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發展與城鎮化優化升級對策

時間:2022-09-04 03:42:39

導語:縣域經濟發展與城鎮化優化升級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域經濟發展與城鎮化優化升級對策

摘要: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單元,在縣域城鎮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縣域經濟發展、縣域城鎮化升級的過程中,分析縣域經濟和縣域城鎮化存在的主要問題,利用集聚經濟特性,著力發展產業集聚區、培育特色產業集群,提出了縣域城鎮化優化升級和縣城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縣域經濟;縣域城鎮化;產業集群;對策

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單元,是聯接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的基本行政區域經濟,是建設經濟強國的基礎力量。河北省縣級行政區域數量多、人口眾、面積廣,縣域經濟的發展狀況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城鎮化是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信息社會、智慧社會發展引發的人口和生產要素的一種聚集方式和過程。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是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強調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工業化程度低、支柱產業缺乏、產業關聯性不強、城鎮化發展相對遲緩是縣域經濟的基本特征。“郡縣治,則天下安”。作為縣域經濟中心的縣城,在縣域經濟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以縣城為依托,立足資源稟賦優勢和比較優勢把縣城建設成縣域經濟的龍頭和城鎮化的經濟中心,使縣城成為城鄉融合的樞紐和橋梁,吸引縣域人口向縣城聚集。

一、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和縣域城鎮化現狀

河北縣城數量較多,城區規模普遍偏小,經濟輻射帶動功能不足。2018年全國綜合經濟競爭力百強縣浙江占21席,山東占19席,河北僅占2席。2018年河北省GDP為3.6萬億,遠遠低于7.6萬億的山東、5.6萬億的的浙江;人均GDP4.8萬元僅排在全國第20位。河北縣域經濟呈現非均衡特征,經濟實力整體偏弱,其主要原因是縣域經濟結構單一,特色產業發展滯后,主導產業缺乏,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資源優勢未完全發揮。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字,2018年末我國城鎮人口城鎮化率為59.58%,河北省2018年末常住總人口7556.30萬人,城鎮常住人口4264.02萬人,城鎮化率為56.4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15個百分點。河北城市化率在省域尺度上排名第17,遠遠低于城市化率超過80%的滬、京、津,同人口城鎮化率達到了70.70%廣東、68.9%的浙江相比差距明顯。從京津冀城市圈而言,北京86.5%和天津83.15%的城市化率已達發達國家城鎮化水平,三地之間巨大的落差嚴重制約了京津冀一體化的進程。

二、集聚經濟與產業集群的作用及機理

集聚經濟不僅是一種外部規模經濟,還是一種外部范圍經濟,是一種通過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獲得來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系統力量。集聚經濟的第一個層次是企業生產要素的聚集或企業內部集聚帶來的經濟性;第二個層次是企業外部、行業內部的集聚經濟;第三個層次是多個行業(產業)向城市地區集中形成的集聚經濟。集聚經濟的近鄰效應、分工效應、結構效應、規模效應,可以使企業充分共享信息、技術、知識的溢出,從而降低生產成本,促進經濟增長。通過產業集聚的規模效應、外部效應提高地區的生產率,并帶來競爭優勢,產業集聚的專業化和多樣化能夠促進城市增長,提高城市競爭力。產業集群是指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服務供應商、專業化供應商、金融機構、相關產業的廠商及其他相關機構組成的群體。產業集群包括政府、行業協會、客戶、銷售渠道、專業化基礎設施供應商、輔助產品制造商等利益相關者。企業的集群化生存可有效提升產業技術水平,減少中間環節,提高產業配套能力,促進資源流動,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如使從事生產交易的集群與提供生活交流的城鎮相融合,將有效降低集群內人員的生活成本,從而帶來集群總成本的下降。

三、目前縣域經濟和縣域城鎮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縣域人口較少,縣城人口集聚能力不足。河北省有168個縣級行政區(含市轄區),排名全國第二,縣級行政區中只有定州市人口超過百萬,而山東有25個縣級行政區人口超過百萬,江蘇有28個縣級行政區人口超過百萬。河北省人口超過50萬的只有56個縣區,人口30萬以下的共有46個縣區,縣城集聚能力偏弱;常住人口在20萬人以下的縣城占82.6%。從縣級行政區平均人口總數來看,河北省的縣、市、區人口普遍比沿海其他地區少,凸顯出縣域人口集聚能力的不足。(二)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河北省在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中僅占4席,貧困縣占比近三分之一。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龍頭,縣城數量多、規模小,產業鏈短、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缺乏核心競爭力,對鄉村腹地的輻射帶動作用較弱。受資源稟賦、地理區位、經濟基礎以及開放程度多因素影響,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較為突出,在北部的張承地區之間表現得尤為突出。支撐城鎮化的產業體系尚未完善,缺乏相應的經濟規模和產業體系來維持城鎮人口的就業、發展。同時,縣城人口集聚能力有限且城鎮居民有效需求未得到充分釋放,導致就業吸納力較強的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在聚集人口產業、經濟總量增長等方面能力有限,缺乏后勁,增長乏力。(三)基礎設施水平存在短板,城鎮化發展質量不高。縣域經濟發展受交通基礎設施條件、人口紅利和人力資源儲備、產業與人才組合水平、優質企業平臺支撐、行政運轉效率和資源吸納集聚能力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縣域經濟發展的差異。縣域城市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不足,管理運行效率不高。城鎮建設缺乏系統性思維,各類規劃自成一體,城市建設規劃實施中隨意性大;存在基礎設施低水平重復建設、職能雷同、層次不清、城市與產業布局不合理、土地集約化程度不高的問題;部分縣城存在重城市建設、輕管理服務,重經濟發展、輕生態維持的傾向。(四)城鄉融合發展不足。縣域城鄉之間在經濟、社會、文化方面未實現有機融合,城鄉二元結構的藩籬仍未打破,城鄉之間經濟要素流通不暢,產業集聚與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鎮化顯著落后于工業化進程,城鎮經濟對農村腹地的拉動力未充分發揮。在戶籍制度逐步趨松的環境下,仍存在農業轉移人口難以融入城市社會的現象,轉移人口尚未在住房、就業、教育、養老、醫療等方面公平享有城鎮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城鎮內部呈現出新的二元矛盾,農村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問題凸顯,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諸多隱患。隨著國家相關城鎮化促進政策及精準扶貧等惠農政策的實施,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穩步提升,部分地區出現逆城鎮化現象。

四、縣域城鎮化和縣城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快縣級政府治理現代化,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現代治理結構是高質量發展對城鎮化的要求,在較大程度上體現了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縣級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礎,縣級政府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發揮著“穩定器”和“平衡器”的作用。實現城鎮化與縣域經濟協調發展,構建完善的區域治理體系、培育有效的治理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強調公開、公正、民主、法治、責任、服務、效率、有限、多元、協作的理念,積極探索具有個性化的公共服務模式,使治理主體能夠通過各種平臺廣泛參與,將“有限的政府”和“有為的政府”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加強基礎制度建設,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市場體系,打破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通過共建共享特色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提升信息互聯互通水平,打造智慧政府,整合提升服務效能。投資環境的穩定可預期、政商關系的合法守信、營商運作機制的穩妥可靠是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根基。(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相關制度和政策落地生根。逐步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實行居住證制度,從體制機制上解決城鄉勞動力市場分割問題。鼓勵和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參加社會保險、職業教育及技能培訓,提高他們融入城鎮的素質和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提升住房、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養老、文化體育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使全體居民共享現代化建設成果,提高農村轉移人口在改善生活、促進發展、撫養子女、贍養老人、積累財富等方面的能力。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引導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愿有償轉讓。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一旦獲得融入感、歸屬感,就會成為城市發展建設的穩定動力。(三)做好城市發展規劃,著力打造特色城市品牌。對縣城建設應實施規劃引領,重點聚焦公共設施短板、環境容貌整治,打造良好的產業生態。編制縣域城鄉總體規劃,對縣城的發展進行總體設計,詳細規劃縣域城鎮化的方式、路徑。以縣域城鄉總體規劃為龍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生態,努力建設文明城、園林城、衛生城,全力推進縣城建設提檔升級,著力完善服務功能,增強承載能力,提升縣城品質,打造城市精神、彰顯城市魅力、擴大城市影響、提升縣城形象、引領縣城發展。(四)培育現代特色產業集群,打造主導產業,培育做強支柱產業。以縣域龍頭企業為引領,壯大產業集群發展動能;延伸產業鏈條,對鏈條產品進行深加工、細加工;擴大集群規模,以特色產業集群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著力做大做強做優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新興產業集群,提質增效傳統產業集群,打造高端產業集群,打造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例如,河北香河家具產業集群、霸州鋼木家具產業集群、大城絕熱節能建材產業集群、文安人造板產業集群都產生了巨大的集聚作用,培育了產品名牌,提升了城市實力。在產業集聚區域同科研院所建立技術研究院,解決企業技術難題,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智力支撐和不竭動力。(五)大力發展服務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現代服務業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關鍵領域,是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有力支撐。服務業集聚能通過知識溢出效應顯著影響城市經濟增長,城市的地理鄰近能夠使知識溢出效應更加明顯,從而加大城市外部性。大力發展“大文化、大旅游、大生態、大健康”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推動第三產業擴容、提質、增效。大力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生活性服務業和有利于助推產業升級的生產性服務業,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城鎮化優化升級的良性互動。要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并重,著力發展新業態、創新新模式、推出新產品、激發新需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參考文獻:

[1]馮云廷,城市經濟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

[2]王耀.縣域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制約與突破[J].中州學刊,2008(08):31-36.

[3]汝剛.中國城鎮化遲滯的政府行為研究[J].城市學刊,2015(09):19-24.

[4]唐丙元.打造特色產業發展縣域經濟[N].河北日報,2018-8-29.

作者:谷進軍 單位:河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