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制造培訓范文
時間:2023-12-28 17:39: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綠色制造培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更加強調同步發展
對照《中國制造2025》要求,《指南》分析了當前制造業人才培養存在的突出問題:制造業人才結構性過剩與短缺并存,基礎制造、先進制造技術領域人才不足,支撐制造業轉型升級能力不強;制造業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產教融合不夠深入、實踐環節薄弱,學校和培訓機構基礎能力建設滯后。《指南》有針對性提出要促進學科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同步。一是建立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增強專業設置的科學性、靈活性和特色化。二是圍繞產業鏈、創新鏈調整專業設置,到2020年基本形成與制造業產業布局相適應的學科專業布局。三是注重專業設置前瞻性,主動適應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發展需求,增設前沿和緊缺學科專業,強化行業特色學科專業建設。四是根據制造流程變革改造升級傳統學科專業,服務電子、鋼鐵、石化、機械、輕工、紡織等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五是圍繞制造業重點行業布局規劃,對接制造業產業集群、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等,集中建設一批校企深度合作、發揮支撐作用的專業集群。
二、更加重視優化體系
在現代職教體系建設方面,《指南》延伸和強化了普通中小學職業培育觀和在崗職工培訓兩方面內容。要求普通中小學要在實踐活動課程、通用技術課程中加強制造業基礎知識、能力和觀念的啟蒙和培養,@有利于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職業觀,為其將來選擇“應用生涯”還是“學術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指南》要求推動制造業企業職工培訓全覆蓋。通過在制造業領域全面推進學習型企業建設;完善企業職工全員培訓制度;探索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和學分累計制度等,整體提升企業職工技術技能水平。這更有利于構建制造業人才職業生涯發展的人才培養立交橋,更好地支撐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現代職教體系。
三、更加凸顯工匠精神
總理多次強調“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指南》把“大力培育工匠精神”與“注重創新能力培養”“增強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綠色制造技術技能水平”和“提高全員質量素質”一起列為“提升制造業人才關鍵能力和素質”主要任務之中,并排在第一位,體現了高度重視。《指南》從四個方面將“工匠精神”落到實處。一是倡導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工業精神,提升我國工業軟實力。二是制造業企業要把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為職工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增強職工對職業理念、職業責任和職業使命的認識與理解。三是不斷深化“中國夢?勞動美”教育實踐活動。四是推進工匠精神進校園、進課堂,培養崇尚勞動、敬業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創新的制造業人才。
四、更加著力技藝精湛
造就技藝精湛的技術技能人才隊伍是落實人才為本原則的重中之重,《指南》從大力培養技術技能緊缺人才、支持基礎制造技術領域人才培養和整體提升企業職工技術技能水平三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在“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中明確了方法、路徑和措施。一是探索制定學徒身份認定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二是研究制(修)訂高等職業教育機械設計制造類、自動化類、鐵道裝備類、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類、航空裝備類、汽車制造類、生物技術類、電子信息類等十二類專業教學標準,遴選建設一批職業院校示范專業點。三是面向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依托高等學校、職業學校、開放大學、職業培訓機構,引導建設一大批學習型制造業企業。四是引導地方健全生均撥款制度,向制造業相關專業傾斜。 五是依托《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到2020年,重點圍繞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建設1200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1000個左右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五、更加注重質量為先
《中國制造2025》突出“質量為先”,堅持把質量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生命線,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加強質量技術攻關、自主品牌培育。《指南》把“提高全員質量素質”作為主要任務,鼓勵制造業企業加大質量培訓力度,全面提高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一線職工的質量意識和質量管理水平。在中小學開展質量意識普及教育,在高等學校、職業學校加強質量相關學科專業建設等,推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質量文化。在“全員質量素質提升工程”中,鼓勵和支持行業協會、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設立質量相關研究機構,開展質量科研,開發質量素質提升課程,面向社會開展質量教育。
六、更加關注綠色技能
發展綠色經濟、培養公民綠色技能已是國際基本趨勢。歐盟“2020戰略”提出必須通過職業教育與培訓來培養公民的“綠色技能”及全體公民的綠色意識。《中國制造2025》把“綠色發展”作為我國制造業未來發展的一個基本戰略方針,把“全面推行綠色制造”作為制造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指南》在“提升制造業人才關鍵能力和素質”這一主要任務中專列“提升綠色制造的技術技能水平”,鼓勵高等學校、職業學校根據綠色制造發展需要積極開設節能環保、清潔生產等相關學科專業;鼓勵學校參與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參與綠色產品研發和相關標準制(修)訂等,并在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中作出了相應的政策制度安排。
七、更加突出企業主體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要求健全企業參與制度。《指南》更進一步,提出發揮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辦學主體作用。要求面向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推行校企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明確對舉辦職業學校的企業,其辦學符合職業教育發展規劃要求的,各地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給予支持。推動制造業企業與應用型本科高校探索共建共管制造類專業二級學院(系)。保留制造業國有企業所舉辦的與企業經營方向相符、辦學效益好的職業學校。結合鼓勵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和加快產學研用聯盟建設等,加快實現產業和教育深度融合。
篇2
關鍵詞 經濟社會轉型;職業教育轉型;創新型人才;綠色技能;教育質量
中圖分類號 G71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5)33-0011-06
一、問題的提出:經濟社會轉型要求職業教育的轉型
當前,“新常態”成為我國經濟改革發展的重要背景。根據高層的解讀,“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征,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1]。這些特征表明,進入“新常態”后,我國經濟發展將從傳統追求經濟增長的速度轉到在兼顧速度的基礎上,更加追求經濟發展質量、促進經濟發展創新以及普惠性的經濟發展成果分配。在這一背景下,如何使職業教育適應“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要求,并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中發揮積極作用,形成現代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間緊密協調、互相促進的關系,成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必須關注的問題[2]。
從國際視角來看,自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普遍提出了從重視經濟快速發展到重視經濟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的轉型要求。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普遍將塑造生態和諧、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為主要目標,強調實現“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與互聯網的高度交互融合與創新”[3]。在這一過程中,普遍把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作為整個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戰略的一部分,強調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2012年在上海召開的第三屆國際職業教育大會提出,面對信息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全球金融危機、氣候變化和人口發展趨勢的影響,必須對職業教育的作用和性質進行重新思考,實現其發展方式的深刻轉型。
那么,在新的發展形勢和背景下,職業教育應從哪些方面開始轉型,通過什么舉措實現轉型?這些是急需關注的問題。由亞洲職業教育學會、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華東師范大學等主辦的第十一屆亞洲職業教育學會學術年會于2015年10月25日在上海舉行。來自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中國大陸以及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20余所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百余名學者參加了會議。會議以“經濟轉型與職業教育發展”為主題,與會的各國學者從不同角度探討了經濟社會轉型背景下職業教育發展的新思考、新舉措。本文主要從本次會議的主題發言以及近年來國際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等角度,對現代職業教育轉型發展的關鍵點進行分析。
二、經濟社會轉型背景下的職業教育發展趨勢
(一)積極培養新型經濟發展需要的創新型技能人才
近年來,創新驅動成為國際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在這一背景下,發達國家和地區普遍強調通過教育與培訓體系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適應創新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2007年,OECD啟動了創新戰略,并隨后啟動了主題為“教育與培訓創新”的研究項目。項目提出,人力資本是創新的重要源泉,創新對于教育的持續改革及改善教學結果、促進教育公平性、提高成本效益及增強學生滿意度發揮著關鍵作用。教育與培訓體系必須向公民提供在整個一生內學習及再培訓的機會,并促進教育體系不斷實現自我改善,為教育實驗和革新提供相關空間[4]。
歐盟強調通過職業教育與培訓促進創新。2015年,歐洲職業培訓發展中心題為“創新與培訓:變化中合作伙伴”的報告。報告提出,職業教育與培訓要對社會的創新作出貢獻,并使培訓更具創新性。具體來說,教育與培訓要鼓勵有利于促進經濟和社會轉型的創造和創新。報告強調,雖然很多創新指標沒有把職業教育與培訓考慮在內,但在歐盟范圍內,職業教育對于創新的作用日益增強。根據歐盟的數據,2013年,歐盟范圍內2200萬高中階段教育學習者中,大約49%的學習者在職業教育體系中學習,因此,發展這些學習者的創新能力可以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收益。此外,職業教育與培訓還有利于支持社會創新。基于這一點,歐盟把創新作為職業教育與培訓現代化的一個基本原則,強調通過各種形式、在所有層次的職業教育與培訓中鼓勵創新,這包括使用新的學習方法、新的科學技術和撥款機制等,加強教育機構、研究機構和企業間的合作,特別要促進工作本位學習[5]。研討會上,東京大學寺田盛紀教授介紹,2015年,日本了《2020創新戰略》,把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導向。韓國首爾國立大學教授Seung-Il Na提出,在創新導向的經濟復蘇政策下,韓國要實施創造力導向的教育。
從我國的情況來看,十提出,要將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國制造2025》特別強調要把創新擺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提高創新設計能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完善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對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造更大人才紅利,加快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我國經濟發展實際來看,長期以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低,主要從事低附加值的勞動力密集型生產,是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根據德勤公司的《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在影響制造業競爭力的各項指標上,中國的“人才驅動創新”這一指標僅為5.89,遠遠落后于德國(9.47)、美國(8.94)、日本(8.14)等發達國家[6]。因此,在國家經濟及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我國必須重視技能人才在國家創新發展中的作用。作為技能人才形成主要載體的職業教育,必須要全面深化人才培養理念和模式改革,開展深層次的校企合作,全面加強學習者的工作場所實踐經歷,在培養學習者一手操作技能的同時,突出強調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二)全面開發綠色技能,培養適應綠色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
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通過具有里程碑意義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議程》的核心內容是通過在資源利用、發展方式、發展路徑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全面普及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推動綠色經濟和綠色就業發展,促進全球經濟和社會向著可持續的增長方式轉型。從這一角度出發,作為與經濟、產業和就業聯系最為密切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體系要通過一種更廣泛的方式支持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即通過職業教育全面培養綠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的人才,這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第三屆國際職業教育大會通過的《上海宣言》提出,要把綠色經濟和綠色社會方面的教育納入到TVET資格和項目中,并且加速“綠色職業教育與培訓”議程朝著低碳、適應環境的方向發展。本次會議上,馬來西亞蘇丹依德里斯師范大學Ramlee Mustapha教授就提出,可持續發展教育、綠色工作、綠色技能、保護環境、高效率利用資源、低環境影響的制造業發展等是影響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綠色科技是21世紀最有市場前景的技術。因此,未來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把綠色增長作為一個重要維度。
從國際實踐來看,在職業教育中開發綠色技能已成為國際職業教育與培訓發展的基本趨勢。澳大利亞、德國等職業教育發達國家也已經在綠色技能開發方面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實踐模式。其中,以一種整體性或整個學校實踐的方法開發全體學習者的綠色技能,即實現整個職業教育的綠化(Greening TVET),成為國際社會綠色技能開發的一種重要模式。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把綠色經濟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原則和方法納入到整個學校的管理、教學和運行中,主要目標是確保學校的所有活動都能關注綠色技能的培養和實踐。
從我國的實際來看,綠色發展是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理念之一,綠色制造也將是我國制造業未來發展的基本趨勢。因此,我國職業教育在改革發展中也應把綠色經濟、綠色增長作為一個重要維度,重視培養綠色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一是根據國家綠色經濟發展目標,針對相關行業制定系統的綠色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戰略, 積極培養高素質的綠色行業技能人才;二是從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理念出發,對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開發、教學與實習實訓進行重新思考和定位,把綠色經濟發展的原則、價值觀和實踐納入到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全面培養學習者的綠色經濟素養。三是積極創新教育教學理念,探索綠色學校創建、工作場所實訓與綠色知識學習相結合的綠色技能培養模式,全面培養學習者的綠色技能[7]。
(三)拓寬教育對象,豐富教育目標,發展終身化、開放性、包容性的職業教育
人口老齡化、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等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重要挑戰。在這一背景下,改變傳統的職業教育對象,進一步拓寬職業教育的目標、功能和實施方式,從終身教育的視角實施職業教育,成為職業教育轉型發展的重要趨勢。
寺田盛紀教授認為,在經濟發展迅速階段,職業教育與培訓是經濟發展和勞動力開發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進入低速發展階段,職業教育與培訓就應轉移自己的定位,把豐富公民生活作為重要目標。在這一階段,職業教育部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而且成為人類智能發展和生活幸福的重要活動。具體來說,人力資源開發、公民幸福和有效的生涯形成都應成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目標。在這種教育功能導向下,首先,職業教育要培養學習者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能力和文化素養;其次,還要培養學習者專業化、實用性的職業知識和技能。
Ramlee Mustapha教授提出,實現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設備都能學習是未來學習發展的重要趨勢,這一理念也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趨勢。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楊近教授提出,職業教育是終身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貫穿人一生的學習類型。經濟轉型的社會大背景下,人們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適應新的時代要求。職業技術教育是使公民獲得某種職業技能與知識,幫助公民有效參與工作的一種教育類型,其為公民的生存與發展提供必要的準備,是促進人類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華東師范大學石偉平教授提出,中國經濟的轉型發展需要職業教育,職業教育不僅為社會就業服務,也是經濟發展、減貧及和諧社會建設的國家戰略。從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角度來說,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加速農民工“市民化”進程,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使命。
從我國發展實際來看,人口老齡化將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要挑戰。如表1所示,自1975年以來,我國人口出生率一直呈下降趨勢。另一方面,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目前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和戰略任務,在這一過程中,有數以萬計的農民工需要接受再培訓。因此,未來一段時期,我國亟需全面放開現在以學校學齡人口為本位的職業教育體系,拓寬職業教育職能和服務對象,從根本上建成終身化、包容性的職業教育體系。
(四)提升教育質量,增強職業教育影響力和吸引力
教育質量是教育發展的永恒追求。在新的人口變化背景和經濟發展趨勢下,從根本上提高教育質量、滿足人民群眾對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的多樣化需求,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終極目標。與會者的主題發言也都鮮明體現了這一點。我國臺灣高雄師范大學孫仲山教授介紹說,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臺灣教育政策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996年的高等教育擴張,2001年開始重視開發學校本位的課程以及實施多元路徑的高等教育升學模式改革,2006年啟動校企合作項目,2010年招聘企業專家作為院校教學人員。從圖1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來,包括學術型大學和技術大學在內的高等教育機構數開始趨于穩定。因此,后三個階段的教育改革都主要是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其中,學校本位課程開發的目標是使學校教育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個體需求及行業和社會變化需求,其在根本上是開發任務導向性課程,見圖2。校企合作項目是針對綠色能源、旅游、護理、生物科技、文化創意等新興行業的發展,在職業高中、兩年制技職學院或四年制技術大學與企業間設立銜接性的校企合作項目,培養這些行業發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招聘企業專家作為院校教學人員是為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近年來推出的一個重要舉措,其主要目標是改變目前主要由全日制教師承擔教學任務的狀況,讓企業專家承擔1/3的教學任務,其主要職責是提供實踐經驗培訓,其要具有10年的行業工作經驗,如果具有副學士學位,其可以具有5年的行業工作經驗,其或者是專業技能大賽的教練、獲獎者或裁判員。
Ramlee Mustapha教授從職業教育教師的角度提出,亞太地區的TVET教師普遍缺乏行業工作經驗,這使該地區TVET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行業發展的需求。因此,未來該地區在TVET教師的初始教育項目中,要特別關注對于教師工作世界的要求,而不能僅僅重視教師對于高學歷的獲得。他對于該地區各國TVET教師培訓問題與改革方向進行了總結,具體見表2。
總體來看,以深化校企深度合作為核心、以提高職業教育教師素質為載體,全面提高職業教育質量,是新的背景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目標。從我國的情況來看,十八屆五中全會關于“十三五”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提高教育質量”這一主線。2014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數達620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總招生數的44.12%;高等職業學校招生數已占高等教育總數的46.8%;研究生教育專業學位類型從2010年的19個達到了2014年的40個,招生人數占研究生招生總數比例從2008年的7%提高到了2014年的45%。可以看出,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無論在規模和結構方面都實現較大發展[8]。因此,未來一段時期,通過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提高教師素質、加強對學生的生涯指導和服務,從根本上提升教育質量,應成為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根本方向。
總體來看,無論從國際還是我國視角來看,在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背景下,未來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必須關注終身學習、經濟創新、社會可持續發展及公民幸福生活的營造,努力探討如何更好地支持創新,支持發展綠色經濟和可持續的社會發展,積極為促進實現更加公平和可持續的人類社會發展模式作出自己的貢獻。
參 考 文 獻
[1]談“新常態”:3個特點 4個機遇 1個挑戰[EB/OL]. http://.cn/system/2016/02/25/014705692.shtml.
[2]李玉靜. 經濟“新常態”下的職業教育改革[J].職業技術教育,2014(28):1.
[3]周洪宇,鮑成中. 第三次工業革命與人才培養模式變革[J].教育研究,2013(10):4-9,43.
[4]Phillip Toner. Workforce Skills and Innovation: An Overview of Major Themes in the Literature[D]. OECD Education Working Papers, No. 55, OECD Publishing,2011.
[5]Innovation and Training: Partners in Change[EB/OL]. http://cedefop.europa.eu/en/publications-and-resources/publications/9103.
[6]德勤.2013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EB/OL]. http:///link?url=tn7YZnKc-9SSkF5KnbsobTyGpiT0Frvn1owfok0LCsP0lUqxBB2CnPwWqpH0TdnCRH9uonKWaNPYxilOgIzlnriFddt-a63ppJW9afYePC.
[7]李玉靜.綠色技能發展:實踐策略選擇[J].職業技術教育,2013(13):1.
[8]周稽裘.面向第一個百年:職業教育的攻堅與現代轉型發展[N].光明日報,2016-02-26(1).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new tren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rends including aging population,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lowing dow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realize deep transformation. The key point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include the following points: to actively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demand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newly emerging economies; to comprehensively develop green skills and cultivate the skilled talents adaptable to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 to expand educational objects, enrich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nd develop lifelong, open and inclusive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take the enhancement of education quality as the key objective.
篇3
一、加強宣傳,提高思想意識
為了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會議精神,更加合理、科學的優化工業產業結構,讓企業意識到“”是工業高質量發展的立業之基,強大之本,更是企業當前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我部門分別于2月、3月、5月以座談、培訓,引導等多種方式向企業普及有關“”實施的意義、必要性以及優惠獎勵政策。以示例與現實相結合的方式辯證的向企業宣傳此項工作的重要性,也是未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典范示例鼓勵、引導企業重視“”工作,提高企業思想認識,營造良好的改造氛圍。
二、加強落實,穩步推進
智能改造方面:突出智能制造在“”中的引領作用,堅持示范引領、點面結合、系統推進。一是持續推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重點培育河南神馬尼龍化工有限公司、河南平芝高壓開關有限公司、伊頓公司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二是配合市工信局,邀請省智能化診斷專家組對區內企業開展智能化制造診斷,幫助企業明確智能化發展方向;三是開展智能制造示范企業申報工作,積極組織轄區內企業申報智能制造示范企業,鼓勵企業向智能化制造方面邁出一大步;四是配合市委市政府,開展全市智能化觀摩點評活動,全面做好迎接準備,并取得先進位次;五是積極推動企業上云,聯合移動公司開展“企業上云”培訓工作,加強企業對上云工作的認識,以及推動上云工作的意義。
綠色化改造方面:按照平頂山市工業領導小組辦公室“”實施方案文件精神,按照總體要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8%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同比降低6.8%,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控制在國家下達的目標范圍內的目標,倡導企業以“綠色發展”的理念貫穿整個發展過程。一是組織企業申報綠色工廠申報工作,加強企業綠色發展責任意識;二是開展區內重點用水企業、耗能企業排查,對高耗能企業加強培育教育,統籌調控,加強綠色化改造項目;三是對轄區內涉及VOCs的企業實行錯峰生產,改善平頂山市空氣質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企業技術改造方面:以新產品開發為重點,以“三對標四提高”為抓手,持續推動企業實施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大規模技術改造。一是全面摸排轄區內規模以上企業技術改造項目,實時更新項目新增因素,填充項目庫;二是針對省、市先進制造業項目申報等鼓勵政策進行集中學習,提高企業轉型升級的積極性;三是組織轄區內企業組織申報省級、市級質量標桿企業、“小巨人”等突顯技術改造水平的項目,幫助企業明確定位。
篇4
1.1提高對綠色設計理念的支持力度要想真正的將綠色理念應用到機械設計制造生產過程中,并且取得一定的成就,僅僅憑借技術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要不斷的增加對綠色設計理念的支持力度。例如,政府可以首先制定并且頒布一些大力使用綠色設計理念的法律法規,要求各個機械企業必須要將綠色設計理念真正的應用到實際生產過程中。然后政府也可以通過各種新型媒體來不斷的宣傳綠色設計理念,進而漸漸的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另外,企業應該不斷地改革和完善企業的監督政策,成立專門的監督小組,并且定期對企業的生產進行監督,如果發現違法的現象必須要給予嚴厲的懲罰。另外,企業還必須要加大對綠色生產的投資力度,聘請部分優秀的機械設計制造專家定期對企業的設計者進行培訓,從而不斷地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進而更好的將綠色設計理念應用到生產過程中。
1.2綠色機械生產決定了材料的選擇眾所周知的是,材料的選擇是產品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將綠色設計理念應用到機械設計制造過程中就要求企業在生產之前必須要選擇綠色并且環保的原料。選擇綠色環保的原料不僅僅可以增加產品的性能,而且能大大的降低廢棄產品對環境的危害,同時,還能增加產品的使用壽命。在生產過程中選擇綠色環保的原料對于我國資源以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必須要注重材料的選取。
2將綠色設計理念應用到機械設計制造中的重要性
2.1有利于從源頭上實現綠色環保的目標我們知道設計是生產產品的源頭,要想真正的實現綠色環保的目標就必須要從源頭上解決問題。由于我國科技水平較其他發達國家比較落后,因此,許多機械企業到目前為止仍然采用傳統的機械設計制造方法,這種方法只是一味的注重經濟上的收益,而忽略了對環境的污染和對資源的浪費。而綠色設計理念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綠色設計理念要求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必須使用對環境影響最小的原料,而且要盡量使用可以回收利用的原料,這樣就大大的降低了產品對環境所造成的污染。同時,將綠色設計理念應用到機械設計制造過程中還可以大大的增加產品的生命周期,進而較少了資源的浪費。
2.2重新認識了廢棄機械產品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各種機械產品漸漸的出現并且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它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機械產品的廢棄率也大大的增加,從而給環境帶來了較大的影響,我們知道利用傳統的方法生產的機械產品不僅僅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而且產品廢棄之后很難再回收利用。而將綠色設計理念應用到機械設計生產過程中,不僅僅可以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節省大量的資源,而且大大的提高了廢棄機械產品的利用率,進而減少了對環境的危害。應用綠色設計理念反應了我國機械設計制造行業發展的趨勢,提高了我國機械行業的競爭力以及在國際上的地位。
3小結
篇5
綠色工藝
2016年9月7日,東風標致4008在神龍汽車成都工廠正式下線。除了高度自動化,還有讓人驚嘆的綠,一期2484畝廠區,漫步其間,藍天白云,綠草如茵。
“它不光外面是綠的,里面的工藝也是綠色的。”成都工廠黨委籌備組負責人吳政帶記者來到涂裝車間,幾十臺機器人靈活地揮動手臂忙著噴涂“白霧”,但基本聞不到漆味。
車間主任李景華揭秘:新風從車間頂部送下來后,被吸入底部排風系統,殘余漆霧被碳酸鈣粉末吸附凈化后形成新風回用,“采用這種干式噴漆室技術,85%以上的送風可循環使用,能耗降低60%,廢漆渣回收利用,污水實現零排放”。
“我們把環保視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負責人說,公司把環保要求融入生產過程,變成每個環節的標準動作,培育環保氛圍,應用環境技術,形成環保文化。過去5年,通過推進綠色合作伙伴行動計劃,公司已為超過450家供應商、700家經銷商提供免費環保培訓,目前已有近900家經銷商自愿建立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
能效小組強紐帶
《中國制造2025》提出,2025年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要比2015年下降34%,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要達到79%。從各國實踐看,一個很重要的減排舉措就是提高能效。
自2012年起,成都經濟開發區實施了中德“開發區能效和產業共生”項目,11家企業參加首屆能效小組,34次調研共提出108條整改建議,每年總計節約能耗費用1568萬元、節電3182萬度、節氣122萬立方米,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89萬噸。
車輪公司產生的廢棄鋼材,成了動力公司的生產原料,而鈑金公司可共享廢鋼切割設備,三方合作初步達成。在組建能效小組的同時,成都經開區積極推進企業之間“產業共生”,目前已有70多家企業參與,其中22家存在“配對”可能。
在成都各產業園區,加強國際節能環保產業合作、促進工業綠色轉型升級正在形成共識。金堂、成華、錦江等區縣正在積極創建節能環保裝備制造和服務業基地。
構建綠色制造體系
近年來,成都市以最嚴舉措防治污染,壯士斷腕化解落后產能,“十二五”期間淘汰和關閉了印染、建材等310戶企業的落后產能,整體退出煤炭生產和鋼鐵長流程冶煉兩個領域,水泥、鋼鐵、平板玻璃重點企業全部完成脫硫脫硝設施建設。
按照國家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和四川省重大決策部署,成都市提出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以建設經濟、科技、文創、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為支撐,統籌推進城市空間、城市發展動力、城市經濟、城市文化、城市生態、城市民生和城市治理七大主要任務。
篇6
(一)綠色制造的涵義綠色制造是指在保證產品的功能、質量、成本的前提下,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益的現代化制造模式,其目標是使產品從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不產生環境污染或環境污染最小化,符合環境保護要求,對生態環境無害或危害極少;節約資源和能源,資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達到優化。
(二)綠色制造模式與傳統制造模式的區別綠色制造模式與制造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及企業的振興與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其與傳統制造模式不同,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一是綠色制造是針對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過程而言,是對原材料供應、產品制造、運輸、銷售、消費、回收等各子系統的綜合集成。它要求各個子系統主體都必須遵循“與環境相容”的原則,各子系統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二是綠色制造不僅要求各個系統與環境相容,而且還致力于包括制造模式、制造工藝、制造資源、制造組織等各方面的創新。只有利用新技術、新資源才能實現與環境相容,實現企業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調與優化。三是綠色制造是以提高包括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整體效益兩者并存的綜合效益為目標,是以人為主體、綜合計算機技術在內的各種先進技術及現代系統管理技術的制造模式,綠色制造強調人、技術、管理三者在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的有效集成。四是綠色制造模式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認為是公共物品,相對于傳統制造模式,綠色制造需投人更多的人、財、物才能實現廢物的最小化,其企業自身成本和收益往往與社會成本、社會收益不一致,部分收益外部化。因此,如果不能從整個社會收益和長遠利益考慮,而僅僅從企業和個人收益和短期利益考慮,其實施動機不足,綠色制造模式難以順利實施。從這種角度看,綠色制造模式與公共物品具有很大相似性。
二、綠色制造下環境會計的新分支――環境管理會計
(一)環境管理會計的定義加拿大管理會計師協會在管理會計指南40號中指出,環境會計是“對環境成本進行辨認、計量和分配,將環境成本融入企業的經營決策中,并在以后將有關信息傳遞給公司的利益關系人的過程”。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認為,環境管理會計是“通過設計和實施適當的與環境相關的會計系統和管理對環境業績和經濟業績進行的管理”。聯合國在2002年的報告中廣義地將其定義為“為滿足組織內部進行傳統和環境決策的需要,而對實物流信息、環境成本信息和其他貨幣信息進行的確認、收集、估計,編制和利用內部報告”。盡管提法不盡相同,但環境管理會計要為企業的管理決策提供面向未來的信息(包括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則是共同的。盡管環境管理會計屬于企業內部的信息系統,但其實施有助于企業環境管理手段的應用,給社會帶來巨大的效益。因此,許多國家政府應采取一系列的激勵措施以鼓勵環境管理會計的研究和應用,最大程度地發揮環境管理會計的作用。
(二)環境管理會計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一是對企業自身的作用。環境管理會計與管理會計在內涵上具有相似之處,只是環境管理會計更強調適應組織經濟目標的轉變,為環境管理服務。但在對企業經濟活動的環境影響進行評價時,環境管理會計卻可以將結果轉化為可計量、可理解的指標,并進行報告,從而使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確定合理可行的環境方針,為企業管理者進行相關決策,實現環境效率和經濟效率的統一,最終為實現企業經營可持續。二是對國家和國際社會的作用。環境管理會計不單是企業內部的管理會計,還是國際化的會計,環境保護需要進行國際合作和交流。作為發展中國家,一方面可以通過環境管理會計提升產品的環保質素,以滿足國內外不同環保條款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環境管理會計發現外國在貿易合作中對我國環境的破壞,以保護環境。三是對環境管理的作用。雖然環境管理會計是企業會計系統的一部分,并主要為企業利益相關者提供信息,但環境管理會計的產生是基于環境管理需求的,因此環境管理會計的實施,其作用會從企業內部管理延伸到外部,在提高企業效益的同時,改善對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耗用程度、減少污染、加大廢棄物處理力度。四是對環境管理系統的作用。環境管理系統是幫助組織系統地識別其活動中的環境因素及影響,制定明確的符合性目標,持續改進業績,并實施全過程管理的一套正式的程序和方針。環境管理會計通過提供相關的信息和控制手段,保證了環境管理系統的實施,成為服務于公司環境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
三、環境管理會計與綠色制造的關聯研究
(一)深化環境管理會計改革、促進循環經濟發展一是環境管理會計構建的思路應以經濟利益和環境利益的共同發展為出發點,分析如何在保證企業經濟利益的基礎上保證循環經濟的“兩低一高”,實現經濟的發展。二是環境管理會計分析的范圍不應只局限于行業內的競爭,而應有跨越行業的眼光看待。企業的競爭對手不僅包括本產業的其他企業,還包括提供代產品和服務的其他產業中的企業。同時,企業在生產中的副產品和廢物的回收處理后,可以作為其他行業中的資源進行重新利用,獲取經濟效益。三是環境管理會計分析要以“與時俱進”的眼光看待問題。行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創造價值的方式及在價值創造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是會發生變化的,特別是國家大力推廣發展循環經濟后,國家對某些產業進行資助或抑制其發展,甚至對某個產業實行完全禁止。
篇7
(1)性能發展方向。機械電子系統的高效能就是機械電子系統速度、精度和效率的統一。因此要在機械電子行業采用高速CPU芯片,RISC芯片,同時采取改善機床動態的有效措施,這樣有利于機械電子系統的高速、高精確、高效的實現。(2)功能發展方向。機械電子系統可以使信息交流不僅僅局限于文字和語言的表達方面,可以直接運用圖形、圖像、動畫等信息,將可視化技術與虛擬環境技術相結合,進一步擴展應用領域,縮短產品設計周期,提高產品的科技蘊含量,降低成本。實行低碳經濟是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機械電子行業也不例外,所謂低碳經濟,簡而言之,就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標準的經濟增長模式,實質是能源的高度利用。從表面上看,似乎低碳經濟與機械電子行業似乎沒有太大聯系,其實并非如此,低碳經濟是所有行業的發展趨勢,低碳經濟與機械電子行業存在著眾多關聯,并且低碳經濟在一定條件下或許會對機械電子行業起到制約的作用。
2低碳經濟下我國機械電子行業的必由之路——綠色制造
綠色制造是面向環境的制造,當然作為能源消耗的的機械電子方面也要承擔對環境大保護角色,也要實現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綠色制造是一項綜合考慮環境和資源利用率的制造模式,目的是保證產品的性能和和用途的前提下加強環境的保護,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和有害產品的增加,節約能源與資源,實現機械電子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綠色制造,要求產品在設計和生產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產品的生命周期,從設計到包裝再到報廢處理等環節,要對生態的損害降至最低,同時也要實現資源利用率達到最高,使企業能夠達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傳統的制造過程是從生產到流通,再從消費到廢棄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直線型模式。綠色制造是封閉式的循環過程,產品從原材料選擇到最終的生命終點這一過程,要實現產品在生命周期間對環境最小的負影響。
3實現機械電子行業最大化的低碳效果
3.1科技創新是機械電子行業發展的重要手段
在機械電子行業尤其要考慮低碳的效果。傳統的機械電子行業創新體系中,政府占據主導地位,隨著經濟體制的變革和民營經濟的不斷發展,政府應改變職能,激勵企業科技創新。但是很多機械電子企業在科研方面投入的比重較小,導致企業的技術儲備不足,缺乏科技軟實力,技術發展成為機械電子行業實現低碳的一大障礙,因此要在機械電子行業實現低碳模式,要做到以下兩點:(1)加大科研投入。資金是基礎,科技是后盾,機械電子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技術更新非常迅速。這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科研經費,這就對企業在資金分配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機械電子企業要在市場調研和財務分析基礎之上,將資金投入科學研究上,這樣有利于企業實現低碳模式,對企業的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起著重要作用。(2)加大對員工的培訓力度。機械電子產品對環境污染相當嚴重,所以,在培訓過程中,要將低碳意識灌輸到每個員工心靈深處。只有這樣才能將低碳經濟更好的推進。
3.2扶持中小機電企業
篇8
"有怎樣的視野,就能看到一個怎樣的世界,沒有什么能夠阻擋,我們對于未來的向往",這是我看《資源革命》最深的體會。
從1750年以來世界先后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第一次是紡織機和蒸汽機為代表的機械生產方式,以煤炭作為主要能源,英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和主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即鐵路、飛機、電力革命,以石油、天然氣等為主要能源,美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導國;第三次工業革命即信息革命,始于20世紀60年代,以可編程邏輯器件的應用,實現了工業制造的自動化,美國等西方國家仍然是主導國。中國一直是前兩次工業革命的"邊緣化者",因而大大落伍于西方國家,即使是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中國也只是跟隨者或追趕者。進入21世紀,世界面臨最大的挑戰是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最大的機遇就是綠色能源革命,從而根本改變自1750年以來經濟發展與碳排放同時增長的傳統發展模式,開始出現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脫鉤",進而下降。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是資源,目前正處在這場工業革命和綠色創新的孕育期和準備期,中國應當成為此次革命的領導者、創新者和推動者。傳統增長模式不可持續,正在現代化進程中爬坡的"中國號"列車,需要找到新的"火車頭".而當今世界,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未來。為此,中國正在快速推動資源生產力的改善,其中包括增加天然氣的生產和全球資源的獲取,已在全球太陽能和風能的安裝和制造中扮演了領導者的角色,推動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新技術革命,未來將會在科技創新下為我們呈現一幅曾經只能在夢中的世界。
我覺得全書當中,對我啟發最大的是第八節,而且是最適合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相關人員好好研究的內容。未來的工業制造,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提出了更為創新的要求。每次的工業革命,都帶來了新的組織架構和管理實踐,而新的組織架構必須由新的人才類型來填充。那么就引出了一個核心問題,企業最愛的復合型人才從哪里來?如何尋覓新人才?書中給出了解決的思路,值得借鑒。首先是從周邊行業發現人才;其次,除了在新的行業尋覓人才外,還必須到新的國家去尋找;再次,僅僅去尋找新型人才還不夠,公司還必須能夠將人才搶過來;最后,為了獲得勝利,公司不僅要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酬的權力職責,還要樂于前往人才所在地。對于教育來講,要培養新型人才就必須建立新的教育模式—相比舊模式而言更加注重技術培養,商業和教育之間必須建立起更強的一致性,企業從員工入職的第一天起就對其進行培養,并應在內部開展更多的內部培訓,培訓內容必須是實踐加模擬等等。
篇9
關鍵詞: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路徑設計;路徑選擇;問卷調查
中圖分類號:F423.2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status of manufacturing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by questionnaire to 550 large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The article understands the situation of the degree of emphasis on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the purpose and motivation of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the investment of personnel and funds of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the cost and benefit, the difficulties and measures, etc.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the article designs the paths of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from the dimensions that are the degree of innovation, the resources and capacity of innovation, the guide bodies of the innovation. The article summarizes and designs the radical innovation paths that are radical and cumulative innovation path, independent, imitative and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ath, employee-led, entrepreneur-led and government-led innovation path. At last, the article presents advices about the innovation paths selection.
Keywor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Design of path; Choice of path; Questionnaires
制造業的創新能力是促進制造業發展和保障產業提升的基石。自中國加入WTO后,制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缺乏已成為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根本障礙。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一方面創造大量財富同時造成的環境污染等負面影響已直接威脅到人類生存與發展。在低碳經濟背景下提升制造業的經濟效益、改善生態環境,進行工藝創新尤其是綠色工藝創新成為我國制造業順應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了解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現狀,總結、設計綠色工藝創新路徑是加快培育和提升我國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能力,推動產業創新體系重構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戰略。
1 文獻綜述
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是由參與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活動的各主體通過主體間的互動學習和信息交流促使制造企業在生產工藝流程、加工技術、操作方法、生產設備等方面進行的一系列開發和改良活動[1]。Utterback和Abernathy(1978)設計“A-U”模型將技術創新劃分為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兩個層面[2]。Thomas Cless和Klaus Rennings(1999)提出綠色工藝創新的決定因素包括技術推動、市場拉動和管制[3]。Urmila Diwekar(2005)和Urmila M.Diwekar等(2010)認為綠色工藝設計包括化學和材料選擇時期的決策和后期管理的決策[4、5]。畢克新和馮英浚(2002)提出綠色工藝創新是解決企業經濟發展與環境惡化的有效方法[6]。
目前學術界對技術創新路徑的研究文獻比較豐富,主要從宏觀(國家)、中觀(產業)和微觀(企業)三個層面,內涵、類型、模式、選擇和評價等角度開展研究。Dosi(1982)從技術軌道的角度解釋了技術創新路徑,認為這是企業經過經濟要素和技術要素的權衡折衷[7]。Linsu Kim(1997)認為發展中國家應沿著“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路徑進行技術創新[8]。吳曉波和許慶瑞(1995)通過對二次創新動態模型研究,認為發展中國家技術創新路徑的發展經歷模仿創新、創作型模仿創新和改進型創新[9]。顧曉燕(2014)提出進行科技再創新的前提是具備較強的自主能力[10]。
關于產業技術創新路徑選擇,Hobday(1995)觀察到對于新出現的技術經濟范式而言每個國家都是初學者,發展中國家可能跳過過時的技術趕上發達國家[11]。楊志剛和吳貴生(2003)從路徑依賴角度對我國通訊設備制造業分析,認為保持技術能力提高途徑的多樣性是促進產業技術能力提高的最好選擇[12]。王衛紅(2010)根據廣東省裝備制造業的現狀和問題提出具體的產業技術創新路徑選擇方案[13]。姜紅和陸曉芳(2010)測度技術創新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并以此為標準將我國42個產業分為四種類型,提出相應的產業創新模式[14]。
綜上,作為技術創新組成部分的工藝創新已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并從影響因素、重要性和時機等角度對其進行研究。技術創新路徑的研究范疇涵蓋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其中宏觀和微觀內容較多,而中觀層面較少。近年來學者們對部分地區某制造行業的技術創新路徑進行研究,將產業技術創新路徑和模式通常作為同一問題分析和處理,并未進行嚴格區分。關于產業技術創新路徑選擇的基礎,有文獻認為取決于技術創新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產業創新規模和發展階段等[14],尚沒有文獻根據行業創新特征對制造業創新路徑選擇進行研究。總之,盡管國內外已從產業層面對技術創新路徑展開研究,但對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的研究相對匱乏,對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路徑的研究更是基本空白。本研究擬調查我國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現狀,在總結現狀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設計綠色工藝創新路徑,并提出路徑選擇的建議。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2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現狀
本研究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對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河南、四川、貴州、湖北、天津、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的制造業共550家大中型企業的研發和中高層管理人員以面談、電話訪談或電子郵件的形式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從創新意識、成本、效益和困境等角度,設計了創新重視程度、目的、動機、人員和經費投入、成本和效益、困境和措施等共39道題,其中主觀題8道、客觀題31道,共128個選項。回收問卷中有效173份、無效21份,回收率為35.27%,涉及的行業有:醫藥制造、運輸設備制造、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儀器儀表制造、廢棄資源綜合利用、造紙及紙制品、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金屬制品、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飲品制造、通用設備制造和汽車制造。
2.1綠色工藝創新的重視程度
這部分調查包括企業是否重視綠色工藝創新以及重視到何種程度,結果見圖1。調查中所有大型企業和75.5%的中型制造企業均設有獨立的研發部門,有專門人員從事綠色工藝研發。
2.2綠色工藝創新的目的和動機
本研究將創新動機分為被動和主動,將創新途徑分為內部和外部。調查顯示51.5%的企業進行綠色工藝創新的目的是在市場中占據領先地位、積極主動創新,48.5%是被動創新。73.34%的領先者進行創新的目的是保持市場地位,26.67%的領先者是被動創新;86.67%的追逐者進行創新的目的是在市場中跨越式前進,10.15%的追逐者是被動創新,3.33%的追逐者是避免市場淘汰。關于綠色工藝創新的開發方式和調查結果見圖2。
2.3綠色工藝創新的人員投入
人員投入調查包括企業看法、數量和質量三方面。企業看法通過“企業認為技術人員能力開發對企業綠色工藝創新的重要性”體現,如圖3所示。數量方面通過各企業綠色工藝創新人員占職工比重體現,如圖4所示。質量方面通過企業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學歷要求體現,調查發現80%的企業要求綠色工藝創新人員為本科以上(含本科)學歷。由上述可知我國制造企業對技術人員能力開發比較重視,且綠色工藝創新的人力資源質量狀況良好。
2.4綠色工藝創新的經費投入
經費投入的調查主要包含企業對經費投入的看法、投入比重、投入方向和地區差異四方面。看法方面現狀如圖5所示。投入比重方面,43.3%的企業對綠色工藝創新的經費投入占總收入的20%以下,30.4%占總收入的20%-40%,剩余26.3%占總收入的40%以上。投入方向的結果如圖6所示。地區方面的調查發現在黑龍江省的制造企業研發費用投入比重較小,而河北省以南(包括河北省)制造企業的投入占企業每年總收入的10%以上。
2.5綠色工藝創新的成本和效益
關于綠色工藝創新成本,調查發現59.8%的企業認為創新增加了企業成本,其余40.2%則認為降低了企業成本。綠色工藝創新為企業帶來的效益包括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關于其對企業發展重要性,調查發現50.2%認為非常重要,21.2%認為重要,11.5%認為不重要。本問卷利用“提高設備利用率、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產品質量”三個指標反映綠色工藝創新為企業提高整體收益,體現其經濟效益;利用“減少環境污染”指標反映創新使企業降低生產過程對環境造成的危害,體現其社會和環境效益;利用“降低廢品率和節約資源”兩個指標體現其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調查狀況如圖7所示。
2.6綠色工藝創新的困境和措施
問卷了解到我國制造業在綠色工藝創新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礙如圖8所示,其中較高風險、經費和人員短缺是創新開展面臨的主要問題。面對問題企業的主要措施如圖9所示,其中最主要是對員工獎勵,它對激發員工創新積極性具有重要意義。
調查發現目前制造業對綠色工藝創新缺乏系統認識,由于短期看不到顯著效益故缺乏全面開展的動機和積極性,盡管部分企業意識到綠色工藝創新重要性,但活動大多是零星、分散的。制造企業進行綠色工藝創新的目的比較明確,但企業所選擇的創新開發方式均較為傳統,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制造業已認識到技術人員能力開發對綠色工藝創新的重要性,目前創新的人力資源數量和質量狀況良好,但能力有待提高。經費投入有待于提高,且大多集中在技術和設備購買、對人員培訓投入偏低;河北省以南地區投入較多。綠色工藝創新的成本和收益并存,在環境改善方面仍需格外重視。
總之,我國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在實踐方面整體還處于起步階段,創新的途徑和模式還沒有形成一致的認識,仍需不斷探索符合我國國情和制造業產業創新特征的創新路徑。
3 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基本路徑設計
本文在調查中發現各制造企業的綠色工藝創新現狀重點表征了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三個方面的情況:綠色工藝創新的目的動機和重視程度,創新資源和能力,以及創新引導主體。而現有綠色工藝創新的途徑和模式(即創新路徑)主要取決于企業在這三方面的比較優勢,因而本文根據創新程度、創新資源和能力、創新引導主體這三個維度,總結歸納并設計出不同情景下我國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的八種基本路徑。具體設計思路如圖10所示。
3.1基于創新程度的綠色工藝創新路徑
本研究調查發現制造企業會根據自身狀況選用不同創新程度的創新方式――局部累積型或者突破型,據此本文提出基于創新程度的漸進式綠色工藝創新和激進式綠色工藝創新。
(1)漸進式綠色工藝創新。根據Hermosila(2010)對漸進式創新的界定[15],本文認為漸進式綠色工藝創新的目的是從制造工藝流程的局部入手,細化到每一個小的生產環節,持久地對工藝進行改進、完善,有利于降低創新難度和成本。它需要全員參與并且高度配合,使整個組織適應高頻率的動態變化,不斷累積創新成果。
(2)激進式綠色工藝創新。相對于漸進式綠色工藝創新,本文認為激進式綠色工藝創新是創造全新的工藝流程、技術或設備,擺脫過去的工藝模仿或全部引進,在若干領域實現工藝水平的突破。該路徑的特點為:首先,它多由企業與高等院校或科研研究所合作開發,縮減了企業研發的時間和壓力,提高工藝創新的整體效率;其次,它的研發人員對創新產生的商業價值不做單獨考慮,從而降低了研發人員的工作難度;最后,它的創新程度較大,其突破性成果有助于使企業在市場中占據領先地位。
3.2基于創新資源和能力的綠色工藝創新路徑
根據傅家驥(1998)對技術創新的分類:自主、模仿和合作三種模式[16],本研究在問卷調查中發現11.2%的制造企業選擇了自主創新模式;31.1%的制造企業選擇合作創新模式;37.7%的制造企業選擇模仿創
新模式;20%的制造企業選擇了其他的創新模式。因而本文總結提出基于創新資源和能力的自主型、模仿型和合作型綠色工藝創新路徑。
(1)自主型綠色工藝創新。這是指企業在響應國家綠色生態的號召下完全依靠自身力量進行節約資源、降低環境污染的工藝研發活動,擺脫從外部引進核心工藝技術和設備等的創新活動方式。進行自主型綠色工藝創新的企業具備雄厚的創新實力與充分的資源和信息,具有大規模的研發團隊,對團隊中技術研發人員的創新意識與技能要求高,能夠對市場環境進行精準的分析和預測,在綠色戰略制定方面具有前瞻性。
(2)模仿型綠色工藝創新。根據施培公(1999)對模仿創新的界定[17],本文認為模仿型綠色工藝創新是企業通過模仿他人的先進工藝技術、設備或流程,結合自身特點進行完全模仿或者二次改良的創新活動。其中,完全模仿是對先進綠色工藝的仿造,而二次改良是在引入綠色工藝后,消化吸收、再創新,使之符合企業特點。隨著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增強和專利制度的完善,要獲得效益顯著的模仿結果就很不容易。因此,該路徑在運作時需有良好的研發團隊,并積極與最早創新者進行溝通。
(3)合作型綠色工藝創新。這是指企業為達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規避創新風險,聯合同類型的制造企業、科研機構或高校等進行綠色工藝研發的交流和資源共享,達到共贏的創新活動。問卷中對“企業進行綠色工藝創新主要是通過內部研究還是依靠外部合作”的調查結果顯示31.1%的企業通過外部合作;認為合作研究開發非常重要的企業達40%,重要的33.3%,一般重要的13.3%。可見該路徑在目前我國制造業中具有重要意義。該路徑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企業的競爭和創新壓力、節約時間,迅速獲取更多創新資源,激發企業創新人員靈感。
3.3基于創新引導主體的綠色工藝創新路徑
研究調查發現綠色工藝創新的引導主體有三類:員工、企業家和政府,本文據此設計以下路徑。
(1)員工主導的綠色工藝創新。Shalley和Gilson(2004)提出員工創新是員工針對組織的產品、實踐、服務或程序產生新穎、有用的想法[18]。員工主導的綠色工藝創新是指員工作為創新主體參與綠色工藝創新活動,制造企業以提高技術人員研發能力為主、開發其他員工的創新能力為輔,激發全體員工的創新積極性,實現全員協同創新[19]。該路徑的成本較低,可實現員工和組織的共同成長。
(2)企業家主導的綠色工藝創新。該路徑強調企業家在創新戰略制定中的強勢地位,發揮企業家精神,由企業家決定綠色工藝創新的決策、方向和定位[20]。該路徑對企業家的素質能力要求較高,它具有冒險性,風險大小取決于企業家制訂綠色工藝創新戰略的合理性及企業是否有完善的綠色工藝創新管理制度。因此,“綠色戰略”和“綠色工藝創新管理制度”可以是該創新路徑的重要體現。本次問卷調查了這兩個因素對綠色工藝創新的重要性,43.3%的企業認為綠色戰略非常重要,33.3%的企業認為綠色工藝創新管理制度非常重要,可見該路徑已得到部分企業注意。
(3)政府主導的綠色工藝創新。綠色工藝創新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而創新效益未必馬上出現,這就需要制造業外部“動力場”中的政府發揮動力機制[21]。調查發現51.5%的企業認為“國家政策支持”非常重要,充分印證了政府在綠色工藝創新中的重要性。該路徑是指政府運用制度、政策調控、引導、支持、鼓勵企業進行綠色工藝創新活動;具體包括資金動力型支持,如撥款、專項貸款、減免稅政策等;引導型支持,分為技術政策和產業政策;保護型支持,分為知識產權保護和關稅保護政策。與員工和企業家主導的創新不同,該路徑對員工的創新意識要求不高,企業風險相對較小。
4 結論和建議
本研究歷時半年通過問卷調查我國13個省、市制造行業的綠色工藝創新現狀,根據現狀從創新程度、創新資源和能力、創新引導主體三個維度,總結并設計出基于創新程度、創新資源和能力、創新引導主體的八種基本創新路徑,針對各路徑的選擇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基于創新程度的綠色工藝創新路徑。從前文闡述中發現,漸進式綠色工藝創新適合于相對復雜、成本較高的工藝創新。而對于時間和壓力較大、創新產生的商業價值不做單獨考慮的工藝創新,適合選擇激進式綠色工藝創新路徑,便于企業在市場中占據領先位置,為企業發展開辟新的發展領域。
(2)基于創新資源和能力的綠色工藝創新路徑。當企業創新資源較少、籌資較困難、技術人員短缺時,可選擇模仿型創新路徑,以節省創新時間和成本。當企業實力薄弱,設立自己的研發機構和獲得技術和市場信息較困難,可選擇合作型創新路徑,與外部機構建立信息技術溝通平臺,鼓勵員工積極創新。當制造企業實力較強,擁有優秀研發團隊和充分資源、信息時,可選擇自主型創新路徑。
(3)基于創新引導主體的綠色工藝創新路徑。對創新人員投入相對較大或者員工創新能力較高的企業,適合選擇員工主導的創新路徑,通過各部門員工之間的良好溝通共同實現組織目標。當企業領導具有很強的冒險和企業家精神、能夠對市場進行精準預測,或者企業擁有良好綠色戰略、綠色創新管理制度完備,可選擇企業家主導的創新路徑。對創新資金匱乏的中、小規模企業,或常常被動創新的企業,可依靠政府支持,選擇政府主導的創新路徑,為企業綠色工藝創新開拓新的發展契機。
本文仍存在以下局限性:第一,由于工藝創新是制造企業的敏感話題,多涉及企業機密,加之對“綠色工藝創新”這一研究意義不甚了解,許多企業對調查持排斥態度,調研阻力異常巨大,導致問卷的低回收率,進而約束了研究理論的實用范圍。第二,不同行業由于其發展背景、產品特點、工藝特征等決定其創新方式的側重點各不相同,對于綠色工藝創新的路徑選擇存在一定的差異。根據各制造行業創新方式的側重點對制造業分類并研究其路徑選擇是我們后續研究要做的工作。
參考文獻
[1]田紅娜, 畢克新. 基于自組織的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系統演化[J]. 科研管理, 2012, 33(2): 19-22.
[2]Abernathy, W. J., & Utterback, J. M.. Pattern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Technology review. Ariel[J], 1978, 64: 254-28.
[3]Cleff, T, & Rennings, K..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 European Environment[J], 1999, 9(5): 191-201.
[4]Diwekar, U. . Green process design, industrial ecology, and sustainability: A systems analysis perspective.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J], 2005, 44(3): 215-235.
[5]Diwekar, U. M., & Shastri, Y. N.. Green process design, green energy, and sustainability: A systems analysis perspective. Computers & chemical engineering[J], 2010, 34(9): 1348-1355.
[6]畢克新, 馮英浚. 制造業中小企業工藝創新測度評價現狀和發展趨勢研究綜述[J]. 科研管理, 2002, 23(6): 125-133.
[7]Dosi, G..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 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and directions of technical change. Research policy[J], 1982, 11(3): 147-162.
[8]Kim, L.. Crisis constru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bility building in catching-up at Hyundai Motor. Organization science[J], 1998, 9(4): 506-521.
[9]吳曉波, 許慶瑞. 二次創新競爭模型與后發優勢分析[J]. 管理工程學報, 1995, 9(1): 7-15.
[10]顧曉燕. 自主創新模式對高技術產業知識產權創造影響的實證研究[J]. 軟科學, 2014, 28(1): 11-14.
[11]Hobday. Technological learning in Singapore: A test case of leap frogging[J]. World Development, 1994, (30):123-134.
[12]楊志剛, 吳貴生. 復雜產品技術能力成長的路徑依賴――以我國通訊設備制造業為例[J]. 科研管理, 2003, (6):31-34.
[13]王衛紅. 廣東省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路徑選擇――基于索洛剩余法的實證分析[J]. 國際經貿探索, 2010, 26(5):20-25.
[14]姜紅, 陸曉芳. 基于產業技術創新視角的產業分類與選擇模型研究[J]. 中國工業經濟, 2010, (9): 47-56.
[15]Carrillo-Hermosilla, J., Del Río, P., & K?nn?l?, T.. Diversity of eco-innovations: Reflections from selected case studi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0, 18(10), 1073-1083.
[16]傅家驥. 技術創新學[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8.
[17]施培公. 后發優勢[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9.
[18]Shalley, C. E., Zhou, J., & Oldham, G. R.. The effects of personal and contextual characteristics on creativity: Where should we go from her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4, 30(6), 933-958.
[19]謝章澍, 楊志蓉, 許慶瑞. 企業全員創新及其組織機制研究[J]. 研究與發展管理, 2006, 17(5): 7-13.
篇10
關鍵詞:綠色物流;發展對策;淺析
中圖分類號:G259.2;F20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7-000-01
一、企業綠色物流發展的問題分析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基礎薄弱的條件下,在綠色浪潮興起之初, 物流在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了各級政府部門在企業宏觀管理、監督指導以及政策、資金上的給予扶持和重視。由于綠色物流觀念尚未普及,綠色物流政策還不完善,我國企業發展綠色物流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基礎設施落后,交通運輸系統缺乏全面的,科學的設計;物流設備標準不完整,缺乏物流包裝標準與物流設施標準之間的有效銜接;相對落后的物流研究和教育,從事物流研究的大學和專業研究機構不多,企業層面的研究和投資更加少,缺乏規范的物流人才的培訓方法,職業教育更是一個缺乏物流,商務仍是短期培訓物流培訓的主要方式;物流標準化建設滯,物流相關的標準化分散在不同的部門和行業,缺乏系統有效銜接,配套協調性差,導致物流成本高;回收物流并不樂觀,浪費已經產生嚴重的負面社會影響,導致垃圾處理困難,造成自然資源枯竭和自然環境的惡化,回收渠道混亂,需要回收的廢棄物的立法得到加強和改進。
二、企業綠色物流發展的對策分析
企業綠色物流發展需要從再利用低能耗角度出發建立完善物流技術創新機制,擁有最優的物流網絡,打造先進的物流裝備和物流流程,調整物流經營結構,提升物流服務水平,全方位實現物流現代化發展。
(一)發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的經營模式是從外部供應方和需求方的物流企業提供物流服務。太平人壽是由專門的物流服務提供物流業務的企業供方或需方,考慮物流合理化的問題,從一個更高的角度,以簡化配送環節,合理的運輸,有利于更廣泛的范圍內物流資源,合理利用和配置,你可以用帶來的物流,運輸低效率,配送環節企業的累贅負擔自有資金的供給和需求方放緩,增加了城市污染。專業物流公司可以降低城市交通車輛,從而減少對城市環境的污染壓力的物流。
(二)加強綠色包裝和流通加工
在經濟上滿足包裝功能需求,不污染環境,不損害人體健康,可以回收和再利用,以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改變消費過程中的專業集中加工,提高通過大規模的實踐資源利用率,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重點放在消費品和的過程中,以減少由色散引起消費者廢物,污染產生的廢棄物處理等蔬菜的流通部集中處理,分布式處理來降居民帶來的廢物處理問題和相關聯的環境問題。
(三)建立回收物循環系統
廢棄包裝造成環境嚴重污染,廢棄包裝回收及再利用就成為了發展逆向物流的焦點問題。逆向物流發展主要關鍵是建立回收循環系統,廢棄物統一處理,另一方面開展廢棄物再利用和再制造,它充分體現出物流體系是否能夠盈利的“綠色”。企業在開展物流活動時有責任回收廢棄物及對廢棄物再利用,降低資源浪費,節約能源,降低環境污染。利用信息系統,與消費終端的批發商和零售商保持良好的聯系和溝通,根據形成廢棄物的類型,進行合理及時有效的回收,利用先進技術進行再利用或在制造,從而形成綠色回收物循環系統,形成廢棄物良好的物流循環。
(五)進行環境管理體系標準認證
環境管理體系標準是國家相關部門出臺的環境管理規定標準,符合標準才能體現企業發展的合理性。ISO14000主要針對企業或組織的相關活動,產品和服務對環境,產品設計,加工,包裝,儲存,運輸,銷售和消費,回收,再生,廢棄物等的要求都符合環保標準。面對世界各地的綠色革命綠色壁壘基礎上的出臺的環保標準和中國的物流運營商應該積極創造了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標準的條件下形成,采用國際標準來規范自己的物流行為,塑造形象綠色物流,從而提高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六)完善交通網絡建設
企業建立合理的交通網絡有利于降低企業配送成本,與其他企業聯合,打造配送設備共享,從而形成網絡綠色交通。信息共享,配送資源共享,發展聯合配送有利于節約能源和減少配送中車輛的使用,減少運輸次數,從而降低了廢氣排放,為環境污染問題作出貢獻。企業形成“綠色”交通網絡就是合理選擇運輸方式,優化運輸路線,避免不合理運輸發生,降低由于不合理運輸產生的對環境的污染;運輸設備“綠色化”,使用國家規定的清潔環保燃料,提高能源利用率,從根本上避免污染的產生; 打造合理的物流園區形成聯合配送,優化交通系統。
(七)加強消費終端“綠色”意識
企業發展綠色物流,不僅要服從國家法律法規,同時也有義務宣傳綠色理念。消費者作為企業終端,也是供應鏈上重要的組成部分,企業在與消費終端的消費者接觸時,應通過出售的產品,各種營銷手段等方式向消費者積極倡導綠色消費,一方面使消費終端的形成綠色的消費意識,另一方面消費者的綠色消費行為促進企業形成綠色管理,綠色生產,綠色包裝等綠色物流。倡導綠色物流,加強公眾綠色消費,讓消費者清楚認識到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環境污染影響每個人的切身利益,環境“綠色”,企業綠色,消費綠色才是為子孫后代留下生存空間,人類社會才能可持續發展。
綠色物流體現在企業能形成綠色信息,綠色產品,綠色包裝設計,綠色營銷,形成企業“綠色”文化,才能更好地提升企業的市場,打造綠色環保促銷活動。經濟全球化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在這機遇和挑戰并存的環境下,中國物流企業只要從“綠色”出發,才符合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有利于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呂詩蕓.綠色物流_現代物流發展的新趨勢.物流科技,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