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的作文范文

時間:2023-04-04 16:51: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托物言志的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托物言志的作文

篇1

對于熟悉的客觀事物,我們可以用各種方法來進行說明,對它的形狀、構(gòu)造、性質(zhì)、特點、成因、關(guān)系、功用、原理等進行生動準確說明,讓人們了解事物的狀態(tài),明白其中的事理。無論是說明事物還是闡述隱含在事物背后的事理,都必須緊扣事物的特征,靈活選用恰當?shù)恼f明方法,有條不紊地寫作。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當然也沒有兩種完全相同的事物,這就要求我們找出某一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能把它與其他事物區(qū)分開來,這樣才能達到說明事物的目的。

在單純寫物的說明文里,只要注意按照觀察的順序、物的功能或特征、使用方法說明、物的好處和壞處等順序來進行說明就可以了,但是,在寫托物言志的作文時,除了要運用以上的方法外,我們還要注意把情感融入物之中。

有時候,人們?yōu)榱吮磉_某種思想感情,往往把情感和某一具體事物聯(lián)系起來,借物直接抒情或運用象征手法來頌揚某個人物或某種精神,這就是睹物生情和托物言志。這種托物寄意的寫法在運用時需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摹寫事物要井然有序。描寫事物時一定要注意方位順序,如按照從上至下、從前到后、從遠到近、從外到里、先整體后局部等順序來寫,有助于讀者準確認識所描寫的物體。二是摹寫事物要繪聲繪色。我們可以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方面,把事物細致、準確地描寫出來,使之色、香、味俱全,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三是摹寫事物要獨抒性靈。描寫事物往往離不開作者獨特的感情與體會,只有對物體賦予自己的主觀情感,才能使物體變成活潑有趣的生命。同學們托物寄意時,要使“物”和“意”和諧統(tǒng)一,銜接巧妙自然。

篇2

托(襯托)、對比、對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揚先抑。(聯(lián)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諷刺、象征、聯(lián)想、想象、以小見大、類比

象征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lián)想的具體形象,表現(xiàn)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shù)手法。象征體和本體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的特點,可以借助讀者的想象和聯(lián)想把它們 聯(lián)系起來。例如蠟燭,光明磊落,焚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具體形象,可以使我們聯(lián)想到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蠟燭是舍己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區(qū)別?

象征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lián)想的形象表現(xiàn)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藝術(shù)手法。只用于表示有關(guān)人類品質(zhì)或人類組織的性質(zhì),一般適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質(zhì),一般的比喻,其喻體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什么是以小見大的方法 就是采用小的事情來表現(xiàn)大的主題的寫作方法,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比方說,要你寫一個以生命為話題的文章,如果你總是談什么生命的意義之類的,這就很難去 寫好.而采用以小見大的方法卻可以繞過這些說教,給人以更生動可感的形象,如寫與病魔作斗爭的中學生,如寫時時刻刻給予你關(guān)心的父母,如寫下崗工人的努力 等等,你可以借助具體的形象來給生命著色,象語文課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這樣細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戀》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來對生命進行探討。采 用這種以小見大的辦法,這樣在你的筆下,就會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寫愛國,你可以寫一個小學生對紅旗的愛護,看到別人對紅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

那一般在什么情況下采用這種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話題時就可以采用(就是當你感覺到你要寫的觀點和你政治書上的觀點相同),如"人生觀""價值"等等啊.

采用這種辦法應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選擇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觀點有相似性,能統(tǒng)一起來.二是要注意運用小的材料的過程中注意不要動不動就跑出來發(fā)議論.三是要注意運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什么是聯(lián)想和想象?

聯(lián)想就是由一種事物想到另一種有關(guān)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憶起以前的有關(guān)事物。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見玻璃上的霜花,就會想起美麗的孔雀開屏;看見老花 鏡,就會想起奶奶給自己縫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見卷面上鮮紅的墨水跡,就想起老師為同學們補課批改作業(yè)的情景;看見昔日的照片,就想起游山玩水的快樂時光; 看見一本舊書,就想起與同學相處的一件往事……這些現(xiàn)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我們把這些內(nèi)容寫進作文里,就會增強文章的表現(xiàn)力。再說想象。想象與聯(lián)想就像一對親兄弟,它們相似卻不相同。它們的相似點都是想,聯(lián)想是想起關(guān)聯(lián)的事,而想象則是重新組合編排頭腦中的形象、材料,創(chuàng)造出新的內(nèi)容來。

什么是渲染?什么是烘托?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顏色烘染物象,分出陰陽向背,增加質(zhì)感和立體感,加強藝術(shù)效果,亦可作“設(shè)色”解。清代惲壽平謂:“俗人論畫,皆以設(shè)色為易,豈

知渲染極 難,畫至著色,加入爐篝,重加鍛煉,火候稍差,前功盡棄。”烘托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輪廓渲染襯托,使其明顯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畫雪景、雨景、霧 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鳥和白描人物等,一般采用外罩、圍染的烘托方法。

類比是一種推理的方法,是根據(jù)兩種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作出他們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結(jié)論。這是《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說法,并舉例說:“如光和影 都是直線傳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擾現(xiàn)象等,由于聲呈波動狀態(tài),因而推出光也呈波動狀態(tài)。”我認為這一說法是正確的。實際運用過程中卻有很多人(包括教 材)誤以為類比就是同類相比,其不謬哉!“同類相比”是什么?請看《現(xiàn)代漢語詞典》關(guān)于“比較”的解釋:“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同類事務辨別異同或高下。” 原來如此!

什么是諷刺?

“ 用譏刺和嘲諷筆法描寫敵對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時用夸張的手法加以暴露,以達到貶斥、否定的效果。”這種表現(xiàn)手法,即為諷刺。用諷刺和嘲諷的筆法針對敵人或者落后、錯誤的、不合理的事物,有時用夸張的手法加以暴露,以達到貶斥、否定和批判的目的。

掌握托物言志的寫法。

兩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前者借“陋室”抒發(fā)作者的情懷,借物突出志向。文章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比喻“陋室”,引出文章主旨“惟吾德馨”,表明 “陋室”也具有“名”與“靈”的性質(zhì)。然后描寫陋室環(huán)境景色幽雅,交往人的高雅,主人的生活情趣閑適,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風貌,表現(xiàn)作者怡然自得的心 情,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既突出主人“德馨”,又表明“陋室”不陋。最后以諸葛廬、子云亭類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況,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賢的志趣 和抱負。引用孔子的話結(jié)尾,隱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突出“惟吾德馨”“陋室不陋”。

《愛蓮說》中作者以蓮花自況,借對蓮花形象的描繪,寄寓作者自己的情感,從生長環(huán)境,寫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質(zhì)樸;從體態(tài)、香氣方面,寫她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寫她“香遠益清”的芳香;從風度方面,寫她“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這種描寫,是將蓮人格化,是把她作為

一 種高貴品質(zhì)的象征,贊美她是“花之君子”。作者托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是指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托、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如于謙的《石灰吟》,詩人借物詠懷,通過開采石頭燒成石灰的過程及結(jié)果,抒發(fā) 了自己不畏艱難困苦的堅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潔思想。又如《白楊禮贊》《松樹的風格》《病梅館記》等都是出色運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繪景物而抒發(fā)感情,感情寓于寫景之中。如魯迅《故鄉(xiāng)》開頭一段,作者并沒有直接抒發(fā)“我”的悲涼心情,而是通過生動的景物描寫來表達“我”當時的心境:壓抑、窒悶、悲涼。借景抒情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如《風景談》《荷塘月色》等。

二者有相同點。師生,都是間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他們借助于敘述、描寫、和議論的方式來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觀化、具體化、形象化,易于

被人理解接 受。其次,它們都可以使用象征、變形等藝術(shù)手法和比喻、排比、夸張、擬人等修辭方法,以增強藝術(shù)感染力。它們的不同之處在于:第一、“托物言志”是通過詠 物來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體植物、動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將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這些“物”不是“景”,詠物不是寫景。“借景抒情”是借助 寫景來抒情,或景中含情,時時流露;或情寓景中,蘊而不露。這里的“景”是指自然風景,而不是某種物品。 第二、“托物言志”中的“志”,含義很廣,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愛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專指熱愛、憎惡、贊美、鞭撻、快樂、悲 傷等感情。 第三、“托物言志”不內(nèi)容產(chǎn)生意境,作者的某種感情、志向通過與之相關(guān)的實物傳達出來,即達到寫作目的,可以敘述和議論。“借景抒情”要求達到思與境諧, 情與景會,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內(nèi)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結(jié)合的有立體感的審美意境.??“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有什么區(qū)別?答:“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對某種物的記敘、描寫之中。比如“愛蓮說”。“托物寓意”是把一個深 刻的道理通過對某一物的記敘、描寫、議論等表達出來。比如“白楊禮贊”和一些寓言故事。二者的區(qū)別在于一個是表達自己的看法,個人的情趣,一個是講一個公 認的道理。白描,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 的特征,以質(zhì)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于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tài),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于寫景,只 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于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tài)畢現(xiàn),生動形象。

寫作手法

指寫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包括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

表達方式常見的有五種: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說明。

修辭手法種類很多,但中學階段只需要掌握常見的幾種,其它較少見的了解就可以了。

以下幾種大家應該熟悉的: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高中階段應了解博喻),借代,夸張,對偶,比擬(擬人、擬物),排比,設(shè)問,反問。其它的互文, 起興等在文言文中用得較多,也可以了解一下。

表現(xiàn)手法較多,較復雜,下面都是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

篇3

關(guān)鍵詞:各年級作文;教學計劃;寫作教學

作為一線語文老師,對于作文教學不應該具有隨意性,而是根據(jù)學生實際為作文教學制訂一個計劃,下面是本人對寫作教學的一點看法:

七年級作文教學應該有:

1.記敘與描寫兩種表達方式為主的綜合訓練。

2.能在寫作之前養(yǎng)成編寫提綱的習慣即在動筆之前能夠有布局謀篇的意識。

3.能對人或物要有細致入微的描寫。

4.學會多角度觀察景物與各種觀察景物的順序。

5.作文中正確書寫標點符號。對于七年級的作文訓練應不少于十五個訓練課時(每次訓練最少要用兩個課時),要有訓練的總目標。

八年級作文教學應該有:

1.能用準確的語言說明事物的特征,更深一層地認識說明這種表達方式。

2.繼續(xù)記敘、描寫這兩種表達方式的訓練,并能夠在敘事的基礎(chǔ)上合理抒情。

3.寫作能力方面,在七年級的基礎(chǔ)上要有所提高,比如細節(jié)描寫方面、布局謀篇方面,并能適當了解一些寫作技巧。

4.擴大學生知識面學會收集資料,分專題。比如,傳統(tǒng)民俗文化、中國古詩、有關(guān)戰(zhàn)爭的文學作品等等。

能力訓練點集中在:

1.能捕捉細節(jié)去寫人或敘事,做到敘事清楚、描寫細致。

2.審題清楚,能抓住題眼,確定文章寫作內(nèi)容與寫作重點。

3.欣賞一些寫景狀物類的美文,從中體驗,并感悟其中運用的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還有一些描寫上所運用到的技巧。

4.學會認真觀察事物并對該事物做詳細說明,如是一件物品一定要對外部形態(tài)、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性質(zhì)與用途等方面盡量一一具體說明。如果想要寫事理性的說明文,我們可以結(jié)合他們的物理學或生物學課程讓他們根據(jù)日常上課所見到的一些實驗作為說明的對象,這樣學生寫起來就能得心應手。

九年級作文教學應該有:

1.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能準確運用抒情這種表達方式來抒發(fā)感情。

2.能就某一件事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或評論。

3.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

4.記敘文寫作要做到立意深刻、結(jié)構(gòu)完整、過渡自然。

篇4

1.學習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2.培養(yǎng)學生遣詞造句能力,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詞語積累;

3.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事物,欣賞事物內(nèi)在美的能力;

教育目標:

激發(fā)學生熱愛生命、珍惜時光的情感,鞭策努力學習,創(chuàng)造美化生活的熱情。

學習方法:朗讀;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投影儀、錄音機

教學設(shè)計: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接觸過許多花草樹木。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用心體會,你從中會獲得許多啟示。即使面對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蘿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絕癥死后,自己面對紫藤蘿花產(chǎn)生的感想。在這樣的心情下,面對著盛開的紫藤蘿,作者的所見所想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讓我們隨作者一起去領(lǐng)略一下作者獨特的心理體驗。

預習反饋:

朗讀下列詞語,并給加點詞語注音。

迸濺(bèngjiàn)伶仃(língdīng)盤虬臥龍(qiú)仙露瓊漿(qióng)酒釀(niàng)

整體感知:

1、聽錄音,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并思考問題:

a、本文主要從賞花、想花和憶花三個方面來描繪紫藤蘿瀑布的,試給課文劃分層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C、這篇文章單純地是描繪紫藤蘿瀑布嗎?試找出文中最能表現(xiàn)課文中心的句子。

思考品味

1、本文第一自然段獨句成段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討論后歸納:“我不由停住了腳步”說明作者是因為心有所動而止步。“不由”在這里點了作者從沉思到驚醒到被吸引的過程。那么他為何而沉思,又被什么所吸引了?這里的獨句成段,既是作者內(nèi)心的反應,又為全文埋了懸念伏筆。)

2、朗讀課文第2自然段,然后思考

1)本段主要是從哪方面來描繪紫藤蘿的?其特點是什么?本段中作者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本段主要是從花形來描寫紫藤蘿的。其特點是“像一條瀑布”。其中有總寫:“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fā)端,也不見其終極”;也有細寫:“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進濺的水花。”在語言上,本段使用了比喻和擬人,尤其是最后“每一條紫色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的擬人手法,將貶詞褒用,更是寫出了紫藤蘿花的可愛,頑皮,和陽光相映成趣。另外,文章還使用了夸張、排比和借代的修辭手法,細膩生動有趣。)

3、學習第三至七段

齊讀第3-7自然段,思考本段又寫了紫藤蘿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熱鬧寫到自己精神的寫作思路?

(本段主要是描繪了紫藤蘿的花色。其特點是熱鬧、卻又沉靜。作者在本段中由花色的熱鬧的描繪轉(zhuǎn)入到花色的沉淀,沉淀的花在眼前,更在心上流動,流動的花蕩滌了自己的焦慮與悲痛,留給自己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在此作者已經(jīng)由花寫到自己的心,并引入了“生死謎,手中情”的思考。表現(xiàn)出作者對死去的弟弟的懷念,自己的情感還沉浸在思念中。其中作者把花色寫得越熱鬧越繁盛,就越體現(xiàn)出生命的可愛,就如“一個張滿了的小小的帆”,“那里裝的是什么仙露瓊漿”,這樣就把生命的沉淀變成了對人生生與死的思考,更寫出自己內(nèi)心對深層次的兄弟情的思考,顯得越發(fā)感人。)

4、學習課文八、九自然段

齊讀第8-9自然段,思考:本段從紫藤蘿的哪方面進行了描寫?其特征是什么?其中作者為何

要提到紫藤蘿的被與重生,其目的是什么?

(本段主要是描繪了花香。其特征是朦朧與長久。在此作者寫到紫藤蘿的被毀與重生,其目的是承接上段的生死謎而來的。花樹的生死、榮衰暗示著人生的哲理。這就是花和人都會遇

到各種各樣的不幸,都會面對生與死的痛苦,但同樣也顯示出生命的無止境。)

5、學習十、十一自然段

齊讀10—11自然段。

(本段闡明作者從花中領(lǐng)悟人生意義,對花形、花色、花香進行總體提煉和歸納,由觀花

而生情,由情而生志。所以作者說:“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里滿裝生命的酒釀,它張滿

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個一朵,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這是“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從這里,作者領(lǐng)悟到了人生的意義,就是無論是人生的熱烈,還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對于萬物來說都有著頑強與美好,它是永恒的!所以作者“不覺加快了腳步”。這里和文章開頭相呼應,從“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到“不覺加快了腳步”,其實是寫出作者思想的一個變化過程,對人生的思索過程,從迷惘、惆悵、痛苦到領(lǐng)悟、寧靜、喜悅。由此我們可以認為,一種對生命的新的認識已進入到他內(nèi)心深處,他將為這新的生命觀去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人生。

教師總結(jié)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jīng)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解放而斗爭。’”這就是生命的意義,我們今天的學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義,努力學習,去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明天!

拓展延伸

作文訓練:寫一種對自己有啟示性的植物。題目自擬,字數(shù)500字。

板書設(shè)計

紫藤蘿瀑布

花形——猶如瀑布賞花——如人生的美好熱烈

花色——熱烈沉靜想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花香——朦朧長久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義

第二課時

教師導學:

同學們,上一節(jié)課我們主要對文章的內(nèi)容與寫作手法進行了探究。今天,我們在從寫作手法上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詳細的分析。主要學習本文在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

學法指導:

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種事物,賦以某種象征意義,表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

寫景狀物:是托物言志的基礎(chǔ)。要求學生認真地觀察景物,細膩地描繪景物。

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班內(nèi)交流:

1、作者主要從哪些方面,按照什么順序?qū)κ㈤_的紫藤蘿瀑布進行描寫的?

2、舉例說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作用是什么?

3、從哪些內(nèi)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4、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請具體分析。

5、本文對景物的描寫生動而細致,這源于作者的怎樣的功力?這對你又怎樣的啟示?

體驗反思

怎樣理解:

1、“那時的說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關(guān)系。”?

2、“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試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談出自己的感受。

課堂反饋

1、課文中哪些句子能夠引起你的情感共鳴?談出你的體會。

2、你認為文中哪些景物描寫的句子最好,請你仿寫幾句。

篇5

【本期主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偉大的自然為我們打造出鬼斧神工的山川河流,醞釀出神奇秀美的峰巒丘壑,滋生出絢爛多姿的花草魚蟲……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美不勝收的自然風光吧!請以“風景”為主題作文, 600字左右,文體不限,題目自擬。

【思路點撥】

自然風景是有生命的,怎樣寫好繪景的文章呢?

一、多角觀察,展現(xiàn)特點。

觀察是寫景作文的基礎(chǔ),只有多角度觀察,才可以讓大自然的萬千景象涌入眼底。用手摸摸,用鼻聞聞,用耳聽聽,用嘴嘗嘗,用心想想……只有對景物的形狀、姿態(tài)、色彩、氣味或質(zhì)感了然于胸,才能抓住景物特征,才能筆墨傳神。比如朱自清《春》中寫小草,就是從質(zhì)地、顏色的角度,用“嫩嫩的”、“綠綠的”來突出春草新鮮的特點。又如《三峽》一文中,僅以“清榮峻茂”四個字便寫出了三峽水清、樹榮、山高、草茂的特點。

二、多種感覺,細膩描寫。

在寫景時,為了收到細膩傳神之效,我們還要調(diào)動多種感官,從多個角度感知景物。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作者調(diào)動自己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多種感覺器官去描繪百草園的景物,寫得有聲有色有趣。

三、筆法靈活,表現(xiàn)力強。

作文時可以借鑒生動活潑的寫作手法,或動靜結(jié)合,化靜為動,或正面映襯,側(cè)面烘托,或簡筆勾勒,濃墨重彩,或穿插背景知識,補充民風民俗等等。這樣就能使文章?lián)u曳生姿,富有藝術(shù)感染力,也會把讀者引入“美麗的風景”中,豐富其人文內(nèi)涵。

四、用心感悟,升華景色。

寫作時還須從自然景色的色彩美、形態(tài)美、層次美中去領(lǐng)悟哲理美,讓眼前之景升華到新的高度,使你的心靈得到一次洗禮,使你受到一種嶄新的啟迪。比如,杜甫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慨,蘇軾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領(lǐng)悟。行文中可以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寫小草的頑強、翠竹的高潔、落花的奉獻……

五、妙用修辭,彰顯個性。

篇6

請看下面篇文章:

第一次見到她并無多大好感在我看來,她不過是寄身于墻角路邊的一叢叢雜草罷了許是我太過粗心,竟一直沒有發(fā)覺校園里其實到處有她的身影,也忽略了她是有規(guī)律的成片分布――顯然,這是花匠們精心安排的。

對于一種花來說,她的莖與葉真是過于不雅了,我一直以為,一種植物既是會開花的,即便莖葉普通一點,但至少總不能像她一樣長得……長得太像蔥吧。在我看來,蔥應該是和柴米油鹽聯(lián)系在一起的,蔥是屬于塵世俗用的,而不是屬于審美的。甚至我還認為,蔥還不如柴米油鹽,柴米油鹽雖是俗的,但至少生活少不了它們。可蔥呢,不過是種可有可無的點綴。所以當我知道她的名字叫“蔥蘭”時,我不禁為蘭花憤憤不平了起來?人人都贊空谷幽蘭的不俗,人人都說蘭乃花中君子。可試問,誰會贊美一棵“蔥”的高雅呢?把蘭的雅號扣到了一棵“蔥”的頭上,我怕會壓壞了她。

當她開出第一朵花,我輕輕一瞥就帶過了;當那一整片一整片的綠色中出現(xiàn)了星星點點的白色,我也不曾駐足;可是,當那一大片的花朵在一夜之間全部開放,我不自覺地停住了匆匆的腳步,彎下腰來仔細端詳她。

是第一次發(fā)現(xiàn),一朵花竟然可以以如此坦白的姿態(tài)開放。

她就這樣站在那兒,開得無聲無息旁若無人。她的顏色是如此潔白,沒有濃墨重彩渲染,只是純粹的白。白得無畏無懼、肆無忌憚,純粹得叫人嫉妒。她的花瓣如此舒展,毫無保留地露出她那金黃色的花蕊――像是一顆熾熱的心。那滾燙的金黃啊,我真怕會濺出來。而她的花柱高高立起,卑而不微,纖而不弱。從側(cè)面看去,她,則呈現(xiàn)出一種懷抱的姿態(tài)――張開雙臂企圖把藍天擁在懷里。我曾疑心,她那細瘦的莖如何能夠承載得了秋日那一地純凈的陽光。風來了,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白色也隨之洶涌。我沒有想到,第一次給我一種“花海”的震撼的,不是多情的薰衣草,也不是浪漫的郁金香,更不是清新的百合,而是眼前這片不起眼的蔥蘭。

毫無保留地開放,把一種顏色演繹到極致;無聲無息地開放,把一種香淡淡地醞釀。用如玉般冰冷的瓣,去包裹如火的心。水含珠而柔媚,山蘊玉而朗潤。看著蔥蘭那不俗的花朵,我突然發(fā)現(xiàn)她原先很不入眼的莖和葉突然煥發(fā)出一種獨具的青翠素樸之美。蔥蘭啊,你絕不負“蘭”的美名!

纖小而堅強,美麗而坦白,無聞卻博大。我以為,不論是一朵花還是一個人,這便是極致了。

愿做一株蔥蘭,靜靜地開在道路旁。

浙江省東陽中學 金遠晴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這篇文章的特點。文章借的“物”是一種名為“蔥蘭”的植物。蔥蘭形色一般,貌不驚人(甚至有點“俗”),而她的花期卻甚為別致,燦如“花海”,讓人驚心。由此,作者因花及人,托物言志,表示“愿做一株蔥蘭”。題目“生如蔥蘭”集中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這篇文章的語言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從中我們可以尋得一些啟發(fā)。

先說這篇文章的遣詞。

該文用語雅致,富有文化內(nèi)涵。諸如“寄身”“塵世”“審美”“高雅”“一瞥”“駐足”“端詳”“渲染”“承載”“震撼”“演繹”“極致”等等。這些詞語從詞義和構(gòu)成看,已經(jīng)從口頭語言上升到書面語言。顯然,掌握這些詞語有賴于作者平時閱讀的積累。又如四字詞語的運用,“憤憤不平”“空谷幽蘭”“花中君子”“星星點點”“旁若無人”“濃墨重彩”“肆無忌憚”“無聲無息”等,不僅用詞恰當,瑯瑯上口,而且?guī)В河幸还蓵須猓梢娖渲械奈幕瘍?nèi)涵。這更是作者平時勤于閱讀的見汪。詞匯是構(gòu)成語言的基本材料,掌握足夠量的詞匯,其中包括簡練的書面語匯是提升語言表現(xiàn)力的重要標志。打下這一基礎(chǔ),只有依靠閱讀積累,舍此,別無他法。

次說造句。由詞到句,選擇句式是提高文章語言能力的又一重要條件。本文有敘述,有描寫,有說明,有議論,有抒情,句式選擇也各有特點。以敘述論,這篇文章敘寫作者發(fā)現(xiàn)“蔥蘭”的過程,清楚明白,銜接自然。由“第一次見到她并無多大好感”,繼而看到“她開出第一朵花”,只是“輕輕一瞥”,再到看她“出現(xiàn)了星星點點的白色”,終于見她“一夜之間全部開放”,這才有了驚人的“發(fā)現(xiàn)”,行文流暢,有條不紊。敘述語言明白曉暢是第一要義,簡潔凝練是提升的要求。

以描寫論,單句往往重在對一句中的中心詞語加以修飾,如初看“蔥蘭”,“她不過是寄身于墻角路邊的一叢叢雜草罷了”。“一叢叢”狀其形,“墻角路邊”示其位,“寄身”寫其飄無定所,描寫“蔥蘭”的位卑形微,并不顯眼。而描寫更多的是以句群的形式出現(xiàn)。如文章描繪“蔥蘭”花色之白:“她的顏色是如此潔白,沒有濃墨重彩渲染,只是純粹的白。自得無畏無懼、肆無忌憚,純粹得叫人嫉妒。”用五句話連成一組,描寫白色。先是形容,“如此潔白”;再是對比,“沒有濃墨重彩,只是純粹的白”;還以擬人,“白得無畏無懼、肆無忌憚”,后以夸張,“純粹得叫人嫉妒”,調(diào)用多種修辭手段,融深情于筆端,呈花色于紙上,鋪陳展開,顯示作者較好的語言功力。

既為句群,句子之間就有層次的要求,或連貫而下,層層深入;或從不同角度,正反對照,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作者表達面對“蔥蘭”花開時的驚喜心情就富有層次:“我沒有想到,第一次給我一種‘花海’的震撼的,不是多情的薰衣草,也不是浪漫的郁金香,更不是清新的百合,而是眼前這片不起眼的蔥蘭。”連用三個排比句,“不是……也不是……更不是……”,再加一個對比“而是……”,表示“震撼”心情逐漸凝聚的過程,句式整齊,節(jié)奏鮮明,真實可信,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

以議論說,表達議論的語句多用判斷句。比如,開篇第一句就說,對于“蔥蘭”,“第一次見到她并無多大好感”,直接表明對“蔥蘭”的好惡。常見的表述方式是,“在我看來”“我以為”“我認為”,然后直陳其旨。為了增強判斷的力度和語勢,或用反問句,如:“可試問,誰會贊美一棵‘蔥’的高雅呢?”或用感嘆句:“蔥蘭啊,你絕不負‘蘭’的美名!”或用句式變化,將判斷的內(nèi)容移至句首,以示突出,如:“纖小而堅強,美麗而坦白,無聞卻博大。我以為,不論是一朵花還是一個人,這便是極致了。”

篇7

【關(guān)鍵詞】詩歌教學 選修教材 審美價值 實用價值

提起詩歌,對學生來說,可謂“愛你不容易”,高二的學生接觸的詩歌并不多,對詩歌的感受力不強。許多學生反映,一首詩讀完了仍一片茫然,不知所云,提筆做題,更是無處入手,自己的答案與參考答案對照,相去甚遠,他們學詩歌的信心大受打擊,有些學生甚至體會不到詩歌的美,認為詩歌沒有實用價值,不愿花時間去學。針對這種現(xiàn)狀,利用《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這本選修教材,從審美的角度熏陶學生,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興趣,從知識和方法上去引導他們培養(yǎng)實用技能,與高考能力銜接,與生活樂趣銜接,才能真正發(fā)揮這本選修教材的作用。

一、從審美的角度熏陶學生情感

把充滿生命美感與體悟的詩詞,上成單純的知識講解、做題訓練課,必然讓學生覺得索然無味。因此,選擇一些可實際應用、可鑒賞陶冶、可探索研究的篇目,讓學生課前做好準備,課上教師設(shè)計好激趣的環(huán)節(jié)尤其重要。要讓學生感受到詩中的美,就要注意下面幾個環(huán)節(jié):

1.讀出詩味。根據(jù)詩歌的情調(diào)特點,教師進行配樂朗誦示范,學生個別朗讀,分組朗讀,全班朗讀,讀出情味,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律之美,有感情地朗誦,讓學生進入一個曼妙的境界,體會詩人的喜怒哀樂。

2.品出畫美。讓學生在理解了整首詩的情調(diào)后,創(chuàng)造性地再造畫面,以散文的語言描繪生動的畫面,并以畫相配,讓學生在諧趣的氛圍中領(lǐng)略詩畫之妙。如學了《早雁》一詩,可讓學生根據(jù)前四句的內(nèi)容,用散文化的語言生動地描繪、再現(xiàn)畫面。

3.悟出情美。注重學生的個性解讀,抓住詩中的字詞、色調(diào),整體把握形象,體悟詩人的情之美。詩無達詁,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和層面發(fā)現(xiàn)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對學生合理的個性解讀要給予充分的理解和肯定,讓他們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因此恰當?shù)卦O(shè)計一些探究題,讓學生提出問題,在設(shè)疑、質(zhì)疑、解疑中提高對詩歌情感的認識能力。如學《小松》,可設(shè)問:“從詩中你悟出什么?”

二、從做題的角度提高答題技能

每學完一類詩,讓學生歸納這位詩人的詩歌特點、這類詩的特點,老師展示各種題常考的問題及答題模式,如歸納詠史詩鑒賞步驟:首先,知史實,了解何地(古跡)、何時、何人、何事。其次,明觀點(對史實有何看法)、析目的(聯(lián)系生平背景際遇,明感情,悟意圖)。掌握兩種目的:述己志(感慨個人遭際)、憂天下(思考歷史、借古諷今)。熟記常見情感:(1)嘆朝代興亡變化;(2)感慨歲月瞬息變幻;(3)諷刺當政者荒;(4)借古傷懷。再次,賞技巧:借古抒懷、直接議論、以景襯情、對比。

在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lǐng)悟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的基礎(chǔ)上升華到如何具體去表達對作品的定向理解,學生會欣然地接受,這一舉措,為高三詩歌總復習作鋪墊。

三、從寫作的角度積累素材,掌握技法

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提醒學生學會從中積累寫作素材,從美詞佳句中體會其意境特點,適用寫作方向,感悟哲理哲思,為議論文提供論據(jù)素材,為記敘文提供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素材。疏理歸納有關(guān)親情友情的詩句、讀書學習的詩句、立志自勵的詩句、戰(zhàn)爭節(jié)日情景感受的詩句等,為高考作文作好充分的準備。詩歌中藝術(shù)手法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都可為學生寫散文及記敘文提供參考,在學詩時注意引導。寫元宵節(jié)可引用“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通過詠物詩《葡萄》《小松》學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可讓學生嘗試用這種手法寫詠物散文;學了《蜀相》,從“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中體會以景襯情的手法,學會在記敘文和抒情散文中用景物描寫襯托人物的心情感情;學了“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懂得如何在寫作中運用以聲襯靜的寫法;通過學習《題烏江亭》,比較寫項羽的三首詩,學會從不同角度辯證地分析評論歷史人物。

四、從實用角度指導人生

篇8

只寫記敘文,好好把記敘文復習好。

兩個原則

1、真實才能動情。真正能打動讀者的,還是那些你親身經(jīng)歷有真情實感的身邊小事;

2、妙語才能煽情。只有風趣幽默,生動活潑的語言才能讓讀者眼前一亮,讀之使人不斷點頭默嘆。

三字要求

1、穩(wěn):寫好事,力求能夠按照記敘文的六要素把事情交代清楚,開頭結(jié)尾注意點題,結(jié)尾處要點明中心,穩(wěn)定的發(fā)揮好自己的寫作水平。特別是寫作能力較好的同學,不要強求自己必須寫出“驚世之作”來,考試作文能夠發(fā)揮自己80%的寫作水平就很了不起了。

2、細:不要像電視劇情介紹那樣的簡單敘述,中間要加入環(huán)境描寫、人物外貌、動作、語言、心理描寫,能力好的同學再來些遠近相襯、動靜相映、側(cè)面烘托、環(huán)境渲染、五覺描寫,是文章細膩、動人。

3、精:對于一般的同學來說,“精”體現(xiàn)在:(1)選擇自己最拿手的內(nèi)容;(2)寫出自己最好的字;(3)采用自己最順手的結(jié)構(gòu)(總分結(jié)構(gòu)或順敘方式),力求發(fā)揮好自己的水平。對于寫作能力較好的同學來說,“精”應體現(xiàn)在:(1)選擇較有新意的、又是自己有把握寫好的內(nèi)容;(2)有漂亮的書寫;(3)精心的安排好開頭和結(jié)尾,適當?shù)牟捎玫箶ⅰ⒁r托、聯(lián)想、象征、描寫、抒情、以小見大、欲揚先抑、渲染氣氛、借景抒情、托物喻志、以物喻人的方法方式結(jié)構(gòu)文章;(4)采用適當?shù)男揶o手法,特別是運用比喻、反復、排比、反問等手法,恰當?shù)倪\用成語、引用格言名句,增添文采。

四個流程(保住基本分)

1、審清題意:千萬注意,題意審不好,來個文不對題,哪就……應該先花2-3分鐘看看作文題,然后在開始答基礎(chǔ)知識題目。

2、立好中心:至少指導自己想說什么,是喜歡、是厭惡?是感動、是反對?是快樂,是痛苦?是哲理、是深情?是贊揚、是批評?…………用一句話把它寫在草稿紙上。

3、選好材料:符合題目要求的、自己最熟悉的、能夠?qū)懞玫氖隆?/p>

4、寫好提綱:(1)用一句話寫出中心內(nèi)容和主題;(2)分清開頭、中間、結(jié)尾各寫什么?(3)打好開頭、結(jié)尾的細稿,以及每段的開頭句。

接下來就是在試卷里寫作文啦,要力求一氣呵成,只要提綱和開頭、結(jié)尾、段落開頭的稿子打得好,一氣呵成事不難做到的,思路順暢了20分鐘就可以把作文寫好。

五項技巧(贏得感情分)

1、有一個靈活的頭腦:造句法、篩選法、換題法。

2、有一張可愛的臉蛋:書寫要工整,自己的字能夠?qū)懚嗪镁捅仨殞懚嗪茫坏檬褂猛扛囊海坏秒S意修改,特別是開頭、結(jié)尾和段落的開頭句,不能修改。

3、有一雙閃亮的眼睛:好的文題等于成功了一半。參見《話題作文的擬題方法》

4、有一身漂亮的衣裝:(1)一個最拿手的題材(適合自己);(2)一個好故事(好布料);(3)一個好結(jié)構(gòu)(好設(shè)計);(4)一口流暢、優(yōu)美的語言(好花紋、好色彩)。

5、有幾件精美的飾品:(1)倒敘、描寫、引用開頭(好發(fā)型)(2)結(jié)尾:議論反問式、含蓄余味式、贊美抒情式、哲理深思式、名言點睛式、聯(lián)想做夢式、決心號召式(名鞋);(3)名言名句名作的恰好點綴(鉆石喲);(4)用景物描寫渲染氣氛(如夢的紗巾)。

六個大忌(莫丟冤枉分)

一忌潦草涂改:書寫要端正,千萬別連文題都改,只改明顯的錯別字,將錯就錯,能夠不改的就不改。

二忌過短過長:字數(shù)一定要足,字數(shù)不足,寫得再好也很難及格;字數(shù)不能太多,不要超出試卷中的作文紙,萬般無奈之下,也只能在2行以內(nèi)。

三忌開頭議論:還不如開門見山、直接點題開頭的好,能來點環(huán)境描寫,就先來點描寫。

四忌分段太少:4-6段為好,千萬別少于3段。

五忌文不對題:不說也知道會有什么后果。

篇9

關(guān)鍵詞:初中作文;學生;教學策略

初中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關(guān)鍵,作文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語言表達、鑒賞等語文綜合能力的發(fā)展,所以筆者認為應該從作文教學入手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結(jié)合個人的教學實踐,探究初中作文教學實施有效策略。

一、引導學生積累素材

葉圣陶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晝夜不息。”作文的源泉就是鮮活的生活,“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平時日常生活中積累素材是寫好文章的關(guān)鍵因素,也是最直接的方法。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積累生活中的素材,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會觀察、學會體驗、學會感悟,把源于生活的素材整理記錄并隨時進行分類歸納,不僅在積累生活,更重要的是在沉淀寫作經(jīng)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日記、周記的形式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指導學生在觀察時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等細節(jié),根據(jù)人物在具體的、特定的環(huán)境下表現(xiàn)的態(tài)度、行為等做特殊記錄,使學生的觀察角度逐漸細化、觀察視野放寬、積累范圍擴大。鼓勵學生將別人看不到的、別人說不出的、別人感悟不到的素材與感想融入自己的日記和周記當中,盡量寫得真實可信、寫得活力四射、寫得新意不斷。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真實生活作為“活水”,為寫作提供素材。在此指導下,學生在寫作方面有了較大的進步。一位學生寫我學習的新方法等。還可以在閱讀中積累好詞、好句并適當?shù)攸c評,閱讀積累自讀課本中的文章及《讀者》《意林》等優(yōu)秀文學刊物中的好詞佳句。

二、利用閱讀教學積累知識

1.積累陳述性知識

所謂陳述性知識就是字、詞、句、段和閱讀的相關(guān)知識和閱讀經(jīng)驗。初中學生積累的陳述性知識還很不夠,所以在初中的閱讀中要及時并隨時積累,為寫出一手好文章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比如,在閱讀時學習表達幸福的詞語:無比快樂、臉上寫滿了幸福……在寫作中自然會應用。教材中的閱讀文章有很多應該積累的字詞句:辭格連用的句式,如《看云識天氣》中“天上的云,姿態(tài)萬千,變化無常: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還有可以表達不同語氣的句式:祈使、陳述、疑問、驚訝等,以及各種修辭運用句:比喻、反問、設(shè)問、對偶等。隨著閱讀的增多,學生對各種不同詞性的詞語和不同語氣、不同作用、不同修辭的句式有了很多的積累,能夠?qū)ξ恼碌淖衷~進行有目的的推敲,語言表達的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到初三上學期大部分學生就能輕松自如地使用各種不同的句式表達思想和情感,學生的寫作能力有了長足的進步,可見,在閱讀中積累陳述性知識對作文教學序列的作用之大。

2.體悟積累程序性知識

程序性知識就是在寫作中所具有的相關(guān)的寫作技能性知識,在對文本的閱讀中,需要一定的閱讀技能即閱讀的程序性知識,寫作者能夠從分析積累閱讀程序性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對寫作程序性知識的體悟和積累,使寫作者對文章整體的結(jié)構(gòu)、布局、選材、構(gòu)思、寫作技巧與寫作方法都熟練掌握,更好地應用于寫作中。著名的語文教師于漪曾說過:“讓學生進行一定數(shù)量不同類型范文的篇章結(jié)構(gòu)的剖析,對培養(yǎng)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問題很有好處。”使學生逐漸在分析教材閱讀篇目的結(jié)構(gòu)寫法的過程中積累寫作的整體寫法,如《馬說》的托物寓意、《散步》的對比、《愛蓮說》的托物言志等。在閱讀中體會感悟?qū)懛ǖ耐瑫r積累程序性知識以備寫出方法多樣、技巧翻新的文章來。

3.提供作文有效聯(lián)系點

閱讀與寫作在知識與技能技巧上有很多共同的原理,在閱讀中學習寫作,在寫作中品味閱讀,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密不可分,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逐漸由閱讀遷移到寫作。呂叔湘曾說:“例如把一句話拆成兩三句,或是把兩三句話合成一句。改寫,各種方式的改寫,各種范圍的改寫,實在是作文的最好準備。”如學習了《皇帝的新裝》,可以讓學生根據(jù)文章情節(jié)及當時的制度等,展開合理的想象續(xù)寫結(jié)尾;還可以根據(jù)閱讀文本作出縮寫與擴寫的練習等。學過古文古詩可以從不同角度談感想、鑒賞詩文語言及寫作特色、評析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與精神境界等,還可以進行仿寫。仿寫是要找到閱讀教材與寫作教學相關(guān)聯(lián)的相似點,并在寫作教學中建立循序漸進的系列。

三、指導學生作文評改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獨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結(jié)合所學語文知識,多寫多改,養(yǎng)成切磋交流的習慣。樂于相互展示和評價寫作成果。”學生修改自己作文的過程也是對文章內(nèi)容再次加工完善的過程,學生之間交流、修改更會有效提高寫作水平,使學生在批改中學習寫作、在批改中提升能力。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的作文進行專題的講評與面批指導,教師必須要結(jié)合寫作訓練點的目標,有針對性的、有實效性的、有重點性的面批面改,使學生既能夠看到自己作文的優(yōu)點,又能改正寫作中的不足之處。在講評的過程中逐漸指導學生自己修改文章,教師需要指導學生修改時要明確批改內(nèi)容、確定批改的統(tǒng)一標準,自己批改之后同學之間要互檢。語文教師可以將班上的學生按作文水平高低分組,進行分組互批互改,之后組與組間交換審閱,并寫出借鑒性評語。

篇10

只能說,這樣的學生都不善讀書,不善讀書則缺乏生活,缺乏生活就失去了寫作的“源頭活水”。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初中階段是閱讀書籍,接受文化遺產(chǎn)的黃金時期,大量的閱讀能提高學生的思辯、實踐、心理體驗、演講表達等諸方面能力。尤其是寫作:“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都形象說明了讀和寫的關(guān)系,書讀多了,何愁寫不出好文章?何愁提不高語文水平?

當然,我們這里的“讀書”,應該指向更為廣闊的課外閱讀。

因此,只有引進源頭活水,方能綻放寫作之花。

一、課外閱讀能有效銜接閱讀與寫作。

課外閱讀大有裨益,它是課內(nèi)閱讀的有力延伸。有人說,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雖然生活不僅僅是語文的外延,但用在語文上我覺得最恰當。讀書要“知人論世”,要“知人論世”,必須要借助于課外閱讀;讀書要有正確的態(tài)度和良好的習慣,而態(tài)度、習慣的培養(yǎng)不能僅局限于課內(nèi),關(guān)鍵在于課外閱讀的持之以恒;讀書要有方法,而方法要有待于課外閱讀的驗證,以求得科學之法,適于自己之法。陶行之先生有言:“教是為了不教”,學生要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

《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有一段哲論:“讀書如同銷銅,聚銅入爐,大鞴扇之,不銷不止,極用費力。作文如鑄器,銅既銷矣,隨模鑄器,一冶即成,只要識模,全不費力。所謂勞于讀書,逸于作文者此也。”這一則短文運用比喻,形象地論述了閱讀與寫作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

可見進行大量閱讀,對中學生來說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多讀、多記、多寫、多練,才能不斷提高寫作水平。

二、課外閱讀需教師引領(lǐng)導航。

課外閱讀并非是由學生信馬由韁的讀書,它同樣要教師的精心指導。

(一)思想指引。

書海茫茫,其內(nèi)容亦如萬花筒,形形,良莠不齊,讀書選擇的指導必不可少。不要亂讀、誤讀,此其一。同樣一本書,亦或名篇佳作,也因受時代的限制和作者個人的思想傾向,里面有健康的一面,也有不健康的一面,有積極的因素,也有消極的因素。擯棄“拿來主義”,進行“辨讀”和“辯讀”,此其二。只有讀書有了正確的思想引導,作文的思想立意才能高屋建瓴。

(二)習慣養(yǎng)成。

好習慣使人終生受益,養(yǎng)成習慣非常重要。讀書在于勤,需知“開卷有益”;讀書貴在恒,最不要“一曝十寒”;讀書要適時的進行圈點勾畫,有評析,有心得,“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樣,讀和寫就緊密結(jié)合,相輔相成,形成良性循環(huán),寫作水平自然是水漲船高。

(三)方法指導。

1、要指導閱讀方式。就閱讀方式而言,有朗讀、默讀;有精讀、略讀、瀏覽。對每一種閱讀方式,如何操作,要根據(jù)寫作素材的對象、范圍和積累程度指導適時選擇。

2、要指導文體閱讀。現(xiàn)在,有很多作文“體裁不限”,有些同學就陷入“作文不要體裁”的誤區(qū),把作文寫成“四不像”。其實,作文有法而無定法,“體裁不限”并非沒有體裁。因此,文體閱讀指導必不可少。

就文體而言,記敘文要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分析要素,評析選材,把握詳略,體會“以事傳情”;散文則理清抒情線索,找準感情基調(diào),判斷抒情方式,如:寫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科學小品等說明文,要準確把握說明對象及其特征,為了說明透徹所采取的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議論文則要把握“三要素”,學習如何用事實說話,如何以理服人,培養(yǎng)思辨能力;尤為重要的是文學作品的欣賞,其選材、立意、構(gòu)思、語言均是典范。中華民族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現(xiàn)代文明與之一脈相承,同志很早就提出“中華民族優(yōu)秀古典詩文誦讀工程”,這一點也是必不可少的。

3、要指導閱讀的思想方法。

如果說閱讀是原始積累,那么,寫作就是再創(chuàng)造。從積累到創(chuàng)造需要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就閱讀層次而言,要讀文本、讀作者、讀自我。

讀文本,即整體感知。要指導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chǔ)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nèi)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產(chǎn)生情感共鳴或?qū)λ南敕ㄓ挟愖h都可以;,閱讀每本書時,讀的人最終是要通過其來提升自己,拓展自己的想法,重新認識自己,達到新我。

讀作者,即知人論世。對作家的思想感情傾向,做出個人的主客觀評價。

讀自我,即創(chuàng)造閱讀。對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對作品中精美雋永,有思想、有張力的語句要有自己的獨特理解。總之,要讀出一個“自我”來。如何進行創(chuàng)造性閱讀,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是課外閱讀的重中之重。

這樣,就能由“文本的讀”到“創(chuàng)造的寫”,完成由量到質(zhì)的蛻變

課外閱讀是走出狹隘知識的天窗,使我們能看到外面繽紛的世界。

課外閱讀是走進精神財富寶庫的通道,能使我們心中升騰索取與創(chuàng)造的激情。

課外閱讀,能使人接通歷史;

課外閱讀,更能使人透視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