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的詩范文

時間:2023-04-08 17:51: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托物言志的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托物言志的物是陋室。通過具體描寫陋室恬靜、雅致的環境和主人高雅的風度來表述自己兩袖清風的情懷。

2、原文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譯文為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龍就顯得有了靈氣。這是簡陋的房子,只因為陋室銘的銘文就感覺不到簡陋了。苔痕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中。到這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 心肌組織工程;生物交聯劑;脫細胞牛心包

[中圖分類號] R-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2(c)-028-03

Experimental study of genipin crosslinked acellular bovine pericardium for biological scaffold materials

CHEN Ping, LI Xinhua, XING Wanhong*

(Department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the Second Clinical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biological crosslinking agent genipin on the changes of acellular bovine pericardium as a scaffold matrix,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eart patch to provide a more ideal scaffold material in myocardial tissue engineering. Methods: Three groups were divided in the experiment, fresh bovine pericardium as group A (25), acellular bovine pericardium as group B (25), genipin crosslinked acellular bovine pericardium as group C (25). The change of tissue collagen fiber and the acellular effect were observed by optical microscope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issu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hrinkage temperature were studied to observe changes i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matrix. Results: Optical microscope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howed that the acellular effect reached 98.63%, and the collagen fiber was very good preserved. Tissue thickness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group A was (3.8±1.0) mm, group B was (3.8±1.2) mm, group C was (4.0±1.0) mm; tissue shrinkage temperatur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group A was (78.50±0.50)℃, group B was (67.90±0.60)℃, group C was (85.90±0.40)℃. Anti-pull tes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ax-load, max-stress, elastic modulus and max-straining of group C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group A, they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 Myocardial tissue engineering; Biological crosslinking agent; Acellular bovine pericardium

心肌組織工程補片是利用組織工程學技術,將受體心肌細胞種植在生物可降解支架材料上,孵育出有活性的心臟補片,無需抗凝,無免疫原性,有自主修復能力,耐久性強。目前用于心肌組織工程的支架材料大體分為生物支架材料和人工高分子合成支架材料兩類,生物支架材料多使用脫細胞牛心包基質,其在細胞黏附及促細胞生長等方面優于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1]。本研究旨在探討去污劑-酶消化法去除新鮮牛心包組織細胞的效果和保護基質的能力,以及新型生物交聯劑京尼平對脫細胞牛心包基質作為支架材料的影響及意義,為心肌組織工程心臟補片的構建提供較理想的生物支架材料。

1 材料與方法

1.1實驗材料

新鮮成年牛心包(陽曲縣養牛場提供),乙二胺四乙酸(EDTA)、曲拉通-100、抑肽酶、DNAaseⅠ、RNAase A、京尼平等試劑均為Sigma公司生產。磷酸鹽緩沖液、Tris-HCl液、D-Hanks液等自制,青霉素和鏈霉素購于山西醫科大學。

1.2 新鮮牛心包的處理

從養牛場采集新鮮成年牛心包,冰鹽水保存運輸,3~6 h后剔除心包表面殘留的脂肪及其他結締組織,然后4℃ D-Hanks液漂洗,隨機分成三組:A組(25塊)為新鮮未脫牛心包組織,B組(25塊)為脫細胞牛心包組織,C組(25塊)為京尼平交聯的脫細胞牛心包組織;然后對B組(25塊)和C組(25塊)采用去污劑-酶消化法處理獲得脫細胞牛心包組織。 1.3 脫細胞支架材料的實驗方法

①將B組(25塊)和C組(25塊)牛心包浸入4℃、pH 8.0且含0.05 mol/L NaCl、0.02% EDTA和100 kIU/ml抑肽酶的0.05 mol/L Tris-HCl中24 h。②浸入4℃、pH 8.0且含1.5 mol/L NaCl、0.02% EDTA和100 kIU/ml抑肽酶的0.05 mol/L Tris-HCl中24 h。③4℃,pH 7.4,D-Hanks液清洗。④用4℃、pH 7.4且含1% Triton X-100、0.02% EDTA和100 kIU/ml抑肽酶的Tris-HCl浸泡24 h。⑤4℃、pH 7.4、不含Mg2+、Ca2+的D-Hanks液清洗。⑥37℃、pH 7.6、含DNAaseⅠ(10 mg/L)、RNAaseA(1 mg/L)、Mg2+(3 mmol/L)、Ca2+(1 mmol/L)的10 mmol/L Tris-HCl消化1~2 h。⑦4℃、pH 7.4、含1% Triton X-100的Tris-HCl浸泡24 h。⑧4℃、pH 7.4 D-Hanks液浸泡48 h。

1.4 京尼平交聯脫細胞牛心包組織

C組(25塊)采用含碘溶液[2]于37℃孵箱內作用48 h予以消毒,然后在37℃用0.625%京尼平溶液交聯脫細胞的新鮮牛心包組織72 h[3],磷酸鹽緩沖液(PBS)漂洗備用。

1.5 檢測項目

1.5.1組織學觀察將A組、B組牛心包組織各5條置入10%甲醛溶液中固定,常規石蠟包埋、切片、HE染色后在顯微鏡下進行組織學觀察和掃描電鏡觀察。去細胞百分率=(新鮮牛心包組細胞總數-去細胞組殘留細胞數)/新鮮牛心包組細胞總數。

1.5.2 厚度、組織熱皺縮溫度測定A組、B組和C組牛心包組織各取10片,裁成40 mm×5 mm試條,以蒸餾水為介質,從室溫開始,每分鐘升高2℃,應用熱收縮溫度測定儀和HD-10型厚度儀(精度0.01 mm)完成測試。

1.5.3機械力學測試將A、B、C組牛心包組織剪成5.0 cm×1.0 cm矩形條塊各10條,兩邊夾于材料性能試驗機(INSRON 5544材料性能試驗機,太原理工大學生物力學實驗室),夾持間距為15 mm。以10 mm/min將管道壁組織向兩邊拉伸,記錄最大載荷、最大應力、最大應變和彈性模量。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分析,三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

2 結果

2.1組織學觀察

光鏡觀察顯示,脫細胞處理的牛心包為白色半透明狀,質地柔軟,未見明顯增厚。HE染色顯示,脫細胞處理的牛心包中少見細胞及碎片成分,去細胞百分率達98.63%,纖維網架結構輕度松散,但基本保持完整,纖維間的空白區為原來的間質細胞和部分細胞外基質所占據的區域,而新鮮牛心包中可見許多藍色深染的細胞核,未見明顯的空白區域(圖1、2)。掃描電鏡觀察顯示,脫細胞組牛心包組織纖維排列規則,膠原纖維無溶解變性及斷裂,纖維間細胞成分消失(圖3)。

圖3B組掃描電鏡顯示

(×20 000)

2.2組織厚度、熱皺縮溫度測定結果

組織厚度測定結果顯示,三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熱皺縮溫度測定結果顯示,C組分別與A組和B組比較,熱皺縮溫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組織厚度及組織熱皺縮溫度結果比較(x±s,n=10)

與C組比較,*P

2.3機械力學測試

結果見圖3。A組(圖3A)與C組(圖3B)比較,最大載荷、最大應力、彈性模量、最大應變略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圖3 機械力學測試結果

(A.新鮮未脫牛心包組織,其最大載荷為49.45 N;

B.京尼平交聯脫細胞牛心包組織,其最大載荷為58.34 N)

3討論

心肌組織工程支架材料是心肌組織工程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目前應用于構建組織工程心肌支架的材料種類很多,主要分為天然生物支架材料和合成生物可降解材料。天然生物材料為滿足用作心臟補片支架材料的需要,首先必須完全脫去細胞等抗原成分,以降低材料的免疫原性。同時,選用的制備方法應盡量減少對原有結構的破壞,結構的保留有助于組織的修復和強度的保持[4-6]。

天然生物支架材料因具有抗原性低、利于細胞黏附生長、材料孔隙及孔徑優于合成材料等優點,越來越受到科研人員的重視,但存在來源有限、生物學力度較難控制等缺點。人工合成材料種類較多,質量均一性相對較好,數量不受限制,力學強度好,但存在材料孔隙及孔徑制作困難、降解產物易堆積、材料質地較硬、彈性較差等缺點。支架材料的最佳孔徑和厚度是兩者選用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在沒有血管結構和供血系統的構建組織中,細胞所需要的營養成分是通過滲透和擴散獲得的。如果支架材料的各孔隙通透性差,厚度過大,種植在支架內部的細胞就會因無法攝取充足營養及排出代謝廢物而壞死。同時細胞與材料的黏附能力、相容性及材料的力學性能也是組織構建的關鍵問題。

牛心包膜是一種天然衍生的支架材料,主要成分是Ⅰ型膠原,含量達95.00%,柔韌性好,抗原性小,生物相容性好,來源廣泛,易于取材,由膠原纖維、間皮細胞和細胞外基質組成。其免疫原性主要取決于所含細胞的包膜表面抗原和細胞所分泌的某些特異物質,如可溶性蛋白、黏多糖等細胞外基質。因此,新鮮牛心包膜經脫細胞處理后可除去其內的細胞等抗原成分,從而大大降低了牛心包膜的免疫原性。

本實驗采用的去污劑-酶四步脫細胞方法[7-8],以低滲、高滲透液使組織中的細胞破裂;去污劑Triton X-100破壞細胞膜磷脂和脂蛋白;蛋白酶抑制劑抑肽酶和EDTA(能與金屬離子螯合,使蛋白酶失活)抑制蛋白酶的活性,保護基質中的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不被水解;DNAaseⅠ和RNAase A水解細胞核中的DNA和RNA,用清洗液清洗掉細胞成分、膜磷脂、脂蛋白及細胞抗原。本實驗結果表明,處理后細胞數量極少,證明本方法脫細胞效果良好;膠原纖維和彈力纖維保存完整,僅排列較疏松,與細胞脫除有關;組織厚度略增加,與組織內水分增加有關 。

機械力學測試結果顯示,脫細胞后牛心包斷裂伸長率增大,表明脫細胞后牛心包的組織疏松,變形能力增強;而抗拉負荷減小,說明脫細胞處理對牛心包的力學強度有影響。為了提高天然生物材料的強度,人們常常通過交聯反應而達到增加強度的目的[9]。傳統的交聯方法大都使用化學合成類交聯劑,而這類交聯劑本身具有相對較高的細胞毒性,導致所得的生物材料在植入受體以后會影響正常組織的生長。本實驗用天然生物交聯劑京尼平對脫細胞牛心包進行交聯,經過京尼平交聯的脫細胞牛心包最大載荷增加明顯。

京尼平是從梔子果實中提取的天然交聯劑,它是一種環烯醚萜類化合物, 具有羥基、羧基等多個活性官能團。京尼平克服了常見交聯劑在處理生物組織方面的缺點,無細胞毒性,而且由其交聯的生物組織在移植后不易鈣化[10-11]。其可能的交聯機制如下:首先自發與氨基酸殘基的自由氨基反應生成一個環烯醚萜的氮化物,隨后經過脫水作用形成一個芳香族的單體,之后這一芳香族單體可能由于自由基反應的二聚作用而形成環狀的分子間和分子內交聯。京尼平交聯的最佳條件是:以0.625% 為固定濃度,在中性條件下于室溫固定交聯3 d[12]。

綜上所述,采用去污劑-酶消化法處理后細胞數量極少,證明本方法脫細胞效果良好;但抗拉負荷減小,經過新型生物交聯劑京尼平交聯的脫細胞牛心包最大載荷增加顯著,可以彌補脫細胞牛心包力學性能的減少,為構建組織工程心臟補片提供較理想的生物材料。

[參考文獻]

[1]邢萬紅,徐志偉.心肌組織工程研究新進展[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06,27(4):207-209.

[2]Moore MA, Phillips RE. Biocompatibility and immunologic properties of pericardial tissue stabilized by dye-mediated photooxidation [J]. J Heart Valve Dis,1997,6(3):307-315.

[3]Ratner BD, Hoffman AS, Schoen FJ, et al. Biomaterial science [M].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1996:84-94.

[4]Oei FB, Stegmann AP, Vander Ham F, et al. The presence of immune stimulatory cells in fresh and cryopreserved donor aortic and pulmonary valve allografts [J]. J Heart Valve Dis,2002,11(3):315-324.

[5]Simon P, Kasimir MT, Seebacher G, et al. Early failure of the tissue engineered porcine heart valve synergraft in pediatric patients [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3,23(6):1002-1006.

[6]郭鐵芳.脫細胞基質與血管內皮細胞體外相容性的研究[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3,17:165-168.

[7]Courtman DW, Pereira CA, Kashef V, et al. Development of a pericardial acellular matrix biomaterial: biochemical and mechanical effects of cell extraction [J].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 Research,1994,28(6):655-666.

[8]周建業,胡盛壽,任兵,等.牛心包脫細胞基質的研制[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01,23(2):193-195.

[9]陳強,呂偉嬌,張文清.醛交聯劑對殼聚糖復合膜性能的影響[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1(3):398-402.

[10]Nickerson MT, Farnworth R, Wagar E, et al. Some physical and micro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genipin-crosslinked gelatin-maltodextrin hydrogel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2006,38(1):40-44.

[11]Jin KH, Hwa LK, Joo JH, et al. Anti-inflammatory evaluation of gardenia extract, geniposide and genipin [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06,103(3):496-500.

篇3

關鍵詞: 除霧裝置; 斜板立置; 組合; 應用

中圖分類號: X 513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8857(2016)03-0150-03

Abstract: A combinational demister was designed and applied in the outlet flue gas duct of desulfurization tower or wet flue gas duct.The structure and principles of the demister were described.The demister could be installed based on the original duct structure,remove the droplets in the flue gas withou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flow resistance and mitigate the related impact.The demister was composed of several vertically arranged sloping plates with the advantage of small resistance,selfcleaning,good applicability and simple structure.The demister was light,durable,and easy to maintain.The main forced elements were made of stainless steel for longer service life.The demister has been put into operation in two power plants,and good results were obtained.

Keywords: demister; vertically arranged sloping plates; combination; application

目前,國內外大型燃煤機組的煙氣脫硫裝置90%以上采用石灰石石膏濕法脫硫工藝.由于受到各種因素制約,采用該工藝時脫硫塔中所設的除霧器很難達到最理想的除霧效果,脫硫后從塔內排出的凈煙氣會夾帶一定量的液滴,液滴中攜帶飛灰、石灰石和石膏等固體顆粒物,若不進行脫除,將造成以下不利影響:① 當脫硫系統中設置煙氣煙氣換熱器(GGH)設備時,液滴中的固體顆粒物會沉積粘附在GGH的流通壁面,很難吹掃干凈,不僅會增加脫硫煙氣系統的運行阻力,甚至會引起GGH設備堵塞,造成整套系統停運[1-2];② 當脫硫系統中不設GGH設備時,液滴會被煙氣攜帶排出煙囪,因煙氣溫度只有50℃左右,煙氣不能有效抬升和擴散,液滴將集中飄落在廠區附近,對電廠和周邊地區的環境造成污染[3-5].

針對設于煙道中的凈煙氣除霧裝置,國內外已有相關研究,也有相關產品應用,如RPT公司的水平煙道除霧器等,但均存在阻力大、設備尺寸大且投資大等不足.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文利用脫硫塔出口煙道的原有結構,設計開發一種脫硫塔出口煙道斜板立置式除霧裝置,在不明顯改變原系統運行阻力的同時,可以進一步脫除煙氣中夾帶的液滴,有效減輕相關影響.

1 裝置結構

脫硫塔出口煙道斜板立置式除霧裝置主要由貼壁框架、除霧斜擋板、加強連板、集液排放槽和煙道內壁間的連接緊固件等構成.該裝置適合安裝在吸收塔出口后的水平煙道中,是貫穿煙道橫截面且布置在煙道底部的一種斜板式格柵裝置,裝配形式如圖1所示.

由于煙氣中氣、液兩相的密度存在差異,因此具有不同的流動特點.在高速流動的煙氣中,液滴在水平煙道中的運動呈向下的拋物線型,經過一段水平距離后,液滴在煙氣中呈上疏下密分布,并主要集中在煙道底部.利用這一特性,可將除霧裝置設置在煙道底部,這樣只需利用煙道下部較小的截面積,便可以獲得較大的液滴脫除效果.

該裝置通過焊接在煙道內壁上的螺柱進行安裝定位,其除霧斜擋板可分為若干級.由于煙道中濕度較大,該裝置的主要受力元件均采用不銹鋼材質.

除霧裝置中的貼壁框架是由槽鋼和邊板等焊接而成的兩個三角形支撐框架,分別布置在水平煙道的兩側壁上.貼壁框架通過焊接螺柱等連接緊固件安裝固定在煙道的側壁上.

為達到更好的除霧效果,可以按從上至下順序排列幾組該煙道除霧裝置,進行多次除霧,提高除霧效率.組合煙道除霧裝置裝配形式如圖2所示.

2 裝置特點

2.1 運行阻力小,除霧效果好

該除霧裝置布置在煙道底部,只占煙道截面的小部分面積,運行阻力較小.各級除霧斜擋板順著煙氣流向逐級布置,可改善煙氣中氣相部分的流通狀況,有利于進一步降低裝置的運行阻力.

各級斜擋板安裝時逐級抬高,上一級斜擋板與下一級斜擋板在垂直方向需有部分重疊,以確保斜擋板間的協同除霧效果,防止已收集到的液滴逃逸;最后一級斜擋板需伸入煙道底部的集液排放槽中,以確保收集到的液滴流入集液排放槽.

2.2 可實現自清潔,運行和維護成本低

各級除霧斜擋板按一定傾斜角度相互疊加安裝,使煙氣中的液滴撞擊斜擋板后,在后續煙氣的高速沖擊和頂壓下,逐級向下一級斜擋板滑落,最后流入集液排放槽中.在液滴脫除過程中,煙氣和霧滴自動完成了對擋板表面的沖刷和清洗,無需專門配置沖洗或清潔設施,有效降低了整套裝置的運行和維護成本.

2.3 易于維護,適用性較好

該裝置主體與煙道內壁間采用螺紋緊固件連接結構,可有效減少在煙道內安裝時的焊接工作,

提高現場施工的消防安全可靠性,有利于后續對裝置進行更新和維護.該裝置與煙道內壁的防腐襯層間采用橡膠墊片軟連接方式,可有效保證防腐襯層在運行期間不受損壞,進一步提升裝置的適用性.

2.4 結構簡單,制作方便

該除霧裝置布置在吸收塔出口水平煙道的一段區域內,可充分利用原有煙道的內部結構,因此結構簡單;其主要材料均為目前較通用的國內標準材料,采購方便,有利于降低裝置的制作成本.

2.5 結構輕巧堅固

當除霧斜擋板的板厚較小時,相鄰斜擋板之間需焊接加強連板,使各級斜擋板連接成為一個具有足夠剛度的整體,輕巧且堅固.

3 裝置應用效果

該裝置在合肥電廠1號機組(1×600 MW)和鳳臺電廠3號機組(1×660 MW)上進行了應用.西安熱工研究院對鳳臺電廠3號機組除霧器后的煙氣中霧滴質量濃度進行了測試(脫硫吸收塔出口SO2的質量濃度為49.3 mg?Nm-3,O2體積分數為4.15%),得到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中可見,煙氣中霧滴質量濃度為14.9 mg?Nm-3(標態,干基,6%O2),低于設計保證值50 mg?Nm-3(標態,干基,6%O2).結果證明,該煙道除霧裝置對脫除煙氣中的霧滴有較好的效果.

4 結 論

該煙道除霧裝置結構簡單,安裝便利,結構輕巧堅固,易于維護;運行阻力小,并可實現自清潔;可單級或多級布置.

在電廠的應用實踐證明,該煙道除霧裝置對脫除煙氣中的霧滴有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趙紅文.脫硫系統煙氣換熱器堵塞原因分析及對策[J].華電技術,2010,32(5):71-73.

[2] 倪迎春.電廠GGH積灰結垢的原因分析與處理措施[J].電力科學與工程,2010,26(8):61-64.

[3] 李春雨.火電廠濕法煙氣脫硫中“石膏雨”問題分析[J].能源工程,2012(1):43-47.

篇4

3《詩經》被稱為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歌很多的藝術手法也來源于《詩經》,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賦比興”,今天我們一起來通過古詩名篇《氓》的閱讀,來深入了解一下“比興”這種手法,以及它在《詩經》中的運用。

二、引發疑問,何為比興

4比興是我國古典詩歌中的一種傳統修辭手法。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5簡而言之,比就是比喻,比喻是詩經首創的一種修辭手法;興也叫起興,就是由彼物起,使此物興,引出自己所想吟詠的事物。而是各種比喻和起興手法往往是聯合在一起運用的,后人合稱為“起興”。6我們來以《氓》為例,了解比興這種手法。

7《氓》第三章以傳統的比興的開頭,寫"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先以蔥蘢的茂盛的桑樹寫照自己的青春,繼而又以誘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愛情,把戀愛中的少女比作貪食而快樂的小鳥,諄諄告誡之:不能沉溺于愛情,否則,結局悲慘,悔之晚矣。

8第四章緊承上節,開頭就是"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樹木的枯萎凋零比擬流年帶走了的青春,曾經光彩照人的少女在歲月中蹉跎了美麗的容顏,再加上婚后長期過著貧困的生活,被棄的命運此時自然降臨到了她的頭上。9三、四章用起興的詩句,以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借此抒發女主人公對丈夫喜新厭舊行為的怨憤。有人認為,用桑葉嫩綠而至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

10最后一章中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無邊無涯。"隰"是隨處可見的低濕之地,"淇"則是女主人公與氓婚前幽會和結婚時及被棄后所必經的河流,用來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見深意。這樣既激發讀者的聯想,又增強意蘊,產生了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不僅繼承了《詩經》的比興傳統,而且又進一步發展了它的是"依詩取興,引類比喻"的《離騷》。

三、拓展延伸,比興分類

121.觸景生情式比興。《詩經》中的比興大多是即景生情下真實景物的描寫,比興大多只是一個片段,是一種非常簡單的聯想和比喻。如《關雎》《蒹葭》等。

132. 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式比興。這種比興的事物往往被賦予了作者的意志情感,在文中比興經常是一系列的事物一個接一個的表現其整體思想內容。如《離騷》中的一系列的香草美人:“芙蓉”“蕙纕”“芷若”等等。

14這些比興手法也開辟了后世詩歌觸景生情,寄情于景,托物言志,比喻,象征等手法。

四.深入學習,比興作用

16 那么具體來說比興手法有什么作用呢?我們來通過下面的詩歌來了解一下:

1.增添詩歌的形象感和韻味。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如這首《詩經》以愛情為題材的名篇,它無非要表達我愛你,我很愛你的主題,那愛是抽象的,具體多愛呢?作者運用了五種自然現象,來表現自己對情人真摯的愛。愛會一直延續到高山山磨平了棱角,江水干涸,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天地合而為一,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出現的,因此把這種深摯的愛表現的淋漓精致。

比興常常將比興的對象作為感情的載體,讓情感有了更真實具體的內容,使讀者對于其有了更直觀的感受。托物言志,是抽象的主觀感情與具體的客觀事物的交融。

172.擴大詩歌的意境和增強詩歌的情感表現力。

篇5

摘要: 盛唐時期,物質生產高度發達,社會生活富庶安寧,詩歌高度繁榮發展。在這一社會背景下,詠物詩在創作上呈現出新變的藝術特征。詩人們在繼承托物言志傳統的同時,又發展了這種理論,使詠物詩在創作上呈現出向“即物達情”轉變的新特點。

中圖分類號: I207.2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4474(2012)03-0072-05

文學史上所說的盛唐時期,主要是指唐玄宗開元初(712)至唐代宗大歷五年(770)這大約六十年左右的時間。在這一段時間里,伴隨著物質生產高度發達,社會生活富庶安寧,詩歌開始呈現出繁盛發展的局面。雖說在盛唐詩人們所鐘愛的詩歌類型中,詠物詩并沒有成為他們的寵兒,但與前代詠物詩創作相比,盛唐詠物詩在創作上呈現出新變特征,并對后世詠物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張戒在《歲寒堂詩話》中曾以魏晉為界,對詩歌的發展狀況加以論述:

建安陶阮以前詩,專以言志;潘陸以后詩,專以詠物。兼而有之者,李杜也。言志乃詩人之本意,詠物特詩人之余事。古詩蘇李曹陶阮本不期于詠物,而詠物之工,卓然天成,不可復及。其情真,其味長,其氣勝,視三百篇幾于無愧,凡以得詩人之本意也。潘陸以后,專意詠物,雕鐫刻鏤之工日增,而詩人之本旨掃地盡矣。〔1〕

盡管這段評論主要是立足于山水景物描寫的藝術手法,并不是針對詠物詩的專論,但如果從詠物詩的發展歷史來看,其中所闡釋的詠物詩藝術手法的演變過程還是比較符合詠物詩的發展實際的。詠物詩從屈原的《橘頌》起,發展到魏晉時期,主要是以托物言志為創作內涵,通過詠物來寄寓理想。而在魏晉以后,尤其是到了南朝齊、梁、陳時期,詠物詩開始專注于對物象外部形態的刻畫,即所謂的“雕鐫刻鏤之工日增”,詩歌的思想性被弱化,而藝術性得到了發展,這種發展傾向一直延續到初唐詩壇。直到“初唐四杰”和陳子昂的出現,詠物詩托物言志的傳統才得以繼承發展。詠物詩發展到了盛唐時期,詩人們在繼承托物言志的傳統時,又發展了這種理論,使詠物詩在創作上呈現出新的特點:即由傳統的“托物言志”轉向“即物達情”。

一、“即物”——盛唐詠物詩物象描寫的新特點

傳統的“托物言志”的詠物詩因為強調詩歌創作的人格內涵,所以詩人在處理物我的關系上,很自然地將物象視為托志比附的對象,或者是情感抒發的媒介,物象本身的形狀、色彩、線條、音響等外在特征則不是詩人關注的中心,因此在詩歌中少有細膩生動的物性描繪。如“冰霜正慘悽,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①(劉楨《贈從弟》其二);“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條”(袁山松《菊》);“竹生空野外,梢云聳百尋”(劉孝標《竹》);“樹動懸冰落,枝高出手寒”(庾信《梅花》)。這些詩歌沒有圍繞所詠對象外在特征進行細部描繪,而是遺貌取神,凸顯物象背后的人格精神。盛唐詠物詩新變特征試論到了南朝的齊梁時期,詠物詩在物象描寫上雖然比較細致,但詩人多是以玩賞的角度來寫物,有些詠物詩寄托的思想比較卑弱,稱不上托物言志之作。例如沈約的《詠雪應令詩》:

思鳥聚寒蘆,蒼云軫暮色。夜雪合且離,曉風驚復息,嬋娟入綺窗,徘徊鶩情極。弱掛不勝枝,輕飛屢低翼。玉山聊可望,瑤池豈難即。

詩歌從飛鳥棲蘆、雪天云灰寫起,以時間為線索,分別寫出夜晚與次日早晨兩個不同時段的景色,對風吹雪動、飛雪入窗、枝頭雪落等細部景象描寫得極為細膩逼真。然而這樣的刻畫最終只不過是融入一種玉山瑤池景象的幻想罷了,盡管其中也表達出詩人的喜悅心情,卻絲毫沒有涉及詩人的情趣志向,更談不上有更深的寄托與象征意味了。

唐初詩人也和此前的詠物詩人一樣,重在對歌詠對象的理性概括和帶有倫理性的譬喻,詩歌所描繪的物象普遍缺乏鮮明生動的個性特征。例如李義府的《詠烏》:

日里飏朝彩,琴中聞夜啼。上林如許樹,不借一枝棲。②

此詩作于貞觀八年(635),是李義府現存最早的一首詩,也可以說是李義府躋身宮廷的一塊“敲門磚”。對于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唐詩紀事》卷四記載道:“義府初遇,以李大亮、劉洎之薦,太宗召令詠烏,義府曰:‘日里飏朝彩,琴中聞夜啼。上林如許樹,不借一枝棲。’帝曰:‘與卿全樹,何止一枝’”〔2〕。詩中通過微妙婉轉的語言,將自己急于仕進,渴望得到帝王提攜的想法含蓄地表現了出來。又如許敬宗的《奉和詠雨應詔》:

舞商初赴節,湘燕遠迎秋。飄絲交殿網,亂滴起池漚。激溜分龍闕,斜飛灑鳳樓。崇朝方浹宇,宸盼俯凝旒。

詩歌從各個角度來描寫秋雨,寫它如絲如網,寫它濺落在地上泛起的水泡及從屋檐落下的場面。整首詩雖說語言很講究,但詩歌內容蒼白,缺少寓意與情思。葉嘉瑩在《幾首詠花的詩和一些有關詩歌的話》一文中曾指出這類托物言志詩歌的兩大缺陷:“其一是載道的觀念拘限了它的內容,其二是分明的思考拘限了它的意境。”〔3〕這種弊病自屈原的《橘頌》開始一直延續到初唐同類詠物詩創作。

到了盛唐時期,這種創作傾向發生了改變。詩人們不僅力圖在詩中做到有所寄托,同時也一改這類詠物詩創作忽略物象外在特征的偏見,注意吸收南朝詠物詩準確抓住物象形態方面特征、對物象進行細致精切刻畫的特長,使歌詠之物形象地再現在詩歌里。我們稱這種描寫物象的方式為“即物”,以此區別于傳統的“托物”。錢鐘書在《談藝錄》中說:

若夫理趣,則理寓物中,物包理內,物秉理成,理因物顯。賦物以明理,非取譬于近,乃舉例以概也。或則目擊道存,惟我有心,物如能印,內外胥融,心物兩契;舉物即寫心,非罕譬而喻,乃妙合而凝也。吾心不競,故隨云水以流遲;而云水流遲,亦得吾心之不競。此所謂凝合也。鳥語花香即秉天地浩然之氣;而天地浩然之氣,亦流露于花香鳥語之中。此所謂例概。〔4〕

從這段話可知:當詩人有所感時,可以借助外物表現于詩中,但不一定非要以物譬人,通過直接描寫物的形象特征也可以暗含詩人的情性。例如岑參的《范公叢竹歌》:

世人見竹不解愛,知君種竹府庭內。此君托根幸得所,種來幾時聞已大。盛暑翛翛叢色寒,閑宵摵摵葉聲干。能清案牘簾下見,宜對琴書窗外看。為君成陰將蔽日,迸筍穿階踏還出。守節偏凌御史霜,虛心愿比郎官筆。君莫愛南山松樹枝,竹色四時也不移。寒天草木黃落盡,猶自青青君始知。

該詩的序文部分介紹了寫作的背景:“職方郎中兼侍御史范公乃于陜西使院內種竹,新制叢竹詩以見示,美范公之清致雅操,遂為歌以和之。”在詩中,詩人對竹的描寫頗費筆墨,以細致的手法描寫了竹的居處、外形,自然引出守節的特征,并將竹形和人品妙合為一,達到了溢美范公的目的。這種以近似賦的手法來寫竹的做法,在前代的詩歌中是很少見的。又如李頎的《愛敬寺古藤歌》:

古藤池水盤樹根,左攫右拏龍虎蹲。橫空直上相陵突,豐茸離纚若無骨。風雷霹靂連黑枝,人言其下藏妖魑。空庭落葉乍開合,十月苦寒常倒垂。憶昨花飛滿空殿,密葉吹香飯僧遍。南階雙桐一百尺,相與年年老霜霰。

詩歌從愛敬寺古藤的位置、形態、枝干、氣勢、落葉、開花、香氣等幾個方面寫起,將古藤的奇姿怪態生動地描寫出來,可謂淋漓盡致,窮形盡象。尤其是“風雷霹靂連黑枝,人言其下藏妖魑。空庭落葉乍開合,十月苦寒常倒垂”四句,“形容絕佳”〔5〕,在神秘的氛圍中,突出了古藤的盤突詭怪、不同尋常之處。不同于一般盛唐詩歌的清新明快,此詩的氣氛是陰郁而又壓抑的,表現了詩人在進士及第后仕途失意的怨憤之氣。

盛唐的詠物詩能較好地處理寄情與詠物的關系,如果說盛唐七言古詩的篇體容量為詩人細致描寫物象提供了外部條件的話,那么在那些體制比較短小的近體詩上,詩人則是通過突出物象典型特征來達到“即物”的吟詠目的。如丘為的《左掖梨花》:

冷艷全欺雪,余香乍入衣。春風且莫定,吹向玉階飛。

詩人在短小的詩歌形式中,通過突出梨花冷艷、雪白、清香、柔美的特點,點染出梨花之美,富有神韻。又如張謂的《早梅》: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林樹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春雪未銷。

全詩主要抓住了寒梅似春雪的形象特征,突出梅的“早”發,并以錯覺的方式表現出初見早梅的欣喜之情。賀之章的《詠柳》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則是以“碧玉”、“綠絲絳”來描繪春天柳樹生機盎然的美姿美態。

另外,盛唐詠物詩還通過物與人、物與物之間的相互襯托來描繪物象。如儲光羲的《薔薇》:

裊裊長數尋,青青不作林。一莖獨秀當庭心,數枝分作滿庭陰。春日遲遲欲將半,庭影離離正堪玩。枝上鶯嬌不畏人,葉底蛾飛自相亂。秦家女兒愛芳菲,畫眉相伴采葳蕤。高處紅須欲就手,低邊綠刺已牽衣。蒲萄架上朝光滿,楊柳園中暝鳥飛。連袂踏歌從此去,風吹香氣逐人歸。

詩歌以薔薇為描寫對象,但又與園中女子交相輝映,這種寫法在齊梁時期已經出現。如蕭繹的《看摘薔薇》:“橫枝斜綰袖,嫩葉下牽裾”,劉緩的《看美人摘薔薇花》:“鮮紅同映水,輕香共逐吹。繞架尋多處,窺叢見好枝”。只不過這些詩中的成分居多,薔薇成了展現女性嫵媚之態的陪襯物,詩歌的重點在詠人。

儲光羲的這首《薔薇》,雖然主要描寫的是薔薇的生長態勢,但還寫到了薔薇枝頭的黃鶯、在花叢中翩翩飛舞的蝶蛾,以及在園中游玩的“秦家女兒”。薔薇與鶯蛾、女子相互映襯,共同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生活圖景,也使得薔薇更顯現出勃勃生機。又如孟浩然的《園橘》:

明發覽群物,萬木何陰森。凝霜漸漸水,庭橘似懸金。女伴爭攀摘,抽窺礙葉深。并生憐共蒂,相示感同心。

詩人將靜態的橘放在“女拌爭攀摘”的這一動態情境中,橘的金色、密葉、香氣等外在美特征都得以形象地展現出來。

黃子云在《野鴻詩的》中說:“命題何者為最難?……一曰詠物。不達物之理,即狀物之情。”〔6〕這段評論較為準確地概括出詠物詩詠物與抒情之間的緊密關系。在盛唐這些“即物”的詠物詩中,詩人一改傳統詠物詩為了托物言志而犧牲自然物象的本身審美價值的做法,對物象的形態、線條、色彩以及周圍景物等都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可以說是深達“物之理”,“狀物之情”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達情”——盛唐詠物詩抒情內涵的新拓展

從先秦到初唐,詠物詩基本上是沿著屈原《橘頌》所開創的以感物吟志、贊美詠嘆為主要內容的道路發展下來的,詠物詩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士人言志抒懷的一種手段。但是,從反映生活的廣闊度來看,詠物詩與整個社會現實有著很大的距離感。

到了盛唐時期,國力的強盛、政治的開明、統治者的開放心態,都為文人躋身政治舞臺、實現人生價值提供了一定的條件。詩人們在詠物詩中給我們展示了在雄渾盛大的盛唐氣象下豐富而真實的情感世界,詩中洋溢著昂揚奮發的豪邁情感,如杜甫筆下的馬“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房兵曹胡馬》),這也無疑是詩人積極向上心態的外化。又如高適的《詠馬鞭》在描述了馬鞭之后,以“把向空中捎一聲,良馬有心日馳千”兩句刻畫出良馬受到鞭策后輕快地奮蹄奔跑、意欲日行千里的激昂向上的形象特征,這其實也體現了詩人建功立業的精神追求。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文士的境遇并未因其身處太平盛世而發生根本改變。他們一方面滿懷希望地為仕途奔走,另一方面卻又不得不面對仕途蹭蹬帶來的困頓、潦倒。在這種境遇中,懷才不遇的苦悶和憤懣不平之氣油然而生,只不過這種情調在盛世的背景下顯得沒有像其他時代那樣悲涼陰郁罷了。如:

白山南,赤山北。其間有花人不識,綠莖碧葉好顏色。葉六瓣,花九房。夜掩朝開多異香,何不生彼中國兮生西方。移根在庭,媚我公堂。恥與眾草之為伍,何亭亭而獨芳。何不為人之所賞兮,深山窮谷委嚴霜。吾竊悲陽關道路長,曾不得獻于君王。(岑參《優缽羅花歌》)

古木臥平沙,摧殘歲月賒。有根橫水石,無葉拂煙霞。春至苔為葉,冬來雪作花。不逢星漢使,誰辨是靈槎。(王泠然《古木臥平沙》)

可嘆東籬菊,莖疏葉且微。雖言異蘭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輝。當榮君不辨,飄落欲何依。(李白《感遇》其二)

岑參在《優缽羅花歌》的序文中敘說自己以前對優缽羅花只聞其名,未見其形,后來他赴安西任封常清幕僚北庭度支副使,有洨河小吏獻上此花,才得一睹芳容,“其狀異于眾草,勢巃嵸如冠弁。嶷然上聳,生不傍引,攢花中折,駢葉外包,異香騰風,秀色媚景”。于是詩人感慨道:“爾不生于中土,僻在遐裔,使牡丹價重,芙蓉譽高。惜哉!夫天地無私,陰陽無偏,各遂其生。自物厥性,豈以偏地而不生乎!豈以無人而不芳乎!適此花不遭小吏,終委諸山谷,亦何異懷才之士,未會明主,擯于林藪邪!因感而為歌。”很明顯,詩人并非就事寫事,而是借花抒情,對懷才不遇之士的同情與無奈溢于言表。王泠然的這首詩與駱賓王的《浮槎》有異曲同工之處。李白借菊抒懷,慨嘆自己的抱負不能施展,生活如一樣在蕭瑟秋風中凋零。

雖然許多盛唐詩人的個人境遇都不盡如人意,但他們并未因此疏遠社會,反而體現出強烈的參與意識和拯時濟世的情懷,并開始自覺地將社會政治現實納入詠物詩的表現范圍,通過詩歌對帝王、權貴的失當之舉給予抨擊、諷刺。如:

上蘭門外草萋萋,未央宮中花里棲。亦有相隨過御苑,不知若個向金堤。入春解作千般語,拂曙能先百鳥啼。萬戶千門應覺曉,建章何必聽鳴雞。(王維《聽百舌鳥》)

新宮驪山陰,龍袞時出豫。朝陽照羽儀,清吹肅逵路。群鴉隨天車,夜滿新豐樹。所思在腐馀,不復憂霜露。河低宮閣深,燈影鼓鐘曙。繽紛集寒枝,矯翼時相顧。冢宰收琳瑯,侍臣盡鴛鷺。高舉摩太清,永絕矰繳懼。茲禽亦翱翔,不以微小故。(儲光羲《群鴉詠》)

南朝詩人已經吟詠百舌鳥,如劉孝綽、沈約都有詩、賦流傳,但詩歌內容多是借百舌鳥千鳴百囀的情態來反襯思鄉或位高難安的悲情。王維《聽百舌鳥》則將物象描繪與政治諷諫融為一體,詩中前六句描寫百舌鳥居處深宮,因其善鳴而深受皇帝賞識,能夠在宮殿花叢中棲息,在御苑金堤間啼叫。最后兩句詩“萬戶千門應覺曉,建章何必聽鳴雞”感嘆真正有德司晨的雄雞(賢士)在當時不被當權者所重視,善于花言巧語的百舌鳥(小人)則可竊居高位,受到重用。詩中無一字涉及政治情境,但詩人通過對百舌鳥與鳴雞的不同遭際的敘述,已經把自己的憤懣之情表露無遺。儲光羲的《群鴉詠》則以“群鴉”喻“群小”,委婉諷刺了那些追隨“天車”、貪圖祿位的小人。

另外,盛唐詠物詩也繼承了傳統詠物詩以物來象征詩人個性品格的特點,所以在題材上與前代相比變化不大,主要是借助那些具有倫理道德色彩的物象,如松這一儒家“觀物比德”常見的物象來抒寫個人情懷。盛唐詩歌中也有許多以松為吟詠對象的詩歌,如王維的《新秦郡松樹歌》:

青青山上松,數里不見今更逢。不見君,心相憶,此心向君君應識。為君顏色高且閑,亭亭迥出浮云間。

此詩對松樹的描述較為客觀簡略,其重點是主觀抒情,即將松人格化,稱松為“君”,同時通過與松樹“心相憶”、“心向君”的描寫來表現詩人對傲岸不屈人格精神的向往。又如李白的《南軒松》:

南軒有孤松,柯葉自綿冪。清風無閑時,蕭灑終日夕。陰生古苔綠,色染秋煙碧。何當凌云霄?直具數千尺。

這首詩的自喻色彩很濃,尤其是詩歌最后兩句“何當凌云霄?直具數千尺”,以一個反問句式,不僅表達出詩人“凌云霄”的高潔志向,也展現出其孤直的性格特點,抒情性極強。

反觀盛唐以前的同類詩歌,雖然也以物喻人,如“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劉楨《贈從弟》其二)、“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條”(袁山松《菊》),但詩人都是以一種冷靜、平淡的心態站在物象旁邊抒懷,因此始終給人一種隔著一層的感覺。通過上面兩首詠松詩,我們可以看出在這些詠物寓懷詩中,盛唐詩人的個性化特征要鮮明得多。

上面我們為了凸顯盛唐詠物詩獨具魅力之處,主要從“即物”與“抒情”兩個角度分別進行了分析,其實作為完美藝術整體的盛唐詠物詩,“即物”與“抒情”是緊密融合在一起的。盛唐詩人在對物象細致的描繪中首先達物之理,繼而達物之情,“即物”是抒情的前提,而“達情”是“即物”的最終落腳點。盛唐時期的“即物達情”類詠物詩在繼承與發展傳統托物言志詠物詩的基礎上,以其細膩的物象描寫、豐富的情感抒發展現了詠物詩發展的新方向,這是詠物詩史上的一次重要革新,其意義不言而喻。

注釋:

①本文所引唐前詩歌均出自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華書局1983年第1版。

②本文所引唐詩均出自(清)彭定求等輯校《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第1版。

參考文獻:

〔1〕張 戒.歲寒堂詩話〔C〕∥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450.

〔2〕計有功.唐詩紀事〔M〕.北京:中華書局,1965:52.

〔3〕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4:295.

〔4〕錢鐘書.談藝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4:232.

篇6

近幾年來古代詩歌鑒賞在考試中由客觀性試題向主觀性試題的轉變,考生中出現了輕讀詩、重做題的傾向,擺不正讀詩與做題的關系。其實,一首詩就是一個整體,只有在理解全詩的基礎上去做題,才準確可靠。下面我就怎樣鑒賞古代詩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抓背景,譯全詩

這一點在考試中往往被考生忽略,覺得無關緊要。其實在詩歌鑒賞題附有出處和作者介紹的情況下,我們一定要先閱讀這一部分的內容,這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有關背景,以便更準確地把握全詩所表達的思想。另外,原詩后的注解也十分重要,它可以幫助考生掃除語言障礙,清除難點,有利于更準確地理解全詩內容,并在此基礎上譯出詩歌大意,做到對全詩有個初步了解。這是詩歌鑒賞必須邁出的關鍵的一步。

二、理解詞義

詩的鑒賞還得從透徹地了解詞句入手。面對一首新詩,首先碰到的困難是詞義的理解。詞義弄不懂,當然談不上欣賞。教學中,應發動學生,調集以前所學的古漢語知識、修辭手法以及特殊意象的內涵,去感知詩歌內容,破解閱讀中有難度的地方。只有克服了語言障礙,才能“登堂入室”,進而領略詩的意境;如若對語義不甚了了,那就好比入寶山而空回。因此,教學過程中應力圖降低難度,化深奧為淺顯,給學生創設一個臺階。

1.借助詞語的已知義

杜甫的《月夜》詩,頷聯“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未解”二字可能成為閱讀障礙。引導學生回憶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由此推斷“未解”是“天真無知”之意。教《孔雀東南飛》時,出現了“可憐”一詞,讓學生回憶初中所學詩句“可憐九月初三夜”“可憐身上衣正單”,通過比較判定。

2.利用修辭推測

修辭方法總是為了更好地說明主題,強化情感表達,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有比喻、比擬、夸張、對比、襯托等,這里主要說說借代。

3、品析詩歌的表現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

描法主要有:(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襯又有動靜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聲寂襯,如“日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樂景襯哀情等。(2)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如“曉看紅濕,花重錦官城”。(3)對比。(4)白描。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田野無閑田,農夫皆餓死”。

三、感受詩歌形象,體會思想情感

詩歌具有形象性,形象是詩歌中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要素。詩歌形象是指詩人借以表達思想情感的具體可感的物象或畫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蟲、魚等物。對詩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詩歌鑒賞的要點。

“詩言志”,“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歌,無論是寫景還是敘事,無論是詠物還是懷古,都會寄寓著詩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古詩詞中所抒寫的思想感情非常寬廣,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幾方面:愛國、思鄉、懷親、戀友等。對詩歌內容情感的感悟是詩歌鑒賞的重點。

四、品味詩歌語言

詩歌富有鮮明的節奏,講究押韻與平仄,富有音樂美朗讀具有表情達意、喚起想像的功能,有增強語感、加深理解、鞏固記憶的作用。通過朗讀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靜止的詩行動起來,變成聽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畫面,很容易把人帶入一個詩化的境界,所以我們在進行詩歌教學的時候要結合一定的篇目進行朗誦訓練,使學生通過朗誦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了解詩人的創作意圖,理解作品大意,把握作品主題,以達到對作品的真正掌握。例如教學《春望》我們要通過朗誦去把作者在國家分裂、山河破碎時內心的那一種憂國憂民、傷心感懷之情表現出來,而在朗誦《望岳》時我們就要把作者那一種對泰山的贊美與自己的雄心壯志表現出來。詩是訴諸人的感情的,只有多讀,思想感情才能跟詩人接近,才能“入境”。

篇7

江西省豐城三中

古典詩詞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識寶庫.高考試卷離不開古典詩歌鑒賞題。如何鑒賞古詩詞、答好高考鑒賞題,這里從五個方面談點看法。

一、要熟悉重要作家、作品

重要作家、作品都列入了初高中階段掌握學習的范圍,像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元稹、杜牧、李商隱,宋代的陸游、蘇軾、王安石等人的作品都選入了高中的課本。對于這些名家名作,我們不但要熟悉,尤其要理解這些名作,掌握好寫作技巧。因為高考不是離開“教綱”去考學生。縱觀近年來高考的古詩詞鑒賞題和我們課本中學過的古詩詞有著密切的聯系。2003年全國高考卷選了王維的《過香積寺》,設題是:“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要做好這道題,關鍵是你平時對課本中王維的《山居秋瞑》理解了沒有?選題中的“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與課本中《山居秋瞑》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有相似之處。讀懂了課本,何怨解不了此題?再看2004年全國考卷的古詩詞鑒賞題,入選的是張籍的《秋思》。設題為“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的細節?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這道題的設題也沒有離開我們的課本。有關詩歌中的細節描寫,我們在課本中接觸不少,像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漫卷詩書喜欲狂”細節,趙師秀《約客》中的“閑敲棋子落燈花”細節,等等。就思鄉之情的作品,我們接觸就更多,像“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等等。

二、要了解詩詞的文體特點和文化常識

中國古典詩歌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由詩到詞,由詞到曲,有它自身的特點。像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分為古詩和樂府,近體詩又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有五律、七律和排律,絕句有五絕和七絕;詞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曲分為小令和套數;詩的對仗與押韻、律詩的四聯名稱、詞的標題與詞牌、曲的宮調與曲牌等知識都應了解。如2003年全國春季考卷,2003年北京考卷都考查了詩歌的體裁知識,兩卷分別考查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這一常識2003年上海高考卷就涉及到了律詩四聯中的“頸聯”知識。

中國古典詩歌博大精深,內涵十分豐富,了解一些文化常識,特別是詩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義尤其重要。因為詩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關鍵。如果我們了解了這些意象的蘊含之意,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柳絮”表送別離愁、“紅豆”比喻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雙鯉”“鴻雁”代書信、“采薇”指隱居生活、“折桂”比喻科舉及第、“擊楫”指報效國家、收復失地等等。2002年全國高考卷考查了“折柳”這一文化常識、2003年全國春季高考卷考查了“雁”這一文化常識,因此了解流派、風格、意象等文化常識很有必要。

三、要懂得按內容劃分詩歌種類

掌握詩歌題材,及時分辨“寫景抒情詩”、“詠物言志詩”、“邊塞征戰詩”、“懷古詠史詩”、“送贈思鄉詩”的類型,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鑒賞古典詩歌。

寫景抒情詩。古人作詩“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以自然為師,從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內心深處引發思想感情,寓情于景。2004年高考重慶卷的詩歌鑒賞題,選了梅堯臣的《東溪》,就是從這個方面來考查的。

詠物言志詩。詩人的志向和品質要表達出來,往往寄托在景(物)上,把景(物)作為詠吟的對象。當然,所詠之物要和所表達的志向品質或形似、或神似。因此,一般詩人所詠之物有比較固定的象征義和比喻義。2004年高考北京卷詩歌鑒賞題選了蘇軾的《紅梅》。作這道題就應掌握托物言志詩的特點。

邊塞征戰詩。古詩人有軍旅生活者也不乏其人。他們往往把征戰生活、征戰的感慨融入詩中,我們也就稱這些詩人為“邊塞詩人”。他們的詩歌也是高考題入選的范圍。2004年高考江蘇卷詩歌鑒賞題選了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這是一首邊塞詩,詩中的“馬”、“刀”與軍旅有關。“關”、“黑山”與邊塞有關。掌握了這些知識,做這道題也就不難了。

懷古詠史詩。許多古詩人生活奔波,仕途上或升或遷,多有憑吊,憑吊之時往往對古代的人或事,有緬懷,有感嘆。古赤壁、石頭城、故國等地,是無數風流人物叱咤風云之地,所以詩人往往把自己對歷史與現實的感觸,融入在他的詩歌之中。賞析這類詩歌,對歷史人物與事件、對詩人本身及所處時代都要有所了解。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詩歌鑒賞題選了杜癢的《赤壁》,鑒賞這首懷古詠史詩應該不成問題,因為“赤壁”這個題材是學生非常熟悉的。

送贈思鄉詩。詩人送別親朋好友不免要贈送詩歌,以表情意。詩人遠在他鄉,也難免有思鄉之情,這種情感也就用詩來表達,高考考這類題也是常見的。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就是賞析韋應物的《聞雁》和趙嘏的《寒塘》兩首思鄉詩。2004年高考浙江卷也考了李白的《菩薩蠻》思鄉詞。

四、要掌握一些鑒賞用語

近年來的高考,古詩歌鑒賞題由客觀題逐步轉向主觀題。2004年各地高考的古詩歌鑒賞題,除北京卷用了客觀題外,其他考卷都用主觀題。要答好主觀題,不掌握一些鑒賞用語,答案就難以做到簡明扼要,用語貼切,恰到好處。2003年全國春季高考詩歌鑒賞題有這樣一道填空題:這兩首詩從體裁上看都屬于

。這兩首詩都是抒發

。要答好這類題,首先要掌握詩歌體裁方面的術語,如:詩、詞、曲、律詩、絕句、七言律詩、五言律詩、七言絕句、五言絕句、小令、套數等;其次要掌握好表達詩歌思想內容及感情方面的術語,如:寫景抒情、詠物言志、懷古詠史、羈旅生活、愛國思鄉、傷春閨怨、孤獨傷感、惆悵寂寞、恬淡閑適、昂揚激憤、憂國憂民、迷戀思念等。

詩歌語言和表達技巧也是詞歌鑒賞的重要內容。詩歌語言鑒賞術語如:平淡、清新、絢麗、明快、含蓄、簡潔等。詩歌表達技巧方面的鑒賞術語如: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映襯、反襯、化用、含蓄、幽默、象征、聯想、以動襯靜、以樂寫哀、欲抑先揚、欲揚先抑、點明主旨、深化意境等等。如2003年高考上海卷詩歌鑒賞題有這樣一道填空題:本詩所詠的是望海樓,卻先寫鐵甕城矗立云間,鄰青天,作用是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用到“烘托”等術語。2003年北京卷的詩歌鑒賞題(指出趙嘏《江樓感舊》與崔護《題都城南莊》在寫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處)要用到“點明主旨、深化意境”等術語。

五、要掌握常見的鑒賞方法

詩的語言是經過詩人錘煉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盧延讓)。因此,鑒賞詩歌就得感知妙語,從關鍵詞入手。高考題也多從關鍵詞設題。有一類題叫你找出詩中的關鍵詞并加以分析。如2003年全國卷設題: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詩眼”分別是哪個字?為什么?2004年高考福建卷設題:請從三、四句(“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并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另有一類是叫你賞析關鍵詞,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設題:古典詩詞講究煉字,請簡要分析“空”(“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李白《菩薩蠻》)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2004年高考湖北卷設題:此詩第二聯“潮平兩岸失”(王灣《次北固山下》),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闊”,你覺得“失”與“闊”哪個字更好?為什么?從以上設題看來,平時讀詩應對詩人錘煉的詞語多多品味。

篇8

2、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3、描寫方法:正面描寫、側面描寫。虛寫、實寫;動態描寫、靜態描寫。(動靜結合、以靜襯動);景物(環境)描寫 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為抒情做鋪墊、奠定感情基調、情景相生、美景襯哀情。

4、修辭手法:夸張、比喻、比擬(擬人、擬物)、排比、對偶。

5、語言風格

(1)平實質樸

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哪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全篇4句20字,毫無難解之處。

(2)含蓄雋永

詩歌最富有靈氣,詩的靈氣在于雋永,在于“字短情長”,字里行間總是留著啟人聯想、開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隱的《雨夜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天各一方的夫妻間掛念問候,其時其境其情,歸家團聚作長夜之談的憧憬,統統顯于言外,隱于空白。

(3)清新雅致

如楊萬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頭”(《小池》)。用語新穎別致,不落俗套,給人一種清新美的愉悅。

(4)形象生動

詩歌的語言往往以其生動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蘇軾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懷古》),既是詩又是畫,有形有聲有色地展現了赤壁的壯麗景色,氣勢雄偉,境界開闊。

(5)絢麗飄逸

如“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的詩大都寫得色彩繽紛、景象綺麗、變幻莫測,這是絢麗飄逸之美。

篇9

一、務讀解

所有古詩詞閱讀鑒賞題的解答,都建立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之上。一首古詩(詞),第一步就是務必要讀懂,讀不懂,鑒賞根本無從談起,我所謂的“讀懂”,就是心里明了后,更關鍵的是還能用語言文字“解”(即表達)出來,這個過程我概括為“明詩意”、“知詩情”。

1.明詩意。

明詩意,就是對每一首古詩詞,明了每個字的字面含義,通過調整某些字的順序,填補一些省略、跳躍的空白點,能夠通暢地說出詩句的主要意思,或者說能夠用恰當甚至有文采的語句來描述這首詩的意境。當然對詩詞里面所用的典故也需有一定的了解。

2.知詩情。

在大體明了詩句意思的前提下,必須弄清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簡而言之就是喜怒哀樂,具體有貶謫的苦悶、送別的愁緒、客居的思歸、閑居的幽雅、見景的欣喜等等,不一而足。

怎樣來“明詩意”、“知詩情”,在平時的教學中,除了有意識地讓學生積累一些作家的風格,一些題材的特點之外,掌握一些規律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

如題目、作者、注釋、末句等,首先就是解詩的關鍵。古詩的題目往往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讀詩作的重要切入點。2004年江蘇卷唐人柳中庸的《征人怨》,要求學生結合詩句說明它為什么是一首邊塞詩。在古代詩歌中,一般提到“征人”,都與邊關作戰有關,而邊塞詩大多反映的是有關戰爭方面的現實,同時也反映征夫思婦的幽怨。此詩題目寫征人,且“怨”,這便是邊塞詩的一個重要依據。

高考命題選取的詩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創作風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蘇軾、辛棄疾的豪放,戴復古的愛國等。有的考題提供了注釋,有些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詩的思想內容;有些解釋相關詞句,那是在告訴你詩的用典或意境;有時介紹作者,那是在向你透露詩的寫作風格或時代背景。如2010年全國I卷,注釋介紹了作者劉孝綽“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起數伏”的經歷,與題干“這首詩有什么含意”緊密相聯(寫自己徒負才華,只能追隨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為人賞識、施展才能)、(答案中“仕途起起伏伏”與注釋“仕途數起數伏”意思完全相同)。

二、重積累

要準確解讀古代詩歌,離不開平時的積累。積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語言材料的積累。

把握有關詩、詞、曲的文體常識,明晰鑒賞對象的所屬類別。如是詠物詩還是詠史詩,是山水田園詩還是邊塞征戰詩,是羈旅行役詩還是贈友送別詩,是閑適隱逸詩還是談禪說理詩,等等。因為不同類別的詩詞在表情達意、節奏韻律、表現手法等方面各有不同,如寫景詩的借景抒情、寄情山水,詠物詩的借物抒懷、托物言志,詠史詩的吊古傷今、借古諷今、懷才不遇,邊塞詩的建功立業、奮勇報國、厭戰思鄉,羈旅詩的綿綿鄉愁、抑郁不得志,送別詩的依依不舍、苦苦思念與勸勉等等。

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慣用的意象,如“青衫司馬”、“豆蔻詞工”、“封狼居胥”、“關河”、“三山”、“樓蘭”等。弄清與古詩詞鑒賞有關的名詞術語,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象,意境,聯想,詠物,敘事,韻律,正面與側面,虛與實,動與靜,點與面,象征,烘托渲染,襯托,修辭手法,等等,以避免賞析時審題不清,答非所問,說外行話。

2.文化知識的積累。

了解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與元九書》),適當了解某個時代的風貌,有助于準確把握這個時代的文學作品。

熟知一些詩人的經歷遭遇和理想志趣,一首詩所表現出來的是作者對社會、對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種現象的或褒或貶、或肯定或否定的態度,我們只有盡可能多地熟悉詩人在特定社會背景下的特定經歷,才能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其作品內容以及作者的態度和思想情感。

如2010年北京卷李白的《古風》第九、十句“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鸞”寫出“本應棲息于梧桐的鸞竟巢于惡樹之中,而燕雀卻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這一現象,考生要根據自己的文化知識積累理解到此句寫的是“對黑白顛倒、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自身遭際的激憤”。

故一定要重視平時的積累,看似不經意,其實點滴皆成海。

三、練表達

要輕松拿下詩歌鑒賞的分數,自然是要操練的,只是訓練要得法,力求做到舉一反三。

1.審題干。

明確問題指向,考究意圖,突出要點。每一個題干都會有一個明確的考查方向,在審讀題干時,就要摸清該題的命題意圖。不要著急答題,而是看看這道題讓我們答什么,知道了命題者意圖,再進一步答題就容易答到點子上。

如2010年浙江卷王安石的《定林》第2問是“詩人為什么認為‘悲蟲’也會有‘好音’?結合全詩簡要分析”,明確指向“作者在文中觀點態度的分析概括這個考點,從情感入手,側重點卻在問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感,此題設計頗為巧妙。要從詩歌的整體出發,扣住一些表情達意的關鍵詞語,來理解、分析作者的本意,“悲蟲”、“好音”關鍵是聽者的心情,從全詩看,是大自然的景物讓詩人“息煩襟”,成為詩人的感情寄托,在大自然里找到了快樂。當然更要知人論世,以意逆志,把握住注解中的“作者罷官后常到此游憩”的重要提示。

2.答規范。

明確要求,規范整合,突出表達效果。閱卷老師看的是答案是否答到點子上,是否符合答題規則。我們要學會的是說“行話”,在擬寫答案時,盡可能采用一些答題專用的術語。如考查意境的術語有“蕭瑟凄涼、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等;考查表現手法的術語有“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樂景襯哀情、托物言志”等;考查語言風格的術語有“豪放曠達、慷慨悲壯、平實質樸、清新雅致、含蓄雋永、絢麗飄逸”等;考查思想感情的術語有“殺敵報國的豪情(邊塞詩)、對山水田園生活的向往之情(田園詩)、思鄉之苦(思鄉詩)、依依惜別之情(送別詩)、對丈夫的思慕之情(閨怨詩)、對歷史變遷盛衰無常的感慨(懷古詩)……當然術語也不能生搬硬套,需具體分析靈活運用。

篇10

總結這幾年的題畫詩閱讀鑒賞的設題角度,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品味語言,描繪意境,分析技巧,體會情感。在鑒賞的過程中,要遵循以下四個由表及里的步驟來讀懂,讀透。

1.品味題畫詩的語言

詩貴含蓄,語言的凝練性是題畫詩的一個重要特點。對題畫詩的語言鑒賞我們首先要解釋它的字義,其中既包括字面義,也包括語境義;然后就描繪詩歌的意境而談,或談這些字詞形成了怎樣的意境,或談它們對整首詩意境的作用;最后體會詩人的情感,或談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或談對詩人情感的作用。如《墨梅》(王冕)“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一個“淡”字既道出畫梅花的技法,又表現出梅花樸素淡雅、傲立于嚴寒的風骨,令人耳目一新。墨梅的風姿與詩人傲岸的形象躍然紙上;一個“滿”字,不僅傳神地寫出了梅香的充盈激蕩,更表現了詩人不流于世俗、傲骨錚錚的氣節。

題畫詩語言分析思路:字義――意境――情感。

2.感受題畫詩的意境

好的題畫詩,既要結合繪畫主題,又能不拘泥于畫面內容,既能再現畫面,同時又能跳出畫外,離開畫面而不失其獨立的藝術生命。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可以說做到了這一點。“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詩的前三句詠畫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畫面景物引發的聯想。第二句中“水暖”(溫度)、“鴨先知”(知覺),是不能直接畫出的。畫屬于視覺藝術,而詩是語言藝術,最后一句進一步發揮聯想,在前三句客觀寫景的基礎上做出畫中景物所屬時令的判斷,從而增添了南方風物之美的豐富感覺,這更是繪畫所不能具備的。

題畫詩的意境分析思路:描述了什么意境――如何展現的――意境的意義(詩人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3.分析題畫詩的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就是指詩人在創作時駕馭語言、表達思想、反映生活、創設意境、塑造形象的技法,包括恰當地運用修辭方法、表達方式以及一些具體的表現手法。優秀詩人往往會調動各種藝術技巧創設出一個個融合他主觀情思和客觀風物的意境,吸引人們去欣賞,去品味。王冕的《白梅》就巧妙地運用了表達技巧。“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從詩歌的構思技巧來看,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詩人以梅自況,借梅花的高潔來表達自己堅守情操,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與遠大志向。從具體表現手法來看,詩歌將混世芳塵的普通桃李與冰雪林中的白梅對比,從而襯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潔。通過閱讀與分析,我們便知這首詩主要的藝術手法是:托物言志,對比襯托。

題畫詩表達技巧分析思路:何種技巧――如何體現――詩人情感。

4.把握題畫詩的情感,領悟詩人的觀點態度

題畫詩帶著詩人的情感,或愉悅歡快,或沉痛哀傷,或贊美仰慕,或豪邁閑適,但不管是哪一種情感都隱含著詩人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觀點態度。因此,讀詩要把握詩情,把握了詩情,才能走進詩人的心靈,才能正確地領悟詩人的觀點態度。鄭燮的《竹石》通過寫景表現自己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情緒態度。“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鄭燮不但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話說是“畫竹子以慰天下勞人”。所以這首詩表面上寫竹,其實是寫人,寫詩人自己那種正直倔犟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在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巖竹一樣剛強勇敢。

閱讀訓練一

畫菊

鄭思肖[注]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無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注]鄭思肖是宋末詩人,有濃厚的民族意識。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詩中“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描繪出了怎樣的意境?

2.朱淑真在《黃花》中有“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的詩句與“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相比,哪個更好,為什么?

3.這首詩的藝術手法是什么?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閱讀訓練二

屏風絕句

杜牧

屏風周[注]畫纖腰,歲久丹青色半銷。

斜倚玉窗鸞發女,拂塵猶自妒嬌嬈。

[注]周早于杜牧,是活躍在盛唐、中唐之際的畫家,善畫仕女。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屏風周畫纖腰”一句中“纖腰”有什么含義?

2.古人說這首詩中“妒”字用得好,為什么?

3.這首詩寫畫中人的美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簡要分析。

閱讀訓練三

濰縣①署中畫竹

呈年伯②包大中丞括③

鄭燮

衙齋④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⑤吾曹⑥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⑦。

[注]①濰縣:今屬山東省。②年伯:古稱同科考取的人為同年,對同年的父輩或父親的同年稱為年伯。③包大中丞括:指包括,他字銀河,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進士,乾隆年間,曾任山東布政使,署理巡撫。清代巡撫又稱“中丞”。④衙齋:官衙中的書齋。⑤些小:指官職卑微。⑥吾曹:我們。⑦關情:關心。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首句“衙齋臥聽蕭蕭竹”的作用是什么?

2.“一枝一葉總關情”運用了何種修辭方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3.請簡要分析這首詩的表達技巧及語言風格。

閱讀訓練四

題春江漁父圖

楊維楨

一片青天白鷺前,桃花水①泛住家船。

呼兒去換城中酒,新得槎頭縮項鳊②。

[注]①桃花水:桃花汛。指春天桃花盛開之時,川谷冰融,河水上漲。②槎頭縮項鳊:“槎”指置于水中的木柵欄。鳊:鳊魚。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試分析“一片青天白鷺前”勾勒畫面的藝術手法。

2.歷代墨客騷人筆下的漁夫往往是隱士高人的代名詞,這首詩中的漁夫是否也如此?請簡要分析。

3.請簡要分析這首詩的語言特征。

閱讀訓練六

畫松

景云

畫松一似真松樹,且待尋思記得無。

曾在天臺山上見,石橋南畔第三株。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首句“一似”的妙處何在?

2.詩人寫“畫松”不是直接描摹,而是聯想到“真松”,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3.從欣賞“畫松”的過程來看,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閱讀訓練八

題畫竹

鄭燮

且讓青山出一頭,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龍孫發,多恐青山遜一籌。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詩中的“龍孫”指什么?

2.請分析這首詩是運用什么手法揭示了一個什么哲理?

閱讀訓練五

題米元暉瀟湘圖二首

龍袤

(一)

萬里江天杳靄,一村煙樹微茫。

只欠孤篷聽雨,恍如身在瀟湘。

(二)

淡淡曉山橫霧,茫茫遠水平沙。

安得綠蓑青笠,往來泛宅浮家!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第一首詩可分為幾個層次?它們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2.第二首詩中的“安得”二字反映了詩人怎樣的內心矛盾?

3.第二首詩以“安得綠蓑青笠,往來泛宅浮家”作結,有何妙處?

閱讀訓練七

題葡萄圖

徐渭[注]

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

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長,號青藤居士。天資聰穎,才華橫溢,詩文書畫戲曲俱佳,然而終生不得志。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簡要分析詩中的人物形象。

2.三四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這樣寫有何作用?

3.這首詩是詩人晚年對自己人生的感嘆,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閱讀訓練九

畫鷹

杜甫

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

身①思狡兔,側目似愁胡。

絳鏇②光堪摘,軒楹勢可呼。

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注]①“(sǒng)身”就是“竦身”。②“絳鏇(tāoxuàn)”的“絳”是系鷹用的絲繩;“鏇”是轉軸,系鷹用的金屬圓軸。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古人說“思”與“似”、“摘”與“呼”兩對詞,把畫中的鷹描寫得極為傳神,你是如何理解的?

2.“毛血灑平蕪”是想象之景,還是實寫之景?為什么?

3.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通過對畫鷹的描繪,抒發了怎樣的抱負?

參考答案

《古詩閱讀之題畫詩》

閱讀訓練一:

1.“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兩句詩寫寧愿枯死枝頭,不愿被北風吹落,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

2.鄭思肖的詩句好。“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為悲壯,且語氣磅礴義無反顧。“何曾吹落北風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相比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后者陳述,語氣輕佻。

3.托物言志。借,詩人表達了堅守高尚節操,寧死不肯妥協的決心。

閱讀訓練二:

1.它既是美人的同義語,又能給人以字面意義外的形象感,使人聯想到一個亭亭玉立、豐滿而輕盈的美人。

2.“妒嬌嬈”(即妒忌畫中人),“妒”字進一步從少女心理上寫出了畫中人的美。它竟能讓一位妙齡嬌嬈的少女悵然自失,充分體現了畫中人的美。

3.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表現手法。“屏風周畫纖腰”正面描寫畫中人的美,使得一個亭亭玉立、豐滿而輕盈的美人躍然紙上。“拂塵猶自妒嬌嬈”,通過側面描寫少女的動作和心理,來表現畫中人之美。

閱讀訓練三:

1.首句即點明自己的身份,“衙齋”即官邸的書齋,“蕭蕭”說明周遭環境幽雅,同時也緊扣畫竹的主題。

2.“一枝一葉”表面上看還是詠竹,實際比喻民間疾苦。道出了詩人的愛民之心與勤政之意。

3.詩人從竹入手托物言志,表達了做好民眾父母官的心聲;語言質樸,比喻的方法使全詩具有一種虛實相間的效果,更見意味深遠。

閱讀訓練四:

1.詩人從遠處落墨,用淡雅的色彩為全篇染上一層明快的底色:一片青天,白鷺飛來,著一“前”字使靜止的藍天平添無限生機。

2.這首詩中的漁夫并非是隱士高人形象,而是一個真正以捕魚為生的漁夫形象。三、四兩句詩通過呼兒打酒的細節,把漁家人那種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天倫之樂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當中也隱含著詩人對那種平靜安詳生活的羨慕、渴望和追求。

3.詩歌的語言清新,明白,流暢,與畫面、主題相一致。

閱讀訓練五:

1.分兩個層次。前兩句為第一層次,對畫中的景物作客觀描寫,遠處是萬里江天,近處是一村煙樹,“杳靄”微茫,一派煙雨迷蒙的景象。后兩句為第二層次,寫詩人看畫時的主觀感受,贊嘆觀賞米元暉的畫,好像置身于瀟湘一樣。

2.畫中的境界確是令人神往的,可是,要披戴綠蓑青笠,就得拋棄紗帽官服;長在江湖上的泛宅浮家,也就免除了塵俗的紛繁和仕途的榮辱。這在詩人心中的確是個矛盾,“安得”二字便是發自內心的感慨。

3.如此作結可謂一箭雙雕,既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慨,又表現了對米元暉的評價:能繪出如此境界的畫家,其人之清高絕俗不言而喻。

閱讀訓練六:

1.“一似”二字表達出一種驚奇感,一種會心的喜悅,一種似曾相識的發現。

2.這首詩的顯著特點在于沒有實在的形狀描摹,而是從觀者的心理感受、生活體驗來寫。既寫出欣賞活動中的詩意感受,又間接傳達出畫松的風格。這就是所謂的虛處傳神。

3.詩人由“畫松”見“真松”,由衷地贊嘆畫家高超的繪畫藝術。

閱讀訓練七:

1.塑造了一個飽嘗辛酸、懷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首句既寫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又寫出了落魄的現狀;但“獨立書齋嘯晚風”一句卻寫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氣概。“閑拋閑擲野藤中”暗示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慨。

2.比喻。三四句以“明珠”為喻,既指畫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詩人借此表達了自己對當時社會的傲視和嘲弄。

3.生活的挫折給詩人帶來無數次的打擊,面對自己的遭遇,詩人表現出無限的心酸和無奈,還有懷才不遇的憤慨,但他仍然保持著倔犟和孤傲的性格。

閱讀訓練八:

1.剛長出的幼竹(竹筍的別稱)。

2.用“山”的固定不動與“竹”的生枝拔節作比較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一哲理或“應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這一哲理。

閱讀訓練九:

1.“思”寫鷹的動態,“似”寫其靜態,“摘”寫其情態,“呼”寫其神態。詩人用字精工,頗見匠心。通過這些富有表現力的字眼,把畫中的鷹描寫得同真鷹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