個動畫角色都是有生命的,然而在中國的配音中,給幼兒的配音就一味地裝出傻乎乎的感覺,給年輕角色的配音就仿佛感覺是旁邊有兩個人在念對白,聲音平鋪直敘、毫無生氣。如果一個老人激動的時候是什么樣,如果那青年悲傷的時候又會怎么樣,沒有人會去揣摩這些聲音不同狀態的特點。無數的動畫片中的角色配音完全像一場對白錄音,這些配音完全脫離了人們的感情。
4.配音演員的專業培訓
中國,幾乎沒有專業的為動畫片配音的培訓機構,為中國動畫片配音的基本上都是憑借名氣而上,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或者應邀為動畫角色配音。
在迪斯尼動畫片《海底總動員》國語版別請了張國立為小丑魚馬林配音張國立平和的音調把小丑魚爸爸愛孩子、嗦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還請了徐帆為帶點神經質的帝王魚多莉配音,她神經大條、說話直率的特點深深吸引了觀眾,臺詞功底絲毫不亞于專業配音演員。而在《怪物史萊克Ⅱ》中趙薇與王學兵的配音卻沒能打動觀眾,引來一片質疑聲。由明星來擔當動畫角色的配音演員有利有弊,他們有表演經驗有名氣,但是角色性格與演員相符才是最重要的,單憑明星個人的名人效應只能一時拉動票房,而不可能使一部動畫作品作為經典影片留存于世。2008年上映的《風云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前期利用明星對動畫做宣傳的確非常到位,引得許多觀眾沖進影院一睹風采。但由于配音質量不好,雖然花了大力投入了配音換來的卻是觀眾反感的聲音。
四、結語
一部優秀的動畫片離不開好的配音,一個好的配音不僅能更好地詮釋動畫角色所表現的內涵,還能使角色深入人心。加強對動畫影片后期配音的重視是中國動畫目前處在發展階段不容忽視的一件事情,培養有專業素質的配音人員、形成動畫配音產業、發展動畫配音周邊產品等,都是我們目前急于解決的事情。中國動畫配音市場潛力有待于我們動畫人去開發,細節決定成敗,只有把影響動畫影片質量的方方面面都做好,才能使我們的國產動畫展現出往日的光輝。
[參考文獻]
[1] 楊世真.電視藝術原理[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105-133.
[2] 王長瀟.電視影像傳播概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140-173.
[3] 陳奇佳.日本動漫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181-203.
[4] 容旺喬.動畫概論[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123-133.
篇5
【立項項目】周口師范學院青年基金重點項目(編號:zksyqn201306B);周口市社科聯調研課題(編號:ZKSKDY-2013-104)。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9-0098-02
1.引言
教育部《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基本的聽說能力作為教學重要目標之一。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其主要功能體現在作為交際工具,脫離了交際,那么語言也就丟失了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如何在我國現有英語教學環境下,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2.中學英語聽說教學現狀研究及成因
2.1研究現狀
受中考、高考指揮棒的影響,當前中學英語教學普遍存在重筆試輕聽說的傾向。聽說教學最常見的模式是:師生坐在語音室里,教師播放錄音,學生聽錄音;學生回答教師事先設定好的問題,師生核對答案。至于口語的訓練,情況就更糟了。中學師生實際上沒有足夠重視口語能力,大部分口語練習局限于句型操練,根據所學課文進行問答等訓練,不能在真實的語境中就某一話題自如的進行交談,更談不上得體的選擇語言。由此可見,中學英語教學聽說嚴重脫節,不能真正培養學生使用英語實際交際的能力。
2.2聽說教學主要障礙
(1)語言基礎知識薄弱
聽力理解要求掌握一定的語言知識。有些學生沒有掌握詞語的正確發音和語境變化詞語發音的變化規律,構成了語言障礙;平時上課訓練的語速過慢造成了語速障礙;教學中沒有注重英美發音的區分構成了英美語音差異障礙;對英語句法、詞法、語義的掌握和理解不夠深刻構成了理解障礙。
(2)母語干擾
許多學生在聽說時容易受到母語的干擾,習慣于逐詞逐句心譯,不能運用英語的思維,很大程度影響了反應速度和記憶效果。其次,由于英漢在句式、語序方面存在很大差異,所以依賴漢語來理解句子不僅速度慢,還容易理解錯誤。
(3)文化障礙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英語必須懂得相關的文化背景和歷史起源。很多學生缺乏這方面的知識,造成了聽說交流的困難。如聽力材料涉及到各種節日(Christmas Day, Halloweens),學生對西方的圣誕節、萬圣節不甚了解會造成聽力理解的困難,同時會造成復述或表達錯誤。又如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長幼之間的稱呼不同,寒暄方式差異等,也會引起聽說訓練及交流的障礙。
(4)情感障礙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聽說時的情感因素(興趣、焦慮、緊張等)會直接影響聽力和表達效果。動機強的學生聽說目標明確,效果好,反之聽說活動不感興趣,會產生厭倦和抵觸情緒,同時緊張、焦慮也會影響聽說效果。
由此可見,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與學生的語言基礎密切相關,同時受文化背景知識、心理因素、母語干擾和情感因素的多重影響。創建一種綜合、仿真的現實環境,解決上述問題非常重要。
3.影視文學在英語聽說訓練中的重要性
外國文學作品包括其語言組織、歷史和文化背景、情感等的綜合表現,錄制為影視作品是一種更為立體的表現形式,多媒體的發展為欣賞這些作品提供了較好的平臺。運用影視進行英語聽說教學,把影視引入課堂,能使其和課本相結合,從而使教學更加立體化、實質化,使語言生命化,能激發起學生不斷探索的興趣。影視文學課是現代教育技術和外國文學作品相結合并將之運用到中學英語教學中的產物,是英語教學現代化的體現,也是語言教學發展的客觀需求。
3.1影視文學教學的理論依據
影視文學教學符合社會語言學的規律,學生可以在本國環境下從國外影視文學作品中獲取對外國社會生活中使用語言的體驗。在這一過程中既提供了標準的語言知識,又提供了豐富的生活情景。學生觀看影視作品后可以模仿表演其中的情景。或重新設計相關的場景和對話,便于進行與課程相關的聽說訓練,增加社會語言學知識。
影視文學教學符合教育心理學的一般規律。影視文學提供了逼真的情景使抽象的語言信號轉為形象信息,使學生對語言材料及其運用記得更快、更牢、更易接受。在影視文學教學中,氣氛通常是愉快的,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影視材料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求知欲,更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增強英語聽說的綜合基礎。
3.2影視文學教學的特點
影視文學教學中集中體現了教師主導性、學生主體性、交際性、交互性和文化滲透性等特點。
影視文學作品豐富多彩、各式各樣。如何選擇符合教學目標的題材,如何選擇適合學生知識水平結構并引起學生興趣的題材,是教師應該發揮的作用,教師的選擇應起著主導作用。在影視文學教學過程中更應該調動并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以學生為主體。影視文學作品一般都是圖、文、聲、像并茂,直觀形象,靈活生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參與學習,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能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中的思維活動。影視文學作品為英語學習創設了真實的語言活動情境與場景,為學生提供了語言交際的典型情境,具有交際性特點。影視文學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模仿表演影視情節,并且構建師生互動及生生互動,發揮自己的特長及優勢,共同完成。影視文學作品包含其國家的政治經濟,地理地貌以及人文歷史等內容,增加了學生對該國文化的了解。
4.影視文學教學中的聽說訓練
4.1影視資料的選擇
英語影視資料題材廣泛,片種繁多,為提高教學效果,選擇合適的影視資料比較關鍵,一般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以語言文化為中心,使學生能在觀看影視資料時領會語言的用法,體會標準英語的聽說規律。以教師為主導,以教材為中心,老師根據教材及教學的需要選擇內容健康、貼近生活、盡可能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影視資料。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選擇有難易梯度的影視資料,以便滿足各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并且盡量能在原有基礎上逐步提高難度和實用性,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興趣。
4.2聽說教學過程設計
(1)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包括教師和學生對影視資料的前期認識。重點是教師準備包括影視資料的查找、重點的確定、語言文化點以及活動內容的設計等內容。學生根據教師準備的參考資料或者自行上網查找有關影視資料的文字和圖片介紹等內容。
(2)聽說訓練
聽說訓練以學生為主體,盡量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根據影視資料的內容達到自我發現、自我挖掘、自我改進的過程。本人在采用了以下幾種聽說訓練活動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采用聽聲音法進行聽力訓練,只播放影視資料的配音,讓學生能集中精力關注對話內容及發音。
采用配音法進行說訓練,即只播放影視資料的圖像及字幕,讓學生根據剛才聽過的內容進行配音,可以采取集體配音,也可以根據場景選擇幾個同學分別扮演不同角色進行配音,通過角色扮演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增強學生的記憶。
采用定格法進行重點內容的聽說訓練,選擇一個或者一段場景,選擇不同學生循環進行聽聲音和配音的訓練,并讓其他同學指出配音同學的優點及不足,給予更多同學訓練機會的同時,也讓更多的同學對內容、發音、角色扮演進行評價,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再加工的興趣。
(3)課后練習
劇情改編與表演,根據上課的情況及影視資料的特點,讓學生課后對這些內容進行加工整理,運用當前所學課程知識點和詞語重新設計對話,創作符合自己特點的作品。在課余時間進行演練,抽出改編及表演比較成功的作品在課堂上表演,比較成功的作品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拍攝成影視作品,供大家欣賞、借鑒、交流。
5.結論
解決中學英語聽說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可以利用影視文學課來實現。影視文學課在教學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尤其在聽說訓練教學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改變了以往教學沉悶的問題,提高了教師和學生的參與度,增強了學生聽說的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心妍.影視文學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特點及意義[D].碩士論文,湖北,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3.06.
[2]胡素芬.使用影視片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聽說教學[D].碩士論文, 湖北,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4.04.
篇6
[關鍵詞]多媒體 影視劇 學生 口語
一、中國學生英語學習現狀
大部分中國學生的英語狀況是積累了一定的詞匯,學會了基本的英語語法,閱讀不成問題,也可以聽懂簡單的對話,可一旦跟外國人交流還是存在困難。歸其原因,他們缺乏的不是詞匯或語法知識,而是英語會話語言的組織能力,或者說是準確用英語介紹、描述、解說以及進行英語問答的能力。口語的學習目的大都是與他人交流要想學講地道的口語,良好的口語練習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可國內英語語言環境對大多數英語學習者來說是很缺乏的,看英語原版電影是彌補這一不足的好方法。
二、英語原聲電影的優勢:
1、電影的語音
在口語的學習中,不可忽視的是英語語音的問題。如果沒有扎實的語音基礎,那么學員在聽力環節會比較吃力,甚至在聽到外國人講話時或是聽力考試時出現不知所云的局面。學生的聽力不好,除了缺少聽力訓練之外,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比較欠缺語音基礎。扎實語音基礎,無論是對于聽力還是口語甚至整個英語學習都至關重要。英文原版電影對于幫助學生攻克這一難題是很有幫助的。跟中國的影視劇一樣,除非有劇情的需要,大部分英文原版電影的主要角色講的英語還都是比較標準的。在觀看英文原版電影的過程中,觀眾可以親身體驗地道的英語發音,不僅是語音和語調,英語的爆破與連讀也是可以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慢慢模仿到的。
2、電影的句子和詞匯
通過影視配音這種做法,一方面可以通過學生在一個模擬的情境中對已經學過的單詞進行靈活使用,另一方面還可以讓學生學習到大量的不曾學過的單詞,學生反映看原版電影最直接的收獲就是可以學到地道的句型和詞匯。比如在表達“八字還沒一撇”這句話時,有學生會說:“I am not quite ready.”這種表達方式不能說錯,但看看下面《老友記》中的這句話,我們就明白真正“活”的口語是什么樣的了:Monica:“Do you have any plan?”Phoebe:“I don’t even have a ‘pl’.”這個對話中的‘pl’來自‘plan’的前兩個字母,通過這個例子,我們能看出美國人的幽默風趣的性格,也會發現真正的現實生活中的口語就是這么靈活而又簡單。看完后要求學生分角色練習模仿對白的語音語調。其主要目的不僅僅在于糾正學生的語音語調,更能幫助同學了解在特定語言環境中不同語調的表達效果。這一點是口語教學中最容易忽略的因素,即在不同語境中語調強調部分的異同和語氣抑揚頓挫的變化,對發言者語義產生的影響。而影視節目對語言環境的完整重現恰好為學生了解并掌握這些影響提供了最好的條件。
3、電影的文化與思維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用詞和句式的正確與否直接體現了對異國文化了解的程度。原版電影是文化的傳播者,無論是故事的敘述,情節的發展以及人物關系的變遷都有很多和中式思維不太相同的地方,而這些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文化差異,卻不能僅僅用語言分析透徹,這就需要我們對西方文化的一些特點加以了解。因此學習英語還涉及文化傳統的問題,包括民族的底蘊、繼承、觀念、價值觀、人生觀、社會習俗等等。
《老友記》中,當Monica看到給她介紹的男伴Bob竟然跟Joey的女伴Angela公然調情時(Joey介紹說Bob和Angela是親兄妹),她很驚訝地說“It’s like cocktail in Appalachia.”這句話幾乎絕大多數的中國觀眾都很費解。如果對西方的文化有一定積累這就不難理解了。Appalachia是美國東部的阿巴拉契亞山區,這里的人口大多數都是近親結婚,而cocktail,雞尾酒,是的代表。所以,這里Monica用來指這一對行為過分的“兄妹”。
三、小結
1、選擇合適的影視材料
影視材料是影視配音教學的基礎條件,良好的影視材料將會使得影視配音的效果最大限度的發揮,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影視配音教學手段的使用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就是影視材料的選擇。影視材料的選擇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影視材料的選擇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接受程度,應選擇那些難度適宜的材料,切不可不顧學生實際水平盲目拔高。二是影視材料的選擇應具有趣味性,應選擇那些趣味性強、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作品。三是影視材料的選擇應生活化,口語學習的目的還是為了使用,因此選擇影視材料,生活化是一個必須要考慮的因素,舉例而言,老友記就是一部生活化氣息的非常濃郁的影視材料,通過此類影視材料的配音學習以后,學生基本上可以做到隨學隨用,其對于口語效果的提升是極佳的。
2、注重對學生興趣的激發
在影視配音的具體實施中興趣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在興趣的激發中除了上文所述的注意影視材料選擇趣味性強的材料以外,還應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是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影視配音的實施不是找一段材料給學生以后就不再過問,讓學生自己去進行練習,影視配音的開展都是一個老師與學生的互動過程,老師應根據學生的反饋靈活的調整材料、方式等,這樣才能把握到學生的興趣走向。二是影視配音的實施應具有靈活性的特點,影視配音的實施中針對學生興趣愛好以及個性特征進行角色的靈活分配,同時除了讓學生模仿影視中角色的聲音以外,還可以采取游戲、角色扮演、集中討論等方法來確保學生興趣的積極性。三是注意課外練習的活動的開展,學生英語口語提升絕對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之上,同時還應拓展到課堂之外,通過課外課堂的拓展,讓學生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樂趣。
參考文獻:
[1]王西靖.學校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指南(計算機輔助教學卷)[M].北京:百家出版社,1999.
[2]解月光,王晶,徐蕙.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篇7
關鍵詞:朗讀;角色轉換;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8-0231-02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一種重要的方式。朗讀習慣的培養和朗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而朗讀恰好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對課文的理解、把握的最有效最實際的方法。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從低年級的朗讀訓練開始的,朗讀能力的培養是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語文課程標準》對低年級朗讀要求是“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處于起步階段,指導學生恰當運用角色轉換,可以激發學生朗讀訓練的興趣,引領學生體驗朗讀的無窮魅力。
一、巧想象,呈現畫面
葉圣陶先生曾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學習課文時,我們應把學生帶入課文描繪的情境中去,引導學生想象自己是作者筆下的各個不同角色,或者引導學生動筆把文中主人公的名字改成“我”,進行“角色轉換”,這一轉換,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很快把自己融入了課文的情境中,許多問題馬上迎刃而解,朗讀課文時就能夠繪聲繪色了。怎樣才能讀好課文呢?在朗讀的時候把自己當成課文中的人物,像課文中的人物那樣想、那樣做。如《失物招領》一課中:看到塑料袋里的東西,有幾位同學臉紅了,那些東西正是他們隨手丟在草地上的。教學時,可以加以引導,通過入情入境、設身處地的體會,學生即會明白,亂丟垃圾這種行為破壞了植物園美麗的環境,孩子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所以會臉紅慚愧。在此基礎上,相機指導朗讀,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聯系生活,體會感情
陶行知先生曾說:教育和生活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教材來源于生活,課本是生活的記錄。如果學生對來源于生活的教學內容有感性的理解,對學生來說特別有利于對朗讀指導。分角色朗讀,尤其是讀人物對話時,如何有感情地朗讀呢?這就需要我們聯系生活實際,回憶生活中人物說話的語氣、神情、語速等,并進行角色轉換,在此基礎上分角色朗讀。如在指導朗讀《三個兒子》時,我讓學生回憶“你們的媽媽平時是怎么夸獎你們的,她的動作和表情是怎樣的?”在學生充分交流后,引出課文“這里也有三個媽媽在夸獎自己的孩子,你去讀一讀”。通過范讀引導,學生較容易讀出前兩個媽媽說話時的得意。“別的媽媽都夸耀自己的兒子,可第三個媽媽為什么什么也沒說?”在引導學生理解第三個媽媽什么也沒說后,學生體會到第三個媽媽認為她的兒子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因此朗讀時說的話平淡,語調平穩。學生在充分聯系生活的基礎上,進行角色轉換,很容易讀出人物感情。
三、巧配音,朗讀增味
張志公先生說:“教師輕輕一點,卻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想象,他的思維活動起來了,用現在的教學詞匯來說,就是教師起了主導作用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于是他就會大有所得,學習的積極性也就調動起來了。”朗讀訓練也需要教師引導。指導學生為角色配音,進行角色轉換,讓學生進入角色、感悟角色,是一種有效的朗讀方式。教學《數星星的孩子》一課時,在一步步引導學生朗讀課文,體會人物說話時的語氣后,我進一步播放人物動畫,挑選學生為張衡、奶奶、爺爺配音。在指名給爺爺配音時,我巧妙地運用了角色轉換,指導讀學生出爺爺的語氣、補充爺爺的表情。當學生沒有讀出人物語氣時,我則幽默地說“這個爺爺年齡不大,也就二十來歲。誰再來當爺爺?”一句趣話,讓學生變成了年邁的爺爺。通過巧妙的角色轉換,讓學生學得入情入境,讀得興致盎然。
四、巧介紹,朗讀增趣
學習寫景類文章,讓學生“當導游”是一種常用的方法,這樣既有利于積累文本中的精妙詞句,更有助于讓學生融入自己的語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學習《日月潭》時,在師生共同理解課文之后,我說:“同學們,今天日月潭管理處要招聘幾位導游,誰有信心競聘啊?”“我!”許多學生躍躍欲試。“好,導游詞設計可以在課文內容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也可以自己查找資料。明天語文課我們將根據同學們的介紹評出一、二、三等獎。”經過精心準備,選手們各顯其能,有的給課文配圖,指著自己所畫的每一個景點進行詳細介紹;有的在介紹日月潭名稱的來歷時還加上了神話傳說。我趁機問:“你是怎么知道這個傳說的?”“通過課外閱讀知道的。”“是啊,同學們,書上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豐富的知識,只要大家堅持閱讀,一定會成為我們班語文小博士的。”這節語文課因為巧妙地創設了“小導游介紹景點”這一情境,學生就變得興趣盎然,體驗到朗讀和語文的魅力。
五、巧表演,朗讀增色
篇8
一、多法促讀,以趣為主
激起朗讀興趣是培養學生英語朗讀能力的關鍵所在。由于小學生年齡小,專注力差,課堂上如果不能做到“以趣為主”,學生將會在單一的訓練中感到索然無味,進而喪失學習的信心。因此,在教學中,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激起學生對朗讀的興趣。
1. 范讀領路,以聲傳情。
由于每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能力不同,必會導致朗讀水平存在差異,因此,朗讀時斷句、破句、毫無節奏感的現象也就隨之而來。教師美妙的范讀聲,以聲傳情,把學生的聽覺器官調動起來,讓學生對語言產生敏銳的感受,從而引發朗讀欲望。但教師須注意范讀的時機要把握好,同時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朗讀感受,切記不能讓學生機械地模仿。
2. 注重形式,加強訓練。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小學生生性好動,喜歡爭強好勝的特點,積極運用游戲、情景、獎勵等手法,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如在教學中,筆者針對重點句型,把內容進行分段處理,讓學生只讀其中的一個單詞或一個詞組,慢慢地由易到難、由少到多,層層遞進。這樣由師生合作,共同完成的學習形式,學生樂在其中。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句子,筆者就讓學生注視著筆者的口形,并與筆者同時讀,目的是看他們能否趕上老師的速度,讀得與老師一樣流利。當他們做到了與老師同時讀完整個句子時,心底的那種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3. 以賽促讀,增強信心。
在教學中,多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朗讀競賽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如,筆者在班級中設立了“英悅角”,每學期組織一次“最佳配音”活動。通過剪輯一段動畫視頻,讓學生給里面的人物或動物配音,然后由全班投票,評選出英語配音的“Super Star”,還將照片貼在“英悅角”里。這個活動非常有趣,受到了學生的廣泛歡迎。
二、悉心指導,養成習慣
由于學生英語學習缺乏真實的交際環境,因此,教師要在學生一開始接觸英語時,加強對小學生英語朗讀習慣的培養,使其能準確模仿,進而大膽開口。
1. 書聲瑯瑯,充分感知。
在小學英語的課堂教學中,也可嘗試小學語文“以讀代講”的方式,給學生創設盡可能多的朗讀機會,鼓勵多讀,大聲讀,在朗讀中感知,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形成良好的語感和語調。
2. 讀想隨行,助力理解。
要求學生在課堂中根據文本內容提出問題,并通過反復朗讀尋找答案。如,教師可多問“Why? How to read? Who can read better? Who want to try? Who want to show?”將文本內容的呈現,以朗讀指導為主線的方式來推進,無形中便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
3. 讀中體悟,增強語感。
在英語對話、語篇或故事教學中,當學生理解了文本內容,能正確流利朗讀后,教師應該鼓勵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來演繹。學生在朗讀中自我欣賞,領悟英語朗讀的方法,體會英語語言的美,進而增強語感。
三、強化訓練,提升技巧
在小學階段,朗讀的指導與訓練必不可少。不管哪個年級的英語課堂,都要注重“讀”的訓練。
1. 教材為本,創設氛圍。
教材是學生朗讀的第一手資料,教師要從教材入手,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對其進行朗讀訓練。新閩教版的小學英語內容豐富多彩,不僅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而且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這為我們的朗讀訓練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如,筆者在教學三年級下冊Unit 3 Food Part B時,在黑板上畫出了漂亮誘人的葡萄架,讓學生戴上小狐貍的頭飾,并以夸張朗讀的形式,把小狐貍想吃葡萄又吃不到的情景表演出來,要求學生讀得活、讀得像,和錄音一較高低。在表演與模仿中,學生不但領會了故事的含義,而且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英語的朗讀能力,增強了語感。
2. 課外讀物,拓寬渠道。
單憑課本中的內容來進行朗讀訓練是有局限性的,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年齡特點,選擇一些節奏感強、趣味性濃、有豐富情景內涵的內容讓學生操練,激發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對于英文朗讀內容的選擇,可以是句型操練鮮明、易于上口的兒歌或繞口令,可以是言簡意賅、意味深長的名言警句,可以是情節生動有趣、圖文并茂、人物個性突出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些優秀的范文。在每月一次的英語活動課上,筆者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來交流課外閱讀所獲得的學習成果,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英語朗讀的興趣。
3. 互幫互學,共同成長
在筆者所任教的班級中,筆者將英語朗讀能力較強的學生與學困生“結對子”,不管是課上還是課后,都對其進行輔導。對于朗讀能力一般的學生,同桌“互幫”提意見,時間長了,兩人的朗讀水平都有所提高。對于學生的點滴進步,教師要捕捉到位并及時鼓勵,逐步培養他們對英語朗讀的熱愛。此外,采取小組合作朗讀也是一個好方法。每次課堂上,筆者都會抽查兩到三個小組來朗讀文本,并對表現好的小組進行“點贊”。一學期下來,很多原來對英語學習失去信心的學生都能開口說英語了。
4. 巧用Chant,提高技巧。
篇9
關鍵字:電影,英語聽力教學,教學方法
建構主義是一種關于知識和學習的理論,這種理論強調學習者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而這一過程的背景前提是社會文化的互動。因此,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習者,也就是幫助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傳統的聽力教學往往是以教材中的聽力材料為主,偶爾以英文歌曲作為輔助手段。在這種教學方法下,學生學習熱情不高,通常是被動機械地在接收聽力材料,而且課堂教學也多是老師在講授,學生參與度很低。因此在聽力教學中如何能改變枯燥的聽、說教學方法,使學生能積極參與其中正是本文要探討的話題。英語電影有著豐富的影音資源,且背后蘊含著多彩的文化內容,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生動的語言學習環境。在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認知能力、英語思維能力和對文化的感知。
一、電影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優勢
(一)電影承載文化傳播與交流
電影作為一種多媒體傳播手段,其涵蓋的內容五花八門,遍布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電影,學生既可以了解到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感受到對現代社會現實的描述,在觀影的同時,他們也往往陶醉在影片所蘊含的文化魅力中。電影,實現了我們足不出戶就周游世界的夢想。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學習語言絕不僅僅只是掌握這門語言的相關知識,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對于語言學習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將文化與語言結合在一起,才能準確、恰當地使用這種語言。由于絕大多數英語學習者都不可能真正去英語國家學習或生活,因此,電影應該是一種最生動、快捷的學習途徑,可以讓學生直觀地了解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文化、歷史、社會、文學、宗教和民俗風情。
(二)電影促進大腦記憶,提高學習興趣
記憶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記憶具有四個特征,分別是識記速度的快慢,保持時間的長短,識記材料的準確性以及對儲存在大腦中識記內容的提取。其中,記憶中的感覺記憶,強調的就是在感官刺激下,大腦產生的快速記憶。人記憶效果的好壞取決于人體感覺器官受到的刺激程度的大小,同時與單位時間內受到刺激的人的感覺器官的個數成正比。英語電影同時具備圖像與聲音兩大因素,可以給予學生視覺和聽覺上的雙重刺激,而這種刺激的時間可能僅需要幾秒鐘,所以,同傳統的音頻教學相比,電影教學,因為兼具視聽兩種感官的感知,因此是一種非常簡單、便捷的學習手段。通過電影教學,學生對于所授內容留下深刻的感官印象,從而快速地記住要學習的內容,同時也喚醒或培養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因為電影的直觀作用,學生可以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異國的文化習俗、語言表達習慣、價值觀表現形式、生活方式等等,這就相當于為學生打開了一扇了解不同文化的窗口,使得學生得以拓寬視野,深入思考,從而有助于他們不同思考模式的構建。與此同時,電影中使用的往往都是純正的英音或美音、自然的交際表達速度以及一些真正應用于以英語為母語社會文化下的俚語、俗語等,因此電影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對各種語音表達形式的熟悉度和口語應用中選詞的正確性。電影的畫面往往非常形象直接、情景兼備,既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來,又可以豐富教學形式,深受學生的喜愛。
二、電影情景教學的特點
(一)娛樂性與教育性的完美結合
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曾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也注意到,在興趣的配合下,學生往往能表現出更好的學習熱情和發揮出更好的學習效果,這要比任何考試或其他強迫手段都更符合學生真實的學習訴求。每一部電影,特別是那些經久不衰的影片,都具有著引人入勝的內容,傳頌一世的美妙旋律,并且都能傳遞出影片背后蘊含的文化內容。在觀看影片時,學生不但可以陶醉在電影的故事情節中,更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興趣。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學生會以電影情節為契機,進而思考電影故事背后的、不同于本國文化的文化特質,從而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提高他們對世界的認知能力。電影語言直截了當,畫面真實具體,可以充分地引起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對于中國學生而言,學習英語的最大障礙就是缺乏真實的語言環境,而英文電影就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真實語言環境的平臺,在聲音與影像的作用下,學生不僅可以在“真實的”環境下更好的掌握語言知識,還可以通過學習、模仿電影明星們在電影中的語言、語調以及對于俚語、俗語的處理,提高學生的實際語言交際能力。在英語聽力課堂上有計劃地播放英文電影,可以使學生接觸到不同于自己母語語言環境的真實學習材料。通過真實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其他國家的文化,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上的種種差異,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可以更好地處理由于文化分歧所帶來的問題積累經驗,增長見識。由于電影為學生提供了真實感受英語的語境平臺,特別是其中很多俚語、習語的運用,學生可以在語境的輔助下快速、準確地理解語句的意義,從而有效的解決了某些生詞、難詞的理解問題,并且做到了印象深刻,不容易遺忘。
(二)將課堂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
在英語聽力教學課堂上,如果將電影教學融入到教材學習中,可以降低課堂的枯燥程度。教師在播放電影之前,可以讓學生提前對故事背景以及風俗文化等知識進行查閱,提高學生的動手性。例如,在觀看電影前,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通過網絡或其他手段,查閱要觀看的電影的背景介紹、電影寓意等;在觀看電影時,可以節選某些片段,讓學生朗讀,練習語音語調,也可以通過片段配音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完全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觀影結束后,教師可以對某段情節進行演示說明,并組織學生交流對電影的感想,學習心得等等。此時,此時,教師僅起到協調、輔助的作用,課堂的主要角色不再是他們,而是真正掌握話語權的學生主體。
三、電影教學中的聽說并用的教學方法
同英文歌曲不同,英文電影為英語聽力教學提供了大量真實的語言學習素材,彌補了傳統聽力課程材料有限、形式單一且枯燥乏味的不足。如何有效開發和利用電影教學資源,充分發揮電影在聽說教學中的積極作用,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為此,本文提出幾點建議。
(一)電影材料的選擇
由于現在主流英語發音為英國英語讀音和美國英語讀音,二種語言變體有其特有的語音特點和詞匯特點,因此可以先以此為分類標準,并根據影片中語言難易程度進行細分,針對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進行不同影片的選擇,以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對學生語言學習有幫助的影片為主。在題材選擇上,也應該做到多樣化,如“ForestGump”《阿甘正傳》、“TheSoundofMusic”《音樂之聲》、“BraveHeart”《勇敢的心》等經典電影,同于背景知識不同、題材不同、寓意不同、語言選擇上不盡相同,但影片都無一例外地傳遞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積極向上的能量,這些都不失為很好的選擇。教師還可以通過前期的問卷調查,了解學生感興趣的電影題材與類型,當然也要放棄對白較少的電影。此外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有時可能無法觀看完一整部電影,教師可以從電影中選取精彩的獨白或對話部分,利用視頻切割軟件制作成小的片段。觀看電影前,教師應鼓勵學生查找與電影有關的歷史文化背景、主要人物、演員信息、難句佳句、俚語等方面的資料,為學生更好地理解電影內容做好鋪墊。這樣,枯燥乏味的聽說教學模式就變成了學生積極參與的模式。
(二)聽和說能力的訓練
聽和說都是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難點,特別是由于學生的懶惰性,他們在觀看電影時常常會依賴字幕而不愿意自己去思考,因此,教師在準備電影片段時,要注意到這個問題,利用一些視頻編輯軟件去掉字幕。在第一遍觀看時,完全做到盲聽,在難點部分可以考慮采取反復聽的方法,然后引導學生對聽到的某些內容進行復述或是模仿,從而練習口語表達。第二遍時,播放帶有字幕的影片,引導學生檢查之前的練習中是否有任何錯誤的地方,并鼓勵學生小聲跟讀。第三遍播放后,引導學生對影片中的詞匯、俚語、佳句進行總結和賞析,教師輔以相應的講解,并鼓勵學生用英文講述電影背后的文化、習俗等背景知識及自己對電影片段的感想,做到以學生為課堂教學主體,教師起輔助作用,幫助學生對影片有一個更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使用表達能力。在說的訓練方面,除了前面所論述的復述、模仿等手段外,為電影片段配音應該算是一個全新的并且趣味性十足的教學手段。教師可以考慮先播放無聲畫面,讓學生一邊觀看劇情,一邊根據畫面下方出現的字幕進行朗讀、配音,注意語音的正確性和情感的把握。接著再播放有聲音的片段,引導學生比較自己的配音和電影中配音之間的差異性。教師可以利用控制平臺的單獨監聽功能,對學生配音時的發音、語調、情感等進行個別指導,并挑選優秀學生進行展示或是組織學生分組表演,以此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這樣的話,學生既能掌握正確的發音與語調,又可以身臨其境,感受一番,從而激發起學生對于語言學習的求知欲。
四、結論
將英文電影與英語聽說教學相結合,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動態的、形象的、生動的、貼近生活的英語語言學習環境。英語電影既可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又促進了學生在具體語境中選擇、使用語言的敏感度。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查找電影的背景文化知識,又可以充分調動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認知性,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在訓練學生聽說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提高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從而提高英語學習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發揮輔助、指導的作用,既要充分利用電影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又要避免出現課堂變成只看電影消磨時間而學生沒有得到任何訓練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蘇,汪圣安.認知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2〕洪子銳.外國電影百花園[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
篇10
日語播音與主持 教學特點 教學法
播音與主持專業從創建到今天,走過了近50年的歷程,在教學法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日語播音與主持是一門新興學科,其絕不是簡單的“日語+播音與主持”,目前國內,在該專業的教學理論與方法方面的研究還處于摸索的階段,能夠借鑒的成功經驗很少。既注重日語語言基礎的培養,更側重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專業知識學習與日語學習的相互滲透與相互促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際日語采訪、訪談和主持能力,使其具備作為新時期跨文化的新聞媒體人才的必要素質。
一、日語播音與主持專業的學生特點
我院日語播音與主持專業屬于藝術類專業,大多數學生從高中起就把大部分時間、精力投入到專業課的學習上,對文化課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他們的文化基礎普遍薄弱,學習習慣、紀律性以及自我約束感很差。具體表現為上課時愛做小動作、說閑話、課后不上自習、作業完成質量差、愛遲到、自由散漫。當然,值得肯定的是,這部分學生個性突出、思想活躍,富有創造性,語言表達能力、表演能力以及實踐能力較強。這一點,可以從實踐周“日文配音大賽”“日劇模擬大賽”所取得的成績看出來。
二、實踐周活動的經驗及啟示
作為我院辦學的特色之一,每年的五月份的一個周,學校舉辦實踐周活動,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需要根據各專業的特點進行設置,從而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所學專業知識的平臺。以2012年的實踐周為例,參加“日文配音大賽”的班級共計7個班級,其中2個班級屬于日語播音與主持專業,這2個班級分別獲得一等獎和二等獎;參加“日劇模擬大賽”的班級共計9個組,其中4個組屬于日語播音與主持專業,這4個組均獲得較好成績。從所取得成績來看,日語播音與主持專業的班級發揮了極高的專業水平,也引起了教師的思考,“為什么學習態度不端正,期末考試成績較差,另教師頭疼的班級,會取得這么優異的成績呢?”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實踐周的活動,并從中汲取經驗應用到日常教學中。
整個實踐周過程中,學生們參與活動的熱情超乎想象,氣氛熱烈,學習積極性愈發高漲,有的學生平時不愛背單詞,但為了表演好角色內容,竟然能在短時間內背會大量單詞。有的學生日語語調不好,但為了配音效果好,活動期間每天堅持練習日語發音。
實踐周的活動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為活動內容滿足了學生的需求,使他們的個性得以張揚。所以,今后的教學中,首先應該轉換觀念,充分認識到藝術類學生和非藝術類的學生不同,結合學生的特點進行課程設置,如增加實踐教學的比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掌握學生的長處和短處,結合他們的個性特點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如多采用多媒體教學,課程內容通過圖片、實物、電子課件、音像和人為創造模擬環境和場景,從而達到完成模擬訓練的目的;對于日語會話課、日語視聽說課、日語播音與主持課等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多采用互動語言教學訓練模式,從而實現寓教于樂,趣味實用,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的目標。
三、日語播音與主持專業教學方法的探析
日(韓)語播音主持屬跨學科研究范疇,培養的人才既是有聲語言的藝術創作者,又是新聞工作者,也是跨文化傳播者,這樣的傳媒任務非一般的專業技能所能夠完成。鑒于這一專業的特殊性和培養復合型涉外廣播電視傳媒人才的特殊目的,其教學效果最終應體現在學生所具備的從事涉外傳播工作的綜合能力上。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增加理論教學的生動性,實踐教學的動手能力,在激發學習興趣的同時,切實地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1.講解法
所謂的講解法,不是對書本知識、理論知識的簡單重復,而是通過練習的形式導入理論的講解,根據學生練習中出現的問題,用理論來詮釋,使學生能清楚的認識到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從而使枯燥、生澀的理論變為鮮活生動、針對性強的應用技巧的傳授,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統一。
2.示范法
示范法是日語播音主持教學中常見的一種方法。示范法主要通過學生身邊人來進行,可以由教師或者專業素質較好的學生來示范。教師的示范不但能使學生有直觀的認識,也能增加學生對教師的認同感、信任感;優秀學生的示范則可以起到榜樣的作用,并激發其他同學的表現。當然,示范法的應用,提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否則會起反作用。
3.案例法
密切聯系當前日本廣播電視中出現的最新、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日語播音與主持教學的一大特色。例如,在09日播班的日語播音與主持的課堂上,筆者就引入了TBS以及NHK電臺關于“東日本大地震”“核輻射”直播時的一些實例,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并模擬相應的場景做了大量的練習,對于突發性事件的稿件處理、新聞直播、連線播報等教學內容,學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當然,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案例的選擇上要求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符合教學目的的。
4.帶播法
帶播法,是指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由教師將重點詞、句、段“一對一”地帶著學生播一遍,同時學生要對老師的指導錄音,以便反復的模仿和練習,在此基礎上激發出學生對語言信號及其內在感情的理解和感受。帶播法的應用,是學生在語言的接收、辨別、儲存和語言的發出、深化、駕馭過程中,反復琢磨、體會、領悟語言的特色,不斷提高自己的創作能力。
5.激勵法
在實踐教學中,學生會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處于隱性或顯性的競爭之中。教師要把握這種競爭的契機,培養學生爭先恐后、百折不撓的精神。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省、自重、自勵、自強”中參與競爭,進而促進專業課學習。教師對學生的激勵應注重因材施教、因人而異,要善于發現不同素質的學生在不同階段的每一次進步并及時提出表揚,從而達到激勵學生的目的。
6.攝像法
針對日語播音與主持專業學生表現欲強的特點,實踐課堂上可以將學生的播音環節拍攝下來,當堂和學生們一起進行客觀的分析和比較,肯定優點,指出不足,以激發學生更強的學習動力。實踐證明,采用拍攝法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
參考文獻:
[1]張文鵬.外語學習動力與策略運用之關系[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3).
[2]王薔.可養教學研究的意義與方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班專刊),2000.
[3]張頌.播音教學法研究管窺[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