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健康宣教總結范文

時間:2023-11-06 17:22: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骨質疏松健康宣教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骨質疏松健康宣教總結

篇1

關鍵詞:健康教育;老年患者;骨質疏松相關知識

伴隨年齡的增長及人口老齡化,骨質疏松癥患病的風險明顯增加,目前應該通過加強骨質疏松知識宣教,使老年患者了解骨質疏松相關危險因素及臨床表現,而住院老年患者可以作為重點教育對象進行健康教育,預防骨質疏松性骨折發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醫療費用支出。

1 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6月西山煤電集團職工總醫院內分泌科、老年病科住院患者190例進行調查。入選標準:①年齡≥60歲;②能獨立或由專人指導下能夠完成調查問卷;③依從性好,能配合完成隨訪。

1.2方法

1.2.1依據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治指南(2011年)版本[1],及徐苓主編骨質疏松癥[2],將患者基本信息、骨質疏松危險因素及骨質疏松主要臨床表現共19項以問卷形式列出,以調查表形式調查,共計發放問卷190份,其中有效問卷181份,在入院后第1d進行第1次調查,通過入院后進行骨質疏松專題講座,2w后重復1次調查。

1.2.2 小組講座 對190例患者,分為10組,進行第1次調查后分組,以小組形式進行骨質疏松專題講座,主要內容分為問卷所涉19項,逐項對患者講解。

1.2.3 多媒體實例講座 針對典型骨質疏松病例進行講解,使患者認識到骨質疏松的危害及可防可治。

1.3統計學處理用 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描述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一般資料 被調查者中,男性126例(占69.6%),女性55例(占30.4%);年齡60歲~93歲,平均(69.4±7.3)歲;工人73例(占40.3%),辦公室職員68例(占37.6%),職工家屬27例(占14.9%),農村患者13例(占7.2%)。

2.2 相對于教育前,健康教育后患者對骨質疏松危險因素認知程度明顯提高。除外體力活動對骨質疏松影響的認知度未達到統計學意義外,其余各項均有統計學差異。健康教育前后老年患者對骨質疏松危險因素認知結果(見表1~2)。

3 結論

老年患者作為骨質疏松的高危人群,骨質疏松相關知識匱乏,通過利用多種宣傳方式,對住院老年患者進行骨質疏松知識宣傳教育,明顯可以提高老年患者對骨質疏松相關危險因素及臨床表現的認知程度,掌握骨質疏松的風險。

4 討論

伴隨年齡的增長及人口老齡化,骨質疏松癥作為一種靜悄悄的流行病,正逐漸影響到人們的健康。2010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1.78億,占總人口的13.26%[3](老齡化標志: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10%)。2003年~2006年一次大規模流行病調查顯示:50歲以上人群以椎體及股骨頸骨密度值為基礎的骨質疏松癥總患病率分別為:20.7%和14.4%,按調查估算2006年全國50歲以上人群約有6944萬人患骨質疏松癥[4]。王亮[5]等報道,北京海淀區1639例漢族中老年男性骨密度調查分析:60~69歲組骨質疏松癥發病率為40.72%,70~79歲組為55.56%,80歲以上組為69.73%。骨質疏松的直接危害在于骨質疏松性骨折,骨折作為骨質疏松的終末事件,其致死、致殘率極高,醫療費用支出極高。郝光亮[6]等報道,2001~2006年6年中,357例股骨頸骨折患者平均治療費用為29793元,328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平均治療費用為21666元。賀良等[7]報道,2001~2006年北京積水潭醫院50歲以上絕經后女性股骨粗隆間骨折和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年平均治療費用為334.6萬元,3年總費用為2342萬元。楊子波等[8]報道,因各種原因無法進行手術的老年髖部骨折5年生存率僅30.1%。綜上所述,骨質疏松性骨折醫療支出較大,但預后不理想,因此了解骨質疏松基本知識,預防骨質疏松及骨質疏松性骨折是目前關鍵。國內張澤鴻等[9]提出骨質疏松的教育必要性及教育方法,本文提示:老年患者對骨質疏松知識匱乏,不利于骨質疏松防治,通過積極開展骨質疏松教育,增加人們尤其是高危人群對骨質疏松基礎知識的知曉率,有助于預防骨質疏松及骨質疏松性骨折,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醫療費用支出。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治指南(2011年)[J].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11,4(1):2-17.

[2]徐苓.骨質疏松癥[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1](第1號)[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1,19(8):511-511.

[4]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骨質疏松防治中國白皮書編委會.骨質疏松癥中國白皮書[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09,3(3):148-154.

[5]王亮,馬遠征,陳瓊,等.北京市海淀區1639例漢族中老年男性骨密度調查分析[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2,18(10):918-936.

[6] 郝光亮,郝永強,晏煥,等.老年髖部骨折的住院治療費用分析[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2008,14(3):200-203.

[7]賀良,鐘偉,李寧.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住院治療費用(2000~2006年)統計[J].實用骨科雜志, 2009,年15(5):321-324.

篇2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232―01

隨著我國社會的老齡化,因骨質疏松而發生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逐年增加。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PVP)已成為治療老年患者椎體壓縮性骨折的主要方法。這是一種微創手術,該方法具有創傷小、手術手間短、安全有效及術后恢復快等優點【1】。我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應用PVP治療老年患者胸腰椎壓縮性骨折56例,療效滿意,護理無并發癥發生。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56例(共72個椎體)。.其中男22例,女34例,年齡57―85歲,平均年齡68.5歲,共18例合并糖尿病,11例合并高血壓,5例合并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第12胸椎壓縮性骨折13例,第1腰椎壓縮性骨折42例,第2腰椎壓縮性骨折17例。此56例均為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主要臨床表現為腰部疼痛劇烈伴行走困難,不能站立或站立時疼痛加重,臥床休息疼痛可減輕。CT或MRI檢查顯示椎體楔形壓縮均大于1/3。治療方法主要是在C臂X光機透視下定位放置雙側套管針,將骨水泥用推進器經套管針注入到椎體的方法。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心里護理 本組老年患者大部分人都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臟病等內科疾病,伴有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從而產生煩躁,焦慮心理。同時在心理上有不信任感,認為骨質疏松不會引起骨折,骨折的原因都是外傷所致,懷疑醫生的診斷治療方案是否準確。因此這就需要醫護人員耐心細致的做好健康教育,并講解骨質疏松發生的原因和其引起的不良后果。讓患者及其家屬對這類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耐心講解PVP手術是一種新的微創手術方法,手術創傷小,安全有效,恢復快。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不同心理,進行相關的知識宣教,并請相同疾病的患者現身講解,消除其緊張、煩躁、恐懼心理。因此護理人員應耐心詳細的解釋病情,做好溝通,取得患者的信任,有利于降低應激反應水平【2】。

2.1.2術前準備 協助患者完成常規的術前化驗檢查、心電圖、X片、CT或MRI檢查,指導患者臥床休息,骨折部位下加墊圈,保持脊柱過伸位。翻身時應保持胸腰椎脊柱在一直線上,重點在于保持受傷的脊柱部位局部固定,減少相對位移的發生。同時還應練習俯臥腰部過伸位,以適應術中而提高手術耐受性,練習時間從少到多,直至增加到30分鐘以上,術前保持充足的睡眠,良好的心態,術前8小時禁飲禁食,以利于手術順利進行。

2.2 術后護理

2.2.1護理 術后常規6小時內臥床休息,尤其是術后2小時內采取平臥位,可減少并發癥及壓迫穿刺部位點出血的發生,給予低流量氧氣吸入,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更應注意其血壓及血糖的控制情況,同時注意觀察穿刺傷口有無紅腫及滲液,以確保傷口早日愈合。

2.2.2疼痛護理 觀察患者傷口疼痛情況,本組均為老年患者,傷口的疼痛可引起患者煩躁不適,寢室難安,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可出現血壓及血糖的不穩定,從而影響傷口的愈合,因此必要時可按醫囑給予止痛處理。

2.2.3飲食護理 術后常規禁食6小時,以后可多食香蕉、菠菜及粗糧等含纖維素較高的食物,并囑其多飲水,保持大便的通暢,飲食不可過飽,少食多餐,不進食酸辣及刺激性強的食物。

2.2.4并發癥的護理 PVP的主要并發癥是骨水泥滲漏引起的椎管內占位、椎旁靜脈栓塞等,前者可能會引起脊髓或神經根損傷,后者嚴重時可引起肺動脈栓塞。因此術后在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同時,應密切觀察患者雙下肢循環感覺、運動、皮膚色澤、皮膚溫度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本組病例無骨水泥滲漏等并發癥發生。

3 出院指導

多數患者可于手術后5日左右出院,出院后須佩戴腰圍3個月以上,3月內避免彎腰及做加重脊柱負荷的活動,定期復查胸腰段脊柱X片。出院后要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具體方法是手術后一周開始:(1)挺胸,病人仰臥床上兩肘支起胸部,使腰背懸空。(2)五點支撐法:患者仰臥屈膝,用頭部、雙肘及雙足作為支撐點,使背部、腰、臀部向上抬起,懸空后伸,剛開始時不要抬得太高,應當循序漸進。(3)三點支撐法:病人雙臂置于胸前,用頭,雙足支撐在床上全身騰空后伸。(4)飛燕點水法:病人俯臥,雙上肢后伸,抬起頭肩部,雙下肢伸直抬起,全身腹部著床,呈一弧形,伸展松弛反復進行。(5)四點支撐法:病人仰臥,雙手雙足支撐床上全身騰空呈一拱橋狀。年老患者適合做五點支撐法和三點支撐法,活動量由小到大,循序漸進,以病人不感到疲勞為宜。防止創傷,避免受傷部位再次損傷。加強營養,多食高蛋白、高鈣食物,堅持日曬及戶外活動,定時口服抗骨質疏松藥物。門診隨訪,若有不適隨時復查。

參考文獻:

篇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redictive nursing prevention of thromboembolic disease in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Method: 70 patients of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s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from June 2011 to June 2014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3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admission and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the predictive nursing.Result:The total incidence of thromboembolic disease of w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2.86%,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of 14.29%,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redictive nursing;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s; Embolization; Compli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Shandong Provincial Sports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er,Ji’nan 25001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5.031

椎體壓縮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臨床骨科常見疾病,好見于老年人,多發于胸腰椎[1]。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OVCF的發生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由于椎體高度丟失,脊柱后凸畸形,可造成嚴重的腰背部疼痛,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因此,OVCF的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以往OVCF多采取保守治療,因長期臥床休息,加重骨質疏松,骨折難以愈合,形成惡性循環,治療效果較差。而傳統的手術治療因創傷大,并且因骨質疏松易導致內固定松動而使手術失敗。近年來,OVCF的微創治療獲得廣泛關注,其中經皮椎體成形術(經皮椎體成形術)和椎體后凸成形術(椎體后凸成形術)是最常用的兩種手術方式。但是術后患者由于原因、肢體制動原因及年齡因素,術后極易發生并發癥,特別是栓塞并發癥,栓塞性并發癥包括下肢深靜脈血栓、肺栓塞、腦栓塞等情況[4]。靜脈血栓栓塞癥(VTE)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少見病,未引起足夠重視[5]。實際上,VTE在我國患者中的發病率并不低,目前VTE防治的臨床醫療指南對臨床護理的指導性不強,普遍存在護理人員對VTE認識不足、護士未進行血栓風險評估、醫護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和護士被動執行醫囑等問題[6]。減少其發生率,降低并發癥嚴重程度,對于改善患者的預后有著重要臨床意義。積極的臨床護理作為DVT發生的重要保護因素,在預防DVT發生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目前關于預防關節置換術后DVT的護理干預措施的報道比較多見,但不同文獻報道的護理干預措施有所不同,且均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本研究著眼于基于DVT形成的危險因素、臨床護理經驗及以往文獻報道,制定出預見性護理干預策略,觀察其對DVT的預防效果,并與常規護理干預措施進行比較,探討預見性護理干預策略在減少THA后DVT發生的價值。現將筆者本院近3年開展的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的資料進行了相應的分析、研究以及總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段單純性椎體壓縮骨折患者7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5例患者。其中,觀察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21~62歲,平均(37.89±4.36)歲;致傷原因:車禍19例,高空墜落9例,意外砸傷7例。對照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20~63歲,平均(39.56±5.63)歲;致傷原因:車禍18例,高空墜落10例,意外砸傷7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排除標準 入選標準:(1)與影像學檢查相匹配的有疼痛癥狀的OVCF,通過放射學和骨密度檢查確診骨質疏松;(2)椎體塌陷不能超過原椎體高度的2/3,后壁完整;(3)自愿加入本研究,能夠配合治療及觀察者。排除標準:(1)轉移瘤、骨髓瘤及骨髓炎等疾病導致的病理性骨折;(2)發生與骨折相關的神經損傷者;(3)超過3個節段的OVCF;(4)合并嚴重心肺肝腎功能及凝血功能障礙者;(5)精神疾病等不能配合治療及觀察者。

1.3 方法

1.3.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椎體后凸成形術,采用美國Allegiance Healthcare公司生產的椎體后凸成形術穿刺包,穿刺方法同經皮椎體成形術。抽出針芯,置入導針,拔出穿刺針,沿導針置入擴張套管和工作套管,經工作套管將精細鉆緩慢鉆入,達椎體前緣,取出精細鉆,放入可擴張球囊,側位片顯示其理想位置為椎體前3/4處,由后上向前下傾斜。同法完成對側穿刺和球囊放置,同時擴張兩側球囊,通過C型臂監視球囊擴張和復位情況,椎體復位滿意或球囊達椎體四周骨皮質時停止增壓,壓力一般不超過300 psi,取出球囊,最后注入骨水泥。骨水泥可滲漏到椎旁軟組織、椎間盤、椎間孔和椎管內,骨水泥滲漏到椎間盤或椎旁軟組織中時,一般不引起癥狀。當骨水泥注入椎體中央后靜脈和椎旁靜脈叢可造成血管栓塞,甚至可以造成肺栓塞。為了減少骨水泥滲漏,應注意以下:(1)術前進行全面的影像學檢查,了解椎體壓縮、破壞程度及椎體邊緣是否完整;(2)穿刺針需穿刺到椎體前1/3處,骨水泥注射量達到椎體后2/3時應停止注射,一般認為胸椎骨水泥量不超過3 mL,腰椎一般不超過5 mL,術中影像學監視是防止骨水泥滲漏的關鍵;(3)嚴格按照比例調制骨水泥,切勿過稀;(4)骨水泥注射速度不硬過快,發現滲漏后,立即停止,并改變針尖方向后嘗試再次注入。

1.3.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預見性護理。對照組實施傳統護理未進行預見性護理,觀察組實施預見性護理,具體措施為:科學制定規范化防治護理方案,以預見性護理診療指南為核心,結合骨科護理臨床實踐,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制定血栓性疾病防治規范化預防護理方案,保證實施質量和患者安全。醫護之間有效溝通共同制定三級預防方案;護士主動實施該方案,包括基本預防(術后抬高患肢、鼓勵主動活動和改善生活方式等)、物理預防(正確使用梯度壓力彈力襪和間歇充氣壓力泵等)和藥物預防(包括低分子肝素和維生素k拮抗劑等),保證預防措施的積極效果;規范相關健康教育,依據自制的常見疾病教育手冊和功能鍛煉圖譜按時有效地實施,同時監督患者的依從性[7]。患者發生血栓性疾病,護士要及時進行病情觀察并識別是否并發深靜脈血栓(DVT)和肺栓塞(PTE),配合醫生積極治療搶救。為便于觀察,骨科自行設計了該規范化護理方案的實施評價登記表,每班次登記1次,真正做到早發現、早匯報、早治療,為搶救患者生命贏得了寶貴時間。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的栓塞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栓塞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86%,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4.2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4.632,P

2.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滿意率為97.1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4.2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術前術后可形成血栓、脂肪栓子等,當栓子脫落時,可導致股靜脈、盆腔靜脈、肺血管栓塞等嚴重并發癥,對椎體壓縮性骨折栓塞并發癥的預防至關重要[8]。因操作簡單,創傷小,療效確切,OVCF的經皮椎體成形術和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獲得臨床的廣泛認可。椎體后凸成形術是在經皮椎體成形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項微創技術[9]。1998年美國的Garfin首先提出了椎體后凸成形術的設計構想,后來Lieberman在Garfin的研究部基礎上將可膨脹氣囊經皮植入椎體,充氣擴張后再注入骨水泥,行后凸成形術[10]。近年來,成形術在我國廣泛開展,逐漸推廣應用于脊椎血管瘤、骨髓瘤、溶骨性轉移瘤、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合并頑固性疼痛者,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并且能夠加固椎體,增加脊柱的穩定性,防止椎體的進一步壓縮,盡快恢復患者的日常生活。經皮椎體成形術能固定椎體,緩解疼痛但不能改善椎體畸形,椎體后凸成形術不但可以恢復壓縮椎體的強度和硬度,還可以使骨折塌陷椎體復位,矯正后凸畸形,并且充氣后在椎體內形成一定的空腔,椎體內壓力降低,使骨水泥注入更加容易、安全,降低骨水泥滲漏等并發癥發生率[11]。趙志剛等[12]觀察67例患者的113處骨質疏松壓縮性骨折椎體后凸成形術后的早期結果,發現椎體后凸成形術在有效恢復壓縮椎體高度,迅速緩解疼痛的同時,骨水泥滲漏率僅為2.57%。

影響手術后DVT形成的臨床因素眾多,高齡深靜脈血栓病史、肥胖、全麻、應用骨水泥以及大量輸血等是重要的危險因素。趙秀娟[13]探討了多發管狀骨骨折并發脂肪栓塞的護理方法,認為有效的護理干預對于降低脂肪栓塞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預后具有積極意義。竇維玲[14]總結了高齡髖部骨折患者預防深靜脈栓塞的護理措施,針對高齡髖部骨折患者具有易發生深靜脈栓塞這一特點,進行術前評估,心理護理、宣教,觀察護理,通過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有效地避免深靜脈栓塞的發生,與本研究結果吻合。

術后并發癥的護理是預防鍛煉的主要部分,患者長期的臥床多會導致壓瘡、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便秘、下肢靜脈曲張等并發癥的發生,所以要針對每種并發癥制定相應的預防護理措施。針對壓瘡,要嚴格指導患者翻身,督促患者按時翻身,并保證患者皮膚、衣物、被褥等清潔,另外要給予患者合理的營養支持,增加患者抵抗力;針對肺部感染,要指導患者戒煙、呼吸鍛煉、咳痰等,同時保證患者病房的空氣清潔,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另外根據情況給予患者吸痰、吸氧及抗生素的治療;針對泌尿系統感染,術前給予患者床上排尿的鍛煉,減少留置尿管的幾率。對留置尿管的患者要鼓勵飲水,并嚴格對尿道口和導尿外管的消毒,另外要鍛煉患者膀胱肌的功能,盡快拔除尿管。針對便秘,要根據患者排便規律,術前指導練習床上排便,必要時術前灌腸,減少術后便秘的發生;術后通過調節患者飲食,口服藥物或穴位按摩等方式進胃腸蠕動,減少便秘的發生。針對靜脈血栓,要在患者術后盡早給予抬高雙下肢,使下肢處在功能位,密切觀察患者下肢血液循環情況,并給予合適的擠壓按摩和正確指導功能鍛煉,預防靜脈血栓的發生;對于可能出現的肢體功能障礙,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加強功能鍛煉,盡量改善肢體功能。

篇4

[關鍵詞]骨折; 功能鍛煉; 康復護理; 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10-126-01

隨著整體護理的開展,護理學不斷走向多元化、人性化。功能鍛煉和康復護理成為疾病康復的重要手段之一。骨折的病人病程較長、費用多、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功能鍛煉和康復護理顯得更為重要。張云等[1]認為:其目的主要是維持關節的正常功能,減少并發癥地發生。骨折后,如活動減少,滲出液和血液就會發生機化,骨、關節、韌帶粘連而導致僵硬,因此要進行功能鍛煉。要最大限度恢復肌肉力量及耐力,防止肌肉萎縮。防止骨質脫鈣,預防骨質疏松。骨骼活動時,承受重量時新陳代謝,反之新陳代謝停止,骨的生成停止,而骨仍不斷的破壞,鈣的排泄率大于沉降率,鈣會流失,使骨質脫鈣。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條件,促進骨質痊愈。骨折的生長靠許多因素,其中局部血液循環是重要因素,功能鍛煉的最終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其主要原則是縮短住院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系統有效的功能鍛煉和康復護理是促進骨折病人早日康復的前提和保障。其方法總結起來有如下幾點:

1 功能鍛煉

1.1 功能鍛煉的具體要求 功能鍛煉要以主動活動為主,被動活動為輔,必須強調患者的主觀能動作用。功能鍛煉的要求在于恢復、促進下肢的主要功能站立和行走。

1.2 分階段訓練

骨折后1至2周:此時骨折斷端尚不穩定,傷殘肢體血液循環差, 可能還有水腫。應把病人傷肢遠端適當抬高, 在肢體遠端做輕度按摩, 肌肉做輕度收縮活動,以促進血液循環。[3]

骨折后3至4周:此時傷肢的疼痛基本消失。可以做更有力的肌肉收縮活動, 還可做傷肢未固定關節的自主活動。骨折固定去除之后:此時除了繼續原來未曾固定部位的活動外, 重點要轉移到曾被固定關節的鍛煉。關節不能做主動活動時, 可由他人或傷者本人幫助進行被動活動。被動活動的動作要輕柔, 用力適當, 活動范圍應逐步由小加大, 不能引起疼痛, 防止拉傷、扭傷。關節活動有改善時, 多做主動活動, 并逐步加大活動范圍, 延長時間, 以不產生疲勞和疼痛為度。當關節活動恢復到一定程度后,可增加抗阻運動, 肢體上加沙袋進行活動,提高肌力, 加大活動范圍, 并提高動作的靈活性和復雜性, 如進行下肢負重行走、上下樓梯、跨越跑跳等訓練, 直到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3]

1.3 功能鍛煉的方法

1.3.1 主動鍛煉是功能鍛煉的主要方法,要依靠患者自身力量進行鍛煉,對主動運動的患者多指導、多鼓勵,指導患者進行有利于骨折愈合的運動,鼓勵患者微小的進步。[1]

1.3.2 被動運動指完全靠自身以外的力量進行運動,被動運動的方法有按摩、理療、推拿、針灸、借助器械和被動活動。被動活動力量要柔和,不要過累,防止損傷,以患者不痛或輕痛為度。[1]

1.4 功能鍛煉的原則功能鍛煉要遵循動靜結合,主動、被動結合,循序漸進的原則。[1]

2 康復護理

2.1 轉變護理模式要以病人為中心,實施整體護理,把人看做一個整體,了解病人的身心需要。把功能鍛煉和健康宣教貫徹于病程始終。病人入院時就應向其講解有關知識,讓病人有初步的了解,如功能鍛煉的目的、方法、重要性等。在未出現并發癥之前,就學會基本的訓練方法,掌握其要領,避免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護士應正確指導病人,積極有效地進行宣教,不拘泥于單純地執行醫囑,而是運用所學知識更好地應用于康復訓練中。護士應主動、耐心、細心地經常觀察和分析,在適當時給予其鼓勵,使病人堅持康復訓練,與病人一起找出效果較好的方法,并運用于實際中。

2.2 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護理人員要加強業務學習,提高自身素質。許多護理人員對專科知識了解不夠,知識淺薄,主動學習意識差。要不斷學習專科護理理論知識,提高專業水平,并學習相關學科知識,如醫學心理學、物理學等,有效地應用于康復護理中。不斷豐富護理人員的內涵,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

2.3 運用護理程序實施康復護理將護理程序貫穿于康復護理的整個過程中,更好地實施護理。

2.4 嚴格做好基礎護理骨折病人由于臥床容易發生許多并發癥,如墜積性肺炎、褥瘡、營養不良、便秘等。應該為病人提供舒適的病床單元,保持床鋪整潔干燥、無渣屑,鼓勵和協助病人勤翻身,按摩受壓處,預防褥瘡發生。飲食上應該提供營養豐富的易消化飲食,多食纖維素,預防便秘。

2.5 重視健康教育由于病人缺乏相關知識,或護理人員宣教指導不到位,造成病人認識不足,忽略了康復護理,造成很多并發癥的發生。護理人員應加強健康教育,向其說明康復護理的重要性,如何做好功能鍛煉,以及功能鍛煉的原則和必要性。幫助病人早日康復,早日重返工作崗位。

3 心理康復護理

由于環境陌生、疾病影響,骨折病人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反應。加之病程較長,康復程度的不同,病人心理壓力也很大。但大多數病人的心理反應都隨著病情的發展與轉歸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其主要表現為: 驚恐狀態、否定狀態、抑郁狀態、依賴狀態、適應狀態。[5]護士應該做好心理護理,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3.1 護士應該主動熱情服務,態度和藹可親,向病人介紹住院環境、有關規章制度、有關醫護人員、盡快幫助病人熟悉住院環境,減輕焦慮。

3.2 向病人講解疾病的有關知識,減輕病人的恐懼心理。介紹成功病例,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

3.3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主動傾聽病人的傾訴,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態。護士應適當的移情,把病人當作自己的親人,時刻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

3.4 掌握良好的溝通技巧,多與病人交談,了解病人的思想狀況,感情狀況,贏得病人的信任,適當的安慰和鼓勵病人。

3.5 鼓勵病人積極參加有益的娛樂活動。根據病人傷殘程度,分組進行康復活動。通過交流,使病人有了更加積極樂觀的情緒,同時也為重返社會的角色適應奠定了基礎。

3.6 告知病人康復護理要循序漸進,千萬不可操之過急,以免其因為過于急躁而喪失信心。

3.7 實施全程優質服務,做好心理護理,促進病人早日康復。

綜上所述,功能鍛煉和康復護理使骨折病人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護士必須牢固樹立功能鍛煉、康復護理相結合的服務理念,有效地指導病人進行康復護理,最大限度地恢復傷殘肢體的功能,減輕病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隨著醫學護理模式的轉變,康復護理的觀念也發生了轉變,由傳統的醫學治療向多元化綜合治療的護理方向轉變,其主要目的是盡早使康復工作付之實施,以幫助患者恢復的最佳滿意。骨科疾病有治療時間長、護理難度大等特點。針對這些特點,給患者予以科學的康復護理指導,對促進其早日康復具有重要意義。[6]

參考文獻

[1] 張云,王青芳.骨科術后的功能鍛煉和康復護理[J].實用醫技雜志(旬刊),2007, 14(15).

[2] 李劍媛,張福禎.骨科患者的功能鍛煉[J].中華護理雜志,2002,(2).

[3 ]高春東. 骨折康復鍛煉的三個階段[J].現代養生,2001(5).

[4] 叢紅衛,郭淑英.骨科患者的康復護理[J]. 中國社區醫師,2007, 9(177).

篇5

關鍵詞 老年髖部骨折 非手術治療 護理

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老齡人口的增加,老年人自身體力及智力狀況下降,老年性疾病,環境因素等,成為老年人跌倒骨折的危險因素。骨折部位主要集中在髖部、脊椎。對于無移位或輕度移位及一些因全身疾患不能耐受手術或拒絕手術治療者,以及骨折雖有移位,但估計對預后影響不大者,或者老年人骨質疏松嚴重時,因手術無法固定等患者,都予非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是一種在臥床的基礎上輔以丁字鞋、人字石膏和牽引的治療方法。2005年4月~2010年10月收治老年髖部骨折患者48例,采取非手術治療的護理介紹如下。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48例,男17例,女31例,年齡70~92歲,平均年齡78.6歲,股骨頸骨折28例,股骨粗隆部骨折20例,現存慢性病情況:高血壓15例,冠心病13例,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9例,糖尿病5例,老年性癡呆2例,心律失常4例。

護 理

心理護理:由于突然外傷致傷下肢,局部疼痛,患肢畸形、縮短,功能障礙,使老人不知所措,悲痛萬分,心理失去了平衡,擔心以后喪失功能,生活不能自理。此時,患者情緒波動較大,常出現表情緊張、恐怖、動作雜亂而無目的,有的出現攻擊和對抗行為,有的甚至行為反常。此時,護士應多關心和體貼患者,解除患者思想顧慮,安置患者于安靜的病室,醫護人員的各種醫療護理操作要輕柔。要用語言、表情、動作等暗示患者已脫離危險,使患者有安全感,解除患者的恐懼心理,使患者安靜下來,然后再給予適當的安慰與鼓勵[1]。

牽引術后的護理:①注意保持傷肢正確的功能位置,傷肢外展30°~40°,足部中立位。②保持牽引的效能,觀察牽引裝置是否正常,滑輪和牽引架是否松脫,牽引線與大腿是否在同一軸線上,牽引錘是否脫落,足底有無抵著床尾,致使牽引無效。治療期間應做到“三不”,即不盤腿、不負重、不側臥。③防止牽引針孔感染,注意牽引針有否滑動,觀察針孔處皮膚有無發紅、疼痛、滲出等,每天用75%酒精滴孔2次,并隨時保持針孔處皮膚及敷料的清潔干燥。④行皮牽引的應隨時注意觀察膠布及繃帶有無松散或脫落,定期檢查膠布邊沿皮膚有無發紅或破潰。⑤密切觀察傷肢血運情況,觀察傷肢末梢皮膚有無出現青紫、腫脹、發冷、麻木、疼痛、足背動脈搏動減弱等情況。

傷肢功能鍛煉:①骨折早期:局部腫脹、疼痛明顯,骨折斷端不穩定,應指導并協助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的舒縮運動及足趾的伸屈運動,并逐漸活動踝關節和膝關節;②中期:局部疼痛消失,腫脹基本消退,骨折斷端初步穩定,骨痂開始生長,可指導患者做引體向上運動,膝關節伸屈拉牽引錘運動,以及髖、膝、踝關節間的協同運動,折除牽引后,根據醫囑扶雙拐做患肢不負重鍛煉;③后期:局部軟組織已恢復正常,骨折部有大量骨痂生長,斷端較穩定,可下床用雙拐患肢逐漸負重,待骨折進入骨化塑形期,骨折達臨床愈合,據骨折愈合情況逐步由雙拐改成單拐或酌情棄拐步行。但練功時應循序漸進,次數由少到多,時間由短到長,應以不加劇疼痛、患者尚能忍受為度,同時要保證患者安全。

預防并發癥:老年髖部骨折,臥床時間長,臥床并發癥發生率高。指導患者多喝水,作深呼吸及有效咳嗽,適當抬高床頭,骨突處墊上充氣圈,每隔2小時用50%的紅花酒精按摩1次,多吃富含纖維易消化的食物,幫助患者作患肢肌肉按摩4次/日,每次10~15分鐘,以防止泌尿系感染、墜積性肺炎、褥瘡、便秘及下肢深靜脈栓塞等并發癥發生。仔細觀察和及時治療現存病。

治療知識宣教:老年患者對疼痛的耐受力下降,護士應尊重患者的感受,安慰患者,轉移其對疼痛的注意力,如:給患者講故事,給患者看喜歡看的電視節目,解釋依賴藥物止痛的不良反應,提高其對疼痛的耐受性。另外老年骨折后牽引固定時間較長,給生活帶來了困難,自控力下降,患者不大配合牽引治療。護士應作好牽引知識宣教,介紹牽引固定對髖部骨折康復的重要作用、牽引的有效位置及注意事項,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讓家屬配合說服患者堅持作牽引治療,使保持牽引固定有效。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 傳統療法;腰椎間盤突出癥;護理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腰椎椎間盤纖維環破裂致髓核突出,突入椎管,壓迫硬膜囊或脊神經根,引起腰痛、股神經或坐骨神經痛為主的一組綜合征候群。本病多發于青壯年,發病時疼痛較重,若馬尾神經損害可有大小便功能障礙,嚴重者可致截癱,對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勞動造成很大影響,甚或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其發病率、復發率高,恢復慢、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臨床治療中多用傳統療法治療為主,具有患者痛苦少,費用低,療效顯著的優點。現有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的72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給予牽引、針灸等綜合方法治療,并配合健康教育及護理,取得良好效果,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72例患者中,經CT或MRI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男47例,女25例,年齡18~68歲,平均40.5歲,病程3 d-10年,本組患者中癥狀癥狀輕者14例,較重不能行走者8例,不能正常工作者50例。

12 治療方法

121 電針治療 主穴取阿是穴、夾脊穴、委中、環跳、腎俞、腰陽關等穴,再根據辯證,循經取穴,常用的穴位有:承扶、殷門、陽陵泉、足三里、懸鐘、昆侖等穴。用1.5~3.0寸毫針針刺。得氣后選擇若干組穴位接上C,6805電針儀,使用疏密波,以患者能耐受為宜,同時腰部用特定電磁波治療儀(簡稱TDP)照射,溫度以溫熱耐受為宜,治療時間為30 min,1次/d,10次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每次取針后再行牽引治療。

122 腰椎牽引 采用電腦自動牽引床,患者仰臥牽引床,間歇牽引,腰帶上緣固定在髂前上棘以上,胸帶下緣固定于肋弓以下,在患者頭部和窩各墊一小枕,以維持生理彎曲度。第1次牽引重量為體重的1/3-1/4,隔日增加1 kg,最多不超過患者體重,1次/d,每次30 min,10次為1個療程。

13 預后 所有病例均采用牽引、針灸治療配合健康教育,指導臥硬板床休息、腰背肌鍛煉及護理治療,除1例無效轉行手術治療外,其余經治療及護理后效果良好,腰腿疼癥狀明顯減輕,甚至消失。

2 護理體會

21 生活護理 保持病室整潔,創造舒適、安靜的醫療環境。堅持嚴格按要求巡視病房,專業護士到病房做衛生宣教及健康教育工作。注意防止受涼,因受涼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重要誘發因素,防止受涼可給予頻譜儀照射或腰部熱敷。

22 心理護理 腰腿疼痛及肢體活動受限或其癥狀加重時,患者易出現煩躁、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或擔心肢體功能活動障礙,而有悲觀、抑郁心理反應。針對患者的這種心理狀態,需醫護人員耐心與患者交流,給予心理疏導和精神安慰,使患者了解其病因、治療方法及康復過程,并介紹腰椎牽引、電針、藥物及腰背肌鍛煉的作用、效果及注意事項。

23 針刺的護理 針刺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傳統療法之一,把握好針刺適應證,提高針刺治療過程中的護理質量,對于初次接受針刺的患者做好溝通工作,消除其緊張心理。針刺需嚴格無菌技術操作,防止交叉感染。腰背部腧穴進針不宜太深,以免損傷內臟;注意防止暈針、滯針、折針、斷針等意外發生;本組病例在針刺治療過程中無任何意外發生。

24 牽引的護理方法 掌握牽引療法的適應范圍:若有明顯骨質疏松、腰椎滑脫、馬尾神經壓迫癥狀或者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等禁用牽引療法。牽引前囑患者排空小便,不要空腹或過飽,全身放松,進食后30 min后進行,牽引力實行個體化方案,由醫生根據病情和具體情況而定,牽引力度應由小而大,以患者舒適或耐受為宜,腰部進行固定時,兩邊的拉帶保持平行,使腰部受力均衡,防止意外發生。

25 功能鍛煉 需向患者解釋功能鍛煉的意義所在及注意事項,急性期患者需臥床休息2~3周,待癥狀減輕后,開始指導患者做腰背肌鍛煉和直腿抬高運動,活動范圍和數量應逐漸增加。

總之,對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經采取規范治療及護理措施,保證了患者住院期間的護理需求,使患者痛苦減小到最低程度,配合牽引、手法按摩、針灸等綜合方法治療促進了患者的康復,取得了滿意效果。

篇7

【關鍵詞】脊柱側彎;并發癥;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309—02

脊柱側凸的形成是由于脊柱的一段或多個節段由于某種原因在冠狀面上偏離中線向側方彎曲,形成帶有弧度的脊柱畸形。常常伴有脊柱的旋轉畸形和矢狀面上生理彎曲的變化,胸廓、肋骨、骨盆、下肢的長度也會隨之變化,嚴重的病例,會影響到呼吸功能、心臟變位,甚至發生截癱。此病多發生于青少年,嚴重影響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在治療上不僅需要矯正畸形,還需要保證脊柱生長能力,后路畸形矯形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脊柱側彎最常見的手術方法之一,因手術創面大,風險性高,發生并發癥的機率大,以致圍手術期的護理,特別是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就特別重要[1]。本科從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共收治脊柱側彎患者54例,經過脊柱側彎矯形手術前后的治療與護理,預防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了病人疾病的康復,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54例中男23例,女31例;年齡10-76歲,平均年齡20.96歲,平均住院日15.31天;行手術治療,術后經治療和護理傷口愈合良好,并出院。其中1例出現肢體麻木,活動輕度障礙,經藥物治療后痊愈。

2 護理

2.1 術前肺功能的評估與護理

患者因脊柱畸形造成胸廓畸形,胸腔容積改變,嚴重影響心肺功能。因此,術前必須完成心肺功能的各項檢查,評估術后心肺功能的耐受力。術前指導并鼓勵患者進行肺功能的鍛煉,如吹氣球,深呼吸,擴胸運動等,為手術做好準備。

2.1.1 術前一般情況的評估:包括患者的年齡,身高,營養狀況,既往史,家族史等情況的評估,以及術前各項相關檢查的結果。以便為患者制定有效的護理計劃,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另外,還應做好術前的常規護理,如指導患者加強營養,在床上大小便,獨立翻身的技巧等。

2.2 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

2.2.1 低血容量的觀察與護理:(1)因手術大,術中失血失液較多,容易導致病人出現血容量較低的狀況,術后24小時心電監護,氧飽和度監測,持續低流量吸氧,每小時觀察病人的面色、口唇、眼臉的顏色,肢體的溫度[2]。(2)嚴密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及量,并及時記錄。(3)觀察尿量,尿色,每小時尿量必須在30ml以上。(4)遵醫囑正確及時的補液,維持充足的血容量,保持電解質的平衡。對于血紅蛋白過低和引流液過多者應及時輸血,并及時復查生化。

2.2.2 肺部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因患者手術時間長且術中長期處于俯臥位,長時間壓迫氣管可造成術后氣管塌陷,致氣道阻力增加,出現氣道阻塞,殘氣量下降,肺活量降低。另外,氣管插管刺激氣道粘膜,術后傷口疼痛,這些因素易導致肺通氣功能障礙,氣道分泌物難易出,易發生墜積性肺炎。術后應保護好傷口,協助患者有效的咳嗽,指導吃氣球,給予翻身叩背,遵醫囑予以霧化吸入治療,必要時給予吸痰。

2.2.3 脊髓損傷的觀察與護理:因手術可能造成脊髓供血不足及脊髓牽拉,在術后24小時內應觀察、評估、記錄患者軀體及四肢感覺、運動、肌力情況,并與術前做相應比較,認真聽取患者主訴,如患者訴雙下肢麻木,疼痛難忍等手術反應,應立即報告醫生處理。本組中有1例患者出現術后肢體麻木,活動輕度障礙,經對癥治療和護理后恢復好。

2.2.4 切口感染的預防與護理:術后嚴密觀察患者傷口的滲血情況,保持敷料清潔、干燥。換藥時嚴格無菌操作,認真觀察切口有無紅腫,有無分泌物。保持床單位及衣物的清潔、干燥。遵醫囑合理使用抗生素,監測體溫4次/日,體溫過高者報告醫生立即處理,術后復查血常規。

2.2.5 腹脹的觀察與護理:手術操作過程中對腹腔臟器的刺激及胃腸道的牽拉,以及物的抑制作用,術后鎮痛藥物的使用,可造成腸蠕動的減慢,在胃腸道回復正常蠕動之前,過早進食及飲食不當可造成患者腹脹。術前8小時及術后6小時禁食水。6小時后如無惡心、嘔吐等癥狀可分次給予少量流質飲食,術后早期限制食用奶制品及含糖過高的食物。另外,患者因術后禁食時間較長,術后2-3天內進食較少,易導致電解質紊亂,鉀的丟失引起的低鉀也可引起腹脹,術后應監測血常規及生化。并指導患者進食含鉀高的食物,如香蕉、花生、山藥、馬鈴薯等。

2.2.6 內固定松動的預防:脊柱側彎患者的椎弓根間距和椎弓根寬度,椎板脆弱,并且存在相對骨質疏松,這些原因易導致脫釘、脫鉤及椎板椎弓發生骨折。在搬動病人和為其翻身時,人力要足,動作輕柔一致,翻身角度不易過大,一般45度,在身后墊一軟枕支托身體,翻身后注意傷口敷料的情況,有無滲血。患者坐起活動的時間由主管醫生根據手術進行情況、手術位置的高低及內固定物的種類來決定。患者術后要做好其健康宣教工作,在患者下床前指導其正確佩戴支具,循序漸進的活動,避免脊柱過度伸展、屈曲或脊柱旋轉動作、提重物等。支具佩戴時間為3個月,除平臥位可不佩戴支具,其余時間都需佩戴。6個月內禁止胸腰前驅動作,禁止體育鍛煉。術后分別3個月、6個月、1年來院復查X片。

3 討論

脊柱側彎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重點為術前做好心理護理以及術前評估,術后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觀察雙下肢的神經系統癥狀,加強肺部功能、傷口情況、、胃腸道的管理,術后早期進行脊柱及四肢的功能鍛煉,提高了脊柱側彎的治療成功率,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篇8

摘要目的:探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假體松動的原因,總結圍術期護理干預的方法。方法:選取2006年1月~2012年1月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發生假體松動患者45例,針對發生的原因進行相關分析,采取心理護理、疼痛管理、肢體康復鍛煉、生活指導及并發癥防治等護理干預方法。結果:45例患者中44例按照指定的康復治療和訓練方法進行功能鍛煉,髖關節術后功能恢復良好,無脫位、感染發生,僅1例患者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結論:針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假體松動原因,并根據手術的不同采取圍術期護理干預,能有效恢復髖關節功能,防止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手術滿意度。

關鍵詞 假體松動;髖關節置換術;原因分析;護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4.012

Analysis the reasons of prostheses loosening after hip arthroplasty and its peri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FENG Xiao-lan,ZHANG Yong

(The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of Suzhou University,Suzhou215006)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reasons of prostheses loosening after hip arthroplasty,giving effective peri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45 cases whose prosthesises lossened after the operation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as selected,to analyze the related reasons.At the same time,peri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carried out effectively including psychological care,limb rehabilitation exercise,lifestyle guidance and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mplications.

Results:After trained with specified functional exercise and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the function of hip joints recovered well postoperatively,no case occurred dislocation and infection,only one case occurred deep vein thrombosis.

Conclusion: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rostheses loosening after hip arthroplasty and giving peri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effectively according to difference of revision surgery,we can effectively restore the function of hip joint,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Key wordsProsthesis loosening;Hip arthroplasty;Reason analysis;Nursing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目前治療股骨頸骨折和髖關節病變的主要方法,為絕大多數患者解除了病痛,提高了生活質量。隨著時間推移,其晚期并發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尤其是晚期所發生的骨吸收、骨溶解、骨缺損,最終導致的假體松動,是假體置換手術失敗和再次翻修的主要原因之一,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心理生理痛苦,已成為關節外科最具挑戰性的臨床問題。我院骨科2006年1月~2012年1月共收住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假體松動患者45例,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45例,其中男13例,女32例。年齡42~85歲,平均(66.13±10.03)歲。距上次手術時間1~21年,平均(8.20±6.15)年。前次手術中骨水泥型假體21例,非骨水泥型假體24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半髖)11例,全髖關節置換術34例(其中一例為二次翻修)。患者主要癥狀均表現為關節疼痛、功能受限、跛行等,X線示:假體移位,假體周圍出現透亮區,骨質疏松等。翻修原因為單純髖臼假體松動8例,單純股骨假體松動18例,髖臼和股骨假體同時松動6例,髖臼和股骨骨溶解13例。

2原因分析

人工假體無菌性松動是一個復雜過程,盡管目前尚無完全闡明其發生機制,但大致有以下四方面因素:(1)患者自身因素。人工關節使用壽命的長短與患者自身的某些因素,如年齡、性別、體重、活動量及置換手術前原發關節疾病和骨骼質量以及全身狀況有一定關系。本組患者中年齡大于65歲的有31例,超過標準體重的有27例。高齡患者普遍有不同程度骨質疏松,部分骨碎裂嚴重,術中骨質流失多,術后容易出現假體的松動[1]。此外使用激素和抗腫瘤藥物等抑制骨再生的藥物均可影響假體的使用壽命。(2)外科技術因素。一個固定牢固的假體依賴于嚴格的操作規程及假體正確的安裝位置,如無菌環境、操作,假體的選擇、安裝、假體植入時的方向、角度、時機等。資料顯示[2]10年內出現假體松動而行關節翻修手術的病例,使用非骨水泥柄及髖臼的患者松動發生率均高于使用骨水泥固定假體的患者,以使用非骨水泥柄的患者松動發生率更高。遠期(10年以上)松動則較多發生在骨水泥固定的假體中。本組患者中10年以內發生假體松動的30例,其中骨水泥型假體11例,非骨水泥型假體19例。10年以上發生假體松動的15例,其中骨水泥型假體10例,非骨水泥型假體5例。(3)機械學因素。假體材料、形狀和尺寸、假體固定方法、臨床安裝、界面微動、應力遮擋、假體磨損、界面密封程度、假體周圍高液壓等。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當假體固定界面承受的載荷超過其界面結合強度時就可引起松動。(4)生物學因素。磨損顆粒的種類和大小、細胞活化反應、細胞因子釋放、酶類激活、對磨損顆粒的致敏反應等。置換術后假體周圍可存在大量的磨損顆粒和巨噬細胞等炎癥介質,這些炎癥介質可以趨化破骨細胞骨吸收增強,同時影響成骨細胞,導致骨形成受抑制,而這些磨損顆粒可以影響體外培養的巨噬細胞產生炎癥反應,所以磨損顆粒是假體松動的重要因素之一[3]。總之,假體周圍骨溶解的產生是一個復雜而又相互作用的結果,而關節假體周圍骨的微環境的變化及磨損顆粒的產生所帶來的一系列影響是關節假體使用壽命的關鍵因素[4]。

3圍手術期護理

3.1術前護理(1)護理評估。全面評估患者的全身、局部及患肢疼痛情況,由于翻修患者大部分年齡偏大,體質較弱,各臟器機能衰退,常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故術前需進行健康綜合評定,做好術前各項常規檢查,了解血紅蛋白指數及電解質特別是鉀離子水平,了解重要器官如心、肺、肝的功能及手術的耐受力。(2)心理疏導。患者對于再次手術心存顧慮,缺乏信心,擔心手術效果、經濟費用等,易產生悲觀、沮喪、焦慮的情緒。醫護人員應積極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耐心傾聽其主訴,與其分析手術的必要性,介紹同種疾病的良好預后,調動患者的主觀積極性,幫助其改變思維方式和消極態度,使其愉快地接受手術治療。(3)知識宣教。指導患者進高蛋白質、高熱量、高維生素、含鈣易消化食物,戒煙酒,改善營養狀況,提高組織修復能力和抗感染能力。患者經過第1次手術,盡管已熟知康復訓練的方法,但仍會擔心二次手術的預后而不敢輕易進行功能鍛煉。我們一定要耐心細致地告訴患者假體松動的根本原因,讓其深入了解,消除不必要的顧慮和恐懼感,告知漸進性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協助進行股四頭肌舒縮,踝關節背伸、跖屈,抬臀、夾臀等運動,告知移動肢體的正確方法、髖關節的屈曲角度等,教會其進行有效的深呼吸、咳嗽、排痰方法,預防肺部并發癥的發生。

3.2術后護理(1)病情觀察。全髖翻修術患者手術創傷大,出血量多,與醫師進行溝通,了解其術中情況,術后需心電監護24 h,密切監測血壓、脈搏、呼吸及血氧飽和度。觀察切口滲血、患肢末梢血運、感覺活動情況。保持引流管通暢,不可屈曲、折疊、受壓,變換時不可拖拽,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和性質,如術后12 h內超過300 ml及時匯報醫師,暫停負壓。注意切口有無紅腫熱痛等急性炎癥表現,發現異常及時配合醫師處理。嚴格計劃和控制好輸液量和速度,預防心力衰竭。(2)疼痛管理。術后疼痛不僅影響患者的休息和睡眠,更重要的是影響患者對術后功能鍛煉的主動性,且劇烈疼痛會影響手術預后。因此,應根據疼痛NRS評分表對患者進行疼痛評估,當NRS評分≥4分及時采取有效的止痛措施,按照梯度給藥方式給藥。(3)常見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①關節脫位的預防。翻修術使髖關節的局部生理解剖結構如韌帶、肌群破壞,不利于關節的穩定,關節脫位是術后最常見并發癥。正確的搬運和保持良好的是預防脫位的關鍵。搬運時應三人平托住患者髖部和下肢,保持患側髖部的穩定性,動作輕柔、緩慢,將患肢平放于床上。患肢穿“丁”字鞋固定,保持外展中立位,翻身時兩下肢間放置一軟枕,切記髖部內收、旋轉。注意觀察患肢有無疼痛畸形,活動受限,臀部或腹股溝部有無異常突起,雙下肢是否等長等表現。②預防感染。高齡患者機體抵抗力差,基礎疾病多,加之翻修術創傷大,原先髖關節周圍軟組織已形成較厚的瘢痕組織,再加上組織黏連、炎癥、假體磨損、斷裂、骨質缺損等,人工假體、骨水泥及人工骨的植入,加大了術后感染的機會。預防感染極為重要,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應嚴格控制好血糖,術后切口做細菌培養,密切觀察患者體溫,手術切口有無滲血、滲液,術后第1天常規檢查血常規,根據血象進行針對性地治療。指導患者多飲水,每日不少于2000 ml。定時翻身拍背,鼓勵深呼吸、咳嗽、排痰,必要時行霧化吸入,做到有痰必排。③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下肢深靜脈血栓多發生于各種手術后、慢性病長期臥床以及肢體活動障礙的人群。發病后可導致患肢腫脹、活動障礙甚至殘疾,如栓子脫落繼發肺動脈栓塞更可危及生命[5]。下肢深靜脈血栓多發生在術后1~4 d,特別是老年患者。因此,患者入院24 h內進行下肢深靜脈血栓Autar評分,根據結果穿用合適的梯度彈力襪,術后根據雙下肢血管彩超和D-2聚體檢驗結果進行足泵治療。術后6 h即開始進行肢體功能鍛煉,促進靜脈回流形成。術后12 h給予低分子肝素鈉皮下注射,每日1次,用藥期間監測肝腎功能及血小板計數,或者口服利伐沙班每日10 mg,連續7~10 d。利伐沙班具有口服方便、劑量固定、起效快速、生物利用度高、治療窗寬、無需監測、與食物藥物相互作用小等優點[6]。(4)康復鍛煉。人工髖關節翻修術后的康復鍛煉必須遵循個體化、漸進性、全面性三大原則。術后第1天,指導進行踝關節主動屈伸運動、股四頭肌舒縮運動及臀大肌訓練,每次維持5~10 s,放松5 s,每日200次。術后第3天,協助進行膝關節的屈伸練習,并逐漸由被動運動向主動運動過渡,注意髖關節屈曲角度不宜大于60°。患者將足跟向臀部滑動,始終保持臀不能向內或向外偏斜。在膝下墊一軟枕,然后用力下壓膝關節使小腿抬高,下肢完全伸直,保持5 s。骨水泥固定且無大轉子截骨者,術后1周左右根據患者耐受情況使用助行器進行下地站立和行走。如有粗隆截骨,則需延長臥床時間至1個半月,并經攝片復查來決定下床的時間和負重的增加。康復訓練必須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地有效進行,以保證關節的活動度及周圍的肌肉有無萎縮,從而達到手術的最佳效果,使髖關節功能盡快恢復。

3.3生活指導(1)生活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講究個人衛生。在生活中要預防感冒,特別是對一些扁桃體炎、拔牙等已經造成的感染或可能造成的感染要預防并控制,防止細菌經血液傳播至關節引發感染。在患有其他疾病需服用激素或抗腫瘤藥物時,要咨詢醫師,防止這些藥物抑制骨再生引起假體松動。術后6周內嚴格做到“6不要”:不要交叉雙腿,不要臥于患側(如臥患側,兩腿間應放一軟枕),不要翹二郎腿,坐位時不要前傾,不要彎腰拾物,不要床上屈膝而坐。合理調配飲食,做到飲食有節,注意控制體重。定期拍片復查,如有不適,及時就醫。持續扶雙拐4~5個月或更長時間,直至疼痛和跛行消失后再考慮單拐,建議患者終身使用單拐,以減少術側關節磨損。

4結果

45例患者中44例按照指定的康復治療和訓練方法進行功能鍛煉,髖關節術后功能恢復良好,無脫位、感染,發生僅1例患者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

5小結

目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已成為一種常見的骨科治療方法。經過對人工關節置換術后假體松動的原因分析,表明初次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應嚴格掌握適應證,適當選擇假體,提高手術技術;圍術期護理干預尤為重要,翻修術前需充分評估患者,了解各臟器功能,定出相應的護理觀察要點,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及管理,術后及時有效的鎮痛,加強康復指導訓練,指導正確使用假體,能有效預防各種并發癥,使人工關節的遠期療效獲得提高,延長假體的使用壽命,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晉麗.高齡人工全髖關節翻修術的護理干預[J].內蒙古中醫藥,2010,29(16):166-167.

[2]張國鑫,谷長躍,李延明,等.人工全髖關節置換翻修術術前假體松動的回顧性研究[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2007,22(12):996-998.

[3]季鋒,趙承斌.關節置換術后假體周圍粒子與假體松動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導報,2012,9(8):10-11.

[4]黃堯,李桂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并發癥的預見性護理[J].廣西醫學,2011,33(8):1066-1067.

[5]蔣鵬,劉建龍,賈偉,等.骨科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脫落致肺動脈栓塞誘因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2,92(45):3224-3226.

[6]顧廣飛,王家騎.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在髖膝關節置換中的應用[J].國際骨科學雜志,2010,31(3):166-168.

篇9

干燥綜合征(SS)是一種主要累及外分泌腺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還可出現肺間質、腎間質等系統性損害及血管炎[1]。筆者將本院2009~2010年收治的6例確診SS[2]病例護理措施總結如下。

心理護理

本病的心理護十分重要,因為目前尚不能根治,因此當患者一旦確診往往表現為猜疑、悲觀、恐懼等不同的心理反應。初診患者對診斷往往由不相信到悲觀、恐懼;同時對藥物的不良反應及長期藥物治療顧慮;復診患者由于長期用藥同時出現病情反復而出現輕度的焦慮和抑郁狀態。對此應耐心、詳細地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使患者對疾病過程有初步了解,使其明白“雖然無法治愈,但經過治療疾病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鼓勵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應做好患者家屬的病情告知,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中醫認為,七情內傷是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情志失調,心境憂愁,使內火自生,均能消耗陰津,日久耗傷使內臟組織失去濡養而生干燥之癥,故應有針對性的做好心理護理,引導患者排除干擾。

健康教育

由于本病需長期服藥維持治療,因此健康教育較其他疾病就更顯重要。加強情志護理,開展衛生宣教,使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的疾病,并懂得自我保健常識,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囑其保持愉快的心情,消除不良心理因素,適當鍛煉身體,根據病情、體力、愛好選擇體育活動,提高抗病能力。向患者講解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遵醫囑按時服藥,不可突然停藥或減量過快,以免病情反復,加重癥狀;定期復診對醫生觀察病情十分重要,因此出院后每2~4周到門診復診,如出現發熱、精神異常、呼吸困難進行性加重、高血壓、感染、上腹痛或便血、血尿等異常情況時應及時復診。從中醫角度指導飲食的宜忌,避免不良刺激,教會患者練咽津功,即每日晨起端坐,凝神懸慮,舌抵上腭,閉口調息,津液自生,待到津生滿口時,分3次緩緩咽下,日久則受益。

飲食指導

由于口腔黏膜干燥引起食欲減退,應指導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易消化的半流質食物,少食多餐,可選沙參粥、蓮子粥,常服蒸食山藥,晚睡前服蜂蜜。避免辛辣刺激的飲料和食物,如酒、茶、咖啡、各類油炸食物、狗肉及蔥、姜、蒜、辣椒等;宜食滋陰清熱生津的食物,如絲瓜、芹菜、豆豉、黃花菜、西瓜、甜橙、鮮梨、鮮藕等;可常用西洋參、白、金銀花等泡茶代飲,常飲酸梅汁、檸檬汁等飲料。口干者可頻服雪梨漿、含服話梅以起到生津止渴之效,也可用天冬、麥冬煎湯久服或每日在飲品中加入檸檬片或薄荷葉。激素治療后食欲常增加,宜少量多餐,細嚼慢咽,避免暴飲暴食。對有低鉀血癥者,囑患者多食富含鉀的食物, 如奶制品、豆類及橘、橙、綠葉蔬菜等,以補充體內鉀鹽,必要時口服補鉀。腮部腫脹明顯者,宜進營養價值高的流質飲食,避免吃硬食物。腮腫不消可用海帶佐餐或煮粥,以碘化鹽烹調食物,適當服用發菜粥、淡菜粥,以化痰軟堅消腫散結。

對癥護理

口腔護理:SS患者口腔唾液分泌減少,導致口干,嚴重者出現猖獗性齲齒。必須停止吸煙、飲酒,不要食用辛辣食物,減少對口腔黏膜的物理刺激。保持口腔清潔,飯后漱口,應用氟化物牙膏提高牙齒抗齲能力。鼓勵患者多飲水,保證每天的飲水量達到2000~2400ml,也可用麥冬、枸杞子、甘草等中藥泡水飲用。給予枸櫞酸溶液漱口,刺激唾液腺的分泌功能;也可在餐前用2%甲基纖維素涂抹口腔以改善癥狀。發生口腔潰瘍時,用生理鹽水棉球擦洗局部,綠袍散、冰硼散涂抹潰瘍處。對重度齲齒的患者,可用0.1%~0.2%洗必泰漱口液漱口消除牙齒上的菌斑,改變食物成分,限制甜食,消除致齲因素,改善口腔環境。

眼睛護理:干眼癥是本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患者常感到眼干澀、疼痛、畏光、異物感、砂礫感、燒灼感或眼前幕狀遮蔽感覺等。應用人工淚液3次/日滴入眼內,滴眼前用滅菌蒸餾水清潔眼部皮膚,調整好患者的,緩慢滴入人工淚液,同時減輕水分的蒸發,必要時可用可的松眼藥水。避免強光刺激,室內光線應暗淡,外出戴遮陽鏡、遮陽傘; 避免眼睛疲勞,增加臥床和睡眠時間。睡眠前可用5%甲基纖維素液滴眼,或用硼酸、金霉素軟膏涂眼,保護角膜,但不宜用可的松眼膏,防止角膜潰瘍穿孔。少數患者由于眼部的干燥發生霉菌與細菌感染,這時應遵醫囑給患者應用抗生素治療。

皮膚護理:每天用溫水擦浴2次,協助翻身,保持皮膚清潔,勤換衣褲、被褥,保持床鋪清潔,洗浴時水溫不宜過高,少用或不用堿性肥皂,選用中性肥皂,沐浴后可使用皮膚保濕劑或皮膚劑。觀察皮膚有無出汗、皮疹,囑患者勿用手抓皮膚,以免抓傷引起感染,有皮損者應根據皮損情況予以清創換藥,如遇感染可適當使用抗生素。有陰道干燥瘙癢、灼痛,應注意衛生,可適當使用劑。

用藥護理

患者的治療多選用中、小劑量的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治療過程可能出現多種不良反應,應根據患者用藥情況,監測血壓、血糖、電解質、肝腎功能及血尿常規,注意觀察有無嘔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癥狀及口腔黏膜的改變,如有變化及時通知醫生并做好相應的護理工作。應用免疫抑制劑時,注意觀察有無中性粒細胞減少。長期服用激素觀察有無真菌感染,注意防止骨質疏松癥,適量補充鈣劑。

關節疼病患者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物盡量飯后服用,同時注意胃黏膜的保護。

避免使用抑制唾液腺分泌的抗膽堿能作用的藥物,如阿托品、山莨菪堿等加重口干癥狀。某些抗高血壓藥對唾液腺及淚腺有抑制作用,應慎用。

討 論

干燥綜合征是內科比較復雜的疾病之一,對于不同患者其全身損害的部位與程度均不相同,本病尚無確切的根治方法,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加強規范化的專病護理常規,對患者進行全身、局部、心理等全方位多層次的護理,可以幫助患者盡快控制病情發作,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從而進一步恢復日常的生活,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全身型;重癥肌無力;護理

【中圖分類號】R248.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2)09-0054-02

重癥肌無力是一種神經肌肉接頭傳遞障礙的獲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神經肌肉接頭后膜上乙酰膽堿受體。全身型重癥肌無力是重癥肌無力中比較嚴重的一種,臨床表現為眼外肌、面部表情肌、延髓肌、頸肌、咀嚼肌和四肢肌肉同時受累而出現相應肌群無力的癥狀。如眼瞼下垂,構音不清,呼吸吞咽困難,飲水嗆咳,舉手梳頭困難,肢體乏力等癥狀。

1 臨床資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科收治全身型重癥肌無力患者59例,男22例,女37例,年齡15~48歲,所有患者均伴有胸腺增生或胸腺瘤,其中鼻飼19例,男5例,女14例,氣管插管機械通氣12例,上機時間10~30 d,平均時間15 d,所有患者均好轉出院。

2 護理

2.1 一般護理:保持病室安靜、整潔,避免一切不良刺激,臥床休息、給以吸氧,保證充足睡眠,必要時給以抗焦慮鎮靜藥。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全身型重癥肌無力患者病情危重.變化快,觀察病情變化十分重要。護士應15~30 min巡視病房一次,如發現患者出現煩躁不安、呼吸費力、吞咽困難,應立即告知醫師,取半臥位,加大吸氧流量,保持呼吸道通暢,安慰病人,指導其呼吸技巧及放松術。備好各種搶救藥品(新斯的明、阿托品)及呼吸囊、氣管插管用物,床邊備好吸痰器,必要時準備呼吸機等。

2.2 心理護理:重癥肌無力是一種病程長,容易反復發作、病情緩解與惡化交替、難治愈的疾病,很多患者都感到消極悲觀、緊張、失望,這些情緒會加重病情,應對患者進行耐心、細致的解釋工作,向其講解疾病的特點,治療方法和轉歸,解除思想顧慮,關心體貼患者,培養患者"不良心理會造成病情加重"的潛意識[1],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更好地配合治療。多與患者交流溝通,耐心傾聽病人心理感受,從中分析出有價值的材料[2]。講解好的心理狀態能夠增加無比強大的抗病能力,堅定的生活信念能促進疾病早日康復,并向家屬做好宣教講解溝通方式,因為家屬的喜怒哀樂會直接影響患者的情緒[3] 。讓家屬鼓勵患者,多與患者談心,講笑話,在生活上細心照顧,讓患者體會到家人的關愛,消除其不良的情緒。讓家屬帶些好聽的故事、笑話、相聲、輕松歡愉的音樂等給患者聽,讓其心境開朗,減少疾病帶來的不良情緒。

2.3機械通氣護理:需要上呼吸機的患者,要向患者講明上呼吸機的目的、治療方案以及配合要求,以免出現人機對抗,并告知上呼吸機只是暫時的,以消除其恐懼心理。

2.3.1氣道管理:重癥肌無力患者由于使用抗膽堿酯酶藥物,口腔分泌物比較多,而且因氣管插管及吞咽肌無力等因素.使口腔分泌物溢出,我們給予負壓吸引幫助患者清理口腔分泌物;給予負壓牙刷刷牙bid/天,保持口腔清潔。Q2h翻身拍背,如果痰液粘稠不易吸出,吸痰前可先給氣管內滴入0.9%NS或a-糜蛋白酶溶液稀釋痰液。吸痰時吸管要插到氣管或支氣管處,邊吸邊退且左右旋轉,每次吸痰,不超過15 s,需間隔3~5 min后再吸。吸痰前后給予純氧吸人1~2 min。氣囊采用最小封閉壓力(MOP)及最小封閉容積(MOV)技術管理[4],密切觀察氣囊,避免氣囊壓力過高或過低,及時給予調整。加強對氣管切口及周圍皮膚的護理,bid氣管切口換藥,防止氣管套管脫出。

2.3.2生活護理:bid會陰沖洗/天,擦浴qd;Q3d洗頭。給予氣墊床,觀察皮膚受壓情況,避免褥瘡發生,每晚給予熱水泡腳,幫助睡眠。

2.3.3管道管理:使用一次性管道,每7d更換1次[6],嚴重污染要立即更換。及時倒集水杯的凝集水。

2.3.4密切觀察病情,了解通氣效果,胸廓起伏,血氧及生命體征變化。注意人工氣道的固定,防止移位、脫落等,注意呼吸機的管道密閉性、氧壓、濕化瓶液體量及各項參數,記錄24h出入量,定期行血氣分析檢查,調整呼吸機參數。

2.4用藥護理: 應用抗膽堿酯酶藥可出現毒蕈堿癥狀,注意觀察其副作用,如流涎、瞳孔縮小、腹痛、腹瀉、惡心嘔吐、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流淚、肌束顫動等癥狀,必要使用阿托品對抗。大劑量的激素沖擊療法,可導致機體原有的代謝機能紊亂,誘發高血壓,高血糖,心動過速,電解質紊亂,骨質疏松,嚴重的感染甚至死亡。應用時應注意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及時復查血常規,電解質等指標,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注意觀察患者有無消化道潰瘍或出血,如腹痛、黑便或嘔血。應用免疫球蛋白治療時要注意觀察有沒有過敏反應,如發熱、寒戰、皮疹、惡心、頭疼、胸悶等。吞咽困難的病人在口服抗膽堿酯酶藥嗅咇斯的明時,要等到藥效起作用后有力氣再進食,避免發生嗆咳,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沒有吞咽困難和鼻飼的患者應在飯后30min再服用,有利于降低藥物對胃黏膜的刺激,減輕消化道癥狀。禁止使用一切加重神經肌肉傳遞障礙的藥物,如嗎啡、利多卡因、鏈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紊、磺胺類藥物等。

2.5飲食指導: 合理正確的飲食對病情恢復有重要意義。少喝冷飲,寒涼苦品的食物,多食溫補,避免進食過硬油炸刺激性食物。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并易消化的食物;對于吞咽困難、咀嚼無力者,應予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必要時給予鼻飼,1次/2~4 h鼻飼,量不超200 ml/次,流質食物應新鮮配制,鼻飼前應先抽胃液以確保胃管在胃內,防止胃管脫出造成窒息,鼻飼后以溫開水沖管以防止食物積在胃管中變質。必要時給予腸內營養液鼻飼500~1000ml/天。滴速宜慢不超60ml/h,避免消化不良引起腹瀉。

2.6出院指導要: 避免能引起疾病的各種誘因。注意防感冒、避風寒,傷風感冒不僅會促使疾病復發或加重,還會進一步降低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患者要注意起居有規律,要按排好一日生活秩序,按時睡眠,按時起床,不要熬夜,切記勞逸給合,避免過勞,精神緊張。叮囑患者要長期服藥,不能擅自停藥,以免誘發肌無力危象,定時復診。適當活動,但是不能運動過量,保持心情怡悅,樂觀心態,避免憂郁,焦慮的情緒。

3 討論

全身型重癥肌無力是病程長容易反復發作,發作時比較嚴重的慢性疾病。一旦發生危象則病情兇險,發展迅速,危及生命。在全身型重癥肌無力治療中護理至關重要。耐心,細致,有科學、有計劃的高質量護理不僅能夠及時發現危象的發生,爭取到搶救時間,更能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避免治療中的并發癥以及不利于疾病恢復的不良因素,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及時疏導各種不良情緒幫助患者增強信心。加強生活心理護理、密切觀察病情、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感染、合理飲食、正確使用抗膽堿酯酶藥物等是促進患者恢復,提高生存、生活質量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張其剛,李曉波,等重癥肌無力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及 護理[J] . 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05,34(4):382-382.

[2] 陳虹.重癥肌無力患者常見心理問題及心理護理對策《中國醫藥指南》 2011年33期

[3] 董詩圓,蔣紅.心理護理在ICU機械通氣撤機失敗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2005,40(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