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3 12:29: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結果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議審計結果公告思考

一、實行審計結果公告制度的必要性

1、實行審計結果公告制度是審計工作自身的需要。公告制度的推行對審計人員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審計客觀公正性的體現。向社會公布的審計報告必須保證事實確鑿、證據充分,所作的審計評價和結論經得起社會公眾的推敲,處理、處罰的寬嚴尺度把握正確。這就從客觀上要求審計人員提高業務素質和工作水平,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再則,審計機關同其他經濟監督機構一樣,在監督別人的同時,自身也需要接受監督,而實行審計公告制度本身也是一種接受監督的方式,而且事實已經證明,這種監督方式是受社會公眾歡迎的。另外,審計結果公告制度也是審計機關政務公開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必將對審計機關的廉政建設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2、審計結果公告制度是促進依法行政的得力手段。審計結果公告作為政務公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客觀公正地反映和評價政府公共財政管理的過程和結果,對于滿足社會公眾對政府工作的有關信息需求,保障公眾的知情權,真正實現公眾參與和監督政府公共財政管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促進依法行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審計結果公告能夠增強政府工作的公開、公平、公正,促進政府部門依法行政。審計對于政府工作的監督,主要是對政府部門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資金、資產、資源的情況進行檢查,揭露公共財政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評價政府財政、經濟行為的效益。通過將審計檢查及評價等有關信息公布于眾,增強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而審計把揭露的問題、提出的整改意見和措施,與社會公眾進行交流,就能有力地推動政府部門依法行政,促使政務進一步向公平、公正的方向發展。其次,審計結果公告能夠促成審計監督與社會輿論監督的有機結合,增強對政府公共財政管理的監督效果。通過審計結果公告,社會公眾可以了解到被審計單位的有關情況、存在的問題及審計機關提出的整改措施和建議,能夠運用強大的社會輿論力量,對被審計單位開展間接的監督,促進審計決定及建議的執行和落實。

3、實行審計結果公告制度是審計工作同國際接軌的必然結果。隨著我國加入WTO,國際上一些通行的做法對審計工作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調整、完善未來一個時期審計工作的發展戰略,同時在具體的技術方法、審計標準等方面也應盡快與國際接軌。審計公告制度在國外已很普遍,在美國、加拿大等經濟發達國家,審計機關的審計結果除了向議會報告外,也及時向社會公開,公眾很容易在報紙、電視等新聞媒介上了解到自己關心的社會熱點。

二、審計結果公告需要國家法律法規來進一步進行規范

1、國務院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制定一部關于“審計結果公告”的行政法規

查看全文

獎勵努力,而非結果

優利(Unisys)共享服務中心負責大量的辦公室輔助工作,包括支付賬單、復印求職者簡歷等。這些看似單調乏味的事情,該中心員工卻做得有聲有色。他們忘我工作,以提高客戶滿意度,節省成本。他們為大家所稱道,同時也為優利公司其他部門設立了高標準的工作典范。奧秘何在?

該團隊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精心設計了表彰和獎勵計劃。

理由:員工只能決定努力

人們通常誤認為,表彰和獎勵是解決大多數員工工作效率問題的方法。如果員工工作不夠努力,錯誤太多,或沒有達到績效目標,通過加薪、獎金、獎品、榮譽證書、競賽等方式,就一定能解決問題。但通常情況下,事情并不這么簡單。表彰和獎勵結果往往束縛員工,嚴格按照經理們的想法做事。相反,對努力和積極性進行表彰和獎勵效果更好,因為這是對員工工作態度的直接反饋,而態度決定了工作的努力程度。

為什么要表彰和獎勵努力?大多數表彰和獎勵程序不都是強調結果嗎?是的,大多數政策確實強調結果,而非過程。但是,想想你的目的是什么。作為經理,你首先要盡量端正員工的態度,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使他們竭盡全力工作。其次,你要為他們安排適當的工作,以便將他們的努力轉化為良好的成績。因此,員工決定該方程式的前半部分,而經理決定后半部分。

獎勵與組織績效掛鉤,員工們通常覺得與自己關系不大,積極性無法充分調動起來,因為他們看不到自己的努力與獎勵結果之間的緊密聯系。獎勵似乎對他們的效果不大。

查看全文

免費婚檢結果思考

為了預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在市政府支持下2010年5月1日起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免費婚前醫學檢查,且多部門密切配合,婚檢率顯著上升,現將2010年5月~2011年6月婚檢的8536人的檢查結果進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資料來源:婚姻登記處提供新婚登記人數。戶口雙方或一方在本市的男女雙方在婦幼保健所享受免費婚檢,對檢查的結果進行匯總分析。

2.方法

婚檢工作依據衛生部《婚前保健工作規范(修訂)》執行。婚前醫學檢查表,婚前醫學檢查證明,婚前醫學檢查登記、婚前醫學檢查疾病登記和咨詢指導記錄本均為遼寧省統一制定。免費婚檢項目包括:婚前醫學檢查、婚前衛生指導、婚前衛生咨詢。婚前醫學檢查包括:婚檢者信息、詢問病史、體格檢查、生殖器檢查、常規輔助檢查(胸透、血常規、尿常規、表面抗原、轉氨酶、梅毒篩查)。其他特殊輔助檢查項目為收費項目。

3.結果

查看全文

血糖結果檢測的兩種結果比較探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快速血糖儀測末梢血與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靜脈血血糖結果的差異性。方法對50例急危病人及有糖尿病病人年齡50~80歲用自身配對法同時取靜脈血和同側肢體末梢血分別用全自動生化儀和快速血糖儀進行血糖測定。結果血糖儀測末梢血與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靜脈血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

結論用血糖儀測末梢血的血糖值偏低于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靜脈血血糖值。

【關鍵詞】血糖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末梢血靜脈血血糖值結果差異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病人數成逐年上升。血糖的監測越來越受到重視。血糖儀以其簡單、快速、易操作的優勢受到廣泛應用。特別是急危病人或是有糖尿病病史患者的緊急快速血糖的檢測。迅速獲得的血糖參考值對醫師的臨床診斷和應用提供了幫助。但在有些情況下血糖儀測末梢血的血糖值與化驗室全自動生化儀測靜脈血的血糖值有誤差。

故對我院2010年1月至4月50例急危病人及有糖尿病史的病人年齡在50~80歲同時取靜脈血和同側肢體末梢血分別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和快速血糖儀進行血糖測定。其中昏迷病人24例,腦卒中病人10例,呼吸困難病人12例,冠心病心肌梗死病人4例。

一、方法

查看全文

投訴帶來的結果

合理地處理患者投訴,總之。能為醫院和自己贏得患者的高忠誠度,也就為醫院帶來了合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是個人醫療水平提高的途徑。

結果有很大的區別。曾在報紙上看到成都一位消費者買了一輛私家車,投訴是經常碰到處理方法不同。進口的著名品牌。因為在隨后的駕駛中車子有致命的缺陷,找到品牌的經營者換車,經營者不換,于是車主在公開場合把車砸了引發了不小的社會議論。記者采訪車主,車主說:態度好一點,處理及時一點,不會這樣做的

不去評論車主。作為經營者我有義務把熱枕的服務態度象一碗熱湯一樣及時送到客戶的手中。也許許多結局就會改變。同樣在日常的醫療工作中時常遇到病人或家屬有問題甚至要投訴。如果我每一個人都抱著一顆熱枕的心為病人解決問題。很多事情也能迎韌而解。

即服務存在某種缺陷。潛在抱怨隨著時間推移逐步變成顯在抱怨,投訴只是意見的冰山一角。實際上在投訴之前就已經產生了潛在抱怨。最后進一步轉化為投訴。

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得到問題的解決,患者和患者家屬向醫院投訴。此外患者還希望得到醫院的關注和重視。有時患者不投訴,因為他不相信問題可以得到解決或者說他覺得投訴不會有結果(個人精力的投入和產出會不成比例)以后就不來這醫院了并且告訴他朋友、親人、同事,曾有學者做過統計說:當一位顧客對某醫院或某項服務產生不滿,平均會告訴9-10人,更有13%人會把這件事再告訴20人以上,這樣的話我豈不是殺雞取暖。而投訴的患者往往是忠誠度很高的病人。不滿希望我知道并能給予幫助和解決更希望我改進不足和提高我內部管理和醫療技術水平,下次他會再來。自己就碰到這種病人,給我說的時候我完全沒有抵觸而且給我深刻的反省。所以對醫院大環境來說如果處理得宜,報怨和問題都可以轉化為資產。病人的價值相對于醫院來講不僅僅包括其個人此次就醫過程中為醫院帶來的營業額和凈利潤,更為重要的要留住這一患者中及其可影響的病人群體所創造的更多的社會效益價值、對醫院的忠誠、品牌的認可。留住一位病人的價值遠高于處理一項投訴所需的花費。對于醫生來說如果處理得宜,能提高自己與患者的交流水平,病人中有好的口碑,這樣來找你看病做手術的病人就多,

查看全文

刑法結果加重犯研究

摘要:結果加重犯是一種重要的犯罪形態,國內外的廣大學者都對此十分的關注。結果加重犯指的是行為人觸犯了刑法的相關規定,構成了基本犯罪,但是因為故意或過失而造成了嚴重的后果,并且其結果已經超出了基本犯罪構成的范圍,刑法對該加重的結果,加重法定刑的一種犯罪形態。結果加重犯的本質在于,基本犯罪的本身對于加重結果的發生有著高度的危險性,而行為人恰恰將這種危險性變為現實,導致了加重結果的出現,所以要承擔更加嚴厲的法律的制裁。

關鍵詞:刑法;結果加重犯;基本犯罪

結果加重犯通常是由于基本犯罪的故意與因過失而導致出現加重結果的復合的形態,但是在法定刑方面,其法定刑遠遠地高于基本犯罪與過失犯罪法定刑之和。在各國的刑法當中,結果加重犯的刑罰普遍較重。受責任主義的影響,為了限制過重刑罰的適用,結果加重犯的主觀罪過、加重結果的范圍逐漸成為了刑罰研究的重點問題。但是目前在結果加重犯的理論上卻又缺少明確的依據。所以在現實的立法基礎之上,分析結果加重犯刑罰的設置,可以為限制過重的刑罰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結果加重犯的認定

在對實施犯罪行為的人進行結果加重犯的認定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了解結果加重犯與先關的犯罪形態的差別,然后還要對結果加重犯犯罪未遂的問題進行討論,最后才能進行結果加重犯的認定。想象競合犯也被稱為想象數罪,指的是犯罪行為人的某一個危害社會的行為觸犯了多個刑法的規定,產生了數個罪名的犯罪形態。想象競合犯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只實施了一個犯罪行為;第二,違反了數個刑法,產生了不同的罪名;第三,各個罪名之間是互相獨立的。結果加重犯與想象競合犯之間的差別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兩者的構成與性質不同。想象競合犯一種違法行為產生了數個不同的罪名,并且各個罪名之間互相獨立,任何一個罪名不足以完全的概括想象競合犯。但是結果加重犯是某一行為觸犯了法律產生了一個罪名,并且與基本犯罪有關,基本犯罪是結果加重犯的基礎。第二,兩者在罪質上有區別。想象競合犯,雖然觸犯了贖罪,但是沒有改變犯罪的性質,而結果加重犯改變了基本犯罪的性質。第三,從侵害對象來看,想象競合犯侵犯的是不同的對象,而結果加重犯侵害的是同一對象。

二、我國刑法中結果加重犯的規定及完善建議

查看全文

英美刑法蓄意結果思考

摘要:因果關系是刑法的核心問題,因為這一問題的復雜性,兩大法系不斷修正舊學說與創設新理論,目的就是為司法實踐解決該問題提供理論依據。在解決因果關系的問題上,英美刑法的因果關系理論更注重解決方法的高效性與合理性,從事實因果關系與法律因果關系雙層次綜合考量各因素與危害結果之間的關系,最終確定具有刑法學意義的可責性的實行行為。“蓄意結果規則”就是這一思考方式的具體體現。比較研究兩大法系對于同一問題的不同分析邏輯方式和解決路徑,可以為我國司法實踐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蓄意結果規則;事實因果關系;法律因果關系;介入因素

一、問題的提出

“母親殺嬰案”,是指母親意欲殺害自己的嬰兒,便將毒藥交給家庭醫生,并稱該藥是治療孩子某種疾病的藥物,家庭醫生認為孩子不需要服用任何藥物,便將藥物放置一邊,后另一孩子下學回家將藥物給嬰兒服用,致嬰兒死亡,母親以謀殺罪①被起訴。[1]法院認為,母親的行為與嬰兒死亡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這樣的結論是不容置疑的,嬰兒被毒死的結果確實是母親期望的結果。[2]按照因果關系一般規則,巧合介入因素不可預見,原本應當中斷因果關系。在英美刑法中,如果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是抱有積極追求的態度,在因為介入因素而導致結果發生時,法院對法律因果關系認定的范圍可能比其他犯罪廣,換言之,因果關系“回溯”得更遠,[3]這便是英美法系中“蓄意結果規則”(IntendedConsequencesDoctrine)。也就是說,英美刑法中行為人mensrea①不同或會擴大司法實踐關于因果關系認定范圍。其實,在大陸法系中也有類似的案例,如“雨中散步案”。該案中行為人希望朋友在雨中被雷電擊中身亡,便邀請他在雨中散步,結果朋友被雷電擊中而亡;“財產繼承案”。侄兒急切繼承叔父的巨額財產,希望叔父死于空難,便買機票邀請叔父外出旅游,結果其叔父死于空難。德國客觀歸責理論認為,當行為人沒有以法律上值得關注的方式提高了這個風險的時候,應當拒絕歸責于客觀行為構成;在允許風險這個領域中包含了全部公共交通,工業生產,有風險的體育表演,醫生在醫事規則的范圍內采取的治療措施等等,在這個領域中,對原因過程的推動也是沒有行為構成的。[4]日本相當因果關系說認為,受勸說而去森林的人因雷擊而死,這極其罕見,在經驗法則上不能謂之為通常現象,因而不能認定行為與結果之間具有相當性,進而應否定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相當因果關系);[5]勸說旅行的行為并不具有導致人死亡的“廣義相當性”,因而連殺人的未遂都不能構成。[6]作為構成要件要素的因果關系,要求的是實行行為(也稱構成要件行為)與構成要件結果之間的關系,能夠認定實行行為以前階段的行為與構成要件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尚且不夠。[7]例如,行為意欲殺人,將購買的毒藥放置家中,自己小孩以為是食品誤食后死亡,這種情況下不可認定行為符合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該當性。雖然行為人購買毒藥后保管不慎與小孩誤食而死亡之間有一定的因果關系,但是,購買毒藥的行為與疏于保管僅僅是行為人意圖實施殺人的預備階段的身體動靜,不能稱之為是故意殺人罪的實行行為,否定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值得科處刑罰的是一個人的所作所為,而不是因為他是誰。明顯的罪責(manifestcriminality)要求行為違法的自然屬性,即懲處那些不當行為的行為人。[8]在“雨中散步案”和“財產繼承案”中,邀約行為本身并不具有違法性。但是在本案中,行為人基于殺人的故意,將毒藥交給家庭醫生的行為具備了大陸法系中構成要件該當性的實行行為性,這是與“雨中散步案”和“財產繼承案”的實質區別。

二、英美法系因果關系之思考邏輯

犯罪成立的基本要素包括犯行(actusreus)、犯意(mensrea)、因果關系(causation)和同時性(con-currence)。[9]例如,行為人欲行夜盜,在深夜闖入他人住宅之時必須具有盜竊的意圖,如果不能證明闖入之時具有盜竊的故意,則不能以夜盜罪追究其刑事責任,但可以對私闖行為進行譴責。所謂同時性原則(theprincipleofconcurrence),并不是指犯罪客觀要素和主觀要素表面上的時間一致性,其實質要求是被告人的危害行為是在罪過心理的支配下實施,危害結果的發生體現被告人的心理態度。[10]在這些要素中,因果關系是刑法的核心問題且須證明其超出合理的懷疑性,而且因果關系的認定主要基于以下兩方面的考慮:其一,個人責任。刑法以個人責任為基礎,因果關系是實行行為與危害結果的中間環節,以及罪責相適的基礎。其二,公平原則。因果關系將刑事責任歸屬于創設法律所禁止危害結果的行為人,法律如果不考慮行為人的參與程度,一概將涉及本罪的人繩之以法,這就顯失公平。刑法的目的是保護法益,而不是為生活設立障礙,人們因為錯誤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點而受到不公的判罰,刑法若如此規定,那么大眾在前往人群、酒吧等公共場所時則會猶豫不決。[11]為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提供依據是因果關系的價值所在,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更確切地說,因果關系規則幫助我們確定在眾多的因素中哪些人或暴力需要對引發的結果負責。[12]所以,英美法系在認定因果關系時分兩步走,即事實因果關系與法律因果關系,目的是篩選出與危害結果有關的刑法意義上的原因,并以此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在事實層次上,英美刑法把引起危害結果發生的原因分為直接原因和介入原因兩種。[13]事實因果關系(factualcause,cause-in-fact)是通過經驗判斷行為是否是觸發一些列危害結果的因素,通常使用but-for規則,即假如無行為人的行為,結果則不會發生。之所以稱之為事實因果關系,是因為這一規則是客觀、經驗的判斷,這一規則與大陸法系的“條件說”含義無二。在認定事實因果關系的過程中,人們將注意力集中在事件的核心因素上,即不具有通常性的異常事實。條件(condition)是通常的,盡管很可能是結果發生的因素,但沒有產生積極的原因力。例如,行為人的開槍行為是現實、異常因素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正是因為行為人的行為而不是被害人身體素質(系條件,而非原因)致死亡的發生。[14]法庭通常情況下要么忽略這些因素,要么認為這些因素是導致結果發生的條件而不是原因。但是,在多因一果的情形下,問題就會復雜很多,英美法系主要從加速結果、并發原因與阻斷原因三個角度分析問題。例如,行為人開槍擊中被害人腹部,不出意外將會一個小時后失血過多而亡,不知情的第三人亦擊中被害人腹部,出血因此加速被害人五分鐘內死亡(加速結果)。之所以認為行為人與第三人的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都有因果關系,是因為從死亡的角度出發,兩個人獨立的行為都提前了被害人死亡結果發生。又如,行為人與第三人在沒有犯意聯絡的情況下,分別擊中被害人腦部與心臟致其死亡(并發原因)。因為任何一個行為都足以導致被害人死亡,則可以肯定兩者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案件正如行為人和第三人預想的那樣發生、發展。再如,行為人擊中被害人腹部使其血流不止,第三人向被害人心臟開數槍后被害人即刻死亡。行為人企圖致被害人于死地,但是在事件發展的過程中,其行為的原因力被阻卻,因為第三人的行為對于結果的發生更加有效(阻斷原因)。在多因一果的案例中,由于but-for規則存在無限擴張的可能性,實質因素標準(substantialfactortest)則作為前一規則補充性說明,其意義在于將沒有法律意義、刑法不需要考慮的“原因”排除在事實因果關系的范圍之外,不能據此就確定被告人的刑事責任。[15]證明事實因果關系是必要的,但它不足以認定刑法中的因果關系;換句話說,并不是行為與危害結果具有了事實因果關系就要負刑事責任,成立犯罪須行為人不僅主觀方面具有犯意,而且行為還是引起危害結果的近因。[16]所以,還需要證明被告人行為與結果之間具有法律因果關系,才能追究其刑事責任。[17]在因果關系的發展流程中會存在行為人以外的行為以及突發性自然事件的情形,那么法律因果關系(legalcause),即近因(proximatecause)須進行篩選。法律因果關系是主觀上對于案件公平的裁決,以此引發陪審團正義感,[18]也就是說,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還需要進行“法律因果關系”的判斷,基本標準是“近因原則”,即在眾多的原因關系中,尋找具有刑法意義的原因,即實質有效的原因(sub-stantialandoperatingcause)①。近因就是通過常識切斷一些因素的法律因果關系,盡管這些因素對于危害結果的發生可能有一定的因果力。[19]例如,“酒后滑水案”深夜,行為人與其朋友醉酒后在酒吧附近的海面上進行滑水,嚴重超速并曲折前進,結果船翻。行為人讓朋友抓住傾翻的船,朋友害怕溺水身亡未聽行為人的建議并決定游泳回岸,事后查明朋友溺水身亡。[20]法官認為,欲免于被告人刑事責任,不僅須證明危害結果是被害人所致,而且必須存在替代原因(supersedingcause)的情形。本案被告人的行為應當認定犯罪,盡管存在其他的促進原因(contributingcause)。如果說促進原因是正常的,并且結果的發生可以合理預見(reasonablyforesee)是被告人先前行為所致,那么介入的行為②就是非獨立,不能成為替代原因,也就不能減輕被告人的刑事責任。所以,被害人自愿逃離由被告人創設的危險不能夠成為導致其傷害甚至死亡的替代原因。[21]也就是說,在行為人致醉態的被害人于危險境地的情形,行為人不能以“被害人本可以作出不同或者更加謹慎的行為”為借口而豁免。其實,法律因果關系判斷的過程就是法律價值評價的過程,這個階段主要考察介入因素的價值大小。具體來說,美國《模范刑法典》“責任的一般原則”綜合考慮現實的危害結果和事件發生方式,因危害結果系被告人通過謀劃、預設或冒險的行為所致進行分別處理。在這些情形中,司法的焦點不在于被告人的行為是否是導致危害結果的近因,而在于行為人基于何種責任———希望(purpose)、明知(knowledge)、輕率(recklessness)或疏忽(negligence)———而引起了法律所禁止的危害結果,這也是危害行為的內涵所在。[22]可見,在英美法系因果關系的論證過程中,不僅要說明事物之間客觀的必然聯系,而且要結合行為人主觀方面的內容來對行為進行歸因、歸責。

查看全文

尿液檢驗結果影響緣由

尿液分析作為三大常規之一,分析的準確性對疾病的診斷或輔助診斷有著重大意義,為使臨床醫生根椐患者所用藥物對尿液分析結果的正確分析,標本合格是前題,對尿液標本的影響因素有很多,藥物僅是其中的一項,藥物具有生物活性,藥物本身及其代謝產物干擾尿化學成分測定的現象并非少見。特別是近年來,新的藥物層出不窮,臨床治療中濫用抗生素的現象屢屢皆是,許多新藥對臨床檢驗的干擾還尚未發現,藥物對尿液檢查的影響給實驗診斷和臨床診斷增加了許多困難。藥物因素對檢驗結果的影響始終困擾著檢驗工作者,有時甚至是難以避免的[1]。我們在工作中應盡可能避免這些因素,以求得到檢驗結果的客觀性。特將藥物對尿液分析的一些影響介紹如下:

一影響尿液檢驗的藥物

(一)影響尿液顏色的藥物

1.使尿液變為黃色至紅色或紅棕色的藥物:大黃、氯喹、呋喃妥因、吩噻嗪類、苯妥英鈉、華法林、維生素B2、非那西丁、對氨基水楊酸、抗凝劑、肯同氯奎、呋喃唑酮、山梨醇鐵、辛可芬、苯氮吡啶、苯茚二酮、酚酞、苯磺胺、伯氨奎、阿的平、核黃素、水楊酸、磺胺藥等。

2.使尿液變為藍綠色的藥物:阿米替林、吲哚美辛、利福平、亞甲藍、妥龍、氨苯蝶啶等。

3.使尿液變為黑褐色的藥物:甲硝唑(滅滴靈)、左旋多巴、甲基多巴、奎寧及其衍生物等。

查看全文

刑法危害結果概念思考

刑事法律作為對當事人違法犯罪最為嚴厲的制裁,在正確打擊犯罪,維護社會安全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危害結果作為刑法中最為重要的概念之一,更是在犯罪事實認定、有無罪責、罪刑輕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雖然我國對于危害結果概念的相關研究逐年增加,但是對于危害結果的具體含義,我國刑法理論界的爭議很大,需要廣大專家學者、司法實務從業人員和廣大公民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1危害結果的基本含義和表現形式

1.1危害結果的內涵和特征。根據我國刑法理論界的通說,危害結果是指行為人實施的危害行為給刑法所保護的法益所造成的現實侵害事實與現實危險狀態的總稱。有觀點認為,危害結果僅僅是一種客觀結果,其是不符合刑法的概念和意義的。對于危害結果的特征,應從自然意義和法律意義兩個方面來把握。從自然意義上說,危害結果是一種現實存在的結果或可能出現的危險,是司法人員能夠切身感受到,能夠通過各種直觀的方式獲取的結果表現形式。從法律意義上來說,危害結果是由法律規定的結果表現形式。刑法所規定的危害結果又稱為構成要件要素的結果,由刑法分則條文明文規定,而不是泛指任何結果。有觀點認為,危害行為所造成的現實損害包括已經發生的物質損害或非物質損害以及這些損害所造成的危險狀態,這種觀點所持的態度即體現了危害結果的法律特征。1.2危害結果的表現形式。刑法上的危害結果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廣泛、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的概念。根據我國刑法理論,按照危害結果的表現形式不同,可以分為侵害犯和危險犯。在日常生活中案發頻率較高的盜竊罪,搶奪槍支、彈藥、爆炸物罪以及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等即屬于危險犯的范疇。對于二者的區分,不是就具體的罪名而言,而是就具體案件當中的犯罪情節而言。刑法理論界的通說認為,犯罪結果具有現實損害性,而危險狀態只是一種將要發生損害結果的現實可能性,這一可能性需要經過理性思維和抽象判斷才能形成,而不是直接感知到的客觀實在[1]。對于危險狀態的準確認定,構成了侵害犯和危險犯的本質區別。

2危害結果概念的學界爭鳴及評價

對于危害結果的具體含義,我國刑法理論界的爭議很大。除了常見的實際損害說和客體損害說,有的學者認為,危害結果除了包括犯罪嫌疑人所實施的危害行為對社會客體的侵害以外,還包括“對社會可能造成的危害”,即危害或可能危害說;還有的學者認為,危害結果是一種最后狀態,即最后狀態說等。以上各種學說都在一定程度上闡釋了危害結果的概念,但其都有著各自或多或少的缺點。首先,對于實際損害說,認為危害結果就是危害行為給刑法所保護的法益所造成的具體侵害事實[2],這顯然不能包含刑法中危害結果的方方面面,因為刑法上的危害結果既包括實際損害,還包括可能造成的損害,即一種還未發生的事實或狀態,實際損害說沒有認識到危險犯中的危險結果,有失全面。其次,客體損害說從犯罪行為對犯罪客體的侵害導致危害結果的角度,闡述了危害結果的定義,看似比較全面,但也存在新的問題,有學者就指出,犯罪客體是刑法所規定的各類犯罪所侵犯的社會關系,包括國家的法益、社會的法益和個人的法益,把危害結果理解為對犯罪客體的侵害并不完整,因為其并不能包含廣闊豐富的社會關系。因此,僅僅以犯罪客體受到侵害作為定義危害結果概念的標準,還不夠合理、準確,不符合現實社會豐富多樣的由危害行為所引起的危害結果。在危害或可能危害說中,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把“對社會可能造成的危害”納入危害結果的外延之列,似乎顯得解釋有些過度擴大。從哲學的角度講,結果本來就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可能造成的危害”在實際生活中并不存在,它是一個虛擬的、觀念上的概念,不具有現實性,與結果的本質特點自相矛盾[4],這顯然不符合結果的本質。最后,對于最后狀態說,則顯得更不夠合理,不能說服刑法理論界長期以來所共同形成的觀點,因為客觀的危害行為是由行為人主觀意志支配下的身體活動,其一般表現為一個持續的過程,所以該說的缺點對于持續性這一點顯然沒有注意到,導致危害結果的概念和外延有被縮小的嫌疑。正是因為刑法理論界對危害結果概念的學術爭鳴頗為豐富,使得危害結果概念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客觀上促進了危害結果概念在我國刑法學界的進一步發展。同時,合理確定刑法中危害結果的概念,還有待各類專家、學者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3危害結果在世界范圍內的歷史發展

查看全文

審計機關審計結果制度

第一條為了規范審計機關公布審計結果行為,充分發揮審監督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基本準則》制定本準則。

第二條本準則所稱審計結果,是指審計機關的審計意見書、審計決定書等審計結論性文書所反映的內容。

第三條本準則所稱公布審計結果,是指審計機關向社會公眾公開審計管轄范圍內重要審計事項的審計結果。

第四條審計機關可以通過下列形式公布審計結果:

(一)廣播、電視;

(二)報紙、雜志等出版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