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4-10 20:50: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杜牧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杜牧的詩句

篇1

[關鍵詞] 古代歷史劇;翻譯得失;字幕翻譯

電影是國際傳播的重要渠道,中國電影的海外推廣有利于推動民族傳統文化走出國門,向世界傳達主流文化、塑造國家形象、展示并提高文化軟實力。[1]面對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擴大和國際電影業競爭的加劇,中國電影人為中國電影業的繁榮及國際推廣做出巨大的努力。他們向海外觀眾奉獻了不少如《臥虎藏龍》《英雄》《無極》等佳作,為中國文化的海外推介和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貢獻了力量。為了進一步讓世界了解中國及中國文化,中國電影人還成功地向海外推出了《赤壁》《孔子》《鴻門宴》等古代歷史題材劇。據報道,《鴻門宴》一亮相戛納市場,就受到海外片方極大關注,成了最熱門的預售影片之一。從中國電影尤其是古代歷史題材的電影在國外取得成功的事實可見,西方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興趣愈發濃厚。這些成果的取得除歸功于導演、演員等電影人的辛勤勞動外,電影字幕的翻譯者同樣功不可沒。

向國外觀眾原汁原味地展現中國語言、歷史和文化是字幕翻譯者的神圣使命,也是電影能否在海外市場取得成功的關鍵。但由于中英語言文化的差異,字幕翻譯常常無法完全忠實地再現源語的語言和文化特點,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翻譯損失現象。但這些電影在海外成功的事實又告訴我們,這些損失好像并未影響信息的傳播。由此,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字幕翻譯的損失一定會通過某種方式得到補償,否則翻譯是不成功的。這體現了中國哲學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的辯證關系。從翻譯的角度而言,這種得失平衡也是翻譯的本質所在。以下本文將結合幾部較為成功的古代歷史劇的翻譯來談談字幕翻譯得失之辯證關系。

英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彼得?紐馬克(Peter Newmark)曾在其專著《翻譯面面觀》(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中較為全面地論述了翻譯中意義丟失的三種情形。其一,假若文本所描述的情形中有特定的自然環境、某一語言區域中的特定制度和文化等成分,意義的損失不可避免;其二,原文本作者與譯者的語言使用風格不同也會使翻譯中的意義損失;最后,譯者與原文作者的意義觀和價值觀不同時,翻譯中意義的損失不可避免。[2]

由此可知,翻譯中意義的丟失是常見的,甚至是無法避免的現象。由于電影字幕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字幕譯文就具有“濃縮性”特征。因此,“字幕翻譯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轉化類型:原聲口語的濃縮的書面譯文”[3]。字幕翻譯的濃縮性決定了譯文與原文信息的不對稱性,而最主要的又是表現在信息的不完整性上。既然意義的損失是翻譯的本質屬性,那么成功的字幕翻譯又是如何對這些損失進行補償而使交際信息的得失達到平衡的呢?以下將以古代歷史題材劇的字幕翻譯為例,從紐馬克所歸納的意義損失三種情形分別加以論述。

一、文化成分在翻譯中的得失

翻譯目的論的倡導者弗米爾(Vermeer)就曾對眾說紛紜的“文化”一詞下過定義。他認為,文化是“一個社會全部的準則規范和習俗慣例,是作為社會成員的個體所必須懂得的,這樣才能‘與人相類’或與人相異”[4]。翻譯意味著文化比較。譯者根據自己對源語文化專有性的了解來解釋源語文化現象。譯者將目標語文本提供給新的讀者,而此譯文當然是按照譯者對讀者的需要、期望、已有知識等的設想來完成的。由于源語讀者和目標語讀者分屬于不同的語言文化區域,譯者的設想顯然不同于源語文本作者的設想。這意味著譯者不可能提供和源語文本同質量的信息,他所給的是另一種不同形式的信息。[5]這里的“另一種不同形式的信息”恰恰是目標語讀者所需要的。

尊卑等級、風俗習慣等文化成分在古代題材的影片中尤為常見。由于這些都屬于文化專有項,翻譯起來損失就在所難免。影片《孔子》中就有較多的尊卑稱謂,如“臣”“在下”“寡人”等。比如,魯王接見孔丘時說道:“寡人希望你能將自己的主張推向整個魯國。”其中“寡人”就是皇帝的自稱,具有很強的中國文化特色,對應的字幕翻譯則是:“Id like to see your policies applied throughout the Kingdom of Lu!”譯文用毫無尊卑概念的“I”來對應中文的“寡人”雖然造成了意義的損失,但這種損失換來的是目標語讀者對譯文的理解和交際的成功,因而是可行的譯文。

類似的例子在《荊軻刺秦王》《鴻門宴》和《赤壁》等的字幕翻譯中也俯拾皆是,如《赤壁》中曹操要求漢獻帝出兵討伐劉備、孫權時,漢獻帝回答道:“還是容朕再想一想吧”,譯文為“please let me consider this further”。其中“me”顯然不能與“朕”相提并論,但在譯文的語境對這一“損失”進行了彌補,因而譯文讀者是可以理解的。

二、語言特點在翻譯中的得失

大量的四字格詞語和對仗重復句型是漢語語言的一大特點。古漢語更是如此。和漢語不同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沒有中國文化那樣注重對稱和平衡,也由于英語單詞音節不均的關系,英語的詞匯注重的是形式上的完整性和正確性,較少對稱的結構。因此在中英翻譯過程中,中文對稱的語言特點就完全可能喪失。但如果一味在英文文字中追求保留中文的特點,反而使英文不夠地道,不能滿足英文讀者對譯文的期待,進而影響翻譯的質量。

古代歷史題材的電影臺詞為了適應現代觀眾的閱讀(聽覺)習慣,對其中較為對稱、古雅的語言進行了現代文的改寫,但其時代烙印仍然難以完全消除,因此對稱、古雅的語言在歷史劇的臺詞中很為常見。這就給翻譯者帶來極大的挑戰。由于字幕翻譯的時間性限制,譯者只能“舍形取義”,以平白、簡樸的英語進行對應。 《赤壁》中就不乏類似的對稱表達,“被曹操打得一敗涂地。”“這還有一個在負隅頑抗呢。”“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它們的字幕譯文分別為“Cao Cao beat Liu Bei into the mud at Xinye”“There is only one man still fighting”以及“I trust those who are of use to me”。《鴻門宴》中也有不少對稱的表達,如:“誓死守護咸陽,頭可斷、血可流。”譯為:“I will guard Xianyang till my last breath”“我愿完璧歸趙,雙手奉還。”英文為:“We would love to return the city back to you.”“我們要觀天之道,執天之行。”譯成:“We should observe and implement the will of God.”朗朗上口、工整對稱的聽覺和視覺效果在英文翻譯中了無蹤影。但對于英文讀者來說,這樣的英文書寫方式才是符合他們閱讀習慣的。可以說,源語語言特點之“失”正是翻譯之所“得”。否則,保留源語特點的譯文是不忍卒讀的。

三、價值觀在翻譯中的得失

由于歷史文化背景不同,每種語言都有部分詞匯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情感意義。在特定語言社團(language community)里的語言使用者由于其身處的特定文化語境,他們通常會賦予某些詞一定的價值判斷。而這種價值判斷因文化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結果。由于中英文化迥異,兩種語言中的很多詞匯所承載的價值判斷是不同的。例如,在中國文化中“龍”有著獨特的地位,“龍”一詞包含著“至高無上”“唯我獨尊”的價值含義。但在英語中,dragon一詞非但沒有積極的價值判斷,甚至還包含有“邪惡”之價值負載。雖然翻譯肩負著文化傳播的任務,“文化傳真”也是文學翻譯的一個原則,但由于字幕翻譯的特殊性,“文化傳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往往很難實現,為了達到交際效果,譯者通常要犧牲原文的文化價值來適應譯文讀者價值判斷標準。這就是所謂的價值觀在翻譯中的損失。依據翻譯目的論的觀點,能夠達到目的就是成功的翻譯。影視翻譯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吸引國外觀眾,賺取最多的票房。從這個意義上說,源語價值觀的“失”換來的是高額的票房的“得”,因而翻譯就是成功的。

例如,《鴻門宴》中太傅劉玄在鴻門宴遺址瞻仰漢高祖劉邦時對學生說道:“高祖興師入咸陽,紅日世無雙。”其中的“紅日”在中國人頭腦中能產生美好的聯想,因而其意義具有積極的價值評價。“紅”字尤其為中國人所喜愛。中文里形容興旺發達就有“紅紅火火”的說法。無論是服飾還是其他裝飾,紅色都代表喜慶。然而,在英文里“red”卻是“血腥”的代名詞。考慮到詞語內涵意義的不對等性,字幕譯者將上面這句話譯成“He mobilized his forces to Xianyan,which was unparalleled in the world”。譯文中絲毫沒有“紅日”(red sun)的影子,但同樣達到了交際的效果。

又如,《鴻門宴》中有一句臺詞道:“眼見劉項皆是虎狼之輩。”其中的“虎”和“狼”與英文中的“Tiger”和“wolf”的價值評價也是不同的,因此譯者將之譯為:Liu and Xiang were quite ambitious(劉項均志向高遠)。英文中的“ambitious”并非如“虎狼之輩”帶有負面的價值判斷,因而表現為情感意義的損失。但若翻譯成“There were tiger and wolf”,譯文就很難讓譯文讀者理解,從而造成交際失敗。

四、結 語

忠實是譯者的最高理想追求,也是譯者的本能。而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又是翻譯存在的基本前提。信息在不同語言內傳播不可避免地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信息量的減損,不同語言間信息因語言和文化差異在轉換中出現信息的不等值則更為常見。但是眾多字幕翻譯的成功案例告訴我們,翻譯中在此處出現的信息減損必定會在彼處得以補償。翻譯中得失是辯證的。成功的字幕譯者應該是平衡翻譯得失的高手。

[參考文獻]

[1] 陳旭剛.中國電影大片的海外市場推廣及其策略[J].現代傳播,2011(03).

[2] 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58.

[3] Nedergaard-Larson Birgit.Culture-bound Problems in Subtitling[J].Perspective,1993(02).

[4] 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43.

篇2

論文摘要:美劇是美國文化生活最淋漓盡致的展現,其字幕中文化負載詞頻頻出現。因此如何翻譯這些文化負載詞對于理解美劇至關重要。本文從目的論的角度出發,結合美劇《絕望主婦》的字幕翻譯的實例,提出字幕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

論文關鍵詞:文化負載詞;目的論;翻譯策略

一、文化負載詞與美劇

“文化負載詞(cultural-loadedwords)是指標志某種文化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匯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 由于負載著特殊的民族文化內涵,文化詞匯往往構成了作為跨文化交際行為的翻譯中的難點,甚至成為信息傳遞的障礙。

美劇是中國人對美國電視劇集的簡稱。從最早拍攝于1970年的《大西洋底來的人》到《加里森敢死隊》和《成長的煩惱》再到熱播的《越獄》、《別對我說謊》等,所有這些讓我們走進美國,走進美國家庭,淋漓盡致的全方位的體驗美國文化。現在收看美劇的觀眾大多數是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人,這些年輕人受教育程度高,能夠較為積極的接受西方文化,加上互聯網技術的成熟,網上在線觀看更是觀看美劇的主要方式。因此字幕譯文對欣賞美劇至關重要,觀眾通過字幕譯文就可以真實了解和感受劇中原汁原味的內容和情調。

本文根據《絕望主婦》第一季的字幕譯文,分析劇中蘊含的獨特美式文化內涵,探討美劇字幕譯文是否有效的把這類文化負載詞傳遞給目的語觀眾,并歸納了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

二、目的論

目的論是20世紀70年代開始盛行的功能主義的基本原理。根據費米爾創立的翻譯目的論,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必須有譯文預期目的或功能決定。所有翻譯遵循的首要原則就是目的原則。譯文必須能讓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語文化以及使用譯文的交際環境中有意義。而《絕望主婦》這部系列劇的播出具有明顯的目的性,要達到較高收視率,進而贏得巨大的商業利潤,就必須借助精彩的字幕譯文。由此,目的論的觀點與字幕翻譯的關系就十分緊密。目的論的基本觀點如下:

翻譯并不是一個轉碼過程,而是人類一種具體形式的行動。凡行動皆有目的,一次翻譯亦由目的支配。在任何一項翻譯行動開始之前,必須首先弄清楚它的目的是什么,否則無法進行翻譯。

在目的理論的支配下,翻譯的立足點在目標讀者和翻譯任務委托者身上,特別是放在目標文本他們所屬文化中的功能上,譯者必須根據目標文本在目標文化中所要承擔的功能來決定在翻譯中應當采用何種方法和策略。

從譯者的特定目的來說,源文本是翻譯委托的一個組成因素,也是影響最終譯品形成的諸多因素的基礎,但源文本在翻譯中占據何種地位,它必須由譯者這個專家決定,而譯者做出決定時的關鍵因素則是特定情境中的交際目的,而不是源文本本身的地位。

三、字幕文化負載詞的具體翻譯方法(以《絕望主婦》中文字幕為例)

(一)直譯

直譯是既保持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或翻譯文字。采用這種方法,原語中的文化負載詞就會原封不動的移入到目的語中,原語的文化內涵便得以保持。

例1:Lynette: I know someone who knows someone who knows an elf,and if any of you acts up, so help me, I will call Santa, and I will tell him you want socks for Christmas.You willing to risk that?

譯文:我認識個朋友,她的朋友里有人認識一個小惡魔。所以,今天如果你們誰搗蛋,我馬上打電話給圣誕老人,我會告訴他,你們圣誕節只要短襪就可以了!

這句活出現在第一季第一集中,Lynette帶著自己調皮的兒子參加Mary的葬禮,為了能讓兒子表現好一點,以至于不讓她在眾人面前丟臉,她利用圣誕老人來嚇唬她兒子。Santa這里是指圣誕老人的意思,現在中國人對這個詞已經不陌生了,所以直譯為“圣誕老人”不會給觀眾帶來理解上的困難。

例2:Lynette:Yes, Renee was always the one with the fashion sense. Before I met her, I’d never even heard of Gucci or Prada…Or Chlamydia.

譯文:雷尼是非常有時尚感的,認識她之前,我都沒聽說過古琦和普拉達這些奢侈品牌…哦,還有整容后的衣原體感染我也沒聽過。

Renee和Lynette是大學的好朋友,她嫁給了棒球運動員,她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在Lynette面前炫耀自己,而Lynette也不甘示弱,總是挖苦她。這句話是Lynette向自己的朋友介紹Renee時說的,“古琦”和“普拉達”這些都是時尚的奢侈品牌,現在中國人也都比較熟悉這些品牌,所以這里直譯就可以了。

(二)意譯

當原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中的概念意義和文化意義不同或者有沖突的時候,某些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就出現了困難。這時譯者必須要優先選擇文化意義,優先完成文化意義的傳遞。意譯能夠完成功能對等。在美劇中,大量的口頭俚語和文化負載詞都可以通過意譯產生預期效果,并符合口語表達習慣。

例3:Bree:Change in behavior is a warning sign and you have been as fresh as paint for the last six months.

譯文: 怪異的行為是一種信號,之前半年都還正常。

在這個句子中,譯者對as fresh as paint這個短語進行了意譯。如果直譯為“之前半年像油漆一樣新鮮”就會讓觀眾莫名其妙了,這樣的意譯比較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讓人一目了然。

例4:She didn’t cook much while moving up the corporate ladder. She didn’t have time.

譯文:然而在她事業蒸蒸日上的那段時間,她很少下廚,因為她沒有時間。

這個句子中出現了move up the corporate ladder,譯為“事業蒸蒸日上”。能夠形象的說明Lynette的職業生涯情況。如果直譯為“爬上……梯子”,那效果全無。

例5:Guess we found the skeleton in her closet.

譯文:看看我們能不能在她的衣櫥里發現什么?

這句中,“skeleton in one’s closet”就表示一個人要“極力掩蓋的丑事、秘密”。Susan等四位主婦按照當地習俗在好朋友Mary Alice的葬禮之后為其整理衣物,無意中發現了一封信。她們四個與Mary的關系非常親密,“丑事”這個詞帶有貶義,不能用在好朋友之間。但是在譯文中的“發現什么”無法表達“skeleton in one’s closet”這個短語想要表達的含義。建議譯為:看看我們能發現什么秘密不? 轉貼于

(三)替換

如果原語與目的語的文化差異太大,直譯與意譯都不能充分或者有效的達到預期效果,影響觀眾欣賞作品,譯者可以選用目的語中類似的表達方式來代替原語。

例6:Bree:This is half the reason I joined the NRA. Well, when Rex started going to those medical conferences, I want it in the back of his mind that he had a loving wife at home with a loaded Smith & Wesson.

譯文:所以我才加入全國槍支協會, 每次Rex出差,我都讓他記住,他是有老婆的,老婆愛著他,而且還有只上了子彈的制式手槍。

“NRA”表示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意思是 (美國)全國來福槍(步槍)協會; “Smith & Wesson”是指史密斯.威森公司,其1852年創始至今一直是手槍界領先的公司,這句中的“Smith & Wesson”是指這公司生產的一款經典手槍。如果直譯為“史密斯威森”恐怕觀眾會莫名其妙。用“制式手槍”來代替這個品牌的名稱,在目的語里會讓觀眾對這句話的意思一目了然。

例7:Lynette:I have no hope. My husband’s always on business. My babysitter joined the witness relocation program. I haven’t slept through the night in six years.

譯文:我都要絕望了。我丈夫總在外出差。我家的保姆突然消失,也找不到了!這六年來,我晚上從未睡好過!

witness relocation program是指證人遷移計劃,即為了保護證人免遭報復,將其秘密轉移到別的地方生活,是西方尤其是美國慣常的做法。在這里Lynette說她的保姆參加了“證人遷移計劃”,最終的結果就是保姆突然消失。如果譯成“我的保姆也加入了證人遷移計劃”,對于不熟悉這個計劃背景的普通觀眾來說無法真正理解原文所要表達的意義,勢必會摸不著頭腦。因此譯文用“消失不見了”來代替“證人遷移計劃”,用其結果來代替原語,能夠讓觀眾在短時間內理解原語所要表達的意思。

(四)詮釋

有時原語中的文化負載詞在目的語中會產生詞匯空缺,就是說原語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目的語中無法找到對應項或類似的表達方式。這樣的話,為了能夠準確傳達原文詞語中的文化內涵并消除理解障礙,譯者可以在保留原語表達方式的同時對其加以解釋說明。但是由于字幕在播放時的更換很快,解釋說明會增加字幕的長度,所以使用的時候要慎重。

例8:Lynette:Yes, Renee was always the one with the fashion sense. Before I met her, I’d never even heard of Gucci or Prada… Or Chlamydia.

譯文:雷尼是非常有時尚感的,認識她之前,我都沒聽說過古琦和普拉達這些奢侈品牌…哦,還有整容后的衣原體感染我也沒聽過。

這一句前面的“古琦”和“普拉達”都采取的直譯方法,而后面的“Chlamydia”的翻譯則加了注釋。 “Chlamydia”是“衣原體”的意思,這里Lynette想要表達的意思是指Renee因整容而得的衣原體感染,是在嘲笑她。如果這里單獨直接譯為“衣原體”,會讓觀眾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加上“整容后”會給觀眾具體的發生背景,能夠較好的理解原語想要傳遞的信息及情感。

例9:Tom: Regional manager, corporate manager, head of sales. Lynette:Margarita, cigar, sombrero.

譯文: Tom: 區域經理,公司經理,銷售總監。

Lynette:Margarita酒,雪茄,寬邊帽。

Tom以工作辛苦勞累拒絕與Lynette共同參加晚宴,Lynette卻發現了一張Tom公出時和其他同事休閑娛樂的照片。這里的Margarita是雞尾酒的一種。在翻譯的時候如果直接音譯為“瑪格瑞塔”,不能使觀眾明白這是什么東西。在譯文中直接在這個單詞后面加了“酒”字作為注釋,觀眾就明白這是指的一種酒。但如果譯文能修改為“Margarita雞尾酒”就能讓觀眾更加全面的了解原語所處的文化背景及其要傳遞的信息。

篇3

一、“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會計科目

(一)用途

核算實行國庫集中支付的事業單位根據財政部門批復的用款計劃收到和支用的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

(二)性質

資產類科目。該科目等同于“銀行存款”科目。

(三)結構

借方登記在財政授權支付方式下,收到銀行蓋章的“授權支付到賬通知書”所列數額;貸方登記規定支用額度內支付的金額。期末借方余額,反映事業單位尚未支用的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本科目年末依據銀行提供的對賬單作注銷額度的相關賬務處理后,應無余額。

【例1】2013年1月23日,某事業單位收到同級財政部門批復的分月用款計劃及銀行蓋章的“授權支付到賬通知書”,金額為200000元。1月28日,該單位以財政授權支付方式支付辦公費2000元。會計分錄如下:

1.收到通知書:

借: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200000

貸:財政補助收入 200000

2.支付辦公費:

借:事業支出2000

貸: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2000

年度終了,事業單位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還有剩余應結轉“財政應返還額度”賬戶,下年初再予以恢復。

【例2】2013年12月31日,某事業單位財政直接支付指標數額與當年財政直接支付實際支出數額之間的差額200000元。下年初,財政部門予以恢復。該單位下年1月16日,上年指標支付印刷費30000元。會計分錄如下:

1.注銷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指標:

借:財政應返還額度——財政授權支付 200000

貸: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 200000

2.年初恢復額度:

借: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 200000

貸:財政應返還額度——財政授權支付 200000

3.該單位支付時:

借:事業支出 30000

貸: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 30000

二、“財政應返還額度”科目

(一)用途:核算實行國庫集中支付的事業單位應收財政返還的資金額度

(二)性質:資產類科目

(三)結構

借方登記年度終了,事業單位依據銀行提供的對賬單作注銷額度或財政授權支付預算指標數大于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下達數的用款額度;貸方登記事業單位收到財政部門批復的上年末未下達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或下年初事業單位恢復的額度。期末借方余額,反映事業單位應收財政返還的資金額度。

(四)明細科目

設置“財政直接支付”、“財政授權支付”兩個明細科目,進行明細核算。

這里的財政應返還額度,是指實行國庫集中支付的事業單位,年度終了應收財政下年度返還的資金額度。也就是本年未使用完畢,轉為下年度繼續使用的結余用款額度。它分為財政直接支付方式和授權支付方式。其中,財政直接支付方式下,事業單位作為本年財政補助收入,計入“財政應返還額度”科目,下年使用時,直接轉為事業支出,不再通過“財政補助收入”科目核算;財政授權方式下,事業單位將“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預算指標轉入“財政應返還額度”科目。下年初,再作為反分錄,予以恢復。其余時間,事業單位正常使用預算額度即可。

【例3】2013年末,某事業單位財政支付指標數額與當年財政直接支付實際數額之差為200000元。2014年初,財政部門恢復了該單位財政直接支付額度。1月8日,該單位以財政直接支付方式支付本單位水費8000元。

1.2013年末,補記指標:

借:財政應返還額度——財政直接支付 200000

貸:財政補助收入 200000

2.支付水費:

借:事業支出8000

貸:財政應返還額度——財政直接支付 8000

三、“短期投資”科目

(一)用途:核算事業單位用于不超過1年的債券投資,主要是國債投資

(二)性質:資產類科目

(三)結構

借方登記增加數;貸方登記減少數。余額在借方,表示實有數。短期投資收益計入“其他收入——投資收益”科目。

【例4】某事業單位購買國債一批,價款10萬元。年底到期,收回本利和11萬元。會計處理如下:

1.購買國債:

借:短期投資 100000

貸:銀行存款 100000

2.到期收回本息:

借:銀行存款 110000

貸:短期投資 100000

其他收入 10000

“長期投資”科目與原會計制度中的“對外投資”科目核算類似。不同的是,對外投資時,應將事業基金轉入“非流動資產基金——長期投資”科目。收回投資時,再予以恢復,做反分錄。這里不再贅述。

四、“存貨”會計科目

事業單位的存貨,是指事業單位擁有的材料、在產品、庫存商品以及低值易耗品等各種材料物資。事業單位的存貨通過“存貨”會計科目核算。

(一)用途:核算事業單位擁有的各種存貨

(二)性質:資產類科目

(三)結構

借方登記增加數,貸方登記減少數,余額在借方表示實有數。

【例5】某事業單位購買材料一批,價款50000元,增值稅8500元,運雜費1500元。以支票付訖。料驗收入庫。會計處理如下:

借:存貨 60000

貸:銀行存款 60000

材料出庫時,分別根據材料用途計入相關會計科目。

【例6】某事業單位發出材料300千克,單位成本500元。其中,用于正常辦公200千克,銷售100千克。會計處理如下:

借:事業支出 100000

經營支出 50000

貸:存貨 150000

五、“在建工程”會計科目

(一)用途

核算事業單位已經發生必要支出,但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各種建筑(包括新建、改建、擴建、修繕等)和設備安裝工程的實際成本。

(二)性質:資產類科目

(三)結構

借方登記增加數,貸方登記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時,按照建筑工程所發生的實際成本,期末借方余額,反映事業單位尚未完工的在建工程發生的實際成本。

(四)按照工程性質和具體工程項目等進行明細核算

事業單位的基本建設投資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單獨建賬、單獨核算,同時按照本制度的規定至少按月并入本科目及其他相關科目反映。事業單位應當在本科目下設置“基建工程”明細科目,核算由基建賬套并入的在建工程成本。這里,不包括有關基建并賬的具體賬務處理。

【例7】8月初,某事業單位購入一臺需要安裝的設備,用于本單位專業業務活動。設備價款46800元,運輸費3200元,以支票付訖。安裝設備時,支付安裝費10000元。8月底,設備安裝完畢,交付使用。會計處理如下:

1.支付設備價款和運輸費:

借:在建工程 50000

貸:非流動資產基金——在建工程 50000

同時,

借:事業支出 50000

貸:銀行存款 50000

2.支付安裝費:

借:在建工程 10000

貸:非流動資產基金——在建工程 10000

同時,

借:事業支出 10000

貸:銀行存款 10000

3.設備安裝完畢交付使用:

借:固定資產 60000

貸:非流動資產基金——固定資產 10000

同時,

借:非流動資產基金——在建工程 10000

貸:在建工程 10000

六、“累計折舊”會計科目

折舊是指在固定資產使用壽命內,按照確定的方法對應折舊金額進行系統分攤。根據事業單位財務規則有關規定,事業單位可以計提折舊。但是,事業單位計提折舊就不再計提修夠基金。計提修夠基金的事業單位,不能計提折舊。事業單位計提折舊采用虛擬折舊方式,即計提折舊不形成折舊費用,而是對沖非流動資產基金。其計提的折舊額通過“累計折舊”科目核算。

(一)用途:核算事業單位固定資產計提的累計折舊

(二)性質:資產類科目

(三)結構

貸方登記增加數,借方登記處置固定資產已經計提折舊數,余額在貸方,反映事業單位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累計數。

【例8】某事業單位本月計提固定資產折舊額50000元。會計處理如下:

借:非流動資產基金——固定資產 50000

貸:累計折舊 50000

七、“累計攤銷”會計科目

攤銷是指在無形資產使用壽命內,按照確定的方法對應攤銷金額進行系統分攤。根據事業單位財務規則有關規定,事業單位可以計提無形資產攤銷數額。事業單位應當采用年限平均法對無形資產進行攤銷,無形資產的應攤銷金額為其成本。其計提的攤銷額通過“累計攤銷”科目核算。

(一)用途:核算事業單位無形資產計提的累計攤銷

(二)性質:資產類科目

(三)結構

貸方登記增加數,借方登記處置無形資產的已計提攤銷數,余額在貸方,反映事業單位計提的無形資產攤銷累計數。

【例9】某事業單位本月計提無形資產攤銷額10000元。會計處理如下:

借:非流動資產基金——無形資產 10000

貸:累計攤銷 10000

八、“待處理資產損溢”會計科目

(一)用途

核算事業單位待處臵資產的價值及處置損溢。事業單位資產處置包括資產的出售、出讓、轉讓、對外捐贈、無償調出、盤虧、報廢、毀損以及貨幣性資產損失核銷等。

(二)性質:資產類會計科目

(三)結構

借方登記轉入待處置資產凈值,貸方登記批準予以核銷的資產凈值。

【例10】某事業單位將其擁有的專利權一項轉讓。取得收入100000元(按規定應先上繳國庫),該專利權賬面余額為150000元,已經計提攤銷額30000元。會計處理如下:

1.轉入待處置:

借:待處置資產損溢 120000

累計攤銷 30000

貸:無形資產 150000

2.實際轉讓:

借:非流動資產基金——無形資產 120000

貸:待處置資產損溢 120000

3.收款:

借:銀行存款 100000

貸:待處置資產損溢 100000

4.結轉無形資產轉讓收入:

借:待處置資產損溢 100000

貸:應繳國庫款 100000

參考文獻

篇4

描寫除夕的詩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描寫春節的詩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描寫元宵節的詩句有: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4、清明節——農歷三月初三。

描寫清明節的詩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描寫端午節的詩句有: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描寫七夕節的詩句有: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描寫中秋節的詩句有:

中秋月

【宋】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8、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描寫重陽節的詩句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篇5

漫步在錢塘湖水邊,看著滿江冰雪融化,小草冒出嫩芽,花兒點點泛紅。就想起了白居易寫下的“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莫馬蹄”的詩句,當詩人走在這錢塘湖邊欣賞著滿江春色,一定也在抒發這像我一樣的感慨吧。我愛這滿江的春色!

走到西湖邊,看著一大片一大片的綠荷葉堆的滿池都是,一根根綠色的莖上長滿了粉紅色的荷花,看那早晨的露珠還在上面呢,像一顆顆明艷的珍珠在綠葉上滾動,還有那含苞欲放的荷花,像個羞答答的小姑娘,泛紅的臉蛋像涂上了粉紅的胭脂。她也在不斷的生長著,眼看她也快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了。我這邊吟詠著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句,感受著這六月的荷花之美。

走上了林蔭小道,欣賞這漫山遍野的楓葉,此時的楓葉已經紅的開始張揚了,我看著此情此景,不由的駐足停留了下來,我看著這美麗的楓葉,心想這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詩句,看到這里的楓葉,也就感受到了詩人的心境。

不知不覺中以是冬天了,站在空曠的田野間,看著漫天飄雪的景象,感受著白雪的純潔與寧靜,看到這白雪皚皚的世界,不由分說的,想到了岑參的寫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詩句。感受著大地的潔白,體會著白雪的情感。我是多么的沉醉啊!

篇6

郭學萍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唐代詩人劉禹錫《秋詞》中的詩境,和杜牧《山行》中的詩境,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便有了奮斗精神。自古以來,人們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這是劉禹錫的樂觀情懷。

杜牧的這首《山行》和劉禹錫的《秋詞》有著相同的詩境。你看,遠處的秋山有一條蜿蜒的石徑盤屈而伸。山頂上,白云掩映,變幻萬千,幾家竹籬茅舍隱約可見。近處,紅楓似火,詩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車子,流連不舍地欣賞著。

本來,楓葉的顏色比紅花顯得更濃烈,這是誰都能感受到的。但它沒有在春天和群花爭艷,卻在秋天呈現芳姿,這也是人們熟知的事實。可是,過去沒有詩人把這兩層意思聯系起來,組成詩句。有的只是“潯(xún)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的凄涼;有的只是“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的惆悵;有的只是“楓醉未到清醒時,情落人間恨無緣”的無奈。

然而,杜牧卻賦予了楓葉以花一般的不同氣質,并且讓它和春花進行比較,組成“霜葉紅于二月花”的絕妙意象,使人讀了以后,產生許多深沉的聯想和想象。有時,這種聯想和想象,會超出原作者的本來創作意圖之外。

從“霜葉紅于二月花”這句詩中,我們不但看到楓葉在色彩上比春花還要紅艷,而且還能感受到楓葉比春花更耐得住秋霜的磨煉。

和詩人杜牧一樣,我也喜歡秋天。秋天,不僅代表著成熟,還有“萬山紅遍”的喜悅和詩情。

1.“漫”在字典中的解釋有:①水過滿,向外流;②淹沒;③到處都是,遍;④廣闊,長;⑤不受約束,隨便; ⑥ 莫,不要。

在“漫讀”一詞中,“漫”的意思應該選擇( )。

2.聯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字詞的意思。

①山行: 。 ②寒山: 。 ③徑: 。

④白云生處: 。 ⑤坐: 。⑥紅于: 。

3.說說你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理解。

古詩中的快樂兒童

汪金友

近日讀到唐代詩人胡令能的一首兒童詩,題為 “小兒垂釣”。詩云:“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一個“蓬頭稚子”,斜身在野草中釣魚。路人向他招手問路,他卻怕驚動了魚兒而不敢回應。詩中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但卻似一枝出水的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惟妙的純真和無限的童趣。

這很容易使人想起杜牧的 《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個牧童,更像個小雷鋒。“欲斷魂”的路人剛一提問,他就熱情相答,并且用手指明“杏花村”的方向。

唐代的呂巖 (呂洞賓),也寫過一首《牧童》:“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寬闊的田野,悠揚的笛聲,辛勞的牧童放牧歸來,吃過了飯連蓑衣都來不及脫,就倒在地上呼呼大睡。只有那皎潔的月光,靜靜地灑在他的身上。

而清代詩人袁枚所寫的 《牧童》,又與眾不同。一個夏日的午后,袁枚去拜訪朋友,忽然遠處傳來一陣歡快嘹亮的歌聲。定睛一看,原來是一個頭戴斗笠、身穿短褂、騎著黃牛的牧童在高聲唱著 《放牛歌》。袁枚正聽得如醉,突然歌聲戛然而止。原來牧童發現了樹上的知了,并熟練地爬上牛背,踮起腳尖,小手伸向一旁粗壯的樹干。而機靈的知了,卻 “嗖”地一聲飛走了。袁枚見狀,哈哈大笑,回家后即賦詩一首:“牧童騎黃牛,歌聲震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相對而言,白居易的 《池上》,則更為妙趣橫生:“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池塘中一個個的大蓮蓬,清香誘人。一個小孩兒禁不住誘惑,偷偷地撐著小船去摘了幾個,又趕緊劃了回來。但他還不懂得怎樣隱藏自己的蹤跡,自以為誰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駛過,水面的綠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顯的水線。小主人公天真活潑、又淘氣又可愛的頑童形象,也就躍然紙上。

清代詩人高鼎的 《村居》,描繪的則是另一番景象:“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草長鶯飛,楊柳輕揚,正是一派大好春光。放了學的兒童們,紛紛跑回家里拿出風箏,趁著東風放上天空。這樣的春天,讓孩子們陶醉,也讓大人們向往。

在我的印象中,古兒童詩最多的是宋時的楊萬里。其中流傳最廣的是 《舟過安仁》:“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還有《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黃色的蝴蝶,淹沒在黃色的菜花中,令急急追趕的兒童,茫然不知所措。

關于兒童的詞,我知道的只有南宋詞人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玩耍。一句 “最喜小兒無賴”,把父母之愛,兒女之歡,都盡在其中。

蘇軾說:“無官一身輕,有子萬事足。”老舍講:“小孩是哥倫布,把人帶到新大陸。”天真無邪的兒童,不僅給這個世界帶來了快樂,而且帶來了希望。

1.同學們,古詩中有很多可愛的兒童,他們各有特點,形象鮮明。你能從詩句中找到他們嗎?用直線連一連吧!

放風箏的孩子 側坐莓苔草映身

捉蝴蝶的孩子 牧童遙指杏花村

垂釣的孩子 不解藏蹤跡

指路的孩子 兒童散學歸來早

偷白蓮的孩子 飛入菜花無處尋

2.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用“ ”畫出來。

篇7

一、 以文引詩,拓寬視野

中學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都有詩句的引用,借以描繪事物,說明觀點,拓展內容,增添情趣,還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如教學《雨中登泰山》一文時,文中引用杜甫《望岳》一詩中的四句,借以說明泰山之高,云海變化之莫測。我把這首詩補充完整,“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通過對整首詩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得到比較,在比較中促進對詩文的理解,進一步領略泰山的神奇壯觀,增強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在教學《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時,引用蘇軾的《嶺南一絕》“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棵,不辭長作嶺南人。”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表現人們對荔枝的喜愛。用杜牧的《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表現統治階級為了吃鮮荔枝而不顧人民的苦難,不惜勞民傷財的罪行。

二、 以詩歌來映照課文

記敘文中的一些描寫,倘能恰當好處地用一些詩句來描述,無疑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共鳴,使學生得到更高層次的審美享受。如《長江三峽》的第一段提到“我像在一支雄偉而瑰麗的交響樂中飛翔。”它體現出作者那種興奮、激動,以致神采飛揚的興致。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讓他們背誦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對文中有關兩山對峙的描寫,用李白的《望天門山》加以映照,“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描繪了三峽雄奇瑰麗的景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學《荷塘月色》一文時,先引用宋代詩人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詩句“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來激發學生對荷塘景色的想象,更好地體味作者對荷塘月色美景的描繪。

三、 以詩歌來延伸課堂內容

《鴻門宴》一文刻畫出項羽妄自尊大,目光短淺,胸無城府,優柔寡斷的性格特點,導致他以后在烏江自殺,結合此事,我引用了幾首詩供學生分析、評議、延伸內容,鍛煉學生的文筆。李清照的《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杜牧的《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的《七律 人民占領南京》“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蒼桑。”這三首詩各有各的意旨,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是非觀、價值觀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可以更清晰地看楚漢爭霸,認識楚霸王,從而寫出一些不錯的評論文章,這就把對課文的理解,對歷史的理解,作文的訓練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可謂一石三鳥。

四、 以詩歌為主搞活動課

定期舉辦詩歌朗誦活動,開展活動課要有主題,可以是“愛國名言”、“寫景之句”、“佳句對接”、“思鄉集景”、“詠月情結”,當然搞活動課應注意競賽機制,以提高興趣、活躍氣氛,并要給學生較長的時間準備,有了較長的準備時間,學生就能在準備的過程中接觸大量的詩歌,在閱讀中理解詩句,選擇詩句。讓學生在靜思、感悟中受到感染,提高審美情趣。其鑒賞水平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提高。鼓勵學生嘗試寫作詩歌,通過寫作深化詩歌閱讀,更深刻地領悟詩歌內涵。

五、 以詩歌進行思想教育

篇8

彼:指前面所說的內容。

全句翻譯:荔枝的特點大致如上所說,它實際上比我介紹的還要好。

這是一句承上啟下的話,其上文說了寫出荔枝的出處、外形、味道等,其后文則寫了荔枝摘下后短期內的變化情況,讀此文,可以進一步理解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進一步理解楊貴妃何以愛吃荔枝,每日令人快馬加鞭運來滿足她的欲望了。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唐朝???杜牧

教學目標:

1、理解解詩句含義及詩歌的內容

2、通過古詩改寫領悟詩的意境。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通過對詩人經歷的了解和和背景的把握,學生可以就詩意自學,然后老師點撥,通解詩意然后背誦默寫。

教學過程:

一、導入:(配樂)

中國的詩文浩如煙海,能流傳千古,靠的不是詩人的地位和名氣,而是詩人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翻開歷史的畫卷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但統治者依然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詩人杜牧面對此情此景寫下了《泊秦淮》一詩,抒發內心無比的憤慨。

二、了解作者

(一)、讀詩句

知詩人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一起走進作者,來了解杜牧的生平經歷,我檢查一下,看誰預習的好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

“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其詩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后世傳誦。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悟

1、配樂讀詩歌

(師:作者的愛國之心,濟民之意,有詩為證,朗讀時要注意語速、停頓、感情,下面請同學們聽一遍《泊秦淮》的朗讀。聽讀的時候注意老師在大屏幕上標出的停頓。(大屏幕朗讀))

2、學生自由讀詩歌

師:《泊秦淮》這首詩意境凄迷,感情深刻,在朗讀時一定要把握他的感情,接下來按老師的要求同學們大聲的自由誦讀幾分鐘。

3、分組選代表讀讀,進行pk(配樂)

師:時間到,男同學中推舉一名,女同學中推舉一名,男生女生比拼一下,看誰讀的好,請同學們認真聽,聽后給出評價。

師:以上兩位同學都讀完了,誰來評價一下,這位男同學把手舉動這么高,就你吧!

請坐

師:你認為誰讀的好,哦!你說男同學好,是不是因為你是男生呀!你帶有主觀臆斷

,同學們在評價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客觀的評價態度!

師:這位同學你評價一下,評價的很客觀,非常不錯。

4、齊讀詩歌

師:我總結以上兩位同學的評價,整體來說還不錯,男同學的聲音略小,女同學停頓語速過快,其他同學也要注意以上幾點,接下來拿起書大家再來分行讀一遍課文,從讀中品味其語言的朦朧美。

二、釋詩意

品語言

師:好詩不厭百回讀,百讀欣賞美點現,讓我們一起品讀這首富有深遠意境的詩歌,在品讀之前老師給同學介紹賞析詩歌的方法同學們請看大屏幕

1、練字(重點字詞)

2、修辭方法

3、描寫方法

4、抒情方式

師:接下來同學們就按照賞析詩歌的這四個方面,選擇一方面進行賞析就可以。首先老師給同學們做一個示范,我就第一方面抓住重點字詞賞析詩句。

“籠”字“籠”是什么意思?(籠罩)映射出美麗的秦淮河籠罩在皎潔的月光下,畫面十分的唯美。。

1、賞析一、二句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生:“寒”字

一提“寒”令你想到了天氣寒冷,表明這是深秋時節。給人以朦朧冷寂的氣氛。

生:我是從描寫方面賞析的

如煙的水汽籠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著江邊的沙岸。寧靜的夜里把船停在岸邊,靠在酒家。

生:使用互文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的描繪出秦淮河夜晚寒煙淡水的美麗景色。

師:這位同學說的非常好,讓我們共同了解一下什么是互文。(互文,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例: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師:誰來按照互文的手法釋義一下

生:如煙的水汽,淡淡的月光籠罩在秦淮河上,映照著江邊的沙岸。這樣寧靜的夜晚淡煙寒水,凄迷朦朧。

師:

釋義的很好

看樣這個手法是真的學會了。哪位同學說一說你還從哪方面進行賞析了。

生:煙、水、月。沙四者,被兩個籠字和諧的融合的在一起,會成一幅極其淡雅的水邊夜色圖。

師:王國維說過

“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杜牧筆下凄迷朦朧的夜景將蘊含怎樣的情感,接下來讓我們接著品析下一句

2、賞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

生:

商女,(指以賣唱為生的歌女。)說明當時的人們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

生:從描寫方面(這時,從江對岸傳來歌聲,這是不知亡國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樹花》。

生:運用典故

《玉樹花》的簡稱,是南北朝時陳朝最后的國君陳叔寶所做的舞曲,詞調凄傷,被稱為亡國之音。作者此時引用這個典故意在批判當時的人們。

生:猶唱”就是“還在唱”。這些無知歌女連亡國恨都不懂,還唱這種亡國之音!最后二句表面看似作者是在斥責歌女

,我個人認為歌女以賣唱為生,既然是賣唱,就要有聽眾,有點歌者。沒有聽眾,歌女也無意唱這個曲子。

師:這位同學思考的非常深刻,想問題很深入,那么大家想一想,這些聽眾可能是哪些人?

生:(在內憂外患的情形下,還有金錢、有時間、有心情聽曲子應該是些豪門貴族)

師:這些豪門貴族明知是亡國之音,卻偏要聽,而且是在國難當前的情況下,可見他們是一群怎樣的人?

生:(沉湎酒色,尋歡作樂,過著醉生夢死,燈紅酒綠的生活)

師:作者面對這樣的一番景象,這樣的一群人,他的心情應該是怎樣的?

生:(感慨、鄙視、憂傷、悲憤)

三、抓詞句

悟情感

師:所以“商女不知亡國恨”,表面是說賣唱的女子不懂亡國之恨,實際上是借古諷今(板書),批評豪門貴族,表現了詩人對他們這種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陳后主醉生夢死,亡了國,這些豪門貴族不以為鑒,一樣會步陳后主的后塵,除了憂傷、悲憤、鄙視外,從作者對歷史興亡的感慨中,我們還可感受到作者那顆憂國憂民的心。

三、借詩境

學手法

師:詩人在寫景時運用了什么手法?

四、擴語言

延意境

師: 既然秦淮河畔的歌女用《花》感懷身世之苦,那么作者杜牧的這份憂傷

悲憤必須也得用最優美的文字書寫出來,接下來的時間就交給同學們了,用你們大膽的想象描繪一幅秦淮晚景圖,寫完之后和同學們分享,看誰寫得最好。

找同學朗讀寫得散文,通過寫意境鍛煉其語言能力

、背古詩

悟感情

師: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學詩最重要的是熟讀成誦,在背詩中再一次體會作者的情感,同學們大聲的自由背誦吧

六、全詩小結。

(大屏幕配樂)

篇10

今天,我和爸爸去夾塘掃墓。我們買好了,到了夾塘,我們就爬上山去,山上許多我不知道名的花、草,長得可茂密了!接著,我們去拜祭先人,送上了鮮花,表達我們的哀思。然后,我們就下山了。

一路走來,我看見我的左邊是一塊綠油油的草地,右邊是一片紫色的蠶豆花和金黃的油菜花。我摘下一朵蠶豆花和一朵油菜花,油菜花像一只黃蝴蝶,蠶豆花像一支微型鵝毛筆。

突然,天下起了雨,我們打開雨傘,這時候我想起了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