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校園暴力的感悟范文

時間:2023-12-16 16:32: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校園暴力的感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校園暴力的感悟

篇1

翟建國

[案例描述]那年我任初一二班班主任,班上有名學生叫小明,他個子矮矮的,眼睛小,腦袋大,走路畏手畏腳,一些學生經常嘲笑他。在他的臉上,看到的只是膽怯,沒有一丁點兒的憤怒。一些男生總把他的東起來,讓他四處尋找。然后幾個人聯合起來在老師面前告狀,說他值日時不打掃衛生、抄別人的作業等。發展到最后就是下課幾個人圍住小明東拉西扯。面對這些,小明只是默默忍受,絲毫沒有想到尋求老師的保護。而班上大部分孩子也是冷眼旁觀。學生欺負他的根本原因是他身上的怯懦。因此,我覺得首先應該幫助他建立起自我保護意識和自尊。我了解到小明的家庭情況,原來,小明父母離異,父親精神受打擊。生活不能自理。小明由爺爺奶奶帶著,爺爺奶奶年歲大了,照顧不到他,他每天還要自己做飯。

[輔導過程]得知這些,我心里真是酸酸的。于是,我經常在班上講尊重別人的故事。然后,我把平時老欺負小明的幾位學生找來,先是問了問他們父母的情況,然后把話題轉到小明身上,我告訴了他們小明背后的辛酸。這樣委婉的批評,雖然讓這些學生有所感悟,但沒有收到多大效果。于是我開始了我的第二步計劃:就是讓小明堅強、勇敢起來,通過各種方式讓他知道這個世界只有自己才能完全幫助自己,懦弱只能助長某些人的威風。我的第三步是對那些老欺負小明的人采取各個擊破的辦法,讓他們領悟到欺負弱小是一種令人唾棄的行為。在進行各個步驟的同時,我還進行了全班的德育教育,讓那些冷眼旁觀的學生也同小明站在一起。慢慢的,小明的臉上也有笑容了。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小明開心地和曾欺負他的幾個學生高興的玩。我知道。小明走出了自卑的陰影。

[分析思考]校園暴力問題一直是一個長期困擾我們的難題,受過欺負的學生大都出現成績下降,身體受傷,不想上課或曠課等情況。而據新浪網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我國的中小學校中,有19%的學生有被欺負或欺負過別人的經歷,其中被欺負者占14.9%,欺負者占2.5%,另外有1.6%的學生是欺負者也是被欺負者。怎么辦?絕不能再讓孩子成為沉默的受害者。老師不是要替孩子解決問題,而是要引導孩子學會自己認識問題,從而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從孩子本身的特點出發,使孩子學會化解情緒,樹立自信。每個孩子的特點不同,對受欺負的感受也不一樣。通常,容易受到欺負的孩子主要存在較嚴重學習障礙,有生理缺陷、家庭相對貧窮的孩子也容易被人欺負。這類孩子在學校容易受歧視,經常不能得到公正的待遇,因而比較自卑,會給自己較為消極的評價,當他長期受到別人欺負時,容易產生懦弱、抑郁或暴躁、仇恨兩種極端的情緒反應。

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和家長要肯定孩子的優點,讓他們振作起來,能夠正確認識自己,鼓勵孩子在學會接納自己缺陷的同時,積極挖掘和發現自身存在的優勢和特長,從而樹立起自信。

通常,要根據孩子自身特點使其學會成長,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也是一種學會如何化解情緒的問題,即怎樣正確對待問題尤為重要。作為老師,關鍵要引導孩子把內心的委屈和仇恨轉移到思考如何改變自己,提高自身能力的問題上來,從積極的方面啟發孩子學會認識問題,從而培養自立、自強、自信的性格。老師和家長在給予受欺負孩子安慰與保護的同時,要與孩子一同尋找原因,并讓他們學會自我完善與自我保護。

1 孩子要認識到懦弱、自私、小氣、愛吹牛等是可能造成他們受欺負的原因,要及時檢查和改正自己的毛病,讓他們更加完善自己。

2 啟發孩子能夠建立自己的社交圈,通過自己的力量尋找同盟軍,一旦受到欺負。有好朋友的商量與支持,會感到自己充滿力量。

我們教師的任務絕不僅僅是讓學生每天學習文化知識,還應該同時注意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每一個學生對校園不合理的現象堅決地說“不”,不受欺負,快樂地成長。

酒的滋味

龐武基

“老師,我們對不起您!對不起。”“老師,求求你,不要給我們家長打電話,求求你!”喝的里倒歪斜的小姜、小鄭、小王、小湯、小李等幾位學生苦苦地哀求我。說實在的這些學生在我心目中還算是懂事的孩子,雖然平時有些調皮,但他們在其他方面做得還是不錯的。面對這突如其來的難題我怎么辦呢?此時的我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地步。

今天小王過生日,他們利用下午放學后和晚自習上課前這段時間,聚在飯店暢飲以示祝福。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喝得痛快,可他們忘了酒后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在等著他們。

本打算狠狠地“修理”一下這些“膽大妄為”的學生,可是他們個個面紅耳赤,酒氣熏天,神智處于恍傯之中,我實在是找不對他們“狠”下去的辦法。怎么辦?讓他們回班是萬萬不能,讓他們自行回家,我又不放心。無奈之下,只有和家長聯系這一招了。可轉念一想,家長看到這種情況,一定會火冒三丈,大打出手的。想到這,我又犯難了,再加上孩子的苦苦央求,更令我舉棋不定了。沉思片刻,我的腦中出現一個堅定的信念:必須處理好這件事,給孩子一個機會。處于這種責任感,我撥通了家長們的電話,同時我也向學生承諾,幫他們“擺平”家長。通話時,我做到兩點:1實事求是地向家長匯報這件事。2讓家長也能心平氣和地面對這件事。家長同意后陸續來到學校,我把想法和家長簡單溝通一下,他們就按我的路子把孩子領回了家。

篇2

1.和諧校園的基本內涵

和諧作為一種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精髓。就傳統文化的和諧精神而言,是指事物協調、均衡、有序的一種發展狀態。作為一種存在的發展狀態,和諧社會總體上包括三個方面的和諧:一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二是人與人的和諧;三是人與自身的和諧,即以“和諧人”建設為和諧社會建設的中心環節。作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諧校園應以和衷共濟,內和外順、協調發展為特征,是各種校園內部與周邊要素的整體優化的系統。

2.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內涵

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具有十分深刻而豐富的內容,它的基本內涵包括:一是人的個性充分展現和自由發展;二是人的需要得到充分滿足;三是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四是人的社會關系和諧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在人的各方面潛能素質不斷得到充分發揮的基礎上實現人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的全面實現。

3.和諧校園與人的全面發展之間相互關聯

和諧校園作為和諧社會的重要子系統,和人的全面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和諧校園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條件和基礎,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只有校園內部與周邊合理和諧,才能培養出“學會鍛煉、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交往、學會合作”“身心健康、基礎扎實、思維靈活”的全面發展的人。

建設和諧校園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

建設和諧校園是落實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需要。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中,大學在確立人的知識價值、思想標準、文化坐標、人文理想以及行為規范等方面均擁有不可代替的重大重用。因此,面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主戰場,充分發揮學科交叉綜合、人才資源豐富、科研氛圍寬松、學術交流活動等優勢,大學就可以在發展先進生產力、夯實構建和諧社會所需的物質基礎方面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建設和諧校園,著力做好人的發展與學校發展的和諧,校園文化環境設施與學校發展的和諧,法制與法治的和諧,校園內與外環境的和諧。營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圍,讓大學生在這個氛圍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去升華人格、完善自己,充分體現了高等教育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價值內核。

建設和諧校園是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大學是整個社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個國家和民族高素質人才的源泉,所以大學應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起骨干和帶頭作用,走在前面。一方面,構建和諧社會將為建設和諧高校提供持續有力的動力和良好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實現校園和諧將直接為和諧社會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

社會主義和諧校園的目標是推進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在當今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現代化密切相關。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黨所承擔的推進中國社會進步的歷史責任,要“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我們民族的復興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旺發達迫切需要大學生健康成長,順利成才,即需要大學生全面發展,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因此,建設和諧校園,創造教育、科學、文化以及政治和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其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現實性要求。社會現代化依賴于人的現代化,現代化的人就是現代全面發展的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密切聯系。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時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也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過程。我們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戰略人才資源,在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中將發揮重要作用,時代和現實都要求他們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建設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的社會主義和諧校園

我們應積極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營造健康、和諧的校園環境,科學、有效地開展社會主義和諧校園建設工作。

1.構建校園貧困學生情感服務保障體系

近年來,社會日趨勢利、浮躁,把金錢作為衡量和評價一個人的主要乃至唯一的標準,在一些地方,社會風氣甚至“笑貧不笑”,在這樣的社會氛圍里,貧困生感到“極度自卑”也就不難理解了。因此,在加強對貧困生“獎、貸、扶、補、減”的資助工作的同時,開展全校范圍的“貧困教育”、情感教育及感動教育,培養同學之間的關愛心,孕育同學們的社會責任心。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培養他們的進取心和愛心,在和諧的愛的氛圍下幫助貧困生自強自立成長成才。

2.構建校園心理健康教育及保健體系

大學生在人格成長過渡時期不可避免地會在學習、就業、經濟和情感等方面遭遇壓力,從而產生心理問題。近年來由于這些方面所引發的學生休學、出走、沖突甚至自殺與兇殺等事件屢屢發生。因此,高校須營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圍,引導他們完善自我健康人格,從而形成全員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的新格局,使學生擺脫只有有心理疾患的學生才接受心理教育的老思想,最終能自覺地接收心理健康教育,在生活中能夠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十分注重學生人格的“預培育”工作,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自組建以來,已通過及時、經常、高質量的輔導、咨詢和治療服務,幫助不少學生克服了心理困擾與人格障礙。我院還把心理健康教育與人格培養工作融入了日常教學、網絡校園與社團活動中,逐漸使校園第一、第二乃至第三課堂(網絡課堂)成為了心理健康教育與人格培養的陣地。

3.構建校園就業服務與職業指導體系

嚴峻的大學生就業環境、滯后的擇業觀導致了大學生考研族、校飄族人數不斷增多,不僅打破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校園的穩定。因此,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學改革的同時,應該完善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并加強大學生職業指導教育。積極促進高校與用人單位及大學畢業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培養大學生職業發展主體意識,通過建立職業咨詢平臺與整合社會資源作好職業生涯指導教育工作,幫助大學生了解自己和職業,從而從容地面對學習與生活。就業服務及指導工作作為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發展的核心工作,以“全程、訓練、發展”的新模式貫穿于學院教與學的各個環節:以始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教育課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以工學結合實習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以開展模擬招聘、創業大賽、名企名家論壇等校園二課堂活動指導培養學生的就業與從業能力,以全天候的個人就業咨詢幫助學生解決就業困惑。

4.構建校園文化建設體系

如今伴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社會消極、腐朽思想對校園文化侵蝕十分嚴重,大學生群體中不乏低俗文化趣味和文化傾向。因此以社會主義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引導大學生向健康高雅方向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學的校園文化的建設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硬件建設,根據實際情況營造整潔的校園環境,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更好的設施和條件;另一方面是軟件建設,承接大學校風校史,結合現代人文科技文化發展理念和價值觀,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完善校園志愿服務體系,形成平等、互愛、互助的校園風尚,弘揚科學精神,廣泛開展體育健身運動,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為學生的成長和成才提供更好的環境和氣息。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在新校區建設時就精心打造了別具特色的文化園:篤步庭、闕疑院、格致園、桃李苑、思源居、園方塑,布治學之道。近年來,學院一直積極創新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開展了“雙休日工程”“科技技能節”“文化藝術節”“感動機電”“名家方圓大講堂”“體育文化月”等具有品牌效應和我院辦學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這些活動豐富了學生業余文化生活,加強了學生人文素質、科學精神以及運動拼搏精神,明顯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

5.構建校園綜合治安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