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保健范文

時間:2023-03-28 14:01: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養生保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英文名稱: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辦單位:中國中醫藥學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種:中文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9-8011

國內刊號:11-4536/R

郵發代號:80-266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1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篇2

一、揉腹的歷史源遠流長

揉腹養生,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歷史。早在南北朝齊梁時期,達摩撰寫的《易筋經》中就有揉腹養生之法,當時在民間廣為流傳。唐代以后,更受到養生家們的重視。唐代壽達102歲的醫學家孫思邈在他著的《千金要方》中說:“每食訖,以手摩面及腹,令津通流。食畢當行步躊躇,計使中數里來;行畢,使人以手摩腹上百余遍,則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飲食,無百病?!泵鞔咤ブ摹蹲裆{》中也有“食后徐徐行百步,兩手摩肋并肚”的描述。按照中醫的觀點,揉腹可通和上下,分理陰陽,去舊生新,充實五臟,驅外感之諸邪,清內生之百癥?,F代醫學研究則指出:揉腹可使胃腸及腹部肌肉強健,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有利于腸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使食物能充分地消化、吸收、排泄。日本的漢醫家說:“腹者,生之本,故為百病之根?!比喔共坏煞啦?,而且對許多慢性病如糖尿病、腎炎、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等等,都有輔助治療作用,所以它是自我養生保健的最好方法之一。

二、揉腹的保健作用多多

(1)揉腹能防止和消除便秘。腹部是人體的重要部位,其內有胃、腸、肝、脾、腎和膀胱等重要臟器。這些器官機能的正常與否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健康與壽命。因此,古人非常重視對脾胃的保健。他們認為,摩腹之法能通和上下,分理陰陽,去舊生新,充實五臟,驅外感之邪,消內生之百癥?,F代醫學認為,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腸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腸內壁肌肉的張力及淋巴系統功能,使胃腸等臟器的分泌功能活躍,從而加強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顯改善大小腸的蠕動功能,防止和消除便秘,對老年人尤其有益。經常便秘的人可以在早晨醒后和晚上睡前仰臥床上,雙腿曲屈,用手逆時針方向按摩肚臍部位,每次按摩50~100次即可見效?,F代醫學也認為,揉腹能使胃腸及腹部的肌肉強健,能促進胃腸的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使吃進的食物能充分消化吸收,有益健康。

(2)揉腹可以預防胃腸潰瘍的發生?,F代醫學認為,發生消化性潰瘍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胃酸分泌過多。而胃酸分泌過多則是由于胃腸內肥大細胞的分解和釋放出組織胺及其它內含物。內含物能嚴重損傷腸道內壁,而組織胺不但本身就是強效因子,而且還能刺激產生大量胃酸,對胃道起到外加機械刺激的作用,阻止胃酸過量的產生。這也許就是揉腹能預防胃腸潰瘍發生的道理所在。經常按揉腹部,還可以使胃腸道黏膜產生足量的前列腺素,有效防止胃酸分泌過多,并能預防消化性潰瘍的發生。

(3)揉腹可輔助治療慢性肝炎。對于慢性肝炎非活動期而經常有肝壓隱腹、腹脹不適的患者,可以采用自我按摩肝區和腹部的方法來解除痛苦。只要每天堅持做2~3次,每次5~10分鐘,就可以改善癥狀,幫助康復。

(4)揉腹可治失眠癥。晚上經常失眠的人,可以在睡前仰臥床上,一邊用手繞臍摩腹,一邊默念計數。右手累了,再換左手。一般揉摩3~4次,便有倦意。

(5)揉腹可以減肥健美。揉腹還可以減少腹部脂肪的堆積,因為按揉能刺激末梢神經,通過輕重快慢不同力度的按摩,使腹壁毛細血管暢通無阻,促進脂肪的吸收和運走,防止人體大腹便便,收到滿意的減肥效果。俗話說:“人到四十五,肚皮往外鼓?!币簿褪钦f,人到中年往往開始發胖,特別是一些中年婦女,大腹便便,與年輕時的體態判若兩人。這不僅對健康不利,而且還影響體型的優美。因此,這些年來,國內外許多人都在尋找減肥健美的好方法。揉腹減肥,是一種自我鍛煉。其方法是:取仰臥位,以肚臍為中心,用手旋摩30分鐘,每天堅持1~2次。這樣既可起到去腹消脂的作用,又可達到體型苗條的作用。

(6)揉腹可以防治遺精,方法是以左手搓臍14次,右手亦然。復以兩手搓兩肋,搖擺7次,吸氣,吸入丹田,握固,良久乃止。

三、揉腹的方法簡便易行

篇3

冬季養生保健的主要方法有:精

神養生、食物養生與起居養生。

一、寧靜為本,保養精神。冬季要以安定清靜為根本,以保持精神愉快與情緒穩定。《黃帝內經》中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之說。意思是說,在冬季應避免各種不良情緒的干擾、刺激,讓心情始終處于淡泊寧靜的狀態。遇事做到含而不露、秘而不宣,使心神安靜自如,讓自己的內心世界充滿樂觀喜悅的情緒。

二、多食溫熱,少食寒涼。冬季養生要以食物養生為輔。傳統養生學將食物分為寒涼、溫熱、平性三大類。冬季氣候寒冷,人們為了御寒保暖,應多食用具有溫熱性質的食物,而少食用寒涼生冷食物。溫熱性質的食物包括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棗、核桃仁、杏仁、韭菜、香菜、南瓜、生姜、蔥、大蒜等。

三、早睡晚起,避寒保暖。冬季養生貴在空氣新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冬季,保證充足睡眠時間尤為重要。從傳統養生學的角度講,冬季適當地增加睡眠時間有利于人體陽氣的潛藏與的積蓄,使人體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狀態。

冬季天氣寒冷,室內的溫度要適宜,室溫以18℃~25℃最合適,室內溫度過高或過低都對健康不利。室內溫度過高,會造成室內外溫差過大,易引發感冒。室內溫度過低,人體長期生活在低溫環境中易引發呼吸系統疾病與心腦血管疾病。被褥的厚薄應根據室溫的變化適當調整,以人體感覺溫暖而不出汗為度。外出所穿的棉衣應以純棉布為宜,要松軟輕便、貼身暖。

冬季人體還要特別注意的保暖部

位是頸部、背部和腳。

1、注意頸部保暖。有的人在冬季持續咳嗽且不易治愈,仔細觀察一下,原來是因為穿開領服裝暴露頸部,使寒冷的空氣直接刺激氣管所造成的,而改換高領服裝并加用毛圍脖后癥狀便消失了。

篇4

擅長醫治內科疑難雜證,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腫瘤、干燥綜合征等,近年更加重視亞健康的防治,善于心身并治,在養生、保健、抗衰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中醫藥是養生保健有力法寶傳統與現代結環

中醫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是中國的,又是國際的?!瓣枙r宜動養,陰時宜靜養?!薄八钇淙藟?,陽精所降其人夭”。

1998年,美國和世界衛生組織對美國和其他22個發達國家的調查結果表明:因西藥毒副作用導致死亡的人數,僅次于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癥,為人類的第四大殺手,這不能不讓世人震驚。所以近年來,中醫以及自然療法受到世界廣泛歡迎和關注。

西方人士早已認識到西醫的局限性,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指出,盡管西醫應用了高精尖診斷設備,誤診率卻高達50%以上。曾有統計西方死于醫源性疾病者明顯高于死于原發性疾病者。近代醫學界更加關注的是人的健康,而不是只局限在疾病上。并且注意到人群中的70%都處于亞健康狀態,也就是疾病與健康之間的狀態。而對于如何解決亞健康狀態,正是中醫所一貫強調的“與其就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中醫應用中藥的特性來糾正偏離健康狀態的機體,以使人體恢復平衡,在中醫“治未病”思想的指導下,積累了豐富的調理亞健康狀態的經驗。而化學藥品由于毒副作用和耐藥性問題難以解決,只能不斷淘汰產生耐藥性的藥品,開發新藥,且藥物使用周期越來越短,開發成本越來越高,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相反,中醫的特點是辯證論治,就是以整體的觀念看待和分析個體,按照每個人的不同狀態施以不同的、針對性更強的治療手段,因此中藥從來不會產生耐藥性的問題,只要辯證應用得當,毒藥也可以成為治療頑疾的重要武器,如雄黃砒霜,治療某些白血病療效突出,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梢钥吹皆?1世紀中醫中藥已經成為捍衛人類健康的重要生力軍。

中醫是我們身邊的醫學,中醫的預防保健思想早已自然而然地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舉手之勞即可養生健身,信手拈來即能治愈小病。綠豆清熱解毒,消暑利尿,人們夏天就喝綠豆湯:羊肉性溫補虛,人們冬天就吃羊肉;肚子脹了,吃點蘿卜排排氣,就會感覺肚子松快;受了涼了喝點姜糖水發發汗,次日又健康如故:南方潮濕礙胃做飯常用點生姜就可以去除濕氣、健運脾胃:北方干燥傷肺,常服銀耳湯就可滋陰潤肺:中醫的刮痧、拔罐很多人都會做,可以立除病痛。太極拳不緊不慢,柔中帶剛,清晨打一套,一天神清氣爽,精力充沛。中醫養生之道的普及化、平民化,成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有效保障。

養生的基本要領 一清二補

伴隨著人們防病抗衰的種種努力,出現了許多不正確的方法和手段,在不經意間產生了錯誤的引導并且傷害著渴望健康長壽的人們,甚至有的人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那么,防病抗衰的有利法寶是什么呢?簡言之就是“一清二補”。只有掌握了“一清二補”這個法寶,就把握住了健康的鑰匙。

“一清二補”其含義是指清理是首要的,舉足輕重的;“補益”是次要的,是放在清理之后才可以實施的。沒有一,就不能有二,沒有“清”就不能有“補”,這是對絕大多數人都適用的一個原則,違反了這個原則,就會適得其反,給機體造成傷害,甚至是無法挽回的后果。我們的祖先古代醫家早就告訴我們“邪氣不去而補之,是關門逐賊;瘀血未除而補之,是助賊為殃?!?/p>

醫學實踐證明,人的衰老離不開兩大原因:一是體內垃圾的堆積增多,二是身體素質的下降。垃圾指的是代謝廢物以及所造成的毒素會逐年蓄積增多,漸漸的潛移默化的威脅著我們的身體和健康;身體素質的下降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各個組織器官都在逐漸的走向老化以及它們的功能也在逐漸的面臨衰退,使得機體不再能夠有效地識別及清理體內的垃圾和毒素,并且隨著臟腑功能的衰退,垃圾毒素也隨之產生的越來越多。因此,年齡越大疾病越多,年齡越大體質越差,這幾乎是每個人必然要經歷的??墒前凑找酝挠^念,人們都認為人老了應以進“補”為第一要義,甚至很多年輕人也在急急忙忙的就開始進補了。于是補出來的病越來越多,很多人仍然是渾然不知,以為自己有病是身體條件差了,更應該進補,于是小病釀成大病,不知不覺身體毀在自己的手上。殊不知妄投補藥,如同在使用毒藥,危害之大,遠遠超過身體本身的疾患,就好比是一種催化劑,推動了體內毒素的滋生和繁殖。故此只有抓住“清理”這一有力武器才會獲得希望,才會盡可能減少損失,使機體走向康復。正如古籍醫典《內經》所云:

“疏滌五臟,故精自生。指明清滌疏理就是補益,就可以達到精氣生長,防病抗衰的目的。故清理門戶是健康的基本保證。

清理與補益應該如何擺放才對呢?如果把人體比作房屋,“清理”就好比是打掃房間,補益好比是添置家具,如果不把房間打掃干凈,家具放上后就會塵土越積越多,無法再打掃干凈了。如果把人體比作莊稼,“清理”好比是拔除雜草,補益是給莊稼施肥,如果不把草拔干凈,施肥后草會隨同莊稼一起茁壯生長,莊稼越壯也越不容易發現雜草,一旦發現雜草已根深蒂固,拔不動了,非得用工具并把附近的莊稼也損傷了才可除掉,實際上雜草本身已經侵害了周圍的莊稼。

“清理”是因為我們已經不知不覺補的太多了。高熱量的食物,高營養的各種食品,多種維生素的添加,及一些藥膳的食用,如用黃芪、當歸等補品燉雞燉肉等;更有些人不斷地在服用一些補品、保健品,而不重視身體內還有那么多的垃圾沒有清理呢,后果是造成了病理產物的形成、繁衍和擴散,疾病就不知不覺的被培養起來了。不要覺得用了補藥后渾身有勁了,卻不知那些垃圾也飽滿成熟了。有勁是短暫的,當前的,而生長起來的垃圾產品卻是逐漸的,日后才會表現出來的。因此,有些人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疾病專跟我過不去呢?哦!可能是遺傳吧!卻不知竟是自己逐漸培植了這些疾病。

可見清理是太重要了,自古以來,就有醫家已看到盲目補益的危害性,提出很多警示:“人參殺人無過,大黃救命無功!”說的是熱衷用補藥的人,不該用人參而用人參出現了嚴重毒副作用仍不能覺悟自省,而對正確使用大黃可以治病救人的道理卻不予認可。臨床上這樣的例子很多。我曾經遇到有這樣一個例子,一位67歲的老人,心臟介

入手術后發熱一周不退,并發肺炎、心衰、腎衰、消化道出血等,用了很多藥物,仍無好轉,呈昏睡狀,經會診后,考慮為痰濁積滯胃腸,積而生熱,致濕熱交蒸而發熱不退,故投予豁痰消導的方藥二劑,服后瀉下稀便2~3次,發熱消退,全身情況明顯改善。第三天再次會診,患者埋怨中藥導致拉稀。我只是詢問了一下他用藥前后的身體狀況。老人一想,稀便過后頓覺周身舒適,熱退神清,連忙表示感謝,隨之我又開中藥數劑調理,患者很快好轉出院。出院后繼續在我院服中藥數月,多年的胸悶氣短等癥狀消失,狀如常人。此例可以看出,盡管是老年人,盡管是術后衰弱,盡管伴有多臟器衰竭,但是仍然可能“病邪”是主要矛盾,只要將病邪清理干凈(此為邪從腸道排出),自然會使全身及各臟器功能改善。所以很多認為虛的人并不是真正的虛,而是病邪對機體的損害所致,經常清理,就會神清氣爽,身體輕快,氣血暢行,臟腑強健,陰陽平衡,百病不生。

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清理垃圾,下面的養生保健方法可以提供解答。

被食保健 吃得少壽命長

吃得少壽命長,這一現象已在許多動物身上被科學研究所證實。節食能延緩衰老已被證實。吃的過飽還易患糖尿病、全身性動脈硬化等疾病,

(一)節制飲食。節制飲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方面,每餐7~8成飽,少進油炸煎烤,一日三餐,晚間不加餐,如有積食,可適當停止進食1~2餐,不要在不愿進食的情況下強迫自己進食。因為在胃腸功能差的情況下,再強迫進食,勢必進一步加重胃腸功能的損傷,同時所進食物不會得到很好的消化吸收,而成為食積,積而生熱,曰久成痰成毒,致使脾胃功能越來越差。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脾胃損傷,運化失常,水濕內停,聚而成痰。痰濕體質就容易導致高血脂、脂肪肝、動脈粥樣硬化。

(二)飲水適度。很多人認為飲水越多越好,可以活血、美容等,由此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嚴重影響了脾的運動功能,造成了體內水濕停聚。中醫因人因地因時治宜理論是最基本的一條原則。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最佳的飲食原則和方法,比如老少幼小體弱之人,脾胃功能多不健壯,如果一天飲上幾大杯水,恐怕連進食都要受到影響。再有冬季和夏季,南方和北方每天的飲水量是有很大不同的。我曾經看到過很多患者,大量飲水而致面目下肢浮腫,并且面部色澤晦暗,甚至有的就診望舌時口水就隨舌而出;還有的出現尿頻,一上午就可以上五、六趟廁所,以為可以排毒,實際上不僅不能排毒,反而增加了腎臟負擔。由此可見,什么事都不要太盲目,也不要太過,要量體裁衣,以自己感覺舒適,精神體質能夠得到改善為準,不要已經很不舒服了,仍然是人云亦云,要知道只有自己的感覺才是最可靠的。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岳謂“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養之力,則補先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內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思傷脾”;明代醫家李東垣謂“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清末醫家唐容川謂“脾陽不足則思慮短少,脾陰不足記憶多忘。若危重之證,顧護胃氣則成為當務之急,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清代何夢瑤“知各臟之病,皆關乎脾,則知脾氣調和即各臟俱和矣……老人小兒尤以脾胃為主?!保恢艽t家扁鵲在論述五臟虛損時,提出飲食不能化,則血不生,血不生則臟齊損的看法。

善動養生 有氧遵動

朱子格言“黎明即起,灑掃內外”,適當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促進胃腸蠕動,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運動也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自己適合的鍛煉方式和鍛煉強度,如散步、慢跑、做操、騎車等??傊愿械骄裾褡鳎眢w輕快為佳。不要不顧自身條件,盲目的過度的進行運動,反而會造成身體疲勞,影響健康。運動最好是全身性的,如做操,身體上下每一塊肌肉都活動起來,會效果更好。不要認為沒有時間運動,運動的方法多種多樣,站臥坐時均可運動,如可以伸展四肢,可以收縮肌肉(胸、腹、臀、四肢、等),即鍛煉了肌肉,又起到內臟按摩的作用。太極拳是非常好的運動方式,柔中帶剛,剛柔相濟,動靜相兼,調和陰陽,老少皆宜,隨處可練。優勢在于借助外動引動內靜,達到形神合一。能夠補五臟,調理改善機體內部的臟腑組織功能,通過軀體的運動而達到保養內臟的目的,又沒有劇烈運動所造成的危害,因此可以說是最好的鍛煉方法。

陽光與陽氣

陽光可以帶來陽氣,適時在陽光下活動可以調動人的機能,有很多伏案工作的人員,常易出現胸悶癥狀,這與含胸姿勢造成陽氣不展有關,故活動可以帶來陽氣,可以舒展氣機。

動養生和靜養生是東方養生的兩大法寶,各有利弊。按照周易的陰陽原理,動則生陽,靜則生陰。動可提高效力,靜可降低耗能。陽虛動養為主,陰虛靜養為主。不活動,自然陽氣缺少,精力不足。但是,不靜養也不利于養精蓄銳,一般長壽動物都是冬眠或靜息時候較多的動物:老虎豹子壽短,龜蛇壽長。生命像燃燒著的蠟燭,燃燒得越快熄滅得越早,所以掌握好運動適度是壽命延長的關鍵。

近幾年來中外許多學者提出:“生命在于運動加靜養!”也有提出:“生命在于保養!”這可從那些終生以靜養為主的作家、畫家、科學家、作曲家等長壽者很多得到證明。靜養可以使機體及時得到調整修復。所以,要健康長壽應動靜交替,尤其是不經常鍛煉者,運動時應循序漸進逐步增加到適合自己的運動量,結合休息入靜,可調節人體全身各器官處于最佳狀態。

一般認為最佳運動時間是在早飯后9:00~10:00,下午16:00~17:00。晚上19:00~21:00。上班的人選擇晚飯后1小時為妥。強度運動宜飯后2小時,中度運動宜飯后1小時,輕度運動宜飯后半小時。

患脂肪肝的人

如果注意飲食、起居、鍛煉,多數可以痊愈。應選擇以有氧代謝為主的運動項目,如中快速度散步、慢跑、騎車、爬坡、跳舞、廣播體操等。運動量以中等強度為宜,即運動時呼吸、心率增快,并感輕度疲勞,輕微出汗,但不應感到頭昏、呼吸困難或嘔吐等。而在運動后疲勞感可很快消失,精力、體力和食欲均保持良好。運動時間每次不少于30分鐘,每周運動3次。

患糖尿病者

篇5

1一般資料

1.1自2006年11月-2012年11月期間,選擇健康體檢中各項指標正常的自愿者66例,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為實驗組33例,其中男18例,年齡44-61歲,平均(49.2310.5歲。女15例,年齡42-60歲,平均(49.3410.33)歲;另一組為對照組33例,其中男17例,年齡44-60歲,平均(49.5310.46)歲。女16例,年齡4161歲,平均(49.1410.23)歲。

2方法

2.1實驗組進行未病先防的健康指導,《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石: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己成而后藥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這就是告誡我們,想要健康長壽,必須未病先防?!端貑栮庩枒蟠笳摗酚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者治肌膚,其次治經脈,其次治天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對照組不進行未病先防的健康指導,觀察5年后與對照組進行對照

2.2實驗組進行順應四季養生的健康教育,應順季節的變化而變化。我們的起臥規律,如《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所說:春三月,應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夏三月,應晚臥早起,無憂與日,使志無恕,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秋三月,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形,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冬三月,應無擾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嘔奪。對照組不順應四季進行健康教育指導,觀察5年后與對照組進行對照

2.3實驗組進行調節飲食的健康教育指導,筆者通過臨床實踐,主張第一先養脾胃,平時不要偏食,更不要暴飲暴食,要飲食有度,不要勞傷脾胃。因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是運化水谷之源,是五臟六腑之濡養。如平時過于偏食,多食辛辣刺激食物,就會傷及脾胃,波及五臟六腑。如《內經素問生氣通大論》石:膏粱厚味,變生大丁,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己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脾氣喘滿,色黑,脾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對照組不進行調節飲食的健康教育指導,觀察5年后與對照組進行對照

2.4實驗組進行養元固本健康教育指導,元氣是人生命之本,內養元氣可濡養五臟六腑,才能延年益壽;外養元氣可使肌膚皮毛不受外邪侵襲,不得病。故《素問生氣通天論》石:陽氣者,若天與日,使其所得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陽密乃固。也就是說人身體中的陽氣作用就像天體中的太陽一樣運作,普照萬物大地。人要順四季陽氣運行規律變化而變化。還要順陽氣以生、長、化、收、藏的規律。元陽之氣就是人生的命動力。故養元氣益五臟六腑,則元氣勝體無病,元氣弱體亦病。故氣行則血行,血行身自強,常年無病。對照組不進行養元固本的健康教育指導,觀察5年后與對照組進行對照

2.5實驗組進行索為無為健康教育指導,要有積極向上之心,助人為樂之舉,這樣社會才能和諧,人人才能快樂,民族才能欣欣向榮,身體才能健康。另外我們也要做到無為,不過分去貪圖名利權勢,做到心靜如水。《素問生氣通天大論》石: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如反之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解散,此謂自傷,氣之消也。這是先人告誡我們養身心先靜,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身心健康,才能達到命如天壽對照組不進行索為無為指導,觀察5年后與對照組進行對照。

篇6

1、酸辣魚頭煲。用料:三文魚頭1個,重約450克,洋蔥150克切片,椰汁半杯,冬蔭功湯包1包,煮冬蔭功湯的湯包,西紅柿3個,去皮去核切片。 調味:糖3/4茶匙,鹽適量。魚頭切開邊,洗凈控干水,灑少許胡椒粉腌5分鐘,沾一層很薄很薄的生粉,抹。燒熱鍋,3湯匙下油,放下魚頭,用慢火煎至微黃色,盛起。燒熱鍋,l湯匙下油,放洋蔥、西紅柿略爆,下冬蔭功湯包及椰汁,用筷子或木勺子攪動,使湯包溶化,加水2杯半煮滾,不要加蓋,用中慢火煮10分鐘,待湯料出味,下調味及魚頭煮至熟,約煮10分鐘,煮時要翻動,無需加蓋,原煲上桌。

2、雞絲湯。用料:雞脯肉75克,火腿15克,冬菇15克,雞蛋1個,淀粉20克,清湯375克。將雞脯肉切成絲,放入蛋清、淀粉拌好,放入沸水中稍燙后取出放入湯碗內;將火腿絲冬菇絲連同清湯倒入鍋中,加鹽、胡椒粉旺火燒至湯沸后,沖入裝雞絲的湯碗內即可。

3、粟米龍眼粥。配方:粟米一千克、龍眼肉十五克、粳米五十克。功效:補心腎,益腰膝。應用:適用于心腎精血不足,心悸,失眠,腰膝酸軟等癥。將粟米去殼,淘洗干凈。將硬米淘洗干凈,放入鋁鍋內,加入粟米、龍眼肉,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熬熟,加入白糖攪勻即成。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隨著時間的推移,貴刊內容更加翔實,在20多個欄目中,都突出體現了“以人為本、健康為主、關愛至上”的人文精神。

如今,《現代養生》已經成為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一期不讀,心里就會有種失落感。那次我突發嚴重的心臟病,經醫院及時搶救,劫后余生,在我蘇醒后的第3天,就讓家人把《現代養生》拿到病房,開始逐篇閱讀,還把有關心臟病保養方面的文章特意劃出來,以備以后查閱方便。

除了認真閱讀摘抄外,我還準備了幾個大本子,分類進行剪貼,并借給數十位親朋好友和同事查閱,大家看后都有所收獲。我的剪貼本,就像是一個家庭養生保健醫生,指導我的生活。閱刊時間久了,養生保健知識就積累得多了,《現代養生》從疾病防治、自我保健到正確用藥都深入淺出地介紹給讀者,不僅成為健康傳播者,更是讀者的貼身保健醫生。在這里我學到了許許多多的健康理念和豐富的醫學知識,3年的時間里,我一直按照《現代養生》所倡導的那樣來規劃自己的養生之路,并以它為武器,一次又一次地擺脫病魔的糾纏,贏得了健康。單位的同事常羨慕我會祛病養生,并問我是吃了什么靈丹妙藥,我便立刻爽快地告訴他們:“我的靈丹妙藥就是《現代養生》!”老伴有時打趣地說我不僅是個熱心的讀者,簡直就是一個《現代養生》“呆子”。

在我家閱讀《現代養生》已經不是我個人的專利了,全家5口人,都喜歡閱讀,有時還會出現爭搶現象。

3年來,我與《現代養生》已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雜志已成為我們家不可缺少的家庭養生保健醫生,大人小孩,大病小情,都能在這里得到所需的醫療信息,其健康知識之豐富,受益之巨大,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完的,千言萬語一句話:《現代養生》是我們貼心的保健醫生、健康的良師益友,我要與你相伴一生。

篇8

“三自”就是自強、自樂、自知。自強是人生的支柱,自樂是人生的情趣心態,自知是人生的境界風度。

自強,就是自強不息,要不停息地奮斗向上。這種精神,猶如無形的鞭子在鞭撻自己不斷進取,在學術上、業務上要精益求精,為自己的生命延續提出需求。如今,我已過了退休的年齡,退休后有足夠的生活退休金,有的人就勸我可以歇息,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但我認為只要身體好,單位和工作上需要,就要不懈地工作、學習。這是生命的動力。若失去進取性,就仿佛停止給自己生命的鐘上發條,無形中終止了它的存在價值。多年來,我一直堅信“壽命是人生的量,貢獻是人生的質”這一句格言。

自樂,就是怡然自得,這是人生良好的心理因素,可以使人心曠神怡。但這種自樂,并不是滿足,而是要想方設法解脫自己的煩惱和憂愁。若沒有怡然自樂的心態,必然煩惱上身,引發惱怒和悲傷,誘發各種疾病纏身,甚至因憂郁而亡。我有一位同事,她與一位她大學時的同學相比總是感到不滿足:同學是主任醫師,而她是副主任醫師;同學的丈夫是局長,而她的丈夫是副局長;同學的女兒在加拿大留學后定居,而她的兒子只是一家外企的白領……越比越煩惱,越比越憂郁,越比越覺得日子沒有過頭,結果多種疾病纏身,精神恍惚,無法正常工作,不到退休年齡就回家休養,如她不能解脫出來,那么她將只能在病床上度過余生了。可見心理因素對生理的影響有多重要,所以說養生必須要養性。

自知,就是要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要正確認識自己。所謂認識,就好比把自己放在天平上,正確評價自己的作用,若過高地自吹自擂,言過其實,就會使自己飄飄然,導致好高騖遠,癡心妄想。當幻想成為泡影時,就如同斷線風箏,從此一蹶不振,愁眉不展,就失去了怡然自得的情趣。如過分看低自己,也就失去了自強的精神。所以自知是自強與自樂的保證?!独献印氛f:“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边@句話寓有深奧的養生哲理。

“三適”,就是適時、適度、適量。適時是對自然環境而言,適度是對體能勞作而言,適量是對營養需求而言。

適時,就是適應自然。人生活在自然環境中,受天時、地利的影響和保護。要健康長壽一定要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在自然界中有日、月、季節等節律變化,人要與之適應,眾所皆知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我既不開早車,一般情況下也不熬夜。早晨起床是按《太平御覽》“早起不在雞鳴前,晚起不過日出后”的原則,睡覺在晚上10時左右.保證睡眠,作息有度。至于季節性的寒暑變化,更應予以相應。我還有每天堅持聽天氣預報的習慣,以考慮自己的衣著與行止,才能做到如《諸病源候論》所說的:“將攝順理,則氣血調和,風寒暑濕,不能為害?!?/p>

適度,就是勞逸結合,這是養生至關重要的方面。我身體雖好,但不能與中、青年人相比,所以在工作上我掌握如下三個原則:一是工作有個計劃框架,對日程、周際工作做到工作有序,力爭有條不紊。二是工作量及進度以自己的體能狀態為度,體能狀態好時多工作、學習、研究一些;感覺體能狀態差時,適當減少工作量,增加一些娛樂活動。這一點院領導也是體諒我的。三是一旦工作繁忙,實在推托不過。熬夜也有學問:晚餐少吃些米飯,這可使精力集中在大腦,減少消化道的工作量,適當補充雞蛋、巧克力等以增加熱能,以保證精力的充足。一旦因工作需要熬夜后,在凌晨一定要睡上一二個小時。這盡管時間短,但能保證有充沛的精力投入第二天的工作。但到了這把年紀,無特殊情況還是以不熬夜為好。

適量,就是滋補適量。飲食是養生的一個重要環節,但飲食要有節、有時、有法。有節。就是進食量有所節制,決不能暴飲暴食。俗話說:“腹中八分飽,無需醫生瞧。”有時,就是按時進食。掌握少食多餐的原則為好,每天下午及臨睡時適當加餐,既保護脾胃的消化功能,又不增加它的負荷量。有法,就是注意食物的營養及其烹飪方法。至于烹飪方法,這是關系到營養物品的滋養成分是否能被消化吸收的問題。同樣是一塊豬排,燒排骨湯或炸豬排,顯然是湯的營養成分高而且易于吸收,所以我是以煲、煮、蒸的方法取汁食之。另外,在飲食上還要葷素、精雜糧搭配好,確保合理吸收營養。

篇9

雙腳晃動 全身血液循環不佳,就會發生內臟失調,出現頭疼、食欲不振等。簡單的腳局部刺激可促進血液循環。仰臥在床,先讓雙腳在空中晃動,然后像踏自行車一樣讓雙腳旋轉。只要持續5~6分鐘,全身血液循環就會得以改善。冬天怕冷的人如果練習此法,就會感到全身溫暖,也有助于改善睡眠。

赤腳行走 此法最大的優點是使腳掌心獲得鍛煉的機會。腳掌心是保持人體平衡的重要部位,身體健康的人都具有結實的腳掌心。行走時應盡可能讓腳掌心受到刺激,可嘗試走卵石路。為了身體健康,在家中應盡可能讓雙腳從鞋襪中解放出來,進行赤腳行走。

腳底光浴 日光浴是增進身體健康的自然療法。讓有“第二心臟”之稱的腳底接受日光浴,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保健效果。讓太陽的紫外線刺激腳底,可促進全身新陳代謝,增強內臟器官的功能,進行腳底日光浴的人,一年四季不易感冒。

按壓腳跟 長期伏案工作的人容易形成駝背。糾正這種姿勢的最簡單方法就是刺激腳后跟。背部之所以彎曲,是由于支撐內臟的脊梁兩側的肌肉變得衰弱,只有刺激脊椎兩側的肌肉,才能使背部挺拔起來。脊椎兩側的肌肉通過膀胱經與腳后跟相連接。刺激腳后跟可以糾正駝背,方法是用手指強烈按壓腳后跟,至感到疼痛為止。

篇10

不同的體感等級

人的體感溫度的最終反應是舒服、不舒服以及其他一些生理癥狀。我國許多省市的專業氣象臺,都推出了體感溫度的等級預報。共分9級:4級,感覺很熱,極不適應,人體熱調節功能會有障礙;3級,感覺熱,很不舒適,可能過度出汗;2級,感覺暖,不舒適,可出汗;1級,感覺溫暖,較舒適,可輕度出汗,血管舒張;0級,感覺舒適,不冷不熱;-1級,感覺涼爽,較舒適,血管收縮;-2級,感覺涼,不舒適,血管收縮;-3級,感覺冷,很不舒適,稍有體溫下降;-4級,感覺很冷,極不適應,會出現身體發抖。

其中,0級的體感是最舒適的不冷不熱,一般出現在春秋兩季,冬季最需要關注的是-3級和-4級,夏季最需要關注的是3級和4級。

濕度與體感

冬季北方地區干冷,南方則是濕冷。表明人體對氣溫的體感和空氣的濕度緊密相關。相對濕度越高,人體汗液蒸發越慢,吸收的熱量很少,人的感覺就傾向于熱和溫暖。沿海城市,冬季濕度較大,所以并不讓人感覺很冷。相反,北方地區冬季濕度偏低,給人一種特別寒冷的感覺。

當冬季空氣濕度偏小(低于50%)時,就必須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增加空氣中的水分含量,實際也就提高了人們的“感覺溫度”和舒適度。比如,冬天室內生爐子或使用其他取暖設備時,可以在爐子上燒一壺水,壺蓋不蓋嚴,使水汽蒸發;或者在室內晾一些潮濕的衣服、毛巾等,以提高空氣濕度。也可以通過加濕器,直接向空氣中噴入水霧,短時間內便可提高濕度。

風力與體感

風在體感溫度中的作用主要有兩點:一是增強人體的對流換熱;二是加快空氣蒸發,從而影響人體排汗的散熱效率。當夏季氣溫高于皮膚溫度時,可以用扇子、電風扇等,增加風的對流,提高人體散熱效率,獲得一種清爽的體感。反之,冬季有風時人會感到很冷(體感溫度較低),無風時則不是太冷(體感溫度較高)。所以,冬季空氣溫度即使在5℃以上,但有3級以上的偏北風,感覺溫度就大打折扣了,外出時就必須注意保暖,以防直接引起包括感冒在內的上呼吸道疾病。

選擇衣服調節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