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集聚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3 06:04: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城鎮集聚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城鎮集聚

農民工向城鎮集聚調研報告

城鎮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農村與城市之間聯系的紐帶,城鎮的發展狀況體現了一個社會的整體發展水平。大盂鎮是陽曲縣四個建制鎮之一,位于縣城北部,是陽曲縣的北大門,也是省城太原的北大門。全鎮轄12個行政村,32個自然村,國土面積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9600畝,總人口13000人。全鎮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17002萬元,財政稅收完成2004.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25元。大盂鎮交通便利,設施完備。108國道、大運高速縱貫全鎮南北,北同蒲鐵路穿行本鎮西南部,全鎮12個行政村,8個處于大運路沿線,4個處于城賈路沿線,全部通了油路、水泥路;現建有11萬伏變電站,有陜京二線天然氣加壓分輸站和省天然氣加壓分輸站設在大盂村南,基礎設施較為完善。

一、發展小城鎮推進農民工向城鎮集聚的基本情況

鎮政府所在地大盂村,南距縣城13公里,北距忻州市30公里,是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信息中心,也是商業、集市貿易的樞紐和農副產品的集散地,是以建材業為主、農副產品加工和畜產品養殖加工為輔的新型小城鎮。2001年進行小城鎮規劃建設以來,大盂村硬化了兩條主街道,鑿了一眼深井,擴建了一棟小學教學樓,新建了鎮中學教學樓,鎮中心衛生院,信用合作社和居民樓,依托深井水建了45棟節能溫室。

經濟發展的支撐依賴與項目建設,群眾增加收入依賴項目建設。大盂鎮一手抓現有項目的發展壯大,一手抓新項目的引進落戶。全鎮的兩個支柱企業喜躍發公司、百城鋼鐵成為全縣的亮點企業,喜躍發公司承攬縣首邑西路等多項縣級重點工程,承攬太佳線等多項省級重點項目,公司業務邁出國門,群眾務工到了非洲。百城鋼鐵成為全縣的稅收支柱企業,全年上繳稅金2000萬元,但目前受到金融危機嚴重影響,面臨效益下滑的不利局面。與此同時,經過積極協商聯系,投資在千萬元以上水泥粉磨站項目即將投產,將成為全鎮新的經濟增長亮點。

(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近幾年隨著小城鎮建設力度的逐漸加大,交通、通訊、醫療、教育、水利、電力等各項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鎮容鎮貌得到很大改變。

(二)人口不斷聚集,就業結構不斷完善。小城鎮就業人口不斷增加,小城鎮人口就業結構呈多元化,主要以商業、服務業為主。

查看全文

推進農民工向城鎮集聚報告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發展小城鎮推進農民工向城鎮集聚的基本情況;發展小城鎮推進農民工向城鎮集聚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效果;當前妨礙小城鎮發展和農民工向城鎮集聚的體制性矛盾和問題;支持小城鎮發展推進農民工向城鎮集聚的體制政策建議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近幾年隨著小城鎮建設力度的逐漸加大,交通、通訊、醫療、教育、水利、電力等各項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鎮容鎮貌得到很大改變、人口不斷聚集,就業結構不斷完善、集鎮建設對產業化發展的作用日益明顯、鎮黨委、政府全面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的政策和部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攬全局,以加快創新為主題,以項目產業建設為主線,以城效經濟為主導,著力構建“一帶三產業”、在全縣“生態建設年”活動大力促動下,把主要精力放在投產項目即百城鋼鐵的達產達效上,把稅收目標的實現全部寄托在百城鋼鐵上、夯實基礎、提升功能、優化產業,形成特色、關注民生、構建和諧、對小城鎮建設的認識還不到位、小城鎮建設的投入不足、小城鎮經濟中產業缺乏規模化、小城鎮土地、人口素質較差、提高對小城鎮建設的認識,加大小城鎮發展的力度、加大小城鎮建設投入,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合理布局,超前規劃、增加城鎮人口,擴大城鎮規模、發展小城鎮經濟,增強發展實力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城鎮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農村與城市之間聯系的紐帶,城鎮的發展狀況體現了一個社會的整體發展水平。大盂鎮是陽曲縣四個建制鎮之一,位于縣城北部,是陽曲縣的北大門,也是省城太原的北大門。全鎮轄12個行政村,32個自然村,國土面積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9600畝,總人口13000人。全鎮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17002萬元,財政稅收完成XX.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25元。大盂鎮交通便利,設施完備。108國道、大運高速縱貫全鎮南北,北同蒲鐵路穿行本鎮西南部,全鎮12個行政村,8個處于大運路沿線,4個處于城賈路沿線,全部通了油路、水泥路;現建有11萬伏變電站,有陜京二線天然氣加壓分輸站和省天然氣加壓分輸站設在大盂村南,基礎設施較為完善。

一、發展小城鎮推進農民工向城鎮集聚的基本情況

鎮政府所在地大盂村,南距縣城13公里,北距忻州市30公里,是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信息中心,也是商業、集市貿易的樞紐和農副產品的集散地,是以建材業為主、農副產品加工和畜產品養殖加工為輔的新型小城鎮。XX年進行小城鎮規劃建設以來,大盂村硬化了兩條主街道,鑿了一眼深井,擴建了一棟小學教學樓,新建了鎮中學教學樓,鎮中心衛生院,信用合作社和居民樓,依托深井水建了45棟節能溫室。

經濟發展的支撐依賴與項目建設,群眾增加收入依賴項目建設。大盂鎮一手抓現有項目的發展壯大,一手抓新項目的引進落戶。全鎮的兩個支柱企業喜躍發公司、百城鋼鐵成為全縣的亮點企業,喜躍發公司承攬縣首邑西路等多項縣級重點工程,承攬太佳線等多項省級重點項目,公司業務邁出國門,群眾務工到了非洲。百城鋼鐵成為全縣的稅收支柱企業,全年上繳稅金XX萬元,但目前受到金融危機嚴重影響,面臨效益下滑的不利局面。與此同時,經過積極協商聯系,投資在千萬元以上水泥粉磨站項目即將投產,將成為全鎮新的經濟增長亮點。

(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近幾年隨著小城鎮建設力度的逐漸加大,交通、通訊、醫療、教育、水利、電力等各項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鎮容鎮貌得到很大改變。

查看全文

服務業吸引力城鎮集聚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什么是服務業;什么是城鎮化;服務業與城鎮化的互動關系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加快城鎮化進程,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服務業就是通常所說的第三產業,它是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城鎮化是指勞動力、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向城鎮集聚的過程、實施城鎮化戰略,是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實施城鎮化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實施城鎮化戰略,是緩解就業壓力的有效途徑、實施城鎮化戰略,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城鎮化是發展服務業的載體和依托、發展服務業是推進城鎮化的加速器等,具體請詳見。

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快城鎮化進程,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服務業是擴大就業的主要渠道,是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重要標志。發展服務業和推進城鎮化進程都成為促進城鄉經濟發展重要推動力,都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因此,認真研究服務業與城鎮化的互動關系,并以此調整服務業發展思路,使之適應并促進城鎮化進程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課題。

一、什么是服務業

服務業就是通常所說的第三產業,它是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在2003年5月國家統計局新調整的《三次產業劃分規定》中,服務業包括15個門類: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

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

二、什么是城鎮化

查看全文

推進農民工向城鎮集聚調查研究報告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發展小城鎮推進農民工向城鎮集聚的基本情況;發展小城鎮推進農民工向城鎮集聚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效果;當前妨礙小城鎮發展和農民工向城鎮集聚的體制性矛盾和問題;支持小城鎮發展推進農民工向城鎮集聚的體制政策建議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人口不斷聚集,就業結構不斷完善、集鎮建設對產業化發展的作用日益明顯、理清思路、科學規劃、突出重點、壯大龍頭、夯實基礎、提升功能、優化產業,形成特色、關注民生、構建和諧、對小城鎮建設的認識還不到位、小城鎮建設的投入不足、小城鎮經濟中產業缺乏規模化、小城鎮土地、人口素質較差、提高對小城鎮建設的認識,加大小城鎮發展的力度、加大小城鎮建設投入,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合理布局,超前規劃、增加城鎮人口,擴大城鎮規模、發展小城鎮經濟,增強發展實力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城鎮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農村與城市之間聯系的紐帶,城鎮的發展狀況體現了一個社會的整體發展水平。**鎮是陽曲縣四個建制鎮之一,位于縣城北部,是陽曲縣的北大門,也是省城太原的北大門。全鎮轄12個行政村,32個自然村,國土面積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9600畝,總人口13000人。全鎮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17002萬元,財政稅收完成XX.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25元。**鎮交通便利,設施完備。108國道、大運高速縱貫全鎮南北,北同蒲鐵路穿行本鎮西南部,全鎮12個行政村,8個處于大運路沿線,4個處于城賈路沿線,全部通了油路、水泥路;現建有11萬伏變電站,有陜京二線天然氣加壓分輸站和省天然氣加壓分輸站設在**村南,基礎設施較為完善。

一、發展小城鎮推進農民工向城鎮集聚的基本情況

鎮政府所在地**村,南距縣城13公里,北距忻州市30公里,是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信息中心,也是商業、集市貿易的樞紐和農副產品的集散地,是以建材業為主、農副產品加工和畜產品養殖加工為輔的新型小城鎮。XX年進行小城鎮規劃建設以來,**村硬化了兩條主街道,鑿了一眼深井,擴建了一棟小學教學樓,新建了鎮中學教學樓,鎮中心衛生院,信用合作社和居民樓,依托深井水建了45棟節能溫室。

經濟發展的支撐依賴與項目建設,群眾增加收入依賴項目建設。**鎮一手抓現有項目的發展壯大,一手抓新項目的引進落戶。全鎮的兩個支柱企業喜躍發公司、百城鋼鐵成為全縣的亮點企業,喜躍發公司承攬縣首邑西路等多項縣級重點工程,承攬太佳線等多項省級重點項目,公司業務邁出國門,群眾務工到了非洲。百城鋼鐵成為全縣的稅收支柱企業,全年上繳稅金XX萬元,但目前受到金融危機嚴重影響,面臨效益下滑的不利局面。與此同時,經過積極協商聯系,投資在千萬元以上水泥粉磨站項目即將投產,將成為全鎮新的經濟增長亮點。

(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近幾年隨著小城鎮建設力度的逐漸加大,交通、通訊、醫療、教育、水利、電力等各項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鎮容鎮貌得到很大改變。

查看全文

縣域經濟發展與城鎮化優化升級對策

摘要: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單元,在縣域城鎮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縣域經濟發展、縣域城鎮化升級的過程中,分析縣域經濟和縣域城鎮化存在的主要問題,利用集聚經濟特性,著力發展產業集聚區、培育特色產業集群,提出了縣域城鎮化優化升級和縣城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縣域經濟;縣域城鎮化;產業集群;對策

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單元,是聯接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的基本行政區域經濟,是建設經濟強國的基礎力量。河北省縣級行政區域數量多、人口眾、面積廣,縣域經濟的發展狀況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城鎮化是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信息社會、智慧社會發展引發的人口和生產要素的一種聚集方式和過程。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是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強調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工業化程度低、支柱產業缺乏、產業關聯性不強、城鎮化發展相對遲緩是縣域經濟的基本特征。“郡縣治,則天下安”。作為縣域經濟中心的縣城,在縣域經濟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以縣城為依托,立足資源稟賦優勢和比較優勢把縣城建設成縣域經濟的龍頭和城鎮化的經濟中心,使縣城成為城鄉融合的樞紐和橋梁,吸引縣域人口向縣城聚集。

一、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和縣域城鎮化現狀

河北縣城數量較多,城區規模普遍偏小,經濟輻射帶動功能不足。2018年全國綜合經濟競爭力百強縣浙江占21席,山東占19席,河北僅占2席。2018年河北省GDP為3.6萬億,遠遠低于7.6萬億的山東、5.6萬億的的浙江;人均GDP4.8萬元僅排在全國第20位。河北縣域經濟呈現非均衡特征,經濟實力整體偏弱,其主要原因是縣域經濟結構單一,特色產業發展滯后,主導產業缺乏,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資源優勢未完全發揮。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字,2018年末我國城鎮人口城鎮化率為59.58%,河北省2018年末常住總人口7556.30萬人,城鎮常住人口4264.02萬人,城鎮化率為56.4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15個百分點。河北城市化率在省域尺度上排名第17,遠遠低于城市化率超過80%的滬、京、津,同人口城鎮化率達到了70.70%廣東、68.9%的浙江相比差距明顯。從京津冀城市圈而言,北京86.5%和天津83.15%的城市化率已達發達國家城鎮化水平,三地之間巨大的落差嚴重制約了京津冀一體化的進程。

二、集聚經濟與產業集群的作用及機理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集聚對碳排放的影響研究

[摘要]文章基于2005—2018年廣西農業生產數據,通過計算研究期內廣西農業碳排放水平,實證分析農業產業集聚對農業碳排放總量及強度的影響。結果表明:(1)農業產業集聚與農業碳排放總量及強度之間存在“倒U型”特征關系;(2)農業經濟發展顯著增加了農業碳排放總量,但有利于降低農業碳排放強度;(3)城鎮化水平提升會顯著降低農業碳排放總量和強度;(4)畜牧業產業集聚相比種植業產業集聚更有利于降低農業排放量。

[關鍵詞]農業產業集聚;農業碳排放;多元回歸;廣西

十八大以來,國內學者關于農業產業集聚與農業碳排放研究日漸增多,主要研究結論如下:(1)農業產業聚聚與農業碳排放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李文華等采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分析框架得出我國農業產業集聚與農業碳排放總量呈“倒U型”特征關系。[1](2)農業產業集聚對農業碳排放的影響因農業生產類型的不同而不同。胡中應等認為種植業產業集聚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強度,但會帶來農業碳排放總量的增加,而畜牧業產業集聚的效果則相反。[2]張哲晰等認為對于具有比較優勢的高農業碳生產率的農戶而言,農業產業集聚的低碳增效作用更加突出。[3](3)農業產業集聚程度的不同,對農業碳效率的作用亦不相同。張俊飚等認為農業產業集聚是造成我國七大農區農業低碳經濟效率擴大的重要因素之一。[4]程琳琳等進一步發現農業碳效率在農業高度集聚區隨農業產業集聚程度的提高表現為“先升后降”特征,而在處于農業低集聚度區時農業碳效率隨著農業產業集聚升級得到明顯改善。[5]綜上所述,現有關于農業產業集聚和農業碳排放的研究視角主要集中在宏觀層面,對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的農業產業集聚與農業碳排放的關系研究較少。鑒于我國區域間差異較大、農業產業集聚、農業碳排放之間的關系存在較大的異質性,有必要分區域討論農業產業集聚與農業碳排放之間關系。目前關于廣西農業產業集聚與農業碳排放相關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以廣西作為研究對象,運用多元回歸模型探討廣西農業產業集聚對其農業碳排放的作用機制,以期從培育或抑制產業集聚角度為廣西農業碳減排工作提供參考建議。

一、農業產業集聚影響碳排放的理論分析

農業產業集聚是一個或多個農業主導產業及其經濟活動在空間范圍內不斷匯集、高度集中的動態發展過程。根據產業類型不同,可劃分為種植業、畜牧業、農產品加工與流通業以及農業科技園等農業集聚類型。農業碳排放主要來自于作物的生命活動和要素投入帶來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排放。[6]農業產業集聚可以產生規模經濟和技術溢出效應,其對農業碳排放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隨著農業產業集聚程度的形成,農作物播種面積和生產要素投入的不斷增加,農業碳排放總量也會隨著種養規模的擴大相應提升;然而受農業產業集聚水平高低的影響,農業產業集聚對農業碳排放的影響可能具有區間性。換言之,在農業產業集聚初級階段,農業產業集聚會帶來農業碳排放量的增加,隨后得益于中高級階段農業產業集聚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農業生產效率會得到顯著改善,碳排放增速可能會有所下降。第二,隨著農業產業集聚的形成和發展,農業碳排放會受到基礎設施共享、農業社會化供給等規模經濟、知識和技術溢出效應的影響。具體而言,農業產業集聚在降低能源消耗和要素投入的同時,能夠抑制碳排放。農業產業集聚形成的技術溢出效應有利于催生和推廣新的技術發明,從而提高能源和要素的利用效率。第三,隨著農業產業集聚的升級,規模化生產會使分工更加專業化,從而提高交易效率,進而降低單位產出的碳排放量。同時,農業產業集聚利于促使產業內企業在節能減排行動上的合作,采用更多的環保生產技術,形成迂回經濟助力農業碳減排。

二、農業產業集聚影響碳排放的實證研究

查看全文

城鎮化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影響

摘要:文章以2008—2018年長江經濟帶124個地級市為樣本,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測算各地級市農業綠色生產效率,基于普通面板回歸模型、單區制和兩區制空間面板回歸模型,探究了城鎮化發展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影響及其空間效應。研究發現:長江經濟帶地級市間城鎮化發展狀況存在空間集聚現象;城鎮化發展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具有顯著正向影響,相鄰地級市城鎮化發展對本市農業綠色生產效率具有正向溢出效應;省域外的相鄰地級市的城鎮化發展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空間溢出效應均高于省域內相鄰地級市。

關鍵詞:城鎮化;空間溢出效應;綠色生產效率;兩區制;長江經濟帶

隨著我國農業發展進程的加快,過度追求產量的農業粗放式生產造成了土壤肥力下降與耕地資源破壞,農業綠色發展遭受巨大挑戰[1]。工業化和城鎮化產生的污染物逐步向農村轉移,農業面源污染和農村生活污染逐步加劇,農村環境質量進一步惡化。同時,與農業技術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生產水平不高,農業面源污染正通過大氣、水和農產品等途徑擴散至勞動力和耕地,導致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率持續下降[2,3]。面對資源枯竭和環境容量約束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障礙,進一步提高我國農業綠色生產效率是實現我國農業綠色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之所在。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探索,主要有:農村教育、農業保險、要素稟賦結構升級和異質性人力資本等[2—4]。也有部分文獻開始關注城鎮化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影響。但是,由于研究方法、數據來源及樣本年限存在差異,城鎮化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影響尚未得出一致結論[5,6]。本文基于長江經濟帶2008—2017年124個地級市的面板數據,采用空間計量模型實證檢驗城鎮化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影響,同時采用兩區制模型檢驗省域內外的城鎮化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非對稱效應,深入分析由于地級市所處省域的異質性造成的城鎮化溢出效應的差異。

1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城鎮的就業崗位缺口和優越的生存環境吸引農村地區人口不斷向城鎮聚集,大量農業勞動力轉移至非農部門,其身份也由農產品生產者逐漸轉變成農產品消費者[7],這部分群體衍生出的高質農產品需求會誘導農戶改變傳統粗放式經營方式向農業綠色生產方式轉型,進而推動區域農業綠色發展[8]。此外,城鎮化發展對土地資源的需求不斷提高,城市建設用地不斷擠壓農業用地,造成農村可用耕地面積持續減少,但也推動著大量城鎮資本逐步回流至農村,改善了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促進農業向集約化生產轉型,進而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減少資源浪費,提升了農業綠色生產效率[9]。假設1:城鎮化發展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城鎮化是工業和服務業集聚的空間載體,不僅能夠吸引周邊地區人口、資本等要素向城市集聚,城鎮化發展成果也會通過回波效應向相鄰地區溢出,推動相鄰地區的發展。根據新經濟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地區之間存在空間相關性,且由相關性引致的溢出效應和外部性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10]。一方面,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勞動人口的流動深化了城鄉間信息、知識和資本的轉移和傳播,會顯著推動相鄰地區間農業生產知識的交流,革新地區農業生產觀念,激發農業技術創新,將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專業生產信息嵌入生產環節,最終顯著提高農業綠色生產效率[11]。另一方面,隨著中央環保政策實施力度的加強,城鎮化發展速度較快的地區環境治理意識會逐步增強,且中央政府將環境因素納入官員考核體系中,出于相鄰地區間官員考核競爭機制的壓力,城鎮化發展較快的地區會出臺較嚴的環境治理條例,不僅會促進本地區農業產業結構升級,也會對鄰近地區的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產生正向空間溢出效應,從而促進地區間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提高[12]。假設2:城鎮化發展具有顯著的空間相關性,對相鄰地區的農業綠色生產效率存在明顯的空間溢出效應。由于地區基礎和發展條件不同,我國不同地級市間城鎮化發展程度具有顯著差異,因此城鎮化發展水平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影響在不同地區也會有所不同[13]。假設3:城鎮化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空間溢出效應在不同地區存在異質性,即地區間非對稱效應顯著存在。

2研究設計

查看全文

縣域經濟推進城鎮化進程透析

【摘要】隨著長吉圖先導區開發開放的深入進行,吉林省縣域經濟與城鎮化發展在利好政策的注入下既面臨著新的機遇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如何揚長避短地利用縣域經濟來推進城鎮化的發展成為新時期縣域發展的新要求。吉林省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的新思路是:充分利用縣域經濟為城鎮發展提供的產業優勢,以縣域的外向型經濟來推進城鎮化、以集聚型經濟升級城鎮化、以城鄉結合的經濟來逐步實現人口城鎮化,通過縣域經濟集群式發展將所要求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充分協調,以實現推進城鎮化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吉林省;縣域經濟;城鎮化。

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壯大縣域經濟,大力發展縣城和中心鎮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引導非農產業和農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鎮集聚”。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層次,是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縣域經濟的發展不僅是富民興縣的關鍵,也是地區綜合經濟實力和水平的體現。縣域經濟的發展方向是城鎮化、工業化、現代化。城鎮化建設對于縣域經濟的發展具有決定意義。城鎮化的本質是改變農民的社會關系,是人口經濟活動的轉移過程,[1]是區域發展問題,它所解決的是區域的增長極問題。大力推進城鎮化,就是從城鄉二元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轉換的過程,使農村剩余勞動力較大規模地轉入工業部門和城鎮就業,是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出路。

2007年全國縣域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測評中,吉林省無一縣進入全國百強縣。全國縣域經濟強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13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5760元,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61·44%、139·15%。吉林省縣域經濟的平均規模為地區生產總值65·9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08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455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30元。全國百強縣(市)人均生產總值約為吉林省“十強縣”縣均生產總值的2倍。吉林省與全國差距最大的是縣域經濟,而且這種差距有繼續拉大的趨勢。[2-3]

一、吉林省制約縣域城鎮化發展的因素。

1·城鎮基礎設施功能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協調。

查看全文

縣域經濟發展透析

摘要:隨著長吉圖先導區開發開放的深入進行,吉林省縣域經濟與城鎮化發展在利好政策的注入下既面臨著新的機遇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如何揚長避短地利用縣域經濟來推進城鎮化的發展成為新時期縣域發展的新要求。吉林省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的新思路是:充分利用縣域經濟為城鎮發展提供的產業優勢,以縣域的外向型經濟來推進城鎮化、以集聚型經濟升級城鎮化、以城鄉結合的經濟來逐步實現人口城鎮化,通過縣域經濟集群式發展將所要求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充分協調,以實現推進城鎮化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吉林省;縣域經濟;城鎮化。

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壯大縣域經濟,大力發展縣城和中心鎮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引導非農產業和農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鎮集聚”。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層次,是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縣域經濟的發展不僅是富民興縣的關鍵,也是地區綜合經濟實力和水平的體現。縣域經濟的發展方向是城鎮化、工業化、現代化。城鎮化建設對于縣域經濟的發展具有決定意義。城鎮化的本質是改變農民的社會關系,是人口經濟活動的轉移過程,[1]是區域發展問題,它所解決的是區域的增長極問題。大力推進城鎮化,就是從城鄉二元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轉換的過程,使農村剩余勞動力較大規模地轉入工業部門和城鎮就業,是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出路。

2007年全國縣域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測評中,吉林省無一縣進入全國百強縣。全國縣域經濟強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13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5760元,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61·44%、139·15%。吉林省縣域經濟的平均規模為地區生產總值65·9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08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455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30元。全國百強縣(市)人均生產總值約為吉林省“十強縣”縣均生產總值的2倍。吉林省與全國差距最大的是縣域經濟,而且這種差距有繼續拉大的趨勢。[2-3]

一、吉林省制約縣域城鎮化發展的因素。

1·城鎮基礎設施功能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協調。

查看全文

助推城鎮化發展交流材料

為處理城鎮化程度低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矛盾,近日,省提出,把推進城鄉建立、加速城鎮化歷程作為深化貫實科學發展觀、加速崛起的全局性行動來施行,作為緊迫性工作來推進,作為前史性任務來完成。為此,省印發了《省人民縣政府關于推進城鄉建立加速城鎮化歷程的指點意見》,提出了6條詳細辦法。

一是優化城鄉空間結構,加速構建現代城鎮系統。要從省實踐動身,建立“向心結構、集群發展、兩規聯接、五個條理”的現代化城鎮系統。向心結構,就是鼎力施行中間城市帶動計謀,在全省構成以鄭州為中間的“一極兩圈三層”的空間結構。集群發展,就是全省18個省轄市組成華夏城市群,省轄市以上中間城市執行集群、組團發展。兩規聯接,就是城鎮系統規劃和村鎮系統規劃要有機聯接,為完成城鄉統籌發明前提。五個條理,就是盡快構成國家區域性中間城市、地域中間城市、中小城市、中間鎮和新型鄉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現代化城鎮系統。此外,要推進省域中間城市、以縣城為重點的中間城市加速發展,量體裁衣發展中間鎮,穩妥推進新型鄉村社區建立。

二是加速城市建立,提拔城市功用。堅持新區建立和舊城革新同步規劃、同步施行,堅持城市建立與生態情況維護相一致、與節省集約應用資本相結合、與提拔城市文明檔次相聯接,具體提拔城市功用和綜合承載才能。首先,要加速城市基本設備和公共效勞設備建立,依照城市現化代要求,突出抓好城市道路、供排水、供電供熱供氣、信息化等基本設備建立。其次,要加速城中村和舊城革新,重點推進現有建成區內城中村、舊房屋小區、棚戶區和傳統貿易中間街區革新。最終,增強城市生態情況建立。加速中間城市、縣城污水和垃圾處置設備、省轄市中水回用工程和污泥措置設備建立,2015年縣級以上生涯污水處置廠污水悉數完成無害化措置。

三是出力推進產城互動,完成產城交融發展。要把促進財產發展和集聚與加速城鎮化歷程嚴密結合起來,不時增強城鎮化發展的財產支撐。把承接財產轉移作為省增強城市發展財產支撐最便捷、最有用的路子,把招商引資作為“一舉應多變”的計謀性行動強力推進。加速推進財產集聚區與城鎮建立互動發展。統籌老城區與財產集聚區功用結構,完成產城交融、良性互動。聯接好專業園區發展與中間鎮、新型鄉村社區建立。城市新區要出力推進財產高端化,發展特征主導財產,帶感人口集聚。

四是推進符合前提的鄉村人口向城鎮轉移,使進城農民享用城市文明效果。城鎮化的實質是農民變市民。要把促進鄉村人口向城鎮轉移作為打破城鄉二元構造、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加速城鎮化歷程的最關鍵環節。堅持就業為本。農民進城的前提前提是就業和生計問題,因而要起勁擴展就業容量,增強就業指點和效勞,促進進城務工人員不變就業。要盡快樹立多種保證方式有機結合的城鎮住房保證準則,為農民進城發明前提。

五是要進步城市治理程度,建立宜居城市。城鎮發展“三分建,七分擔”。各級縣政府要順應城市框架拉大、人口集聚、功用提拔的新要求,切實改動重建立、輕治理的傾向,增強城市治理。逐漸樹立城市治理長效機制,推進城市治理法治化,嚴厲依法做事,切實做到文明法律、公平法律,具體進步市容市貌、道路交通、文明文娛、公共衛生等方面的治理程度,進步城市智能化治理程度,使城市設備運營更富效率,人民生產生涯愈加便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