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23 23:06: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立夏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立夏的詩句有:《夏意》(宋·蘇舜欽)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2、立夏節氣的諺語有:麥秀風搖,稻秀雨澆。立夏小滿田水滿,芒種夏至火燒天。立夏種綠豆。碗豆立了夏,一夜一個權。把草把料,牲口歡跳。饑無勁,飽無勁,不饑不飽才有勁。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原文:
《孝宗明堂前享太廟三首》朝代:未知 作者:未知
禮既行矣,樂既成矣。
維祖約妣,安且寧矣。
篇3
Over three years ago, I stayed with a friend in a new city, and his friends all came over and made 1)steak tartare and fries for a welcome dinner. They became my first new friends. Since, I had never seen them all together in the same place, for 2)constraints of time or distance or 3)scheduling. Last night, we were all together again―every last one of us―and made steak tartare and fries as a goodbye dinner. It was the kind of 4)farewell where you don’t even really need to say anything, because part of you knows that it will happen again, it’s just a question of when.
“You’re a really good person,”I told a friend in the hallway of the 5)house party, “and I’m really glad that I got to know you.”
It was the last one we’d have just like that, with all of us in the same place and the same level of freedom and the same open future ahead of us. I would come back some day, yes, but nothing would be quite the same. And that’s a good thing. It’s always 6)tinged with a certain sadness when groups of friends remain exactly the same over the course of a few years, but a selfish part of every person wants people to repeat themselves out of 7)nostalgia. You want to put everything into a little music box and open it up at will, seeing the tiny dancers spinning just the way they were when you left them.
His cheeks 8)flared red when I said this. We weren’t, like most friends, used to speaking so 9)candidly about the way we feel towards each other. He told me some sweet things, and I felt a 10)catch at the back of my throat.“Don’t cry, ” I thought, “It’s going to be all weird if you cry, and tonight is about having fun.”
There is no perfect way to execute a goodbye. There is the lightness and the familiarity that we all want, the feeling that even its final moments, a relationship is still just as fun as it always was. Because when we are saying goodbye to someone, we’re not just talking to them, we’re talking to the person that we are at this very moment. We know, even if we don’t want to admit it, that we will never be in this exact same 11)spot again. We will never see the world the same way, and closing the door on someone’s chapter means committing it officially to memory―that it’s no longer an 12)organic, living thing.
“If nothing ever changes,” we think, without even really thinking it, “then maybe we can be young forever.”
I think I said a hundred goodbyes that night, sometimes forcing myself to go back and add one last thought before the person walked out the door. I told certain people what I’ve always thought of them, told them that I believed in them, told them that they were good at that thing they’ve always considered just a hobby. Goodbyes are a certain brush with 13)mortality, the feeling of time running out that leads you to say everything you’ve ever considered too uncomfortably honest. There were people I’ve known for years who only in that moment heard what I truly felt for them with no filter, and all I regretted was not having told them before.
There are people we will never be able to say goodbye to, even if we have to leave. They are the ones we will make every last effort to stay close to, the people we will write and call and video chat with in the early morning hours to 14)accommodate time zone 15)discrepancies. The two of you will look at ticket prices and plan trips and make sure there is always a couch that the other can crash on, even 16)on short notice. They are the loves that can’t be 17)tempered by distance or time, and the goodbyes you force yourselves to say are really just an “I’ll see you soon,” even if they make your chest hurt in the moment. Even when you are about to leave, you imagine that you’ll see them just one more time, even if it’s getting a coffee at the 18)airport terminal.
When the party was over, I wondered how many of these people I would really never see again. I picked up my 19)belongings and walked as slowly as possible to the door, counting every step to see how long I could make the exit last. And while I knew, on some level, that many of the goodbyes I had said were 20)permanent ones, I thought it better to assume that I would see all of them again some day, even in the same room. It seemed a better way to live life, imagining that your next 21)reunion is just 22)around the corner, and that your story will never have to come to a real ending.
三年多前,我來到一個新的城市,和一個朋友住在一起。他的朋友們全都過來拜訪,還做了韃靼牛排和炸薯條歡迎我的到來。他們成了我的第一批新朋友。自此之后,我沒能在同一個地方再見到他們所有人,不是因為時間限制,就是因為距離太遠,又或者是安排不過來。昨晚,我們再次歡聚一堂―每一個還留在這個城市的朋友―烹制韃靼牛排和炸薯條,然而卻是為了踐行。在這樣的送別會里,你根本無需多言,因為你心知這樣的相聚將再次出現,只是時間的問題。
“你人真的很好,”在舉辦聚會的門廳里,我對其中一個朋友這么說,“真的很高興認識了你。”
這是我們最后一次舉行這樣的聚會: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方、擁有同等的自由、迎接我們的是同樣廣闊的未來。是的,有一天我會回來的,可是那時將時過境遷。這是一件好事。多年后,許多朋友都一如既往,可是每個人都會自私地希望人們懷念當年的自己,這樣的念想總會讓人感到那么一點憂傷。你想把一切都裝進小巧的音樂盒里,跟隨心意隨時打開,好看著那個嬌小的舞者像當年你離開時那樣旋轉舞動。
我說這些話時,他滿臉通紅。我們不像大多數密友那樣,常常坦率地向對方表達自己的心聲。他對我說了一些感人的話,我感到喉嚨一緊。“不能哭,”我對自己說,“如果你哭了,氣氛就會變得很奇怪的,今晚大家是要好好玩耍的?!?/p>
這世上并沒有一個完美的道別方式。我們都希望用熟悉的、輕描淡寫的方式道別,希望即便是最后一刻,彼此之間的情誼也能像往常一樣輕松有趣。因為當我們道別時,我們不僅僅是對他們說再見,也是對那個時刻的那個人道別。就算不愿意承認,我們也都明白,我們再也不可能回到此時此地。我們不會再以同樣的方式看待這個世界,而結束某一個人的故事章節意味著將它正式封存給回憶―它不再是一個有機的、活生生的事物。
“如果所有的一切都不曾改變,”我們自以為,卻未曾真正思索過,“那么也許我們可以永葆青春。”
我猜那天晚上我說了不下百次的“再見”,有時候強迫著自己往回走,在某個朋友踏出門口之前再說一句心里話。我告訴某些朋友我總是想起他們,告訴他們我信任他們,告訴他們就算是業余愛好的項目,他們也玩得很棒。再見就像是讓死神碰一下,它讓你感到時間在流逝,促使你說出每一件你曾認為坦誠相告會不舒服的事情。有些人我認識了許多年,他們卻只在那一刻才聽到我真正的、發自內心的、毫無保留的心聲,我只后悔沒有早點告訴他們。
篇4
一、歷史通覽及審美解讀
本書的顯著特點之一,是用以點帶面的方式,對歌劇誕生至今的400年光景變遷做了附帶性的歷史回眸,從中選取了各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與作品,清晰簡潔地進行了梳理和評論,文筆犀利、干練,思想深邃,眼光獨到:
從《奧菲歐》的“新古典的憧憬”開始了歌劇歷史的游歷,文藝復興思潮促使文藝界的有識之士充分調動起了自己的靈感。并最終完成了16世紀下半葉意大利藝術音樂的表現歷程和方向――從抒情走向戲劇。
隨著歌劇快速發展和人們對歌劇演唱的狂熱追捧,歌劇的表現走向了一個極端,科爾曼稱其為“黑暗時代”?!案枋謧兯翢o忌憚地將炫技這種自信變成了對歌劇有計劃有系統地摧殘”。戲劇動作被完全拋到了腦后?!耙魳?、詩歌、景觀的大膽融合;華美的戲劇套路;鋪張、輝煌、毫無節制的劇場效果;尖銳強烈的感情單一性;出沒在芭蕾舞中的活動布景――所有這一切以特有的夸張姿態總結了巴洛克時代的壯志抱負”,科爾曼如是說。
這種黑暗結束于格魯格的登場,他舉起改革的利斧揮向了這些盲無目的的炫技,大膽摒棄了機械的已成聲音符號的詠嘆調,將其恢復到抒發感情的層面上,賦予其戲劇的尊嚴,并使樂隊得到生機。他的《奧菲歐與尤麗狄茜》中的分曲“世上沒有尤麗狄茜我怎能活”承載了深刻的戲劇動作,歌劇原初的精華品質重新又回到了人們的視野當中。
科爾曼對莫扎特的歌劇分析是最花費筆墨的,例如關于莫扎特對于奏鳴曲式的運用,對于音樂連續體問題的解決等。科爾曼認為,莫扎特不僅完善了新的歌劇劇作法,而且在風格上不斷求得發展,他的《伊多梅紐》將意大利風格被推向極致(指其中對抒情分曲的應用),科爾曼從戲劇的角度予以廣泛地展開,從而使讀者在更深的層面上了解和欣賞此劇?!顿M加羅的婚禮》展示了莫扎特獨特的戲劇手法,充分挖掘重唱的戲劇力量。科爾曼認為這部歌劇超越了達?蓬特的戲劇,說“《費加羅的婚禮》中最終的戲劇家是莫扎特,而不是博馬舍或達?蓬特”。
對貝多芬歌劇《菲黛里奧》終場的分析,顯示了科爾曼教授扎實的音樂理論功底。他的觀察細致入微,通過分析其調性轉換的色彩對比和情緒以及速度的變化,揭示了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科爾曼再次示范了分析戲劇立意對于歌劇鑒賞的重要作用,這是本書對歌劇批評方法論方面的建設意義。
及至19世紀,“音樂連續體”――相對于古典時期的“分曲”歌劇而言――走進了人們的視野。雖然這種形式在巴洛克時期已露端倪,但它真正走到前臺卻是在19世紀。威爾第的《奧賽羅》、《法爾斯塔夫》等都表現出了作曲家對這一問題的思考。而這更是瓦格納的理想境界,“連續體歌劇”、(“無終旋律”因能保持戲劇的完整性,故而在19世紀乃至以后的時期里大受青睞。分曲形式對劇情的沖突具有表現力,對于刻畫細節獨具魅力,它能夠突出抒情的至高點,使得劇情能夠像大海的波濤一樣具有向前的、十足的動力感。而連續體歌劇則具有文學性質,講求音樂進行的整體連貫性,帶有自然主義色彩,代表了19世紀在歌劇題材方面的趨勢和要求。威爾第雖然也積極探索了這一新趨勢,但在改革創新的過程中仍然保持了意大利歌劇傳統的分曲形式,以期更好的為戲劇目的服務。
19世紀歌劇的另一個主要特點是“動機性”音樂的作用日益清晰起來。這種具有象征性意義的音樂片段在蒙特威爾地的《奧菲歐》中就曾出現,在莫扎特的時期得以發展,并在威爾第和瓦格納的手上達到了頂峰,這就是威爾第的“主題再現”和瓦格納的“主導動機”。
瓦格納的樂劇在歌劇史上非常重要,科爾曼從精神層面入手對之作了解析,說瓦格納的歌劇結構龐大,構思復雜,主導動機充斥其中,在《特里斯坦與依索爾德》里,人性的本能被潤蘊在音樂的流動中。瓦格納模式――兩個龐大的對稱回環――揭示了人性的生命意義,也帶給人們諸多思考。德彪西的《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在科爾曼眼中是一部極為獨特的音樂戲劇,他建議我們去感受音樂中強烈的不穩定狀態,“零碎的動機、等待的和弦、安詳的片段”,仿佛使人置身于世外桃源,與世隔絕。此外,作者對普契尼的《托斯卡》、貝爾格的《沃采克》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浪子的歷程》等幾部歌劇的優劣評析,也鮮明地體現了科爾曼教授獨特的視角和愛憎分明的立場,以及犀利的言詞和對本質問題決不姑息的態度。
二、體裁本質探問
Opera一詞(在漢語中找不到與其對等詞匯,“歌劇”這一譯名也曾受到過質疑)到底是何意,這是一個難于說清卻又不能回避的問題??茽柭鼒远ǖ卣J為,歌劇是用音樂承載的戲?。―ramma per musica),其中的音樂必須“進入動作”。如果看過歌劇《奧菲歐》會感覺到它的動作比較簡單,唱段也還是帶有牧歌的痕跡,其詠嘆調也不是那么飽滿,但科爾曼教授看待這部歌劇的態度卻是非常寬容,因為在他看來,這部劇的問世完成了以音樂來表現戲劇的使命:“在這里,作曲家就是戲劇家”。我們可以通過個案來證實這個觀點的正當性:
蒙特威爾第和格魯克對同一個神話故事《奧菲歐》用音樂進行了詮釋。他們對同一個戲劇動作賦予了不同的美學觀念:在奧菲歐用歌聲感動冥王以后,把自己的妻子從冥府帶向人間的過程中,違反了中途不能回頭看他妻子的規定,使得尤麗狄茜再一次死去。對于這一戲劇動作,蒙特威爾第把奧菲歐描繪成一個過分自信的、沖動的放大了自己音樂之神的力量的人,把曾經的承諾拋之腦后,直至違反了禁規,再釀悲劇。而格魯克筆下的奧菲歐卻是理智的,由于妻子的悲憫和執拗,無奈地作出了這一舉動。他們不同的戲劇立意,直接反映在他們的筆下。格魯克所描繪的奧菲歐在此是那么的絕望和無奈,悲劇再次發生后,“世上沒有尤麗狄茜我怎能活”表現出的頓足捶胸之感將奧菲歐帶到感情體驗的高峰。而蒙特威爾第的奧菲歐此時表現的卻是極度的懊惱。他們不同的音樂處理刻畫出不同的人物內心情感,而音樂在此時的表現力恰恰是語言所不能達到的??梢姡瑧騽幼鞯倪M入使得音樂被賦予了生命。
對于格魯克而言,戲劇至高無上,音樂是陪襯。而對于莫扎特而言,戲劇存在的目的是給音樂以機會。音樂徹底吸收、完全重塑了戲劇??茽柭鼘δ亟o予了高度評價。在莫扎特的音樂作品中,其獨立表現戲劇沖突的能力甚或超過原作。他的《伊多梅紐》、《費加羅的婚禮》、《唐喬萬尼》和《女人心》等無不體現著戲劇動作在音樂中的流動,他的重唱尤其擅長于此。《魔笛》則達到了高峰,其中的戲劇進行被安排得清晰、順暢,并分別用不同的音樂形式來解釋戲劇當中不斷出現的沖突,如維也納的民謠、德國風格歌曲,還有意大利喜歌劇的風格、格魯克風格和意大利正歌劇風格等集各種體裁于一身,且運用嫻熟。在現實中承載著各種重負的莫扎特,在他的歌劇作品中卻頌揚著“大同世界的完美理想和善德終將戰勝邪惡”的思想頗具贊賞價值。這種崇高思想和純熟的創作技巧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威爾第、瓦格納時期的歌劇創作處于博弈時期:作曲家既與自己博弈,也相互博弈。他們的創作歷程實際上是個思索的過程,這一點在他們的早、中、晚期歌劇的不同風格中得到了印證。威爾第與瓦格納同年出生,卻代表了兩個不同風格各自的巔峰狀態。意大利的歌劇風格被威爾第推向了有史以來的頂峰,瓦格納卻將德國歌劇帶入了后繼乏人的狀態。兩人共同探索并完善著關于歌劇的連續性問題。一個是將主題再現運用到音樂的流動之中,一個則是將主導動機豐富到極致。威爾第在沉寂了十幾年后推出的《奧賽羅》一反之前的風格,重拾傳統的意大利歌劇模式,注重旋律性和人聲的表現力,使得一些分曲大放異彩至今。瓦格納及其追隨者們對意大利風格不屑,仍繼續將無終旋律的實踐進行到底。這種創作風格自《漂泊的荷蘭人》開始滲入,一直持續到《尼伯龍根的指環》。尼采稱瓦格納是“一個典型的頹廢者”,說他的音樂是“野蠻的、做作的”。
三、有關批評策略的討論
科爾曼對歌劇的欣賞和批評有個最根本的原則,即,對歌劇的探索和研究要遵循一定的審美標準,要有健康的、客觀的態度。高遠的戲劇立意,應是以劇本為基礎,通過音樂來進一步強化揭示人對動作和實踐作出反應的特定性質的過程,歌劇不應僅僅是詠嘆調、宣敘調、重唱。至此讀者可能會感到,站在戲劇的立場上欣賞歌劇會發現歌劇的空間十分廣袤。
除上述觀點外,作者還對歌劇評論中出現的片面觀點予以批判,比如“純音樂”的觀點和“純文學”的觀點。首先,持文學性觀點的評論家將音樂的功能極端化。如美國戲劇評論家和導演埃里克?本特利就強調音樂不能對事物的概念加以界定,不具備實際應用的功能。這顯然是不客觀的,作者對此進行了反駁,說:音樂可以圍繞著文學或詩歌對事物的“指稱”,“自由地施展它最細微的聯想和表現力”,音樂可以作到文學語言所無法達到的境地,比如音樂對恐懼的摹擬,音樂對歡樂的詮釋,遠遠高于文學或詩歌語言所能達到的極限。當然,另一種強調“歌劇的結構是一個先在的純音樂體系,將其縮減為一個和聲終止式――Ⅰ-Ⅳ-Ⅵ-Ⅰ”的觀點當然也是不合適的。作者對這一觀點也給予了深刻的剖析,并列舉一些評論家對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和《魔笛》的推崇音樂至上的、片面的評論來說明其極端的程度,例如竟有觀點認為莫扎特曾利用G大調對于D大調的從屬關系來確定伯爵對其妻子的支配權,科爾曼對此進行了辯駁,倘若如此,那是否也可以說七級音對主音的傾向性可以理解為子女和父母的關系?這只有去問莫扎特了。普契尼的《托斯卡》由于缺乏正當的戲劇立意,被科爾曼抓做把柄,借此對持純音樂的觀點進行了批判。
科爾曼主張,即使最完美的音樂也必須和崇高的戲劇內容達到完美的統一,這樣才能使其發揮出耀眼的光芒,否則音樂將是空洞的,戲劇將是蒼白的。作者在書中對《托斯卡》與《奧賽羅》進行了比較分析,認為《托斯卡》在音樂的創作方面有很多《奧賽羅》的影子,但前者在戲劇的層次感上不夠順暢,由此科爾曼將《托斯卡》稱作歌劇中的劣品,這也說明音樂的優劣并不能取代戲劇的內容,脫離戲劇的音樂將是沒有生命力的。
最后的裁決毋庸置疑在于音樂,但卻不是純音樂、也不是純文學?,F代人理解歌劇,既要懷著一顆包容的心,盡量從多角度來理解作品的內涵以及真正的意圖,也要了解它們所處的時代文化,并充分發揮想象力,換言之,要“使用今人能夠理解的術語去重構作曲家的觀念”,這才是積極可取的態度。
四、更待深思的問題
這本書最難能可貴的是它可以帶給讀者很多思考,促使讀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歌劇這種戲劇形式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在此舉要如下:
其一,格魯克的歌劇改革和瓦格納的歌劇改革有什么異同(或歷史意義)?格魯克的歌劇改革是在當時的歌劇走向極端,詠嘆調泛濫,歌劇中的戲劇意義幾近為零的情況下,對歌劇進行了改革,使詠嘆調和宣敘調的應用趨于合理,提高了樂隊的功效,豐富了合唱在歌劇中的作用,并對舞蹈和舞臺布景也作了相應的調整。而瓦格納的歌劇改革則是建立在一種精神上的,為了獲取某種掌控權利的一種自我強大的精神力量的自然流露,他的歌劇力圖表現精神、政治、社會以及哲學的內容,因而從題材到風格的具體表現手法上都已經與傳統的意大利歌劇割裂開來,形成了他的歌劇――樂劇,這對后世的影響堪稱巨大。
其二,如何認定瓦格納的歌劇改革?與其說它是對前期歌劇的改革,莫不如說是他在重新整合了之前的諸多音樂形式并產生了他的獨具風格的新音樂體裁――樂劇――更為合適。
其三,關于《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中音樂和話劇的“雞”和“蛋”關系?!杜謇麃喫古c梅麗桑德》是德彪西唯一一部歌劇,梅特林克的《伊里亞斯》帶給作曲家靈感,作曲家又以其特有的藝術手段賦予原作以靈魂,其結果是,似乎沒有獨立存在的腳本。如科爾曼所說,“音樂給這部戲劇以支持,使他更加清新,更加生動,也更加可信”。
其四,可從歌劇的幾次大型改革看歌劇的演變過程。如,蒙特威爾第的歌劇形式的建立;梅塔斯塔西奧對于意大利正歌劇的影響;格魯克的歌劇改革;莫扎特對歌劇的創造性地發展;威爾第對歌劇的改革或完善(雖然他本人并不如是說);瓦格納樂劇的建立;德彪西、貝爾格的歌劇新觀點,等等。
其五,對普契尼歌劇的優劣評述。意大利歌劇在經歷了威爾第的巔峰階段后,由普契尼再續輝煌。與威爾第相比,普契尼的戲劇動作略顯寡淡,但它的旋律的歌唱性和抒情性卻是近現代作曲家所無法比擬的。這也是普契尼歌劇備受喜愛和能夠成為保留劇目的原因之一。
其六,威爾第作為歌劇史中的巔峰人物的這一歷史地位。他賦予了歌劇以高尚、豐滿、旋律流暢、戲劇性強的內涵,使得歌劇成了人們喜愛的諸多戲劇種類之一,并牢牢占據著歷史舞臺。
其七,歌劇中“歌”的作用在哪里?
其八,臺本作家對歌劇創作的影響,也即臺本作家和作曲家的水融的關系問題。如下幾對是頗有趣味的典范:格魯克―卡爾扎比吉;蒙特威爾第―斯特里吉奧;呂利―基諾;莫扎特―達?蓬特;威爾第―皮亞韋、博依托;德彪西―梅特林克。
其九,威爾第的“主題再現”和瓦格納的“主導動機”技巧之間的異同問題。威爾第的“主題再現”意在加強回憶,而瓦格納的“主導動機”則寓意深刻。
篇5
化學教師應具有廣博的化學學科的知識,熟練的化學實驗操作技能,掌握一定的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應有一定的語文、數理等學科的知識,還應有一定的哲學和邏輯學知識等。這些知識素質是化學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基礎?;瘜W教師利用這些知識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能力。這取決于教師教學過程中的各種能力。能力素質是化學教師通過教學活動達到教學目標的關鍵。化學教師的能力素質歸納起來應由五個方面組成。
一、準確地掌握學生實際情況的能力
學生的實際情況是指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和學習心理規律,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只有準確了解情況,才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和相應的教學方法,合理、科學地安排整個教學過程,以求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從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學習的心理規律看,教師首先要知道學生對什么最感興趣,了解怎樣才能讓他們感興趣。其次,根據他們的興趣滿足他們的求知欲,然后引導他們以科學、積極的態度去進行學習,使他們的學習心理經常處于最佳狀態,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
二、善于培養學生的自主自學能力
培養學生的自主自學能力是傳授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關鍵。這種能力集中體現在教師對課標和教材的鉆研能力上:(1)概括教材能力。依據課標的變化,按“少、精、活”的原則,對教材內容加以舍取、增刪、進行規律化、系統化的處理。(2)準確地掌握教材結構和知識結構的能力。弄清知識間的聯系和區別,弄清對知識與能力的要求。(3)探索與創造能力。對教材的質疑與改造,對知識進行篩選與補充,對概念、原理、規則、規律予以具體與形象化,對較難知識予以簡化,對習題進行刪改、綜合與補充,對實驗予以更新補充,等等。(4)培養學生掌握學習化學科學的方法,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從教學論的觀點看,鉆研教材和課標不僅對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實驗與直觀教育的安排,教學原則的確定與教學方法的采用,知識的質疑、考查與考核,語言的表達、板書設計、習題的處理,以及如何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等都要在備課過程中做好充分準備,同時還要熟悉每一知識的基礎是什么,它與前后知識間有何聯系與區別,哪些知識易于被學生理解和掌握,哪些知識難以被學生理解與掌握,易于理解的如何處理,難于理解的如何突破,等等。只有這樣,才有利于確定教學目標,有步驟地按程序進行教學,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善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的能力
組織生動、有效的課堂教學,指導和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促使認知系統得到充分的發展,培養創新意識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也是教學能力的主要體現。通過傳授知識來培養能力,使學生在上課、輔導和課外閱讀與課外活動過程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培養創新意識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基本法則。它取決于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其主要表現是:(1)啟發誘導能力;(2)歸納、演繹能力;(3)分析、綜合與概括能力;(4)表達能力;(5)分析、推理,以及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6)化學實驗能力,等等。
在課堂教學的時間安排上,要做到科學、合理、講練得當,在教學的形式與方法上要盡可能做到多樣靈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與探索。
四、組織和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與課外活動的能力
化學的課外閱讀與課外活動是化學教學的延伸。它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自學能力,而且對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加深對知識廣度的理解,以及對新知識領域的開拓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因此,化學教師要善于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各項化學的課外活動與課外閱讀,使學生的智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養成善于自學、勤于思考與探索的習慣。
五、具有對知識不斷更新探索和完善的能力
當前,化學科學知識的“新舊更新周期”在不斷地縮短,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與能力水平,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更新“老化”了的化學知識。所謂更新知識,就是把現代科學技術的新成就同本學科相互聯系和相互交織的新知識掌握過來,并消化為自己的知識。
探索就是通過自己的觀察、實驗、閱讀、思考、分析等去尋求和發現未知真理?;瘜W教師不僅要對化學知識的新領域進行探討,而且要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不斷的改革實驗和探討,以求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篇6
摘要:本文從對《李爾王》的研究,探索莎士比亞戲劇中體現的悲劇模式。這種塑造悲劇英雄的模式僅適用于其部分作品,本文以《李爾王》為主進行解讀。
關鍵詞:悲劇英雄;悲劇模式;莎士比亞
引言
古今往來,人們對于悲劇的定義各不相同。在戲劇方面,亞里士多德的《詩學》是第一部探討古希臘悲劇藝術的總結性著作。他在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摹仿說”,認為悲劇描述的是嚴肅的事件,是對有一定長度的動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憐憫和恐懼,并使觀眾的情感得到凈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從而造成悲劇,因而,悲劇的沖突造成了人物和命運的沖突。魯迅先生對于悲劇的定義,“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莎士比亞悲劇具有上述特點,但是又有不同之處。命運的因素在其悲劇當中減少,更多的是由悲劇英雄自身的性格缺陷而造成的。因此,他更關注的是人物自身的因素而非宇宙間無形的因素。那么,在人物所具有的悲劇性缺陷的潛藏下,其悲劇模式大概分為四步:以《李爾王》為例,第一,悲劇英雄因某一事件而憤怒,引發悲痛,然后通過復仇的方法,發泄自己的悲痛;第二,在復仇過程中,從未憐憫,一心復仇;第三,對于他們復仇方式的不確定性;第四,渴望復仇,并堅持到底,通常,悲劇英雄以死亡結束。下面本文將通過對《李爾王》的分析,來闡述其悲劇模式。
《李王》中體現的莎士比亞戲劇的悲劇模式
劇中,當李爾王以讓女兒表達對自己之愛為由,分封國土。當考狄利亞態度堅決,不愿遵從父愿的情況下,李爾王反應劇烈,進而棄女,剝奪其繼承權,并企圖讓考狄莉婭失去求婚者,將安享晚年的希望寄托給另外兩個女兒。因此,報復一產生,由于考狄利亞的不服從,引發李爾憤怒,在再三勸說后,考狄利亞仍拒絕,繼而,因偏愛而產生悲痛而后報復。當李爾慘遭大女兒驅逐后,李爾并未乞求其同情,而是憤怒,詛咒,并誓言報復,將依靠轉到二女兒身上,并想借助二女兒的力量報復大女兒。但令李爾萬萬沒想到的是二女兒也難以依靠。在看到里根對他的態度后李爾試圖以親情的紐帶來喚起其同情之心。他說:“我們將不要相遇,相見,但是,你是我的骨肉,我的血液,我的女兒”(241-42) 但是,里根仍堅持將其驅逐走。此時,李爾幡然醒悟,里根已經拋棄他。至此,里根也進入其被報復的名單。李爾進入了典型的復仇模式?!拔覍δ銈儌z進行報復,我將用盡一切手段,盡管并不知道那具體是什么,但是它們會另整個大地為之恐懼。你以為我會哭泣,不,不會的”李爾王作為本劇的悲劇主角在行事過程中,始終不求得人的悲憫,以及求得他人諒解,即使是對于他曾傷害過的考狄利亞。當李爾王離開葛羅斯特伯爵城堡之后,又一次決心對女兒實施報復。同時,李爾王此時從優沃境況落入可憐境地,從精神失常陷入向死的悲劇現象,似乎是其筆下每個悲劇人物所要經歷的,比如:奧賽羅臆斷其妻子給其戴綠帽子的歇斯底里,到殺妻自殺。當考狄利亞得知父親慘狀時,帶領法國軍隊去解救他,并對他表現出百般關懷,請醫生為其診病,同時,幫父親恢復權利。這一切都是考狄利亞的自發行為。在經歷了父親棄女,剝奪其繼承權,詛咒其婚姻之后,她主動原諒父親,體現了其善良和仁孝。但是,作為悲劇主角,李爾王從未主動求得原諒。
悲劇主角常常在伴隨著復仇對象的死亡,自己間接或直接的因復仇而獻出生命。本劇的最后一幕中,李爾王指已經死去的考狄利亞,站到舞臺上,悲痛欲絕。雖然國家已經被重新收回,他拒絕接受。不久之后,便死了。對于李爾王的死,我們可以做出兩種猜測。作為悲劇英雄,他是極少的一類,他并未親自實現自己的復仇計劃,而是依靠他人。雖然他兩個壞女兒已死,他并未直接作出什么貢獻。因此,他為自己未能有能力靠自己實現自己的復仇目標而遺憾致死。另一種原因他小女兒的死讓其痛心不已,無法原諒自己曾對女兒造成的傷害。因此,作為悲劇英雄的一員,他也走向了死亡的道路。
因此,從《李爾王》這部戲來看,可以將莎翁筆下的悲劇路線分為四點。首先,之所以復仇,是為了釋放悲劇主角內心的悲痛,女兒們的不孝;其次,復仇者不愿放棄其復仇意識,對被報復者不予原諒,不為自己的復仇愧疚,將復仇進行到底;再者,復仇者對于其復仇方式的不確定性,李爾對于如何報復女兒并沒有清晰的途徑;最后,悲劇人物常常付出自己的生命。
結論
《李爾王》作為莎士比亞悲劇的重要一部,也體現了劇作家創作悲劇所常使用的一些創作模式,本文通過對《李爾王》悲劇模式的解讀,旨在為讀者提供一種新的思考其整體上悲劇的特征,從而,為解讀其其它悲劇作品提供一種解讀方法。
參考文獻:
[1]Aristotle,(1961). Poetics,translated by S.H. Butcher; introduction by Francis Fergusson [M]. New York: Hill and Wang.
[2]卞之琳.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發展[J]文學評論.1964.
篇7
原文:
《伏蒙提舉秘書郎中以留題縣驛新篇封示惻隱惠》朝代:宋 作者:楊簡
我學如畝澮,纖流未距川。
何如作難邑,袞袞膏火煎。
學力未純固,誠不能不遷。
所喪逮尋丈,所補無塵涓。
是則百煉金,無復畏巨燃。
不聞曾氏子,兢兢而虔虔。
一貫融終始,虛明萬慮捐。
此道甚簡易,勞苦無禹胼。
體妙用亦妙,揚州十萬纏。
不熟愧秭稗,未免世累攣。
使者臨舊治,盛禮修同年。
所道惟政事,握手意留連。
車行眼偏矚,粟畦暨麥阡。
父老亟來迎,喜色津津然。
我非當世才,亦復見謂賢。
篇8
必備的素質
熱愛護理工作,具備高尚的思想品質,德才兼備,以德服人:護理工作是一門科學性、技術性、服務性很強的工作,護士長要熱愛專業,不為名、不為利、不怕臟、不怕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處處以身作則,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做到民主、公平和公正。以優質護理服務為目標,以患者為中心,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
具備精湛的護理業務技能:護理管理者不僅要具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相關基礎知識和理論,還要具有護理專業和護理管理知識,要了解和掌握國內外護理最新動態和信息,加強對外交流,不斷學習新業務、新技術、新知識,練就精湛的技術,才能在護理工作中起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指導工作的作用。
較強的非權力影響力:非權力影響力,是由領導者的個體因素引起,為被領導者認可,以內驅力的形式影響和改變被領導者的心理與行為的一種力量。護士長自身的行為是護士的典范,護士長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人格魅力、豐富的才能和淵博的知識、良好的自制能力和人際關系,嚴謹的工作作風和高超的護理技術等無不影響著護士。
高情商是護士長必備的素質:在醫院管理中,人們對護士長和護士的關系往往理解為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甚至簡單理解為命令與服從、強制與執行的關系,以為這樣,才能顯示護士長領導的魄力與威信,才能管理好護理的隊伍,其實不然。在當今社會,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精神需求日益提高、法律意識日益增強,隨著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要追求績效管理,作為一名護士長,既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科學素質,又要具備較高的情商(EQ),深諳如何管理自身各種情感之道,才能帶領出高效能護理團隊,實現護理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護理管理技能
樹立以人為本的護理管理新觀念:護理管理者的理念必須與時俱進,適應護理管理觀念的發展?,F代護理管理理念要遵循“尊重人、依靠人、發展人和為了人”的重要原則,護士長對護士實行以人為本的護理管理,必須以護士為中心,加大情感投入,樹立的新型護理管理理念,即柔性管理[1],它被認為是一種面向未來的“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護士長應為臨床一線的護士做好服務,做好護士的健康管理[2]、心理溝通,解決護士們的實際困難,最大限度地減輕護士的工作壓力,提供寬松、和諧的工作環境,使其保持健康的心態,安心做好每天的護理工作。
要有明確的管理目標:確定管理目標,掌握目標管理的方法,即由誰做、何時做、何地做、為什么做、做什么和如何做。同時注重對各個環節的組織、監督和協調管理,不斷完善實施方案,組織具體落實,特別是在主客觀情況變化時要審時度勢,運籌得當,不能墨守成規。要科學地安排工作時間,保證工作效率,及時掌握護理信息和運行狀態,做到心中有數,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取得最佳的效果。
具備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護士長要發揮協調者的角色作用,對護理工作的某項決定,要主動和大家溝通,聽取意見,集思廣益,最后達成共識,使護士自覺地完成各項護理工作,提高護理質量。同時一定要公平公正地對待每個護士,讓大家明白,執行制度的標尺一樣。
善于運用激勵機制,提高工作效率:護士長要在激勵自己勤奮學習的同時,要鼓勵年輕護士學習,增強競爭意識,比學爭先,以提高護理團隊的整體水平。在注重提高護士整體素質的同時,要善于用管理學中的激勵機制,做到常督促、勤落實,及時總結,及時兌現獎懲辦法。
較好的駕馭情緒的能力:護士長要善于控制、把握好自己的情緒,細心地關注對自我情緒及他人情緒的認知和管理,避免情緒失控。在平時的管理工作中,將護士看作朋友,而不是下級,做到胸懷坦蕩,待人誠懇,知人善任,讓護士參與管理,與護士同甘苦、共患難。
嚴于管理、善于管理、主次分明:護士長工作無論多繁忙,都不能放棄患者不管,如果1個病區的患者護理質量很差,即使護士長再苦、再累、再忙,1年勞動365天,可以當選勞模,但卻不一定是合格的護士長,而能調動護士積極性,把護理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條,得到廣大護士的認可,才是一個合格的護士長,任何一項工作,都要靠大家去努力完成,作為一個護士長不可能、也不應該親自去做所有的具體工作,應該起參謀長和統帥的作用。
知人善用,人盡其才:護士長要對科內每一位護士進行全面的評價,根據每個護士的特點安排工作,注意護士人才的“人崗匹配”,充分發揮護士個體的創造性潛能,力求讓每個護士都能在與其性格傾向較適應的崗位上“人盡其才”。
護士長應具備幾種意識:①質量意識:質量是護理工作的根本所在。護士長要有“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求發展”的意識。②競爭意識: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辦醫熱潮的興起,加上企事業單位公費醫療改革,醫療價格調整等因素,衛生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作為護士長,必須具備競爭意識,以主人翁的姿態立足于醫院。③創新意識:人護理形象的設計要定格在高知識、高智能、高能力,以人的知識創新為目標。護理管理工作只有具備了創新意識,才能提出創造性的建議,才能帶領全體護理人員進行創造性的工作。④服務意識:護士長要以此為基點,增強服務意識,簡化服務流程,全程優質服務,以患者為中心,開展微笑服務,以最大限度滿足患者需求。
持續改進領導藝術:領導藝術也是靠管理經驗積累起來的,經驗來自于實踐,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改進。在實際工作中不能只是一種模式來處理和解決各種不同的問題,要根據不同的情況研究管理上的新方法,護理管理者的領導藝術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篇9
2、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誰人能有這樣的境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3、《華嚴經》:“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4、《佛典》:“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篇10
老李年逾不惑,今年被確診為糖尿病2型。然后便開始服降糖藥,服藥已兩個多月,可血糖始終控制得不理想,仍然居高不下,期間也出現過波動較大的情況。后改服中藥,一段時間下來,血糖降下來了,其后也一直能把血糖控制在理想的范圍內。
目前,大多數糖尿病治療主要是依靠口服降糖藥及注射胰島素,但為什么老李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是什么原因?那中醫在治療糖尿病上又有哪些特色與優勢呢?
分析:
糖尿病中醫蘇開志說:“這種情況雖然有,但是其實并不多。”那老李的這個情況究竟是個什么原因,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首先,降糖藥對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肯定是有用的。中醫可以做到不用西藥而只用中藥就把血糖控治好,但是老李在服中藥后所起到的顯著療效,跟之前幾個月的降糖藥治療也是分不開的。幾個月的西藥降糖藥的治療,就算沒有讓老李的血糖乖乖聽話,但是老李的體質一定也因此而有所改善了。之前的治療改善了老李的胰腺功能,身體對胰島素更敏感,使胰島素能更好的發揮作用。這就給之后的中藥治療打好了基礎,所以效果顯著。
其次,中醫治療更注重個體,就2型糖尿病人來說,肥胖者多屬于痰濕體質,要注意化痰利濕。瘦的人就可能是精虧體質,治療方法就會有不同。而西醫對糖尿病的分類會比較粗,沒有中醫細致。
此外,中醫還會通過解除“血糖難控因素”來降血糖。那些藥物劑量和種類不斷調整,血糖仍然不能控制的病人,除了常見的藥物、飲食、運動因素以外,還有一些嚴重干擾降糖的誘因,中醫稱之為“血糖難控因素”。主要有:失眠、便秘、焦慮、抑郁、急慢性感染、疼痛、月經不調等。這些因素多通過神經、內分泌的反饋調節升高抗胰島素激素的水平,從而使血糖升高。這些因素一旦找到,給予恰當的針對性治療及處理,血糖往往就能夠下降。對于“血糖難控因素”的治療是中醫在糖尿病治療中的優勢。
中醫治療糖尿病的特色與優勢
中醫稱糖尿病為“消渴”病,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出現過有關記載,中醫學在防治糖尿病方面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中醫獨特的防治糖尿病的體系,在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上都有其特色。
首先,中醫強調辨證論治,中藥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上效果明顯。中醫講究治“本”,可以使血糖、尿糖長期穩定在正常范圍。陰虛是糖尿病發生的實質,脾虛是糖尿病不愈的根本,血虛是糖尿病合并癥產生的關鍵。中藥可以把養陰健脾益氣活血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從而使糖尿病從根本上得到有效治療。舉例說,有的患者血糖控制已很好,尿糖已陰性,卻仍感到口干又不欲飲,疲乏無力,西醫不好解釋這種現象,也沒什么特殊治療。而中醫則認為降糖只是解決了“標”的問題,沒有改變腎陰虛的“本”,主張用補腎、養陰、清熱及利濕等治則,用六味地黃丸類藥物,確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次,對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防治是中醫、中藥的一大優勢。通過辨證論治,活血化瘀,綜合調理,往往會收到滿意的療效。在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防治上,中醫治療糖尿病的特色引入了中醫“絡病”理論,采用活血通絡法,早期進行干預。多項動物實驗表明,活血通絡法可以有效的延緩糖尿病多種微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發展,改善生活質量。
第三,中醫有“治未病”的說法,講究對糖尿病的預防和盡早的發現,這就有效地防止了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發生,減輕患者的病痛。
第四,中醫診療,方法多樣,除中藥外,針灸、按摩、藥浴、理療、食療等,都能用于對糖尿病的治療上,根據不同患者,選用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就能取到不錯的效果。
病情較輕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在飲食治療和體育鍛煉的基礎上,單純服用中藥治療;對于病情重一些的糖尿病患者,可在西藥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既可以達到迅速降糖的目的,又可綜合調理全身的機能狀態。
中醫治療降血糖
正如老李的狀況,中醫在糖尿病早期時,有較顯著的功效,且治“本”、預防的優勢明顯,所以在糖尿病早期時候,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可以嘗試中醫藥治療。
中醫治療糖尿病腎病
近年來,糖尿病腎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中醫治療糖尿病腎病的早期表現為尿中排出微量白蛋白,繼而出現臨床蛋白尿,嚴重者可導致腎功能衰竭。糖尿病腎病的中醫治療原則是在辨證分型治療的基礎上注意活血化淤。
活血化淤要貫穿整個治療始終。病人由于體質不同,并發癥多種多樣,如水濕內停引起的水腫,根據不同證型可用五苓散、五皮飲、豬苓湯等方藥,也可以補氣活血與發汗利尿并用,除內服外還可采用中藥泡洗、中藥藥浴、中藥離子導入等治療。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之一,中醫治療糖尿病腎病是致死的重要原因,輕者可僅見尿中微量蛋白尿,重者可致腎功能不全、尿毒癥。
在基礎治療(包括控制血糖、治療高血壓、低鹽優質低蛋白飲食)同時,中醫治療糖尿病腎病和中醫辨證論治,治療糖尿病腎病,對減少尿蛋白,改善腎功能,控制本病的進展有積極作用。
中醫外治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友中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糖友因足部并發癥而住院的比例也比較高,且很難預防,因為糖尿病患者極易感染,所以稍有不慎可能就會引發糖尿病足,嚴重者還可造成截肢。
中醫藥促進糖尿病足創口愈合的基本原理是祛腐生肌。雖然多數療效并不太明顯,但仍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糖尿病足創口的愈合。中醫對糖尿病足通常采用外部治療的方法,如藥敷、藥浴等。
中醫食療,運動
飲食和運動都是糖尿病防治的“五駕馬車”中的內容,是糖友們每天必修的功課,但是糖友是否也知道中醫的食療與運動的特點呢?
世界上最早提出“飲食治療”的是中醫孫思邈?!稗q證用膳”是中醫的一大特色,它利用藥用食物或藥膳的偏性,來糾正患者陰陽氣血的偏勝偏衰。而中醫認為,糖尿病的發展規律一般為早期燥熱津傷,中期氣陰兩虛,晚期陰陽兩虛,可兼夾血瘀、痰濕等癥候,以氣陰兩虛為多見。所以中醫在食療會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益氣、養陰、補腎、健脾或清熱。
中醫推薦的運動有太極、氣功、八段錦等,這類健身法都是根據中醫的陰陽、五行和經絡臟腑學說講求動靜結合、協調身心并強調人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要求人們能夠利用有利的氣候因素,來增強體質,恢復健康,是人體內環境的平衡協調始終和外環境的整體統一,以達到防治糖尿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