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學設計案例范文
時間:2023-10-12 17:18: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學教學設計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字:案例教學法 物理知識 醫學知識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1(b)-0-01
醫用物理學教學是醫學高等??茖W校中較難進行的一門課程,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課程本身難度的原因,也有學生學習熱情不高的原因,還有這門課程在醫學領域不是十分重要的原因等多種因素。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是教師們都在深思的一個問題,筆者在教學實際中通過多年探索,認為案例教學法是一種比較好的解決方法。
案例教學法的特色主要體現在獨創性,互動性與知識能力的培養。所謂獨創性就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案例環境中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問題。所謂互動性是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相互討論,也可以與教師互動,通過集體的力量和教師的指導完成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既學到了知識,又注重培養了學生的能力。但是,作為一種新方法的嘗試,在案例的設計上會有不少的難度,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討。
1 案例教學結合物理知識單元進行
案例教學就是要在教學的過程中設計一個案例,把整個教學內容貫穿在案例的實施過程之中,讓案例的實施過程伴隨著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自己獨立完成案例的同時,也學到了知識。如,在進行液體表面張力單元教學時,教師應當在課堂上提前介紹表面張力的基本知識,在學生了解基本內容之后,然后實施案例教學。教師在課堂上提出一系列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問題,如從液體的表面張力到肥皂泡,從肺泡的大小泡實驗到毛細現象,從濕潤現象到氣體栓塞等等一系列現象,讓學生在認識這些現象的同時,加以分析計論,探索它們的本質及內在聯系,同時也學到了本單元的所有內容。再加上教師在最后環節的點評,給學生以肯定和鼓勵,這樣,課堂的效果就活躍起來了。
2 案例教學結合醫學知識進行
在學習醫學物理學的前期,學生已經學到了部分的醫學知識,在設計醫用物理學的案例時,可以結合已掌握的醫學知識進行。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可以復習以前所學的知識。如,學到人體的力學結構這一單元時,主要介紹在人體中的靜力學和動力學特征,可以先從人體的肌肉和骨骼說起,讓學生分析討論頭部杠桿、足部杠桿、臂部杠桿以及分析在人體髖關節和脊柱上的力。這知識都是學生具備的,只是要將所學的物理學知識結合到醫學領域,將醫學知識與物理學的內容融合在一起。拓展了思惟的空間,加強了所學的醫學知識。對醫用物理學的教學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再如,介紹光學儀器一節內容時,要講到很多種在醫學領域里用到的光學儀器,如,檢眼鏡、放大鏡、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等,如果給學生一個命題,讓大家討論各種光學儀器的放大率,并指出在醫學中有何應用,這些問題必然使同學們爭先恐后地分析與閱讀相關資料,并且能調動大家的興趣,起到十分顯著的效果。
3 案例教學結合物理學實驗進行
案例教學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就是借用了實驗教學的方法,在教學課堂進行實施課堂內容的教學,因此在一些物理章節的教學中可以把教學內容與實驗內容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如,激光這一章節的內容教學,可以把激光器搬到教室里,以實物為教學資料,以教室為教學環境進行教學,通過激光器的發光過程,學生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激光器的知識,當然也會提出一些問題,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充分地與學生互動,這樣的一堂課就會生動活潑、積極而又有效率。又如,在學習X射線一節內容時,也可以采用類似的方法,不過,由于X線機不可能搬到教室,可以把教室移到實驗室進行,這樣充分體現了案例教學法把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特點。
4 案例教學要注重組織教學
在案例教學的教學設計時,要充分地組織好學生這個學習的主體因素。課前要事先進行布置預習,分配好小組,各個小組要派出自己的代表,發表本小組對于案例的分析和處理意見。在課程進行的進程中,要準備好互動的資料,教師充當的是組織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可以根據情況提出幾個意見比較集中的問題和處理方式,組織各個小組對這些問題和處理方式進行重點討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方案的合理解決上來。做到既放松又引導。讓整個教學過程控制在教師的指導之下。
5 案例教學要注重總結評價
課程進行到終了時,教師要注重積極地總結評價,在對各小組的情況進行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客觀公正地提出各小組的優點和缺點,指出應當改進的地方,從發展鼓勵的方面多提出正面的意見,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也應該客觀中肯地指出學生的不足之處,以利學生及時改正。
同時,教師也要從學生之中發現其閃光點,從中改進自己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水平,做到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篇2
(一)教學目標
通過專題教育的形式,引導學生欣賞和關愛大自然,關注家庭、社區、國家和全球的環境問題。正確認識個人、社會與自然之間的相互聯系:幫助學生獲得人與環境和諧相處所需要的知識、方法與能力。培養對環境友善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引導其選擇有益于環境的生活方式:鼓勵其積極參與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決策與行動,成為具有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的公民。
1~3年級:親近、欣賞和愛護大自然,感知周邊環境、日常生活與環境的聯系,掌握簡單的環境保護行為規范。
4~6年級:了解社區的環境和主要環境問題,感受自然環境變化與人們生活的聯系,養成對環境友善的行為習慣。
7~9年級:了解區域和全球主要環境問題及其后果,思考環境與人類社會發展的相互聯系,理解人類社會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自覺采取對環境友善的行動。
(二)內容結構
環境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讓學生掌握一些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環保觀念、環保意識和參與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學內容包括認識環境、關心環境、積極參加保護和改善環境的活動三方面,按照學生認知水平安排到1~9冊,呈螺旋遞進式。
(三)編寫特點
1 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身邊的問題,圍繞“認識環境、感知環境、了解環境、改善環境”的主題開展研究活動,教給比較系統、全面的環保知識,培養環保意識和環保技能,并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按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的原則形成系列化的安排。
2 選用真實的事例、真實的圖片和數據資料,采用生活化、情景化的內容材料。呈現真實的、生活化的社會情景,增強教材的說服力和啟發性。如人們對塑料袋及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習以為常,但給環境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教材用生動的事例、確鑿的數據。引導學生從一個個活生生的、具有典型意義的環境現象入手。引發深入思考。努力認識和解決身邊出現的環境問題。
3 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拓展方式,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突出體驗、探究式學習的特點,設計了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如《生活垃圾分類》《我當家庭綠化設計師》《拒絕白色污染》等主題活動,開展角色扮演、模擬演練、體驗、交流、調查、制作、探究等活動,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進行實踐活動創設了平臺。
教學建議
1 貼近生活實際,交出自主活動。本模塊強調貼近生活實際,強調學生的親身體驗。力求構建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的自主探究教學模式。要選取具有地方特點的學習材料。從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設計各種認識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實踐活動。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可開展社會小調查、我為家鄉環保獻計策等活動,培養學生對人與環境關系的反思意識和能力。
2 關注現實環境問題,在習以為常中發現問題。人們的日常行為、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等,往往與某些環境現象或環境問題息息相關。要注意引導學生對周圍的環境現象及各種層次的環境問題展開調研,思考各種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對環境的影響,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關注現實中的環境問題。例如,人們為美化居住環境,愛在室內擺放綠色植物,但很少考慮什么植物對人體健康有益,什么植物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問題等。環境教育恰恰要使學生從習以為常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方式達到解決問題、提升能力的目的。
3 運用所學知識,從“可解決的問題”做起。當代環境問題已從區域性、小規模向全球性、大規模方向發展,對于中小學生而言,更需要關注身邊的、可以解決的環境問題。像家庭、學校和社區中存在的浪費生活用水等問題,教師可以此作為環境教育的切入點,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探索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從而提高自信心。增強參與改善環境行動的意識,
4 關注學生的活動評價,隨時調整教學策略。要注意對學生的環境態度、技能、行為以及參與環境教育學習活動的表現進行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隨時調整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提高教學的實效。
5 開發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適當把握教學目標、理解教材設計意圖的基礎上,教師可根據自身特點、本地的具體情況和學生的實際,對教材文本中的內容和活動進行調整,并注意開發其他教學資源,創造性地拓展和使用教材。
《拒用塑料袋》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五年級第8課。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揭示課題
1 (課件出示美麗的家鄉風光)師:這是我們美麗的家鄉。這里鳥語花香、天藍水清。你想對你的家鄉說什么呢?師:老師還在江西的有些地方拍到了這樣的畫面。(課件演示:廢棄塑料袋在草坪上隨風飛舞、火車鐵軌旁塑料盒成堆、廢塑料在河邊成片)看了這些畫面你有什么感受呢?
2 揭示課題。
(二)主動探究。交流信息
1 認識白色污染及其危害。
(1)認識什么是白色污染。
(課件出示塑料袋、一次性餐具、塑料薄膜等)議一議:什么是白色污染?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容易造成白色污染?
(2)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讀一讀“智慧泉”里介紹白色污染危害的內容,和同桌討論交流白色污染對環境、人類、動物的危害。
2 探究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討論:廢棄塑料袋何故四處紛飛呢?真的是塑料袋本身的罪過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們有過亂扔亂丟的行為嗎?
3 共商治理方案。師:同學們,白色污染正嚴重威脅著我們的生活,但是我們的生活離得開塑料制品嗎?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防治白色污染?(小組討論,班內交流)
(三)知識拓展,提出建議
1 提問:拒絕白色污染,少用或不用塑料制品不僅可以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還可以節約大量的資源。你們知道塑料制品是用什么做的嗎?
2 計算:一年下來,全國僅生產塑。料購物袋就要消耗多少噸石油?要動用30萬噸超級油輪跑多少次?
3 交流:面對這么大的一筆資源浪費,你想提出什么建議呢?
4 思考:在能源危機的時代,限制或不使用塑料購物袋意味著什么?
(四)應用深化,動手實踐
1 討論:我們有很多減少白色污染的辦法,最有效的辦法是什么?(拒絕白色污染,少用或不用塑料制品:購買東西帶自制的環保袋)
2 思考:可以用什么材料做環保購物袋?(學生匯報)
3 制作:我們一起設計圖案美觀的環保購物袋吧。(學生展示作品,并進行評價)
(五)了解社會,總結本課
1 介紹與主題相關的社會動態:美國為了解決塑料廢棄物問題,采用了立法的強硬措施:意大利是目前歐洲回收塑料垃圾做得最好的國家:我國政府也做了很多工作……
2 知識鏈接。讀一讀“望塔”里的內容。
3 全課總結。今天我們開展“拒絕白色污染”的探究學習活動,對白色污染有了初步的認識和想法,你還有其他的收獲嗎?為了我們美好的家園,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我做起,齊心協力,共同拒絕白色污染。
(六)課外實踐,走向社會
1 收集“白色污染”危害性的資料及圖片,制作宣傳小報,讓人們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向人們發出倡議,拒絕白色污染,保護我們的家園、
篇3
關鍵詞:創新設計;教學案例;激活思維
中學地理教學積極倡導案例教學, 并且教材也提供了大量案例, 因此案例教學已成為地理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目前地理教學中應用的教學案例主要有兩種:一是課本中的案例。中圖版地理教材在每節課后都設置了“案例研究”欄目,這些案例都通過教材編寫專家精心策劃選編而成,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對培養學生應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非常重要。二是教師自己選擇和設計的地理案例,可與教材內容互相補充,使課堂教學變得異彩紛呈、生機勃勃。隨著地理課程改革的深入,案例教學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逐漸發展成熟,作用日益明顯。
一、用案例引述地理問題
教師精心設計的案例可讓學生主動思考這是什么、為什么,并使學生努力去解釋這一現象,主動尋找結論,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和動機。
舉例: 認真觀察圖1,比較兩種地貌差異。
思考:①人們在喜馬拉雅山上發現了貝殼化石,那么喜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②我國西南地區的喀斯特地貌又是如何形成的?
上述舉例是“地殼的運動和變化”一節的案例,旨在為學生提供積極的情緒激勵和思維啟動,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即帶著問題學習,使學習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圍繞問題探索目標進入學習狀態。這兩種地貌形成原因可以重點突出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流水侵蝕等,為新課講授奠定基礎。案例展示的圖片只是很少一部分,建議教師在教學中展示更多關于地貌的圖片,有利于學生思考和開闊眼界。同時也可要求學生自己舉出更多和生活密切相關的例子,方便理解和記憶。
二、用案例印證地理原理和規律
地理原理和規律是地理事物內部本質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它蘊藏于地理事物外部表象中。客觀現實的地理案例多為地理事物外部現象。一個好案例能反映地理現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規律,并能揭示案例的內在聯系和地理原理。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對比、總結、歸納等,由淺入深,從復雜的地理案例中抓住核心內容,探索本質特征,總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地理原理與規律。
舉例:在小比例尺地圖上城市大多是一個個的點,而在大比例尺地圖上,可看到每個城市總是占據著一定的空間,有著特定的外部輪廓形狀,這就是城市形態。
城市形態的形成與它所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一般來說,團塊狀城市是平原地區一種常見的城市形態,而山區和丘陵地區的城市則受自然條件(地形、河流等)和交通線路發展的影響,往往形成條帶狀或組團狀的城市形態,如圖2所示。
思考:①圖示地區的城市形態分別屬于哪種類型?②試分析影響其城市形態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③請與同學討論這些城市形態的優缺點?
對于城市,高中學生一般都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知識,但這些知識絕大多數是以某個具體城市而孤立存在的。因此,課堂教學應幫助學生在感性知識的基礎上,建立對城市空間結構的理性思考。上述“城市空間結構”一節的案例使用多個城市實例,通過比較方式,幫助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影響城市空間形態的因素,總結出一般性的地理原理。為幫助學生更直觀地探究城市的利用方式、城市空間結構,建議將城市示意圖和景觀圖結合使用。
三、用案例檢查和反饋學習成果
地理學習的評價主要考查學生對基本原理和規律的理解、地理知識的遷移能力、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等。通過案例教學,能全面地評價學生對地理知識和能力的掌握程度。除教材中的案例,教師還可設計課本以外的其它案例,指導學生運用學會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分析,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舉例:常見的巖石如何區分?如何形成的?
當你經過學校大門、一座紀念碑或一棟大樓時,請停下來仔細觀察,它們很可能是由常見巖石建造的。巖石是天然產出的由礦物、巖石碎塊、有機物質、火山玻璃及其它天然物質的混合物,是構成地殼和上地幔的物質基礎?;蛟S在家附近就能發現多種巖石。常見的巖石有三種:火成巖(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三大類巖石可通過各種成巖作用相互轉化,形成地殼物質循環。
(1)分組發放常見的三類巖石(圖3)。
(2)根據教師發放的三類巖石,查閱資料(專業圖書、網站),分別從物理性質(顏色、硬度、密度等)、結構、構造、礦物成分(包括各種礦物的含量等)、化學成分等方面描述其特點,并做好記錄。
(3)學習本節內容,嘗試分析三類巖石的形成環境及其形成原因。①列出能發現巖漿巖(侵入巖和噴出巖)的地理環境,闡述巖漿巖是如何形成的。②列舉能發現沉積巖(頁巖)的地理環境,闡述沉積巖(頁巖)是如何形成的。常見的沉積巖還有哪些種類,它們有何特點?③花崗巖經過變質作用形成了片麻巖(變質巖),描述花崗巖和片麻巖的不同特點,并闡述變質巖的形成條件。常見的變質巖還有哪些種類,它們有何特點?
(4)三類巖石可相互轉化完成巖石圈的物質循環,請參照課本第57頁圖2-3-13 地殼的物質循環示意圖,設計完成三類巖石的相互轉化圖,并分析其中的條件。
篇4
1 設計思想
本復習教學中通過創設適當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提取、整合、運用相關知識信息去分析解決問題。問題是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和學習的源泉,本次專題復習通過巧妙設計問題的內容、形式和出現方式,幫助學生在探究中回顧舊知、發現新知;加強學生提取和組織腦海中原有的知識信息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運用相應育種技術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幫助學生感悟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圖1)。
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結合具體情境。橫向比較不同育種方式,以理解各種育種方法的目的、處理方法、依據原理和優缺點。
能力目標:通過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信息提取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得到培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悟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通過比較動植物育種問題上的具體操作過程,養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3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方法
教學重點是各種育種方式的目的、處理方法、依據原理和優缺點。
4 教學過程
4.1 聯系實際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創設問題情境:我國擁有全世界1/4左右的人口。然而耕地面積卻只占全世界的1/10,因此,糧食問題是我國當前需要解決的一項重要課題。如果你是這方面的策劃者,你會從哪方面人手去解決這個糧食問題?
學生討論結果: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的糧食產量。
教師趁勢引問:種植性狀優良的作物是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糧食產量的一條重要途徑,那么我們如何能夠獲得性狀優良的作物呢?
學生回答:通過遺傳育種,培育出性狀優良的作物。
教師評價:同學們答得很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生物的遺傳育種問題。
4.2 橫向對比探究,構建互動課堂
4.2.1 雜交育種和單倍體育種
幻燈片展示問題一:小麥的高桿對矮稈是顯性,抗銹病對易染銹病是顯性,控制兩對相對性狀的等位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現有2個純系品種:高桿抗銹病(DDYr)和矮稈易染銹病(ddtt)。請設計兩種育種方案培育出能穩定遺傳的矮稈抗銹病的新品種。
學生自主思考,積極地提取和組織腦海中已有的知識信息去分析問題,教師適當評價并引導指正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出現的失誤和容易忽略思考的問題,如:
單倍體育種中花藥離體培養產生的是幼苗還是配子?
單倍體育種過程有無種子的產生?
秋水仙素處理的對象為什么是幼苗而不是成熟植株?
秋水仙索處理的是所有的幼苗還是一部分幼苗(目的品種)?
單倍體育種的最終目的是培育出單倍體嗎?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橫向比較雜交育種和單倍體育種,說出兩者的目的、處理方法、依據原理和優缺點。
這個環節通過展示典型問題情境,組織學生提取腦海中儲存的知識信息去分析問題,以及引導指正他們在分析問題時的慣性失誤,學生的思維被充分調動起來。
幻燈片展示問題二:現有黑色長毛兔(BBEE)和白色短毛兔(bbee),如何利用這兩種兔子培育出能夠穩定遺傳的白色長毛兔(bbEE)?
學生的思維馬上轉移到問題―育種過程,想來個“依葫蘆畫瓢”,結果矛盾出現了。若采用雜交育種的方法,將黑色長毛兔(BBEE)和白色短毛兔(bbee)進行雜交,獲得F。(BbEe)。對于植物而言,可采用自交的方法獲得F2,并根據表現型篩選出需要的類型,將它們連續自交N代并逐代淘汰非目的性狀個體后可獲得純系目的品種。然而,動物不能完成自交啊?若采用單倍體育種的方法,對于植物而言,可將F。代的花藥進行離體培養獲得單倍體幼苗,因為已分化的植物細胞在離體等適當條件下可以表現出全能性。然而已分化的動物細胞一般不能表現出全能性,而且秋水仙素處理動物細胞也不能誘導染色體數目加倍。那該怎么辦呢?此時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和興奮,學習的激情很高,課堂氣氛也將非常熱烈。教師趁勢建議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通過討論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具體的方法是,獲得Fl(BbEe)后,動物不能自交,但可以讓F1(BbEe)中的雌雄個體間相互;獲得F2,篩選出白色長毛兔(bbEe,bbEE)后,可以采取讓這些白色長毛兔(bbEe,bbEE)與白色短毛兔(bbee)測交的方法,并根據后代是否出現性狀分離,區分出白色長毛兔中的純合體和雜合體,最終獲得能夠穩定遺傳的白色長毛兔(bbEE)。
這一環節的教學,通過教師巧妙創設與學生原有知識信息發生“矛盾”碰撞的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維興奮,同時也消除了學生的思維定勢,培養學生具體問題應該具體分析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精神。
4.2.2 多倍體育種
幻燈片展示多倍體草莓、水稻、無子西瓜、小黑麥等圖片,提出問題,與原物種相比,多倍體一般具有什么特點?展示普通小麥(AABBDD)和黑麥(EE)染色體組的組成,引導學生分析八倍體小黑麥(AABBDDEE)是怎么培育出來的?其中,秋水仙素處理的對象是什么,只能是幼苗嗎?為什么需要對小黑麥(AABBDDEE)和黑麥(EE)雜交的后代用秋水仙素處理?如何判斷生物是否可育?通過上述問題的討論,使學生明白了多倍體育種處理方法,目的和依據的原理。之后,再引導學生討論無子西瓜的培育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橫向比較多倍體育種和單倍體育種的異同點,在比較中進一步幫助學生熟練掌握這兩種育種方法以及提高運用相應育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2.3 誘變育種
幻燈片展示多種類型的太空椒圖片,教師說明太空椒的某些性狀是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通過太空育種新出現的,并提問:太空椒的培育能用雜交育種、單倍體育種或多倍體育種實現嗎?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中教師選擇先讓學生個別自主思考,然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最后由小組代表總結發言進行班級交流。學生討論結果:上述三種育種方式只能利用已有的基因的重組或改變原有基因的數量,但并不能創造新的基因和新的性狀。教師趁勢引導:那么,應該選擇哪種育種方式才能培育出太空椒呢?從而引導學生說出誘變育種的處理方法、原理、目的和優缺點。
4.2.4 基因工程育種
繼續引導探究,上述幾種育種方法只能在同種生物中進行,如果要將一種生物的優良性狀“移植”到另一種生物身上,該采用什么育種方式呢?展示抗蟲棉圖片和培育過程示意圖,提出問題,抗蟲棉是怎么培育出來的呢?從而引導學生對基因工程育種方式進行復習?;蚬こ逃N的操作方法比較難懂,學生往往不能準確說出,教學中可以采取設計梯度性的問題串策略,引導學生分析,步步深入,終達本質。具體的,基因工程育種大體大包含哪幾個操作步驟?如何獲取目的基因?如何將目的基因與載體DNA重組?如何將重組DNA導入受體細胞?如何使目的基因整合到受體細胞的染色體I-?經過轉基因操作后的受體細胞都擁有目的基因嗎?如何篩選出含目的基因的受體細胞?可以通過什么技術將受體細胞培育成抗蟲棉植株?上述教學在問題串的引領下,促使學生進行連續遞進式的思維活動,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基因工程的操作過程和方法,突破教學難點。在此基礎上,組織基因工程育種的目的,依據原理和優缺點的教學就水到渠成了。
4.3 列表總結歸納,完善知識結構(表1)
篇5
【關鍵詞】理實一體化;教學過程;課程設計
本文以高職《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為例,采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思想,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設定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讓師生雙方邊教、邊學、邊做,全程構建素質和技能培養框架,豐富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提高教學質量。該課程是計算機相關專業課程之一,其操作性和實踐性很強,本課程開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適應電腦軟硬件系統維護工作崗位的需要,為學生將來從事兼容機、筆記本電腦系統維護服務與咨詢、IT銷售與技術支持等工作打下基礎。
一、課程整體設計
課程主要圍繞著計算機維護相關知識進行講解,針對計算機日常使用過程中出現問題進行分析解決。以正向的系統維護與反向的故障排除為教學理念,正向系統維護體現的是我們在計算機維護過程當中應該做那些工作,反向的故障排除體現的是在維護過程當中出現問題如何解決。本課程遵照“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進行課程內容設計,體現理中有實,實中有理的教學過程,提高學生的實操能力。
(一)典型工作任務描述
本課程圍繞新生電腦選配、實驗室系統安裝、計算機日常使用與維護、典型故障分析與排除、電腦維修公司工作過程等幾個典型工作任務開展教學。
(二)教學實施建議
通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任務驅動型的項目活動培養學生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專業技能水平、可持續發展能力,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組裝與維護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初步形成一定的學習能力和課程實踐能力,并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善于溝通和合作的團隊意識,及其環保、節能和安全意識,提高學生各專門化方面的職業能力,并通過理論、實訓、實習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邊講邊學、邊學邊做、做中學、學中做,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具有電腦選配、維護、維修的管理理論和實踐能力的、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高技能型IT專門人才,以適應市場對IT人才的需求
二、課程單元設計
(一)參考性學習任務
《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設計新生電腦選配、實驗室系統安裝、計算機日常使用與維護、典型故障分析與排除、 電腦維修公司工作過程五個基于工作過程的參考性學習任務。參考性學習任務設計和電腦門市、實驗室管理員、電腦維修公司維護等崗位工作內容緊密結合,使人才培養方向與人才需求相一致。
(二)任務內容設計
本文以電腦維修公司工作過程學習任務為例進行內容設計,其簡要內容如下:
電腦維修維護公司工作任務;
電腦維修維護公司工作崗位;
電腦維修維護公司工作流程;
電腦維修維護公司工作規程;
電腦維修維護公司上門服務章程;
進行角色分配,實施基于工作過程的某項工作任務,熟悉工作流程,積累工作經驗。
三、具體實施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中充分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設置教學情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開展教學活動。
(一)基于工作過程的維修團隊成員任務及工作流程
項目團隊劃分后,教師組織團隊所有成員進行總體工作部署,對項目工作過程提出要求:
電話咨詢員:必須積極主動地向客戶電話咨詢。每次訪問客戶必須做詳細記錄,咨詢記錄必須要全面、明確、高效。對各項咨詢內容分析、整合后,形成咨詢文檔。遇疑難癥狀要向客戶經理反映,并把解決方案及時反饋給客戶。
接單員:在前臺接待工作中態度要熱情、和藹可親,舉止端莊大方,提供有效的現場故障咨詢,并詳實登記客戶信息。接收設備并出據收據,編寫設備標號,張貼標簽,填寫故障現象,寫明初診故障。
維護工程師:維修非硬件故障,編寫故障處理流程(以備相同故障處理資料查詢),寫明故障處理結果、維修價格,并編寫用戶使用說明和注意事項。
維修工程師:對硬件故障進行維修,編寫維修流程(以備相同故障處理資料查詢),寫明故障處理結果、維修價格,并編寫用戶使用說明和注意事項。
經理:負責調協團隊內部工作,團隊工作整體運作管理,客戶意見處理。
工作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維護人員工作流程
(二)工作過程的表單設計
本課程相關的基于工作過程思路的表單設計主要如下圖2-5所示:
圖2 客戶信息登記表
圖3 維修工程流程表
圖4 維修記錄表
圖5 維修反饋客戶單
四、結束語
高職院校人才突出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培養,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將是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是我們某一具體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實施教學過程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職業教學的一種重要方法,他將推動我們進行教學創新,推動整個職業教學的發展。
項目來源:
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 133265/13KC02)
【參考文獻】
[1]周榮虎,高職院校理實一體化課程教學模式研究. .山東:山東紡織經濟 2011
[2]王治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應用于“校中廠”實訓課程的探索與實踐.河北:價值工程 2012
[3]汪亮,談《供配電與照明系統》課程的一體化教學.天津:職業教育研究 2008
作者簡介:
劉振棟,男,1976年8月出生,籍貫:河北阜平,硬件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計算機硬件系統設計、物聯網;
篇6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教學中一般采用理論教學與模擬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顯然已經很難與新的發展形勢相適應了,它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因此隨著現階段項目教學改革的進一步全面深化和發展,各高校應不斷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不斷地創新思維,將項目案例教學有機地應用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當中,促使本專業的教育教學得到更好的發展。
選定項目教學任務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具有其專業的特殊性,而項目案例教學具有著非常良好的實踐功能與實踐基礎。我國高校在現代化教學過程中將實際教學內容融入項目案例教學中,將企業作為案例教學的教學背景,以真實的項目作為教學任務,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不斷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創造能力,促進學生學習欲望的不斷上升,從而不斷促進學生環境藝術專業學習能力的提升。項目教學法是通過模擬的工作室和項目實驗室來實現的。因此,教學規范是項目課程的最基本要求,選定好項目教學任務,設計好實踐課程的學習內容,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實踐情境的真實情感。在該環節中,各教學教師自行組成教學任務小組并對所要開展的教學目標進行相應的分析后選擇相應的項目案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對教學任務及所要進行的項目案例進行相結合分析,對具體的每一課程進行實際的教學組織分析,包括對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時間等的安排,并按照相應的項目案例教學流程完成項目設計,從而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實際理論知識與操作能力的掌握。
例如,選擇“城市住宅景觀規劃設計”為專業實訓項目,在這一項目中,需要對住宅小區級其分區的平面圖進行相應設計,同時對分項設計的內容及方法進行簡要說明,后對該項目的設計概念進行整理,從而實現對其模型的制造以及版面的設計,在上述項目案例設計過程中,必須將課程與實際案例緊密相結合。
制定相應的工作程序及工作計劃
項目案例教學法教學模式的產生是時展的必要要求,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要教學手段。學生在開展項目之前要進行合理的分組,并按照相關的項目任務要求對項目進行正式的工作程序及計劃制定,后結合之前整理的相關資料對任務進行相應分析并進行實施方法的探討,從而最終實現對項目計劃以及項目方法的確定。例如在城市住宅景觀設計時,相關指導教師應教授學生對實際項目地點進行測繪,現場制定項目圖表以及項目平面圖,并對其進行現場拍照,根據收集的實際相關案例以及相關資料對其進行分別評價后完成資料的匯總與整編,制定設計目標完成圖紙的初步設計。
1.項目計劃實施
學生按照之前的小組分組進行任務的分工以及小組成員的規劃,并要求每組小組成員按照相關項目既定的程序以及既定的實施計劃進行分析與整合,最終實現項目任務的完成與實施。在該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在其中起著組織、引導、監督等效用,因此各指導教師在學生項目計劃實施過程中要對其進行及時的組織與嚴密的監控,從而保證項目計劃的有效實施。同時項目指導教師還可以在項目任務開展過程中,對之前與該項目有關的相關案例進行分析,從而加強學生對住宅景觀設計的整體了解,熟悉景觀住宅項目相關的設計程序,了解現代住宅的發展趨勢,從而實現最終的住宅景觀設計計劃并使其得以有序的開展與實施。
2.項目評價
項目評價的開展是項目指導教師對學生項目過程及最終項目成果的評價,在項目評價開展過程中,教師先讓學生對自己在項目中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后教師可以針對學生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及優異的地方進行總結。在項目最終結束時,各個指導教師組成相應的評價小組對各組之間的分析報告及實施過程中的項目圖紙等各部分進行評價,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點評并提出指導意見。
對項目案例教學的整體運用可以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合作協調能力以及溝通能力,最終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操作能力,實現對該課程的教學實際吸收,提高學習質量。
結束語
項目案例教學法作為現代高校教學中普遍應用的教學模式,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學意義。學校通過對學生進行項目案例教學指導,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資料整合能力以及信息采集能力,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能夠大大提升學生對本專業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有效地實現學生對課程理論知識與實踐目標的高效掌握,促進學校整體教學目標的實現。
篇7
【關鍵詞】計算思維 C語言程序設計 教學案例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課題資助: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課題(SGH140896)。
計算思維
計算思維的概念是由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于2006年提出的教育理念,2013年,周教授接受《中國信息技術教育》雜志社劉向永記者的訪談時對計算思維進行了詮釋[1-3]。
國外的眾多研究者涵蓋計算機教育界、社會學界以及哲學界等各個領域對計算思維進行深入的研究[4]。ACM和IEEE-CS在修訂后的《計算機科學教程2008》(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2008)[5]79-84中明確指出應該將計算思維作為計算機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國內,基于計算機技術和Internet技術的飛速發展,培養大學生計算機綜合能力,提高大學生使用程序語言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當今大學生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核心點之一[6]。根據《中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體系2008》的規定,高校程序設計基礎課程的學習目標是:
⑴學習問題求解的思路和方法,即算法。
⑵理解計算機是如何具體實現算法的,即如何才能有效利用計算機編程。
因此在程序設計課程教學任務中,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程序語言的語法規則來編寫程序,更重要的是掌握算法思想與問題求解的思路,而計算思維正是使學生掌握使用計算機科學對問題進行求解的一種思維方法和能力。
國內外的眾多學者把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視為教育界改革的重要研究范疇,特別是在計算機教育領域,進行了多年的研究與探索。如何將計算思維的理念融入到計算機教學中,培養學生計算思維能力,成為計算機教學研究的焦點和改革的突破點,并在此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程序設計課程教學中培養計算思維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學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
如何將計算思維真正融入程序設計課程中,我們進行了一定的探討,在多年的程序設計課程教學中總結了一定的經驗,基于計算思維的案例教學法比較適用,但是如何設計合理有效的設計案例是案例教學法成功的關鍵。
以計算思維為導向的教學案例設計原則
托爾說:“一個出色的案例,是教師與學生就某一具體事實相互作用的工具;一個出色的案例,是以實際生活情境中肯定會出現的事實為基礎所展開的課堂討論。它是進行學術探討的支撐點;它是關于某種復雜情境的記錄;它一般是在讓學生理解這個情境之前,首先將其分解成若干成分,然后再將其整合在一起?!?/p>
對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任務而言,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習計算機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7]。因此,在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避免只重視程序設計語言的語法規則的錯誤思想,在將計算思維的培養作為教學核心任務的教學過程中要重視程序設計方法,而不是語言本身,不僅要求學生用計算機讀得懂程序,編寫和調試代碼,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設計算法,從而開發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如何設計以計算思維為導向的程序設計案例,是案例教學法的核心,經過多年程序設計課程教學的經驗,將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案例設計原則總結如下:
1.案例選題的生活化
在教學案例的選擇中堅持生活化、常態化的原則,即選擇貼近生活、學生比較熟悉的問題,讓學生在熟悉的問題下思考解決方法,這樣可以緩解學生對程序設計的畏懼感。在學生給出問題的解決方法并用計算機進行求解后,學生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他們從中認識到計算機竟然能這么方便地用以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消除對程序設計語言的抽象、枯燥的感覺。這樣生活化的案例在問題的求解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氛圍中學習,感受到程序就在身邊。而對生活化的問題求解鍛煉了學生日常問題求解的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
2.案例涵蓋知識點的典型化
根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適當選擇教學案例,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涵蓋在案例的解決中,同時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案例的設計既是學生平時耳聞目睹的,但又了解不深的普遍問題,這樣可使學生對這些問題的實際背景容易接受,從而愿意去深入了解,這樣的案例可以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教學內容,同時能夠讓學生觸類旁通,利用所學知識解決類似問題。
3.案例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的程序化
使教學案例的設計與計算思維相結合,在案例問題的解決中注重算法的設計,方法的選擇,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案例中適當添加程序語言,使學生在問題解決的同時可以使算法程序化,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程序思維,使枯燥無味的程序語法知識順其自然地在案例中學習,從而提高學生應用計算機知識抽象和分解問題的能力。
典型案例解析
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以選擇生活化、常態化的案例為原則,以計算思維為導向的程序設計案例的選擇原則,讓學生體會到如何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方法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下面以一個典型案例的設計為例具體實現案例設計和應用。
教學內容:指針和數組。
教學目的:掌握指針和數組的定義以及使用。
教學重點:指針和數組的定義及使用。
教學難點:指針和數組的使用。
針對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中指針和數組知識的學習,下面給出一個常見問題求解的案例,這一案例同樣適用于數組知識的學習,只是案例中問題求解的方式有所變化。
1.問題提出:根據二代居民身份證號確定此人性別的問題。
2.常識解答:居民二代身份證號共18位,從左向右前6位為戶口所在地,第7~14位共8位為出生年月日,第15~17位為順序位(同地區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的順序編號)其中第17位代表性別(奇數為男、偶數為女),最后1位為校驗位。
3.問題求解:從18位數字中取出第17位,然后判斷奇偶性,奇數為男、偶數為女。
對分解后的兩個問題,針對不同的理論學習內容,我們有很多種解決方法,如:使用函數提取字符串中的一個或多個字符、使用數組下標提取數組元素、使用指針提取數組元素等多種方法。下面針對指針的學習給出求解方法。
4.求解方法:
Step1:利用數組存儲給定的18位數字,利用指針的移動提取第17位數字;
Step2:用取出的第17位數字與2模除取其余數,判斷奇偶性。
5.算法分析:針對以上問題的求解方法為例寫出相應算法:
Step1:定義整型數組a,整型變量b,整型指針變量p;
Step2:將18位身份證號賦值給a數組,指針p指向數組的首地址;
Step3:移動指針指向第17位數字;
Step4:指針提取第17位數字后模除2取余數賦值給b變量;
Step5:判斷b的奇偶性,如果是奇數則是男,如果是偶數則為女;
Step6:輸出結果。
6.問題求解方法的代碼化:
#include<stdio.h>
main( )
{
int i,c,a[18]={1,5,0,4,2,8,1,9,8,9,0,6,0,8,1,2,3,3},*p;
p=a;
for(i=0;i<16;i++)
p++;
b=*p%2;
if(b==1)
printf("%s\n","男");
else
printf("%s\n","女");
}
這一案例是非常生活化的案例,每個人都有身份證號,但是將這樣一個常見問題用程序設計語言在計算機上實現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將問題的解決方法限定在指針和數組的使用,更是加大了問題的解決難度。就案例分析和問題的解決而言,讓學生選擇多種解決方法,訓練學生如何將生活中的問題用計算機來解決,同時掌握指針和數組的定義、賦值及使用等基礎知識。使學生在案例分析和算法設計時培養了計算思維能力,同時讓學生在有趣的案例中學習相對枯燥的理論知識。
總結
大學教育更多的是素質的養成,能力的培養,正像一條教育格言講的:“Tell me and I will forget. Teach me and I will know. Involve me and I will learn.”在大學教育中,要少一些灌輸,多一些參與?!禖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傳統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在多年的程序設計課程教學中提出以計算思維為導向的案例教學法,并針對教學案例設計的核心問題進行研究,針對傳統教學存在的問題,以計算思維為導向,總結了教學案例設計的原則,設計了教學案例。通過《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實驗證明,提出的以計算思維為導向的程序設計教學案例設計方法是有效的。學生通過案例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大眾化的案例解決在使學生掌握了相關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計算思維。
參考文獻:
[1]Jeannette M. Wing,“Computational Thinking,”Communication of the ACM,no.49(Mar.2006):33-35.
[2]劉向永、周以真:《計算思維改變信息技術課程》,《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3年第6期,第5-12頁。
[3]周以真:《計算思維》,《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2007年第3卷第11期,第83-85頁。
[4]《九校聯盟(C9)計算機基礎教學發展戰略聯合聲明》,《中國大學教學》2010年第9期。
[5]“CM/IEEE Computer Society Interim Review Task Force,”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2008: An interim revision of CS 2001, accessed June 28, 2010, http:///education/curricula/.
[6]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8
論文摘要:闡釋了“新課導入”教學設計的重要性;結合案例評析了在教學視導過程中,不同教師在對同一教學內容進行“新課導入”時,因引入方法不同而產生的教學效果上的差異。
1 “新課導入”教學設計的教育教學理論基礎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人類記憶的首要問題不是貯存,而是提取。他強調新學習知識與以前形成的某種知識結構必須存在某種聯系,只有學習者把外來刺激同化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學習才會發生學習心理特征。
基于此觀點,筆者認為“新課導入”是一項很重要的教學設計,教師在進行“新課導入”教學設計時,要考慮以下幾點:一是“新課導入”的材料要能將學生原有的知識系統充分調動起來,為本節課學習新知識服務;二是“新課導入”的方法要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特征,要能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三是“新課導入”的手段要新穎奇妙,讓學生在學習前有一個愉悅的心情與學習激情;四是“新課導入”的問題設置要有一定的探究性,讓學生的思維處于一種活躍狀態,課堂教學過程才能活躍起來。
“新課導入”所用的材料是根據新授課教學設計的要求,在廣泛征集材料的基礎上經過精心篩選而定。“新課導入”材料的選擇要符合下列條件:一是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能驅動與喚醒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與內在動機;二要兼有科學性、趣味性或新穎性,能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與主動性;三要能起到在新課知識與原有知識系統間建立相互溝通的橋梁作用。
在進行新授課教學前,每位化學教師都會用語言、文字、圖片、影視或實驗等方法來導入新授課內容,這是中學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必不可缺一個環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選擇恰當的、有效的材料,通過“新課導入”這一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必能大大提高化學課堂教學的效果。
如何有效利用“新課導入”這一環節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利用有限的材料或手段,發揮“新課導入”的最大效用?筆者將在教學視導過程中接觸的一些典型“新課導入”案例進行了匯集、研究與評析。
2 “新課導入”典型案例與評析
“新課導入”的目標很明確:一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學習氛圍,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達成做好情緒上的輔墊;二是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系統,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達成做好知識方面的準備。
2008年,在對全縣高一年級的化學課堂教學進行調研時,不同的教師在講授“《化學1》(必修、蘇教版)專題3第二單元鐵的獲取及應用”教學過程中,使用不同的“新課導入”法及帶來的不同的教學效果,引發了筆者的深思,現摘錄與評析如下:
2.1 利用實驗的神奇魅力導入新課
如,在聽張老師的課時,他用自己設計的新穎小實驗來導入新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欲望,為本節課的新知識學習開創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張老師:請同學們看化學實驗小魔術:[實驗1]——教師2只手分別戴上乳膠手套,一只手沾取一點氯化鐵溶液,另一只手沾取一點硫氰酸鉀溶液;然后,雙手摩擦后放開展示,出現“血淋淋的”雙手。
生:(驚呼)?。吭趺椿厥拢?/p>
張老師:(笑)別緊張!這是鐵的化合物發生了化學反應產生的實驗現象。
張老師:請再看化學小魔術:[實驗2]——教師取約20 mL近無色的黃血鹽[六氰合鐵(Ⅱ)酸鉀]溶液倒入燒杯,再加入氯化鐵溶液約10 mL,燒杯中無色溶液變為藍黑色。
生:(騷動)???太有意思了,這不是藍黑墨水嗎?
張老師:(笑)這不是藍黑墨水。藍黑墨水主要成分是鞣酸亞鐵和藍色有機染料,也與鐵元素有密切關系。同學們!鐵及化合物還有很多你還不知道的化學性質,你們愿意在這一節課和我一起來探究鐵及化合物的性質與用途嗎?
……
化學實驗最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化學實驗課是學生們最喜歡的課程之一,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張老師用化學實驗來導入新課,符合學生們的認知學習特征,調動了學生們學習化學知識的內驅力,所以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其實,化學實驗一直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中明確規定:通過實驗探究活動,掌握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和方法,進一步體驗實驗探究的基本過程,認識實驗在化學科學研究和化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學實驗能力,強化科學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1]。如果我們的化學教師都能像張老師那樣,充分地利用化學實驗這一重要的教學手段去服務教學,我們的學生的動手能力與科學探究能力將得到極大的提高。
2.2 用系列圖片或視頻導入新課
如,在聽鄭老師的課時,她用投影儀投放出了自己編制的系列圖片,并通過學生對圖片的觀察與思考,梳理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系統中關于鐵的相關知識,又通過問題的設置達到了激情勵志的效果,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鄭老師:(投影)請同學們觀看下列圖片:[圖片1-鐵的各種礦石——赤鐵礦、磁鐵礦、黃鐵礦、菱鐵礦等]、[圖片2—我國古代煉鐵模型圖]、[圖片3—我國現代煉鐵高爐模型圖]、[圖片4—鐵在國防科技中的重要用途——飛機、軍艦、坦克、槍械等]、[圖片5—鐵在生活生產中的重要用途——汽車、火車、家用電器、生活用品等]。
鄭老師:觀看了這些圖片,你們有什么想法?
生甲:鐵的用途那么廣泛,鐵這種金屬太重要了,一定要學好鐵的有關知識。
生乙:我國古代人民太了不起了,最先發明了煉鐵技術,我感到非常驕傲。
生丙:鋼鐵是年產量最大的金屬材料,每個人都離不開它。
生?。何蚁胫黎F礦石是怎么轉化成鐵的?鐵與鋼到底有什么區別?
鄭老師:回答都很好,鐵是生產生活中用途最廣泛的金屬,現在我國的年產量已達到5億多噸,我們一定要掌握鐵及化合物的相關知識,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服務。
……
從鄭老師非常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來看,合理的圖片或視頻組合,確實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圖片資料以其特有的直觀醒目、表述內容豐富多彩而倍受人們的歡迎。據筆者粗略統計:僅蘇教版高中新課程標準課本《化學1》(必修)中,所用的知識性、激勵性的圖片就多達一百余幅。
當然,新課導入材料可以是優化組合后的一組圖片,也可以是下載后經過剪輯的視頻,還可以是精心準備的一段文字資料。無論是圖片、視頻還是文字資料,都要與新的學習內容密切相關,且要具備承前啟后、科學合理、選材新穎等特色。
2.3 運用問題探究法導入新課
如,在聽喬老師的課時,喬老師用她精心設計的問題探究法來導入新課,給聽課的所有教師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喬老師:現在講臺上有兩塊體積大小與形狀相同的銀白色金屬絲,只知道它們分別是鐵與鋁,請你們用不同的方法找出哪種是鐵絲?
生甲:掂一掂它們的重量,重的是金屬鐵;
生乙:用磁鐵吸引它們,能被磁鐵吸引的是鐵;
生丙:用力彎曲一下,易被彎曲的是鋁;
生?。号c相同稀硫酸或鹽酸反應,產生氫氣慢的是鐵;
生戊:分別用錘子敲打,不易被錘成薄片的是鐵;
生已:在氧氣里燃燒,能產生黑色固體的是鐵;
生庚:放在水中一段時間,產生紅色銹斑的是鐵。
喬老師:同學們的回答都很好,但這些都是我們對鐵的性質簡單膚淺的了解,鐵元素的很多性質我們以前還不了解,為了全面地了解鐵元素,讓我們一起探究“鐵的獲取與應用”。
……
喬老師用“問題探究”的方式導入新課,既能引導學生迅速回憶以前所學過的知識,又能開啟學生記憶中固有的、與新知識有關聯的知識系統,還能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能力與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由于學生思維活動激發得好,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都處于一種興奮狀態,師生間的配合默契,教學效果非常顯著。
美國教育家JamesM?Sawrey曾經說過:“學習的所有形式都可以看作是問題解決的過程”[2]。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再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這就是以問題為紐帶的問題探究式教育的宗旨。課堂教學中教師并不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對問題的思考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因而,“新課導入”時應該注意學生思維活動的激發,讓學生在分析與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習與接受化學知識,可以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 “新課導入”的不理想案例與分析
如果“新課導入”這一環節沒有在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去進行認真的教學設計,而是隨意地用幾句開場白或復習以前學過的知識作為“引子”來導入新課,就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與求知欲,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在教學調研中,一些化學教師在進行“《化學1》(必修、蘇教版)專題3第二單元鐵的獲取及應用”的教學中,由于使用的“新課導入”方法不恰當,或者缺乏激勵性、探究性,導致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思維不活躍,師生共同參與度低,教學效果不理想?,F將部分不理想的“新課引入”方法摘錄并評析如下:
如,某校化學教師甲在教學時的“新課導入”案例:
教師甲:張同學、李同學請你們上來默寫有關鐵的化學方程式。
(兩學生上臺,教師甲提醒:其他學生拿出紙與筆,準備默寫)
教師甲:鐵與鹽酸反應制氫氣,鐵在純氧中燃燒,三氧化二鐵被碳還原,鐵在少量的氯氣中燃燒。
(兩個在黑板前默寫的學生,一人錯2個,另一人錯3個)
教師甲:我們分析一下這兩位同學書寫的化學方程式,……,簡單的化學方程式默寫都錯成這樣,你們以前學的知識都跑哪兒去了?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情緒都比較低沉,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氛圍差)
又如,某?;瘜W教師乙在教學時的“新課導入”案例:
教師乙:在初中我們學習了哪些鐵的化學性質?
學生們齊聲回答:鐵與鹽酸反應,鐵與氧氣反應,鐵與鹽溶液反應
教師乙:你想知道金屬鐵還有哪些性質與用途嗎?下面讓我們一起學習鐵及化合物的性質與用途。
教師甲與教師乙的“新課導入”方法都存在的缺陷是:一是導入的方法陳舊,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二是導入新課時所設置問題的探究性不足,不能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意識;三是過分重視所謂的“溫故知新”,只將學生的思維與記憶導向初中所學的知識,學生的學習思維不能充分展開;特別要提出的是:教師甲不應該在進行課堂教學前狠狠地批評學生,教師在課堂教學前狠批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大忌,即便是個別學生受到批評,班級的大多數學生都會低頭不語、氣氛沉悶,教師與學生間的配合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必然影響到教學效果。
總之,“新課導入”的宗旨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對于化學事物特殊的認識傾向,是學生力求認識化學事物、獲得有關化學知識經驗,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當學生形成化學學習興趣時,他對化學事物的感受就會既敏銳又牢固,同時能使中樞神經處于較強的興奮狀態,產生愉快、滿意和歡喜等情感體驗,推動學生有效地進行化學學習活動[3]。
中學化學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蘊含于其中的“新課導入”,在注重所選材料的知識性、趣味性之外,還要注重導入所用方法的藝術性與邏輯性,以有利于學生接受,有利于孕育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與情感。這種集中了知識化、藝術化與邏輯性了的“新課導入”環節是一種催化劑,有了科學合理且高效的催化劑,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如“行云流水”般流暢,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4
篇9
關鍵詞:素質教育;案例教學;項目實踐;B/S系統設計與開發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7)18-31730-03
Teaching Teform of Program-designing Courses Based on Cases and Project Pratice
JIANG Yang,WU Xu-hua
(Zhejiang Electromechanical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 Hangzhou 310053, China)
Abstract:In the quality education,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curriculum should have new thought. Case teaching and project practic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curriculum, which has unprecedented advantage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author in the curriculum of B/S Syste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necessity of applied case teaching and project practice and points out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teaching effect and the attention which should be given to the concerned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Key words:Quality education;Case teaching;Project Practice;B/S syste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在傳統的教學條件下,基本上是采用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得到迅速的推廣和應用,尤其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各門具體學科教學相結合,可產生卓有成效的教學效果。
1 案例教學和項目實踐法的提出
建構主義最早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應是受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而應是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不應是知識的傳遞者、灌輸者、而應是學生主動建構主義的幫助者、促進者,既強調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提倡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
在該理論的指導下,已經開發出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有支架式教學法、拋錨式教學法等。其中,支架式教學法是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個知識框架,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便于引導學生逐步深入理解;拋錨式教學法是讓學生到真實事件中感受、體驗,從而獲得直接經驗,是以真實事件和問題為基礎。
《B/S系統設計與開發》這門課程是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也是學生今后從事B/S系統開發的重要專業課。為了使學生畢業后能夠馬上參與B/S系統的開發,就要求讓學生在學校期間積累一定的B/S系統開發經驗,為此在講授《B/S系統設計與開發》這門課程時必須注重培養學生從案例與項目實踐中獲取實際經驗。以前這門課的教學基本上都采用從基本語法、概念開始灌輸,上機操作也是將老師在課堂上所教知識操作一遍。這樣的教學往往造成的結果是:學生學會了一些簡單的語法,了解了一些基本概念,但要嘗試著開發一個小系統就無從下手,不會從實際問題去分析,從系統的觀點去設計,鑒于此,《B/S系統設計與開發》課程的教學必須避免傳統教學的弊病,注重課程的實用性和操作性,防止出現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要注重學生的參與,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以上兩種教學方法比較適合該門課的教學,但它們又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程序設計類課程相對比較枯燥,沒有實際例子很難教學,僅采用支架式教學進行知識點的講解,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另外高職院校學生的素質一般不是很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控能力都停留在比較低的層次,僅采用拋錨式教學,學生不一定能完成教師所拋出的“錨”。結合實際情況,在B/S系統設計與開發中將兩種教學法的優點結合起來,引入另一種的方法――案例教學和項目實踐結合法。它是在建構主義的指導下,從作者自己開發的工程項目中抽象出功能模塊為案例,由教師對功能模塊“肢解”進行示范講解,并提出相似新項目,由學生在課外或上機操作過程中分組討論、協作學習,最后以項目驗收的形式來評價學生是否達到教學目的。
2 案例教學和項目實踐法的實施
案例教學和項目實踐結合法的指導思想就是充分體現教學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能力。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應該注意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
2.省略開發語言,到當前市場上對asp.省略所開發的B/S系統,讓他們從內心產生了一定要學好這門語言的激情,這給他們接下來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2.2案例教學貫穿始終
讓學生在在課程整個的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積極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該是用具體的案例來豐富課本知識,使學生對課程的應用有感性認識。傳統的教材和教學都是采用知識點一個個講解,然后將它們串起來進行應用。這樣做很難讓學生在學習完課程之后有系統設計的思路。在案例教學中,可以打破舊的教學模式,將案例貫穿教學始終,圍繞案例的開發來講授和運用知識點。
在講授《B/S系統設計與開發》過程中,作者采用的案例是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同學錄的開發(如圖1所示),學生對同學錄的業務功能比較熟悉,將他們熟悉的業務邏輯用程序表現出來,會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減,在開展教學時學生的思維能跟得上教師。“同學錄”從用戶注冊登錄,到照片管理、留言簿、生活交流(BBS)等B/S系統常用功能進行了講解。內容涵蓋了表單控件、內置對象、、WEB服務等知識。案例教學中將這些知識點寓于功能實現中由淺至深講解。按照業務系統的操作流程,先注冊再登錄,然后進行其它事務操作,在教學安排時,在用戶注冊中講解表單控件及驗證控件知識,然后登錄模塊中講解內置對象,再在其它功能模塊中講解等知識。比如,照片管理中講解文件上傳、自定義控件知識,在首頁新聞中講解DataList控件,同學信息中講解DataGrid控件,等等。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圖1 課程教學所用案例圖示
2.3項目實踐作為案例教學的最終檢驗
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是完成知識的構建,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要使得案例教學的效果得到保證,就必須有相應的檢驗方法。項目實踐是由學生以教學案例為依據,以現實對象為材料自主選擇,采用分組、協作學習的形式進行實踐。通過項目實踐,學生可以鞏固課堂上的教學案例知識,并在案例基礎上對知識進行重構,達到構建新知識的目的。
在《B/S系統設計與開發》的項目實踐環節,學生選擇了“2006年世界杯資料查詢系統”、“學院師生互動平臺”、“學院多媒體與機房管理系統”等簡單的事務型系統作為實踐項目,項目選取非常實用。每個小組有6名組員,基本上采用男女搭配、成績好差搭配的原則。每小組設有組長充當“項目經理”的角色,負責小組的協作學習。學生在“同學錄”這個教學案例的基礎上,對實踐項目各方面進行討論交流,協商解決各路難關,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完成質量比較高。
3 案例教學和項目實踐法的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
通過教學實踐,發現開展案例教學和項目實踐教學法需要注意和解決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3.1精心準備,設計教案,制作課件
在該教學方法實施過程中,案例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若想教好一門課,要求教師課前精心準備,設計出每堂課的教案,制作出精美的課件,并具備一定的實際開發能力,給學生以技術上的指導。教案是教師對所要講的一堂課的指導思想和具體的課堂進程寫的教學案卷。使教師在上課前對所要講的課有一個總體和具體的規劃,以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達到規定的要求。多媒體課件是在課堂上將知識點呈現給學生的一種媒介,可以將有關知識點精心制成多媒體課件,信息量大,圖文并茂的課件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B/S系統設計與開發是一門操作性課程,采用的教學方式是多媒體教室進行案例邊演示邊講解。在教學過程中作者利用學生熟悉的2005開發了一個課件系統(如圖2),課件系統利用Flash和數據庫技術,通過語言完成,可以實現知識點的錄入、顯示,隨機點名、隨機提問等。課件重點突出,形式生動,概括性強,在課堂上為營造互動的教學氛圍作了鋪墊。
圖2 課件界面截圖
3.2教學實施時要做到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
在實施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做到教學相長,實現教師“主導”與學生的“主體”“雙贏”的結果。
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學課離不開一個優秀的組織者。組織者的作用在于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習的氛圍,負責組織、引導、啟發學生,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教師能否“從傳統教學中的主講人到組織引導者”這一角色的轉變是案例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其角色定位是領導案例教學和項目實踐全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強調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實踐性為基礎。對教學案例進行深入思考,對項目實踐積極參與,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要主動投入,勤思勤練,努力創造性地分析解決問題,不斷強化自己的各項基本技能。
在B/S系統設計與開發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基本上不會從上課講到下課,而是在上課伊始提出本堂課的知識點及議題,然后由學生討論幾分鐘,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采用互動式地解決這些議題。順著學生的思維編碼完成功能模塊,即使明知學生的想法錯誤,也要先尊重他們的想法,這樣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認真思考。在項目實踐的時候,由“項目經理”負責該組的整體設計等,教師則負責他們協商之后還不能解決的問題,比如,當他們對系統某個功能需求把握不好的時候,與他們一起思考、協商解決。
3.3謹慎選擇教學案例和實踐項目
一個好的項目是把真實需求引入課堂,教師和學生共同對項目進行分析和學習。因此項目要具有實際需求性、典型性、濃縮性和啟發性。作為教師對知識點進行講解的實例,所選取的項目必須簡單和典型,便于學生對知識的遷移;作為學生實踐的項目,必須具有濃縮性,反映實際需求,便于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
3.4注重對學生項目實踐的評價
項目實踐的評價,作為項目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重點要放在針對項目分析解決能力上,指向學生在進行項目實踐中的整個過程,包括每一個學生在實踐中參與程度、所起作用、合作能力等;同時,要突出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形成與提高方面的評價,其次才是項目完成的成果。將評價的重點定位在過程而不是成果,可以鼓勵所有學生積極參與到實踐中,培養系統設計的興趣。
4 結束語
案例教學和項目實踐結合法是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影響下,通過選取實際項目作為教學案例、實踐項目,通過教師的案例講解,學生以“協作學習”的方式開展學習,通過項目實踐來達到知識意義的建構,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它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生活中的實際項目的實現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使得他們分析設計系統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這種教學方法比較適合程序設計類課程,對它在其它類課程中的適應性還有待探索。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A].學校教育現代化建設[M].國家教委電教辦樟木頭培訓中心,1998,(3).
[2]張建偉,陳琦.從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M].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4).
[3]趙建華,李克東.協作學習及協作學習模式[J].中國電化教育,2000,(10).
[4]項目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4).
[5]謝志江,案例教學法在工科教學中的應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
[6]鄭金洲,案例教學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篇10
論文摘要:闡釋了“新課導入”教學設計的重要性;結合案例評析了在教學視導過程中,不同教師在對同一教學內容進行“新課導入”時,因引入方法不同而產生的教學效果上的差異。
1 “新課導入”教學設計的教育教學理論基礎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人類記憶的首要問題不是貯存,而是提取。他強調新學習知識與以前形成的某種知識結構必須存在某種聯系,只有學習者把外來刺激同化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學習才會發生學習心理特征。
基于此觀點,筆者認為“新課導入”是一項很重要的教學設計,教師在進行“新課導入”教學設計時,要考慮以下幾點:一是“新課導入”的材料要能將學生原有的知識系統充分調動起來,為本節課學習新知識服務;二是“新課導入”的方法要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特征,要能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三是“新課導入”的手段要新穎奇妙,讓學生在學習前有一個愉悅的心情與學習激情;四是“新課導入”的問題設置要有一定的探究性,讓學生的思維處于一種活躍狀態,課堂教學過程才能活躍起來。
“新課導入”所用的材料是根據新授課教學設計的要求,在廣泛征集材料的基礎上經過精心篩選而定?!靶抡n導入”材料的選擇要符合下列條件:一是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能驅動與喚醒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與內在動機;二要兼有科學性、趣味性或新穎性,能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與主動性;三要能起到在新課知識與原有知識系統間建立相互溝通的橋梁作用。
在進行新授課教學前,每位化學教師都會用語言、文字、圖片、影視或實驗等方法來導入新授課內容,這是中學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必不可缺一個環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選擇恰當的、有效的材料,通過“新課導入”這一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必能大大提高化學課堂教學的效果。
如何有效利用“新課導入”這一環節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利用有限的材料或手段,發揮“新課導入”的最大效用?筆者將在教學視導過程中接觸的一些典型“新課導入”案例進行了匯集、研究與評析。
2 “新課導入”典型案例與評析
“新課導入”的目標很明確:一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學習氛圍,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達成做好情緒上的輔墊;二是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系統,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達成做好知識方面的準備。
2008年,在對全縣高一年級的化學課堂教學進行調研時,不同的教師在講授“《化學1》(必修、蘇教版)專題3第二單元鐵的獲取及應用”教學過程中,使用不同的“新課導入”法及帶來的不同的教學效果,引發了筆者的深思,現摘錄與評析如下:
2.1 利用實驗的神奇魅力導入新課
如,在聽張老師的課時,他用自己設計的新穎小實驗來導入新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欲望,為本節課的新知識學習開創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張老師:請同學們看化學實驗小魔術:[實驗1]——教師2只手分別戴上乳膠手套,一只手沾取一點氯化鐵溶液,另一只手沾取一點硫氰酸鉀溶液;然后,雙手摩擦后放開展示,出現“血淋淋的”雙手。
生:(驚呼)???怎么回事?
張老師:(笑)別緊張!這是鐵的化合物發生了化學反應產生的實驗現象。
張老師:請再看化學小魔術:[實驗2]——教師取約20 ml近無色的黃血鹽[六氰合鐵(ⅱ)酸鉀]溶液倒入燒杯,再加入氯化鐵溶液約10 ml,燒杯中無色溶液變為藍黑色。
生:(騷動)?。刻幸馑剂?,這不是藍黑墨水嗎?
張老師:(笑)這不是藍黑墨水。藍黑墨水主要成分是鞣酸亞鐵和藍色有機染料,也與鐵元素有密切關系。同學們!鐵及化合物還有很多你還不知道的化學性質,你們愿意在這一節課和我一起來探究鐵及化合物的性質與用途嗎?
……
化學實驗最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化學實驗課是學生們最喜歡的課程之一,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張老師用化學實驗來導入新課,符合學生們的認知學習特征,調動了學生們學習化學知識的內驅力,所以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其實,化學實驗一直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中明確規定:通過實驗探究活動,掌握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和方法,進一步體驗實驗探究的基本過程,認識實驗在化學科學研究和化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學實驗能力,強化科學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1]。如果我們的化學教師都能像張老師那樣,充分地利用化學實驗這一重要的教學手段去服務教學,我們的學生的動手能力與科學探究能力將得到極大的提高。
2.2 用系列圖片或視頻導入新課
如,在聽鄭老師的課時,她用投影儀投放出了自己編制的系列圖片,并通過學生對圖片的觀察與思考,梳理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系統中關于鐵的相關知識,又通過問題的設置達到了激情勵志的效果,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鄭老師:(投影)請同學們觀看下列圖片:[圖片1-鐵的各種礦石——赤鐵礦、磁鐵礦、黃鐵礦、菱鐵礦等]、[圖片2—我國古代煉鐵模型圖]、[圖片3—我國現代煉鐵高爐模型圖]、[圖片4—鐵在國防科技中的重要用途——飛機、軍艦、坦克、槍械等]、[圖片5—鐵在生活生產中的重要用途——汽車、火車、家用電器、生活用品等]。
鄭老師:觀看了這些圖片,你們有什么想法?
生甲:鐵的用途那么廣泛,鐵這種金屬太重要了,一定要學好鐵的有關知識。
生乙:我國古代人民太了不起了,最先發明了煉鐵技術,我感到非常驕傲。
生丙:鋼鐵是年產量最大的金屬材料,每個人都離不開它。
生?。何蚁胫黎F礦石是怎么轉化成鐵的?鐵與鋼到底有什么區別?
鄭老師:回答都很好,鐵是生產生活中用途最廣泛的金屬,現在我國的年產量已達到5億多噸,我們一定要掌握鐵及化合物的相關知識,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服務。
……
從鄭老師非常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來看,合理的圖片或視頻組合,確實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圖片資料以其特有的直觀醒目、表述內容豐富多彩而倍受人們的歡迎。據筆者粗略統計:僅蘇教版高中新課程標準課本《化學1》(必修)中,所用的知識性、激勵性的圖片就多達一百余幅。
當然,新課導入材料可以是優化組合后的一組圖片,也可以是下載后經過剪輯的視頻,還可以是精心準備的一段文字資料。無論是圖片、視頻還是文字資料,都要與新的學習內容密切相關,且要具備承前啟后、科學合理、選材新穎等特色。
2.3 運用問題探究法導入新課
如,在聽喬老師的課時,喬老師用她精心設計的問題探究法來導入新課,給聽課的所有教師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喬老師:現在講臺上有兩塊體積大小與形狀相同的銀白色金屬絲,只知道它們分別是鐵與鋁,請你們用不同的方法找出哪種是鐵絲?
生甲:掂一掂它們的重量,重的是金屬鐵;
生乙:用磁鐵吸引它們,能被磁鐵吸引的是鐵;
生丙:用力彎曲一下,易被彎曲的是鋁;
生?。号c相同稀硫酸或鹽酸反應,產生氫氣慢的是鐵;
生戊:分別用錘子敲打,不易被錘成薄片的是鐵;
生已:在氧氣里燃燒,能產生黑色固體的是鐵;
生庚:放在水中一段時間,產生紅色銹斑的是鐵。
喬老師:同學們的回答都很好,但這些都是我們對鐵的性質簡單膚淺的了解,鐵元素的很多性質我們以前還不了解,為了全面地了解鐵元素,讓我們一起探究“鐵的獲取與應用”。
……
喬老師用“問題探究”的方式導入新課,既能引導學生迅速回憶以前所學過的知識,又能開啟學生記憶中固有的、與新知識有關聯的知識系統,還能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能力與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由于學生思維活動激發得好,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都處于一種興奮狀態,師生間的配合默契,教學效果非常顯著。
美國教育家jamesm?sawrey曾經說過:“學習的所有形式都可以看作是問題解決的過程”[2]。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再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這就是以問題為紐帶的問題探究式教育的宗旨。課堂教學中教師并不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對問題的思考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因而,“新課導入”時應該注意學生思維活動的激發,讓學生在分析與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習與接受化學知識,可以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 “新課導入”的不理想案例與分析
如果“新課導入”這一環節沒有在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去進行認真的教學設計,而是隨意地用幾句開場白或復習以前學過的知識作為“引子”來導入新課,就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與求知欲,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在教學調研中,一些化學教師在進行“《化學1》(必修、蘇教版)專題3第二單元鐵的獲取及應用”的教學中,由于使用的“新課導入”方法不恰當,或者缺乏激勵性、探究性,導致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思維不活躍,師生共同參與度低,教學效果不理想。現將部分不理想的“新課引入”方法摘錄并評析如下:
如,某?;瘜W教師甲在教學時的“新課導入”案例:
教師甲:張同學、李同學請你們上來默寫有關鐵的化學方程式。
(兩學生上臺,教師甲提醒:其他學生拿出紙與筆,準備默寫)
教師甲:鐵與鹽酸反應制氫氣,鐵在純氧中燃燒,三氧化二鐵被碳還原,鐵在少量的氯氣中燃燒。
(兩個在黑板前默寫的學生,一人錯2個,另一人錯3個)
教師甲:我們分析一下這兩位同學書寫的化學方程式,……,簡單的化學方程式默寫都錯成這樣,你們以前學的知識都跑哪兒去了?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情緒都比較低沉,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氛圍差)
又如,某?;瘜W教師乙在教學時的“新課導入”案例:
教師乙:在初中我們學習了哪些鐵的化學性質?
學生們齊聲回答:鐵與鹽酸反應,鐵與氧氣反應,鐵與鹽溶液反應
教師乙:你想知道金屬鐵還有哪些性質與用途嗎?下面讓我們一起學習鐵及化合物的性質與用途。
教師甲與教師乙的“新課導入”方法都存在的缺陷是:一是導入的方法陳舊,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二是導入新課時所設置問題的探究性不足,不能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意識;三是過分重視所謂的“溫故知新”,只將學生的思維與記憶導向初中所學的知識,學生的學習思維不能充分展開;特別要提出的是:教師甲不應該在進行課堂教學前狠狠地批評學生,教師在課堂教學前狠批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大忌,即便是個別學生受到批評,班級的大多數學生都會低頭不語、氣氛沉悶,教師與學生間的配合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必然影響到教學效果。
總之,“新課導入”的宗旨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對于化學事物特殊的認識傾向,是學生力求認識化學事物、獲得有關化學知識經驗,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當學生形成化學學習興趣時,他對化學事物的感受就會既敏銳又牢固,同時能使中樞神經處于較強的興奮狀態,產生愉快、滿意和歡喜等情感體驗,推動學生有效地進行化學學習活動[3]。
中學化學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蘊含于其中的“新課導入”,在注重所選材料的知識性、趣味性之外,還要注重導入所用方法的藝術性與邏輯性,以有利于學生接受,有利于孕育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與情感。這種集中了知識化、藝術化與邏輯性了的“新課導入”環節是一種催化劑,有了科學合理且高效的催化劑,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如“行云流水”般流暢,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