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價值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6 03:53: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使用價值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使用價值

使用價值分析論文

使用價值反映了事物對于人類生存和發展所產生的積極作用。大千世界里各種事物以千姿百態的使用價值為人們所喜愛、所器重,構成了人們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內容,人們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這些事物的使用價值。通常情況下,同一事物蘊含著多種使用價值;同一使用價值又可由多種事物表現出來;同一事物對于不同使用主體可表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同一事物對于同一使用主體在不同使用時間或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又可表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等等,形成了使用價值復雜紛繁的變化情況,令許多試圖研究和探索其中奧秘的人們望而卻步。

使用價值是價值的最基本形態,勞動價值是建立在使用價值基礎之上的另一種價值形態,因此要把價值理論推向自然科學領域,必須首先解決使用價值的統一度量問題,為此必須對使用價值本身進行辯證分析。

一、關于使用價值統一度量可能性的爭論

長期以來,人們被使用價值復雜的表現形式所迷惑,看不到它們在深層次上的統一特性或通約性。許多人認為不同形式的使用價值之間沒有任何共同的東西,因而根本不可能進行統一度量。有人甚至聲稱自己用“邏輯論證的方法”在理論上完全否定了統一度量的可能性。

人們之所以會否定使用價值統一度量的可能性,主要基于如下原因:

1.使用價值主體特性的不確定性。它是指事物對于不同生理、心理和精神素質的使用主體將表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事物對于同一使用主體的不同生理、心理和精神方面的變化狀態也將表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使用價值的主體特性決定了任何事物的使用價值會隨著使用者素質和狀態的變化而變化,表現出較大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

查看全文

人力資本使用價值探討

作為商品,人力資本也必須具有使用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有形式和本質之分,例如面條和米飯,其使用價值的形式不同,但本質都是用來充饑。同樣,不同行業、不同生產環節所使用的人力資本都在形式上相互區別,有的表現為體力勞動能力,有的表現為智力勞動能力,在體力勞動和智力勞動中,又各自可以細分為無數的種類,盡管在形式上種類無窮、紛繁復雜,人力資本商品使用價值的本質都是為企業(更確切地說是為物質資本所有者)生產剩余價值。、

人力資本要具備作為商品的使用價值,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摘要:

一、人力資本在形式上必須適應現有生產結構和生產方式的需要

社會分工發展的程度,決定企業的生產方式,決定企業對人力資本形式的需求。當企業普遍采用協作的方式來生產扣針時,只會獨立制作扣針的人力資本,就不能在形式上滿足企業生產的需要;當企業普遍采用機器生產服裝時,只會手工制作整衣的人力資本,在形式上必將為企業生產所淘汰。總之,在一定的社會分工狀態下,在形式上適應企業生產方式的需要,是人力資本具備使用價值的必要前提之一。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追求利潤和剩余價值,是企業的天性。然而,通過雇傭人力資本生產剩余價值,必須以具體商品的生產過程為載體,為了完成這個過程,企業必須采用一定的生產方式,生產某種特定的、有社會需求的商品。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是使用價值形成過程和剩余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前者是采用具體的生產方式生產特定的商品,后者是抽象勞動的耗費形成剩余價值。可見,在形式上適應生產結構的需要,是人力資本參和企業具體生產過程的條件,是人力資本完成剩余價值生產過程的物質基礎,是人力資本具備使用價值的首要前提。

二、人力資本在效率上必須適應剩余價值生產的需要。

查看全文

人力資本的使用價值論文

一、人力資本在形式上必須適應現有生產結構和生產方式的需要

社會分工發展的程度,決定企業的生產方式,決定企業對人力資本形式的需求。當企業普遍采用協作的方式來生產扣針時,只會獨立制作扣針的人力資本,就不能在形式上滿足企業生產的需要;當企業普遍采用機器生產服裝時,只會手工制作整衣的人力資本,在形式上必將為企業生產所淘汰??傊谝欢ǖ纳鐣止顟B下,在形式上適應企業生產方式的需要,是人力資本具備使用價值的必要前提之一。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追求利潤和剩余價值,是企業的天性。然而,通過雇傭人力資本生產剩余價值,必須以具體商品的生產過程為載體,為了完成這個過程,企業必須采用一定的生產方式,生產某種特定的、有社會需求的商品。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是使用價值形成過程和剩余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前者是采用具體的生產方式生產特定的商品,后者是抽象勞動的耗費形成剩余價值??梢?,在形式上適應生產結構的需要,是人力資本參與企業具體生產過程的條件,是人力資本完成剩余價值生產過程的物質基礎,是人力資本具備使用價值的首要前提。

二、人力資本在效率上必須適應剩余價值生產的需要。

企業必須實現商品的價值,才能實現其中包含的剩余價值和利潤。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鄙唐穬r值的形成是行業內部企業生產競爭的結果,生產方式的改進、勞動效率的提高正是企業競爭的表現,因此,人力資本必須在效率上適應企業競爭的需要,才能夠使企業生產的商品的個別價值不高于社會價值,為企業生產利潤。

當企業采用的是社會普遍的生產方式時,人力資本也必須具有社會平均的效率,才能夠為企業生產剩余價值。所謂社會普遍的生產方式,是指大多數企業采用的生產技術形式,當大多數企業采用協作方式進行生產時,利用家庭勞動進行生產的企業,其生產方式就顯得相對落后,當大多數企業采用機器進行生產時,協作工廠的生產條件就低于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在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同種形式的人力資本必須具備一定的效率,才能夠為企業生產剩余價值,為其帶來正常的剩余價值率和利潤率。例如,在制作扣針的協作工廠中,一共有十八道工序,負責第一道工序的工人,平均效率為每日操作1000次,那么,一個具有這種形式的人力資本,如果其效率只能達到一天操作800次的話,就不能夠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內生產出合格的商品,不能為企業生產剩余價值。

查看全文

經濟學論文:使用價值的辯證分析

使用價值反映了事物對于人類生存和發展所產生的積極作用。大千世界里各種事物以千姿百態的使用價值為人們所喜愛、所器重,構成了人們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內容,人們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這些事物的使用價值。通常情況下,同一事物蘊含著多種使用價值;同一使用價值又可由多種事物表現出來;同一事物對于不同使用主體可表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同一事物對于同一使用主體在不同使用時間或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又可表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等等,形成了使用價值復雜紛繁的變化情況,令許多試圖研究和探索其中奧秘的人們望而卻步。

使用價值是價值的最基本形態,勞動價值是建立在使用價值基礎之上的另一種價值形態,因此要把價值理論推向自然科學領域,必須首先解決使用價值的統一度量問題,為此必須對使用價值本身進行辯證分析。

一、關于使用價值統一度量可能性的爭論

長期以來,人們被使用價值復雜的表現形式所迷惑,看不到它們在深層次上的統一特性或通約性。許多人認為不同形式的使用價值之間沒有任何共同的東西,因而根本不可能進行統一度量。有人甚至聲稱自己用“邏輯論證的方法”在理論上完全否定了統一度量的可能性。

人們之所以會否定使用價值統一度量的可能性,主要基于如下原因:

1.使用價值主體特性的不確定性。它是指事物對于不同生理、心理和精神素質的使用主體將表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事物對于同一使用主體的不同生理、心理和精神方面的變化狀態也將表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使用價值的主體特性決定了任何事物的使用價值會隨著使用者素質和狀態的變化而變化,表現出較大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

查看全文

使用價值矛盾與二重性探討論文

摘要:由于歷史的限制,馬克思沒有自覺地分解使用價值概念。延伸《資本論》的內在邏輯,可以完善商品元素的分析結構。使用價值的二重性引進了效用與需求的概念,進而導致了需求二重性的發現,導致了商品元素對稱結構的設置;對稱的規則又導致“資源二重性”代替了勞動二重性”?!顿Y本論》嚴格的邏輯演繹最終證明了勞動價值一元論的局限性??怂荚凇顿Y本論》中把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勞動價值論發展到了頂峰。如果我們繼續深化馬克思的基本方法,卻可以得出一個有差異的結論:《資本論》的內在邏輯揭示了勞動價值論的歷史局限性。

關鍵詞:釋義矛盾勞動價值論勞動二重性需求二重性

問題是從使用價值概念開始的。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馬克思沒有自覺地對使用價值概念進行分解,所以,《資本論》的商品元素的邏輯結構是不對稱的。筆者在本文中要分析的,是馬克思在無意中觸及到的、學術界始終沒有注意到的使用價值的二重性問題。

關于使用價值的二重性,馬克思在《資本論》的開篇無意中留下了重要的線索。馬克思對使用價值規定如下: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商品體本身就是使用價值;但他又說:使用價值只在使用和消費中才實現(《馬恩全集》第23卷第48頁)。使用價值既然是商品體本身,它已經是現實的了,為什么使用價值又要到使用和消費中才實現呢?’這是形式邏輯矛盾。我稱之為使用價值的“釋義矛盾”。人們研究《資本論》曾經細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如果有人說研究使用價值的“釋義矛盾”是在“咬文嚼字”,實在讓人難以理解!既然生物學家需要對生命細胞中的數以萬計的基因分別進行研究,經濟學家為什么不可以對使用價值這樣重要的概念進行剖析呢?所以,我們準備做的正是對經濟學的“基因”研究。剖析“釋義矛盾”恰恰是顯微科學的方法。

我們可以從經濟活動中抽象出兩種不同的使用價值。一種是具體使用價值,它表現為各種商品或物品對人的種種不同的具體有用的性質。.具體使用價值是以商品的存在為前提的。因而也可以說,具體使用價值以生產和供給為前提,是待實現的、可能的使用價值。具體使用價值的本質特征是有用性,可以用有用性來代表。

另一種是抽象使用價值,它表現為各種商品或物品對人的抽象的同質的有用性質。“可將各種不同的使用價值能為一個人所帶來的生理、心理或社會的滿足,稱為‘抽象使用價值’。抽象使用價值構成各種使用價值的共同的質”(樊剛:《比較與綜合)P184)。在實際中,抽象使用價值是以消費過程為基礎的。在經濟學中,它等于需求者建立在已往消費經驗基礎上的效用評估。所以那些符合社會需求的使用價值就是經濟學中的現實的使用價值。抽象使用價值的本質特征是效用,可以用效用來代替。

查看全文

幽默在英語教學中的使用價值

一、在英語教學中使用幽默的方法

(一)使用幽默用于作為課前熱身

幽默應該服務于教學,因此,幽默的運用可以當作是課前的預熱,將課堂的氣氛帶動起來,為接下來的教學打好基礎。例如,某堂課的主要內容是講解飲食,提到“各自付款”的時候,在教科書當中時常能夠看到“godutch”這個詞組,教師可以將其與學生們口中時常提到的“AA制”做比較,指出在20世紀50~60年代,當時有兩個海上貿易的發達國家,即意大利與荷蘭,有一位荷蘭的商人十分客氣,時常邀請意大利商人吃飯。但是由于當時交通受到限制,十分不便利,導致意大利商人沒有辦法回請荷蘭商人吃飯。由于一直都是荷蘭商人請吃飯的緣故,荷蘭商人認為自己吃虧了,于是荷蘭人有一天想出了一個“各自付款”的方法,所以將其解釋為“依據荷蘭人的方式付款”。如此一來,在“各自付款”的背景下,引申出“AA制”的幽默故事,為接下來的授課預熱,讓課堂活躍。

(二)保證學生能夠理解課堂上的幽默

課堂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而不是教師,教師只是引導學生如何進行有效學習的引路人。而教師在引導學生的過程當中也應當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文化層次、生活環境等因素互相結合運用。對我國的學生而言,經常會出現“中式英語”,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把學生經常說的“中式英語”與“標準英語”做比較,從而讓學生覺得記憶猶新。

(三)把幽默表現得自然而不突兀

查看全文

為什么說“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也是人類勞動的產物”

目前,理論界之所以懷疑和否定“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這一重要論點,主要是基于以下“常識性”觀點:自然資源具有很重要的使用價值,但它們都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類勞動的產物。其實,這一“常識性”觀點是一個天大的謬論。要揭開這一天大的謬論,需要在價值理論上進行一系列創新。筆者在拙文“使用價值的辯證分析”(詳見拙著《統一價值論》)中提出,任何使用價值都可以分解為功能價值和耗散價值兩個分量,它們分別用于描述事物內部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對于使用價值的影響程度。使用價值反映了事物內部所有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作用總和,體現了事物對于主體本質力量的絕對影響量,其大小是功能價值與耗散價值的代數和,即:使用價值=功能價值-耗散價值。當事物的功能價值與耗散價值相等時,其使用價值為零。就是說,當某一事物對于人的功能價值完全等于人在獲取、利用和消費這一事物的過程中所付出的代價(即耗散價值)時,其使用價值為零。

自然資源分為兩種情況:一是不稀缺的自然資源;二是稀缺的自然資源。

1、不稀缺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為零。

一般自然資源對于人類主體的耗散價值是相對穩定的,而其功能價值會隨著人類主體對于它的利用規模的增長而不斷下降,即服從“邊際效用下降規律”。自然界中不稀缺的自然資源(如水分、空氣、陽光等),由于可以充分得到供應,人們總會去充分地利用它,即不斷地增大對它的的利用規模,其結果是:這些不稀缺的自然資源的功能價值在“邊際效用規律”的作用下不斷下降,直至趨近于其耗散價值,則其使用價值不斷下降并趨近于零。使用價值為零的事物并不等于人們不需要它,而是因為它相對來說并不稀缺,能夠充分滿足人的基本需要,根據“邊際效用規律”,事物的功能價值隨著主體對它的消費速度(或作用規模)的增長而下降,當消費速度(或作用規模)增長到足夠程度時,其功能價值趨近于耗散價值,該事物的使用價值就趨于零,這就是“邊際使用價值零值定理”。

2、稀缺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大于零,但它歸根到底來源于人類勞動。

對于稀缺的自然資源,由于其利用的規模受到限制,其功能價值通常不能無限地趨近于耗散價值,因此其使用價值通常大于零。在人類發展的早期,對于猿猴來說,除了水果(有時還有水、避署和御寒的洞),其余都是不稀缺的,都沒有使用價值。人如果沒有學會對火的利用,煤和柴都不可能具有使用價值,許多食物都不會具有任何使用價值,人也就不會成為雜食性動物;人類如果沒有掌握煉鐵和煉鋼的技術,所有鐵礦石都沒有任何使用價值。因此,自然界稀缺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的形成和增長最終都可歸結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其使用價值的增加總量就是與之相關的科學技術成果的使用價值總量。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類可利用自然資源的類型、區域、方式、內容和規模不斷擴展和深化,自然界可供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總量在不斷增大,這在根本上得益于科學技術的發展?,F在我們地球上的所有自然資源之所以具有了越來越大的使用價值,就是因為人類一輩一輩地在生產實踐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中逐漸積累知識,使人們逐漸具有了開發利用其功能屬性而產生的,這不是因為自然資源中天生地具有了使用價值,只待人類去開發和利用,而只能說明這些自然資源具有了某種功能特性,人類只是將這些功能特性轉化為使用價值。顯然,目前還有許多自然資源的功能特性還沒有開發利用起來,將來還會有越來越多的沒有使用價值(或只有很少使用價值)的自然資源轉化為具有較大使用價值的自然資源。例如,目前的海水并沒有多少使用價值,但如果人類掌握了可控核聚變的技術,那么海水將是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之源。雖然,自然資源本身并不是人類創造的,但自然資源所具有的使用價值卻必然是人類勞動的產物,是人類一代一代的知識積累而形成的,知識的使用價值在很大部分就是體現在對于自然資源的利用水平上,而這一點往往被人們所忽略。當然,使自然資源具有使用價值的知識包括直接知識和間接知識,例如,使鐵礦石具有使用價值的知識除了冶煉技術,還有與之相關的科學、文學和藝術等,以及必要的政治與經濟環境。另外,隨著人類活動范圍和規模的不斷擴展,許多本來不稀缺的自然資源逐漸轉化為相對稀缺的自然資源而造成的,這也是人類勞動的間接產物。許多自然資源(包括水、土地、草木、河流、山脈等)最早都是沒有任何使用價值的(但有功能價值),只有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知道了怎樣來利用這些自然資源,從而使這些自然資源具有了使用價值(這就是科學技術的價值體現);另一方面,人類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展,活動規模的不斷擴展,活動內容的不斷深化,使得許多自然資源由充裕轉化為稀缺,從而使其使用價值由零值轉化為正值,這也是人類在其活動擴展過程中的間接勞動所產生的?;纳降氖褂脙r值正是主要由這兩方面的間接勞動所創造的。一些沒有直接凝聚人類勞動的事物并不是沒有使用價值,許多事物人類已經通過前人或他人間接地凝聚了勞動,因而具有了使用價值。例如,月球上的物質雖然沒有凝聚直接的人類勞動,但是通過幾千年的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了解到月球上的物質能夠具有某種商業價值、科研價值、政治價值或文化價值,而且月球上的物質本身也往往需要通過無數科學工作者的辛勤勞動,并冒著巨大的風險才能取回到地球上。

查看全文

商品進入消費領域后不一定是商品

《商品進入消費領域后還是商品嗎?》一文(見《政治教育》1996年第8期)認為:“商品經過交換進入消費領域仍然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不能不謂之商品”。并由此認定買來送給人的禮品(如買來送給人的鋼筆)也是商品。

這個觀點不妥。

商品(勞動力商品除外)經過交換進入消費領域后,判斷它是不是商品,應作具體分析。大概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如果購來的物品在消費中雖然失去了原有的使用價值形態,但產生了新的使用價值形態,那么,該物品仍然是商品。例如:作為商品的棉花被工廠買來,工廠把棉花紡成棉紗,這里的棉花就是商品。馬克思指出:“生產資料在喪失自己使用價值的同時并不喪失價值,因為它們通過勞動過程失掉自己原來的使用價值形態,實際上只是為了在產品上獲得另一種使用價值形態?!薄半m然價值存在于某種使用價值中是很重要的,但是商品的形態變化表明,它存在于哪一種使用價值中是沒有關系的?!保R克思:《資本論》,第1卷,208~209頁)這就是說,這種消費情況不影響原來商品的屬性。

第二種情況,如果購來的物品的使用價值在消費中被消耗或被“消滅”了,沒有產生新的使用價值形態,那么,它決不是商品。例如:把買來的一個饅頭吃掉了,這個饅頭就不能視為商品。如果把它視為商品,就不可以食用它,因為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商品所有者是不能占有商品的使用價值的。饅頭作為商品,一旦進入消費領域,就轉化為一般物品,只有使用價值而沒有價值。

《商品進入消費領域后還是商品嗎?》擺出這樣的理由:商品進入消費領域后,如果還“保留或部分保留其使用價值和價值”的話,它還可以再次用于交換,發生“相互讓渡和轉手”。就上文所說的那個饅頭來看,如果在買者手中原封不動,再轉手賣出去,饅頭的確不失為商品。但是,我們討論問題所規定的前提是商品“進入消費領域”。而那個饅頭的又一次轉手,表明它還沒有進入消費領域。“部分保留其使用價值和價值”,在理論上和情理上也講不通。大家都知道,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切商品對它們的所有者是非使用價值,對它們的非所有者是使用價值。”這里明確告訴我們,不論是商品所有者還是商品非所有者,都不能兼得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作為商品的饅頭,你占有它的使用價值,就不能占有它的價值;你占有它的價值,就不能占有它的使用價值。饅頭一旦進入消費領域,它的使用價值就讓渡出去了,價值也就實現了,談不上保留什么價值。退一步說,一個饅頭吃了一半,還有一半如何用于“交換”呢?就使用價值而言,也沒有整體與部分之分,饅頭的使用價值是充饑,一個饅頭與半個饅頭的使用價值絕無兩樣。

查看全文

勞動價值論與快樂經濟學透析論文

摘要:馬克思從革命性角度出發,注重對價值的研究,并建立了勞動價值論。但這并不能說明馬克思不重視使用價值。通過對馬克思有關使用價值論述的分析,概括了馬克思勞動使用價值論的基本內容。并提出現代馬克思主義新經濟學理應是快樂經濟學的觀點,勞動使用價值論自然就是快樂經濟學的基礎理論,而且是它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

關鍵詞:勞動使用價值論;快樂經濟學;基礎理論

在當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立論的根據?,F在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任務是,重新建立一個能夠指導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并與原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價值觀上一脈相承的馬克思主義新經濟學。在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經濟學就應該是研究快樂的快樂經濟學。

一、勞動使用價值論的提出及其內容

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時,他是最先從商品的分析入手的,他揭示了商品的兩重性,即價值和使用價值。

在分析勞動使用價值論基本內容前,我們必須概括一下馬克思對使用價值的有關論述。

查看全文

再談廢品不能成為商品

我們的拙文《廢品不能成為商品》在《政治教育》1996年第8期發表后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正是我們所期望的。貴刊在1997年第1~2期合刊中,刊載了《廢品可以成為商品》(以下簡稱“可”文)一文,對拙文的有關論點提出質凝,我們認為有必要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以克服在這個問題上存在的混亂思想。

在《廢品不能成為商品》一文中,我們首先指出了理解這一問題的原則。高一《思想政治》(上冊,11頁)指出:“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也叫兩個因素)。它們共同存在于商品統一體中。一種東西如果沒有使用價值,即或在它上面付出大量勞動,也不能形成價值,因而不是商品。……一種東西要成為商品,它必須既有使用價值又有價值,二者缺一不可。”可見,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就不會有價值,這樣的物品是不會成為商品的。那么,廢品是一種怎樣的物品呢?我們在這里借用一下“可”文所下的有關定義:“廢品是指在生產中未能實現預定使用價值和由于自然、人為的原因而喪失了特定使用價值的物品?!边@種“預定使用價值”或稱“特定使用價值”,同經濟常識中所講的使用價值是一回事。否則,“一種東西如果沒有使用價值”這個假定就不存在了。我們承認一種商品可以有多種不同的使用價值,但我們購買商品,都與特定的使用價值相聯系,特定使用價值的喪失,商品就不成為其商品了。例如:某廠生產的保溫瓶如果嚴重破碎,我們就可說它失去了應有的使用價值,人們就不會當做商品購買它。我們認為作為保溫瓶廠也并不是為了給廢品站提供商品,或為了給玻璃廠提供原料而生產保溫瓶的。我們強調要大力發展的商品生產,都是指具有特定使用價值的商品生產,而不是喪失其特定使用價值的廢品生產。

我們在《廢品不能成為商品》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所謂廢品就是指沒有用的,失去了使用價值的物品,使用價值不存在了,價值也就必然消失了?!薄翱伞蔽闹赋鲞@段話有三個方面的漏洞,現在讓我們再來分析一下三個“漏洞”。一是說對廢品內涵的揭示不準確。我們查了《現代漢語小詞典》,它對廢品一詞作了這樣的解釋:“破的、舊的或失去原有使用價值的物品?!痹谶@里看不出我們對廢品的解釋有何不妥。二是說從廢品失去使用價值推出“價值也就必然消失了”不合情理。“可”文是這樣說明“不合情理”的:在生產中報廢的熱水瓶,沒有“保溫”這一使用價值,花費在它上面的勞動就是無效勞動,不能算勞動,也就不能形成價值。我們承認這話是正確的。但還有另外的情形,當某種商品在使用了一段時間后其使用價值才喪失的,隨著使用價值的喪失,是否可以說“價值也就必然消失了”?我們認為是完全可以這樣表述的。因為,耗費在這種產品上的勞動,已經被社會承認了,即它形成了價值,只不過隨著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使用價值的損壞而失去了存在的物質基礎,凝結在商品中的價值就隨之消失了。三是如果從一般意義上講“使用價值不存在了,價值也就必然消失了”也不妥當。在這里,“可”文援引了馬克思的話:“生產資料在喪失自己的使用價值的同時并不喪失價值,因為它們通過勞動過程失掉自己原來的使用價值形態,實際上只是為了在產品上獲得另一種使用價值形態。雖然價值存在于某種使用價值中是很重要的,但是商品的形態變化表明,它存在于哪一種使用價值中是沒有關系的?!保R克思:《資本論》,第1卷,208~209頁)“可”文作者引用經典作家的論述,在這里絲毫無助于說明我們的問題,反而暴露了作者理解問題上的隨意性。首先,馬克思在這里講的是生產過程,而我們講的是消費過程結束之后。其次,我們講的“價值消失”是針對某個特定的商品而言。例如:一臺價值10萬元的機器,假定每年的折舊費是一萬元,那么10年后,其價值就全部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了。如果這時該機器報廢了,仍可以把它賣給廢品收購站,這個過程也并不違背價值規律,因為收購站并不是當做商品來購買該機器的。再次,我們講的使用價值不存在了,價值也就必然消失了,是按廢品的定義表述的,是同廢品概念聯系在一起的。“可”文作者斷章取義,把這句話拿來與馬克思在另一個意義上講的話對照,是不嚴肅的。

我們在《廢品不能成為商品》一文中為了說明廢紙沒有價值,因此也就不是商品的觀點,作過這樣的表述:“廢紙的價格并不是由原先生產這些紙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這種比較效益的差別決定的,即廢紙價格加制成紙漿的費用不能大于購買木材的價格加制成紙漿的費用。”“可”文就這一點提出責難:在這一表述中,廢紙的價格到底是怎樣決定的,大概誰也看不懂。接著,作者指出:“廢紙作為再生紙的原料,凝結了人的過去勞動,含有勞動產品成分。當廢品站收購廢品時,就以生產紙品原料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廢品的價格。”對這段話可以這樣理解:廢紙價格是以生產紙品原料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我們在講商品的價值時,都是指凝結在商品本身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凝結在他種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并不能成為此種商品價值的決定因素。

“可”文在最后引用了我們的這樣兩句話:“紙幣沒有價值,因此就不是商品?!薄吧a紙幣所耗費的勞動與票面額所代表的價值是兩個不相等的量,相比之下,紙幣本身所耗費的勞動量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并指出我們陷入了兩難境地。對于這種批評,我們想舉一個科學史上的例子就足以說明。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自由落體實驗時,讓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下落,最后同時落地,并由此得出結論:在沒有阻力的條件下,不同質量的物體都是按相同的重力加速度下落。在這里,空氣對鐵球的阻力顯然被忽略了。一方面空氣的阻力是個客觀存在,另一方面忽略它并不違背科學研究的原則,伽利略是否也陷入了兩難境地?其實,“可”文也是一面承認紙幣沒有價值,一面又承認生產紙幣耗費了大量的勞動。

倒是“可”文本身存在著一個無法克服的邏輯矛盾。例如:一面說“在生產中報廢的熱水瓶,沒有‘保溫’這一使用價值,花費在它上面的勞動就是無效勞動,不能算勞動,也就不能形成價值。這類廢品本來就無價值可言……”一面又說,“廢品可以成為商品”,這樣一種既沒有價值,又沒有使用價值的廢品是怎樣在“可”文的魔術盒里變成商品的呢?這確實“誰都看不懂”,恐怕只有作者自己懂得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