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能訓練概念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2: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體能訓練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體能訓練概念

篇1

1. 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理念與內容體系概覽; 2. 身體運動功能動作篩查方法與應用;

3. 激活肌肉和神經系統的練習方法; 4. 提高青少年運動能力的基礎動作練習方法;

5. 提高青少年協調用力能力的動作整合練習方法; 6. 提高青少年快速伸縮力量的練習方法;

7. 提高青少年速度與多方向移動能力的練習方法; 8. 促進青少年體力恢復的再生練習方法;

9. 提高青少年能量代謝能力的練習方法; 10. 提高青少年最大力量的練習方法;

11. 提高青少年旋轉爆發力的練習方法; 12. 提高青少年軀干支柱力量的練習方法。

【編者按】:本文作者為首都體育學院青少年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方向的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田徑專業的教學訓練工作,在身體運動功能訓練、青少年學生體質等方面具有較高的研究與應用水平。為配合本專題,作者將競技體育領域的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方法學校體育教學化,以期更好地指導、運用于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之中,旨在服務于普通青少年學生群體,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學生體質,為一線教師從操作層面提供一個較系統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方案。希望廣大教師以此系列專題為基點,認真學習其教育教學原理,領悟案例設計思想,能夠舉一反三地運用于課堂教學實踐當中,并設計出更多有效提升學生體質的課堂練習內容與方法。

摘 要: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是按照最佳運動能力發展的金字塔結構模型和逐級進階模式,較好地將功能動作篩查、肌肉與神經系統激活、動態拉伸、快速伸縮復合訓練、加速與多方向移動、力量與旋轉爆發力、恢復與再生等內容實現了無縫鏈接,充分體現出以提高運動能力為目標的訓練新特征,其核心理念反映出身體訓練已從重視提高肌肉力量的低端要素,向提高動作質量與控制的高端要素轉變。

關鍵詞: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內容體系

中圖分類號:G8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4)01-0012-03

身體運動功能訓練起源于醫學的功能康復訓練,興盛于職業體育,它所包含的功能動作篩查(FMS測試)、肌肉動員與神經系統激活、動態拉伸、快速伸縮復合訓練、動作整合、專項動作準備、加速與多方向移動、力量與旋轉爆發力、能量系統發展、恢復與再生等內容,不僅較好地服務于國家隊備戰2012年倫敦奧運會,而且還可以轉化為增強青少年體質的實用性方法。本文從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理念、定義、內容體系作為系列專題文章的切入口,在后續的文章中將逐一介紹上述系列專題,以期讓廣大讀者對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內容體系和方法體系有一個全面了解,更好地在教學中靈活運用身體運動功能練習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切實為增強青少年體質服務。

一、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理念

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宗旨是為服務對象提供最優質的服務,整合資源,做好損傷預防,努力提高運動成績。在訓練內容的選擇上,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強調多維、多關節、運動的無軌跡、無序,而且在運動場上的動作模式要與功能性訓練相一致。身體運動功能訓練之所以強調動作模式訓練而不是肌肉訓練,因為他們認為發展肌肉力量未必能提高運動場上的動作效率,但動作模式訓練一定能夠提高專項動作所需要的肌肉力量,并且能在運動場上得到有效的展現。而傳統的體能訓練理念則是進行單方向、單關節、實效性較低、有序的訓練過程。但是,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實施需要一個復合型訓練團隊作為支撐,它不同于傳統的一名體能教練員身兼多職的訓練模式。因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把訓練視為一個科學的整體系統,并提出運動員的成績是體能、技能、戰術、智能和心理的綜合表現,因此,它在各訓練系統內進行了資源整合與協調,并將哲學、方法學、戰術訓練等融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一個整體。

二、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界定

1975年Yamamoto和他的同事在將功能訓練運用到西點軍校的傷病士兵康復訓練中,他們把功能訓練的重點放在膝關節的損傷治療方面,內容是針對士兵的受傷膝關節采用動態練習來恢復其靈活性。隨后Kegerreis在1983年提出了“特定需求的專門性適應(specific adaptations to imposed demands)”原理,即SAID。美國運動委員會( American Council on Exercise)也提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是訓練動作的一項專門活動,它包括平衡性訓練、穩定性訓練、核心訓練和動態運動訓練;美國國家運動醫學會(National Academy of Sports Medicine)則提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包括身體的每一個關節和在不同運動面的加速、減速及穩定性訓練。美國著名學者Boyle M提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是包括平衡練習、本體感覺練習以及需要腳接觸地面的、不需要固定器械輔助的訓練。Gambetta V在《遵循功能訓練的路徑》《功能性模式》《力量與功能》中提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是多關節、多運動面、多方位、強調本體感覺的運動,包括減速、加速以及穩定性能力、對不穩定狀態下身體的控制能力、控制身體重心、對地反應力和沖力的調控能力。Santana J.C認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是將日常的身體活動和競技運動整合為一體的系列活動。Steven P認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就是將具有力學特征的、協調的或者有活力的活動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去。Michael P. Reiman 和 Robert C. Manske 認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是各種人群完成任務相關的、目標確定的、環境合適的、身體的多個系統與組織參與的任何運動形式。1997年,GrayCook提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應注重身體動力鏈的作用,訓練中應該將整個人的身體看作是一個動力鏈,避免某一環節單一的訓練。2001年,美國著名體能訓練學專家Mark Verstegen提出“體育運動的本質是動作”。他認為身體動作承載著運動素質和技術,動作模式的優劣決定運動成績的表現,動作決定肌肉力量傳遞和發揮的有效性和經濟性,動作決定能量傳遞和轉移。運動員在訓練中應該遵循循序漸進原理,在多平面、不同負荷和速度的動作模式訓練基礎上整合多關節來加強動力鏈作用。以髖部的旋轉和伸展為基礎是大多數體育動作的原動力,通過提高身體的軀干力量可以有效地避免能量泄露,保證更為經濟有效的動作過程。

由此可見,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是在一定負荷和速度條件下所進行的各種遞增式,并將多關節、多平面和本體感受性融為一體的專門動作訓練方法。其核心內容包括:FMS測試、軟組織喚醒、肌肉—神經系統激活、動作準備(含軀干支柱力量、動態拉伸)、快速伸縮復合力量、動作整合、專項動作技能、加速與多方向移動、力量與旋轉爆發力、能量代謝系統發展、再生與恢復等。身體運動功能訓練主線就是以FMS測試作為切入點,以動作模式訓練為主體,以提高動力鏈傳遞效能為核心,以提高或改進運動員在場上競技表現能力為目標。

三、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內容體系

關于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內容的研究,美國著名學者Michael Boyle提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從本質上就是有目的的訓練,它在一般身體訓練和專項訓練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它既是一般身體訓練理論的延伸和細化,促使一般身體訓練朝著指向性和針對性方向發展,同時它又是對專項訓練的拓展和補充,提升專項訓練的有效性,縮短一般身體訓練效果向專項技能需求轉化的時間。2003年,Gray Cook進一步提出了“最佳運動能力金字塔”的概念,(圖1和圖2)。

從圖中的內容結構可以看到,Gray Cook認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是所有體育技能訓練的基礎,運動功能訓練也是專項訓練的基礎,將運動功能訓練融入到運動員日常的訓練中能夠完善其訓練模式,不僅能夠保持運動員的身體能力,同時也能起到預防運動損傷的效果,從而有效地保障專項訓練。最優化金字塔結構的核心是強調訓練要以人體基本的靈活性和穩定性為基礎,在關節的靈活性和身體的穩定性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再升級到第二階段的有效動作模式。

能力訓練階段主要是強調動作的經濟性和高效性,而動力鏈傳遞效能又是實現其目標的關鍵所在。更為重要的是,此階段訓練尤為強調完整動作的整合和動力鏈的高效傳遞效能,以上兩個方面才是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核心所在,即運動員在身體運動功能發展到較高水平上,才能夠有效發揮專項技戰術水平,最后達到技戰術的有機結合和能力展示。

我國學者對于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內容體系的研究,始于2006年劉愛杰博士首次將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引入到中國競技體育訓練實踐。2007年他在《競技體育的核心訓練》一文中寫到起源于康復中心、健身房的功能訓練正向競技體育領域不斷滲透,并指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是體能訓練專項化的橋梁。2008年,他又在《我國運動過訓練方法創新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人體的所有復雜動作都是由基礎動作組合而成的,并且認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是一種為提高專項運動能力,通過加強核心力量并能使神經肌肉系統更加有效率的訓練方法。袁守龍博士認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內容應包括動作銜接的加速度、平衡性、穩定性等練習在多關節、整體性、多維度的動作訓練;強調將平衡控制和本體感受加入訓練當中,強調身體軀干核心部位的控制和穩定。在傳統結構性力量、耐力和素質等訓練基礎上,創新設計了動作模式訓練、軀干支柱力量訓練、平衡訓練、協調性訓練、懸吊訓練、振動訓練、瑞士球訓練、本體感覺訓練等多種方法,對提高專項技術訓練過程中的動力鏈效應明顯,豐富了傳統的體能訓練體系。筆者在《軀干支柱力量與動力鏈傳遞效能之間的關系》一文中提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與傳統的體能訓練的本質差異在于: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強調的是動作訓練而不是肌肉訓練,通過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提高的是完成專項技術所需要的專門動作質量和競技表現能力,而不是提高肌肉的力量(表1)。

從一堂身體運動功能訓練課的內容來看,它的順序基本是按照以下流程進行的:傷病預防練習、肌肉與神經系統激活、動態拉伸、快速伸縮復合力量、動作整合、專項技術動作模式、力量與爆發力、加速與多方向移動、能量系統發展、恢復與再生。這一流程并不意味著每堂訓練課都要完成上述全部的內容,而是根據當天專項技術訓練的內容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身體運動功能練習內容。其中,傷病預防、肌肉與神經系統激活、動態拉伸、動作整合等屬于功能動作,以徒手練習為主;快速伸縮復合力量、專項技術動作模式、力量與爆發力、加速與多方向移動、能量系統發展等則屬于身體運動能力,以抗阻力練習為主。

從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內容的板塊及其功能來看,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通過FMS測試,評估運動員軀干支柱力量、關節的靈活性和穩定性;(2)肌肉的拉伸、神經的激活等方面的動作準備活動,使得運動員做好充分的準備;(3)技術動作活動的準備,此階段與專項的結合更加緊密;(4)運動員專項力量和爆發力的訓練,(5)與專項模式相近的能量供能系統的發展;(6)恢復再生的放松工作。但是,所有的這些訓練都是在營養保證的基礎上完成的。

從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科學基礎與實施過程來看,它是集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理學、運動醫學和運動技能學融為一體的交叉學科,教練員團隊也是由不同學科背景的專業人士組成,體現出明顯的整合集成特征(圖3)。

由圖3可以清晰地看到,實施身體運動功能訓練需要擁有一個團隊來保障,職業體育的教練員團隊通常需要聘請相關領域的專家作為顧問,以便最迅捷、最有效地轉化其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其次,通過完善自身的理論體系在短時間內按照培訓工作流程,培養出符合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理論體系所要求的教練員。

而傳統的體能訓練則是高度重視提高身體素質,尤其是高度重視肌肉力量的增長。體能訓練所涉及的學科相對較少,訓練也基本上是由專門(或兼職)的體能教練員負責實施。這種訓練模式有其優點,但也同時會出現有些運動員盡管身體素質發展的很好,而且身體外型也很強壯,就是在場上跑不快、跳不高、停不住、轉不動,比賽場上所需的專門動作做不出來。究其原因就在于:傳統的體能訓練僅重視了肌肉訓練,而沒有重視動作訓練。因為肌肉訓練未必能提高運動員的動作質量和場上動作表現能力,而動作訓練才能把專項動作所需的肌肉力量發展起來,并能提高運動員的動作質量和場上動作表現能力。

綜上所述,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誕生實質上是代表了當今的身體訓練已從重視低端要素(肌肉訓練不斷提高肌肉力量)向高端要素(肌肉—神經系統協同訓練不斷提高動作質量與控制)的轉變,這是一個訓練理念的轉變,也是職業體育發展的必然產物。

四、我國身體運動功能訓練人才培養現狀

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目前在中國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自2009年至今,國家體育總局競體司已先后選派4批國家隊教練員和專家赴美國參加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專項培訓,經過幾年的積累已培養出一支具有較高專業化水平的隊伍,而且他們已成為國家隊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骨干。首都體育學院是開展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研究與實踐最好的單位之一,2012年先后于成立了體能訓練教研室,本科層次招收了體能訓練專項班,碩士生層次設立了體能訓練理論與方法研究方向;2013年開始招收全國第一屆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博士生,也是第一個“體育學”博士學位授予點。

篇2

關鍵詞:體能項目;身體素質;網球運動

1 體能訓練的內涵

我們只有在了解到體能訓練的真正含義之后,才能找到開展體能訓練的最佳方法。在此,我們從體能概念、體能訓練作用和意義這三方面介紹了體能訓練的涵義。

1.1 體能概念

體能概念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進行理解,廣義上的體能訓練主要指身體機能狀態、身體形態、身體素質、身體運動能力、社會適應力及心理等,而狹義的體能單指運動訓練中運動員體能訓練,運動員在比賽中的能力或是專項能力。

1.2 體能訓練作用

體能訓練是運動員開展一切體育鍛煉的基礎,使進行戰術訓練和技巧訓練、取得良好運動成績的決定因素。只有良好的體能才能使運動員的高強度的體育比賽和訓練中維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同時,良好的體能也能夠在較大程度上降低運動員在訓練中受傷的可能性,延長運動員運動壽命。

1.3 體能訓練對網球運動的意義

專項技術訓練師網球運動員訓練的主要內容,體能訓練并不受重視,基本上是大而化之,缺乏科學性,完全沒有意識到體能訓練與技、戰術之間的相關性。體能訓練是開展網球技、戰術練習的基礎,沒有良好的體能為基礎,運動員很難在網球運動中取得好成績。因此,我們必須要重視網球體能訓練,將其作為網球訓練的基本訓練,迅速提升運動員體能,保證運動員在網球比賽中的正常發揮。

2 網球運動員體能訓練內容和特征

2.1 體能訓練內容

一般體能訓練、專項體能訓練是網球運動體能訓練的主要內容。通常專項體能訓練是在一般體能訓練的基礎上展開的,一般體能訓練以提高運動員身體素質和感官機能為主要目的,力求在最大程度上挖掘運動員身體潛能,專項體能訓練則略有不同,它是以發展運動員專項身體素質為目的,旨在實現運動員身體素質專業化,增強網球運動員的技、戰術能力。

2.2 網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特征

體能訓練是以力量素質、速度素質、耐力素質、靈敏素質等方面訓練為主的運動鍛煉,我們必須了解各項素質練習的主要方向,實現科學化體能訓練,提高體能訓練成效,增強運動員身體素質,為網球運動比賽奠定扎實基礎。

運動員力量素質指的是人體神經肌肉抗阻能力,是人體內自身的爆發力。運動員需要在比賽中克服各種各樣的阻力(自身阻力和慣性),展開急停、沖刺、迅速移動等各種網球運動技術動作,力量素質是運動員所必備的特質。優秀網球運動員一定要具備極大的爆發力,它是網球運動員必備的專項素質之一,網球運動對于人的臂力、腰力、腿部力量均有著較高的要求,網球運動中許多高技巧動作都必須要以良好的力量素質為依托,這同時也能夠為網球運動員靈敏素質訓練打下良好的基礎,更好的控制身體力量,以最佳的狀態迎接各種網球比賽。

速度素質主要包含人體應激能力和快速完成動作的能力、快速位移能力。通常在網球運動中會發生各種急速變向、奔跑、急停等動作,運動員需要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和反應,網球專項速度訓練就是對運動員進行單個動作完成速度的訓練,利用擊球速度和腳步移動速度的重復練習來達到提高網球運動員專項速度能力的目的。

耐力素質指的是人體能夠活動時間的極限,耐力素質訓練目的就是增強運動員克服疲勞的能力。在網球運動中不同時間對耐力要求也不同,它處于一個變化的狀態,它與速度素質訓練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網球運動員可能會面對連續抽殺、擺臂,快速移動。我們在許多校隊比賽中可以看到運動員因專項耐力差,而在比賽中后期表現動作遲緩,回球慢,最終導致比賽失利,由此可見,專項耐力素質培養對于網球運動員發展的重要性。

靈敏素質就是指網球運動員可以在面對各種突發狀況時,表現出的迅速反應,能夠準確的掌握接球、擺臂、出力的準確位置和方向,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的最佳應對反應,很快適應外部環境能力。瞬時動作時網球運動員經常要做出的反應,運動員必須要在快速運動的同時發起最有效的反擊動作,根據情況快速變換方向和動作,使全身肌肉能夠協調一致,維持合理的運動速度,以發起最有效的運動。運動員靈敏性是決定其能夠在來球時做出最正確的反應,靈敏素質訓練應注重上下紐帶腰腹練習。

3 網球體能訓練中的注意事項

網球體能訓練要充分考慮到運動項目特點和運動員身體素質,應針對網球運動員目前的身體狀況循序漸進,開展科學合理的網球體能訓練,掌握好訓練強度和內容,并根據不同運動員的特長、訓練條件、訓練狀態開展專項訓練,保證體能訓練目標的切實可行,使運動員在長期的運動鍛煉中得到不斷的提升和發展,從而推動我國網球運動的進步。

4 結束語

開展網球體能選練是必不可少、切實可行的,它能夠有效提升網球運動員的各項身體素質,提高運動員身體機能,實現全面運動素質的發展。同時,網球體能訓練也是運動員在比賽中取勝的關鍵影響因素。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體能訓練對網球運動員長期發展的重要性,合理安排網球體能訓練。

篇3

(曲靖師范學院,云南 曲靖 655011)

【摘 要】學校體育是體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把體能訓練運用到學校體育教學中來的實踐尚少,在學校體育運動技術教學中進行體能訓練對學生的影響仍不得而知。本研究通過查找相關資料,制定了適合學生的體能訓練計劃,對陜西師范大學2011級兩個專修班進行技術教學的同時,研究了專項體能訓練對體育專業學生學習羽毛球技術及相關素質的影響。在對學生的立定跳遠的素質影響方面,兩者的效果區別不明顯,在實際應用方面,通過十六周的專項體能訓練,在教學比賽中實驗組學生明顯好于對照組。希望以后學校對學生開展必要的體能訓練課,促進學生身體素質和技術全方面的發展。

關鍵詞 體能訓練;體育專業學生;羽毛球技術;影響

0 前言

體能訓練近年來在競技體育訓練中引起了極大的關注,被業內專家和教練員們認為 是運動員訓練課程中一個重要部分。目前,在競技體育訓練實踐中該理論己被借鑒和應用在很多競技運動項目上。但從人體基本運動素質以及生理機能為著眼點的探索還不多,體能訓練訓練對基本運動能力的影響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研究了體能訓練在體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為以后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學習運動技術時引入體能訓練提供了寶貴的意見,為體能訓練對大學生學習技術動作的影響提供了參考依據。同時也為體育專業學生在學習運動技術時認識到體能訓練的重要作用。

1 研究對象及方法

1.1 研究對象

陜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2011級兩個羽毛球專選班各挑選十三人,共二十六分為兩組。其中全部為男生,不選擇女生。

1.2 研究方法

1.2.1 訪談法

論文撰寫期間對有關研究羽毛球專業、運動訓練專業、學校體育專業、心理學專業的專家、教授和體育教師進行訪談,教學過程中時刻保持和各位專家的交流,以確保最好的調查效果。

1.2.2 對比實驗法

將選取的實驗對象26人平均的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分組實驗。一組作為實驗組進行相關的體能訓練,一組作為對照組完成一般的教學任務,并在另一組訓練時安排相應的一般訓練活動或者相關的體力活動。

2 結果對比分析

2.1 教學比賽結果對比分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比賽是檢驗學生對羽毛球技術掌握情況和體能狀況最好的模式,只有學生能夠良好的運用所學到的知識,才能說明學生掌握了知識。為了進一步驗證實實驗的效果,在學期考核最后特組織了一場教學比賽,將兩組成員隨機分組,盡量把同一組人員均勻的分配到每組。考慮到場地因素和時間因素。并根據名次給出相應的得分。經過統計學生比賽得分情況,如表1所示,實驗組學生比賽得分為合計為23分,而對照組比賽積分合計為13分(如表1),實驗組學生的得分比對照組學生得分高出很多,可見實驗組學生由體能所承載的羽毛球技術在比賽中的發揮明顯好于對照組,說明經過16周的體能訓練,促進了學生對羽毛球技術的掌握和發揮。

2.2 體能訓練認知程度調查結果分析

為了更好的探索經過十六周的體能訓練學生的心理感受,在考試后對實驗組的學生講述本次試驗目的并進行了問卷調查,以了解他們對對體育課中體能訓練的看法。

由表2可得,在實驗組中有23.1%的人很很了解體能訓練,有61. 5%的人了解體能訓練,還有15.4%的人不了解體能訓練,通過對他們的溝通了解到,由于實驗組都是體院的的學生,大部分人對體能都有一定的認識,但是他們的認識都是很淺的,不知道體能訓練的訓練方法和訓練手段,因此在體育學院開設專門的體能訓練課程是十分必要的。在被調查者當中有84.6%的同學認為在本學期的體能訓練中感覺很艱苦,有15.4%的同學認為艱苦,這與體能訓練訓練的艱苦性是相符的。在被調查的學生中76.9%的學生非常贊成學校開設體能訓練課,7.7%贊成開設體能訓練課程,用以提高自身的體能訓練,還有15.4%的同學反對開設體能訓練課,因為體能訓練太艱苦,但是詢問得知,他們不反對體能訓練相關的理論課。通過表2可以看出,學生對體能訓練相關知識比較缺乏,但是都認為體能訓練能促進自身素質的提高,對自身有好處,良好的體能訓練能使自己在技術課上有更好精力,注意力更集中,有助于自己對技術的學習,并且希望學習更多的體能相關的知識,并參加適量的體能訓練來促進自己專業水平發展。

3 結論及建議

3.1 結論

(1)在技術方面,通過十六周的專項體能訓練,實驗組學生對羽毛球技術高遠球、殺球、后場抽球掌握優于對照組,說明在羽毛球技術教學的同時進行相關的專業體能訓練對學生學習羽毛球技術有促進作用,但對一些身體姿勢穩定性較低的技術影響不明顯。

(2)在身體素質方面,通過十六周的專項體能訓練,全面的提高了學生的專項素質,雖然經過十六周的常規課訓練也能提高學生的各項素質,但是常規課訓練明顯沒有專項體能訓練好,但在對學生的立定跳遠的素質影響方面,兩者的效果區別不明顯,這與運動負荷的大小、強度針對性有關,因為研究時間問題本研究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

(3)在實際應用方面,通過十六周的專項體能訓練,在教學比賽中實驗組學生明顯好于對照組,說明經過十六周的專項體能訓練對學生對羽毛球技術的實戰能力提升明顯優于常規課訓練,這是因為專項體能訓練在提升學生體能水平和羽毛球技術的掌握優于常規課訓練共同作用的結果。

3.2 建議

(1)在常規課的運動技術教學中應該加入相應的專項體能訓練項目,這不斷可以促進學生對技術的學習,而且可以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減少運動損傷,也能增加學生對運動技術的實際運用能力。

(2)應該在學校體育課中開設體能課程,在面對青少年整體身體素質下降的大趨勢下,專門的提高學生的體能水平,提高學生的體能水平。讓學生學習更多體能方面的知識,知道其以后找科學的鍛煉。使其更好的工作、生活、學習,使學生的合理的培養自身體能,體驗到運動更多的樂趣,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激情,已達到終生體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袁運平.運動員體能和專項體能特征研究[J].體育科學,2004,24(9):48-66.

[2]陳月亮,王旋.體能概念研究綜述[J].體育科學研究,2009,13(4):41-43.

[3]茅鵬,嚴政,程志理.一元訓練理論[J].體育與科學,2003(4):7.

[4]常穎.我國高校體育社團研究:以溫州市高校體育社團為個案[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7).

[5]沈紅波.芻議體能訓練概念及體能訓練[J].考試周刊,2010(2):131-132.

篇4

關鍵詞:體能; 體能訓練

中圖分類號:G8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04-143-001

一、前言

“體能”一詞在近幾年的運動訓練領域使用的頻率較高,各競技運動項目也在強調體能訓練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知識結構和認識水平的差異,人們對體能訓練的概念以及概念所描述事物內涵的本質屬性和外延的準確性存在不同的看法,因此造成“體能”概念的多義性。對“體能”概念的研究對于訓練理論的發展以及運動實踐的深入都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國內學者對于“體能”概念的研究

體能的概念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引入中國以后,引發了學術界對其概念的長期爭論,各位專家、學者站在不同立場,多角度,全方位地對體能一詞進行了深刻地理解。

1984年版《體育詞典》,1992年版《現代漢語詞典》,以及最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對于“體能”做出了一致的解釋,只是在其外延上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加豐富[2,3]。它們認為:體能是指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前兩者涉及的外延主要包括力量、耐力、速度、協調、柔韌等基本的身體素質以及走、跑、跳、投、攀爬等人體的基本運動能力。最新的課程標準則是把體能分為與健康有關的體能和跟運動有關的體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肌肉耐力、身體成分、柔韌性等,后者包括從事體育活動時身體所需要的力量、速度、耐力、協調、靈敏等素質。

國內學者田麥久在《運動訓練學》一書中,從運動訓練學的角度對體能的概念進行了闡述,他認為:體能是運動員機體的基本運動能力,是運動員競技能力重要的組成部分[4]。他認為廣義的體能包括: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三方面內容;狹義的體能通常指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能力,它不僅包括運動員先天遺傳的身體素質,還包括經過后天訓練在專項運動中表現出來的身體素質。

港、澳、臺地區的學者多用體適能來代替體能這個概念,鐘博光學者在所著的《Keep Fit》一書中詳細的闡述了體適能的概念[5]。體適能,即身體適應能力,包括與健康有關的體適能和與競技相關的體適能兩大類。這種分類跟《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分類基本相似,而且兩者所包含的外延也是比較一致的。

三、國外學者對于“體能”概念的研究

德國著名訓練學專家Hartman認為:體能是以有機體能量代謝為基礎,通過神經—肌肉系統所表現出來的運動能力[6]。他更多的是站在生理生化的角度進行闡述,運動員體能水平的高低,主要取決于他在運動過程中能量供給、轉移和利用的速率。學者拉森(Larson)則是從生活和結構兩個方面對體能進行了定義:就生活方面來說,體能是有機體適應生活的能力,工作能力或者是抵抗疾病的能力;就結構而言,體能涉及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運動能力。然而美國學者斯坦豪從精神和肉體上對體能進行定義,與他認為體能是人體在精神上和肉體上的適應性,包括身體健康,機體功能的適應以及良好的精神狀態等[7]。前蘇聯的馬特維耶夫、普拉托諾夫、加拿大的博姆帕以及西方一些國家的學者在其著作中都表述了與體能相關的身體訓練的觀點:身體(素質)訓練是直接提高力量、速度、耐力、柔韌和協調性等運動素質的過程,是運動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運動水平提高有促進作用[8-10]。

四、小結

通過查閱有關體能概念的文獻發現,目前對于體能概念的研究,國內的大多數學者更多的還是側重于競技體育方面,而國外的學者更多的還是側重于身體健康,出現這樣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國家的體育制度,以及對于體育的重視程度,由于舉國體制的原因,我國對于競技體育的重視程度要比其它國家高,而且對于競技體育的投入也比群眾體育多,因此相對于國外而言國內的專家、學者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了競技體育這一領域。另一方面由于收入水平,生活壓力的原因,中國人對于健康的關注程度要低一些,人們對于運動健身的投資數量有限。

以上各位專家、學者結合自己所研究的方向,從不同角度對體能的概念進行了理解和表述,但還是沒有形成最終的定論,而且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于事物的認識也在不斷地加深,因此體能的概念也會隨著人們認識程度的增加而不斷的完善。在廣泛閱讀和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綜合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我認為體能的概念可以定義為:體能是人體在先天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后天有效的運動訓練而獲得的在身體形態,身體機能,運動素質和身體健康等方面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性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姜瑞華.青少年運動員體能訓練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No.2501:42-44+48

[2]張鉅林.體育詞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4,21

[3]現代漢語大詞典編委會.現代漢語大詞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791

[4]田麥久,董國珍,徐本力,等.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163164

[5]劉慶山.體能訓練基本理論與我國高水平籃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院,2004:15

[6]劉愛杰.耐力性競速項目專項素質的整合[D]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院,2001

[7]袁運平.運動員體能與專項體能特征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4,24(9);48-52

[8]圖多·博姆帕著,馬鐵,郭小艷,周豐,等譯.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316-320

篇5

【摘 要】 現代乒乓球運動決定比賽勝負的基礎主要來自于運動員的專項力量、耐力、速度、靈敏、協調和柔韌等方面,本文對乒乓球專項體能的概念、特征與變化趨勢進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了推進專項體能科學化和標準化訓練的對策。

【關鍵詞】 乒乓球;運動員;專項體能;特征;發展趨勢;訓練方法

從網球游戲演變到獨立的乒乓球運動已經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歷史長河,在這個不斷演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三個主要層面推進了乒乓球運動的持續發展:器械的變革、規則的變化、技戰術的革新。現代乒乓球運動在技戰術方面呈現趨近的態勢,專項體能的競爭逐漸成為了此項運動新的關注點。專項體能是乒乓球選手技戰術能否高水平發揮的基礎平臺,它的訓練水平對選手技戰術能力和心理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提高專項能力和技術水平的重要前提是具備優異的專項體能水平。

一、體能訓練與專項體能訓練的概念

現代競技體育中,體能訓練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優異的體能水平可以幫助技戰術能力的提高,反之則會帶來不利影響,限制了技戰術的掌握。體能一般是指在體育運動中,選手在日常訓練或是比賽的環境中,最大程度地動員人體的各個組織,從而對抗運動所帶來的乳酸積累,可以持續保持一定運動水平的機能能力。體能訓練則是指針對高強度和長時間保持高水準機能能力的各種身體練習過程,體能訓練的生理依據來自于機體組織器官對超負荷練習的適應性特征。而我們所關注的專項體能訓練是體能訓練的組成部分,是狹義的體能訓練,是教練對于選手的有項目特點針對性的體能訓練。

二、乒乓球項目的專項特征

乒乓球運動屬于隔網類項群,起動速度及制動和變換方向的速度是其關鍵素質,尤其是揮臂速度需要體現在肢體遠端關節末端。乒乓球運動中,選手即刻的反應、迅速的起動、準確判斷、正確移動和揮臂等動作組成一個完整的技術周期。大球的使用以來,由于空氣和乒乓球的接觸面積增大,使球體的運行速度減緩,進攻的威脅性降低,選手在初期的中遠臺擊球時出現了明顯的不適感覺。另外,擊球回合逐漸的增加一定會增加對選手體能的考驗,選手的拼搶日趨激烈。因此,我們要改變“乒乓球以技巧為主,體能為輔”的陳舊思路,應該重視專項體能的訓練,需要增加對力量、力量耐力和靈敏等素質的訓練內容。還有,從發球規則的改變來看,因發球所造成的威脅性也在逐漸降低,選手在發球技術上的選擇上應立足于速度和旋轉及落點的配合質量上,這對發球的力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乒乓球運動中所體現的靈敏、反應、動作速度、力量、移動和揮臂速度等要求,極為重要的一個途徑就是重視專項體能訓練,不斷地挖掘乒乓球運動員專項素質的潛質,最終才能充分發揮與其密切相關的優異的體能,才會轉變成旺盛的斗志,形成心理優勢,選手在比賽中才能充分發揮出技戰術水平。

三、乒乓球運動的專項供能特征

乒乓球項目的運動強度屬于中等,大部分時間的代謝特征是有氧代謝,高速大力的擊球或移動動作會牽涉到無氧代謝。聯邦德國的金特林格爾指出: “競技乒乓球運動是一項強度平均值較低的耐力性負荷,乒乓球選手在運動時主要依靠乳酸供能和有氧供能。隨著負荷的持續時間增加,運動員依靠脂肪代謝供能的比重就越大,乒乓球運動總的負荷強度較低,是休息-中等負荷-短暫的大強度負荷不斷變化的結果”。削中反攻型比快攻結合弧圈型、弧圈結合快攻型和快攻型運動員的能量消耗較大,而教練員應運用生化理論進行對選手的專項體能訓練。

四、重視乒乓球運動員的專項體能訓練

2001年乒乓球球體的規則改變對乒乓球運動技戰術和身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在乒乓球的比賽中可以明顯的看到擊球力量的增大和擊打回合的增多,使正手的連續性拉沖和中遠臺對拉的重要性變得愈加突出。這種規則的變化對運動員速度耐力的要求也有了明顯的提高。這就要求我們要從乒乓球的項目特點、能量代謝特點和技戰術動作特點三個層面出發,發展乒乓球選手的專項身體素質。有研究表明,在乒乓球選手的專項體能訓練中,首要發展的是選手的專項速度素質和靈敏素質,其次是選手的專項耐力素質,提出發展乒乓球選手專項體能訓練應該采用循環練習方式,從訓練方法選擇上體現了一般身體素質練習到個別專項素質練習的原則。指出應從生理學、心理學和訓練學的角度出發,根據選手的訓練任務和比賽目標,選擇不同形式的具有針對意義的訓練內容和方法,才能是運動員對科學的超負荷產生良好的適應性反應,不斷地提高專項體能素質。對于直板反膠打法的選手來說,球速減慢增加了正手連續拉沖的機會,使運動員的跑動總量增大,對耐力體能的要求更強。所以,必須對運動員加強專項體能的訓練,尤其注意加強肢體遠端支撐器官能力的訓練。另外對臂、腰、腕部肌群的訓練,對速度耐力、步法、力量等方面的訓練也要加強。

我們今后的研究目標是從評價與診斷的角度,運用問卷調查、測試實驗和統計分析等方法,對乒乓球運動員的專項體能進行量化的研究,篩選代表性指標并測試觀察乒乓球運動員的專項體能現狀水平,最終初步構建乒乓球運動員專項體能的評價體系并進行能力診斷,為專項體能訓練的全程控制和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提供借鑒,最終目標是提高運動員的專項成績。

【參考文獻】

[1] 田麥久,武福全.運動訓練科學化探索[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8.9.

[2] 郭恩來.少年乒乓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探析[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4(22)95-96.

[3] 齊婷婷.浙江省普通高校乒乓球運動員專項身體素質訓練的研究[C].北京體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4] 郭穎;朱淑云.從運動生理學角度分析乒乓球運動員的專項體能訓練[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16)196.

[5] 吳向寧.兒童少年乒乓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的必要性探討[J].青少年體育,2013(6)59-61.

[6] 高穎.乒乓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方法的研究[J].貴州體育科技,2013(2)36-39.

【作者簡介】

篇6

關鍵詞:高校;訓練;體能;要點;解析

目前,田徑在受眾眼中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在體育運動中,田徑運動是基礎的一類項目,也是一項傳統體能訓練運動,其中包括了走跑、跳躍、投擲等肢體運動,所以,運動員們身體各個部位的體力水平都會影響最終的比賽結果。目前,在高校的體育課中,老師的教學方法單一死板,而且教學手段老套,沒有趣味,同時老師總是處于主導的位置,而學生只能被動地服從,結果讓體育課這么本該具有熱情和激情的課程,也成了學生們為修學分而不得不完成的一項任務。如何運用創新的方法來解決目前在田徑教學中存在的體能訓練缺陷是當務之急。

1 體能訓練的作用

體能訓練最能反映學生的身體水平,也是看到學生身體機能層次最直接的辦法。所以體能訓練不僅僅在田徑比賽中有重要的意義,也在其他體育項目中有重要的作用。在田徑項目中,體能訓練是其中的重點,其方法是對運動的訓練和耐力這兩方面進行考察,因此,對田徑項目的運動員來說,他們在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上被要求得更加嚴格。

通過有計劃性的體能訓練方法能夠讓學生的形體得到重塑,并且因為具有很好的體能,在訓練中也能從常規訓練更加順利得轉向專項訓練,在整體上提高了田徑項目運動員的體能基準線。

依靠于目前科技的飛速進步,在目前的測試方法中發現:身體機能的強大和學生心理素質的強大有很大程度上的正相關,也就是說,體能訓練的好壞決定了學生的心理能量。所以,為了讓學生內心更加強大,高校體育教師更加應該考察學生的體能訓練成效。

2 當前的體能訓練現狀

盡管當前我們國家在各大賽事上都有田徑項目的多個獎項,但和其他國家相比,在體能訓練上我們仍然還是差一個檔次,這其實是一個文化層面上的問題,中國文化不主張個人意志的伸張,而心理的強度也影響著身體的強度,所以中國這種文化在身體的表現上也顯得謙虛謹慎而不是昂首挺拔,進而國家和每個公民對身體的訓練就沒有強烈的意識,少了這些本質的東西,在結果上自然也毫無起色。

應群訓練項目的要求,對學生的訓練要求和體能需求也是不同的,訓練模式和辦法更是不相同。但一些教師沒能理解田徑競賽的項群特點,讓中國的體能訓練持續落后,只關心專項素養的提升而忽視了學生全方位素養的提高,導致運動員心理不平衡,進而導致比賽失利,不能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延長他們的壽命。

3 解決方案

3.1 教學模式多元化

體育課程是大學生最喜歡參與的一項課程,但是在課堂上大部分學生往往對其失望,單調乏味的鍛煉讓其喪失激情,所以老師應該在教學的理念上突破常規,創造性地使用多種方法來實施教學。在目前自主創新的理念的影響下,老師需要知道怎么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首先應該改變的是課堂教學的模式,運用多元化的方法,在內容、組織、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變。在體能訓練中,根據大學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強等特征,可選擇一些有挑戰性、游戲性、內容新穎的訓練方法,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創造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110米跨欄是田徑項目中的核心項目,很多學生對該動作并沒有進行很好地理解,所以在訓練中往往注意力不集中。這時候老師可以編一段繞口令,通過這個方法來幫助學生實施體能訓練,進而讓學生接受。

又比如在長跑等耐力活動的訓練中,需要創造一些獨特的場景。通過把很多設施變成類似于“烽火臺”和“古道”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征服欲望,從而充滿激情地訓練。

通過對教學模式實行多元化改變,繼而讓學能夠在整個環節中都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如可以把蛙跳動作改成鴨子走路,可能會讓學生在訓練中感受曾經失去的童真,并讓學生的注意力持續集中,培養起對體能訓練的興趣。

3.2 教學內容保持精彩

現在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成長環境中都富有極強的好奇心,而且有強烈的表現欲望,所以通過游戲的方式來讓學生們做符合自己年齡段的事情是非常有創意的。

體育運動其實一直都是游戲,學生們在玩游戲的活動中完成體育訓練,不僅可以讓體育訓練更加飽滿,同時又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還可以讓學生對該體育運動的印象極為深刻,培養與學生之間的感情,做和他們的年齡相匹配的事情,所以受到學生的強烈歡迎。

如在跑步時,老師可以通過變化體能訓練的內容,把學生分成4個小組相互進行追逐和接力,用游戲的方式進行耐力跑訓練。能激發學生的天性,還能讓學生有很高的參與度,提升學生的速度,還不會使其產生疲勞的感覺。

3.3 教學評價多樣化

從以往的傳統評價方法中跳出來,根據學生自身的參與度和其狀態來考察學生的水平。同時,在成績上標記老師本人的名字,從而讓老師自身的人格為其成績背書,而且要在評價的過程中多采取表揚的態度,人們都會在表揚進步,而不是在批評中進步。俗話說,驕傲使人退步,謙虛使人進步。每一個學生都在真正的贊賞中獲得自身的動力,展現運動的魅力。不能以一樣的標準來要求學生,而要通過他們的進步和態度的轉變給其打分。

同時,在教學中可運用附加分的方法,對進步特別快的同學給予額外的獎勵,讓強者更強,弱者也有目標。

3.4 完善訓練體制

中國目前的田徑項目鍛煉體系還處在初級階段,因此,要完善相應的訓練體制,在訓練時充分激發每個人的潛能,充分識別那些有天賦的學生,同時對其進行系統的訓練。目前,隨著地球村概念的漸漸實現,在體育競技上,由以前的全面型變成了現在的專一型。通過專項的體能訓練,讓學生更加專注于自己擅長的一領域,同時專項的體能訓練也是比賽成績的保證。

4 結語

體能訓練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個系統的、長久的訓練體系,需要一步一個腳印,不能一步登天,也不能操之過急。同時,教師需要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和差異對個體布置不同的訓練任務。

參考文獻:

[1] 張宏亮.高校田徑教學訓練中體能訓練的要點分析[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1(10):207.

[2] 張燕波.高校田徑教學訓練中體能訓練的要點分析[J].運動,2015(21):95-96.

[3] 鄧萬先.高職田徑教學中體能訓練的職業崗位針對性[J].體育教學,2014,34(8):51-52.

[4] 徐詩清.高中田徑教學的現狀與對策分析[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3(6):236.

篇7

【關鍵詞】舉重運動員;體能訓練;方法

中圖分類號:G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6-292-01

一、科學體能訓練的意義

任何運動對于運動員的身體素質都有著特別高的要求。體能訓練也不是一日之功。體能訓練是個綜合型概念,包括身體形態健康水平等,運動員的體能是運動員作為運動機體的運動能力,體能好的運動員的競技水平就高,競技狀態就好,就能在比賽中更容易獲取理想的成績,這是傳統意義上的體能定義。現代運動要求運動員不能只注重傳統體能的訓練,還要加強運動素質的提高,其中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等。舉重運動對于力量的要求特別高,一般運動員只重視力量及速度方面的相應訓練,對于耐力的訓練往往不夠。力量訓練可以提高運動員身體的協調能力,在比賽中減少肌肉勞損,加強力量訓練的有效途徑就是針對舉重所需肌肉進行訓練。速度方面的訓練主要是確保運動員在舉重過程中動作迅速,即在發力后能夠及時舉起杠鈴。對于耐力訓練而言,訓練方式則比較單調。耐力訓練要求運動員不僅要挑戰身體極限,還要具備堅定的意志力,對于困難要有迎難而上的勇氣。良好的耐力訓練對于運動員整體身體素質的提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耐力訓練對于運動員的呼吸系統及心肺功能有著很大的改善作用,對于運動員體能極限也有著一定的提升,運動員體能極限的提高有助于增強自身抗疲勞能力,延長職業生涯。一些運動員只是簡單的進行一些體能訓練,態度不夠端正,體能訓練方法的不得當導致訓練效果達不到預期標準。體能訓練直接影響著運動員的競技狀態,可以說良好的體能訓練時運動員成功的基礎。現代運動競爭異常激烈運動員參賽次數頻繁,要想在日益增多的比賽中保持良好的訓練狀態就必須強化體能訓練的科學性合理性。

二、科學體能訓練的有效措施

(一)科學的體能訓練

所謂科學的體能訓練,就是指利用科學的方式科學的思想進行科學的訓練實踐,傳統意義上的有效訓練即一味的苦練已經不能滿足現代體育運動的要求。苦練只會對于身體造成不可恢復的損耗,適得其反。隨著科技的發展,運動員各項身體指標能夠更加直觀的展示在教練面前。通過高科技檢測技術將運動員在訓練時各項身體指標參數及時反饋給教練,確保教練在第一時間掌握運動員訓練的效果,以便及時對運動進行糾正及改進。對于不同的運動員要采取不同的訓練方式,訓練師要根據運動員身體狀況制定訓練方法。避免急功近利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科學的體能訓練要遵循一定的訓練原則,首先是系統性原則,運動員的體能訓練計劃應該包括運動員的整個運動生涯,應該制定符合運動員長久發展的計劃,而不是為了眼前利益進行訓練。體能訓練除了要進行專項運動技能的訓練外,更應該全方位進行體能訓練,注重運動員綜合素質的培養。訓練師對于運動員的訓練要因材施教,切忌一視同仁,每位運動員的先天條件不同進行因人而異的訓練模式。

(二)根據以往的訓練經驗,通常情況下一般是先進行肌肉訓練,在進行力量訓練最后進行專項訓練

對于剛進隊的運動員,教練要有足夠的耐心對他們進行肌肉的訓練,向其灌輸正確的訓練思想及技術要領。主要是馴良運動員腰腹力量及上肢力量,可以通過傳統方式比如引體向上等方式進行訓練,肌肉訓練可以有效塑造運動員的形體,還可以加強運動員其他部位肌肉的訓練。運動員切忌操之過急,要制定明確的訓練目標,根據訓練目標逐步進行,比如要先進行小部位肌肉的訓練,然后進行專業動作所需肌肉的定向訓練等。教練員在選拔運動員的時候要盡量選拔意志力堅定吃苦耐勞的隊員,把好運動員質量關是提高整個訓練團隊效率及能力的關鍵。運動員在訓練時要對于教練的講解深化理解,高效執行教練的訓練安排。

(三)運動員生涯難免出現傷病,如果能夠處理好傷病期間的訓練,則可延長運動員生涯

受傷對于運動員不僅是身體上的打擊,對于心理打擊也比較嚴重。運動員要端正對待傷病的心態,積極樂觀的對待傷病。在傷病恢復階段,按照訓練師制定的恢復計劃,運動員的心理直接影響著運動員訓練的效果。心理穩定的運動員能夠保持堅定的意志及耐力,能產生想象不到的力量。忍耐力高的運動員更能夠堅持訓練,提高訓練時間及強度,加快身體素質的恢復。運動員在恢復期間的心理直接影響著運動員的忍受力,保持良好的訓練心態能夠使運動員克服訓練過程中的困難,提高訓練效率,縮短傷愈復出的時間,科學的體能訓練對于處于傷病期間的運動員尤為重要,不僅關乎著運動員現階段的運動生涯,對于運動員退役后的生涯也有著一定的影響。

三、結束語

良好的訓練不僅是對于運動員體能的鍛煉提升,對于運動員心理素質的提升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運動員體能訓練的加深,運動員自身運動機能的不斷提高,體能訓練的價值越能得到較為充分的體現。目前我國舉重運動中的運動員科學體能訓練方法還處于摸索階段,需要運動員及訓練師共同的努力,不斷改革創新現有訓練模式,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民素質的高效科學訓練法,節約訓練成本,減少訓練投入,相信隨著我國體能訓練系統的不斷完善,運動員整體訓練效果會得到明顯提升,我國舉重運動會因為更多運動員的加入而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職業體能 高職 土建類 體育課程 改革

1開展職業體能訓練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的主要教學目標就是培養高素質實用型人才,以保證學生畢業后不僅能夠滿足崗位需求,具備專業的知識與專業的技術,還能夠適應緊張單調的流水作業,具備較高職業技術所需的體能,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土建類專業學生對體能具有較高的要求,對其開展職業體能訓練十分必要,開展職業體能訓練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通過體能訓練,能夠使學生滿足崗位需求,適應工作需要,更好地完成工作,解決學生就業問題。職業體能訓練是針對相關職業的要求進行,與專業技能訓練一樣重要,好比警察一樣,警察既需要具備偵查能力,又需要具備較好的體能抓捕罪犯,在一些需要具備良好體能的工作中,體能影響著工作質量。由此可知,職業體能訓練尤為重要。第二,通過職業體能訓練,能夠提升學生身體素質,促進學生健康發展。身體是革命的資本,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較好的體能是終身受益的,即使不從事相關職業工作,具有一個好的身體也能夠具備從事其他工作的能力,減少疾病的發生幾率,更好地生活與發展。第三,開展職業體能訓練,有助于高職院校建設特色教育課程,實現課程優化,提高教學質量。通過職業體能訓練,能夠為高職院校勞動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方向,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實現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的建設,在增強學生體質的情況下促進學習特色課程的建設與發展,從而促進高職院校的建設與發展。第四,通過開展職業體能訓練,能夠促進職業技術能力的提升,加快職業技術的學習。由于體育運動素質可以遷移到職業體能上,因此,運動中的堅持耐久力、動作協調配合能力、快速反應能力等都對職業體能的提升產生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工作能力,促進學生發展。

2高職土建類專業體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課程定位不準確

課程定位影響著課程的教學方向以及教學質量,當前,高職土建類專業體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課程定位不夠準確,教學方向不夠明確,影響了教學效果,也影響了教學改革的進一步實施,因而,課程定位不準確是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課程定位不準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課程缺乏設計性,沒有明確的教學方向,在進行體育課程教學時,只知道教學目標是提升學生體能,卻沒有明確的實施方法與實施方向,對課程缺乏準確的定位,課程內容較為模糊,不夠具體,影響了課程教學質量,無法達到真正提升學生職業體能的目的。第二,高職土建類專業體育課程與土建類工作崗位還是存在一些脫節問題的,課程教學與崗位需求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即使課程教學效果較好,也未提升土建類學生的職業體能,無法發揮出重要作用,無法達到教學目標。總之,課程定位不準確影響了課程教學效果,也影響了職業體能的訓練與提升,是職業體能視角下高職院校土建類專業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2.2教學內容單一

當前,教材編寫時間較長,一套教材會使用很多年,雖然,其中的知識都是當時較為重要的內容,但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新理論、新概念層出不窮,傳統教材中的部分教學內容已經脫離實際,不具備應用性與代表性,教學內容較為傳統、單一,不利于教學的實施,不符合教學改革的要求,因此,教學內容單一是體育教學改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影響了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教學內容單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并未體現出土建類專業對學生體能的要求,缺乏特殊性,不具備針對性。當前,雖然是對土建類學生進行職業體能培養,但是,體能訓練項目依舊是常規項目,可以適用于各個專業,只是一些長跑、速跑、籃球、足球等項目,而不是與土建類專業密切相關的職業保健、攀巖等項目,不具有針對性,無法切實提升學生職業體能。第二,課程內容不合理,當前,土建類專業體育課程內容側重于理論講解,理論課程占據了大部分課堂時間,且理論主要側重于體育動作的要領、意義、任務以及體育活動的規則等,內容較為枯燥、乏味,學生很難產生學習興趣,再加上對于學生需要掌握的傷病救治知識與保健知識較少,知識不具備實用性,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

2.3課程設置模式傳統

課程設置模式影響著課程教學效果,當前,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設置模式較為傳統,無法達到提升土建類專業學生體能的目的,影響教學質量。課程設置較為傳統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課時較少,對課時不斷壓縮,縮短了授課時間,影響了授課效果,同時,導致學生對職業體能訓練不夠重視,影響了學生學習質量。第二,課程設置不合理,理論課時過多,實踐課時較少,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了教學質量,不利于學生職業體能的提升。

3職業體能視角下高職土建類專業體育課程改革實踐策略

3.1改革課程設置體系,準確定位

體育課程改革的關鍵就是進行課程體系改革,并對課程進行準確的地位,只有改革課程設置體系,準確進行定位,才能夠明確教學重點,有效地進行教學規劃,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改革課程設置體系,準確定位十分重要。改革課程設置體系,準確定位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明確教學方向,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對體育課程進行準確的定位,通過明確教學方向,可以抓住教學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對體育教學進行準確的把握,從而達到準確的定位,提高教學質量。第二,對課程的不同重要度進行劃分,安排不同的教學課時,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通過不同重要程度的劃分,將核心課程劃分為必須課,安排較多課時,對一般課程設置為選修課,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決定。例如,針對土建類專業學生,拓展、攀巖、職業保健、傷病救治等課程為核心課程,需要設置為必修課,籃球、足球、鉛球、標槍等一般課程可以設置為選修課。

3.2調整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單一是體育教學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因此,調整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更加專業化、多樣化十分重要,是有效進行體育教學改革的主要措施。調整教學內容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加快教材建設,盡快編制出符合土建類專業職業體能訓練要求的教材,在教材中融入新的知識理念,刪除不實用的繁瑣的理論概念,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使其符合新時代教學要求,注重安排符合土建類職業崗位需求的教學內容,提升教學內容的針對性與有效性。第二,增加職業保健、傷病救治等內容,注重職業保健與傷病救治教學。此外,只注重專業技能培養是體育教學中較為常見的問題,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尤其是土建類工作較為特殊,極易出現各種專業病,如腰肌謁稹⒋躺艘約胺尾考膊〉齲非常需要保健知識,開展職業保健教學尤為重要。“例如,教師可以多開展一些生理學、急救學、保健學等課程,使學生在受傷后懂得急救的方法,掌握預防職業病的措施。

3.3創新課程設置模式

創新課程設置模式是有效進行體育教學的關鍵,通過創新課程設置模式,可以有效開展教學,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創新型課程設置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1+1模式,此模式的核心課程是一年基礎課程加上一年專業課程,即第一學年開設球類、田徑等體育基礎課程,為學生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第二學年開設攀巖、職業保健、急救等專業課程,提升學生的職業體能。第二種,滲入式模式,將職業體能訓練穿插于常規體育教學中,在學生完成基礎訓練后,進行針對性的,有目的性的職業體能訓練,達到良好的職業體能訓練效果。第三種,2+1模式,2+1模式與1+1模式較為相似,只不過2+1模式在第一學年開設體育基礎課與體育選修課,也是一種有效的課程設置模式。

篇9

摘 要 青少年時期良好的體能訓練是其以后在籃球比賽中具備良好體能的基礎,目前在我國,青少年的籃球體能訓練還是以傳統的模式進行著,表現出來的結果是對抗不行,靈敏、速度等素質達不到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改革傳統訓練模式,采取科學的訓練模式,來改變這種現狀。本文在通過分析青少年的生理特點以及籃球比賽要求的基礎上,力求找出一種適合青少年實際情況的訓練方法,從而改變目前的現狀,提升我國的籃球水平。

關鍵詞 籃球體能 科學訓練 身心發展規律 青少年

一、籃球體能訓練的概念及內容

運動員體能是指運動員機能的基本運動能力,是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重要構成部分,是運動員為提高運動技戰術水平和創造優異運動成績的各種身體運動能力的綜合。我們所研究的籃球體能訓練是指運用各種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對運動者的身體施以影響,從而有效的增加運動者的健康、改善身體形態、提高機能能力和發展運動素質的過程。籃球運動訓練的體能訓練是在運動訓練中發展各自運動素質為身體訓練基本內容。

二、青少年的生理特點與體能訓練原則

(一)青少年生理特點

青少年的身體正處在迅速生長發育時期,體內新陳代謝旺盛,身體各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智力和心理的發育都具有很大的潛力和可塑性。青少年時期,肌肉組織的增長落后于骨骼系統。肌肉發育也不平衡,大肌群發育較小肌群快,骨骼的骨化尚未完成,彈性和柔韌性較大,在外因條件下,易影響骨的生長。另外,青兒童少年時期心臟血管發育尚不完善,心臟的容積和體積較小,心跳和呼吸頻率較快,呼吸肌力量較弱,肺容量較小。

青少年特殊的生理特點,要求我們在安排他們籃球體能訓練時要特別注意。只有充分掌握了這些,合理安排,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青少年籃球體能訓練原則

1.訓練前進行診斷的原則。訓練前的科學診斷,有助于教練員了解運動員身體情況,便于因材施教。

2.體能訓練的計劃性與系統性原則。籃球運動員體能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許多年的積累才能收到效果。因此訓練的計劃性與系統性至關重要,教練員在安排訓練時,要特別注意訓練計劃的安排。青少年時期的體能訓練,更要注重這個。

3.以速度訓練位核心的原則。籃球比賽中,速度是運動員的靈魂,速度是勝利的前提和條件,所以籃球體能訓練的目的應該為速度服務,以他為核心。青少年時期,正是速度素質發展的關鍵期,要加強這方面訓練,除了方法科學性外,還要于籃球比賽的規律結合起來,發展專項素質。

4.適時恢復的原則。適時恢復的原則即是及時消除運動員在訓練中所產生的疲勞, 并通過生物適應過程產生超量恢復,從而提高肌體能力的訓練原則。運用好此原則,對于提高訓練質量非常重要,教練員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

三、青少年體能訓練方法

(一)速度訓練的方法

籃球訓練中的速度訓練方法要與其他手段相結合進行,其中速度力量訓練可以和完善動作技術相結合進行;而專項速度訓練又必須和專業籃球技能的完善相結合進行訓練。籃球訓練的速度訓練重點在提高球場上的啟動速度和快跑能力上。可進行兩人全場快速傳球、運球、投籃,也可以進行半場和交叉的傳球、運球和投籃,每次可以在途中傳球三至四次,逐步提高難度到傳球二至三次即要投籃。

(二)力量的訓練方法

籃球訓練中的力量訓練包括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力量耐力等,身體各部分肌肉力量要全面、均衡發展。主要訓練方法有:通過最大肌肉生理橫斷面增加肌肉收縮的最大力量;改善肌肉協調能力,提高神經系統指揮肌肉工作能力,做各種協調性的訓練動作、急停、急起動、杠鈴訓練等;也可以進行負重練習,如綁沙袋跑、背器械跑等負重訓練;另外,依賴血液循環、呼吸系統機能的改善和有氧代謝能力的提高而提高肌肉力量。

(三)耐力訓練方法。

籃球訓練中的耐力素質提高是提高身體的攝氧、輸氧及用氧能力。籃球訓練中的一般耐力訓練經常采用持續、勻速負荷和變速負荷的方法來訓練,負荷強度一般應控制在接近無氧代謝的強度,心率通常控制在150~170次/分左右;全場快速運球上籃并搶籃板,往返10~12次為一組,依訓練水平可進行多組訓練。

(四)柔韌、靈敏素質的訓練方法

在發展柔韌素質與靈敏素質時應該結合專項的特點,提高訓練效果。靈敏素質訓練不宜在肌體疲勞狀態下進行,因此應放在課的前半部分進行。進行靈敏素質訓練時,教練員應采取多種手段,消除隊員的恐懼心理或緊張狀態,以保證訓練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小結

(一)提高教練員、運動員對體能訓練重要性的認識,把體能訓練作為一項重要的訓練內容科學計劃,改變以往技戰術訓練代替體能訓練的誤區。力量素質、速度素質、耐力素質、柔韌素質進行科學訓練。

(二)在目前訓練場地器材不足、條件艱苦的情況下,進行青少年籃球運動員體能訓練時應開動腦筋,充分利用有效資源,使訓練手段靈活多樣化,并要多種恢復手段并用。

篇10

摘 要: 在運動訓練研究領域,教練員相關研究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視。以中、法兩國優秀擊 劍教練員選材、訓練工作中的執教理念為研究對象,通過對他們在多年執教過程中選材、不 同時期與階段訓練工作的思路和方式進行研究和分析,比較兩國擊劍教練員在選材,在技能 、體能、心理智能三方面訓練工作中執教理念的異同。試圖通過該研究,促使人們對目前我 國擊劍教練員執教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深層次思考,揭示執教成功背后的秘密,拓展教練 員的執教思路,加深人們對擊劍運動的理解,為我國培養高水平擊劍競技人才提供幫助。同 時也期望該研究,能夠給予競技領域其他項目的教練員們更多思考與啟發,并為運動訓練學 學科發展和教練員相關研究開辟新的領域。

關鍵詞:擊劍;教練員;執教理念;選材

中圖分類號:G88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3612(2009)03-0049-0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lite Fencing Coaches' Teaching Concept f rom China and France

――Talent Selection and Training

WANG Haibin

(Graduate School,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 na)

Abstract: Studies related to coaches have drawn more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s port training. Elite fencing coaches' teaching concept of talent selection and t raining from China and France are taken as objects in this study, and their thou ghts and means in talent selection and training in different phases are analyzed . Also their teaching concept in technique, physical condition and psychology ar e compared. It tries to take profound thinking on issues in Chinese fencing coac hes' teaching, reveal the reason of success, expand coaches' thought of teaching , improv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fencing. And help to cultivate high level fence rs for China. Meanwhile it is expected to inspired coaches in other sports and t o develop new study areas for training sports and coachrelated studies.

Key words: fencing; coaches; teaching concept; talent selection

中國擊劍經歷半個世紀的發展,競技水平得到了飛速地提高,在造就了一批優秀運動員的同 時也成就了多名優秀的教練員。在這些優秀教練員的執教經歷中,有很多待挖掘的寶貴財富 。法國作為擊劍傳統強國,長期以來在世界占據領先地位。許多優秀教練員不僅為法國本土 ,也為整個世界劍壇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他們執教成功的秘訣是什么?這些成功執教背后 的核心思想理念又是什么?這些問題非常值得研究探索。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鑒于教練員在其執教過程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和完成的多種任務,教練員的執教研究理應涵蓋 選材、訓練、競賽、管理等方面。本文選取了執教過程中選材、訓練方面的執教理念進行研 究分析。以中國、法國兩國優秀擊劍教練員的選材、訓練理念為研究對象,對兩國優秀擊劍 教練員的選材、訓練理念與方式進行比較研究,并對他們在選材、訓練理念與方式上的差異 以及形成這些差異的因素進行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1.2.2 訪談法

采用半標準化訪談,對中法兩國擊劍教練員進行訪談,深入了解他們的執教思路以及多 年執教過程中的典型案例,比較其在選材和訓練理念與行為方式上的差異。

1.2.3 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需要,針對教練員選材、訓練兩方面工作,設計了教練員調查問卷。問卷發放采用 當面呈送和函寄兩種方式。問卷發放15份,回收有效問卷15份,問卷回收率為100%,有效率 為100%。

1.2.4 個案法

在對教練員執教的研究中,必然要接觸到大量的訓練案例。本研究運用個案法,通過對個案 的描述與解釋,探索執教理念、行為與事物間的關系,以便于更加詳盡深入的進行研究。

1.2.5 綜合分析法

對訪談、問卷的調查結果進行整理、分類、數據分析,結合相關理論對中國、法國優秀擊劍 教練員在訓練過程中選材、不同訓練階段以及在具體的技能、體能、心理智能訓練方面的理念差異進行比較,對他們在訓練理念上的差異以及形成差異的因素進行 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選材理念比較

兩國的教練員都認為擊劍運動員的個性心理品質是幫助運動員在競技中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對于能否成為一名優秀選手,法國教練員首先看重的是運動員的成就動機,接著是個性心 理品質、學習能力和智能,然后考慮項目必須的身體條件,不太考慮運動員的家庭環境和教 育水平。中國教練員同樣非常關注運動員的個性心理品質、智能、成就動機和學習能力,然 后考慮運動員的受教育水平和家庭背景,最后才會考慮項目相關的身體要求(表2)。

在和法國優秀教練員的訪談交流過程中,在選材這一話題范圍內出現頻率較高的詞有:堅持 、專注、興趣、智慧、熱情、開放、天賦……透過這些關鍵詞,顯然也可以讀出法國優秀 教練員選材的方向和理念,即選材時,他們更多考慮的是個體的心理品質,而非那些身體形 態、身體機能的指標數據。問卷調查的結果,也印證了上述法國教練員在選材上的想法。被 調查的法國優秀教練員一致(100%)認為,只有具有高成就動機的運動員才更有可能成為優 秀的擊劍選手,而具備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人在競爭中更易勝出。因此在選擇運動員時,擁 有良好個性心理品質同時具有高成就動機的人是他們的首選(圖1)。他們還認為,兩名 劍手之間的對抗,實際上是他們各自意志、智慧、身體、技術的較量,所以在選材與訓練時 他們都會根據這一順序來甄選運動員。

中國優秀教練員傾向于選擇有良好個性心理品質、智能水平高、成就動機高、學習能力 強的運動員,對運動員的受教育水平、家庭背景、是否來自城市非常在意,而對于身體素質 、身體形態并不特別重視(圖2)。

綜上所述,中法兩國教練員的選材理念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都認為擊劍項目,充分體 現了人與人之間個性心理品質、成就動機、智能水平的較量。相反,對運動員能否成為優秀 選手、取得優異成績而言,身體形態、機能水平、素質的貢獻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而擊 劍選材也就不會首先考慮身體條件方面的問題。

2.2 不同訓練階段訓練理念的比較

本文將擊劍運動訓練的訓練任務歸納為設定訓練目標、了解擊劍相關知識、學習競賽規則、 培養興趣、意志磨練、建立良好的訓練行為習慣、個體技術風格的確立與形成、基本技術練 習、戰術講解、實戰練習、發展相關身體素質、比賽等12項,供中法兩國教練員對其在不同 訓練階段中的重要性進行排序選擇。表3是三個不同訓練階段中,中法兩國教練員認為最重 要的3項訓練任務對比表。從表中可以看出,中法兩國教練員在訓練任務的選用上差異并不 很大,但是對于不同訓練階段訓練任務的安排卻不同,反映出兩國教練在訓練思路與理念上 存在的本質差別。

2.2.1 競技形成階段(基礎階段)

法國教練員認為競技形成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運動員對擊劍的興趣;而對于建立良好的 訓練行為習慣最不重視。中國教練員的看法則不同,他們認為擊劍是對抗交鋒項目, 比賽是幫助運動員快速學習使用技術、戰術的有效訓練手段,因而列在了重要程度的第一位 ,同時把建立良好的訓練行為習慣列在了第二位(表4)。

2.2.2 競技發展與提高階段

在競技發展與提高階段,兩國教練員的訓練核心思想都是提高運動員的技術、戰術能力,有 效手段也都是比賽,但也表現出側重點的不同。

法國教練員特別提出在這個階段運動員和教練員雙方都必須明確訓練重點與競賽目標。對于 技戰術,要求運動員在這一個階段學會合理地運用,在運用時特別強調發力準確,并不在意 技術動作本身速度是否快速、漂亮。對于比賽,強調較為完整的目標體系,用部分比賽提高 技術、戰術能力與應用水平,服務于更為重要的比賽。

中國教練員則更期望運動員通過多種手段的訓練,技術日臻完美,并能在比賽中取得好的成 績。在訓練過程中針對性強,模擬訓練多,糾正動作技術多,要求運動員動作技術標準、完 美,追求技術動作的速度、準確。

2.2.3 競技保持階段(高水平階段)

在高水平階段,中法兩國教練員都選用比賽與實戰實施訓練,但其目的卻不一樣。

所有的法國教練員都認為,運動員經過多年的訓練會產生并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倦怠,所以在 這一階段,想方設法提高運動員訓練與競賽的欲望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提高運動員自身現有 能力的使用能力,讓他們可以在比賽中最大化的發揮自身所有的能力。同時法國教練也較為 重視運動員個體的全面發展,而基本技術練習、技術創新與發展、身體、技術能力保持并不 是他們主要考慮的問題。

中國的教練員則是通過比賽和實戰,使得運動員保持一定的技術水平和身體能力。此外,如 能在技術上有創新和發展將會增加參賽獲勝的可能性。他們認為,到了高水平階段,運動員 只要能保持現有身體以及技能水平,在一段時間內仍然可以取得較好的運動成績。但此階段 的運動員上升與發展的空間相對小,如能在技術上有更進一步的突破,將會獲得更優異的成 績。

對于自身現有能力的使用問題,俄羅斯的羅賓教授曾提出過有效行為指數的概念,即指 運動員在比賽中使用自身具備的能力。羅賓教授認為,人的潛在能力要高于自身的實際使用 能力,訓練如在模擬比賽的條件下進行,就可提高有效行為指數。從這一點看,法國的教練 員與羅賓教授的觀點是吻合的。他們都認識到高水平訓練的突破是很難的,提高訓練的有效 行為指數實際上不再要求運動員挑戰個人極限,而是將自身的潛力盡可能多的釋放出來從而 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中國教練員則希望運動員可以保持現有的技術能力,如有可能通過 技術創新進一步地增強運動員的技術實力。應該說,在高水平階段兩國教練員的訓練思路都 是“保持與提高”,法國教練員通過提高運動員的內在驅動力和自身能力使用來保持高水平 ,中國教練員則期望通過比賽、實戰、技術創新等,使得運動員保持一定的競技能力水平。

2.3 技能訓練中訓練理念的比較

2.3.1 運動員個人技戰術風格的形成與發展

運動員個人技戰術風格的形成與教練員想把運動員培養成具有什么樣技術能力的人高度相關 。法國的教練員都表達希望培養具有鮮明個人特點的運動員。他們認為,有很強個性、有鮮 明個人特點的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會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創造力,同時也能夠激發教練 員的創造和革新。但在訓練過程中要注意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自我發展、堅持自我。大多數 的中國教練員也有同樣的選擇,希望培養有鮮明特點的運動員,而不是全面發展的最佳型選 手。但是與法國教練員不同的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仍然希望運動員能夠被掌控,并且希望 培養出與自己相似的運動員,例如:性格、認同的技術風格等。

2.3.2 技戰術訓練方法

技戰術訓練的方法選用方面,法國教練員最看重戰術實例講解與演練,重視提高運動員的快 速反應和決策能力,通過比賽實戰檢驗技術、戰術的合理運用。中國教練員則把比賽和實戰 練習作為最主要的手段(圖3)。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在于,法國教練員特別注重講解動作技術的發力順序,技術動作的合理 銜接與技戰術在各種情境下的應用。此外,法國教練員還十分注重培養運動員的快速反應與 決策能力。因為在比賽中沒有太多的時間和頭腦準備太多,更多的注意力應該放在動作準確 性上,高水平一定首先是準確、簡單、兇狠、獨立的思維和判斷。中國教練員則十分重視培 養運動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他們普遍認為中國的運動員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 能力較弱。

2.4 體能訓練中訓練理念的比較

中法國兩國教練員都認為體能不是擊劍最重要的競技能力,在回答對擊劍而言,體能訓練是 否重要的問題時,沒有一人選擇體能訓練是非常重要、比較重要的選項(表5)。

但法國教練員對體能的重視程度明顯要高于中國教練員。80%的法國教練員認為體能訓練是 重要的,而一半中國教練員持擊劍體能訓練重要性一般的觀點,認為對于擊劍來說體能訓練 并不是特別重要(圖4)。

在對不同訓練階段,專項體能訓練與一般體能訓練比例安排的調查中發現,法國教練員在多 年的訓練過程中,專項體能訓練安排的比例通常有以下2種:1) 隨著進入不同的訓練階 段,專項體能訓練的比例逐步升高;2) 采用在基礎階段和高水平階段完全放棄一般體能 訓練,只進行專項體能訓練的安排。這兩種類型的體能訓練安排說明,在擊劍體能訓練中, 法國的教練員們較重視專項體能訓練。無論處于哪個訓練階段,專項體能訓練的比例從未低 于一般體能訓練(圖5)。

中國教練員在多年的訓練過程中,專項體能訓練安排的比例通常有3種。1) 從基礎階段到 高水平階段,專項體能訓練的比例逐步升高;2) 從基礎階段到高水平階段,專項體能訓練 的比例逐步降低;3) 只有在競技提高階段安排較多的專項體能訓練,在基礎階段專項體能 訓練與一般體能訓練各占50%,高水平階段專項體能訓練安排較少(圖6)。三種安排方式 ,第一種使用的人最少,后兩種使用較多。

總之,兩國教練員都認為體能對于擊劍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兩國教練員在體能訓練方面的 差異主要是,法國教練員較中國教練員更加重視體能訓練,在體能訓練中又更加重視專項體 能的訓練,特別是在高水平階段,專項體能訓練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2.5 心智訓練中訓練理念的比較

兩國教練員在培養運動員心理、智能能力的方法方面,加難訓練法與訓練性比賽均使用較多 ,其他的方法運用有一定差異(表6)。

3 結 論

1) 在選材上,法國教練員首先看重的是運動員的成就動機,接著是個性心理品質、學習能 力和智能,然后考慮項目必須的身體條件,不太考慮運動員的家庭環境和教育水平。中國教 練員傾向于選擇有良好個性心理品質、智能水平高、成就動機高、學習能力強的運動員,對 運動員的受教育水平、家庭背景、是否來自城市非常在意,而對于身體素質、身體形態并不 特別重視。

2) 在競技形成階段,法國教練員認為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運動員對擊劍的興趣,建立訓練 行為習慣會太過約束孩子,讓他們失去興趣和創造力。中國教練員則認為自律、自我控制強 的人更容易進步和成功,所以在基礎訓練階段,培養良好的訓練行為習慣是非常必要 的。

3) 在競技發展與提高階段,兩國教練員的訓練核心思想都是提高運動員的技戰術能力,有 效手段也都是比賽。但法國教練員更強調明確訓練重點與競賽目標,并不在意技術動作本身 速度是否快速、漂亮。中國教練員則更期望要求運動員動作技術標準、完美,追求技術動作 的速度、準確。

4) 在高水平階段兩國教練員的訓練理念都是“保持與提高”,法國教練員通過提高運動員 的內在驅動力和自身能力的使用來保持高水平,中國教練員則期望通過比賽、實戰、技術創 新等,使得運動員保持一定的競技能力水平。

5) 在技能訓練過程中,兩國教練員都希望培養運動員具有鮮明個人特點,重視特長技術的 發展。但法國教練員最看重戰術實例講解與演練,重視提高運動員的快速反應和決策能力, 注意給予運動員足夠的空間自我發展、堅持自我。中國教練員則采用比賽和實戰練習,重視 培養運動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戰術實例講解與演練相對少,希望運動員能夠被掌 控,培養出與自己相似的運動員。

6) 在體能訓練中,兩國教練員都認為體能不是擊劍最重要的競技能力,但法國教練員較中 國教練員更加重視體能訓練,特別是專項體能訓練,無論處于哪個訓練階段,專項體能訓練 的比例從未低于一般體能訓練。

7) 在培養運動員心理、智能能力的方法方面,兩國教練員均較多采用加難訓練法與訓 練性比賽。中國教練員較法國教練員更多使用技術交流與討論、觀看技術錄像、學習競賽規 則等以提高運動員的心理、智能能力。

參考文獻:

[1] 鐘秉樞.成績資本和地位獲得――我國優秀運動員群體社會流動的研究[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7.

[2] 田麥久,等.運動訓練學(第2版)[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3] 鐘秉樞.運動員是特殊的人[J].中國體育教練員,2004(1):13-15.

[4] 鐘秉樞.教練員的工作目標與角色定位[J].中國體育教練員,2003(4):7-10.

[5] 鐘秉樞.法國教練員的隊伍建設[J].中國體育教練員,2002(1):10-12.

[6] 鐘秉樞.教練員如何做好工作[J].中國體育教練員,2003(1):4-7.

[7] 鄧運龍.訓練觀念――運動訓練理論指導實踐的中介[D].北京體育大學博士學位論 文,2003.

[8] 袁偉民.我的執教之道[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8.

[9] 向家俊.中西文化差異與體育價值觀[J].體育文化導刊,2002(2):32-33.

[10] 陳小平.訓練理念的發展――傳統與創新的碰撞[J].體育科研,2006(4):59-70.

[11] Martin Lynch. Cliff Mallett. Becoming A Successful High Performance Track

And field Coach[J].Modern Athlete and Coach,2006:44(2):15-20.

[12] Alan Launder.The Role Of The Track And Field In Australia: Complex. Compl icated. Yet Crucial[J]. Modern Athlete and Coach,2004:42(2):17-18.

[13] Tania Cassidy.Revising Coach Education (And Coaching)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J].Modern Athlete and Coach,2004:42(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