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家庭暴力的看法范文

時間:2023-12-19 17:50: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家庭暴力的看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近年來,__鎮婦聯認真貫徹上級部門的文件要求,以強化服務、依法維權為主線,多措并舉開展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切實維護了婦女兒童合法權益,促進了家庭和諧平安和穩定。

1、加強宣傳,做好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的重要基礎。一是充分利用有線廣播、宣傳欄等宣傳媒介,設咨詢臺,廣泛宣傳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理念和知識。二是積極協調司法部門聯合開展“三八”婦女維權周、法律宣傳咨詢服務日等活動,面向社會,大力宣傳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宣傳《婦女權益保障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動員鼓勵婦女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2、堅持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與整合社會資源相結合。近年來,鎮婦聯與司法、公安、民政等部門的合作越來越緊密,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成效不斷顯現。一是調整了鎮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協調小組,成立鎮婦女兒童法律援助站,在村、社區分別建立家庭暴力投訴站和家庭暴力投訴點,為有效開展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奠定組織基礎。二是與鎮司法所法律援助中心聯手,維護遭受家庭暴力貧困婦女合法權益;與公安派出所聯建家庭暴力 110報警機制,使受暴婦女兒童及時得到救助。

3、堅持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與強化源頭參與相結合。

在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中,婦聯組織充分發揮了網絡的婦女兒童之家陣地、婚姻家庭調解室來矛盾化解和個案維權的作用,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協調、咨詢、指導等各種服務。不斷推進五好文明家庭建設為重點,以加強婦女培訓,提高婦女素質為途徑,從源頭上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發生。一是開展“和諧家庭”、“綠色家庭”、“學習型家庭”、“廉潔型家庭”創建活動,教育引導廣大家庭成員講文明,講誠信,講團結,樹新風。二是舉辦“感動母親”、“孝親敬老之星”等活動,表彰各類典型,倡揚尊老愛幼、夫妻恩愛、家庭和睦。三是與勞動部門開展下崗婦女、流動婦女就業和法律培訓,幫助她們自立,提升自身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成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者。

盡管鎮婦聯在開展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時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實際工作中仍然遇到不少問題與困惑。

1、源頭預防措施還不夠完善。針對產生家庭暴力的原因,如男尊女卑傳統觀念影響,草率婚姻引發家庭矛盾,婚外情導致家庭暴力、經濟問題、社會問題等等。此外,社會上仍然存在“夫妻床頭吵架床尾和”、“清官難斷家務事”的現象,不少受害婦女法律知識缺乏,法律意識淡薄,自我維權能力較低,特別是當她們受到暴力侵襲后,并不想以離婚來遠離家庭暴力。

2、制裁體系還不夠健全?,F階段,我們對家庭暴力的處罰依據主要是《治安管理處罰法》,只有在達到輕傷害以上的程度時,才能采用拘留或以上的處罰。但是,由于家庭暴力的傷害程度普遍達不到輕傷害,這樣就使對于一般性的家庭暴力處罰停留在說服教育上,對于“冷暴力”(即精神虐待)更是無所適從。

3、跟蹤服務成效還不夠明顯。由于家庭暴力案件存在反復性、長期性,基層婦聯組織在家庭暴力維權時應進行階段性指導,定期回訪。但是,現階段婦聯維權只限于當事人的上門求訪,一事一受理,一次一辦,事后如何、當事人的婚姻發展狀況如何卻不得而知,不能為受害者提供及時有效、全方位的援助,使家庭暴力在隱蔽性狀態下長時期存在。

反對家庭暴力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社會工程。預防暴力發生、制裁施暴者、向受害人提供各種形式的援助和保護,是反對家庭暴力的三個重要環節,缺一不可。這有待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參與,更需要基層婦聯組織進一步發揮職能作用,下大力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1、加大宣傳培訓力度,源頭預防家庭暴力。要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現象,最關鍵的問題是轉變社會對家庭暴力的基本看法。通過廣泛的、多渠道的教育宣傳和培訓,讓全社會知曉家庭暴力并不是個人和家庭間的私事,而是一種嚴重侵犯人權、違道德的犯罪行為。一是加強倫理道德教育。要通過創建“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等活動,開展多形式、多途徑宣傳教育,使之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二是加強普法知識宣傳。聯合相關部門利用“三八”、“11.25”、“12.4”重大節慶日對廣大群眾進行法制宣傳,通過開展法律進農村、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家庭活動,以舉辦培訓、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形式為載體,向廣大群眾宣傳法律法規和家庭暴力有關知識,幫助婦女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勇于與暴力行為作斗爭。三是加強各級各類培訓,提高維

護婦女權益的意識。加強對家庭暴力案件中的施暴者的培訓,只要有家庭暴力案件發生,就要強制施暴者到指定地點進行一定時間的法律知識培訓,使其認識到自己錯誤。開展婦女素質培訓,鼓勵女性特別是貧困婦女、流動婦女通過各種渠道,增強文化素養,掌握就業技能,提高家庭、社會地位。2、加大部門合作力度,抵制家庭暴力。執法部門的干預是制止家庭暴力的最有效途徑。鎮婦聯要善于取得這些部門的支持和配合,積極構筑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社會工作機制。一是構建有效的反家庭暴力預警機制。結合“零家庭暴力村、社區”的創建,建立以生產組組長牽頭的村信息員隊伍,及時觀察有家庭暴力隱患或傾向的家庭,進行全程跟蹤調解,預防矛盾激化,防患于未然。二是推動相關政策的指導和完善。針對婦女權益受侵特別是婦女遭受家庭暴力、婦女勞動權益保障、弱勢婦女群體救助幫扶等問題,聯合勞動、工會、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門進行調研,提出相關措施和建議并協調有關部門加以落實。充分利用婦聯平臺參政議政,參與推動地方性反家庭暴力法規政策的制定完善,為制止家庭暴力提供制度保證。

篇2

關鍵詞:家庭暴力;主體關系;家庭成員;親密關系

中圖分類號:DF5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2.04.03

施暴人與受害人之間關系的特殊性,使家庭暴力從普通侵權行為中剝離出來;從而探究家庭暴力主體關系的具體內容,是準確界定家庭暴力概念內涵的前提。我國現行司法解釋將該關系界定為“家庭成員”,過于籠統模糊,不利于司法適用;然而學界雖對其多有詬病,但卻并不忍心廢棄“家庭成員”的概念,僅在其基礎上進一步做出闡釋;一時間說法紛紜,莫衷一是。關于家庭暴力主體范圍的界定,學界并未跳出“家庭成員”的范疇;大部分學者認為具有戀愛、同居等親密關系的當事人之間應準用家庭暴力防治法的相關條款;但反對的學者認為其可能對民法上“近親屬”的概念造成沖擊。(參見:陳葦,李欣.中國法學會婚姻家庭法學研究會2010年年會綜述[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1,(1):119.)

下文筆者將通過對家庭暴力主體關系四種模型的構建,在對“家庭成員”概念證偽的同時,期冀從純理論的角度對家庭暴力的主體范圍做出準確界定。

一、概念假設:“親密因素”與“共居因素”

區別于普通侵權行為,法律之所以為家庭暴力設定了特別規則,并給予家庭暴力受害人以特別救濟,其考慮的因素主要有二:

第一,與建立在陌生人基礎上的普通侵權行為主體相對,家庭暴力主體之間往往具有特定的親密關系,尤其體現為配偶關系與血親關系,但絕不僅限于此。這種親密關系至少導致了下述后果:(1)其所具備的倫理性在施暴人與受害人之間(或許還包括其他旁觀者,如目睹兒童)建立了一個排斥外界干涉的私域;這道透明的墻不僅在施暴人、受害人以及旁觀者心中根深蒂固,就連公權機關也往往望而卻步。這或許正是實踐中受害人本著“家丑不可外揚”的心態一味忍讓,不愿主張自己的權利;而公權機關則持“清官難斷家務事”的理念怠于干涉的原因之一。(2)夫妻婚后財產所得共同制(法定夫妻財產制)的實施,使施暴人與受害人的財產極易混同;即使并不混同,傳統家庭“同居共財”模式關于我國傳統的“同居共財”模式的論述,參見:滋賀秀三.中國家族法原理[M].張建國,李力,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所遺留的影響也使受害人缺乏要求施暴人承擔經濟賠償責任的動機。故而在施暴人與受害人存在某種親密關系的情況下,法律對其特別規制始得必要;筆者姑且將其稱之為法律對家庭暴力特別干預的“親密因素”,即家庭暴力的“身份性”。

第二,家庭暴力發生時,施暴人與受害人通常共同居住在同一居所之內,形成了共同居住關系(筆者這里并未專指共同生活關系);該居所應同時滿足持續性與封閉性兩個條件。法律對這種共同居住關系中的暴力行為進行特別規制的必要性在于:(1)由于施暴人與受害人共同居住于某一特定封閉居所,使得暴力行為具有不易為外界察覺的隱蔽性特征。其危害最為明顯地體現在家庭暴力受害人往往難于舉出證據證明自己遭受暴力的事實,從而在民事訴訟(特別是離婚訴訟)中處于極端不利的低位。(2)受害人對特定居所經常產生依賴(也可以稱之為歸屬感),也大量存在受害人除此居所外將無家可歸的情況(這也是有學者提議建立受暴婦女庇護所的原因之一)。鑒于此,即使受害人白天遭受暴力而離開居所,晚上仍迫于無奈地回此居所與施暴人同住,重新回到其控制之下;此不僅助長了施暴人的囂張氣焰,更可能使受害人逆來順受或遭受再度傷害。因而暴力行為發生時,共同居住于某一特定居所也成為了家庭暴力應予特別調整的重要理由之一,這里筆者姑且將其稱之為“共居因素”,即家庭暴力的“地域性”。

這里要注意的是,不能將“親密因素”與“共居因素”相等同,同時也不能將二者完全割裂開來;兩個因素之間既有專有部分,又有共有部分,實為交叉關系。如圖1所示,A區為“親密因素”;B區為“共居因素”;C區為A區與B區的交集(A∩B),即既滿足“親密因素”又滿足“共居因素”的區域,這里筆者不妨將其稱之為“依賴因素”。

二、家庭暴力主體關系模型

這里所稱的關系即指施暴人與受害人之間的關系,即家庭暴力主體之間的關系。初構

(一)“親密關系”

關于“親密關系”一詞學者早已使用,在這里筆者界定“親密關系”的范圍與其他學者有所不同。(參見:王向賢.親密關系中的暴力——以1015名大學生調查為例[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8:1.)

模型(A)

篇3

(一)歷史因素

傳統男尊女卑、夫權至上與現代法制先行、男女平等意識的沖撞中國傳統文化體現了許多人為的差異,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性別的差異。性別差異伴隨著歷史發展、演變,逐漸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對兩性角色、兩性關系、兩、兩性地位的社會刻板印象、社會規范和社會意識形態。將男人和女人的自然差異絕對化、本質化是性別傳統文化的一個突出表現,也是影響人們最深刻的觀念之一。因為傳統文化是依賴個人存在的,傳統性別文化通過性別角色社會化將兩性之間的性別差異灌輸給許多個體,使個體按照其要求來扮演不同的性別角色。歷史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中對家庭暴力、男性特質、女性特質、家庭的定義等傳統文化規范提供了一個適宜的家庭暴力社會環境,建構和影響了男性對女性的暴力?,F代文化對性別角色的重新定位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對男性和女性來說,同樣要經歷歷史性的角色變遷。對于那些受傳統的性別模式影響較深、男性意識較強的男性來說,他們將經歷一個由性別優越到性別壓抑的過渡期,出現傳統文化男尊女卑思想與現代文化男女平等意識的沖撞,傳統文化夫權至上與現代文化法制先行的矛盾,使得家庭暴力這一“古老”的行為發生了表現形式上的轉變,拳打腳踢的身體暴力轉向了冷淡、漠視、疏遠、挖苦等精神上的虐待。

(二)社會因素

1.獨生子女結婚率上升、核心家庭的增多導致家庭支持和救助系統弱化隨著獨生子女結婚的到來,獨生子女組建小家庭后往往更注重個人的發展和生活,以自我為中心、任性好強,不與家人溝通,極少關心他人。在解決夫妻矛盾時,他們往往缺乏調適夫妻關系的能力,誰也不愿意主動道歉、首先與對方說話,而更傾向于采取冷處理的方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家庭冷暴力的產生正是夫妻雙方缺少溝通的結果。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人們追求獨立望的增強,家庭結構呈現出由大變小,由復雜變簡單的過程。由三代人共同生活的主干家庭逐漸減少,而由一代人或兩代人組成的核心家庭逐漸增多。在傳統的幾世同堂的大家庭中,夫妻之間的矛盾能夠及時被家人發現并在家人的調解下及時化解,而現代核心家庭則缺乏這種調解和緩沖機制,當事人原本可尋求的家庭調和與救助體系相應弱化,在小夫妻產生矛盾時,誰也不愿退讓、不愿溝通,長時間對峙、僵持,常常使簡單問題演繹成復雜矛盾,小問題發展成大糾紛,結果愈演愈烈,直到無話可說產生家庭冷戰。

2.豐富的現代社會交往方式,凸顯了夫妻情感交流的相對匱乏科技的進步,電腦網絡的發展,豐富了人們的社會交往方式,QQ、飛信、微信等新的交往方式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改變著人自身,人與人之間通過網絡就可相互溝通。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習慣在網絡這個虛擬環境中去尋求解脫。所以,當夫妻之間出現問題時,更喜歡沉溺在網上和陌生人傾訴和溝通也不愿意和對方當面訴說,過去夫妻以家庭為中心的活動范圍被打破,男女雙方都在尋求一種突破家庭生活的個人身份,建立各自的社交網。建立在血緣關系之上的親屬頻繁往來的初級社會交往方式逐步轉向因業緣關系和興趣愛好而結成的新的社會交往網,交往范圍得到前所未有的擴展和延伸。交往方式的變化使得家庭結構變得松散,業緣關系顯得更加緊密。人們投入工作、學習和社會活動的時間、精力逐漸增加,使得夫妻共處的時間縮減,感情溝通和信息交流的機會減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夫妻的情感交流,為家庭冷暴力埋下了隱患。

(三)經濟因素

夫妻雙方收入的變化,引發夫妻的家庭權力之爭夫妻雙方的經濟收入狀況,直接影響了他們在家庭中地位?,F代社會的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獨立工作的比例越來越高,其經濟地位和家庭地位不斷上升,女性控制家庭主導權的欲望日益增強,這就與傳統的男性家長權威發生了沖突。這種矛盾和沖突常常表現為言語沖撞和精神對抗。一方面,女性經濟地位的確立意味著傳統性別神話的解構,當代女性致力于建構男女平等對話的家庭互動模式,也迫使男性重新審視男女關系。然而,在傳統封建殘余思想的影響下,不少男性還是難以完全擺脫大男子主義的觀念,甚至拼命想要維護自己正在失落的權威。當家庭糾紛發生、妻子不隨其意,有逆反情緒或反抗行為,男子便認為這破壞了自己的家庭權威形象,危及了自身的戶主地位,迫于法律的約束不能使用身體暴力的情況下,以漠視、疏離等方式作為懲罰手段來達到控制妻子、捍衛大丈夫“尊嚴”、重塑自己的家庭權威、鞏固自己家庭地位的目的。另一方面,知識女性經濟上的獨立,提高了她們的自我意識和家庭地位,使得女性能夠挺直腰板做人。對于在男女平等的呼聲中成長起來,并且依托經濟支撐而擺脫了被支配境地的當代女性來說,她們有了維護自身權利的底氣,一改傳統女性軟弱的特質,不愿意主動讓步以求和解,反過來,還可能針鋒相對,以牙還牙。另外,一些女性為了強化自己的家庭地位,也時常成為家庭“冷暴力”的制造者和升級者。一場沒有硝煙的家庭決斷權、發言權、指揮權的爭奪在無聲無息中悄然進行著。于是,在權威與反權威、控制與反控制的對峙和較量中,“冷暴力”不斷升級。可以說,“冷暴力”的產生是與婦女地位的上升聯系在一起的,是男女雙方家庭權利之爭的產物。

(四)文化因素

文化程度的提高使家庭暴力的形式由“熱暴力”轉為“冷暴力”隨著人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文明程度不斷增強,處事更理性,守法維權意識也在增加。人們開始顧忌“君子動口不動手”的古訓,在處理夫妻矛盾時有意識地盡量避免采用拳腳相加的粗暴方式,而采用一種冷落、漠視、疏遠對方的冷暴力形式。所以說,發達城市和知識分子家庭更容易發生冷暴力,冷暴力是一種“文明病”。隨著社會的發展,跨地婚姻、跨國婚姻已經越來越多,各地的人文習慣差異很大,一起相處的兩個人,如果沒有辦法接受對方的文化背景,就很容易出現隔閡,如果沒有及時溝通就會造成語言交流的降低甚至暫停,最終出現冷暴力。

(五)心理因素

工作壓力的增加,調試能力的相對不足引發心理健康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擁擠的生存空間、復雜的人際關系、快節奏的生活和無休止的競爭,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壓力大大增加,心理動蕩明顯增多。很多人過著雙面人的日子。在公司老板、同事面前謹慎、謙和,不能發泄的不快只有在下班后帶回家,在家里可以肆無忌憚的宣泄,可以不說話、不做事、發泄不滿、借機撒潑耍賴、惡語相向,這樣肆無忌憚地放縱自己,在最熟悉的人面前釋放自己人性中最隱蔽的一面。

(六)法制因素

相關滯后的立法及法律意識的增強助長了家庭冷暴力的發生

1.目前我國法律對冷暴力無明確規定,預防和制止家庭冷暴力的懲罰措施還僅限于道德的層面。遭遇冷暴力的受害人如報警,警察也因找不到根據無法治安處罰;如到法院提出離婚,并請求賠償,在取證時又會遇到困難;我國《婚姻法》中規定的家庭暴力雖然包括肉體上和精神上的暴力兩類,但《刑法》對精神上的家庭冷暴力并沒有相關規定,形成了法律漏洞。這使得家庭冷暴力超然于法律,不受拘束,這也是造成家庭“冷暴力”上升的重要原因。

2.隨著法制宣傳和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施暴者意識到實施身體暴力易遭輿論的譴責,可能被訴諸法律,這都不同程度地制約了身體暴力的發生;而家庭冷暴力常常表現為夫妻雙方缺乏溝通和語言交流,對對方冷落、漠視,很難界定他是性格孤僻還是有意實施家庭冷暴力的精神虐待;家庭冷暴力所侵犯的直接客體是受害人的心理和精神,精神世界是人的主觀意識,缺乏外在表現和測定標準;加上冷暴力是一方消極的方式對家庭成員實施的精神上的傷害,它沒有傷痕,不見鮮血,無法作傷情鑒定,沒有明顯的發展過程,不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因此隱蔽性很強,舉證難度較大,讓施暴者承擔法律責任較難。加上部分人對于家庭冷暴力沒有意識到是對自身的巨大傷害,有的認為這不是家庭暴力,使得冷暴力愈演愈烈。

總之,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夫妻更加關注精神生活質量,因情感需要而產生的家庭矛盾日益增多,因此,預防和制止家庭冷暴力,不僅僅是個人和家庭的私事,而且是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

二、預防和制止家庭冷暴力的法律對策

(一)在現行法律中加入冷暴力的規定或制定專門的《家庭暴力防治法》

從目前家庭冷暴力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看,我國出臺預防和制止家庭冷暴力的專門法是根本途徑。但是介于條件不成熟時可以先在現有婚姻法或司法解釋中加入家庭冷暴力的界定、對家庭冷暴力的構成等做出明確規定,使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時有法可依。

1.明確家庭冷暴力的含義

目前關于家庭冷暴力的含義有多種看法,筆者認為家庭冷暴力法律上的定義,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家庭冷暴力是一種精神暴力,但冷暴力對人的傷害不同于由于身體暴力或其他侵權行為所導致的精神損害,它不是其他侵權行為產生的附屬結果,而是一種直接的、故意的針對受害人實施的精神摧殘,冷暴力的直接后果就是使人精神遭受損害。二是冷暴力是一種持續的、反復的對受害者施加的精神暴力,它以消極不作為的方式故意對受害人冷漠、輕視,從而達到使其精神、心理承受巨大壓力的損害結果。介于以上兩點,筆者認為家庭冷暴力,是指家庭產生矛盾時,家庭成員通過非暴力的方式給對方造成精神傷害,通常表現為惡意詆毀、諷刺挖苦、冷淡、漠視、疏遠和放任等行為方式表現的精神傷害。

2.明確家庭冷暴力的構成要件

家庭冷暴力的成立應該具備四個要件①家庭冷暴力的主體是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包括施暴人與受害人。家庭冷暴力只能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其施暴人與受害人之間都存在特定的親屬關系,包括父母子女關系、夫妻關系、兄弟姐妹的關系、祖孫關系、婆媳關系等,其受害者往往是家庭中的婦女、兒童及老人等弱勢群體。②行為人實施冷暴力時具有主觀上的故意。行為人在實施家庭冷暴力時所持的心理態度是故意的,故意對受害者冷淡、輕視、放任、疏遠、漠不關心。③家庭冷暴力侵犯的客體為夫妻或家庭成員間的家庭關系。④家庭冷暴力的客觀方面表現為消極的不作為。

3.立法條件成熟時出臺一部單行的《家庭暴力防治法》

在該法中應將冷暴力作為與肉體暴力和性暴力并列的一個暴力行為予以詳細規定,包括家庭暴力行為的表現及法律責任,家庭成員之間的權利義務,國家反家庭暴力的法律保障等內容。目前全世界約有60多個國家制定了單行家庭暴力法。我國專家已經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暴力防治法》,該法的真正實施將成為解決家庭暴力———包括冷暴力在內的家庭問題的有效法律保障。

(二)冷暴力舉證責任分配上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原則

我國民事訴訟一般采取“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當事人因冷暴力提出訴訟請求時,應向法院提交曾受冷暴力侵害的證據,如病歷本、傷情鑒定書、暴力行為的長期性及其傷情是加害人所致等完整證據,才能使自己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而冷暴力的受害人是原告,通常是弱者,冷暴力的私密性、隱蔽性和不確定性,使得受害者舉證更為困難,常常會因舉證不能而放縱了施暴者,不利于受害者的保護。采取舉證責任倒置,作為受害人的原告對遭受家庭冷暴力而受到傷害的事實舉證,被告對原告所受傷害并非自己所為承擔舉證責任。也就是說,當家庭冷暴力受害人提出受到冷暴力侵害時,如果施暴者不認可自己實施了冷暴力,就得舉證證明自己沒有實施冷暴力,如其不能舉證則認定實施了冷暴力。這樣可以使訴訟當事人合理分擔訴訟風險,提高受害人受保護的機率。

(三)冷暴力訴訟制度采取自訴與強制訴訟相結合

家庭暴力造成嚴重后果通常被納入虐待罪范疇。依我國《刑法》第260條①規定,虐待家庭成員,告訴才處理,只有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的,才由公訴機關提起公訴。一般家庭暴力發生時受害人往往顧及子女、家庭或自己在家庭中的劣勢地位而放棄追訴,不尋求法律的幫助,這縱容了施暴人的加害行為。筆者認為,對非經常性沒有造成嚴重后果的家庭暴力,規定為自訴案件較合適;對經常性嚴重的家庭暴力行為致使受害者精神和心理受到無法彌補創傷的,規定由公訴機關提起公訴。因為經常性的嚴重家庭暴力即使沒有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也嚴重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利益,國家應該對公民的重大利益進行強制性保護。

(四)擴大證據的形式,受害者可以要求適當的精神損害賠償

家庭冷暴力具有隱蔽性,其行為的結果通??床灰妭郏瑹o法做出傷情鑒定,其所針對的對象是人的精神和心理等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這并不等于受害者就無法獲得證據。公安機關的報警、接警、出警記錄、詢問筆錄,以及保存的調解書、保證書、擔保書、物證;醫療機構保管的診療材料、病例、鑒定;未成年子女提供的與其年齡、智力以及精神狀況相適應的涉及家庭暴力的證言等,都可以作為證據采信。筆者認為,法院可以根據受害者的訴訟請求以及原被告雙方的表現判定給予受害者適當的精神損害賠償,使受害者得到救濟,施暴者得到一定的懲罰。隨著我國社會整體文明程度的提高,家庭冷暴力也逐漸成為較為常見的社會現象,因此在法律上明確家庭冷暴力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并對家庭冷暴力采取相關救濟途徑和法律對策,不僅可以完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對家庭冷暴力的受害者的合法權益可以起到應有的保護作用,而且也有利于從法律上有效地遏制家庭冷暴力現象的發生,減少其可能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的危害,從而對社會和諧和安定產生積極的作用。

篇4

    關鍵詞: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立法建議

    為適應改革開放20年來社會發展的新情況,立法機關于2001年修改了1980年的《婚姻法》。修改后的婚姻法從基本原則到具體制度都加強了對婦女、老人和兒童等弱勢群體的保護。其中,離婚損害賠償制度是這方面的一個明顯例證。

    離婚損害賠償的規定濫觴于1907年瑞士民法典,該法第151條規定:(1)因離婚,無過錯的配偶一方在財產權或期待權方面遭受損害的,有過錯的一方應支付合理的賠償金。(2)因導致離婚的情勢,配偶一方的人格遭受重大損害的,法官可判予一定金額的賠償金作為慰撫。繼瑞士民法典之后,大陸法系一些國家(如法國)的民法典引入了該項規定。

    我國2001年修正后的婚姻法在第五章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中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三)實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边@是我國法律關于離婚損害賠償的規定?!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司法解釋一》)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司法解釋二》)就離婚損害賠償的法律適用問題作出了細化的規定。上述立法和司法解釋共同構成了我國目前的離婚損害賠償制度。該制度的確立是我國立法上的一個重大進步,但它還有不足之處。本文擬對離婚損害賠償的理論進行分析,并對該制度的完善提出一點建議。

    一、離婚損害賠償責任的性質

    學界對我國離婚損害賠償責任性質的爭論自該制度在我國確立以來就已存在,有主張侵權責任者,亦有主張違約責任者。

    臺灣學者林秀雄先生把離婚之損害(即離婚時的損害,我們稱之為廣義的離婚損害)分為兩種:一種是離因損害;另一種是離婚損害(我們稱之為狹義的離婚損害)。 [1](P114)其所謂離因損害是指配偶一方導致離婚的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而離婚損害則指由于離婚而對無過錯配偶造成的損害。這種分類法的標準是損害的原因,依此分類法,離因損害的原因在于導致離婚的配偶一方的侵權行為,狹義離婚損害的原因僅在于離婚這樣一個事實。如果說離婚之損害僅包括離因損害的話,那么離婚損害賠償責任屬于侵權責任固無疑問。至于侵犯了何種權利,有學者主張侵犯了無過錯一方的配偶權。[2]另有學者主張侵犯的是對方的人身權。 [3]林秀雄先生認為,夫妻一方的行為可能侵犯對方的生命、身體或人格,也可能侵犯對方的配偶權。[1](P115)這些學者的觀點都有一定道理,都從某一個側面揭示了作為離因的侵權行為所侵害的客體。筆者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給出一個一般性的回答,只能根據具體的情況加以分析。侵權責任說雖然正確地指出了離因損害賠償責任的性質,但是離婚之損害還包括狹義的離婚損害,而狹義離婚損害的原因僅在于離婚這一事實。很顯然,離婚絕不是侵權行為,因此,主張離婚損害(廣義的)賠償責任是侵權責任的觀點至少是不全面的。

    主張離婚損害賠償責任是違約責任的觀點,對離因損害所導致的賠償責任顯然是不適用的,因為前文已經證明了離因損害賠償責任是侵權責任。違約責任的觀點對狹義離婚損害賠償性質的界定是否合適,有待進一步論證。如果把婚姻視為契約,由于一方的過錯行為導致離婚的,由此引起的損害賠償責任的性質可界定為違約責任。關于婚姻的性質理論上一直存在契約說、非契約說和折衷說的爭論。契約說當中雖有不同的分支,但其都是以個人主義為基礎,認為婚姻是兩個獨立主體之間達成的合意。婚姻契約說從一開始就受到了哲學、倫理學的批判。筆者認為婚姻不是契約,理由如下:1、一般契約的內容具有任意性,契約雙方在不違背法律的禁止性規定和善良風俗的情況下可以就契約內容進行任意約定。相反,婚姻的基本內容具有法定性,不允許當事人對婚姻上的義務作出與法律不同的約定。2、契約之債可以讓與、繼承,比如債權讓與、債務承擔等。而基于婚姻所生的債務沒有可讓與性、繼承性。比如夫對妻的扶養義務,不能由他人承擔;同樣,妻對夫享有的扶養請求權也不得讓與他人;妻死后,妻的繼承人也不得要求丈夫對其履行夫對妻的扶養義務。3、契約之債情形下,如果雙方互負同類債務可以抵消。在婚姻關系中,夫妻雙方所負婚姻義務基本上是同等的,但此同類債務不能適用抵消的規定。 4、契約多涉及財產,應適用財產法原理。而婚姻更多地涉及倫理,應適用家庭法法理。既然不能把婚姻視為契約,那么把狹義離婚損害賠償的性質界定為違約責任的觀點就是站不住腳的。

    綜上所述,侵權行為說雖然正確地界定了離因損害賠償責任的性質,但它不足以說明狹義離婚損害賠償責任的性質;違約責任說對此問題同樣無法給出有說服力的理由。至于狹義離婚損害賠償責任的性質,筆者認為這一問題沒有太多的意義,因為如果我們可以確定離婚損害的范圍,在請求權人請求賠償時直接讓有責任者賠償損害即可。

    關于此問題理論上的討論暫告終止,我們再來考察我國的離婚損害賠償制度?;橐龇ǖ?6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此條規定的意義實際上是什么需要我們對其進行解釋。從文義上講,第一種可能的解釋是: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無過錯方可以請求由這些情形產生的損害賠償,條件是這些情形導致了離婚的發生。如果這樣來解釋,那么此條就是關于離因損害賠償的規定。第二種可能的解釋是:有下列情形之一而導致離婚,無過錯方可以請求因離婚所產生的損害賠償。這樣解釋的話,此條就是關于狹義離婚損害賠償的規定。第三種可能的解釋是: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可以請求離因損害賠償,也可以請求狹義離婚損害賠償。這三種解釋的可能,說明了該條文的含義并不明確,必須求之于體系解釋標準來獲得其精確含義。該條位于婚姻法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一章,該章第43、44條是關于家庭暴力、虐待或遺棄家庭成員的救助措施的規定,第45條是關于重婚、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刑事責任的規定。結合這三條規定,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第46條是關于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民事責任的規定,其所謂的損害賠償也是對由于這些行為導致的損害的賠償。因此,我國的離婚損害賠償其實是離因損害賠償。相關的《司法解釋》也可以提供佐證。從《司法解釋一》的相關規定中,可以看出,人民法院只是把離婚作為提出損害賠償的條件。①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對于第46條的解釋和我們提出的第一種解釋是一致的。

    二、我國離婚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

    由于我國的離婚損害賠償實質上是離因損害賠償,而后者屬于侵權行為。因此離婚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要適用侵權行為構成要件的一般規定。依據侵權法一般原理,侵權行為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損害結果、違法行為、因果關系、主觀過錯。離婚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也是以此為基礎來構建的。

    (一)損害結果

    損害結果的發生是賠償的前提條件,明確損害結果對于賠償數額的確定有決定性的意義,因此有必要明確損害的范圍或者損害的計算標準?;橐龇ǖ?6條對此問題并沒有作出詳細規定,《司法解釋一》第28條做了補充,該條規定:婚姻法第46條規定的“損害賠償”,包括物質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因侵害行為有差別,其所造成的損害亦有所不同,我們這里分別論述于下:

    1、在重婚情形下。重婚行為構成了夫妻間義務的違反,主要會造成他方配偶精神上的痛苦。精神上痛苦是極其主觀的感受,別人無從得知,從而精神損害不可能精確計算,只能委之于法官憑借司法經驗,根據行為人的主觀惡意、情節、常理、醫學鑒定等因素予以判斷。至于物質上損害亦非不存在,比如,一方婚外性行為感染性病致使他方身體受到傷害,由此產生的醫藥費。另外,為獲得他方配偶不忠行為的證據而支出的費用亦應計算在內。

    2、在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情形下。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侵犯的客體與重婚相同,其所造成的損害后果與后者造成的結果相類似。重婚造成的結果前文已有詳述,此處不再贅述。

    3、在家庭暴力情形下。這里物質損害主要包括由于身體、精神受到傷害而產生的醫療費,誤工費、殘疾者生活補助費等等。至于精神上損害,同樣應委之于法官依前文所列標準予以確定。

    4、在虐待、遺棄家庭成員情形下。虐待家庭成員的損害后果與家庭暴力情形下的損害后果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5、在遺棄情形下。物質損害主要包括扶養費、家庭生活費當中應由對方支付的部分。精神損害依上述規則予以確定。

    損害除上述所列各項之外,在判決離婚中,律師費、訴訟費也應一并計算。因為這些費用是本不應發生,但由于一方配偶侵害行為導致離婚而產生。

    (二)違法行為依照我國婚姻法第46條的規定,可以構成離婚損害賠償的行為包括: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虐待或遺棄家庭成員。

    1、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我國婚姻法的第46條第一、二項規定了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兩種情形下,受害配偶可請求損害賠償。我國婚姻法理論上和實務上都區分重婚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重婚是指有配偶者又與他人結婚。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是指:有配偶者與婚外異性,不以夫妻名義,持續、穩定地共同居住。兩者雖然在形式上有所差別,但實質上都是對《婚姻法》總則規定的夫妻間忠實義務的違反。忠實義務是婚姻關系的本質,一方違反忠實義務即構成對他方配偶權的侵害。法律列舉重婚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情況下,受害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其本意在于穩定婚姻關系,保護配偶權,防止違反忠實義務的情況發生并在此種情況出現時對受害配偶進行救濟。

    2、實施家庭暴力、虐待家庭成員。婚姻法第46條第三項規定的實施家庭暴力、第四項規定的虐待都構成損害行為。所謂家庭暴力,依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是指: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后果的行為;持續性、經常性的家庭暴力,構成虐待。2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把家庭暴力的對象界定為家庭成員,筆者認為此解釋過于寬泛,依照規范目的應當做限縮解釋。第46條規范的目的是為了對受到侵害的配偶給予救濟。只有當一方配偶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時,法律才有對其進行救濟的必要。如果家庭暴力針對的是子女,或者配偶以外的其他家庭成員,配偶不是直接的受害者,他不能提出損害賠償請求。這時,應由其他家庭成員根據侵權行為法的規定對實施家庭暴力者請求賠償。因此,此處家庭暴力的對象應限于受害配偶。同理,虐待的對象也應限縮為受害配偶。需要指出的是,意圖危害配偶生命的行為在違法性和危害性上比家庭暴力和虐待更強烈,著眼于規范的目的(保護配偶的人身權),應對家庭暴力和虐待作出擴張解釋把此類行為包含在內。

    3、遺棄。婚姻法第46條第四項還規定遺棄家庭成員可訴請離婚損害賠償。和上文所述理由相同,筆者認為,這里的家庭成員同樣應作限縮解釋,僅指配偶。對于何謂遺棄,理論上有不同看法:有認為遺棄是同居義務或扶養義務之不履行;有認為遺棄是指不履行同居義務或家庭生活費用負擔義務。[1](P7~8)筆者認為,婚姻的本質在于雙方共同生活,互相給予對方身體上、物質上、精神上之關愛,凡消極的不履行婚姻基本義務者,皆構成遺棄。比如,一方重病,他方置之不理;一方無正當理由拒絕同居;無正當理由外出不歸,等等。遺棄可能會造成對方身體上、精神上之損害,受害配偶得請求損害賠償。

    (三)因損害行為導致離婚的發生

    我國婚姻法規定,只有因一方侵害行為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才得以請求損害賠償,所以由于加害人的行為而離婚也是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之一。依條文觀之,雖有婚姻法第46條所列情形之一,但無過錯方宥恕對方的侵害行為沒有提出離婚請求的,不得請求損害賠償,這就否定了婚內賠償的可能性;同樣,并非由于這些情形而是由于其他原因(比如受害方的過錯)導致離婚的,受害方亦不得請求損害賠償。

    (四)主觀過錯

    我國有關離婚損害賠償的規定沒有明確指出行為人的主觀狀態。但是由于離婚損害賠償責任是侵權責任的特殊形式,在法律對前者規定不完善的時候應該適用后者的一般規定。因此,可以認為離婚損害賠償責任的承擔者應在主觀上具有過錯。一般侵權責任當中只要求行為人有過失即負賠償責任,這對于離婚損害賠償能否適用不無疑問。從前述離婚損害的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來看,只有故意才能構成這些侵害行為。

    婚姻法第46條規定“無過錯”的配偶有離婚損害賠償請求權。這里所說的“無過錯” 指的是對什么無過錯,需要進一步明確。我國多數學者認為,這里的“無過錯”應指該方配偶沒有實施《婚姻法》第46條規定的4種法定違法行為。[4]筆者對此不敢茍同。有兩種解釋可以符合條文中“無過錯”的字面意思:第一,對離婚的發生沒有過錯;第二,對侵害行為的發生沒有過錯。這兩種解釋哪一種更符合立法的本意,需要依據規范目的繼續解釋?;谇懊娴恼撌觯覈碾x婚損害賠償實質上是離因損害賠償,旨在對因一方配偶的侵權行為而導致離婚的受害配偶進行救濟?;诖四康?,損害賠償請求權不應該建立在權利人對侵權行為的發生無過錯的基礎上,只能建立在受害人對離婚的發生無過錯的基礎上。因此,第一種解釋更能契合立法者原意,符合該規范的目的。從而,如果受害人的有責行為導致對方請求離婚,則其不能依據該條要求對方(該方實施了婚姻法第46條規定的行為之一,且該行為的受害人以此為依據請求離婚)給予賠償。

    以上論述了我國離婚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離婚損害賠償,即離因損害賠償是侵權損害賠償的特殊形態,本應由侵權法加以規范,但是由于我國侵權法并不發達,暫且由婚姻法對此進行規范并無不可。但從法律體系的邏輯性出發,在將來的民法典制定時應把婚姻法的這條規定吸收到侵權行為法中。

    三、狹義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缺失

    (一)構建我國狹義離婚損害賠償的必要性

    依據林秀雄先生對離婚之損害的區分,我們在第一部分中對我國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性質進行了分析,得出了我國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實質是離因損害賠償制度。這項制度解決的問題是對因侵權行為受有損害的無過錯配偶提供救濟。對無過錯配偶來說,損害可能不止這些,離婚本身還可能帶來其他的損害,如扶養請求權的喪失、基于夫妻財產契約所生利益的損失等等。這些損害的救濟僅靠離因損害賠償是不夠的,因此有必要在離因損害賠償制度之外建立狹義離婚損害賠償制度。

    (二)相關立法例

    1、瑞士民法第150條第1項規定:因離婚,無過錯的配偶一方在財產權或期待權方面遭受損害的,有過錯的一方應支付合理的賠償金。

    2、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1056條規定:(1)夫妻之一方,因判決離婚而受有損害者,得向有過失之他方,請求賠償。(2)前項情形,雖非財產上之損害,受害人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但以受害人無過失者為限。(3)前項請求權,不得讓與或繼承,但已依契約承諾或已起訴者,不在此限。

    3、法國民法典第266條規定:在因一方配偶單方過錯而宣告離婚的情況下,該方對另一方受到的物質上與精神上的損失,得受判處負損害賠償責任。但是,另一方配偶僅在進行離婚訴訟之時,始得請求損害賠償。

    (三)上述立法例之比較

    1、財產損害賠償范圍的比較。

    就損害賠償的范圍而言,瑞士民法規定的財產賠償范圍最為明確而且寬泛,該法區分了狹義的財產損害和期待權損害。期待權損害的范圍包括了“因扶養請求權、夫妻財產所生之收益(此為現實損害)、法定繼承權、夫妻財產契約、遺贈所生之利益(此等利益為若不離婚則可能取得之利益)之消滅所生之損害。[1] (P135)

    我國臺灣地區民法未明確規定財產上損害的范圍,在臺灣學界對此有很大爭議。有學者主張“損害賠償之范圍,不但確實已發生之損害,而且包括可預期利益之喪失,例如,配偶所有之期待權之喪失,亦在賠償范圍之內,但贍養費、配偶之遺產繼承權及關于夫妻財產關系之期待權(對于配偶財產之使用收益權,日常家務權等),宜解釋為不屬本條之損害賠償之內”。[1](P135)史尚寬先生認為,所謂損害,謂因判決離婚所受之財產上損害,其中如夫或妻之生活保持請求權(民法1026條、1037條),基于夫妻財產法之請求權(例如夫對于妻的財產之用益權)(民法1019條),夫妻各得共同財產之半數(民法1040條),基于夫妻財產契約之請求權(例如依夫妻財產契約約定,妻得對于夫妻財產為盈余分配之請求或變更共同財產之分配比例),均因離婚而受損害。離婚訴訟費用,亦可解釋包括在內。他如因強制的夫妻財產侵害所受之損失,因謀殺或虐待而致勞動能力之減少,皆屬之。[5](P518)另有學者認為,繼承權之喪失亦應包括在內。[1](P135)林秀雄先生認為:繼承權屬于期待權,將來能否具體實現尚未能確定,亦即縱未離婚若早于他方配偶死亡,基于同時存在之原則,亦不能繼承他方配偶之財產,因此,將之列入損害賠償之范圍,并不妥當。同理,因遺贈所受之利益,亦不屬于財產上之損害……由上所述,關于離婚之財產上損害之范圍,似以采狹義說為宜。[1](P136)

    法國民法就財產損害的規定與我國臺灣地區基本相同,沒有明確物質損害的范圍。

    筆者認同狹義說的觀點。

    2、財產損害賠償適用的主觀條件比較。

    依瑞士民法,“無過錯”之配偶可以請求“有過錯”之配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這就意味著如果雙方對離婚的發生都有過錯,則任何一方均不能請求對方承擔賠償責任。因此,一方無過錯和另一方有過錯是財產損害賠償適用的主觀條件。

    依臺灣地區“民法”1056條第1項規定,只要因離婚受有損害,不論主觀上是否有過錯,皆得以向有過錯之對方請求損害賠償。也就是說,臺灣地區“民法”不考慮請求權人的主觀狀態,只要是一方有過錯導致離婚的,對方就可以成為請求權人,不論后者對導致離婚是否有過錯。若請求權人對導致離婚也有過錯,則“對方亦得提起訴訟請求損害賠償,與相當數額之范圍,互相抵消。此點與瑞士民法不同。

    依法國民法,離婚損害賠償成立的條件是一方的過錯行為導致離婚的發生,而另一方對離婚無過錯。此點與瑞士民法相同。

    對此問題,筆者認為瑞士民法和法國民法較之臺灣地區“民法”更簡潔,沒有必要賦予兩個都對離婚有過錯的人該項以保護無過錯方為目的的權利。

    3、精神損害賠償的主觀條件比較。

    依瑞士民法,無過錯方僅得請求物質損害賠償,至于精神損害賠償并無明文規定。

    依臺灣地區“民法”,只有受害人無過失時,才得向過錯方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在解釋上,“無過失”應指于受害人方面,無獨立的有責離婚原因,而非對離婚原因的發生無過錯,因為依后者來判斷的話,對受害人過于嚴酷。[5](P519)

    依法國民法,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要件包括,一方的過錯行為導致離婚,而另一方無獨立的有責離婚原因。此點與臺灣地區“民法”相同。

    4、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否適用于協議離婚的比較。

    依瑞士民法,在這個問題上不區別判決離婚還是協議離婚,一律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臺灣地區“民法”明文規定“因判決離婚受有損害者”,表明離婚損害賠償僅適用于判決離婚而不適用于協議離婚。關于此點受到了臺灣一些學者的批判。林秀雄先生謂:蓋離婚不應因判決離婚或兩愿離婚之不同而異其效力。損害賠償之協議與離婚之協議,理論上完全是兩回事。若因一時之行動而協議離婚,依民法第1056條之規定,無任何事后救濟之余地,此對于受損害之一方配偶,未免太過苛酷。[1](P116)

    法國民法在此點上與臺灣地區的規定相同,僅在“離婚訴訟之時”才得提起。

    四、立法建議

    (一)離因損害賠償制度的完善

篇5

挪威,位于斯堪蒂娜維亞半島西端,國土面積38萬多平方公里,全國人口不到500萬,首都奧斯陸的人口有50萬左右。挪威的官方語言是挪威語。不過,英語的普及程度很高。在我所到之處,只要與對方用英語交談,無論年長年幼都能開口說上幾句。當然,政府、大學、研究機構中工作人員的英語水平更高。但是,對于文本研究來說,用寫就的挪威學者的論文及專著很少見到;打開相關網站,查詢挪威現行,譯成英文的只有兩個:一是1814年5月17日頒布的《挪威憲法》,另一個是1978年6月9日頒布的《挪威男女平等法》。因此,了解挪威、研究挪威有關婦女人權保障的立法與實踐的主要,就是與有關人員用英語做面對面的訪談。在為期半年的客座研究期間,我共訪談8次,接受訪談的人數有12名,他們是議會執政黨成員、政府官員、心理師、研究人員、女權主義者及警察。其中,對現任男女平等事務督察官克里斯?。棵桌↘ristinMile)的訪談,使我對"男女平等",這個已經作為當今絕大多數國家法律基本原則術語的法律含義,有了新的理解。

對克里斯丁的訪談,是2002年2月28日上午10點在她的辦公室進行的。她看上去有40多歲,偏瘦的體形完全超出我先前的想象,不過,那雙炯炯的目光透出她的干練與曦智。(?)我們已經在月初挪威人權研究所舉辦的"警察如何干預家庭暴力-中國和挪威的看法"研討會上認識了。所以,見面無需過多介紹與寒暄,直切主題,圍繞著《挪威男女平等法》和督察官的工作,聊了近2個小時。

一,法律保障下的男女平等(GenderEqualityUndertheLaw)

被挪威人驕傲地稱為"挪威模式"的男女平等保障機制的首要組成,就是1978年頒布,1979年1月實施的《挪威男女平等法》(NorwegianGenderEqualityAct)。

該法共22條。根據第1條"本法以促進男女平等,特別以提高婦女地位為目的。"的規定,它的目的具有雙重性:一是,消除包括家庭在內的生活各個領域里的性別歧視,保證男女在參政議政、就業、和勞動報酬這些公共領域中的平等;二是,和改變公眾對男女在社會和家庭中角色的態度。

在講到挪威頒布男女平等法的背景時,克里斯丁提到:

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歐洲所有國家展開的婦女運動,對挪威社會的影響之一,就是導致了男女平等法的出臺。1971到1972年間,第一個制定男女平等法的立法建議案提出。從開始醞釀到議會決定立法,經過了長達八年的時間。醞釀這一法案之初,議會中展開了激烈討論,焦點不在于制定這個法案的必要性,而是如何制定它。是制定反性別歧視法,還是性別平等法?也就是說,它處于性別中立的立場,還是應該特別關注婦女。盡管最終并未達成一致意見,但是,法案第1條提到,尤其關注婦女地位的提高,是本法目的之一。我認為,承認這點相當重要,因為,這樣一個附加性規定,使促進男女平等成為可能。盡管從法案實施到現在的20多年里,男女平等仍然是男女雙方的事,但是,我們需要花這么長時間,特別關注婦女的地位。

關于男女平等法的適用事項,初讀法案第2條時,第1款"本法適用于任何領域里的性別歧視,……。"與第2款"本法不適用于家庭生活及純私人事務。遇有此類案件,本法第10條提到的權力機關不執行本法。"的邏輯關系讓我不甚明白。一方面,法案適用于家庭生活和純個人事務中的性別歧視。另一方面,它又不在家庭和私人生活領域里執行。負責執行該法的督察官不僅無權處理這方面投訴,而且有義務撤銷這類案件。這似乎是個矛盾。

就這個,我專門請教了克里斯丁。她解釋道:

男女平等法并非僅適用于公共領域,它也適用于私人生活領域。但是,督察官的職責是有限制的,他們沒有權力涉足私人生活領域。法案第2條規定,該法適用于任何領域里的性別歧視。這是一個宣言,性別平等應當是生活各個領域中的一項原則,不僅僅局限于公共領域。承認這點很重要,因為改變社會行為模式的許多工作必須在私人領域里實施。在過去的30年里,挪威的社會生活,包括私人生活,發生了許多變化。人們觀念的轉變非常重要,可是,法案在私人領域里實施并不容易。我的工作范圍是有限制的,我可以有許多意見,可以發表許多看法,但都不是針對個人案件。男女應當共擔家庭勞動,撫養子女,承擔家庭責任,可是,作為督察官,在這方面什么也不能做。

看來,要理解這項規定,必須首先了解挪威的督察官制度。[2]

二,男女平等事務督察官-男女平等法的主要執行機構(GenderEqualityOmbudsman-theMainExecutiveBodyfortheAct)

督察官制度,在北歐國家中有著深厚的傳統。1809年,瑞典根據其憲法設立了司法督察官。[3]在挪威,督察官制度的建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事。1962年挪威議會通過一項法案,設立"議會督察官"。議會督察官的任務是對公眾投訴和控告的有關中央和地方政府管理中存在的不公正、腐敗以及不公平對待進行調查。這之后,挪威還設有人權督察官等不同類型的督察官。盡管如此,他們都有著一些共同特征:"他/她是'民眾的保護人',職責是處理公眾有關政府機關不公正、濫用行政權力的投訴,并對此進行調查。必要時,提出改進行政管理的批評意見或者建議。"[4]

基于這一制度,1978年男女平等法規定,設立男女平等事務督察官,負責法案的實施。

男女平等事務督察官由國王任命,任期6年。第一任督察官是1979年任命的??死锼苟∈堑谒娜危?000年6月30日上任。她本人是一位獲得奧斯陸大學文憑的律師,曾在勞動監察署(theDirectorateofLaborInspection)、移民事務署(theDirectorateofImmigration)工作。對于男女平等事務,她并不陌生。早在高中時期,她就從事過與男女平等問題有關的工作。1995年,她申請到男女平等事務副督察官的職務,協助前任督察官安妮?利塞?萊爾工作。在談到當年申請副督察官職務的原因時,克里斯丁說,"我喜歡從事接觸實際案件、處理個人和組織投訴的工作,督察官工作的責任和負有挑戰性深深吸引著我。"所以,當安妮2000年4月辭去督察官職務,就任司法部副部長后,克里斯丁就成了這個職務的最佳人選。

男女平等法規定,督察官的職責主要有兩項:一是,確保法案各項條款得到遵守。具體來說,就是受理各種與男女平等事務有關的申訴,并調查這些案件。她/他也可以主動展開對某些案件的調查。二是,通過文章、會議、講座、訪談等方式,向政府機構和公眾提供有關該法案和實施情況,以及督察官制度及其工作的信息。所以,督察官是個公眾人物,經常出現在媒體上。

按照規定,督察官在處理投訴時,首先寫信給對方當事人。如果雇主在接到監察官的信后,觀念和態度轉變,改變了先前的做法,那么,這個案件就結束了。對于那些不能一下解決的案件,督察官也在當事人之間調解,盡力使他們達成和解協議。但是,調解不是督察官工作的必經步奏。必要時,她可以對案件作出處理決定。但是,她的決定不具有拘束力。如果當事人不遵守這個決定,有權向男女平等申訴委員會提出申訴。[5]

問到克里斯丁上任以來的工作,她如數家珍般地抖開了話匣子:

去年(2001年),一共有350件投訴。大部分是有關工作場所的性別歧視。許多投訴涉及就業問題。當然,同工同酬在挪威也是個大問題。不過,還有許多投訴不是有關工作場所的,而是其他領域的問題,如,保險的權利,方面的問題。總之,投訴幾乎涉及到所有領域。我們還接到一些男性的投訴,起碼有20%的投訴是有關私人生活的。涉及到父親對子女的監護權,父親產假期間的報酬權,到軍隊服役的權利,等等。除了接到書面投訴,還有許多男人通過電話抱怨。

我緊接著問,接到這類涉及私人事務,象家庭暴力方面的投訴后,您通常怎么處理?

我們要向投訴人講解男女平等法的相關規定,告訴他們如何分擔責任。如果是事務,離婚或者某種事故,我們也向投訴者提供一些建議,告訴他們是找家庭事務所,還是找律師,或者與其他部門聯系。如果他們的問題屬于暴力范疇,我們必須告訴他們去找警察或其他公共機構。這些也是督察官作為公共機構的工作之一。在挪威,所有公共機構都負有責任向投訴者提供,應到那個部門投訴的建議。

我認為,家庭暴力,是有關男女平等的重大問題。如果家庭中還有暴力發生,就意味著男女平等還沒有實現。認識到這點很重要。就我而言,認識到家庭暴力是一種犯罪,很重要。它必須要由警察或法庭來處理。

聯想到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增加了對家庭暴力受害人救助措施的規定,我又問:在挪威,除刑法外,還有哪些法律與防治家庭暴力有關?她解釋道:

我們有婚姻法,還有調整夫妻財產關系的法律。不過,這兩個法律是民事法律。它們對基于性別的暴力或者說對婦女的暴力問題,沒有任何作為。所以,家庭暴力只涉及到刑法。我認為,重要的是依照刑法規定,認定暴力是一種犯罪,一種嚴重的犯罪。與警察和法庭工作相關的機構必須關注暴力問題,它們必須明確有責任將案件提交給警察或法庭。最近的一項立法建議中有一個條文規定,警察有權命令施暴男子離開家庭。

所以,在挪威這項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全社會關注這一問題,推動警察做更多深入細致的工作,推動法庭重視這一問題的嚴重性,當然,也要推動家重視這一問題。我認為,從積極的角度看,我們已經做了許多工作,不過在反對家庭暴力方面,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們有一些從事反對對婦女暴力工作的組織。同時,政治家們也認為暴力是一個性別平等問題。在這方面,我的工作是提供建議,監督警察執行刑法,了解這方面工作的進展情況,但是不處理個案。在私人生活領域里有許多刑事案件。我認為,對我和其他負責性別平等事務的部門來說,關注暴力問題,向政治家施加壓力,促進刑法改革,非常重要。當然,如何幫助和指導受暴者,建立受暴者危機中心,同樣重要。

噢,我明白了!雖然督察官這樣一個"民眾保護人"的準司法性的行政監督機構,不能涉足個人私生活和家庭事務中的男女平等問題,但是,法案確定的非歧視原則,卻是包括家庭生活在內的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中的一項基本準則??梢?,將家庭生活和私人事務包括在該法的范圍之內"是為了社會對此問題的態度,并且對私人生活中發生的性別歧視現象表明政府的觀點。"[6]這正是男女平等法第2條的奧妙所在!

三,非歧視原則下,促進男女平等實現的具體措施(SomeSpecificMeasuresforImprovingGenderEqualityUnderthePrincipleofNon-discrimination)

為在公共領域中,促進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法第3條,明確了"歧視對待"或"區別對待"(DifferentialTreatment)一詞的含義,從而確立了非歧視原則。

所謂"歧視對待"或"區別對待",是指基于性別上的差異,對男女的歧視或區別對待。它還包括事實上導致不同性別之間明顯劣勢地位的情形。(第3條第2款)但是,"符合本法目的、促進性別平等的區別對待,不屬違反上款規定的情形;這還包括基于生理上的性別差異,賦予婦女專門享有的權利。"(第3條第3款)

可見,在挪威,男女平等的法律含義,有多個層次。首先,它是指消除基于性別的歧視性或區別性對待。其次,對不同性別完全同等的對待,但在事實上會導致不同性別間明顯劣勢地位情形發生的,也構成法律上的"歧視對待"。最后,以促進性別平等為目的,對不同性別的不同對待,非但不會造成不平等的后果,相反,會促進男女真正的平等??梢姡瑸楦淖儸F階段婦女在生活中的弱勢狀況,積極行動,采取特別保護措施,不僅不構成對男性的性別歧視,反而是符合非歧視原則要求的必要舉措。

男女平等法確立的反歧視、促進性別平等的舉措,主要體現在如下三方面:

(一),在職業生活領域,"雇主在雇員的招聘、晉升、解雇或者暫時下崗方面,不得違背本法第3條規定,必須男女無差別"(第4條2款)。首先,在招聘啟示中,"禁止使用本工作僅限于某一性別的字眼,或者使用那些使人產生雇主希望或更愿意雇傭某一性別印象的用語。"這樣可以鼓勵男女突破傳統的性別職業分工,自由申請職位。為增加招工過程的透明度,第4條還規定:"未被雇用的申請者,有權要求招工方書面陳述已經獲得該項工作異性的,為獲得該工作所提供的學歷、工作經歷及其它相關資格的證明資料。"同時,"如果在招聘、晉升、解雇或者暫時下崗方面的男女區別對待已經出現,雇主應當證明這并非因為申請者或者受雇者的性別而產生。"

關于男女同工同酬,法案第5條規定,受雇于同一雇主的男女,做同等價值的工作必須獲得同等的報酬。事實上,男女很少做完全一樣的工作,所以,法案使用"同等價值的工作",使得同酬不僅適用于同類工作,那些盡管外部特征明顯不同,但在價值上有可比性的工作,也要同酬。對不同工作價值評估的因素主要有:雇員的受程度,技能和經驗,責任和工作條件等。

(二),在教育領域,第7條指出,"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中使用的教具必須符合男女平等原則的要求。"教具是指用于教學的書籍、錄像帶、錄音帶和電影等,幼兒園中教師帶幼兒所作的游戲,也是教具。這些教具在使用過程中,會對兒童看待男女的社會作用和地位產生重要影響。

(三),關于所有官方機構中兩性代表比例的規定。第21條指出,"在所有官方機構的委員會,董事會,理事會及其他機構中都應當有男女雙方的代表。當某一公共機構任命或者選舉一個四人以上的上述組織時,每一性別的代表都應當至少占到40%,即男女雙方代表都應當有二或三名。"

除男女平等法的上述規定之外,在挪威,當某一行業女性就業大大低于應有比例時,政府就要采用適當的配額制。當然,這一措施也有益于男性。,在與教育和照管幼兒有關的職業中,政府鼓勵男性從事這一職業。所以,在我每天乘坐地鐵去往所工作的路上,常常發現在帶著一群幼兒出游的教師中,有男性幼兒教師的身影。他們對幼兒耐心、細致的看護,絲毫不遜于那些女教師。

督察官對推行上述措施,發揮了積極作用。例如,許多有關歧視懷孕婦女的投訴,常常與聘用有關。在挪威,作為一項原則,雇主不得以女性懷孕或即將休產假為理由,拒絕其工作申請,尤其當某一空缺崗位屬于永久性工作時,這樣的做法即是典型的歧視婦女行為。

2000年,督察官處理了這樣一個案件:[7]某地區的一家公開招聘實驗室工作人員1名。一位懷孕婦女前來應聘,但沒有獲得聘用。醫院在給她的信中說:在她休完產假后,歡迎她申請另一個與實驗室技工工作相似的崗位。這位婦女認為,這封信表明她懷孕和未來的產假,是她沒有得到這個工作的原因。于是,向督察官投訴。

醫院在應辯時,否認他們決定雇傭另一位申請人時,將這位婦女懷孕作為了一個考慮因素。同時,院方還強調他們的實際需要是一位實驗室技工;一個工作崗位的連續性與應聘者應聘后確實在崗,是招聘時必須認真考慮的。督察官據此認定,院方確實將這位婦女懷孕,作為不聘用她的理由。一方面,督察官對雇主認為錄用孕婦比較麻煩,而她又要行使休產假權利,一段時間內肯定不會在崗的事實表示理解,另一方面,督察官又以院方在招聘過程中,并沒有詢問這位申請者打算休多長時間產假為由,反駁院方。并且認為,該項工作當時對她非常重要,因為,她以前的老板破產,解雇了所有員工。她處于一個非常脆弱的境地,無工可做。督察官最終認定,醫院的做法違反男女平等法。

當然,在挪威,其他也在不同方面,對男女平等進行著規制。例如,夫妻雙方休產假的權利由兩項法律來規定:《工作環境法》確立夫妻雙方享有休產假的權利,《國家保險法》則對產假期間男女雙方所享受的津貼待遇,做了規定?,F在,母親全薪的產假為42周,父親的帶薪產假為4周。這一規定對于男性做父親的態度產生了極大。一項統計表明,1997年有80%的父親行使了這項權利,比1992年的2.4%,有明顯增長。[8]在《婚姻法》、《個人姓名法》、《流產法》、《同居法》、《兒童法》中,也有著許多有關私人生活領域中男女平等問題的條款。[9]

四,督察官對男女平等概念的理解(克里斯丁眼中的男女平等AnUnderstandingontheConceptof"GenderEquality"fromMs.Kristin)

在訪談克里斯丁時,我并沒有就男女平等的法律含義,專門詢問過她。但是,當我們談到對婦女的家庭暴力問題時,克里斯丁除了特別強調家庭暴力是有關男女平等的人權問題外,還提到如何保護那些被逐出家門的施暴男子問題。

她說:"我們只有受暴婦女庇護所,還沒有男性危機中心(Men'sCrisisCentre)。我們希望成立類似的中心,保護男性的合法權利。"我隨口問她,你總是持這種性別中立的態度嗎?(Youalwaysholdgender-neutralattitude,don'tyou?)她回答說,"這并不是主要原因?,F實中確實有許多男子需要幫助,我的工作就是努力去呼吁有關部門,確保性別平等。"

當談到男女平等法案實施23年后的效果時,克里斯丁說:

它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尤其在婦女就業問題上。挪威婦女已經享有受到平等對待的權利。我們還有條款規定了官方委員會中男女成員的人數,其中,婦女的人數至少要達到40%.不僅如此,在許多領域,法案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法案實施20多年來也改變著立法。,挪威有關男女平等的立法開始變得性別中立化,更加關注男女平等的一般問題。在我的工作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是提出新的立法建議,不僅僅針對男女平等法,也包括其他領域的法律。不僅我要這樣做,政府所有的部,所有的公共機構都要這樣做。我想,對我來說,或許更為重要的是處理個案,帶動生活發生更大的變化。"

打開挪威男女平等事務督察官辦公室的網頁,在介紹克里斯丁這位新上任的督察官的段落中,我發現了這樣一段對話:

--什么是你所理解的'男女平等'概念?(-Whatisyourunderstandingoftheconcept"genderequality"?)

--對我而言,男女平等是人權。是女性獲得平等對待,和在中享有與男性同等地位的權利。同時,'男女平等'還意味著性別中立,即:它要消除社會中對男女兩性的歧視。盡管我的大量工作是促進婦女的社會地位,但是,男女平等不僅僅是為婦女權利而戰。它就象一個天平,如果不能在兩性間保持平衡,無論哪個性別占據了較重份量,都不能說男女已經平等了。

在男女平等問題上,克里斯丁所持的論點和態度,確實與那些激進的女權主義者們有很大區別。這肯定與她多年來從事性別平等監察工作有直接關系。這不禁讓我想起月初那次研討會上的一幕,當會議人GroHillestadThune女士(她曾經在歐洲人權法院,挪威婦女庇護所工作過,現在在挪威人權所工作。)說到'我們在保護人權的同時,不能侵犯人權'時,立刻得到了許多與會者的贊許。在第三天的挪威考察評估會上,許多中方男性代表認為,她是此次會議、參觀活動中水平最高的挪方專家之一。支持這一觀點的主要論據就是她的如上講話。的確,男女平等,不僅僅在于解放婦女,而是要通過特別關注提高婦女地位的途徑,消除兩性中一方的弱勢,使男女兩性攜手共進,從而實現人類多年的夢想――男女事實上的平等。

注釋:

[1]挪威人權研究所,1985年成立時隸屬于挪威研究委員會;1995年成為奧斯陸大學法學院的一部分;從2002年開始更名為國家人權研究所,隸屬于挪威外交部。

[2]這里所說的督察官制度,在挪語和中都使用著一個詞"Ombudsman",據說英文的Ombudsman源于北歐國家的語言,這與此項制度源于北歐國家不無關系。對"Ombudsman"一詞的中文翻譯,目前有"監察官","督察專員",本文譯為"督察官"。

[3]ArneFliflet:"Ombudsman-AUsefulToolForImprovingPublicAdministrationAndPromotingHumanRights",ModernNorway-AndChina,TheChinesePhotographicPress,1998,P.117.

[4]Supra3.P.120.

[5]男女平等申訴委員會,也是男女平等法設立的執行機構之一。根據該法第11,第13條規定,申訴委員會由7人組成。其中,2名成員由挪威貿易聯合會和挪威雇主聯盟分別推薦任命;主席和副主席由國王任命,但其中一人必須具有能夠擔任法官的資格。其他成員多為律師。委員會受理的案件,可以由監察官提交,也可以是當事人主動要求的。同時,委員會也可以要求監察官提交某些特殊案件。委員會作出的決定具有約束力。其決定的可以是禁止實施與該法相違背的行為,也可以包括采取必要的措施。但是,它無權判定違法行為人,是否給予受害人賠償。

[6]AnneLiseRyel:"EqualityUndertheLaw-theNorwegianModel",ModernNorway-AndChina,TheChinesePhotographicPress,1998,P.134.

[7]該案例來自:

篇6

主題詞:配偶權 離因損害 離婚損害 精神損害賠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下稱《婚姻法》)第四十六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下稱《解釋(一)》)第二十八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等有關規定確立了我國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但現有法律規定不具體、賠償范圍狹窄等立法缺陷,使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存在不足,在這一制度確立之初,法律界就有爭鳴。筆者試從《婚姻法》保護配偶權的本質出發,對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請求權主體、賠償義務主體、賠償范圍和賠償數額等問題談一些看法。

一、在《婚姻法》中明確規定配偶權

配偶權在我國是一項有爭議的權利,理論界對配偶權是什么,還沒有最終的定論,但是隨著《婚姻法》和《解釋(一)》的出臺,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建立,離婚案件中基于配偶權由過錯方對無過錯方進行精神損害賠償的案例越來越多。由此筆者認為,配偶權這種因男女合法結婚而形成的客觀權利,與離婚精神損害之間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要完善我國的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就必須在《婚姻法》中明確規定配偶權。

(一)、配偶權概念

配偶權是由英美法系國家提出的概念,在他們看來,配偶權是指配偶之間要求對方陪伴、鐘愛和幫助的權利(1)。我國民法專家楊立新教授認為,配偶權是指夫妻之間互為配偶的身份利益,由權利人專屬支配,其他任何人均負不得侵犯的義務(2)。也有人認為,配偶權是“合法有效的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對妻以及妻對夫為配偶的一種身份權(3)”。目前,國內外對配偶權的概念雖然沒有形成共識,但是,對配偶權法律屬性的認識是基本相同的。首先,配偶權的主體是法律認可的夫妻雙方,范圍有限并且雙方平等享有;其次,配偶權的客體是配偶之間的基于夫妻關系形成的身份利益,不包括夫妻之間的財產權、繼承權以及離婚自由權;再次,配偶權作為一種平等的身份利益支配權,支配的是配偶的共同身份利益;最后,配偶權是絕對權,任何人侵害配偶權,都應當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

(二)、配偶權與離婚精神損害之間的關系

結合《婚姻法》和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可以給離婚精神損害下個定義,即離婚精神損害是指合法夫妻因一方重大過錯離婚時,無過錯方因對方過錯行為而受到的非財產上損害。這里,非財產上損害,指不表現為財產上損毀的精神痛苦和肉體痛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精神損害”(4)。這種非財產上損害其實質就是過錯方的侵權行為對另一方配偶權的侵害,并因配偶權的侵害給無過錯方造成了較嚴重的精神痛苦和肉體痛苦。由此,筆者認為配偶權與離婚精神損害之間具有密切關系,具體表現為:

其一,法律上明確配偶權和完善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兩者目的相同。我國《婚姻法》確認了配偶、血親、姻親為親屬的三大種類,但對三種親屬關系權利、義務的規定卻是零散和不完整的。配偶關系作為血親和姻親關系賴以發生的基礎,配偶權理所當然的成為婚姻家庭關系中各種權利得以產生的源權利,并反映著婚姻家庭關系的實質,是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的核心權利,保護配偶權就是保護婚姻家庭關系不受非法侵害。因此,筆者認為在《婚姻法》中明確規定配偶權,目的就是通過對配偶權的保護,更好地發揮《婚姻法》維護婚姻家庭關系穩定的作用。同時,精神損害賠償兼具補償、撫慰和懲罰三種功能(5),對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完善,不僅僅是對婚姻關系中弱者一方進行補償和撫慰,更重要的是通過對過錯方的懲罰體現出法律的警示和教育作用,維護以配偶權為核心的婚姻家庭關系的穩定??梢哉f,在法律上明確規定配偶權和完善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二者是殊途同歸。

其二,配偶權的確立是產生離婚精神損害的前提。配偶權反映了婚姻關系的實質,是直接標志和象征婚姻關系的法律范疇。戀愛或訂婚的男女之間并不享有配偶權,他(她)們只有到婚姻登記機關領取結婚證書后,形成了合法的夫妻關系才具有法律確認和保障的配偶身份權,因此,當事人按法定程序結婚的目的就是獲得法律對配偶權的確認。反過來說,當事人按法定程序離婚的目的就是在法律上解除夫妻雙方的配偶權。可見,配偶權因合法婚姻關系成立而產生,因合法婚姻關系的解除而終止,當事人因配偶權的喪失產生了非財產上損害,法律上稱為離婚精神損害。現實生活中男女解除同居關系也會產生非財產上損害,但是法律不以提起精神損害賠償加以保護,原因在于法律承認配偶權合法而認為同居關系是非法的。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沒有配偶權的確立就不會產生法律意義上的非財產上損害。

其三,適用離婚精神損害賠償要以配偶權為依據。配偶權在調整婚姻家庭關系中發揮著其他民事權利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得以建立的法律基礎。我國現行法律規定的提出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四種情形,即重婚的、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實施家庭暴力的、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作為配偶權的派生身份權在《婚姻法》第三條第二款有著相應的規定。這說明我國法律確認適用的離婚精神損害賠償范圍,以《婚姻法》明確規定的配偶權派生身份權為依據。司法實踐中法院對因第三者插足、通奸而引起的離婚糾紛,判處過錯方對無過錯方的離婚精神損害賠償,作為審判機關對《婚姻法》第四條“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的類推適用,法條中規定的配偶間的忠實義務成了審判機關類推適用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基本依據。由此可見,在法律上規定配偶權對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司法適用具有指導意義。

(三)、《婚姻法》應對配偶權做出具體規定

1、配偶權所派生身份權的范圍。應當明確規定,男女雙方結為合法夫妻后即享有配偶權。配偶權的范圍包括:夫妻姓名決定權、住所決定權、同居的權利義務、生育的權利義務、監護子女的權利義務、夫妻感情聯絡的權利義務、忠實的權利義務、扶養扶助的權利義務、選擇職業和社會活動自由權、日常事務權等。筆者認為,上述十項權利,基本上涵蓋了婚姻家庭關系中配偶權的主要內容。

2、配偶權是絕對權且受民法保護。應當明確規定,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侵犯配偶權,故意或過失侵害配偶權的,應當按民法的規定承擔侵權賠償責任;配偶一方與第三者共同實施侵犯另一方配偶的配偶權利的行為,應當承擔共同的侵權責任,另一方配偶可選擇追究配偶一方與第三者的共同責任或僅追究配偶一方或第三者的民事責任。配偶權作為一種身份利益,當事人受到侵害時造成的是非財產上損害,法律應規定侵權人侵犯配偶權承擔責任的主要方式是精神損害賠償(6)。

二、拓寬請求權主體和賠償義務主體范圍

按照《婚姻法》第四十六條和《解釋(一)》第二十九條的規定,我國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顯然是將提起賠償的請求權主體和賠償義務主體分別限定為無過錯方配偶和有過錯方配偶。在賠償請求權主體上,排斥了與婚姻當事人雙方共同生活的、受離婚過錯方暴力侵害或虐待、遺棄的其他家庭成員;在賠償義務主體上,排斥了婚姻當事人以外的、破壞合法婚姻關系的第三者。這種規定明顯違背了《婚姻法》的立法意圖,不僅影響了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功能和作用的發揮,而且顯失公平正義,并與社會公德相悖。筆者認為,最高人民法院在對《婚姻法》做新的司法解釋時,應進一步拓寬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請求權主體和賠償義務主體,以保護婚姻家庭中權利被侵害或利益受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一)、拓寬請求權主體范圍

受到離婚過錯損害的家庭成員都可以成為提起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請求權主體。從立法上看,根據《婚姻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賠償請求權人被限定為夫妻一方,但該條(三)、(四)兩項即家庭暴力和虐待、遺棄行為的對象是家庭成員,從《婚姻法》第三章家庭關系的有關規定來看,家庭成員不僅包括夫妻雙方,還應包括配偶的父母、子女或其他直系親屬在內。雖然,遭受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行為的其他家庭成員可以單獨提起民事賠償之訴或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但是,這樣做在訴訟上是不經濟的,不僅增加了訴訟成本,也會使部分受害者因不愿訴訟得不到法律保護。事實上,夫妻一方因另一方對其他家庭成員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行為提起的離婚訴訟,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其他家庭成員,因此,法律應允許受害者作為第三人參加到離婚訴訟中,并有權獨立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從婚姻家庭的社會功能來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家庭作為社會的最小細胞仍擔負看育幼養老的社會功能,因一方重大過錯導致婚姻解體家庭破裂,受害者不僅是無過錯的配偶一方,與其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員同樣會受到非財產上的損害。例如,父母共同對未成年子女人身方面的照顧、教育、管束等親權保護,因父母離婚由父或母一方行使,使未成年子女失去了正常的父愛或母愛(親權保護),加上社會的歧視和偏見,會使孩子的成長付出更大的代價,甚至發生人生軌跡的變化,走向歧途。又如,與離婚配偶共同生活的配偶一方父母,即使配偶離婚的過錯原因不是對配偶一方父母進行家庭暴力或有虐待、遺棄的行為,他(她)們因子女離婚同樣會產生一定的精神痛苦,并使生活受到影響甚至失去生活來源,離婚配偶的過錯方如不給予賠償,婚姻家庭中老人的權益將難以保障。綜上所述,筆者同意有學者提出將《婚姻法》第四十六條“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中的“無過錯方”改為“受害方”的觀點(7),但筆者認為應將“受害方”的范圍加以限制,以另一方配偶、子女和與配偶共同生活的任一方配偶父母為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請求權主體。

(二)、賠償義務主體應包括第三者

侵害配偶權的第三者應成為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賠償義務主體?,F行法律把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義務人限制為有過錯的配偶一方,使得受害人在權利保護上受到影響,實際上免除了共同侵權人的連帶責任。在理論上,配偶權的絕對權性質決定了配偶以外的任何人都是配偶權的義務主體,都負有不得侵害配偶權的義務,若第三者侵害了合法婚姻關系中無過錯方的配偶權,受害人應有權向其主張損害賠償。楊立新教授認為,“在重婚和與他人同居的侵害配偶權的損害賠償關系中,是完全可以向重婚和同居的對方請求損害賠償的,因為他們是這一侵權行為的共同加害人,構成共同侵權行為,有責任賠償受害人的損失(8)。”但是,《解釋(一)》對法律規定不明的條文作出了不恰當的限制性解釋,制約了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功效的發揮,導致了我國婚姻法缺乏對第三者破壞他人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規定,司法實踐中對第三者參與破壞他人家庭的行為明顯處罰不力。因此,把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同居、通奸等故意侵害合法婚姻關系的第三者納入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義務主體范圍之內,對通過立法保護正常、和諧的婚姻家庭關系不受非法干涉,并使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在賠償主體上趨以完備具有重大意義。在立法上將故意侵害合法婚姻關系的第三者納入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義務主體范圍要注意二點,一是在離婚案件中第三者作為共同侵權者承擔連帶責任的前提,是第三者對這種侵權行為是否“明知”,若為“明知”則當然成為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賠償義務主體;二是受害方即可在離婚案件中對過錯方配偶和第三者提出共同賠償請求,在原諒過錯方配偶并愿意保持婚姻關系的前提下,也可單獨對第三者提出侵害配偶權的精神損害賠償。

三、明確提起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情形

我國臺灣學者將離婚損害分為離因損害、離婚損害,離因損害其實質是引起離婚的原因,即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離婚損害是離婚本身對婚姻當事人造成的損害。前者必須符合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后者應是法律上對弱者保護的特殊規定。《婚姻法》第四十六條實際上規定了離因損害,司法實踐中對因離婚對弱者造成的損害,因法律無明文規定,一般采取分割財產時對弱者適當照顧的原則進行救濟。筆者認為,為維護婚姻關系的穩定,保護婚姻家庭中弱者的權益,將來修改《婚姻法》或出臺新的司法解釋對提起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情形進行明確時,都應從離因損害和離婚損害兩個方面進行考慮。

(一)、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情形

從構成離婚損害的角度來分析,離婚本身應成為受害方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定情形,這體現了法律對弱者的保護?;橐龅谋举|是一種契約,是男女雙方為了永久相伴生活并負起婚姻家庭的社會責任,在自愿平等的基礎上達成的協議,結婚證書是這種協議的法定書面形式。就此而言,婚姻作為合同或相當于合同,一方提出離婚(無論理由、目的是什么可看做是合同一方毀約),經法院或相關部門調解無效,導致婚姻家庭解體的,正常履行婚姻義務的配偶方自然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有學者認為,這種精神損害,依侵權行為理論解釋,在法的構成上,尚屬不足,如果解釋為救濟因離婚所產生的損害而設定的法律保護政策較為妥當(9)?!度毡久穹ǖ洹酚蓄愃频囊幎?,其第一百五十一條第二款規定:因離婚而導致無責配偶一方的生活有重大損害時,法官可允其向他方要求一定的撫慰金(10)。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是建議《婚姻法》規定離婚本身成為受害方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法定情形的法律依據。如上文所述,在親屬法中配偶關系是血親、姻親得以產生的基礎,離婚事實的產生受到損害的受害方,不僅是婚姻合同中的另一方配偶,還包括合同受益人,即配偶的子女和與配偶雙方共同生活的配偶一方父母,從發揮家庭的社會功能來講,把離婚本身作為受害方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定情形,有利于保護婚姻家庭中弱者的利益,這是建議《婚姻法》規定離婚本身成為受害方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法定情形的現實依據。

(二)、離因精神損害賠償的情形

離因精神損害賠償保護的是離婚案件中受害方因過錯方侵權造成的非財產上損害,法律應從符合侵權行為構要件的離婚原因中,選擇對婚姻關系危害較嚴重的情形,將其規定為離因侵權行為。應由法律明文規定的侵權行為主要有:

1、婚外性行為。配偶不為婚外性生活,是一夫一妻制婚姻的本質要求,是夫妻忠實義務的具體體現,夫妻性生活的排他性決定了婚外性行為是影響婚姻關系穩定的首要因素?!痘橐龇ā芬幎ǖ闹鼗?、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是婚外性行為的表現,現實中婚外性行為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因各種婚外性行為導致婚姻解體的案例也是舉不勝舉。隨著國門打開西風東進,西方性解放思想使婚外性行為愈演愈烈,對婚姻家庭和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破壞也日益嚴重。筆者認為,應當提起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婚外性行為有下例6種: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包養情人、、通奸、第三者插足等。

2、危害家庭的不良行為。對此法律可規定如下,“因一方實施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長期賭博、吸毒或有其他危害家庭不良行為造成婚姻關系破裂的,受害人可以在離婚時提出精神損害賠償?!睂嵤┘彝ケ┝?、虐待、遺棄家庭成員是《婚姻法》規定的離婚精神損害賠償法定情形,筆者將其歸入危害家庭的不良行為中。賭博、吸毒兩大惡習不僅是違法行為,如長期為之,并不亞于實施家庭暴力和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給另一方造成的傷害,《婚姻法》規定為離婚的理由,卻沒有規定可以提出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其他危害家庭不良行為是指四種行為以外危害家庭生活造成婚姻關系破裂的行為,如“網絡婚姻”,當網絡的普及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成了人們婚外情感交流的工具,有人在網上養“情人”、有人在網上“結婚生子”,因網戀引起的離婚訴訟從無到有日趨多見,作為“精神外遇”的網戀,影響了配偶之間感情的交流,已經成為婚姻解體的新殺手(11)。

3、侵害配偶生育權。生育權在配偶間互為權利和義務,他人也負有不得侵害配偶生育權的義務。筆者將侵害配偶生育權作為提起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情形之一,主要是基于以下考慮:第一,侵害配偶生育權的行為在現實中客觀存在,如一離婚案件中,丈夫代某因妻子唐某擅自墮胎要求賠償精神損失費5000元,理由是妻子唐某無正當理由,未經丈夫代某同意擅自將符合法律規定的胎兒引產的行為,侵害了代某作為丈夫的生育權(12);第二,侵害配偶生育權具有潛在的危害性,根據《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規定,一對夫婦終生只能生育一個孩子,故意侵害配偶生育權,當配偶已不能生育或離婚后不能再婚時,就會導致侵權后果的產生;第三,第三人也能對配偶生育權造成侵害,如妻子因與他人通奸而懷孕生子,第三人的通奸行為不僅侵害了丈夫對妻子的性權利也侵害了丈夫合法的生育權。

4、不承擔家庭義務。婚姻當事人,不履行法律規定或社會習慣認可的婚姻家庭義務,經親友或有關單位說服教育,仍不履行,對家庭造成嚴重后果的,可以認定為不承擔家庭義務。配偶權中的大部分即是權利也是義務,一方不承擔同居義務、生育義務、監護子女義務、扶養扶助義務,實質上是以不作為的方式侵害了對方的配偶權,違背了婚姻家庭的本意,因上述原因產生嚴重后果當事人要求離婚,受害方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律應明確加以保護。

四、確定離婚精神損害賠償應考慮的因素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明確規定了確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應考慮的六種因素,但是具體到離婚精神損害賠償時,仍然存在規定不具體、不便于操作的問題。筆者根據《婚姻法》和有關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結合婚姻關系的實質內容,認為確定離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應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一)、結婚時間

雙方結婚時間的長短,受害人對配偶或家庭的貢獻不一樣。婚姻的本質是男女共同生活、共同承擔一定的家庭責任,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雙方都會對另一方和家庭進行感情和經濟上的投入,承擔相應的家務勞動,因此,結婚一個月離婚和結婚幾年、幾十年離婚,使當事人受到的損害也是明顯不同的?,F實生活中,夫妻一方特別是女方,承擔了大量或全部的家務勞動,把全部精力和青春奉獻給了配偶和家庭,她(他)們從另一方面對家庭做出了較大的貢獻。筆者認為,結婚時間長和對家庭貢獻較大的,賠償數額相對要高。

(二)侵權情況

侵權人的侵權原因、主觀動機、過錯程度和具體情節,是確定離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決定性因素。侵權原因主要看受害人對侵權行為的發生有沒有責任,因受害人引起的一方侵權行為發生,賠償數額相應減少。侵權人主觀動機和過錯程度如何,是對侵權人主觀惡意的考察,如為了達到離婚的目的故意侵害配偶的與第三者介入后移情別戀而提出離婚,前者主觀惡意深賠償數額相應增加。侵權行為的手段、方式、場合、持續的時間等具體情節的不同,反映了侵權行為社會危害程度的不同,在離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確定上理應有所反映。

(三)、損害后果

過錯方對受害人非財產上損害的程度和后果對受害人離婚后生活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是確定賠償數額的重要依據。一方面,受害人因對方的侵權行為,生理上、心理上受傷害較重,離婚后社會評價降低再婚比較困難、無生活來源的,賠償數額要高;另一方面,侵權人的侵權行為并未造成嚴重危害的,賠償數額不宜過高。

(四)經濟因素

主要考慮當地的經濟狀況和賠償義務人的經濟能力。一要按照當地的生活水準合情合理的確定賠償數額,生活水準高的地方賠償標準相應要高,生活水準低的地方賠償標準相應要低。二要對侵權人的經濟能力也要有所考慮,應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一個受害方認可,侵權人有能力承擔的賠償數額,以便于判決的執行。確定的原則是即要能撫慰受害人又能達到懲治過錯方的目的。

注釋:

〔1〕轉引自馬強:《試論配偶權》,法律教育網(chinalawedu.com)。

〔2〕楊立新:《新版精神損害賠償》,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92頁。

〔3〕彭萬林:《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頁。

〔4〕唐德華:《〈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起草說明》第一部分,載于唐德華主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8頁。

〔5〕楊立新:《新版精神損害賠償》,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6頁。

〔6〕關今華:《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確定與評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頁。

〔7〕顏洪、胡懷葆:《簡評離婚救濟制度》,中國法院網(chinacourt.org)。

〔8〕楊立新:《新版精神損害賠償》,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315頁。

〔9〕周 旋:《試論離婚之精神損害賠償》,法律教育網(chinalawedu.com)。

〔10〕轉引自周旋:《試論離婚之精神損害賠償》,法律教育網(chinalawedu.com)。

篇7

根據聯合國人口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自2000年以來,俄羅斯離婚率一直維持在4.5%以上,有的年份甚至達到5.3%。另據當地媒體的計算方法,近十幾年來,俄羅斯的離婚率均超過50%,2008年甚至高達80%。而同一個時期,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等世界主要國家的離婚率在2%至2.3%之間,只有美國稍高一些,約為3.6%。

Why does the divorce rate in Russia keep high?

俄羅斯為何離婚率居高

Why does Russia have such a high divorce rate? According to some opinion polls and experts studies, in the 1990s, the leading causes of divorce of the Russians are alcohol or drug addiction, having no kids, long-term and long-distance relationship, etc. However, in the recent 10 years, having a new sweetheart and incompatibility have become the leading causes of divorce. In 2013, the All Russian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Centre took a large scale opinion poll on Russians’ reasons for divorce. It found that the most frequently mentioned grounds for divorce are “unfaith and betrayal” as well as “failing in compromise, concession and understanding mutually, selfishness and quarrel”.

The large scale opinion poll shows that apart from “unfaith and betrayal” and “personality conflict”, other common reasons of divorce include “poverty, unemployment and being incapable of supporting the family” and “alcohol and drug abuse” which also reflects the profound social problems of Russia.

Russia’s newspaper New Messages once published a survey report claimed that Russians often divorce for the reason of poverty, lack of social and medical security, acute housing shortage and so on. Huge living pressures cause alienation of mutual affection, on the other hand, many people regard reorganizing family as a way to change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which is more common in small-medium cities.

In addition, the crapulent husband and ingrained male chauvinism are also the main reasons for Russia's high divorce rate. On one hand, Russian women's level of education has improved, so it is hard for them to tolerate their husbands’ drinking and other bad habits. On the other hand, some of the Russian men still hope to have absolute authority in their families, and even tend to use violence to solve the problems.

俄羅斯為什么有如此之高的離婚率?一些民意調查和專家研究顯示,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人離婚的主要原因是酗酒或吸毒、沒有孩子、長期兩地分居等;而最近10年來,另有新歡或感情破裂成為了離婚的主因。

2013年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就俄羅斯人離婚原因進行了大規模民意調查。在離婚理由當中,最常被提到的是“變心和背叛”,以及“不能互相妥協、不肯讓步、不理解對方、自私、爭吵”。除了“變心背叛”及“性格不合”,其他常見的離婚原因還包括“貧窮、失業、不能養活家庭”,以及“酗酒、吸毒”,這也反映出俄羅斯的深層次社會問題。

俄羅斯《新消息報》曾刊發過調查報道稱,俄羅斯人常常因為貧窮、缺乏社會及醫療保障、住房緊張等原因而離婚。巨大的生活壓力導致夫妻感情破裂,許多人將重新組織家庭作為改變生存狀況的手段,這在中小城市更為常見。

此外,丈夫酗酒以及根深蒂固的大男子主義也是俄羅斯離婚率高發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俄羅斯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因而難以容忍丈夫酗酒等惡習,但另一方面,部分俄羅斯男性仍然希望在家庭內部擁有絕對權威,甚至傾向于使用暴力解決問題。

Russian sociologist Kuchma considers that Modern people are likely to try a new way of life, so they frequently switch jobs, change careers, transfer interest preferences, move to new residences and even change partners. In addition,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today’s young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personal feelings, and they are lack of tolerance and understanding to their partners, which result in their impulsive divorce when they discord with each other.

In recent years, people’s views on divorce have also changed. Divorce is regarded as a very normal and common phenomenon. Modern women are more independent with wider horizons and higher incomes. So even if divorced, they can also maintain their own costs and raise the children at the same time,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many girls initiating a divorce.

Some experts point out that the role of some media cannot be ignored in promoting higher divorce rate. Ve Medkov,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Moscow, says that some TV programs tell people that no one needs marriage that is a kind of outdated social phenomenon and lots of young people have accepted this view; Besides that, getting divorced or bizarre “falling in love” also has become a means for some stars and even politicians to become famous, which also has deepened people’s notion with no respect for marriage.

俄羅斯社會學家庫奇馬耶娃則認為,現代人喜歡嘗試新的生活方式,頻繁地換工作、換職業、換興趣、換住處,甚至換伴侶。此外,與上一輩人相比,現在的年輕人更注重個人感受,對伴侶缺乏包容和體諒,發生不和就容易沖動離婚。

近年來,人們對離婚的觀念也發生了變化。它被視為很正常、很普通的現象?,F代女性更獨立、眼界更開闊、收入也更高。即使離婚,她們也能在維持自身開銷的同時養育孩子。這也是許多女伴能主動提出離婚的重要因素。

還有一些專家指出,在推動離婚率走高方面,某些媒體的作用不容忽視。莫斯科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維?梅德科夫說,一些電視節目告訴人們,任何人都不需要婚姻,婚姻是一種已經過時的社會現象,許多青年人都接受了這種看法;此外,鬧離婚或離奇“戀愛”也成為一些明星乃至政客成名的手段,這也加深了人們不尊重婚姻的觀念。

With the high incidence of divorce rate, more and more Russia’s young people pursue “celibacy”, and many young people would rather choose to cohabit. Some investigators estimate, at present, nearly 30% of Russia’s young people don’t want to get married and prefer to live together.

Experts believe that laying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ir careers and self-realization make some young people don’t have the energy and time to start and raise a family; The high housing prices and costs of living in big cities have increased their living pressure; Modern family service equipments and complete system make men need not rely on any housewife type of wife, in turn, women don't need to rely on men to bring home the bacon, in addition, unmarried sexual relationship is becoming more common. These are the important causes why some young people don't want to get married.

A Russian Middle-aged man Eagle Serebranaiin divorced again with his second wife. Referring to the reason for the divorce, “She wants to be independent and get promotion on career. She earns three times more than I do. She can afford a babysitter and her parents can help to look after the children. Why does she need a husband?” Serebranaiin says in an interview with Global Magazine. “In ancient society, men hunted animals, turned up the soil or did other heavy work, while women stay at home to take care of the children. At that time, women can’t leave men, otherwise they would be unable to survive. But now both men and women work in front of the computer and in many big cities, such as Moscow, some women can earn much more money than men.” Serebranaiin says.

在離婚率高發的同時,俄羅斯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奉行“不婚主義”。不少年輕人更愿意選擇同居。一些調查機構估計,目前,有近30%的俄羅斯年輕人不愿意結婚而更愿同居。

專家認為,過分重視自己的事業和實現自我價值使得一些年輕人沒有精力和時間組建家庭和養育后代;大城市房價和生活成本的高昂加重了他們的生活壓力;現代化家庭服務設備和完備的體系使男性不必依賴家庭主婦式的妻子,女性也不需要依靠男人掙錢養家,加之非婚性關系越來越普遍……這些都是造成一些年輕人不愿結婚的重要原因。

俄羅斯中年男性伊格爾?謝列布良內和第二任妻子又離了婚。關于離婚原因,謝列布良內在接受《環球》雜志采訪時表示:“她想獨立,想在職業上獲得升遷。她掙的比我多三倍,可以請得起保姆,父母也可以幫助照看孩子,她為什么需要丈夫?”“在古代社會,男人獵殺猛獸、翻地或者干其他重活,而女人在家里照顧孩子。女人不能離開男人,否則無法存活。而現在男人和女人都在電腦前工作,在很多大城市,例如莫斯科,女人可以掙得比男人更多。”謝列布良內說。

Who are hurt by the high divorce rate?

高離婚率傷了誰?

In Russia, the high divorce rate even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whole society. Sociologists point out that unstable marital relations may make couples pessimistic and do not feel like having children.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from 1993 to 2002, on average, every woman of childbearing age gave birth to less than one child. After 2003, the fertility rate of Russian women has recovered. In recent years, per woman of childbearing age gives birth to an average of 1.3 children, but it is still not enough to maintain a stable population growth.

Experts estimate that if Russia wants to get rid of the population crisis, per woman of childbearing age has to give birth to an average of at least 2.5 children. At the end of 2013, during the annual state of the nation address, Russian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said, “A family with three children” should become the standard of Russia.

在俄羅斯,過高的離婚率甚至對整個社會都產生負面影響。社會學家指出,婚姻關系不夠穩定,可能導致夫妻對未來產生悲觀心理,而不愿意生養孩子。

蘇聯解體后,從1993年至2002年,平均每名育齡女性生育孩子還不到1個。2003年之后,俄羅斯女性生育率有所回升,最近幾年平均每名育齡女性生育1.3個孩子,但這尚不足以維持人口穩定增長態勢。

據專家測算,俄羅斯若要擺脫人口危機,平均每名育齡婦女至少要生2.5個孩子。俄羅斯總統普京2013年底發表國情咨文時說,“一個家庭有3個孩子”應該成為俄羅斯的標準。

Furthermore, sociologists point out that, excessively casual marriage will have an unfavorable influence on the growth of children, and parents divorce will have a huge negative impact on children. Research shows that for children, parents divorce is similar to lost loved ones, which makes the children create a sense of powerlessness. In addition, parents divorce may leave shadows to children, and they would worry about that similar cases will happen in their own future family life.

In Russia, after divorce of the husband and wife, most of the time the children are brought up by the woman, and grow up in a single-parent family. About 600,000 Russian children do not live with their fathers, according to official data.

In Serebranaiin’s opinion, this kind of Russian boys have no “male role models”, so they do not know what father is and when they grow up, they also don’t know how to be a qualified father, which “unfortunately, is a chain reaction”. Serebranaiin believes that the society also needs 15 or even 20 years to generally realize the negative effect. “They won’t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role of father in the family, until this generation that don’t live together with their fathers grow up and they themselves become fathers.”

此外,社會學家指出,婚姻關系過于隨意對孩子的成長不利,父母離婚會對兒童產生巨大負面影響。研究顯示,對于兒童來說,父母離婚類似于失去親人,兒童會產生無力感。此外,父母離婚會給兒童造成心理陰影,兒童會擔心未來自己家庭生活也會發生類似事件。

在俄羅斯,夫妻離婚后,孩子大多數時候歸女方撫養,并在單親家庭里長大。根據官方數據,大約60萬俄羅斯兒童沒有和父親住在一起。

在謝列布良內看來,這類俄羅斯男孩沒有“男性榜樣”,所以他們不知道什么是父親,等他們長大之后也不知道該如何當好一個父親,“很遺憾,這是連鎖反應”。謝列布良內認為,社會還需要15年甚至20年才能普遍認識到這種負面影響,“需要等到現在這代沒有與父親共同成長的孩子長大,等到他們自己當父親的時候,才會明白父親這個角色在家庭里的重要性。

The Russian government makes a positive response

to family crisis

俄羅斯政府積極應對家庭危機

Faced with the occurrent serious family crisis, the Russian government has tried to intervene. For one thing, traditional values have been heavily promoted by the Russian government to encourage people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family and reduce divorce and domestic violence. Since 2005, Russia has held film festivals in the theme of family life to raise people’s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Since 2008, Russia has celebrated “Family, Love and Loyalty Day” on July 8. Every year on this day, local governments will hold concerts, lectures and other events, and reward the couples have a long lasting marriage.

Local media has reported that on the days of the festival, recreational an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re held throughout Russia including concerts, lectures and so on, and the couples who have gotten married for more than 25 years are awarded a medal for their “Family, Love and Loyalty”. On those very days of the festival, the “wedding boom” has occurred in many cities of Russia, and the number of newlyweds who grant marriage licenses exceeds the average number of former days. On that day, the marriage registrations of some cities don’t received the petition for divorce, which gives the couples who plan to break up one more day to think over.

面對正在發生的嚴重家庭危機,俄羅斯政府已試圖進行干預。一方面,俄羅斯政府大力倡導傳統價值觀,以鼓勵人們重視家庭、減少離婚和家庭暴力。從2005年起,俄羅斯開始舉辦以家庭生活為題材的電影節,提高人們對家庭的重視程度。

2008年開始,俄羅斯將每年的7月8日定為“家庭、愛情和忠貞日”。每年的這一天,各地政府都會舉辦音樂會、講座等活動,并對那些婚姻長久的夫婦給予獎勵。

據當地媒體報道,節日當天,俄羅斯各地舉辦文娛和教育活動,包括音樂會、講座等,婚齡超過25年的夫婦被授予“家庭、愛情和忠貞”獎章。節日當天,俄羅斯不少城市出現“結婚潮”,登記結婚的新人超過往日平均數量。一些城市的婚姻登記處在這一天不受理離婚申請,給打算分道揚鑣的夫婦多一天考慮時間。

For another, The Russian government also tries to provide economic support for the young families to avoid the breakdown of this kind of families due to financial distress, which includes providing child-support allowances for families with children, helping young parents with children to find a job, providing preferential housing loans to young families and so on.

Although the Russian government is trying to promote the value of family and help the young families to solve their financial problems, some sociologists think pessimistically that it is still difficult for the destroyed Russian family tradition to recover in a short time.

篇8

[論文關鍵詞]家務價值 公平原則 經濟補償適用

一、離婚經濟補償制度的現實基礎及其價值

離婚經濟補償制度又稱家務勞動補償制度,簡單的說便是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因承擔家務勞動,協助另一方工作上付出義務較多,而在離婚時有權請求另一方給予適當的經濟補償的離婚救濟制度。離婚救濟的存在是為了給離婚過程中權利受到損害的一方或者處于相對弱勢的一方,提供一個在法律上能得到救助的途徑和手段,是在保障婚姻自由的前提下,使社會正義得到維護和實現?;谡疹櫯胶妥优畽嘁娴脑瓌t和保護婚姻關系中無過錯方的利益,現行的婚姻法做了許多改進,離婚的救濟方式也變得更加完善,增加了有關損害賠償和經濟補償的條款。但是在司法實踐中,這些條款卻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對其現實性與可操作性的質疑也由此而生。關于離婚的經濟補償制度,其存在的現實性應該說是毋庸置疑的,新的婚姻法頒布實施后,關于此項救濟制度的討論與研究也非常多,對于離婚經濟補償制度存在的基礎大致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務勞動分工的存在

家庭是由婚姻為基礎產生的社會單位,經濟學家加里·S·貝克爾說:“婚姻是雙方當事人執行直接和隱含責任的一份沒有完全定義的合同”。其認為婚姻是一種經濟組織形式,如果使具有不同專業化優勢的男性和女性,通過婚姻的形式提供一種機會讓雙方從勞動和分工的專業化中獲得潛在的巨大收益,這便是婚姻存在的真正理由,而家庭則是一個綜合性的經濟主體。按上述觀點,在一個家庭中,最好的搭配便是具有市場生產相對優勢的人與具有家庭生產相對優勢的人結婚,如此可以達到較大的家庭產出。這種家庭分工的理論在生活中反映出來的一種普遍情況便是,市場生產率高的一方在外投入大量的工作時間于市場工作創造家庭收入,而相對的另一方,即家庭生產率高的一方則將主要時間用于從事家務勞動。同樣根據貝克爾的觀點,從生物學意義上看,女性控制了對孩子的再生產過程,即養育胎兒、分娩及喂養嬰兒等活動,婦女不僅有生產和喂養孩子的重要義務,而且也有用其他更精妙之法照料孩子的責任,由于男女之間存在比較大的生理差異,故婦女總是把時間花在生兒育女和其他家庭活動上,男性則把時間花在市場活動上,所以便產生了男女之間傳統上的社會角色不同。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模式在古今中外都是最普遍的一種。雖然由于社會進步,人們的價值觀及家庭觀發生了轉變,很多家庭分工已并不再明顯,但是由于家務勞動的必要性,一方對于家務付出較多義務的情況總是存在的,即使在城市中已經普遍的雙薪家庭中,雙方對家務的投入也不可能完全對等,在我國的農村地區及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夫妻一方外出務工獲得家庭收入,而另一方將全部或大部分時間投入于家事勞動的家庭分工模式依然普遍存在。

(二)家務勞動價值需要認可

首先,家務勞動是每個家庭都必然存在的,雖然家務勞動不直接產生市場化的商品交換式價值,但是并不能因此否定家務勞動的價值屬性。首先,由家庭成員承擔了家務勞動,那家庭便無需支付一定的對價以由他人來代為完成這些工作,避免了家庭財富因此而可能產生的支出部分。其次,家務勞動如果由一方全部或者大部分承擔,可以為另一方制造條件以盡可能多的為家庭創造財富,該方因不需分心家務勞動而創造的相對財富亦可以視為包含了承擔家務勞動義務方的貢獻與付出,是其勞動價值的體現。正如我國《婚姻法》規定的離婚時有經濟補償請求權的情形:因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及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便包含了上述兩種情形。其實,無論家務勞動的價值以何種形態表現出來,都可以說配偶一方創造的財富中包含了配偶他方的貢獻,只不過一方為顯性的、有形的,而另外一方為無形的、隱性的而已。男女平等是婚姻法的基本原則之一,一切歧視婦女的傳統都是要反對的。而傳統上的重男輕女思想產生的一個原因便是,自古以來,男性一直是家庭的主要生產力,男主外女主內是件很自然的事情,男女因生理上的差異決定了他們從事的工作,經濟地位決定了家庭地位。在過往的觀點看來,家務勞動的價值遠不及創造家庭收入的價值大,有收入才可以使家庭得以維系,才可以改善、提高生活質量,家務勞動是否具有價值都是遭受質疑的。由此衍生而來的便是男女因家庭地位不平等而產生的家庭暴力等問題。在傳統上,婦女依靠男人提供食物、住房和保護,男人則依靠婦女生兒育女和操持家務,為了生產孩子、食物和其他商品,男女之間就形成了書面的、口頭的成習慣的長期契約?;橐龇ê推跫s主要是保護專業化的婦女來反對離婚、遺棄和其他不公平的待遇。因此,從保障男女平等,維護婦女合法權益的角度出發,家務勞動的價值也理應得到認可,其相關權益在離婚時應得到體現與保護。

(三)公平原則于婚姻中的體現

結婚系男女為將來永久共同生活所訂定的契約,其因結婚而生的關系,稱為婚姻?;橐鱿的信g精神與心靈的結合。對外體現于共同生活。正如上文所說,在一個婚姻關系中,雙方對將來永久的共同生活是有一個期待性的,彼此間的信賴是婚姻關系得以延續的基本,基于此夫妻雙方才會對家庭付出義務。但由于家務分工的存在,雙方對家庭的付出是不可能對等的,而對家事付出義務較多的一方,必然會在個人發展上受其影響,由于其大量的家務勞動不能轉化為社會上所流通的價值,其個人財富的取得必然少于另一方,在工作能力上得不到鍛煉,又使其財富的創造能力落后于另一方,如果婚姻關系破裂,過往的時間是不可追回的,其已經喪失了積累工作經驗與提高自己素質的機會,往后的生活中,可能導致生活水平的急劇下降。相對的,配偶另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并且鍛煉了社會財富創造能力,提高了個人的素質,離婚時明顯較分心于家事的一方有利,此時,若不對為家事勞動付出較大義務的一方進行補償,則會有失公平。

綜上所述,由于我國現階段經濟并不十分發達,多數家庭還處在提高收入和積累財富的階段,男外女內的家庭分工模式依然十分普遍,因此導致的男女家庭地位差異及經濟利益分配不公平的情況也是相對存在的。離婚經濟補償制度是對家事勞動價值的認可,是符合我國婚姻法主張男女平等,反對一切歧視婦女的傳統的精神的,該制度對于維護家庭內部的公平正義,保障弱勢一方的合法權益具有積極作用,它的存在是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的。

二、離婚經濟補償制度的適用現狀

既然離婚經濟補償制度有其存在的現實基礎,那在實際發生的離婚訴訟中必然會涉及到該制度及相關法律規定的運用。但在司法實踐中,真正能夠適用該制度及相關條款的案件并不多,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不能僅憑實踐中的尷尬境遇而否認該制度的合理性與價值,但是由此暴露出來的問題與不足,還是值得我們重新思考和審視。關于離婚經濟補償制度在實踐中無法得到廣泛、有效適用的原因,筆者將結合現行離婚經濟補償制度的不足以及司法實踐中的適用一同討論,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調解優先的存在

在我國,大部分的婚姻家庭類案件都是優先適用調解的方式來處理的,調解作為一種適合我國國情和民族特點的訴訟制度,在解決社會矛盾糾紛中具有獨特優勢。尤其是婚姻家庭類的糾紛,該類案件由于涉及到當事人情感的糾葛,而造成家庭矛盾的原因又錯綜復雜,許多具體事由是很難查實證明的,調解方式可以有效消除當事人之間的情緒對立,促使雙方達成妥協,是從根本上解決糾紛,具有良好的社會效果。調解優先的存在并不是限制了離婚經濟補償制度的運用,只不過調解是以一種更優的方式化解了雙方的矛盾,使雙方的意愿盡可能的得到了滿足,對于一方的經濟補償或許也已經包含其間。大量案件以調解結案,使得法院無需再以判決的形式解決糾紛,表面上便造成了經濟補償條款極少適用的情況。

需要指出的是,離婚經濟補償制度不僅僅是幫助一方獲得經濟上的利益,其深層次的含義是對家務勞動價值的認可和男女平等、公平原則的貫徹。我們發現,在許多調解案件中,一方獲得的經濟補償往往是以另一方“自愿”的形式出現,如果是符合經濟補償適用前提的,那么補償就是必須的,“自愿”雖代表了一個請求和解的態度,可以消解當事人的部分對抗情緒,但是掩蓋了經濟補償制度所應發揮的作用,使其消失于無形之中,其包含的內在價值更是無法得到體現。調解也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只不過相比較于其他的糾紛解決機制,調解是一個更加緩和,更容易讓雙方接受的方式。因此,調解過程對于法律知識的普及和法律意識的植入來說,是一個良好的契機,經濟補償制度的內在價值理應在調解過程及結果中得到體現。

(二)適用前提的限制

關于離婚經濟補償制度的適用范圍,一直是其被人詬病之處。關于該制度的有關法律規定即現行《婚姻法》第四十條: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予以補償??梢钥闯?,適用該條款的一大前提便是:夫妻間的財產采取書面約定的分別財產制。眾所周知,我國法定的夫妻財產制是共同財產制,由于傳統的婚姻家庭觀念影響及大眾法律意識的不足,我國絕大數的家庭都不會對夫妻財產作出書面的約定。因此,該條款不可能在實踐中得到大范圍的援引適用,在我國當前的國情基礎上,離婚經濟補償制度適用的范圍可以說是被縮小到了一個極小的空間,是否應當區分財產制也成為了對該制度的爭議焦點。

基于我國婚姻家庭現狀及司法實踐情況,筆者認為,婚姻法中關于經濟補償制度的條款在文義上的適用范圍確實過于狹小。雖然在適用共同財產制的夫妻關系中,一方在市場活動中創造的財富是與配偶分享的,離婚時雙方平等享受所創造的財富,故不存在對另一方的顯失公平,一般認為,在共同財產制中也已經體現了對家務勞動價值的承認。但實際上,夫妻共同財產的形成是有一個過程的,一般經過投入———獲取人力資本———換取財產。當投入———換取人力資本后就離婚,則會出現有分割夫妻共同財產之權,而無財產可分割的情況。而在實踐中,名義上雖為共同財產制,實際上,夫妻雙方長期分居,雙方的勞動所得各自享受的情況在離婚案件中是非常普遍的。而且由于夫妻分開生活,對于另一方的收入情況及財產狀況是很難準確掌握的,至于如何證明夫妻共同財產的存在更是難上加難,也就形成了有分割夫妻共同財產之權,而無財產可分割的局面,離婚時既不能分割共同財產也無法得到經濟補償,顯然對于為家事付出較多義務一方是不公平的。由此可見,《婚姻法》第四十條的規定在文義上適用范圍狹窄,確實是一個法律漏洞。

筆者認為,以上兩方面便是離婚經濟補償制度在實踐中遭遇尷尬的主要成因。調解優先的存在表現出來是積極的一面,如果在調解中能夠體現家事勞動價值,既可以化解矛盾、解決糾紛,也可以體現該制度的立法目的、內在價值,兩者并無沖突。而區分財產制的存在,相對來說限制了該制度的作用,立法雖有一定的前瞻性,但其與我國婚姻家庭現狀嚴重脫節,客觀上造成了該制度的適用困難,家事勞動的價值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并沒有得到很好地體現和保護,對于現行的相關法律應當適當修改。

三、離婚經濟補償制度適用的問題

如上所述,在我國,大多數家庭采取的依然是夫妻共同財產制。在這個前提下,似乎婚姻法的相關條文并不可以被直接援引,那么實際中發生的一方對家事勞動付出義務較多的情況下,該方是否仍然可以以此作出請求并得到補償呢?以此為引,筆者也提幾個關于經濟補償制度的適用問題,并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夫妻財產共同制下,經濟補償如何實現

在實踐中也有一些案例是在夫妻未書面約定分別財產制的情況下,仍然判決給予了一方一定的經濟補償,其理由主要是:在肯定家務勞動價值的基礎上,應當對《婚姻法》第四十條作了目的性擴張的解釋。筆者認為,該種方法實質上已經擴大了該條款的適用范圍,在形式上財產共同,實質上財產分離或者一方明顯付出義務較多的情況下,可以嘗試,但是如果在法律明確規定經濟補償應當在夫妻分別財產制的前提下,將該條款擴展到所有共同財產制的案件中,也并非妥當。

雖然《婚姻法》明確規定的關于經濟補償的條款只有一條,但是對于夫妻共同財產的分割,仍可以在均等的原則上允許一定傾斜。如《婚姻法》第三十九條第一款規定:“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判決?!币约啊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第八條規定:“夫妻共同財產,原則上均等分割。根據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和財產的來源等情況,具體處理時也可以有所差別。”在現行婚姻法對經濟補償限制范圍狹窄的情況下,筆者認為,可以適當的運用上述條款,在分割共同財產時,照顧對家庭付出義務較多的一方,以從另一角度得到其應有的補償。

(二)如何認定一方對家務付出義務較多

婚姻家庭類案件的一大難點便是事實的認定,夫妻間的矛盾糾紛畢竟是雙方的家事,具有一定的隱蔽性,許多情況是無法找到直接證據予以證明的,比如夫妻間的感情破裂的認定、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當然也包括對一方付出家務較多的認定。家務勞動作為家庭活動的一部分,其具體情況只有家庭成員最為清楚,在法院認定的過程中,我們認為,因為家庭活動是需要一定的開支的,同時家事勞動一般來說總是配偶一方或雙方親力親為的,故在評價雙方對家務勞動負擔義務多少時,應當從物質投入及精神投入兩方面對比考察。在經濟投入方面,應當考察雙方的投入在家庭支出中所占比例是否明顯較多,其次,應當考慮對家庭的經濟投入占投入人收入的比例,投入人是否將收入主要投入了家庭活動。在精神投入方面,應當考察當事人在履行家事義務時,是否影響了其個人的職業發展,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等與其個人能夠得以生存的關鍵能力與素質,結合其對撫養子女、照顧老人方面付出的時間等因素綜合對比,從而判斷其是否為義務付出較多的一方。應當確定的是,如果一方擱置了自己的發展而投入家事較多,相比于僅有經濟投入,而對家庭沒有履行其他義務的另一方,精神投入的相對義務量應大于經濟投入的義務量。

(三)如何確定補償數額

夫妻離婚時的經濟補償,是夫妻一方對另一方盡較多義務的一種價值化體現,因此,對于經濟補償數額的確定,適用的標準只能是付出義務的多少,家務勞動的付出,由付出家務勞動的時間和家務勞動的繁雜程度決定,一方付出義務的多少,應與家務勞動的勞動量成正比。[5]由此,根據各學者的觀點,在確定經濟補償的數額時,一方面可以將家務勞動的勞動量價值化,比如轉化為從事相同時長,相同類別的勞動在市場應獲取的價值,同時加上相對方因少付出義務而獲得的利益來確定一個數額。另一方面,當事人對家庭付出的不僅是體力上的支出,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付出,由于精神上的付出無法估計價值,該部分的數額可以根據雙方具體的財產狀況及經濟能力,結合本地的生活水平與勞動保障標準,酌情確定。

篇9

關鍵詞:三者險 免責條款 配偶關系

一、問題的提出

第三者責任險(以下簡稱三者險),是指被保險人或其允許的駕駛人員在適用保險車輛過程中發生意外事故,致使第三者遭受人身傷亡或財產直接損毀,依法應當由被保險人承擔的經濟責任,保險公司負責賠償。

隨著三者險普及率的提高,由三者險引發的糾紛也就此不斷增加。以筆者供職的基層法院為例,僅2013年上半年就受理了涉及三者險的保險合同糾紛27件,已占半年度受理保險案件總數的77.78%,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5.15%。

而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保險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討論紀要》的出臺,使得以往在司法實務中較易引發爭議的問題,都有了相對明確的裁判標準。但是,隨著紛繁復雜的案情變化,三者險案件的爭議焦點已不僅僅局限于“第三者”的定位問題。

比如:在筆者審理的一起保險合同糾紛中,原被告雙方對于三者險合同中約定的“被保險人及其家庭成員的人身傷亡、所有或代管的財產”不予理賠的免責條款就發生了爭議。原告認為:“雖然,保險公司已對該免責條款履行了說明義務;但在事故發生前,第三者的身份并不確定。因為受害者系被保險人的配偶,就此免除保險公司的賠償義務,是對被保險人主要權利的排除,有失合同的公平性。因此,該免責條款屬霸王條款,不應生效。”但被告認為:“保險公司設立該條款的初衷在于免除道德風險,防止騙保情況的發生;且保險公司已經履行了說明義務。因此,該條款應當然有效?!?/p>

因為,原被告雙方對于免責條款說明義務的履行都已明確;因此,該免責條款是否生效,實際已轉變為“以配偶關系為免責事由”的這一條款內容的合法性問題。

二、審查免責條款合法性的出發點

不可否認的是,在通常情況下,法院在審理保險合同糾紛時,往往傾向于保護相對弱者的一方即被保險人(投保人),以平衡其與相對強勢的保險公司之間的地位差,顯示司法的公平性。因而,法院在審查免責條款的合法性時,都較為“嚴苛”;這也導致一些確實“不法”的免責條款在司法實務中遭到法院的否定。另一方面,被保險人也開始利用這一特殊情勢,在庭審中,屢屢以“霸王條款”之名否定雙方已定的合約。

但筆者以為:保險追根溯源還是人類抵御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共同行為,因此,作為唇齒相依關系的保險公司與投保人、被保險人都應共同遵守誠實信用的原則;以實現保險的最終目的。

(一)尊重保險合同的約定

從保險制度的特征以及現代社會的經濟合理性看,保險合同的格式化條款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法院并不能因為保險合同的格式條款,而當然否定其合法性。因為,保險合同中需要平衡的利益主體已遠遠超越了合同雙方當事人的范疇,直接將公共利益包括在內。[1]

而三者險作為商業險,其設定的本意就與交強險有著質的區別。作為強制責任保險性質的交強險,其設立的宗旨側重于對受害者的保護,確保受害者獲得保障,“沒有理由讓受害人從承保人處獲取的權利取決于被保險人的行為是故意還是過失的?!盵2]基于交強險的強制性與基礎性,擴大其保險的覆蓋面,交強險的保險范圍當然要比商業險寬泛的多。

相較而言,商業險則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理當貫徹私法自治原則,當事人可以自主決定是否訂立保險合同,以及訂立何種保險合同。[3]作為體現合同自由原則的商業保險合同,理論上,當事人可以選擇投?;虿煌侗?,保險公司可以選擇承?;虿怀斜?,并在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前提下,設定免除自身風險的條款和繁雜的理賠程序。因為“三者險”設定的本意就是填補被保險人對第三人賠償責任的損失,而不是將所有的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被保險人完全不受損失。

同時,作為經營性企業的保險公司,其設立帶有一定的社會性意義:通過經濟補償和社會保障維護社會安定,因而天然的需要承擔部分社會責任。但我們并不能就此完全否定保險公司作為企業的營利性本質。[4]令其過多的負擔社會性責任,壓榨其利潤空間,反而可能導致其退出保險市場,造成兩敗俱傷的后果。

此外,保險公司的保險條款均經過保監會的審核或備案,對于高度專業化的金融監管行為,司法不宜過度涉入。因此,法院在審查三者險免責條款的出發點之一就是要盡量尊重保險合同本身的約定,以維護保險市場的穩定與金融自由。

(二)適當保護被保險人(投保人)

正如江朝國先生所說:“絕大多數之共同條款使用人皆未能把持超然之地位,唯以契約自由之美名,利用其豐富之經驗及可使用之人力制定出只保護自己之條約?!盵5]因此,在尊重合同約定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保險公司與被保險人(投保人)之間的專業知識差、信息差。知識與信息結構的不完整、不對稱,成為了保險公司強勢地位的優勢所在。因而,法院在不違反保險法律法規規定的情況下;比如:條款約定內容模糊或發生歧義時,法院就應適當傾斜于保護被保險人(投保人)的利益,做出有利于被保險人(投保人)一方的解釋;借此平衡雙方的地位差,盡力克服格式條款的弊端,刺激保險市場的良性發展。

三、配偶關系的特殊性

關于“被保險人家庭成員不予理賠”的條款并非某家保險公司的特別約定,而是以保監會的基本條款為藍本,通行于整個保險行業的慣例,甚至是國際慣例。該條款的本意是為了避免被保險人為了騙取保金,而與其家庭成員相互串通,故意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因此,為了防范一定的道德風險,保險公司將“被保險人的家庭成員”排除在三者險的賠償范圍之內。

但在法學界,一些學者對此持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意外傷害保險畢竟屬于任意險,并非每個被保險人的家庭成員都會投保。如果將被保險人的家庭成員排除在三者險之外,而加害人又無力為其醫治,這些家屬就會面臨生命的危險,保險的人文關懷也無從體現。[6]

而筆者的觀點是:有必要對家庭成員的構成進一步細化,即配偶關系有著區別于其他親屬關系的特殊性。

(一)賠償請求權的存在問題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下簡稱《婚姻法》)的規定,配偶之間只有因“重婚的,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實施家庭暴力的,虐待、遺棄家庭成員”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才有權請求損害賠償。因此,在交通事故中,倘若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存有配偶關系,則受害人是否能以侵權為由加害人,缺乏法律層面的依據。

同時,在倫理觀念的影響下,在婚姻關系存續的期間,受害人也不可能向其配偶請求損害賠償。因此,筆者認為:在侵權這一基礎法律關系的層面,配偶之間就不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

(二)財產混同的現實

無論是我國《婚姻法》的相關規定,還是社會現實中的普遍情形,在我國,配偶之間的財產大多處于混同的狀況。因此,即使保險公司能夠對配偶中的受害方進行賠付,從而獲得向配偶另一方進行追償的權利,則最終結果就是配偶中的加害方用配偶的共同財產賠償給了配偶中的受害方。而這顯然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綜上,筆者認為:無論是從道德風險的防范,還是從法律基礎關系及權利實現等方面考慮;在保險公司已盡說明義務的前提下,應尊重保險合同本身的約定,確認在三者險中以配偶關系為免責事由是合法合理的。

注釋:

[1]劉振.關于保險條款性質的重新界定及傳統審判思維的相應調整——沿著與‘格式條款說’不同的思路展開[J].南京大學法律評論(春季號),2004:109.

[2] Clarke,MalcolmA,著.何美歡,吳志攀,等譯.保險合同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664.

[3]謝文明.第三者責任險中交強險與商業性第三者險關系問題研究[D].湖南大學法律碩士學位論文,2008:4.

[4]張藝馨.保險公司營利性研究[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6.

[5]江朝國.保險法基礎理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38.

[6]應倩.論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之“第三者”[J].法制與社會,2011(8):91.

參考文獻:

[1]劉振.關于保險條款性質的重新界定及傳統審判思維的相應調整——沿著與‘格式條款說’不同的思路展開[J].南京大學法律評論(春季號),2004:109.

[2] Clarke,MalcolmA,著.何美歡,吳志攀,等譯.保險合同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664.

[3]謝文明.第三者責任險中交強險與商業性第三者險關系問題研究[D].湖南大學法律碩士學位論文,2008:4.

[4]張藝馨.保險公司營利性研究[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6.

篇10

關鍵詞:農村社區為本; 抗逆力; 預防策略; 社工項目

中圖分類號:C91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4)05-0084-07

中國社會轉型期農村留守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高發。而由全國“農村留守青少年權益保護與犯罪預防研究”課題組對8省市農村留守青少年違法犯罪狀況進行調查后報告指出,在各種犯罪動機中,由于學業受挫、家庭沖突和經濟受挫而犯罪的比例高達45%[1]。因此,幫助面對挫折或逆境的農村留守青少年,提高其抗挫折能力或抗逆力,是預防農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也是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微觀路徑。本文基于對傳統抗逆力干預思路過于個體化與心理化的反思,通過實施以農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提升為介入焦點的社會工作服務實踐,分析其實施過程與實施效果,以對預防農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風險提供循證研究,并進而觀察中國農村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模式、資源與發展方向。

一、農村留守青少年犯罪與抗逆力:文獻回顧與服務設計

所謂抗逆力(resilience)是指這樣一種能力,即一個人遭受挫折或面對逆境時,能夠理性地做出正向選擇及應對,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常的心理和行為能力[2]。隨著社會的變遷及風險社會的來臨,個體所遇到的危機事件與不確定性越來越多,需要增加社會公眾對于風險與挫折的應對能力,阻止危機的進一步擴大及行為的發生。從20世紀70年代國外開始探討到近年被國內學者引入國內實踐,抗逆力理論已經成為了針對特殊對象與弱勢群體進行實踐干預的重要理論范式。

抗逆力理論受到青少年犯罪研究專家關注的重要原因是,可以用抗逆力理論來解釋傳統挫折侵犯范式的理論不足,即為什么有些人受挫后出現攻擊行為而有些人則并沒有出現?如1985年美國心理學家加梅齊(Garmezy)對倫敦6個貧民區域的數個家庭進行了跟蹤性研究,發現雖然這些家庭的生活環境充滿了諸如、犯罪、精神病親屬、家庭暴力、惡劣的生活空間等不利因素,然而父母對孩子表現出了彈性的管教與反應態度,比如關注子女在校學習成績、注重維持良好的家庭氣氛、給孩子灌輸對生活與人生的積極價值觀等,使得這些子女并沒有表現出任何攻擊或犯罪行為[3]。林光緹(R.Linquanti)也指出,如果具備抗逆力,即使身陷明顯的壓力和困境中也不會發生諸如物質濫用、精神不健康、犯罪等問題[4]。其他的研究也證實,青少年個體抗逆力的強弱與青少年是否犯罪密切相關[5]。

基于抗逆力理論提供的新視角,不斷有學者將抗逆力概念引入到青少年犯罪實踐工作中,試圖通過提升抗逆力來預防青少年犯罪風險。如加拿大學者邁克?安戈爾(Michael Ungar) 運用后現代心理治療中的敘事療法及建構主義視角,來幫助高危青少年挖掘和喚醒自身潛在的抗逆力,以預防青少年犯罪、青少年心理失調的發生,并取得了較理想的效果[6]。布洛克(Block)也通過青少年朋輩、家庭及社會支持網絡的建構,對其行為進行干預,明顯地減少了問題青少年的偏差行為[7]。我國內地學者田國秀、范燕寧等也做了一些嘗試,從提升或恢復抗逆力的多個視角,對問題青少年、未成年勞教人員、社區矯正對象等特殊青年群體進行了實務干預工作,使這些青年的社會責任感、挫折堅忍力、社交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不良情緒和負向感受的調節能力等方面得到較大的改變[8,9]。由于這些抗逆力研究的不斷深化及其影響力的逐漸擴展,青少年犯罪預防方面的理論研究重心也在發生調整,從過去強調控制、懲罰為主的模式轉變為強化抗逆力的模式,轉變為關注高危青少年的個人優勢與未來發展的模式。

但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提升青少年抗逆力的實踐努力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特別是心理學的色彩還非常明顯。從目前所采用的大多數干預方法來看,著重對青少年人格與認知的重塑,重“輔導與治療”而輕“服務與支持”,主要用心理治療的方式,缺乏社會工作專業手法的系統介入,容易陷入“方法為本”或“問題為本”的狹隘視角[10]。其次,干預設計微觀化而脫離地方宏觀社區實踐,偏離社會工作原初的專業使命[11]而導致所謂的外在社區環境支持流于形式。而對抗逆力的提升除了要從心理學上進行認知人格干預外,還更加需要關注農村留守青少年的家庭與社會支持系統。最后,對青少年抗逆力的服務模式仍然是一種單一的服務方式而缺乏整合性的服務方案,仍然過于關注個體而缺乏個體與系統的持續互動。

基于以上思考,本文試圖以抗逆力理論為視角,將既有的抗逆力模型加以本土化,并以一個農村社區為本的(rural community oriented)、整合性的服務框架來對農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風險加以干預,使之更加具有操作性及可復制可推廣性,其框架與模型見圖1。

圖1整合性、農村社區為本的抗逆力提升模型

根據抗逆力理論,當個體在面臨外界的風險和壓力事件時,抗逆力會與外界危險因素相互對抗,當抗逆力能夠抵御外界風險因素時個體就能維持原有的系統平衡,恢復正常的生活狀態。而當抗逆力不足以抗衡外界風險因素時就會出現個體生活紊亂的狀態,甚至有可能走向越軌與犯罪行為。因而要預防青少年犯罪風險,就有必要提高青少年的抗逆力。從上述服務框架設計來看,抗逆力主要從內部保護因子與外在保護因子兩個層面得以體現。內部保護因子包括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同理心、責任感、挫折耐受力、社交能力、沖動控制力等特質。外部保護因子分為三個層面,即家庭、學校與農村社區。家庭在抗逆力中的影響包括家庭背景、家庭氣氛、親子關系、溝通方式等;學校在抗逆力中的影響包括學校文化、師生關系、學習壓力、管教方式等;社區在抗逆力中的影響包括農村社區環境、農村社會風氣與民俗、農村社區支持、朋輩群體等因素。

二、抗逆力視角下的農村留守青少年犯罪干預項目過程分析

(一)服務項目的背景

出于服務基層農村社會及拓展實習空間的目的,筆者利用高校資源與FJ省XM市A鎮農村社區合作開展農村社區建設與營造活動。A鎮屬于一個典型的大型農村留守社區,大部分勞動力進城務工,留下了眾多仍然在家接受教育、或輟學在家又未到工作年齡、或各種原因無法隨遷入城的留守青少年。該鎮戶籍人口中14~25周歲的青少年有337人,而所謂的單親、輟學、隔代生活、歸正、閑散等“問題青少年”卻有近90名,特別是該村近年已連續發生了幾起牽涉到留守青少年的案件,因此留守青少年問題成為A鎮特別重視的議題。鎮政府干部及眾多村民對此都有較為強烈的擔憂,認為雖然現在很多村民進城務工賺錢,在經濟收入上的確有了提高,但在家庭照顧與子女教育上卻力不從心,賺的錢是建立在失去上一代與下一代的基礎之上。特別是留守青少年的教育上,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祖輩根本無法管教,在這樣的一個條件下很容易收到不良影響,變成問題青少年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對于高校合作試圖改善村莊目前面臨的留守青少年狀況有極大的熱情。在與A鎮的接觸、調查與評估后,筆者與指導的學生及農村社區工作者以上述抗逆力模型為框架,設計了一系列的農村社區工作服務項目,以減少A鎮農村留守青少年的犯罪風險。

(二)項目服務總體過程

因此,這個農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提升項目屬于A鎮新農村建設活動中的一項青少年社會服務子項目。項目名稱為“逆風飛揚”。項目首先根據相關研究并結合上述模型制訂了農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量表,對該鎮家庭環境比較復雜、失學失管、有過偏差行為的留守青少年對象共50多名進行了測試,篩選出抗逆力比較弱的14名留守青少年,再根據自愿加入的原則,最終選擇出8名留守青少年參加這個提升項目,他們的基本情況見表1。

1.基于內在保護因子的個案工作介入。在留守青少年個體層面主要采用了個案管理、成長困擾輔導、抗壓小組等方法,以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同理心、責任感、挫折耐受力、社交能力、沖動控制力等特質。項目社工首先運用個案管理模式,通過探訪、談心、幫助做農活、輔導作業、上網培訓等分別與這些留守青少年建立了良好的專業關系,讓留守青少年及其家庭對社工產生信任感并表示愿意配合項目的要求。在對項目留守青少年的個人與環境資料進行搜集、分析后加以評估,為這些留守青少年制訂個性化的服務方案。在這一過程中,社工針對留守青少年的資源與生態系統進行了走訪與了解,為整合這些資源與系統做好準備工作。針對這些留守青少年個體普遍存在的與父母關系淡漠、祖輩缺乏權威、受挫感強、易沖動、不愿與人交住等狀態,社工通過“心聲話你知”、“我的優點你來說”等小組活動等方式為他們開展了成長困擾輔導。社工還特別組織他們進行抗壓小組的活動訓練,以增加他們的抗壓能力。在抗壓小組活動中,社工努力通過為留守青少年組員營造一個真誠、有尊嚴和溫情的小組氣氛,積極引導他們歸納自己的優勢,思考自己的價值觀、優缺點、個性、人際溝通和生活目標等內容;通過與其他小組成員的溝通、探討,使留守青少年認識自我了解自我,實現自我接納、增強自我尊重與自信,學會勇敢面對自己的短處同時欣賞自己的長處。同時,還希望這幾位留守青少年在這樣一個互助團體中培養歸屬感和接納感,在體驗與他人親密交流、彼此信任的同時,學會傾聽、體察和關心他人,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2.基于家庭支持系統的修復與再造。留守青少年家庭層面是項目的工作重點,社工通過開展家庭治療對家庭結構進行調整,對家庭成員之間的不良關系加以調整,加強留守青少年與在外父母之間的聯系。對于大多數留守青少年來說,家庭主要的問題是父母關系松懈、缺乏溝通、隔代教育方式不當、祖輩權威缺失等。針對這些問題社工一方面通過留守青少年開展“寫給遠方父母的一封信”、“每周免費電話日”、“給爸媽留視頻”等活動,要求留守青少年主動與城市父母聯系,將心理想法傳達給父母;另一方面社工通過電話與留守青少年的父母取得聯系,將告知他們的狀況并要求其父母增加聯系的時間,盡量多找機會回家看看。通過這些形式社工幫助外出務工父母與留守青少年之間重新建立起新的溝通形式,形成良好的親子互動關系與家庭環境,以提升家庭保護因子。對于有殘缺、變故或較大經濟壓力的留守家庭,留守青少年由于缺乏家庭支持關愛易導致感情冷漠、孤僻、攻擊性強的性格,因而社工主要通過村莊資源鏈接、福利支持及危機干預等方法幫助青少年減輕壓力感與挫折感,提升保護因子,如為符合條件的留守家庭申請低保、村干部定時探訪、農忙季節農活支持等。針對祖輩權威缺失管教無力的問題,社工組織留守青少年進行角色扮演,要求留守青少年從爺爺奶奶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爺爺奶奶的不容易。此外,要給留守青少年的祖輩進行教育技巧講座,傳授隔代教育的經驗與方法。

3.基于“生―師”支持關系的學校社工干預。針對6位仍然處在義務教育階段但輟學的留守青少年,學校層面的主要社工方法是教師工作坊、建立留守檔案、學業輔導等多種形式。失學導致失管,對農村留守青少年來說,學校對其行為習慣養成有重要影響。但由于現在“讀書無用論”傾向的抬頭、學業成績不佳、缺乏家庭約束、農村學校管理松散等原因,許多留守青少年不愿讀書而輟學在家,這是留守青少年走向違法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項目社工認為讓輟學留守青少年“重返校園”是提高其抗逆力的關鍵。而農村學校干預首先要調整學校教師對留守青少年的關注度,把以往由“師”為中心的工作關系改變為以“生-師”為導向的支持關系。因此采取了A鎮初中教師工作坊的干預方法,其主要目標是通過調整教師的認知來建立教師與留守青少年的良好互動關系。由于現在的學校教育普遍存在功利性與應試性的理念,由于留守青少年的學習成績普遍不太理想且比較難管理,因此有些老師對這些所謂的“問題學生”有意識地忽視甚至排斥。因而社工在A村教師工作坊中通過案例介紹、故事分享、角色扮演的形式讓老師對原來的一些做法加以反思。教師們參加完教師工作坊后普遍認識到自己原來在學生的成長中除了學習以外能夠起到如此大的影響,認為不僅應該關心留守青少年的學習成績,更應該關心他們的全面成長。在此之后A鎮初中教師為這些留守青少年建立了日常表現檔案,從情緒、身體狀況、生活、學習情況等多角度進行觀察,既能夠及時發現留守青少年出現的風險,也方便外出務工父母細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老師還在組建各種興趣小組、學習小組、技能小組過程中,要求留守青少年積極參加,并要求成績好的同學與他們結成一幫一的支持關系,強化他們的學習生活,增加他們對學校生活的興趣。

4.基于農村社區為本的社會保護雙向服務。A鎮社區層面的保護是項目的核心內容,項目試圖將農村留守青少年服務與農村社區建設兩個層面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通過各種社區服務活動來加強農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保護因子,另一方面通過調動村莊資源參與留守青少年保護事務反過來促進村莊社區環境的改變、農村共同體意識的形成,特別是農村社區自身能力的提升。后一層面看起來與農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提升并無直接關聯,但卻是通過“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作用于農村留守青少年。因此,實際上包括兩部分工作內容,一是A鎮服務于留守青少年,二是留守青少年反向服務于A鎮,這種思路充分體現了一種社工整合的目標及以“社區為本”的原則。(1)是A鎮正向幫助留守青少年抗逆力提升,如A鎮法制宣傳、A鎮福利計劃、社區支持等工作,主要通過這些方式來搭建提升留守青少年抗逆力的社區互動、互助支援平臺。首先A鎮政府根據這些留守青少年家庭的具體情況進行了針對性的福利支持,如辦理低保、農忙支持、費用減免等。其次社工在A鎮政府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走訪了A鎮內的相關組織和機構,讓他們了解了留守青少年幫扶的意義及現狀,并希望他們參與到幫扶的整個過程中。在這個基礎上組織成立了由A鎮熱心人士、教師、大學生村官等組成的“知青幫”社區組織,開展“手拉手、心連心”活動,與這8位留守青少年結成對子進行一幫一的支援活動。社工在這個過程別注意培養村民的公共事務意識與參與意識,提高A村凝聚力。之后又在A鎮的一位大學生村官提供的一個辦公室內成立了留守青少年文化活動中心,開展一些有益于留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科普、文娛活動,將留守青少年從不良娛樂文化、過度網絡生活中擺脫出來。(2)A鎮留守青少年反向服務于A鎮,通過這種方式讓A鎮村民更加關注他們,同時也讓村民看到他們、他們的家庭以及A鎮自身的變化。項目舉辦了“雨后彩虹”留守青少年才藝晚會,向A鎮村民宣傳及展示留守青少年的積極面貌,讓更多的A鎮村民關心留守青少年事務。社工與大學生村官制訂了留守青少年村莊服務計劃,組織各種公益活動讓這些留守青少年充分參與。如針對A鎮環境美化的活動“清潔村莊你我他”,受到村民的高度評價。

(三)多維層面的項目效果評估與反思

1.留守青少年個體層面抗逆力的評估。在項目后期,我們用同樣的量表對這8名留守青少年進行了抗逆力的后測。結果發現,這些留守青少年的抗逆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自我效能感、責任感、自控能力、對未來的信心等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其中的幾名輟學留守青少年全部回到了校園,學業成績也有了較明顯的進步,還有的順利考上了縣城高中。同時這些留守青少年與外出務工父母的關系有了很大的提高,祖輩對其教育狀況也有較大的改善。

2.A鎮社區層面等外在抗逆力的評估。

在對家庭、學校及A鎮村民的走訪后,也發現他們對這些留守青少年的看法有了積極的轉變,也愿意繼續關注并幫助這些留守青少年,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A鎮的自然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觀,A鎮志愿者組織由原來的虛設變得更加具有活力。A鎮鄰里沖突現象少了,文化活動多了;網吧青少年少了,治安狀況好了。A鎮社區凝聚力提升了,對村委會的評價也高了,幾個村委會還因此得到了許多榮譽與獎勵。

3.項目整體評估與反思。通過這個農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的社會服務項目,我們認為農村留守青少年在面對危機時的抗逆力是越軌犯罪行為的安全網與防火墻,設好這張網與這道墻,能更好地預防農村留守青少年的犯罪風險及社會再適應問題。特別是在當前風險社會及轉型社會的環境下,只有讓農村留守青少年提升面對風險時的抗挫折能力,只有從家庭、學校及農村社區層面加強留守青少年外在保護因子,才能真正預防農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風險問題。這個項目的特點體現在,它不同于傳統的農村社會工作單一的實務模式,實現了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及社區工作有機地整合,避免了目標單一、方法單一、成效不好的問題,充分地利用了社區的各種資源幫助農村留守青少年,對預防A鎮農村留守青少年犯罪起了比較明顯的作用。

當然我們也同時認識到,提升農村留守青年抗逆力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也面臨著每個農村留守青少年各不相同的具體問題,然而相關理論并不完善,實踐也不充分。雖然在項目組中8名留守青少年的抗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項目干預對象的范圍較小,只是局限在一個社區中,同時服務對象的數目也過少,在其代表性上與效度上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日后進行相應實踐方法的系統總結與服務對象的持續跟蹤。

三、中國農村留守青少年社會工作模式的思考與拓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農村“空心化”的進程還將繼續,留守青少年的問題依然長期存在,而在缺乏農村社會公共服務的現狀下,農村留守青少年違法犯罪勢頭居高不下的現象可能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此文以一個農村社區的留守青少年為干預對象,以社會工作抗逆力理論設計服務方案,并進行過程分析與效用評估,為社會工作干預農村留守青少年犯罪提供了循證范例。從這個項目范例可以得出,社會工作通過功能重建、心理干預、網絡建設、資源整合等專業方法進行農村留守青少年干預具有實際價值。據此,為了減少農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現象,可以進行政策創新,利用當前正著力推動的社工人才建設活動,并結合暨有農村組織網絡,積極發展社區為本、專業化、本地化的農村社工干預模式。

在農村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設計中應注意以“農村社區為本”。即無論是從中國農村社會工作發展的現狀還是從生態環境系統的理論觀點出發,在我國農村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設計中,應以農村社區而非以案主個體或其家庭為核心,因為社區在其中起著環境、整合、鏈接及反饋的作用。因此,要提升農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從而預防犯罪風險,就必須結合農村社區建設,通過融入農村社區、營造農村社區、改變農村社區進而改變留守青少年。一方面,只有把農村社區建設好了,所謂的整合社區力量、挖掘社區資源、推動社區參與等農村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方法才有可能。另一方面,農村留守青少年狀況改善了反過來也會促進農村社區風貌的改變,實現農村社區提升的目標,這種思路在現實中也比較能得到所在社區的配合與支持,不會出現“剃頭挑子一頭熱”,導致很多農村社工項目無法順利落實的情況,而這一現象在現在的農村社會工作實踐中非常常見。因此,農村社區為本的留守青少年工作方法反對傳統的“方法為本”或“問題為本”的社會工作實務[12],認為抗逆力建設過程是一個強調多向互動的過程,致力于系統化的多向循環改變,一方面通過外在保護因子的提升激活留守青少年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內在保護因子的形成;另一方面通過改變對農村留守青少年的認知,促進外在環境對留守青少年的支持與保護;此外,通過農村留守青少年的變化來改變外在環境,提升與實現農村社區發展。

農村青少年社會工作實務方面需要倡導整合性的服務模式。在農村社會工作實際服務過程中,必須結合當地農村社區的實況,將農村留守青少年的教育、生活與情感狀況視作一整體性、有機性的生態系統,超越傳統整體與個體、宏觀或微觀、激變或保守的二元社會工作范式,從社區、人與互動的整體觀去設計農村留守青少年服務與支持的策略。如抗逆力中的整合模式反對簡單的分割內在保護與外在保護因子的作用,將農村留守青少年的問題歸結為心理或家庭等單方面的問題,主張內在保護因子與外在保護因子存在互相影響的緊密聯系,共同決定著農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的強弱。并立足整個農村社區的大環境,將抗逆力的提升視為一個有機的生態整體系統[13],從“人”、“環境”與“互動”的三角關系去設計農村留守青少年預防、治療、服務及支持的策略。同時根據農村留守青少年不同的需求,整合多元化的資源及多層次的介入策略,通過不同的服務焦點及模式,以跨系統的合作方式去協助農村留守青少年提升抗逆力。

農村青少年社會工作需避免“問題化”的傾向。問題化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把農村留守青少年問題化。在一些傳統服務話語中,“留守青少年”已經被貼上了“問題青少年”的標簽,被刻板化、問題化了。只要提起留守青少年,就想起了他們“悲慘”的生活境遇、“不幸”的現實處境和“難堪”的成長記錄;只要留守青少年稍微有一些個性、沖動與叛逆行為,就容易把他們看作是問題青少年。因此農村社會工作者應注意避免這種價值判斷,把握農村青少年的成長特點與社會狀態,對他們的行為進行綜合評判。二是把社會工作服務內容問題化。比如人們往往容易認為抗逆力干預就是解決農村留守青少年的具體困難問題,但社會工作視野下的抗逆力干預更加強調優勢視角,認為壓力與風險事件在帶來問題的同時也伴隨著改變的機遇,伴隨著激發生命的潛能[14]。農村留守青少年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社會工作對于抗逆力的提升就是要挖掘這種優勢,幫助農村留守青少年在一個立體、動態及建構的環境中開發潛能,彈性應對,發展自我。

基于中國農村實際狀況,發展“本地化”的農村留守青少年社工干預模式。這種“本地化”的模式并不是重新組建新的組織與成員,因為既不現實也不符合中國農村的發展現狀。而是整合既有的村委會、村民小組、群團組織、學校甚至宗族等正式與非正式組織,從理論、方法、組織、服務上進行干預。利用當前國家大力推動農村社會工作的機遇,發展農村青少年社會工作、培養專業農村社工、構建農村志愿者隊伍,形成農村留守青少年犯罪干預網絡。如理論上研究符合農村青少年特點的社工干預理論;方法上利用傳統農村群眾工作的優勢,形成獨特的留守青少年干預個案小組及社區工作方法;服務上提供更加鄉土性、個性化的心理介入與福利支持。此外,農村留守青少年干預中,“本地化”的社會工作模式還應特別注重當地農村的組織架構、經濟條件、人際關系、地理狀況、社會民俗及至社區文化等“地方性知識”,把握農村留守青少年獨特的身心狀況、成長生態環境等,形成有地方特點與實際的農村社工模式。

參考文獻:

[1]陳衛東.我國8省市青少年違法犯罪狀況調查報告[J].中國青年研究,2009(2):5968.

[2]沈之菲.青少年抗逆力的解讀和培養[J].思想理論教育,2008(1):7177.

[3]Garmezy N.Stress Resistant Children:the Search for Protective Factors[M]//J.Stevenson,ed.Recent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Oxford:Pergamon Press,1985:35.

[4]Linquanti R.Using Communitywide Collaboration to Foster Resiliency in Kids:A Conceptual Framework [EB/OL] .[19921015].http://eric.ed.gov/?id=ED353666.

[5]Tugade MM,Fredrickson B L.Resilient Individuals Use Positive Emotions to Bounce back from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4,86(2):320333.

[6]Michael,Ungar.Nurturing Hidden Resilience in Troubled Youth [M].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04:126.

[7]Block J,Kreman A M.IQ and Egoresiliency: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Connections and Separaten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 (2):349361.

[8]田國秀.從抗逆力視角對“問題青少年”實施干預[J].中國青年研究,2006,(11):59.

[9]范燕寧.抗逆力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兩面性特點――以北京市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服刑者的情況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2006(11):1012.

[10]王君健.社會工作介入“受艾滋病影響的失依兒童”抗逆力養成――基于河南省ZMD市的循證研究[J].青年研究,2011(3):6875.

[11]Specht,Harry,Mark E Courtney.Unfaithful Angels:How Social Work has Abandoned Its Mission[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4:3.

[12]張和清.災難的社會根源與災害社會工作[J].開放時代,2011(10):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