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18 17:52: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托物言志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托物言志的詩句

篇1

一、從觸景生情說起

首先,我們先來看岳飛的這首《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朦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這首詞并沒有什么難懂的地方,上闕重在寫景,下闕重在抒情。用景物描寫、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來描述宋金講和期間,岳飛在軍帳中深夜難眠的復雜心境。我們先看這首詞如何抒情。首句寫“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所以,后面寫起來后所見所感。在靜夜里,岳飛倍感孤寂沉痛,平日里郁積的愁情便一起涌上心頭了。這里情緒的引發就是昨夜不住鳴叫的寒蛩。因為景物某種特殊的特質而觸發詩人內心情懷的,這就是觸景生情。這里的“觸景”是前提,是情緒的緣起。當然,需要說明的是,詩人內心早已郁積了許多情緒,被這不期然的景物所觸發,所有一切便都涌上心頭了。再比如駱賓王的《獄中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與表予心?

駱賓王為小人所害,身陷囹圄,他生性耿介,有豪俠心,相信自己的高潔和正直。蟬在詩詞意象中是高潔的象征,有虞世南的《蟬》在先。其詩曰“垂q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彼?,獄外鳴叫的蟬聲就讓他想起了自己的高潔。這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是很經典地寫出了由景“西陸蟬聲”到情“客思深”的過程。這便是觸景生情。而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則是一個相反的過程。

二、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只要稍加注意,我們會注意到上面引用的兩首詩詞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寫的是“實景”。是因為見到這樣的景物了,就被觸發了與此景物有關聯的情。而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則并非如此。這兩個詞語盡管有表述上的不同,其生感的心理機制卻是相同的,都是先有情感,再憑借景物抒發出來。前者更體現了“借”的特點,所謂的“為情造景”,作者是用尋找或者營造那個景的方式來抒情,卻不一定是眼前的實景。例如“渭城朝雨徘岢荊客舍青青柳色新”,這里的“柳色新”可能是所見,也未必是所見,詩人這里是要憑借“柳”這個詞來表示離別的留戀之意。還比如杜甫的《望岳》,作者寫了山的雄奇之后,再寫內心的雄心壯志,他用一個“會”――應當,來寫想象中的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句詩里的“凌絕頂”和“眾山小”不是眼見的,而是作者為抒雄心而做出的想象,正是“為情造景”,這是比較典型的“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更側重于先有景,再把情融于景物描寫中的過程,很多時候,“寓情于景”接下來的表現就是“情景交融”的境界,難以區分哪個先哪個后,而是情與景的彼此交融。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這首詩寫春天夜雨,對于心憂黎民的杜甫來說,一場春雨自然讓他內心欣喜。這首詩我們不說它是“觸景生情”,原因在于作者看到下雨了就寫它是“喜雨”,是就雨來寫雨,并沒有因此景而觸發內心郁積的其他情緒,它不具備看到景物引起內心波動的特點。作者通過寫雨來贊頌雨,來表達因為下雨而帶來的欣喜之情。所以,這可以成為“寓情于景”。

從寫作的心理機制上來看,觸景生情是景物引起情感,而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則是先有情感,再把情感放到景物描寫中。而情景交融并不是寫作過程中的創作心理,而是閱讀者從中感到的某種心理愉悅。這樣,我們發現情景交融并不是寫作的技巧,而是當作品中景與情達到某種高度的協調統一時所達到的一種境界。

三、托物言志

前面說到了“借景抒情”,這個詞在字面上和“托物言志”是近義詞,也常常被學生混淆。仔細體會,這兩者還是有所不同的。首先“情”和“志”是有區別的,前者是情感、情愫、情緒;而后者是志向和抱負,是一個人的人格追求和價值追求。其次,前者是“景”,是眼見之物,卻未必是一個完整的“景物”,寫作者往往攫取與情感相近的多個景物;而后者往往體現在某一個事物上,作者把它作為抒發志趣的載體。例如辛棄疾寫的《詠梅》,我們不便于說這是“借景抒情”,作者在這里寫的不是個人情感,而是志趣,是作者生命中所堅持的道德操守,他尋找到可以寄寓這個堅持的“物”――梅花,然后對梅花進行了全方位的在塑造。所以,托物言志更像是謀篇的藝術手法,而不是行文的修辭。

我們會發現許多托物言志的詩,比如于謙的《石灰吟》、虞世南的《蟬》等等,都是專一于某一事物上,竭盡所能地挖掘出這個事物身上自己所要表達的志趣。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這些詞有相近的地方,也有許多想通的地方,有的詩句很難明確地斷定它究竟使用了哪一種藝術手法。

篇2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1A-0068-02

一、教材簡析

《石灰吟》這首詩托物言志,詩人以石灰白比,在贊頌石灰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同時.更以此來表現自己那種不畏艱險、不怕磨難的精神,抒發詩人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進而表達自己不屈不撓、堅守高潔情操的信念。這首詩語言簡明、生動,通篇洋溢作者磊落剛直的英雄正氣,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詩作者于謙,為明代名臣,民族英雄.雖官至少保。但仕途坎坷,命運多舛?!妒乙鳌愤@首詩正是詩人生平、人格的真實寫照。

二、教學目標

(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二)學會生字,理解古詩中詞、句的意思。

(三)憑借語言文字,體會作者情感。

三、教學重點

理解詩中詞、句的意思。

四、教學難點

憑借語言文字,感受作者“清白留人間”的氣節。

五、教學準備

(一)創造條件獲取礦工采石、煅燒石灰的視頻,供學生了解石灰的制作過程。

(二)師生搜集與于謙有關的資料。

(三)師生搜集幾首托物言志詩,便于學生了解該類型詩的特點。

(四)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一組。

六、教學時間

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欣賞激趣

1.欣賞。多媒體播放著名播音員方明的配樂朗誦《石灰吟》。教師激情朗誦:“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p>

2.展示。投影展示于謙的幾幅畫像。

師:這就是于謙,明代名臣,民族英雄,雖官至少保,但仕途坎坷,命運多舛。他的詩作多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的感情和堅貞的情操。他和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同學們,他能和民族英雄岳飛并稱,可見其歷史地位。

3.過渡。

師:歌詠言,詩言志。今天,我們就來拜讀其詩,走近其人,領略其風采。

(二)合作探究

投影展示詩句,錄音機播放我校小播音員提前錄制的《石灰吟》配樂朗誦。

師:這首詩雖意蘊悠長、寄意深遠,但文字簡明淺顯、通俗易懂,相信借助前期的準備,通過同學們的合作探究,一定能正確解讀。

1.自主學習,理解詩文。小黑板出示學習要求:自學古詩,理解詩句和詞語的意思;借助課前的準備,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再合作解決疑難之處。

師:下面,進行大組交流。

(1)釋題解句。

生1:吟,古典詩歌的一種形式,在詩中有贊頌、頌揚的意思。

生2:“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石頭是經過千萬次敲打才從大山中開采出來,它把烈火焚燒自己看作是很平常的事。

生3:“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即使身體被粉碎,我也毫不畏懼,也要把潔白干凈的石灰留在世間。

師:誰能試著用自已的話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生4:石頭要經過多次敲擊才被從山中開采出來,它把被熊熊烈火焚燒看成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即使粉身碎骨,石頭也毫不畏懼。也要把潔白干凈的石灰永留人間。

(2)釋疑解難。

師:從剛才交流情況看,大家不但準備充分。而且理解較為正確。很好。但有幾個地方還要請大家注意一下:

“吟”的解釋有“唱,聲調抑揚地念;嘆息,痛苦的聲音;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名稱;鳴,叫”。請寫出下列詞語中“吟”的解釋:( )、吟誦( )、猿吟( )、暮江吟( )。

“等閑”在不同的詩句中意思也不同,如“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指(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指( )。

(3)朗讀再現。

師:這首詩,生動地再現了石灰制作的全過程,自己讀一讀,讓我們的頭腦像看電影一樣再現一次。組內讀一讀,要求讀得正確、流利。詩中的石灰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用詩中的一些詞句來回答嗎?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師標出朗讀重音。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師:同學們,讓我們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石灰雖歷經磨難,卻堅強不屈、寧死不屈、英勇無畏。讓我們來比一比、賽一賽,看誰讀得更有感情、更富韻昧。

2.借助媒介,認識石灰。

師:于謙從小學習刻苦,志向遠大。相傳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窯前。觀看師傅們煅燒石灰。只見一堆堆青黑色的石頭經過熊熊的烈火焚燒之后,都變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觸,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視頻展示石灰制作的全過程:爆炸開采(師:古代主要依靠錘擊、敲打)、煅燒、成灰。

師:石灰有何作用?請你用“它能……它能……”的句式說一說。

生1:它能建房造屋,它能使房屋變白。

生2:它能殺茵消毒。它能犧牲自己凈化環境,讓人類生活在一個干凈的世界中。

師:石灰的作用,用文中的詩句來加以概括,就是?

生:要留清白在人間。

師:石灰清白留在人間,需要經歷(生:千錘萬擊),需要經歷(生:烈火焚燒),需要經歷(生:粉骨碎身),真的令人敬佩。由此,你想到了那些成語?

生:不屈不撓、堅貞不屈、一身正氣、寧折不彎、寧死不屈。

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音樂前段舒緩悠揚,中段激昂鏗鏘,后段遼遠悠長。

師(充滿激情):同學們。石灰歷經萬難,寧可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在人間,讓我們帶著敬重之情、感嘆之情、頌揚之情來朗誦這首《石灰吟》。

3.拓寬渠道,研讀于謙。

投影展示文中插圖。

師:于謙佇立在山頂之上,凝望著祖國的大好河山,此時此刻,于謙會想些什么呢?

錄音播放于謙的生平。

生1:他會想作為進士,我要心系百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生2:他會想,我是朝廷重臣,我要為皇帝分憂,為社稷著想,絕不貪圖享受。

生3:他會想雖然許多大臣都魚肉百姓,但我絕不同流合污,我要做一個清廉之官,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4.再現情境,扮演于謙。

背景音樂悄然響起。

師(深情地):于謙,不為利益所誘,不為環境所迫,不為惡勢力所懼,胸懷國家,憂國憂民,浩然正氣流芳百世。不正像《石灰吟》所吟誦的那樣“要留清白在人間”?

師生合作表演于謙面對不同境況的情景。

師(諂媚地):于大人,您是太子的老師,這十兩黃金送給您了,請您在太子面前替我美言幾句。

生1:對,我是教太子,但我只教清正廉明,只教胸懷百姓,只教綱紀嚴明。

師(引誘地):于大人,您看看,像您這樣手握大權的官員哪個不是腰纏萬貫、地超萬頃,只有您還是兩袖清風,您官任少保,只要您批個條子,我包您發大財。

生2:哼,我不圖家財萬貫,我只求百姓安居,我不圖權傾朝野,我只求百姓安寧。

師(威逼利誘,強硬地):于謙,你負責兵部,只要你勸說皇帝老兒放棄抵抗.在新皇帝面前我保舉你做丞相,怎么樣?

生3:你這個奸賊,不管你給我什么官我都不稀罕,我一定會力主抵抗。一定會把來犯之敵全部殲滅,一定會保國家太平。

師:此時此刻,你在想些什么?你想說些什么?

生1:于謙真是一個為國為民、憂國憂民的人。

生2:于謙,您真不愧為一代名臣、重臣、忠臣。

生3:于謙,您真像詩中所吟誦的那樣“只留清白在人間”。

(三)誦讀內化

師:此時此刻,于謙的形象在我們心目中豁然高大起來,他是一位憂國憂民的詩人,他是一位胸懷國家的名臣,他是一位寧折不屈的英雄。

師:誰愿意通過自己的朗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先小組推薦,然后大組競賽,推選出四名同學進行朗讀錄音,準備在學校小廣播播出。在錄音之前,老師想問同學們一個問題,你朗讀時會帶著什么樣的情感?為什么?

生1:仰慕之情,我長大了也要像于謙那樣,無論做什么都要想著國家,想著民族,想著他人。

生2:敬重之情,于謙不但立志為國為民,更在做官以后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自己的諾言。

生3:愛戴之情。

生4:感嘆之情。

(四)拓展延伸

1.填空。詩言志。

《石灰吟》分明就是于謙在表明自己“――,――”的志向;《墨梅》中有“――,――’的詩句,也是王冕在表明信念;爺爺在《青松》中有‘――――’的豪言壯語;‘――――’正是王安石的生平寫照。

2.誦讀下面這首《詠煤炭》,詩中哪些句子最令你感動?為什么?詠煤炭明?于謙

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后心。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五)總結升華

師:石灰由于它的堅強不屈、潔身自好在人間留下了清白。而于謙呢,他也像石灰一樣任憑怎樣的千錘萬擊.任憑烈火如何焚燒,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亳不畏懼,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梢??!妒乙鳌肪褪怯谥t自己一生的寫照啊!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背誦。

多媒體播放京劇片段《石灰吟》。

師:同學們,請欣賞京劇片段《石灰吟》。有興趣的可以跟著學一學。

(六)板書設計石灰吟明?于謙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篇3

一、密切關注詩歌的題目

詩歌鑒賞,首先要看的便是題目。詩歌的題目往往能夠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讀詩作的重要切入點。如:《春夜洛城聞笛》(唐·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痹姾髥栴}是: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如果我們關注了題目中的“聞笛”,再加上第三句中的“聞”字,肯定會明白“聞”的對象——“折柳”,是一種曲子名。再聯想到“柳”與“留”的諧音關系,“折柳”的“惜別懷遠”之意就會十分明了,如此,本詩所抒發的思鄉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盡可能全面地了解作者

了解作者便可了解其作品主要內容、風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經歷、藝術素養等造成的不同的創作特色。如陶淵明詩恬淡平和,王維詩詩中有畫,李白詩清新飄逸,杜甫詩沉郁頓挫,蘇軾、辛棄疾之詞豪邁奔放,柳永、李清照詞婉約含蓄)及其意趣、主張、觀點、看法等,這有助于進一步理解、鑒賞詩作。對于中學課本中出現過的作者,在試卷中一般不會給予解釋。而對于比較陌生的詩人,在詩句之后、問題之前會給予注解。注解有的簡單,有的較為詳細。較為詳細的除了介紹詩人的經歷外,一般還附帶出該詩的寫作背景。這對把握整首詩的內涵以及表現手法都有很大的幫助。

三、準確解讀詩歌的題材

一般而言,送別詩多是叮嚀對方、贊頌對方,或訴說依依惜別之情,或敘述別后的思念。詠史詩、懷古詩多是對古代人或事的憑吊,或緬懷先賢,追慕古人,或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愿望,或傾訴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或借古諷今,感嘆昔盛今衰。邊塞詩描寫邊塞軍旅生活,或表現邊地苦寒的生活環境,或表現壯麗的邊塞風光,或表現對窮兵黷武的統治者的不滿。思鄉詩(如張籍的《秋思》)、閨怨詩及羈旅詩則重在表現對親人的思念,或表達婦女的離情別緒、憂愁傷感,或表現游子異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四、密切關注詩歌中意象的文化積淀

古典詩歌優美的意境,離不開真實、鮮明、生動的意象。意象是詩中熔鑄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這是鑒賞詩詞語言和形式、評價詩詞情感和內容的基本前提。在我國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定的感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中國古典詩歌中用以表現“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像浮萍、飛蓬、孤雁等。這種萬物因古詩文的附麗而成為某種精神象征的現象,就是一種文化現象。我們解讀詩歌語句時一定要關注我們的文化習慣,這樣才能夠準確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品味詩歌的語言

詩詞是語言的藝術,詩詞的語言特點是意蘊多、凝練、含蓄、富有節奏和韻律。能用來回答詩詞語言特色的詞語有:雄渾飄逸、沉郁頓挫、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等等。語言特色常常與作者的創作風格有關。如李白詩雄渾飄逸,王維詩清新自然,陶淵明的詩真切平淡,李商隱的詩華美絢麗,蘇軾、辛棄疾的詞雄渾豪放,李清照、柳永的詞婉約凄清等。

六、鑒賞詩歌的藝術手法

古典詩詞中關于表達技巧的鑒賞是在《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中提出的要求之一。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就是分析作品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這些表達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達了什么內容,達到了什么效果。詩詞的表達技巧(或藝術手法)主要表現在抒情方式和表現手法兩個方面。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表現手法含描法(襯托——正襯、反襯,聯想和想象,白描等)和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象征、借代、夸張、對比、互文、比興、雙關、用典、設問、反問、反語等)。

篇4

[關鍵詞]古典詩歌表達技巧描寫抒情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040033

目前,因教材對詩歌的表達技巧沒有統一的界定,各種高考復習資料和見諸報紙雜志的文章分類說法不一。比如,在概念上就有藝術手法、藝術技巧、表現手法、寫作手法、寫作技巧等不同的表達;對某種手法,如襯托,有的歸入藝術技巧,有的歸入表現手法,學生頭腦混亂;對于“這首詩用了什么表現手法”等問題,學生看出什么答什么。

筆者認為,高中生沒有必要在概念上做細致的區分,可以把手法、技巧劃分為一大類,即都是對詩歌形式的鑒賞,這里可以暫借考綱中的“表達技巧”一詞。重要的是關于詩歌形式方面的“表達技巧”有哪些,如何歸類劃分。如果歸納出合理系統的知識體系,讓學生知道這些方法是如何產生和運用的,學生就不用去死記硬背一些概念,去做貼標簽式的賞析。

關于高考常涉及的詩歌表達技巧方面的內容,可以歸為四大類:思維特點、表達方式、修辭手法、煉字(句)。這四方面分別涉及思維、整首(篇)、句子、字詞,是按照從整體到局部的角度來分類。下面談一談每部分所涉及的手法技巧。

一、 思維特點

鑒賞詩歌時,如果判斷詩人是通過聯想、想象創造的畫面,這幅畫就是“虛寫”,然后再結合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確定這一“虛寫”是否與“實寫”結合,互相對照,或是側重一方面,“以虛襯實”或者“以實襯虛”。如果學生弄懂了虛實手法是如何產生和運用的,那么對這一手法的鑒賞就能說得清,道得明了。

二、 表達方式

詩歌的主要表達方式是描寫和抒情。有關描寫的知識如下:

描寫的對象有:景和人。

描寫的角度有:正面和側面。正面描寫景物可從客觀和主觀的角度描寫,客觀的角度涉及空間、時間和邏輯(詩歌很少涉及邏輯的角度,所以可以略去不談),主觀的角度有視覺、聽覺、嗅覺等感官的。

描寫的基本手法有:白描和工筆細描。如果描寫的對象是人,寫人的手法還有語言、動作、心理、肖像(神態)等細節描寫。

如果詩歌中的畫面有主要畫面、次要畫面,或畫面中有主要景物和起襯托作用的景物,就能判斷描寫的角度是否有正面描寫或側面描寫。最重要的是應從描寫的對象和角度來判斷所使用的手法。比如杜甫《登高》的前四句:“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边@幅畫用白描的手法,所描寫的景沒有主次之分,合起來為下面抒情作渲染、烘托,不存在正面、側面的角度,可這幅畫在空間上有遠景、有近景,有天上、有地下,有猿的哀鳴聲、蕭蕭落木聲、滾滾波濤聲,有風在吹、鳥在飛、水在滾,又有清渚白沙的清靜。因詩歌從不同角度全方位來描繪景致,所以說這幅畫從空間上形成對照,運用了對比(對照)的手法;落木是時間的痕跡,與江水結合,既有時間的流逝又有空間的廣大,這里時空結合;這幅畫又從主觀的視覺、聽覺等感官上描寫,從而有視覺、聽覺結合,動靜結合的手法。因此,可以說因描寫角度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寫作手法或寫作技巧,那么就不能再說“動靜結合”(或以動襯靜)是描法,它是從視覺、聽覺的角度切入描寫而產生的寫作手法或技巧??傊?,應該讓學生明確哪些是描寫的角度,哪些是寫景寫人的基本手法,哪些是因描寫角度而產生的表達技巧。

有關抒情的知識如下:

抒情角度有:直接抒情、間接抒情。

間接抒情有: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象征)、借樂景抒哀情(反襯)、借哀景抒樂情(反襯)、借樂景抒樂情(正襯)、借哀景抒哀情(正襯)、寓情于景(以情馭景)、情景交融。

在間接抒情中,詩人一般借助便于表達感情的景物或典型的意象來抒情,如果詩人通過描繪某一具體物象寄托自己的情感,我們就說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這樣的詩一般會有象征意義,所以多用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中景和情之間還存在借什么樣的景抒什么樣的情的情況,通常可以有上面列出的四種情況,因此會相對應產生正襯和反襯的手法。

寓情于景(以情馭景)與借景抒情也是有區別的。寓情于景是詩人把情感寄予景中,景物帶有詩人的情感。古典詩中,往往景中有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的情況較多。比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句既借“楊柳”“雨雪”抒思念和凄苦之情,又因抒情主人公的思念和凄苦而有“依依”和“霏霏”的景致,這里既有借景抒情,又有寓情于景,又是情景交融的典型詩句,極富感染力。因此,可以這樣歸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三種方法既是并列關系,同時又可以交叉并存。

三、 修辭手法

詩歌從語句的角度主要涉及修辭手法中的修辭格,讓學生掌握常用的修辭格即可,如比喻、對偶、比擬、排比、借代、夸張、反問、反復、雙關、對比、頂針、回環、互文、通感等。常見的修辭格中還有“引用”,在詩歌中引用古代的典故我們稱為“用典”,這里就把“用典”歸到修辭手法里,對高中生暫不用做概念理論上更深入的研究。

四、 煉字(句)

篇5

一、了解詩人

文如其人,詩也如其人。一首古詩,要么是詩人的托物言志,要么是詩人的觸景生情,詩人性格、命運的差異對他的詩歌創作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如教學李賀的《馬詩·大漠沙如雪》時,課前通過查閱資料,我們才了解到這個短命的“詩鬼”竟是皇室宗親,他的遠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鄭王李亮,只是到了他這一代已時隔近兩百年,故雖為皇室宗親實則極為疏遠,但他自己卻時常以此自居,因而他在很多詩中都極力地描寫皇室奢華的宮廷生活,連想象中自己的戰馬都佩戴“金絡腦”,以顯尊貴。有資料說此人雖滿腹才華但相貌實在不敢恭維,且自幼孱弱多病、窮困潦倒,而更不幸的是他為避父諱而無緣科舉,他縱有遠大志向,奈何無處施展……了解了這些,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感彩,更深刻地感受詩人在現實與理想的巨大反差中所遭遇的悲壯。

二、把握背景

每一首詩都與作者的思想、經歷密不可分,而作者的思想、經歷又無法脫離社會這個大背景、大環境。如曹植的《七步詩》,據古書記載曹丕因為嫉恨弟弟曹植的才華,更擔心弟弟會跟自己爭奪王位,就命令他在七步之內寫出一首詩,如寫不出來,就要對他施以酷刑,而這首詩正是曹植在七步之內完成的,詩人向他的兄長發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責問,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社會統治集團內部排擠斗爭的殘酷,從中也不難看出曹氏集團最終走向滅亡的必由之路。再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如果不了解李白之前所遭受的劫難,很難理解他離開那個傷心地的迫不及待。了解這些歷史背景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三、研讀詞句

古詩的教學離不開對詩句的理解,有時甚至理解了字、詞,就理解了詩意,體味到了作者的感情。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其中有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知道“倍思親”時的孤單,就更能理解“異鄉”、“異客”的感情,更能理解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己形單影只的寂寞了。再如葉紹翁的《游園不值》,對詩中“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進行仔細地研讀,我們從詩句的表面意義進行進一步的挖掘,就會發現這句詩同樣還揭示了“是金子終究會發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從而使學生獲得人生的啟迪。

四、注意比較

篇6

關鍵詞:語文教學;古典詩詞;詩情畫意;樂感;藝術氛圍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0829(2012)02-0037-04

從《詩經》時代的詩樂舞三位一體到后代詩畫一體,詩歌蘊含著豐富的藝術元素。中國古典詩歌具有繪畫美,詩中有畫,講究意境;還具有音樂美,多押韻,多駢句,讀起來朗朗上口,極富樂感;更具有情感美,情是文學的根基,情景交融是中國文學的上上之品,詩歌便是典范。

當代中學生從咿呀學語時就開始學習唐詩宋詞,這些易于記誦的詩歌,到上中學時也積累了不少。好多學生背誦是背誦了,但有些不求甚解,很難融會貫通,具體地說,很難將自己的詩歌積累運用到語文課堂生活中去。這時,教師就要注重引導學生,尋找契機將一些熟悉的詩歌融入語文課堂,使課堂充滿濃濃的藝術氛圍。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這樣一來,學生就會樂于學習背誦,還能將詩歌運用到寫作當中,從而為自己的寫作錦上添花。

我十分喜愛古典詩詞,所以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做了一些嘗試。主要結合詩畫、詩樂、詩情、詩境、詩理、詩藝、詩風等,探究如何將古典詩詞融入具體教學實踐,效果很好。

一、詩畫融一體

古典詩詞具有繪畫美,最為典型的是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當然古典詩詞中還有許多詩、畫融一體的杰作。

例如在新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感受自然》一課中,我播放了許多春夏秋冬的美景以刺激學生的眼球,讓學生根據自己積累的詞語或詩句來給每幅四季圖片命名,學生紛紛舉手,他們喜歡選用詩句。

用于描述春天的有“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薄皝y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薄斑t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薄按好卟挥X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薄疤旖中∮隄櫲缢郑萆b看近卻無?!薄耙盎馃槐M,春風吹又生?!钡?。

用于描述夏天的有“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薄敖犹焐徣~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薄跋s噪林俞靜,鳥鳴山更幽?!钡?。

用于描述秋天的有“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薄白怨欧昵锉帕?,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钡取?/p>

用于描述冬天的有“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薄扒进B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钡?。

我鼓勵學生,如果能將這些詩詞在寫景時恰當引用,將會為文章增添韻味。這些詩詞同樣適宜于新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寫景抒情文教學,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何其芳的《秋天》等。尤其是給《春》里的春草圖配詩句“草色遙看近卻無”,春花圖配“萬紫千紅總是春”,春風圖配“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雨圖配“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庇簣D配“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钡认鄳墓旁娫~,很精彩。

再比如上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說明文《落日的幻覺》時,我先讓學生根據圖片回顧自己積累的有關落日的詩詞名句,學生脫口而出。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等,這也為部分學生感到枯燥的說明文增添了詩情畫意。后來在上王維的《使至塞上》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時,我從構圖、線條、色彩等三個方面分析了其“詩中有畫”的特色,再讓學生自己做一幅簡筆畫再現其詩畫美,部分有繪畫功底的學生畫得很不錯!

又如教酈道元的《三峽》,我以“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币耄瑢W生立刻聯想到與山水有關的詩詞佳句。如“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薄昂馇镌聝上嗪停睹鏌o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等。

再比如教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時,學生都能聯想起與雪有關的古詩詞,比如“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薄坝麑⑤p騎逐,大雪滿弓刀?!薄安菘蔸椦奂玻┍M馬蹄輕?!薄按昂鲙X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钡?。

所謂形美以感目,面對豐富多彩的畫面,學生怎能不觸景生情。

二、詩樂韻無限

古典詩詞又具有音樂美,音美以感耳。

我上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成長的煩惱》時,一開始我以“煩惱是人的多種情感之一,從古到今人人皆有,我們先來感受古人的煩惱”切入,詩詞配樂唱。這些詩詞有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ㄗ燥h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毙翖壖病冻笈珒骸ど倌瓴蛔R愁滋味》:“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好個秋。”這些吟唱著愁情的詩詞帶給師生們美的感受。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古詩文薈萃中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蔽疫\用了學生們耳熟能詳的王菲的《明月幾時有》為背景音樂,同學們在古詩新唱中理解背誦,效果極佳。

詩詞吟唱出來才更能傳情,這些唱詞不僅為課堂增添了許多趣味,也帶給師生們美的感受,讓學生輕松樂學。

三、境似情共鳴

古典詩詞又具有詩情詩境美,意美以感心。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鄉愁是漂泊游子們永恒的話題。我在教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時,從詩的思想感情方面作了拓展延伸,設置了“抒發鄉愁的詩詞佳句還有哪些?”的問題,學生都積極從自己的大腦里搜索有關鄉情的詩詞佳句,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薄跋﹃栁飨?,斷腸人在天涯?!薄叭漳亨l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薄班l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薄按猴L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钡?,這是漂泊游子們的情感共鳴。

在教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蘇軾的《記承天 寺夜游》時,除了讓學生積累與有月亮有關的詩詞外,為了能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文章思想感情,我從情感角度入手,聯系此時的蘇軾與張懷民都是被貶黃州,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詩句“同是天涯淪落人”再恰當不過了。

在教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杜甫詩三首》中《石壕吏》:“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我設置問題“存者且偷生”還能為安史之亂中悲苦的老嫗帶來一絲安慰,用《春望》里哪兩句詩作回答最好呢?同學們都能想到“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因為《春望》、《石壕吏》均是杜甫在“安史之亂”時期的詩作,有著共同的時代背景。

古典詩詞往往營造意境來抒情,其實,許多詩詞在思想情感方面都能找到其共同的地方,這源于抒情者相似的人生境遇以及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

四、詩中有真理

許多詩歌也是蘊含哲理的。

例如我在教新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時,讓同學們聯想與山有關的詩詞。有學生聯想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時,我贊許地評價:“看來你把文章的主旨用這兩句詩概括了,人生的路上即使‘山重水復’,有恒心就能‘柳暗花明’”。

例如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卑h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啟發而又歷久常新,寄托著詩人對讀書人的殷切希望。讀書需要求異求新,詩作以源頭活水比喻學習要不斷讀書,不斷從讀書中汲取新的營養才能有日新月異的進步。學生在讀書時要克服浮躁情緒,才能使自己的內心清澈如池水。源頭活水不斷,池水才能清澈見底映照出藍天云影,人只有經常開卷閱讀才能滋潤心靈煥發神采。所以我也經常用“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勸勉學生不斷讀書,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薄澳乳e,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碧嵝褜W生珍惜時間。

詩中有真理,經得起時間和生活的考驗。

五、賞詩探藝術

詩歌又是講究藝術技巧的。

我教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劉禹錫的《陋室銘》時,給學生介紹了文章的前幾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边\用了“比興”手法引出文章中心“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并明確“比興”手法就是先言他物,再言其事。接著,我提問: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多用“比興”手法,請問同學們《詩經·關雎》那句運用了“比興”手法?大家異口同聲說出了前兩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可見大家已經掌握了“比興”這種詩歌的表現手法。

《愛蓮說》和《陋室銘》這兩篇短文都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我引導學生回憶積累的詩詞還有哪些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有個別同學立即想到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蔽译S即介紹了這首詩如何“托物言志”:詩人詠物抒懷,通過對潔白石灰的描述和贊揚,表明自己為國家建功立業、不畏艱險、縱有千辛萬苦也視若等閑的大無畏精神和為人處世要清白正直的志向。

再比如我在教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時,在解釋題目一方面指“爸爸所栽種的夾竹桃的敗落”,另一方面“暗含爸爸的辭世”時,給學生介紹“雙關”這一修辭手法,“雙關”即一語雙關,語音雙關或語意雙關。舉例說明時,我舉了劉禹錫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睂W生立刻明白“雙關”通俗來講就是指一句話包含兩方面的意思,而“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既是語音雙關又是語意雙關。在學習本單元美國詩人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時,學生朗讀詩歌后便能悟出題目中的“路”,既指“自然界的路”又指“人生之路”。再后來教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宋詩陳與義的《登岳陽樓》中“白頭吊古風霜李里,老木滄波無限悲”中對“風霜”一詞的理解時有個別學生立即想到了“雙關”,這點非常好,我就勢引導他們:這里的“風霜”即指自然界的風霜,又指國破家亡的社會現實。

不少文章中有“樂景寫哀,倍增其哀”的映襯手 法,在教學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我點撥學生:“詞人以樂景來寫哀愁,倍增其哀,請同學們從我們已學過杜甫的詩歌中舉出幾例?!庇型瑢W就立即說出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薄罢墙虾蔑L景,落花時節又逢君?!边@樣一來,既歸納了寫作藝術技巧,又溫故知新。

可見許多詩歌在寫作的藝術技巧上還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善于思考,善于聯系就會發現其妙處。

六、沐浴古詩風

在詩歌風格上,許多詩詞也有相似之處。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一詩語言平淡,質樸如畫。教學中,我提問道:“我們知道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園派代表人物,他的哪首詩與這首詩的風格相近?”同學們立即想到曾經學過的《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笔瞧降|樸,淡中有味。這類詩也給我們吹來了清新質樸的田園風。

在教學宋代周密的《觀潮》時,我讓同學們先聯想與江濤海潮有關的詩詞,有些學生說出了“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薄按蠼瓥|去,浪淘盡……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薄皷|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等。我又趁機設置問題“這些詩歌從風格上來看有什么共同之處?”學生有答“大氣豪放”的,有答“奔放豪邁”的。這些詩歌給我們吹來了豪氣奔放的江河湖海風。

在教學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蔽以O置問題“這首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風格與曹操、蘇軾作品等風格相同嗎?你們感受到了什么樣的風格?”學生們有答“凄美”的,有答“哀婉細膩”的。的確,他們感受到了婉約派一代詞宗的楚雨凄風。

沐浴著古詩詞不同的詩風,也就能夠大致把握詩詞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賞析詩歌。

篇7

一、 評價思想情感類

《尚書?堯典》中說:“詩言志,歌詠言?!笨梢?,詩歌是詩人心志情感的產物,抒情言志是詩歌最顯著的特征,因而詩人“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

正是基于這一點,評價詩歌的思想感情成為中考古詩鑒賞題中最常見的題型之一。今年全國各地中考語文試卷中有很多這種題型,如鹽城卷《雁門太守行》:本詩描繪了一場邊關戰爭,表現了守邊將士什么精神?承德卷《錢塘湖春行》: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河南卷《行路難(其一)》:“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評價古詩詞的思想情感有很多方法,如抓住主旨句、關鍵詞進行分析,從詩歌的寫作背景進行分析,從詩人的情感傾向、生活志趣進行分析等等。其實,只要我們了解常見的詩歌題材,把握不同題材詩歌的一般主題,這類題目往往就能迎刃而解。

古詩從題材角度看有這樣一些類別:愛國詩、送別詩、思鄉詩、詠史詩、山水田園詩、邊塞詩等等。唐宋愛國詩人的代表是唐代詩圣杜甫和南宋詩人陸游。愛國情懷在不同時代詩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現,杜甫是憂國憂民,陸游以及很多南宋詩人則是渴望馳騁沙場、收復失地、建功立業。送別詩一般表現與友人依依惜別的深情,這種情感之中往往還夾雜了對友人前程的憂慮以及對自己身世飄零的感傷,“惜友”的同時其實也是“惜己”?!八监l”是炎黃子孫民族情感的主旋律。古人常借助于對“歸雁”的描繪抒發這種情感。詠史詩的特點是借古諷今,針砭時弊。山水田園詩通過描繪自然風光抒發詩人對壯麗河山、自然以及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邊塞詩則是通過描繪邊塞獨特風光以及將士戍邊生活表現渴望建功立業、孤苦寂寞、思鄉傷懷等復雜情感。除上述題材外,古詩還能表現其他豐富細膩的思想情感,如懷才不遇的孤寂惆悵、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物是人非的感傷失落、恬淡閑適的生活情趣等等。

二、 描繪藝術形象類

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句話其實揭示了詩歌藝術的另一個重要特征:用形象抒情。詩歌中的藝術形象可分為主體形象和客體形象兩類。主體形象即詩人自己,客體形象則是山川日月、花鳥魚獸等自然景觀。

今年這一類題目也多次出現,如黃岡卷《春望》:請對本詩尾聯刻畫的詩人形象作簡要賞析。南通卷《書湖陰先生壁》:請你展開合理想像,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兩山排闥送青來”所表現的畫面具體地描述出來。陜西卷《西歸絕句》:第四句以景語收住全篇,請用自己的話對此句加以描述。

解答這一類題要把握好這樣幾個方面:第一,準確理解詩句含義,尤其是重點詞語的意思。如南通卷描繪《書湖陰先生壁》中“兩山排闥送青來”一句的畫面,句中“排闥”的意思即“推門”,如理解不當則會失分。第二,充分展開想像,將詩句中的形象補充還原成完整的自然生活場景。要避免的誤區是將這類題簡單理解為“翻譯”。第三,融入詩人主觀情感。詩歌中的形象因為滲透了詩人的情感而區別于自然狀態下的客觀物象,這種形象我們稱之為“意象”,不同意象彼此交融構成“意境”。描繪畫面從本質上說就是描繪詩歌的“意境”。第四,語言形象生動。遣詞造句時要注意選用形象生動、有感染力的詞語,同時還可以適當使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如果賞析抒情主體即詩人的形象,還要聯系詩人的人生經歷和作品的創作背景來進行。

三、 品味詩歌語言類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講求“煉字”,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因而留下了“一字師”“推敲”等文壇佳話,很多詩句更是傳誦千古。品味語言因而理所當然成為了中考古詩詞鑒賞的重要題型。

今年各地中考試卷中這類題目也屢見不鮮,如連云港卷《使至塞上》:頸聯中的“直”“圓”兩字用得十分傳神,請說說它們的好處。杭州卷《春山夜月》:“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這兩句詩妙趣橫生,為后人傳誦,請作賞析。成都卷《菊》:結合全詩,對“由來不羨瓦松高”一句進行簡要賞析。

這類題目一般有兩種類型:品味詞語和賞析名句。品味詞語要求體會出詩人煉字的妙處。答題時先解釋該字的含義及表現的特點,再結合全詩分析其中蘊含的情感。此外,還可運用“替換法”輔助理解。以連云港卷為例,題目要求賞析《使至塞上》頸聯中的“直”“圓”兩字的好處??上扔谩吧眮硖鎿Q“直”,用“紅”來替換“圓”,這樣就可以體會出“直”字表現了大漠孤煙的勁拔、堅毅之美;“圓”字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之感。在獨立分析了兩字的含義特點之后,再結合全詩分析其作用:這兩個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塞外雄奇壯觀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詩人的孤寂情緒。

名句賞析要把握好這樣幾個方面:第一,辨析詩句運用的修辭手法或表現手法。古詩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興、擬人、夸張、對偶、雙關等,常用的表現手法有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諷今、以小見大、虛實相生、襯托(以動寫靜、以樂襯悲)等。第二,概括詩句內容。名句大多為寫景、抒情、言志類,寫景類要對景物及其特征進行概括,抒情言志類要用直白的語言將其內容表述一番。第三,點面結合,對精妙的用字作單獨賞析。第四,揭示詩句蘊含的情感或哲理。

篇8

從選材來看,詩詞鑒賞主要是以唐、宋詩詞為主,但即便如此,其中的作品也可謂是浩如煙海,要想掌握那么多作品,實屬不易。因此不應把備考重點放在押題撞題上,而應把重點放在解題的方法、思路上。對于詩詞鑒賞而言,主要解決一個問題即可,那就是“考什么”。詩詞鑒賞主要考查什么?《考試大綱》要求能“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并能“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從2008年的詩詞鑒賞考查來看,18套考題都是側重于“鑒賞”,而沒有一套“評價”。

而在“鑒賞”中,又主要分為兩項內容,一是鑒賞作品(或作者)的思想情感、形象及語言;二是鑒賞作品的表達技巧、修辭手法。在今年的18套考題中,涉及思想情感、形象和語言的有17處,涉及表達技巧和修辭手法的有10處。因此備考的任務就是熟悉這些“考點”。

針對作品(或作者)的思想情感,我們必須明確經常考查的有哪些,然后再結合詩詞“對號入座”。古詩中常見思想情感主要有憂國傷時、建功報國、思鄉懷人、長亭送別和生活雜感五類。形象主要分為人物形象、動物形象、景物形象。不管是哪種形象,都寄寓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形象與作品、作者的情感往往具有一致性。語言的考查主要是分析個別字詞的妙處、分析語言的風格特點和由語言而構建的意境。

表達技巧,從抒情方式可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分為借景抒情、寓情于事和托物言志等;從表現手法可分為動靜、虛實、正側、抑揚、白描、渲染、用典、對仗和細節描寫等;從修辭手法可分為比喻、比擬、夸張、對偶、排比、疊字、設問、反問、諧音雙關、借代、互文、反襯、對比等。熟悉這些“考查點”,對鑒賞詩歌是大有裨益的。

二、明確快速解題的方法

1.看注釋,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鑒賞古詩詞,必須先看注釋。通過看注釋,可以了解作者和相關寫作背景。鑒賞要知人論世,只有把握了詩詞的寫作背景,才能快速準確地把握主旨。比如對全國卷Ⅰ,閱讀注釋后,發現作者曾與蘇軾同游赤壁,便可判斷他可能與蘇軾有相似的思想情感。

2.看關鍵語言,了解寫作題材

關鍵語言,包括詩詞的標題、詩眼和結句。有時通過標題便可大體斷定詩詞的題材,如重慶卷《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一看就知是一首送別詩。有時看標題不能判斷,就盡量去找詩詞中一些重要的“字眼”,這些“字眼”,有時就是詩眼,有時雖不是詩眼,但也可以透露出很多信息,比如湖南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的“愁心”二字,即是詩眼,由此便可斷定詩詞想要表達的思想了。結句就是詩句中的最后一句,結句往往具有點題的作用,比如全國卷Ⅰ中的“最羨漁竿客,歸船雨打篷”,從中不難看出作者的歸隱之意。 轉貼于 3.看表達技法,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有的詩詞主旨比較隱晦,詩詞中并不明白曉暢地表達出來,而是通過一些表達的技法巧妙詮釋。解答此種題的方法就是從表達技法入手。比如安徽卷的《小孤山》,就是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通過塑造小孤山這個形象,繼而表達了自己的思想。

三、明確規范答題的策略

1.強化讀題意識,答題必須符合題目要求

解答詩詞鑒賞題,很多同學往往不按要求答題,結果導致失分嚴重。如全國卷Ⅰ第二問:“從全詩看,作者向往一種什么樣的生活?請簡要分析?!焙芏嗤瑢W都能答出是歸隱生活,但在分析時只分析了詩的結句,就草率完結。而題目明明要求“從全詩看”,而很多同學卻忽視了。因此必須強化仔細閱讀題目的意識,按題目要求準確答題。

2.強化格式意識,答題必須符合既定格式

面對詩詞鑒賞題,很多同學,明明會做,但得分不高,究其原因,大部分是沒有格式,想到哪兒寫到哪兒。詩詞鑒賞的答題,基本可以分為四種格式,即先觀點后理由、先總說后分說、先分說后總說和分點作答。比如,全國卷Ⅰ第二問的答案就適合先總說后分說的格式,而遼寧卷第一問的答案就更適合分點作答的格式。

篇9

相傳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之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七步路的短時間內作一首詩,做不成就要殺頭。結果曹植應聲而出,作了這首《七步詩》。全詩是用同根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母生的兄弟,用萁豆相煎來比喻曹丕對曹植的迫害,客觀上反映了曹魏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尖銳。

鳥鳴澗

這首五言小詩主要描繪深山幽谷夜晚寂靜的情景,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心情。

詩在藝術上的最大特點就是以動襯靜,寓靜于動。“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二句寫出了一種靜謐恬美的意境:寂靜的山谷中,人跡罕至,只有春桂在無聲地飄落;夜半更深,萬籟俱寂,似空無一物。接下詩人又寫出了更有詩意的一幕:“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由于山中太幽靜了,因此,當一輪明月突然升起,皎潔銀輝灑向這夜幕籠罩的空谷時,竟然驚動了山中的鳥兒,于是在幽谷溪邊鳴叫起來。這叫聲似乎一時打破了山中的寧靜,但它又讓人感到空曠的山中更加幽靜沉寂。王籍曾寫過這樣的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維這首小詩與此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細品味,王籍詩句不免給人以說理的感覺,哲理意蘊十足,但缺乏形象生動的描繪,而這首詩卻寫得形象逼真,生動自然,情趣無限。詩中雖然寫的花落、月出、鳥鳴,但是“這些動的景物,即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幽靜”(《唐詩鑒賞辭典》),可見還是后來居上。

石灰吟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發自己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和不同流合污與惡勢力斗爭到底的思想感情

經過千萬次錘打從深山里采出來的石灰,對熊熊烈火的焚燒看得跟平常事一樣。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懼,只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頭的顏色那樣青白分明,現在多用“清白”)長留人間。

江畔獨步尋花

首句“黃四娘家花滿蹊”,點明尋花的地點。“蹊”是小路?!盎M蹊”是說繁花將小路都蓋住了,連成片了。次句“千朵萬朵壓枝低”?!扒Ф淙f朵”形容數量之多。“壓枝低”中的“壓”和“低”兩個字用得十分貼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花密密層層,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這句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第三句“留連戲蝶時時舞”。“留連”是形容蝴蝶飛來飛去舍不得離開的樣子。這句從側面寫出春花的鮮艷芬芳。其實詩人也被萬紫千紅的春花所吸引而留連忘返。第四句“自在嬌鶯恰恰啼”。“嬌”是形容鶯歌柔美圓潤?!扒∏√洹笔钦f正當詩人前來賞花時,黃鶯也在鳴叫。只因為詩人內心歡愉,所以想當然地認為黃鶯特意為自己歌唱。這與上句說彩蝶留連春花一樣,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詩人成功地運用了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這首小詩讀起來就更親切有味。

篇10

第一部分:領悟詩歌

要想真正理解古詩詞,我覺得應做好以下幾個步驟。

1.抓住意象,把握意境,弄清基調,分清類型

鑒賞古詩詞,首先應當明確,作者是通過什么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的。意象,即被賦予了特定意義的事物。如杜鵑,往往代表著思鄉;柳與留諧音,與留戀有關;月亮與思鄉念家、思念親人、盼望團圓有關……了解通過這些意象所創設的生活圖景,知道作者是如何將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相融合的,從而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是明快高亢還是陰暗低沉,是喜悅歡愉還是凄苦悲涼,是豪邁壯觀還是閑適淡雅……根據詩詞內容將其大致分為五類:

(1)詠物言志詩

這類詩歌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借景物來表達自己高遠的志向,一種是表達自己高潔的品質。

(2)送別詩

送別詩或是叮嚀對方、勸慰對方,或是表達一種依依不舍之情,或是表達別后的思念等等。

(3)懷古詩

這類詩主要是憑吊古代的人和事。對人,表達緬懷之情;對事,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慨。

(4)戰爭詩和思鄉詩

一般來說,戰爭詩中除了有一些表現英勇作戰,保家衛國這樣壯闊主題的少數詩詞外,大多表現對戰爭的厭惡,或是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

(5)閨怨詩和羈旅詩

這類詩大多與婦女有關,有的是通過寫對出門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達女子的離愁別緒,憂郁傷感。

2.賞析語言,辨明風格,分清抒情,理出手法

不同的作家,使用的語言是不一樣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清新,有“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質樸,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麗等。正是這些體現了作家卓爾不群的風格,如李白的飄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頓挫,白居易的通俗平易……讀唐詩就要分清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社會政治不同導致的詩風的巨變,同時還要注意田園詩和邊塞詩的差別;讀宋詞就要弄清柳永和蘇軾在詞的發展中的地位,婉約派和豪放派的區別。

不同詩作風格迥異,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式來抒感的呢?其實很簡單,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像“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直接抒情;類似“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就是間接抒情。間接抒情還包括借景抒情(也可叫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等。

我們要明白,詩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往往是要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的。而詩歌常見的表現手法主要有比興、對比、象征、襯托,其中藝術手法中包括修辭手法,如比喻、比擬、夸張、借代、設問、反問等。

第二部分:答題技巧

光對詩歌有了以上總體大致的把握還不夠,在具體的做題過程中,我們還需要掌握一定的答題技巧。一般來說,高考詩歌鑒賞題不外乎以下幾種。

1.對詩歌“字”的考查。這種題型我們稱其為“詩眼”題型

這類題的設題方式:①對詩中的某句某字,你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什么?請作簡要分析。②找出詩句中最能體現詩人情感的一個(或兩個)字,并作簡要分析。③該詩的某聯中有的版本用某字,你覺得這兩個字哪個更好,為什么?④某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題指導:我們知道古人作詩講究煉字,追求一字傳神。我們要品味出所煉字的妙處何在,但回答問題時,不能就字論字,應將其放回原句中,結合整首詩的意境、題旨和詩人的感情來分析。

答題技巧:①首先肯定好不好,或肯定哪個字更好。②接著解釋該字在句中的意義。③運用聯想和想象,描繪出好的字在句中所展現的畫面、意境。④點出該字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樣的意境。

2.對詩歌中句意的考查,我們稱其為句意型題

這類題的設題方式:①詩的最后兩句是什么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②結合全詩談談你對某一句(聯)的理解或賞析。

解題指導和答題技巧:詩句往往有兩層意思――表層意思和深層意思。要結合全詩,指出其表層意思,有時要挖掘出其深層含義,同時要指出詩句的描寫作用,或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3.考查對整首詩意境的把握,我們稱其為意境型題

這類題的設題方式:①詩中寫了什么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②解釋詩中某一聯的意思,分析其情與景的關系。③整體感悟全詩,簡析某兩句是如何創造意境的。

解題指導:意境就是詩中通過意象所營造的藝術境界展現出的詩的韻味,其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是詩詞鑒賞中的核心。

答題技巧:①先找出詩歌中的物象、意象。②運用聯想和想象,用詩一樣的語言將詩歌的畫面描繪出來。③用兩個雙音節形容詞點明意境特點,如:清新質樸、凄涼悲愴、冷清孤寂、閑適淡雅等。④全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給人什么樣的啟迪等。

4.考查對詩歌主旨的把握,我們稱其為“主旨型題”

這類題的設題方式:①關于這首詩的內容,有人認為這樣,有人認為那樣,也有人認為兼而有之,你認為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②這首詩明寫眼前之景,暗寓歷史滄桑。請結合詩中有關語句,加以賞析。

解題指導:我們知道,詩言志,詩歌最終是要抒發感情表達志向的。因而分析詩歌的主旨要結合作者的觀點和作品的社會意義。

答題技巧:①先分析具體的詩句的內容,看其具體寫了什么。②抒發了什么樣的情感,有什么深刻含義。

5.對詩歌語言特色的考查,我們稱其為“語言特色型題”

這類題的設題方式:①談談這首詩的語言特色。②賞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語言藝術)。

解題指導:答這類題,不可只突出個別字運用的巧妙,而應對整首詩的語言風格進行品味?;卮饡r也應多用形容詞,如簡練傳神、凝練雄渾、沉郁頓挫、豪放雄奇……

答題技巧:①用一兩個詞語或一兩句話,準確概括語言特色。②結合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③闡述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6.對詩歌手法方面的考查,我們稱其為“技巧型題”

這類題的設題方式:①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②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詩人如何抒感的?有什么作用?

解題技巧:我們要明確,詩人抒感,往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這種手段就是表現方法(也叫表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