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飲食文化范文
時間:2024-01-05 17:42: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如何理解飲食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提升及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如今我國與其他國家的交流越來越普遍,我國傳統文化也受到了很多國家的關注。其中我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其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了很多國外朋友的青睞,但如何通過語言的形式向國外朋友傳遞飲食文化,成為翻譯界思考的重要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國飲食文化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中國飲食文化翻譯技巧進行了研究和探討,以期促進我國飲食文化的傳播。
【關鍵詞】
中國飲食文化;翻譯技巧;文化內涵
如今國際流越來越頻繁,我國的傳統文化在交流中逐漸流向國際,受到很多外國朋友的青睞,但如何通過翻譯的形式,讓外國朋友了解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成為我國關注的重要問題。其中中國飲食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分支,其以獨特的口味和豐富的種類受到廣泛的關注。要使對中國飲食文化感興趣的外國朋友更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則需要在翻譯中體現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
一、中國飲食文化翻譯及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文化是一種可以體現和傳承某一國家和民族的歷史、風情、習俗、藝術、思維、價值觀念等,是一種可以進行交流的意識形態。寬泛而言,人類社會與文化關系非常緊密,幾乎所有的社會活動、人類行為等都與文化相關。其中飲食文化應當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傳,其存在深厚的內涵和價值。隨著我國經濟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如今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被中國特色文化所吸引,其中中國飲食文化以期獨特性和豐富性,受到廣大外國朋友的關注,中國飲食也逐漸流傳到國外。如何讓外國友人在了解和品嘗中國美食時,并感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成為翻譯界考慮的問題。在進行中國飲食文化翻譯時,如果僅僅采用簡單的字面翻譯方法,則會讓外國友人無法了解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中國飲食文化作為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翻譯應當展現出飲食文化的內涵。由于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歷史、地理、生活習慣、習俗、思維及價值觀念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別,導致中國飲食文化與其他國家的飲食文化也較差較大的差異。很多翻譯者在進行飲食文化的翻譯時,由于各種因素導致中國飲食翻譯后,外國友人難以理解,甚至會誤解為另一種東西。如中國和西方國家存在飲食文化差異,中國人民認為飲食在人們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僅使為了填飽肚子,還是促進人與人交流的主要條件。但西方國家則認為飲食單純只起到營養品的作用,并沒有賦予飲食更加深厚的內涵。中國在請客時和宴會時,會非常注重飲食內容,而西方國家則比較隨意,其主要注重時間觀念。另外中國飲食的烹飪方式比較多樣化,其造型也比較精美。由于中國飲食文化及西方飲食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作為飲食文化符號和代表的菜名也體現出很大的不同。一般西方在進行菜名的命名時,主要是在菜名中體現材料及烹飪方式,比較簡單直觀,讓人更加容易理解。而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取菜名時會有諸多考究,有很多菜名具有較深厚的含義,讓人們無法直接根據菜名了解到菜肴的內容。很多菜肴的菜名具有浪漫主義特色和傳統文化內涵,如其包含有菜肴的由來,菜肴的歷史文化背景等,采用這種命名方式不僅加起來朗朗上口,而且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雖然該種命名方式會讓很多人難以理解彩色的內容,但卻可以充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及飲食文化特征。
二、中國式菜名的文化內涵及翻譯原則
中國飲食文化傳承上千年,其內涵深厚且豐富,而如何讓外國友人直接感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第一步就需要通過菜名體現出現。中國飲食文化主要是以直接和聯想的方式,對菜式進行命名。在采用直接命名法對菜肴進行命名時,主要是根據菜肴的成本和烹飪方式進行命名,如“清炒小白菜”、“青椒煎蛋”等。在采用聯想命名法對菜肴進行命名時,主要是借用其他因素,如地名、植物名、歷史典故等,從而展現該菜肴的文化內涵,如“北京烤鴨”、“芙蓉雞片”、“霸王別姬”等。這些名稱在中國人看來具有簡單直觀或具有美感,但如何讓外國友人在品嘗美食的同時,通過菜名可以直接了解到中國民族文化,中國式菜名翻譯的重要考慮問題。對菜名進行良好的翻譯,可以直接對中國飲食文化起到傳播作用。中國飲食烹飪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炒、爆炒、蒸、煎、炸、燉等,如果對其用英語翻譯,一般為stirfry、saute、steam、panfry、deepfry、braise。中國在形容美食時,主要是從色、香、味、形等方面進行贊美,即color、scent、taste、shape。在進行中國飲食文化翻譯時,首先要注重翻譯的準確性,只有準確的翻譯才能夠讓外國友人感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不至于對中國飲食產生誤解。如人們常常采用“dumping”翻譯中國面食中的餃子、饅頭等,其存在一定的誤差,“dumping”主要是形容圓形,有餡的面食,另外在英語中“soup”是指湯,但主要是指濃湯,對于中國飲食中的清湯、或者其他滋補湯則不能用“soup”,如雞湯需要翻譯成“chickenstock”。在中國飲食中,有很多屬于聯想命名法的菜名,如“獅子頭”,如果采用直譯的方法,則會讓外國友人難以理解,因此需要對其進行簡單解釋,如“lion’shead-porkmeatball”,另外還有水晶寶、怪味雞等菜肴,也需要通過簡單解釋的方式,讓外國友人理解。中國一些菜肴因為制作工藝復雜,涉及材料較多,因此在命名時包含較多的內容,如八寶粥,其涉及“八寶”,但如果將“八寶”全部翻譯出來,則會比較冗長,因此可以翻譯為“babaozhou-mixedcongeewitheightsweetseasonings”,另外菜肴“全家福”也包含多種食材,如豬肉、雞肉、牛肉等,不能將其全部翻譯出來,應當采用“HappyFamily-stewedassortedmeat”的翻譯。中國飲食文化翻譯要體現出中國飲食的特色,中國有很多菜肴都無法簡單翻譯,因此采用直譯加解釋的方式便于外國友人理解。另外還可以在翻譯中突出菜肴主要的特色,如虎皮蛋“deep-friedegg”,該種翻譯方式突出了烹飪方法。
三、中國飲食文化翻譯中存在問題
(一)拼寫錯誤問題
在中國飲食文化翻譯中,首先要注意的是拼寫錯誤,很多商家在對飲食進行翻譯時,沒有考慮過其他國家的語法問題,致使翻譯錯誤。外國友人看到翻譯錯誤的飲食,從字面就難以理解,也就無法體會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如會有”如很多餐館在翻譯桂花拉糕時,會將其翻譯成“SweetOsmanthnsCake”,很典型出現拼寫錯誤問題,應當改成“SweetOsmanthusCake”,很多商家都會在菜品上出現拼寫錯誤問題,如鹽焗豬肚“BakedSaltyPig’sStumach”、蝦仁燜豆腐“BraisedTofuwithShalledShrimp”、老醋泡花生“Deep-FriedPeanutsPickedinVinagar”等都出現拼寫錯誤問題,正確的應該是鹽焗豬肚“BakedSaltyPig’sStomach”、蝦仁燜豆腐“BraisedTofuwithShelledShrimp”、老醋泡花生“Deep-FriedPeanutsPickedinVinegar”。翻譯錯誤問題,會導致外國友人無法理解該道菜到底是什么,對中國飲食文化走向世界造成了影響。
(二)大小寫問題
很多國家都非常注重字母的大小寫問題,如國際流最普遍的英語,其很多詞的首字母都需要大寫,然而在中國飲食翻譯中,翻譯者為了圖方便,而會采用全部小寫的方式。中國漢字由于不涉及到大小寫問題,因此人們在翻譯中,不會過于關注其他語言的大小寫問題。但對于外國友人來說,如果出現大小寫問題,則會對翻譯感到難以適應。如我國很多酒店會將黑椒牛仔骨、松鼠桂魚翻譯成“Beefribswithblackpepper”、“FriedYellowCroakerWithPresevedVegetables”,其正確翻譯方式應當為“BeefRibswithBlackPepper”、“FriedYellowCroakerwithPresevedVeg-etables”。這主要是由于翻譯不細心,沒有遵守英語語法和規則,導致出現翻譯問題,不利于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播。
(三)語義模糊問題
中國飲食中有很多菜肴的名稱具有文化氣息,然而很多翻譯者在翻譯時,沒有將菜肴背后的文化氣息展現出現,而是采用字面翻譯的方式,讓菜肴失去了美感,甚至還會讓外國友人無法理解該道菜。如在進行椒鹽排骨、腌篤鮮湯等方式,常常翻譯為“DeepFriedSaltyPorkRibs”、“FreshSaltedPork”,這兩道菜的翻譯都存在語義模糊的問題,讓外國友人無法理解這兩道菜,因此為了讓外國友人根據菜名就能夠加深對這兩道菜的了解程度,應當采用椒鹽排骨“SaltandPepperPorkRibs”、腌篤鮮湯“StewedPorkandHamwithBambooShoots”。
四、中國飲食文化翻譯技巧
(一)直譯法
在中國飲食文化翻譯中,最常用的翻譯方式是直譯法,其主要有讀音直譯法和材料及烹飪方式直譯法。其中讀音直譯法是直接將中國菜肴的讀音,通過音譯的方式,讓外國友人感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特色。如中國特色食品“豆腐”,其是采用音譯的方式,很多外國友人都知道“Tofu”為豆腐,這樣不僅利于中國飲食文化是傳播,還能推動我國漢語文化的傳播,從而讓更多的外國友人感受到中國傳統民族文化。材料及烹飪方式直譯法,采用此種翻譯方法常見的菜式有炒雞雜“FriedChickenGiblets”、燉豬蹄“Stewedpig’sTotters”、煨羊肉“SimmeredMutton”。材料、配料及烹飪方式直譯法,如排骨年糕“friedporkchopwithglutinousricebars”,肉沫豆腐“Stir-friedtofuwithmincedpork”,黑椒牛排“SizzlingSteakwithBlackPepper”。材料、形狀直譯法,糖醋金錢肉“seeet-and-sourporkslicesshapedlikecoins”,松鼠黃魚“yellowcroakershapedlikeasquirrel”,芙蓉雞片“slicedchickenwitheggwhiteshapedlikelotuses”。材料、器皿直譯法,砂鍋魚頭“FishHeadinCasserole”,荷葉包雞“ChickenWrappedinLotusLeaves”。在中國飲食文化中,還有一種特殊的種類,即藥膳。藥膳屬于我國特殊的意識,其主要是將中草藥加入食品中,起到治病和養身的作用。然而其他國家的語言中,幾乎沒有關于草藥的單詞,因此對于藥膳可以采用直譯的方式,并將其藥用效果在后面標注。如“天麻燉雞”可以翻譯為“StewedChickenWithHerbs”。對于具有歷史典故、傳說、名人等中國飲食文化,也可以采用直譯的方式,如常見的名人菜色東坡肉“DongpoBraisedPork”。
(二)注釋法
在中國菜式翻譯中,由于很多菜肴沒有辦法通過簡單的直譯解釋該道菜肴的內容,因此需要在菜肴名稱的后邊進行簡單的解釋,這樣久而久之會讓外國友人看到該道菜肴時,就能夠明白該道菜的特色和內容。如火鍋是一種比較具有特色,且內容非常豐富的菜色,如果翻譯不好則無法讓外國友人理解火鍋的特色,因此可以采用“Chafingdish-instantboiledmutton,beef,andvegetableswithchillisauce”的方式,充分體現火鍋的特色。圖文法主要是利用圖片和文字結合的方式,即利用圖片注釋,讓外國友人直觀感受到菜肴的特色。這種方式雖然比較直觀,且更加鮮明,但卻比較占據篇幅,且如果使用口語交流,則無法應用圖片。通過靈活應用幾種翻譯方式,掌握翻譯規律,可以使我國傳統意飲食文化沖出國門。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與國外交流越來越普遍,如何交流過程中將中國各類傳統文化推廣處國門,是我國重要考慮的問題。我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目前在進行中國飲食文化的翻譯時,常常會出現語義模糊、拼寫錯誤等問題,制約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推廣。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可以采用直譯法和注釋法的方式進行翻譯,且在翻譯中要避免出現大小寫問題,拼寫錯誤問題。
作者:孫妍 韓雪 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張艷艷.中國飲食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08:55-57.
[2]賈立平,潘雪.文化翻譯觀視角下西安飲食文化的翻譯[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10:142-143.
[3]郭映雪.中國魚菜式翻譯技巧探討[J].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2:48-50.
[4]耿立娜.通過菜名翻譯傳播中國飲食文化簡論———酒店專業英語教學實踐探索[J].職業時空,2012,08:155-156+159.
[5]周蘇菡.基于中西文化差異的中式菜名英譯探析[J].海外英語,2012,22:185-186.
[6]顧秀梅.淺談中式菜單翻譯的現狀及技巧[J].海外英語,2014,02:133-135.
[7]翟曉麗.《舌尖上的中國》字幕翻譯研究及其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啟示[J].海外英語,2014,07:148-149+153.
篇2
關鍵詞:飲食文化;課程建設;改革
民以食為天,飲食在人們的生活的位置不言而喻。飲食不僅能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而且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飲食文化是人們在長期的飲食品的生產與消費實踐過程中所創造和積累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雖然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但《飲食文化》被作為一門課程流行于高職院校,卻是比較近代的事情。目前,國內高職高專學校中的烹飪、食品、旅游、酒店、商業等相關專業,都開設了飲食文化課程,但針對不同類別課程內容側重點有所不同。
一、課程在專業學習中的地位及作用
《飲食文化》作為相關專業學習的一門先導課,是整個專業學習中的先導者,是學生進行專業學習的基礎,其作用影響非常大。主要任務是通過對飲食的起源與發展進行描述、飲食品制作過程中的一般藝術、技術及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制度、習俗、禮儀、規范、觀念等內容使學生掌握飲食文化的特點及其內涵、增長知識、擴大視野,從宏觀層面對專業內容有一個認識,提高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進而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新產品的生產、研發、管理、銷售以及人們的消費過程中,具有很高的理論指導意義,因此,如何對這門課程進行建設,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的專業學習非常重要。
二、課程的學情與教情
我們在所授課的學生中展開了相應的調研,大部分高職學生不大適應系統性的、理論性的學習,對較抽象的理論學習普遍有困難,尤其是烹飪、餐飲、酒店類的學生,對實操的課程興趣較大,在理論知識學習上較容易忽視,導致學習主動性不夠,課堂效果不佳,而因為文化知識的儲備和底蘊不足,又影響了學生對所在行業的熱愛度和創新度不夠。
此外,由于受到傳統教育教學觀念的影響,許多教師在授課時會將飲食文化作為一門理論課程來講授,會把向學生傳授飲食文化理論知識作為課程任務,過多地強調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這部分老師認為,文化教育與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關系不大。重理論輕實踐容易導致課程缺乏實用性,無法發揮學生職業能力的作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為教學主體,教師處于權威或中心地位傳輸知識,而學生處于被動狀態,被動接受知識,以至于學生知識素質的提升以及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都受到了制約。目前,本課程的教師已基本實現了多媒體教學,但仍然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穿插教學視頻或圖片,其教學方法仍然過于單一。因為,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這門課程的教學需要,有必要進行課程改革。
三、課程改革的方向與途徑
(一)緊扣職業能力,確立培養目標
《飲食文化》作為傳統的理論課程,在高職院校的課程建設中往往脫離社會實際,因此,我們應對行業企業發展核心崗位技能標準進行調研分析,來確定人才培養目標。例如在餐飲產業的轉型升級中,菜品加工、菜品營銷、美食特色旅游等市場的日益擴大,真正懂烹飪又懂服務和管理、綜合素質高的技術技能人才最為短缺,據不完全統計,餐飲產業人才相關核心崗位需求每年達5000余人,而行業企業對餐飲產業專業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大型餐飲、食品加工、酒店、超市、旅行社等企業,人員要求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與一定的創新能力,能勝任菜品制作、營養配餐、菜品營銷、廚政管理、宴會設計、餐飲管理等主管崗位業務操作的高素質人才,目前高職院校餐飲類專業培養目標是以餐飲生產的高技能人才為主要目標,而忽視了餐飲產業管理層人才的培養,這就更迫切需要我們在輔助學生在學習傳統飲食文化內容基礎上,培養學生成為具有良好的專業素養、敬業精神、職業道德、創業精神,成為適應核心崗位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二)強化校企合作,對接市場資源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在高職院校實操課程中運用較多,然而在《飲食文化》這種理論文化課程上,同樣需要運用校企合作。飲食產業鏈上的中下游(指食材、菜品制作、餐飲、酒店、菜品營銷)經營企業近幾年逐漸擯棄了傳統烹飪技藝、管理模式和銷售模式,開始運用一些先進的理念并開始重視飲食文化、飲食營養和餐飲營銷,在高級主管人員的配備上是極度短缺的。因此,行業企業逐步將重心傾向于高職院校,瞄準崗位技能發展進行人才培養,實現專業教育與行業教育、崗位教育有機結合,實現學生與行業、崗位以及社會“零距離”接軌,我們在課程建設中整合行業企業資源,邀請企業專家參與教材編寫,對行業企業崗位技能發展前沿動態及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培養既是經世致用與市場接軌的技能型人才,又是具有前瞻性和創造性的管理型人才。
(三)打造任務驅動,創新教學模式
嘗試運用建構主義理論來設計課程教學。進行情境式課程開發,在對相關專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的基礎上,提煉出課程的教學目標,針對模擬烹飪、餐飲、酒店、食品等不同專業工作流程中情境設置課程任務,通過開展任務訓練來讓提高學生的飲食文化理論知識積累和職業能力。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為目標。這種教學模式基于為學生創造工作情境和任務,使學生以團隊協作的形式共同學習,完成任務,然后教師根據團隊完成的具體情況進行指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學習的能力。
(四)利用在線平臺,提高教學效率
利用在線移動終端學習平臺輔助教學,實現混合式教學、碎片化學習。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利用大量文本、圖像、視頻、動畫等多媒體教學資源,使抽象概念具體化,使微觀概念宏觀化,這樣容易讓學生理解接受,親臨其境,通過體驗將傳統的死記硬背變為理解應用,這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將《飲食文化》課程與在線平臺有機結合,更利于學生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進教學效果。運用課程的微課等教學素材,進行適當的知識補充,目的是開闊學生的視野以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莫麗麗.淺談職業學校信息技術與烹飪課程的整合[J].四川烹飪高等??茖W校學報,2008(02).
[2]趙榮光.中國飲食文化概論[M].北京: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范兆雄.課程資源的層面與開發[J].教育評論,2002(04):74-76.
[4]周鳳翠.關于新形勢下高職烹飪教育的改革[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5(04).
[5]李寶定.基于高職烹飪教育人才培養人才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2009(03).
[6]黃曉玲.課程資源:界定 特點 狀態 類型[J].中國教育學刊,2004(04):36-39.
篇3
關鍵詞:族群;族群與族群飲食文化;翻譯
中圖分類號:G6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3-0014-01
1.族群與族群飲食文化
族群(Ethnic group / ethnicity),是指一群人,他們認為彼此共享了相同的祖先、血緣、外貌、歷史、文化、習俗、語言、地域、宗教、生活習慣與國家體驗等,因此形成一個共同的群體。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逐漸演變,最新的看法認為民族是社會發展的產物。由于歷史以及發展的空間環境不同,民族就形成了一個有別于其他群體的存在。我們可以說,民族是族群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歷史成因以及發展的種種差異,族群不僅在地域上有區別,在生活習慣、飲食文化上也有著差異,這也是我們此次研究的基點。
中國地域遼闊,不同的族群有各自不同的飲食文化。各具特色的族群飲食文化匯集形成了中國特有的飲食體系。族群之間的差異也在族群的飲食文化當中得以體現,不同地區的飲食有著自己的特色:中國北方以面食為主,南方以米飯為主;重慶四川地區喜好吃辣,上海江蘇等地喜好吃甜食。
飲食文化跟地域的關系是很明顯的。我國一共有菜系:魯菜、川菜、粵菜、閩菜、淮揚菜、浙菜、湘菜、徽菜,其中川菜跟粵菜尤為出名。川菜,顧名思義,是以四川地區菜譜為主。川菜講究色香味形,尤其是在"味"上下功夫,川菜的口味以麻辣著稱,享有"食在中國,味在四川"的美譽。四川人性格火爆,熱辣直爽,飲食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他們的性格特點。同時在地緣上來講,四川位于四川盆地,氣候濕熱,日照少,麻辣的食物有助于幫助人們排除濕氣,利于身體健康?;洸?,也稱為廣東菜?;洸说奶攸c是味美色鮮,種類繁多。廣東地處我國的東南沿海,交通便利,對外交流頻繁,處于東西文化、南北文化、大陸與海洋文化的交匯路口讓廣州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洸朔N類也因此繁多。同時,粵菜的原料千奇百怪,這也跟廣東人善于冒險、敢于為天下先的精神傳統有關。四川和廣東不同的地緣和歷史背景,造就了兩地各異的飲食菜系,所體現的就是族群飲食文化與族群的發展關系。
2.飲食文化研究與翻譯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傳統的觀念看來,翻譯只是兩種語言單純的轉換,而忽視了當中的文化翻譯的問題。但當我們談到翻譯又往往會涉及到跨文化交際問題,因此如果在翻譯時不能同時對語言和文化進行雙重翻譯,就不能發揮翻譯作為橋梁的真正作用。文化不像是貨幣,可以輕易地轉換,文化的差異是跨文化交際中最大的難題。因此我們從飲食文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著手進行研究,找出這類翻譯中常犯的錯誤,并總結了一些翻譯方法。中國人講究"吃",富含美好寓意的菜名更是中國的一大特色。菜名就是我國文化一定程度上的體現,菜名是外國人了解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窗口。恰當的翻譯能讓外國人加深對于中國文化的理解。菜名本身就具有其文化價值,因此譯者在翻譯時應當最大程度地保留。但是當今對于中國菜譜的翻譯參差不齊,如何更加貼切地翻譯,讓其最大程度地傳播中國文化以達到語言的共通,是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在實踐的基礎之上總結出一些翻譯的方法和技巧。
2.1由于中華文化含蓄的特點以及人們在求取菜名時講求美好的寓意,我國的菜譜就具有很大的不可譯性,很難從其名字上判斷出到底這道菜的原料。例如"龍鳳呈祥",龍和鳳都是中國神話當中虛擬的,并非真實存在,所以如果我們直接翻譯成"the Dragon and the Phoenix "的話很是讓人困惑,因此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就直接翻譯出其食材,譯為"Snake and Chicken Soup"。當面對這類難以直接翻譯的菜名時,我們就對其進行改寫,把其中主要的原料直接翻譯出來。翻譯的三大原則為"信、達、雅",即 "翻譯作品內容忠實于原文謂信,文辭暢達謂達,有文采謂雅"。翻譯的目的是在轉換不同的語言的同時進行跨文化的交際,所以首要的就是實現"信"跟"達",再在此基礎上追求翻譯的"雅"。
2.2由于中外文化、宗教方面的差異,菜名翻譯不當可能會引起外國人的不滿和質疑,導致不必要的誤會。例如 "玉兔饅頭"(Rabbit-shaped Mantou),只是把饅頭做成兔子的形狀而并不是真的是兔子肉做的饅頭,因此如果直譯成"Rabbit Mantou",就很容易讓人誤會,產生不好的印象。某些宗教里是有一些飲食上的禁忌的,例如,伊斯蘭教徒不能吃豬肉。因此在翻譯這類菜譜的時候應該翻譯準確,這既是遵循自己的職業道德更是對彼此文化的尊重。例如"京醬肉絲",應該翻譯稱為 "Sauteed Shredded Pork in Sweet Bean Sauce"。
2.3比起翻譯,文化的傳播更為重要。漢語如今變得越來越國際化,因此我們在進行飲食翻譯時不要過分地追求用英文單詞去進行翻譯,可以適當地直接用漢語拼音進行音譯,這樣既能達到到翻譯的目的又能對漢語進行傳播推廣。如"豆腐"直譯為"tofu"。糍粑,是湖北土家族苗族地區傳統的食物,常見于當地食譜。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后所制成的。糍粑,就可以譯為"cí bā( cooked glutinous rice pounded into paste)"。北京烤鴨頗具盛名,其中以全聚德的烤鴨尤為出名,在翻譯時為了更好地突出這一特點,就譯為"Beijing Roast Duck"or"Quan jude Roast Duck"。我們對這些菜名進行漢語音譯讓其極具中國特色,既能讓外國人理解其含義,又很好地宣傳中國文化。
2.4中國的很多菜名都是源之于歷史典故人物或是地域名稱,在翻譯這類菜名時應予以保留,因此可以采用音譯加英語注解的方式。例如著名的"東坡肉"就音譯為"Dong Po Pork","老北京豆醬"翻譯成"Traditional Beijing Bean Paste",這樣就體現出其中的歷史淵源;"元宵"既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的節日又代指元宵節當天吃的食物,譯為 "Yuan Xiao",英語注明為"Glutinous Rice Balls for Lantern Festival"。漢語音譯加上英語注解的方式是很好的文化傳播方式。
參考文獻:
[1]嚴復《天演論》。
[2]《中文菜單英文譯法》 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 北京市商務局。
篇4
【關鍵詞】口譯;中式菜肴名稱;文化意識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常常令外國友人贊不絕口。中式菜肴講究色香味俱全,許多菜肴還有著美妙的名字,讓人一聽就能食指大動。但如何貼切、傳神的口譯中式菜肴的名稱卻并非易事。
一、中式菜肴口譯方法
口譯是一種將源語言所表達的信息迅速轉譯為目標語的交流活動。李越然指出,口譯時要做到“準、順、快”這三點。在口譯中式菜肴名稱時,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直譯法
有些中式菜肴名稱由各烹飪要素,如原料、配料、口味、烹飪法等組合而成。此時可采用直譯法,讓人一聽便知即將品嘗到的會是什么。如炸春卷可譯為Deep Cfried springy rolls,糖醋排骨可譯為Sweet and Sour Pork Rib,番茄炒蛋 stir fried egg with tomato。
(二)意譯法
中外飲食習慣迥異。許多中國人眼里的美味珍饈卻是老外菜譜里所沒有的,比如巴蜀名菜毛血旺。其主要食材為鴨血或豬血,麻辣鮮香,深受人們喜愛。若直譯為duck / pig blood則會令外國友人望而卻步,因為動物血液、內藏等是他們所不吃的。因此,可采用意譯法將其譯為 purple toufu,既形象生動,又會讓人好奇不已:怎么還有紫色的豆腐呢?同理,另一巴蜀名菜夫妻肺片若直譯為Wife and husband’s lung slices,不僅無法調動食欲,反而還會讓人心生恐懼。因此,可采用意譯法將其譯作Beef and ox tripe in chili sauce.
(三)直譯意譯相結合
有些中式菜肴名稱中使用了修辭手法或是蘊含了典故、傳說等文化背景,往往無法從名稱上判斷到底是什么食物。若直譯,外國朋友聽完肯定一頭霧水;若意譯則失去了原有的韻味。因此,可采用直譯意譯相結合的方式。如東坡肉可譯為Dongpo pork(invented by Su Dongpo,a famous poet in the Song Dynasty)。佛跳墻可譯為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Buddha jumping over the wall)。叫化雞可譯為Beggar’s Chicken(Chicken baked in lotus leaf and earth mud,invented by two beggars in the Qing Dynasty)。
此外,有些美食是中國所獨有的,在英語中并無對等的詞匯。此時也可采取音譯加意譯的方法。如湯圓可譯為tangyuan,(Glutinous Rice Balls)。
除了上述四種口譯方法之外,口譯員還必須對西方國家的菜肴名稱有所了解,熟悉西方的飲食文化。這樣在口譯中式菜肴名稱時可靈活借用一些典型的西式菜肴名稱,例如:獨籠菜(Entree),干煸四季豆(Sautéed string beans),三鮮湯(Consommé with three delicious ingredients)等。
二、中式菜肴口譯時的文化意識
宴席上的口譯員不僅僅是語言的中介,更是促進中外雙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因此,口譯員必須具備較強的文化意識,努力減少甚至消除由于雙方的文化差異而的差異而導致的誤解。比如,在宴會前口譯員可在中方人員點菜時,恰當地提醒有關人員注意外國友人可能出于其民族心理、生理或宗教等原因而忌諱某些食物,如葷菜(針對素食主義者),含蔗糖食品(針對糖尿病患者),動物的爪子、血液、內臟等,以避免尷尬。在介紹菜肴名稱、含義和典故時,采用外國友人能夠接受的表述,委婉地介紹某些材料,如毛血旺等。只有這樣,才能使譯文表述地道、合適,并富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從而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成功的菜名口譯,不僅可以向外國友人展現中國豐富多彩的美食神韻,同時也能傳播中式菜肴中所蘊含的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三、結語
總之,要較好地完成中式菜肴名稱的口譯任務,口譯者在譯前要進行充分的準備,熟悉一定的行業術語及其相應的英語表達法,了解相關的飲食文化背景知識,并在臨場發揮時靈活運用口譯策略,恰當地向外國友人介紹中國的飲食文化,促進中外雙方的理解和溝通。
參考文獻
[1] 劉宓慶.口筆譯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2] 劉萍.中式菜肴名稱的口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3(3).
篇5
關鍵詞:中餐菜譜 口譯 英語
1.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中國有漫長的飲食美學的歷史傳統,中國菜肴的名稱一向追求一種美的意境,通常使用“色、香、味、形、質、養、器”等元素將美學意境具體化,而這也成了口譯解碼的難點。西方游客絕大多數都秉持 實用主義的理性飲食觀念,不論菜肴的色、香、味等如何登峰造極,營養健康衛生一定是最重要的。在西方宴會上,雖然也非常重視餐具、原料、服務等因素,但是菜名始終極為簡單,意思明確,沒有任何感彩,只要列明主要材料和烹調方法即可。
中國飲食文化體現了中國哲學的特點:宏觀、模糊、纖妙,難以把握。中國的飲食更加傾向于藝術性,菜肴的名稱往往會聯系到文化名人、宗教哲理、寓言傳說等,口譯人員必須在了解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的基礎上,盡量抓住問題關鍵,快速排除干擾信息,而將意味深邃的中餐菜名翻譯成西方游客能夠明白理解的菜名。
2.中餐菜譜英譯的基本特點
譯事三難“信、達、雅”,實為翻譯經驗之談,也是翻譯應追求的最高境界。這在中餐菜譜的英譯中也是應該遵循的原則。但是一般說來又要因地制宜,適時變通。如在宴會上或餐桌上口譯時,譯員就無法去咬文嚼字、反復推敲而使譯文達到“雅”的境界。此時“信”和“達”就占了主導地位。換句話說,就是要“準確”、“忠實”與原文的英譯。當然,還要兼顧“通順”與“迅速”,不然,等你結結巴巴地譯出來,恐怕“黃瓜菜都涼了”。筆譯時,除了上述幾點之外,還要注意“簡潔”的要求。這是因為菜譜的印刷、設計及裝幀都是十分考究的,一般沒有太多的空間位置去容納冗長累贅的英譯文。簡言之,無論是口譯還是筆譯,都要“直入主題”,開門見山地點明菜肴的原料和烹調方法??谧g時如時間允許,特別是在外國客人點菜時可抓住時機適當補充一些有關菜肴的營養價值、民俗風情的背景知識,額外撒點“文化作料”,提起外國客人的食欲,達到活躍氣氛和傳播中國飲食文化的目的。
3.中餐菜譜英譯的方法
在明確了中菜與主食英譯的基本特點之后,即“直入主題”,就是牽住了牛鼻子,掌握了主動權。那么對五花八門的菜名,具體英譯時應該如何下手呢?在此歸納了六種英譯方法供讀者揣摩和參考。
(1)直譯法
烹調法+原料
烹調法是指中國菜的做法,即煎、炸、煸、炒、蒸、煮等等。英譯時把對應的制作方法譯出來,再以該菜的主要原料為中心詞就可以了。示例如下:
炒肉(Sauteed(Stir-fried)Pork Slices)
燉牛肉(Stewed Beef0
清蒸桂魚(Steamed Mandarin Fish)
煎雞蛋(Fried Eggs)
紅燒魚(Braised Fish with Brown Sauce)
白灼海螺片(Scalded Sliced Conch)
(2)直譯+釋譯法
顧名思義,英譯時直接按中文菜名譯出其意,然后再補充說明其內在含義。示例如下:
獅子頭 Lion’s Head---Pork Meat Balls
全家福 Happy Family---A combination of shrimps, pork, beef, chicken, lobster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
(3)意譯法
a.原料+with+作料
用原料為中心詞,有時捎帶把烹調方法也譯出,再加上用介詞with或in與作料構成的短語即可。
示例如下:
魚香肉絲(Shredded Pork with Garlic Sauce)
豆鼓桂魚(Mandarin Fish in Black Bean Sauce)
b.作料+原料
此法是把作料用作修飾語,放在中心詞原料的前面,用英文譯出。示例如下:
咖喱牛肉(Ccurry Beef)
怪味雞(Multi-flavored Chicken)
c.以“實”對“虛”法
從嚴格的意義上說,該法也是意譯法的一種。其方法是舍去中菜名里的喻義、夸張等說法而用平直、明白的英語譯出。示例如下:
白玉蝦球(Crystal White Shrimp Balls)
龍虎風大燴(Thick Soup of Snake, Cat and Chicken)
(4)“移花接木”法
用西方人熟悉并了解的歐洲菜名或主食名來譯部分中菜名與少數主食,因為它們之間有許多相似處故借彼之法為我所用。譯文地道、通俗易懂、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示例如下
蓋澆面(Chinese-style Spaghetti)
餃子(Chinese-style Ravioli)
spaghetti和ravioli兩詞均源自意大利語,其含義與吃法恰巧分別與我們的“蓋澆面”和“餃子”非常相似,外國人都異常熟悉。
(5)音譯+釋義法
先按中文用拼音譯出,然后再加以解釋性的英譯,使英譯文保留點“中國味兒”。示例如下:
包子(Baozi Stuffed Bun)
餃子(Jiaozi Chinese-style Ravioli)
饅頭(Mantou Steamed Bread)
(6)“隨機應變”法
原料+地名+Style
應用此方法可以靈活地處理一些難以對付的地方風味特色菜名。英譯出原料名后,再稍加“點撥”就可以大功告成。示例如下:
湖南肉(Pork Hunan Style)
廣東龍蝦(Lobster Cantonese Style)
中式泡菜(Chinese- style Pickles)
4.結束語
總而言之,中餐菜名的口譯要遵循“準、順、快”的原則要求,直入主題,開門見山地點明菜肴原料和烹飪方法,如果現場時間允許,可以適當補充一些有關的菜肴背景知識并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第一手資料,運用在口譯工作中。
參考文獻:
[1]黃海翔.中餐菜單英譯淺談[J]中國科技翻譯,1999,(1):18-21
篇6
關鍵詞:日本;美食;人
一、日本飲食文化及其對日本美食劇的影響
飲食文化是什么?同文化一樣,飲食文化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飲食文化是指特定社會群體在食物原料開發利用、食物制作和飲食消費過程中的技術、科學、藝術、以及以飲食為基礎的習俗、傳統、思想和哲學。而狹義的飲食文化是指人類在飲食生活中創造的非物質文化,如飲食風俗、飲食思想、飲食行為等。
日本的飲食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演變是文化交流的產物,是日本文化體系確立的產物。在古代,日本飲食文化受中國的影響很深,曾引進眾多“華食”。1868年明治維新以后,資本主義在日本迅速發展,其飲食文化中又充實進了歐美“洋食”的成分。到了20世紀,日本則將“華食”、“洋食”與大和民族的“和食”巧妙融合,形成了卓爾不群的“東洋料理”。豐富的日本料理體現了和食的包容性這一突出特征,也為電視劇的拍攝提供了基礎素材。《孤獨的美食家》的美食選擇最初只在東京地區,后來隨著劇情發展,選擇美食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并且在第四季第二集加入了臺灣下午茶、韓國料理等菜品,體現了日本料理的包容性的同時,也展現了日美食劇選材的包容性。
日本料理的特色是生、涼、油脂少、分量少、種類多、顏色鮮艷,而且非常講究食器的擇取,既色自然、味鮮美、形多樣、器精良。這里要特別強調的便是日本料理的審美性,主要表現在日本菜的擺拼。擺出的菜有主、有次、有點綴,給人以視覺上的藝術享受,觀眾對外觀的認同對美食劇的發展有重要意義。而且日料以精致量少著稱,也給《孤獨的美食家》中主人公五郎每頓飯會點多種菜品提供了合理解釋。
另外要特別說明的是,前些年日本美食劇主角是符合傳統認知的女性角色,近兩年美食劇主角突破傳統,以男性作為劇中主角:在《深夜食堂》中是眼角有刀疤的大叔,《孤獨的美食家》主角是穿正式西裝的不茍言笑的商人。這種突破傳統的創新既提高了收視率,也體現出日本文化的進步。
二、日本美食劇圍繞“人”的主題表達
(一)人與食物――對食物的尊重
《深夜食堂》中人物吃飯前多會雙手合十,念一句“我要開動了”,然后再開始吃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傳統呢?我最喜歡的解釋是――“感謝你命延我命”,表達一種對事物的感恩之情。
如果說和別人吃飯是與別人交往,那么自己一個人吃飯是與食物交往,也就是說,只有一個人,吃的才是美食。這種觀點也正是《孤獨的美食家》所表達的。雖然片名中有“孤獨”二字,可是片中卻從未傳達出孤獨之感。因為所謂“孤獨”只能說明主人公每次是獨自用餐的形式,可是主人公內心從未有過孤獨,因為每次用餐的過程都是與食物打交道的過程,當你正視眼前琳瑯滿目的食物時,你的內心便已經是充實的了。
同樣,當你重視眼前的食物時,家常小菜也是一道令人意猶未盡的美味?!豆陋毜拿朗臣摇分悬c菜是重要劇情。在第三集主人公五郎糾結是點牛排蓋飯還是鮑魚蓋飯時是這樣說的――“沒想到陸上美食和海中珍饈齊齊登場,這下可真的不得了”,對食物的重視之感可謂撲面而來。用餐更是《孤獨的美食家》劇情的重中之重。無論每次主人公五郎點的菜品再多,開動前都會有每道菜的特寫和煽動人心的介紹。例如“南蠻風味腌嘖西太公魚”是“美味讓人眉開眼笑,一口大小,生長在蘆湖的讓人又愛又恨的小家伙”,語言詼諧,引人胃口大開。
劇中無時無刻對食物的尊重都在告訴我們――重要的不僅是食物本身,還有該以何種姿態享用美食。
(二)人與自己――做真實的自己
每個人在社會中都可以用符號代替,例如他是戴墨鏡的黑幫老大,她是容易陷入戀情的脫衣舞娘,她們是恨嫁的老姑娘……可是這些形形的人來到深夜食堂,他們都只是普通的食客了,點自己內心需要的食物,而食堂外的發生的事,似乎在食客們的閑聊中變得不在那么難以忘懷……
從工作、家庭、社交等種種場合里脫身出來的人們,走進夜幕,也就等于重新走進了自己一個人的世界,與孤獨中咀嚼熟悉的食物。《深夜食堂》第三集的“烏賊燒芋頭”是一道特別的菜。因為女主喜歡這道菜只是因為自己喜歡,她在劇中最終沒有與任何人牽扯在一起,堅持的做她自己,就像這道菜一樣,不勉強,不將就,只堅持“合得來”的味道。
人無論好壞,對于食物的誠實是真實的,食物是純粹自己的寄托。
(三)人與他人――情感的寄托與交流
食物不僅僅有果腹的基本功能,往往還肩負著心意傳承的功能。在《深夜食堂》中,每一集都是以一道菜命名,同時,幾乎每道菜都可以在前面加一個與他人有關的定語。例如第一集“炸肉餅”,是“亡夫喜歡吃的炸肉餅”;第六集“包菜卷”,是“小時候媽媽做過的包菜卷”……每一道菜都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的方式,每一道菜背后都有一個溫情脈脈的故事。
以菜做切入點,用菜講故事?!渡钜故程谩返谖寮摹按河晟忱北闶且粋€典型例子。春雨沙拉是女主暗戀的男生喜歡的食物,春雨沙拉代表了女主多年的愛戀。故事結尾男主與他人喜結連理,本身不喜歡春雨沙拉的女主終于點了其他的菜品,從這段暗戀無果的感情中解脫出來。情感是一個故事的靈魂,食物是情感表達的出口,這便是美食的美妙之處。
(四)人與社會――食物的選擇以外在環境作為基礎
這里的外在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1、自然環境。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活動的客觀基礎。不同地域的人們因為獲取生活生活資料的方式、難易程度及氣候因素等的不同,自然會產生并積累不同的飲食習俗。
《孤獨的美食家》每一集開始都會點名這集故事發生的地點,例如第一集是“東京都,清瀨市”;每集的標題都是以“地點+食物”的形式來命名,第一集便是“東京都清瀨市松山的辣味豆芽炒肉”。不同的地方便會有不同特色的美食,這便是自然環境對飲食的影響。
2、社會環境。人類的生物性與社會性決定了人類依照自己的方式進行食物制作和烹飪,由此創造出屬于人類獨特的飲食產生和制作技藝;并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下形成文化體系。
社會環境可以是地區的發展程度?!豆陋毜拿朗臣摇返诙?,主人公五郎,來到了經濟發達的“中央區銀座”,也只有在銀座這樣的地區,五郎可以連續吃到臺灣的下午茶和韓國的正餐。這集的銀座之行被主人公五郎戲稱為“亞洲一日小旅行”。
社會環境可以是人物所處的階層?!渡钜故程谩返谒募?,女主佳純每次點的食物都是紅姜天婦羅。因為出生在大阪單親家庭的女主,小時候最常吃到的只能是這種窮人的食物。紅姜天婦羅即代表了女主所處的社會階層。
總之,食物被地域特征所局限,同時,食物又代表了地域特色。而人物便是食物與地域聯系與磨合的橋梁。
在日本美食劇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食物被放到了值得尊重的地位,每次的用餐都是一次與食物打交道的美好過程,也只有真正尊重食物的人才能品嘗到真正的美味;二是食物之美味不僅在于食材,其中蘊含的“心意”更為重要,吃的是眼前的飯,品的卻是記憶里的味道。
美味與人情雙管齊下,相信日本的美食劇會發展得越來越好。(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 彭兆榮:《飲食人類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2] 原田信男:《日本料理的社會史――和食與日本文化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篇7
關鍵詞:紅樓夢 飲食生活 清朝貴族
一、引言
中國飲食之講究精細者莫過于歷朝歷代的宮廷與貴族們,烹飪技藝也在當權者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過程中得到長足的發展。清代是封建官僚體系之集大成者,它沿襲并發展了前代奢侈的貴族飲食生活,而紅樓夢正是描寫盛清時期當權者們的腐朽奢侈生活。
二、紅樓夢中的飲食描寫
“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偹苤?,《紅樓夢》中主要描寫的金陵望族的賈府,里面的重要人物如賈母、寶玉、黛玉、寶釵和王熙鳳等人個個嬌貴無比,他們的飲食生活真可以說是窮極奢華。
寫吃,《紅樓夢》是最特殊的一部。這部書中寫吃喝,不僅用的筆墨多,而且精彩,全書中寫了多次筵宴,含意深刻而又意趣橫生,在寫吃喝的筆墨運用上,也是獨一無二。
第三十四回中,寶玉被打了個半死,躺在炕上不能動彈。襲人到王夫人屋里去稟報寶玉的傷情,王夫人叫帶回兩瓶香露去給寶玉吃。襲人看時,只見兩個玻璃小瓶,卻有三寸大小,上面螺絲銀蓋,鵝黃箋上寫著“木樨清露”,那一個寫著“玫瑰清露”。而這兩種飲料,均向皇帝進宮過,可見是一種十分珍貴的高級飲料。王夫人問想吃什么,寶玉笑道:“也倒不想什么吃,倒是那一回做的那小荷葉兒小蓮花兒的湯還好些?!辟Z母聽到,便一疊聲地叫人做去。蓮葉羹,論用料,并非最貴重,費的工夫,也不算最絕。然而,用薛姨媽的話說“你們府上也都想絕了,吃碗湯還有這些樣子?!?/p>
再看第四十九回,作者用很多筆墨,寫那些侯門小姐圍在一起燒烤生鹿肉吃,津津有味,亦興致勃勃。這個情節寫得十分精彩。吃,是為了填飽肚子或者是為解饞,于這些人都已是不相干的了。他們此舉都不是口腹之需,而只是好玩,于吃中表現的,是一種情趣。第八回中寫到,薛姨媽進京寶玉去看望,姨媽留飯,除拿出糟鵝掌鴨信等南方風味的菜肴招待,還做了酸筍雞皮湯,寶玉大喝了兩碗。酸筍是西南地區各省人民喜歡吃的一種素菜,不但在京城是罕物,即使在江南也是不多見。由此可見,紅樓中貴族的奢華生活。
賈府的奢華可以從《紅樓夢》情節上體現出來。在劉姥姥二進榮國府時,賈母命熙鳳用茄鲞喂她。姥姥吃了兩口,味道甚佳,便請教說:“告訴我是個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著吃去。”鳳姐兒笑道:“這也不難。你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刮了,只要凈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并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釘子,用雞湯煨干,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眲⒗牙崖犃?,搖頭吐舌說道:“我的佛祖!倒得十來只雞來配他,怪道這個味兒!”可謂賈府的飲食“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無獨有偶,有一天寶玉問晴雯:“今兒我在那府里吃早飯,有一碟子豆腐皮的包子,我想著你愛吃,和珍大奶奶說了,只說我留著晚上吃,叫人送過來的,你可吃了?”晴雯道:“快別提。一送了來,我知道是我的,偏我才吃了飯,就放在那里”。后來李奶奶來了看見,說:“寶玉未必吃了,拿了給我孫子吃去罷。”她就叫人拿了家去了。一碟子豆腐皮包子何以會引起那么多人的興趣?原來這種包子不尋常,遠非肉包子可比。其高貴之處首先在于豆腐皮的制作特殊,首先將做豆腐的原汁豆漿煮沸,不加凝固劑,使之冷卻,漂浮在鍋面上的脂肪和蛋白質會結出一層皮來,然后把它挑起晾干,才能得到一張豆腐皮。
《紅樓夢》中,粥飯和菜肴種類繁多,如粥有碧粳粥、鴨子肉粥、棗熬粳米粥、燕窩粥、紅稻米粥、臘八粥和江米粥等。飯有白粳米飯、碧粳粥和綠畦香稻粳米飯等?!都t樓夢》中的菜肴,主要有腌胭脂鵝脯、酒釀蒸鴨子、糟鵝掌、火腿鮮筍湯、酸筍雞皮湯和蝦丸雞皮湯等等。湯羹種類繁多,營養價值豐富。而且從飲料方面看,紅樓夢中提到的也是數不勝數。在茶方面,提到的就有兩百多處。
《紅樓夢》對貴族家庭尤其是賈府的飲食生活作了傳神細致的描寫,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獨特的《紅樓夢》飲食譜。曹雪芹寫作《紅樓夢》時期,正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發展的繁榮時期。中國的飲食文化再“康乾盛世”出現了極大的繁榮,城市中北銷南運的小商攤販人來客往,酒店、茶樓鱗次櫛比,形成了風味殊異、各具特色的貴族們的飲食文化。
三、清朝貴族對飲食的要求
飲食,往往蘊涵著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借吃這種形式,表達了豐富的心理內涵,吃的文化已經超越了吃的本身,獲得了更為深刻是社會意義。
清朝貴族們對飲食要求特別嚴格。從造型上出發,到原料加工上,從味道到意趣,都有著嚴格的要求。為了口味得到保證,烹飪菜肴除了注意嚴格的選材之外,在烹飪過程中尤其要注意精細加工,特別是火候和口味,都有嚴格的標準。而且每次烹飪的肴饌,經常要將使用的原料和調料記錄,菜肴要“色香味形”俱全。經分析,主要五個方面的講究。
一是講究奢侈。貴族們既有山珍海味,又有天底下的稀世珍品供品嘗,可以說是匯集了天下美食,奢華之極令人瞠目結舌。
二是講究精細。貴族們的飲食追求精致、精美,為了滿足生活上的享受,他們對飲食的外在要求也及其高。
三是講究味道。味道是飲食重要標準,貴族們的飲食講究口味的獨特性、多樣性、豐富性。
四是講究營養。營養是飲食的前提條件。貴族們的飲食有專門的人員負責飲食營養,保證貴族們的健康體魄。
五是講究意趣。“意”用今天的話理解就是“意味”之意;“趣”,情趣也?!耙馊ぁ敝饕感撵`活動的內容。
貴族們不僅享用著精致、奢華的佳肴珍饌,而且特別注重在吃的過程中,受用無限意趣,以獲得更多的精神愉悅。
四、結語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如此這般居上位者享盡富貴,居下位者吃盡苦頭。本文通過描述榮國府過的如何奢華、如何豪貴的生活,展示了清朝貴族們的奢華生活,分析了他們對飲食的奢侈要求。在這奢華豪貴背后,間接反映了平民百姓的凄苦生活。
參考文獻
[1]曹雪芹.紅樓夢.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
[2]俞平伯.脂硯齋紅樓夢輯評.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8年版.
[3]徐悅.紅樓夢中的養生術.科學之友.2008(6).
[4]金蘭.近三十年紅樓夢飲食文化研究綜述.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08(4).
篇8
關鍵詞:中日文化;酒文化
酒是飲料的一種,按分類,它當屬飲食范疇。但它又不同于一般飲品,因為它的主要功用并不是用來解渴。然而,它在人們的日常飲食當中卻往往扮演著重要角色,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有句俗語,叫“無酒不成席”。的確,如果沒有酒,再好的美味佳肴也會黯然失色。只有美酒配佳肴,才會使宴放異彩。酒不僅宴席上少不了,也是平常百姓家餐桌上不可缺少之物。有親朋好友來了喝酒;家人團聚了喝酒;節假日、休息日喝酒;有個大事小情自不必說,即使沒有什么原由,有人也天天喝,甚至是頓頓喝。酒是人生的伴侶,人們經常以酒敬友、以酒宴客、以酒餞行、以酒慶功、以酒助興等。可以說酒深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與人類政治、經濟、文化活動密不可分,構成色彩斑斕的酒文化,折射出該民族的文化特點。
一
中日兩國人民對酒情有獨鐘,并具有大抵上的共識,但酒的種類與飲酒方式卻不盡相同。中國人以喝白酒、啤酒為主,果酒、老酒次之,洋酒(威士忌、白蘭地)則很少喝。日本人以喝清酒、啤酒、洋酒為主,中國的老酒、白酒次之,而喝洋酒或中國的白酒時,有加冰塊,或用水稀釋后飲用的習慣。中國人喝酒比較重視下酒菜,講究涼熱兼顧,葷素搭配,少則幾道,多則十幾道。而日本人相比之下,似乎不太講究下酒菜,如家里來了關系不賴的友人或同事,只要有個打牙的,如花生米、小咸菜之類的,主賓就推杯換盞地喝上幾口。當然,正式宴請或招待客人時還是要準備下酒菜的,但一般不如我們中國豐盛,這也與中日兩國的飲食文化傳統有著密切的關系。
日本十分注重酒德,在酒席間只敬酒,不勸酒,一般情況下,更不強求對方飲酒,而是奉行各自按著自己的意愿,隨意飲用的習俗。時下中國也大力提倡注重酒德,敬酒不勸酒。但在一些個別地區勸酒風不止,酗酒不斷,并由此引發了不少社會問題。人們把這一酗酒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用四個“語”來概括。第一階段是“甜言密語”。這個階段人們的大腦很清楚,談話方式比較得體,彼此親親熱熱,說些感激、祝愿的話。席間人們挖空心思地尋找干杯的話題,只要有人提出為什么事或什么人干杯,出于禮貌或迫于情面,一般都會響應。勸酒者把酒和感情聯系在一起,不喝沒感情,喝少了感情又不深,那就只有多喝或干杯了。第二階段是“豪言壯語”。當幾杯酒下肚之后人們的大腦開始興奮,并不斷將其推向極至。人們的談話內容由情意轉向義氣,即開始向對方表白自己如何如何義氣。豪言壯語不停,干杯不斷,于是開始出現醉意。第三階段是“胡言亂語”。大腦的興奮開始轉為抑制,酒力開始發作,醉意不斷加深,此階段不再有勸酒辭,不勸自飲,來者不拒,見酒就喝,談話語無倫次,開始胡言亂語。最后是第四階段,爛醉如泥,自然就“一言不語”了。
勸酒雖然不是普遍現象,但也決不是個別現象,它在一些社會階層或某種文化圈子里已經形成一種風氣,想不附和也并非易事。這種強硬的勸酒方式暴露了中國一些地區飲酒方式是與現代文明相悖的,理應逐漸改進直至徹底摒棄。
二
究其根源,實際上勸酒也是中國的飲食文化的一個具體體現。在中國,在家里招待客人時生怕飯菜不夠吃,所以準備的要比實際的需要多出一些,待客人用餐完了時飯菜有所剩余,主人才心安。而客人也有同樣心理,一旦發現餐桌上的菜剩的不多了,就不敢大膽地吃了,或佯做吃飽了,所以,盤子里的菜少了時,主人就立刻再把盤盛滿,以此來打消客人的顧慮。勸酒也是出于同樣的所想而產生的一種文化模式。
日本人招待客人時情形正好與中國人相反。日本主人希望看到的情形是客人把為他準備的菜吃光,吃光了證明菜合客人的口味,這樣主人的臉上才有光,所以客人在用餐時也無需顧忌菜被吃光了,因為吃光了是好事。如客人不吃光,主人會認為菜不合客人的口味,所以也不硬勸,因強迫人家吃不愛吃的東西是不禮貌的,所以日本人也沒有勸酒的習慣。相反,中國人不僅勸吃,勸酒,而且有時還硬勸,不然就會認為或被認為缺少誠意或不夠盛情。
中國人喝酒,不管喝多長時間,也始終是在同一個酒館里,沒有換個地方再喝的習慣。日本人則不同,他們喝酒有換地方的習慣,有的時候,一個晚上可換二、三個地方。喝酒換地方出于兩種目的:一是酒宴結束后,余興未了,換個地方再繼續喝自然會有新的感覺。到第二個地方喝酒時,主要是以喝洋酒或啤酒為主,多半是去酒吧。第二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關系比較要好幾個人另去一個地方,繼續他們的聯誼活動,所以從第二次喝酒起,參加的人數會越來越少。
了解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人的生活節奏緊張,平時彼此之間無暇溝通想法。加之工作一天容易疲勞,所以一到晚上便習慣與同事、上司去酒館喝酒、聊天。日本的酒館、酒吧是放松、發泄情緒的最好場所。在這里幾杯酒下肚以后,話自然多起來,他們的談話內容廣泛,而且很隨便,可以抱怨,發牢騷,一陣神侃之后,心中的郁悶和不快煙消云散,一天的勞累與緊張的情緒也得到了緩解,他們在酒店可以盡情地放縱自己,不受任何拘束。日本人雖然不勸酒,不強求對方喝酒,但他們在喝酒時似乎不太約束自己,加之日本人的酒量都不大,每天夜晚,特別是臨近末班車結束時分,在酒館前,站臺上,喝得面紅耳赤,衣冠不整,步履蹣跚的醉漢并不少見。在許多國家,上層人士如果喝得酩酊大醉,招搖過市,必然會名聲掃地,可是在日本,即使在大庭廣眾之下爛醉如泥,也不會損傷自己的名聲。日本社會普遍認為醉酒是清除個人工作疲勞的一種手段,無論飲酒過量到什么程度,酒后作出了違反常規的舉動,人們均可以“那時喝醉了”這句話為自己的行為辯解,哪怕是當眾侮辱上司的過激行為,也可以因“酒后失言”而得到諒解。
三
日本男人也喜歡和酒吧里的老板娘或女招待聊天,原因是他們可以從老板娘和女招待的不含半點責備,又柔情似水的并帶有鼓勵性的語言中得到安慰和滿足。日本的男性總是下意識地尋求自己童年時代的母親那種絕不含半點責備的愛,但這多半是要落空的,大多數日本男子找情人,或到酒吧聽女招待的恭維話,也正是出于這樣的原因。
在酒吧、酒店與同事們一起喝酒、聊天不僅可以得到放松和安慰,而且還可以密切同事之間的關系。它也是一種重要的社交手段。日本的職員下班去酒店、酒吧喝酒,而且喝到很晚,被視為是極正常的事,妻子也絕不過問或干涉,如果下班就回家反倒被視為不正常,這已成為現代日本人的生存方式暨日本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伴隨著酒的出現,不僅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酒文化,而且它對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深入了各民族的生活,對民族文化的形成起著一定的作用。通過對中日酒文化的了解,不僅可以豐富酒文化方面的知識,還可以加深對彼此社會生活的理解、認識。當前,中日兩國都走在世界的前端,而且兩國為重要的合作伙伴,只有加強雙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溝通,才能實現兩國長期的友好發展。
參考文獻:
[1]賈蕙萱,《中日飲食文化比較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6
篇9
關鍵詞:《推手》;文化沖突;應對建議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B
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各國人民之間互相了解的重要窗口。中國有著幾千年悠久燦爛的文化,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征。但由于歷史、地理環境等原因,中國文化跟西方文化有著很大的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之間的交際,文化碰撞在所難免。對于文化差異的研究和學習可以幫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進行文化交流和互動,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適應不同的文化。
電影《推手》是李安導演的處女作,也是反映中西文化沖突的代表作之一。李安導演出生在臺灣,從小接受的是中國傳統教育,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后來到美國求學和生活,接受的是典型的西方教育,獨特的生活經歷使他對中西文化沖突具有很深的體會。電影《推手》以獨特的視角、生動形象的人物塑造以及戲劇性的情節設置給觀眾帶來了一場豐富的文化盛宴,把中西文化之間的碰撞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一、電影《推手》情節概要
電影《推手》拍攝于1991年,主要講的是中國北京的朱老先生退休以后到美國兒子家生活,與美國兒媳婦之間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產生了一系列的文化沖突和矛盾。電影中的主人公朱老先生從小學習太極拳,是有名的太極拳教授,同時還精通書法和烹飪,兒子曉生是工程師,在美國生活多年,有一個漂亮的作家妻子和一個可愛的兒子。為了盡孝,曉生把朱老先生接到美國生活,朱老先生到美國后生活很無聊,成天只能在家練習太極推手和書法,與美國兒媳婦瑪莎由于語言不通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瑪莎碰到創作瓶頸,加之不適應中國公公的突然出現,沒有獨立的創作空間,非常焦慮以至于患上胃病。朱老先生周末到中國學校教太極拳,認識教烹飪的陳老太太,互有好感。朱老先生由于給瑪莎治療胃病導致矛盾爆發,曉生和陳老太太女兒串通撮合兩位老人而被識破,兩位老人覺得為老不尊,后來朱老先生走失導致曉生夫妻矛盾激化,朱老先生偷偷搬離兒子家到中國餐館打工,并上演一場用太極推手擊退小混混,震驚美國警察局的好戲。影片結尾展現中西文化融合,曉生教瑪莎學習太極推手,朱老先生住在中國城,不與兒子同住,朱老先生和陳老太太心靈慢慢靠近……
二、電影《推手》中的中西文化沖突體現
中國有著燦爛悠久的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得到不斷發展和創新,并吸收新的文化,從而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并對周邊國家形成了一定的影響,中華文化是東方文化的代表。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經濟發達,吸收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是典型的西方文化代表。李安導演通過生活中的細節描述,把文化沖突的現象形象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1.家庭倫理觀念沖突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中國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家族觀念,尤其看重血緣關系。“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個人的榮辱都跟家族有著密切的關聯。在家庭當中,講究“內外有別,長幼有序”“父慈子孝”,父H有絕對的權威來管理家庭和教育孩子,而孩子要孝順父母,不得違背父母意愿。電影當中,曉生把父親接到美國生活其實就是盡孝的表現,也是中國傳統思想“家庭本位”的體現。然而西方人重視獨立的個體,父母和孩子之間是相對獨立和平等的,孩子成年以后應該和父母分開住,所以瑪莎接受不了朱老先生的突然“闖入”,認為他打擾了他們的正常生活。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孩子是維系家庭的重要紐帶。延續香火、傳宗接代是每個男孩子的責任,如果沒有后代,那會被認為是不孝的表現。影片中朱老先生的妻子去世多年,朱老先生卻耿耿于懷,原因是當年為了救曉生,延續朱家的香火,而沒能選擇救曉生的母親。而在西方觀念里,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夫妻才是家庭的核心,孩子也沒有必須傳宗接代的義務。所以在影片當中朱老先生追著剛洗完澡的孫子杰米滿屋子跑并對他說:“喲!小寶貝,以后咱家傳宗接代可就靠你了?!倍@樣的話讓瑪莎很反感也很不理解。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觀里,“乖孩子”往往都是指順從父母、服從老師管理的好學生。父母對孩子有絕對的權威,孩子在很多方面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甚至包括自己的婚姻。影片中朱老先生對瑪莎和曉生教育孩子的方式不認同,他認為他們對孩子太過于寬容,沒有做家長的權威,跟孩子什么都談條件,不把孩子當孩子。他也不理解美國動畫片中的暴力,認為那是“鬼打架”,根本不適合孩子看。影片中還有一個細節就是朱老先生在教杰米童謠:“東西街,南北走,出門遇見人咬狗……”的時候,杰米不理解,按照自己思考說成“狗咬人”,然而朱老先生沒有解釋,只是反復強調念“人咬狗”。在西方的教育觀里,他們更注重孩子的自我成長和個性發展,尊重和支持孩子的想法,強調獨立思考和鼓勵大膽奇特的想象,所以影片當中當杰米給瑪莎講完自己的作業:“一只烏龜、一條魚、一只老鼠和一灘藥最終走向滅亡”時,本來是荒誕的想法,但瑪莎卻給了杰米很高的評價,認為杰米“太有創意了”。
2.飲食文化沖突
篇10
關鍵詞: 傳統文化 游戲活動 幼兒
在幼兒園,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們就傳統文化與幼兒游戲活動如何進行有機融合進行了一定的思考探索,有了一定的收獲。下面以自主性游戲活動為例,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是如何開展蘊含傳統文化的游戲活動的。
一、利用傳統節日文化開展游戲活動
節日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梢越柚袊囊恍﹤鹘y節日,如春節時,組織幼兒拜年、守歲等游戲情節,讓幼兒寫春聯、做鞭炮等節日活動;在端午節時請幼兒制作粽子;中秋節時組織幼兒賞月、吃月餅等。另外,在各個盛大節日時“逛集市”是至今都盛行不衰的一種傳統活動,我們把各種形式的娛樂活動和買賣活動融入到幼兒的游戲中。在長廊上布置“集市”的游戲場景和游戲材料,供幼兒表演各種買賣游戲。各種傳統思想在這里呈現出來:唱歌、跳舞、賣各式東西、耍特技等,當然也少不了“趕集”的人。幼兒自由選擇想要扮演的角色,并合作表演買賣繪畫作品、合唱一首歌曲、在“民俗館”中展示自己做的民間工藝品等。同時還可以邀請其他班的教師和幼兒來“逛集市”。幼兒在游戲時玩得興高采烈,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制作的各式各樣的藝術品和手工藝品讓人目不暇接。這使得幼兒在愉快的創作、自由的交往、自主的學習中感受到傳統節日文化帶來的魅力。
二、利用傳統工藝文化開展游戲活動
傳統工藝世代相傳,勞動者利用生產工具對各種原材料、半成品進行增值加工或處理,最終將之制作成帶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成品。我們主要選取傳統工藝中的剪紙(窗花)、刺繡(蘇繡)、瓷器(青花瓷)、捏泥人等操作性強的活動。這些傳統工藝品主要是靜態的物品,因此不易引發幼兒的注意與興趣。我們除了對這些工藝品進行結合故事的介紹之外,還引導幼兒學會觀察它們的美,并注意多為幼兒創設自發欣賞、自主創作、展示交流傳統工藝品的區域游戲情境。為此,我們利用走廊設置了“小小民俗工藝坊”,其中包括泥工、繡工、紙工和彩繪區等。在游戲開展前我們請幼兒討論制作這些工藝品的材料和方法,而后鼓勵幼兒大膽制作。如向幼兒提供手帕,供幼兒在上面繡花;向幼兒提供紙盤,供幼兒制作青花瓷;向幼兒提供油泥,供幼兒制作陶器。而后可將這些作品送給來訪的客人,或陳列以做宣傳。在家長開放日時,向幼兒提供扇子、紙傘、紙盒、面具等半成品,請幼兒和父母一起將這些半成品制作成自己喜歡的傳統工藝品,并進行展示,加強幼兒和家長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提高幼兒創作的積極性,并讓幼兒感受到制作傳統工藝品的樂趣。
三、利用傳統飲食文化開展游戲活動
民以食為天,飲食不僅能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昆山有著獨特的飲食文化,我們把這些融入幼兒的游戲活動中。如聞名世界的“陽澄湖大閘蟹”;“家有筵席,必有酥蹄”的周莊名肴特產萬三蹄;最注重“五熱一體,小料沖湯”的負有盛名的“奧灶面”,孩子們還自制了一些他們喜歡的“澆頭”:爆魚、鴨腿、醬肉、排骨、鱔絲等;當然還有正儀青團子、周市奧鴨、周莊襪底酥等。除了昆山的傳統美食外,我們還介紹了各地的美食,如北京烤鴨、四川火鍋、上海生煎、蘇州麻餅、江浙滬閩一帶的茶葉等。就是當下流行的節氣養生、養成藥膳也在我們的游戲中有所體現。
另外,我們還開展了以昆山傳統飲食文化為主題的游戲活動,其中投放各種飲食的圖片、模型或實物,以方便孩子們了解各種小吃的具體名稱、種類、制作材料與風味等,并可以借助這些材料進行買賣游戲或者角色游戲等。為了增加幼兒的興趣、加深幼兒的理解,可將昆山童謠“啥蟲飛來”改編成有關菜館的童謠,如“啥蟲飛來像盞燈”改為“啥菜吃來酸溜溜”(酸辣土豆絲、松鼠鱖魚等),改編后的童謠不僅節奏明快、朗朗上口,還有一種獨特的地域文化意義,幼兒十分喜歡邊游戲邊自由吟唱。
四、利用傳統戲曲文化開展游戲活動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昆曲可以說是所有昆山人的驕傲,但幼兒接觸得較少。為了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除了請幼兒觀看“小昆班”的演出視頻外,我們還在游戲區的墻面上掛了一些幼兒觀看過的昆曲的人物形象,以便幼兒能夠長久、深入地與人物進行互動,加深幼兒對昆曲的理解。另外,在游戲區投放多種材料,比如各種各樣的昆曲服飾、頭飾、彩色布料等,讓幼兒一起合作表演;把幼兒創作的有關昆曲的繪畫、手工作品放在游戲區域進行展示,不僅可以起到裝飾環境的作用,還能增強幼兒對活動的體驗,加深對昆曲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