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稅邊境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0 13:27: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碳稅邊境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議碳稅邊境調整的困境與發展
[摘要]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全球性問題,碳稅一直被認為是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經濟手段,然而單邊征收碳稅會導致“碳泄露”,并且損害國內競爭力。碳稅邊境調整制度被認為是目前解決競爭力喪失問題最有效的國際協調方法。但由于WTO規則與氣候變化多邊體制之間存在沖突,碳稅邊境調整在協調二氧化碳排放和貿易自由化方面存在種種困難。正因為如此,它才有更大的發展前景,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畢竟碳稅邊境調整為各國提供了一個解決全球氣候問題的可協商的機制,未來可能會被廣泛應用于碳稅的國際協調。
[關鍵詞]碳稅;邊境稅收調整;碳泄露
一、“碳泄露”和碳稅政策的有效性
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碳稅一直被認為是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經濟手段。碳稅就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為目的,對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氣、汽油和柴油等)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種稅。碳稅的實質就是為了維持全球氣候穩定這一公共產品,而對排放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的生產過程和消費征稅,使其負外部成本內部化。目前碳稅的實施局限在一國范圍內,然而氣候問題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其外部性是全球外部性,即一國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負的外部性是由其它國家承擔的。一個國家或地區開征了碳稅,就可能造成世界上其他地區增加那些消耗礦物燃料的課稅產品的生產,從而可能導致國內生產的進口替代,結果將是世界其他地區的排放量增加,這就是所謂的“碳泄露”現象。造成碳泄露的原因是未征收碳稅國家的“搭便車”行為,這些國家都希望別國努力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而自己坐享其成。“碳泄露”不僅不能帶來全球環境效益,反而會使單邊征稅國家在國際競爭中蒙受經濟損失,因為開征碳稅將提高企業的生產成本,如果該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將不具備成本優勢,競爭力下降,尤其是對于能源密集型產業,如鋼鐵、鋁業、化學、玻璃和造紙業來說,其結果往往是本國企業失去部分甚至全部國際市場份額,該市場份額轉而由未實施碳稅或碳稅稅率較低的外國企業占有。同時,國內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對開征碳稅的反應是減少產量供應或改變原材料結構,而那些能提供替代品或替代辦法(整理)的國內企業的產品需求可能會增加,或者國內供需之間的差距將由國外供應填補。碳稅對本國工業成本和競爭力的影響已經成為各國開征碳稅的絆腳石,因此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開征碳稅的建議都未能在立法機構通過。
二、削減碳稅對競爭力影響的制度安排
北歐國家是最早開征碳稅的國家,為了抵消碳稅的上述負面影響,保護本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它們在進行碳稅制度設計時,通常采取兩種措施:一是政府對能源密集型部門給予稅收豁免,這種辦法目前在北歐開征碳稅國家中被普遍采納。譬如,在丹麥、瑞典和挪威實施的碳稅方案中,能源密集型部門獲得高額補貼或者稅收減免(導致實際稅負與名義稅負有巨大的差距)。然而,免稅削弱了這些部門的減排動力,從而影響了碳稅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目標的有效性。因此,為了實現既定的減排目標,政府又必須對非豁免的部門制定更高的稅率,這使得減排成本增加。Bohringer和Rutherford研究發現,與稅收豁免相關的損失可能是巨大的,即使豁免的部門占經濟總量和碳排放量的份額都很小的情況下也是如此。一個可替代的選擇是對出口和能源密集型部門給予工資補貼,這樣不僅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而且付出的成本要比免稅低。二是政府對能源密集型部門實行稅收返還政策,即政府通過減少其它稅收以及使用補貼支持環保的方式,將全部或部分的碳稅收入返還給企業。譬如,丹麥將來自工業的碳稅收入全部返還于工業,如將企業繳納的碳稅全部用于削減雇主的社會保障繳款和對節能投資項目進行補貼。稅收返還方式讓企業保留了減排的動力,無疑是優于免稅方式的,但這種方式仍可能是效率低下的,并且仍然會發生企業競爭力喪失的情況。
邊境調節提供協商空間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引言;邊境稅收調節的基本內涵;邊境稅收調節與WTO規則的相容性分析;主要結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氣候變化事關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各國的繁榮發展、提出了以補救性的貿易措施抵償成本差異的邊境碳調整、邊境稅收調節(BorderTaxAdjustment,BTA)是在國際貿易領域產生的一種較為普遍的稅收體制、邊境調節在實踐中主要包括兩種類型、在GATT體系下邊境調節在調節內涵投入上的合法性、在WTO條款和框架下評價邊境稅收調節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非歧視性原則、第20條環保例外條款、集中考察造成歧視的原因或原理、各國的氣候政策和實施方案呈現出差別、邊境調節往往與國家競爭力問題緊密結合在一起、邊境調節在管理上具有難度和復雜性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應盡力避免邊境調節被隱蔽的保護主義者濫用,進而成為一種貿易壁壘,事實上,在國家競爭力問題的驅使下,這個問題已經開始顯現,值得各締約方的注意。氣候變化的邊境調節在管理上具有難度和復雜性,但正因為如此,它才具有更大的發展前景,和值得進一步研究的余地,既然氣候政策已經深入到了復雜多變的貿易問題中,也不可能存在適合所有國家利益的單一規則,邊境調節提供了讓各國可以具體協商的空間,在未來一段時間有可能被更廣泛地應用。
關鍵詞:氣候政策,溫室氣體,國際競爭力,碳排放,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
氣候變化事關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各國的繁榮發展,已成為整個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全球性問題。為減緩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國際社會先后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規定,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義務,而美國等少數發達國家、中國和印度等多數發展中國家不承擔減排義務。
一、引言
隨后,美國則針對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大國通過了《氣候安全法案》,提出了以補救性的貿易措施抵償成本差異的邊境碳調整(bordercarbonadjustment,BCA)措施。其實,在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召開之前,歐美等發達國家倡議采取邊境稅收調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是借以脅迫發展中國家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的談判中做出讓步,在后京都時代的國際氣候新框架中作出有法律約束力的溫室氣體減排硬承諾。
碳關稅和世貿組織規則的適應性分析
摘要自歐盟及美國提出擬對來自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以來,國內外學者及業界對此展開了激烈討論。本文探討了碳關稅和WTO有關貿易規制的潛在沖突,并提出了我國處理碳關稅問題的建議
關鍵詞碳關稅;WTO規則;沖突;建議
一、碳關稅的由來
按照《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規定,包括歐盟在內的附錄Ⅰ國家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義務,須在第一個承諾期2008年至2012年內,將溫室氣體排放在1990年水平基礎上削減5%。其他國家不承擔強制性減排義務。其中包括美國等少數發達國家以中國和印度等國家沒有承擔強制性減排義務為由,堅持不批準《京都議定書》,從而也不承擔減排義務。作為執行氣候政策的先行國家,歐盟各界紛紛呼吁政府對美國和中國等沒有減排義務的國家的進口產品采取邊境稅收調節(BorderTaxAdjustment),來避免競爭力損失,防止碳泄漏發生。其后有好多文件、草案、報告表示要對未采取減排行動國家的能源密集型進口產品征稅。美國也出現類似倡議。2007年12月美國參議院氣候和公共委員會通過的《氣候安全法案》提出邊界碳調整(BorderCarbonAdjustment)的補救性貿易保護措施,主要針對中國和印度的出口產品設計。
2009年6月26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清潔能源與安全議案》,該議案宣稱,將從2020年起對不接受污染物減排標準的國家實行貿易制裁,具體的措施將表現為對未達到碳排放標準的外國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碳關稅”的說法由此而來。
美國,歐盟成員國大部分國家以及中國都是WTO成員,有關的貿易措施都應該遵循WTO的貿易規制,那么征收“碳關稅”是否符合WTO有關規則呢?
剖析碳關稅與WTO規則相適應性研究論文
摘要自歐盟及美國提出擬對來自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以來,國內外學者及業界對此展開了激烈討論。本文探討了碳關稅和WTO有關貿易規制的潛在沖突,并提出了我國處理碳關稅問題的建議
關鍵詞碳關稅;WTO規則;沖突;建議
一、碳關稅的由來
按照《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規定,包括歐盟在內的附錄Ⅰ國家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義務,須在第一個承諾期2008年至2012年內,將溫室氣體排放在1990年水平基礎上削減5%。其他國家不承擔強制性減排義務。其中包括美國等少數發達國家以中國和印度等國家沒有承擔強制性減排義務為由,堅持不批準《京都議定書》,從而也不承擔減排義務。作為執行氣候政策的先行國家,歐盟各界紛紛呼吁政府對美國和中國等沒有減排義務的國家的進口產品采取邊境稅收調節(BorderTaxAdjustment),來避免競爭力損失,防止碳泄漏發生。其后有好多文件、草案、報告表示要對未采取減排行動國家的能源密集型進口產品征稅。美國也出現類似倡議。2007年12月美國參議院氣候和公共委員會通過的《氣候安全法案》提出邊界碳調整(BorderCarbonAdjustment)的補救性貿易保護措施,主要針對中國和印度的出口產品設計。2009年6月26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清潔能源與安全議案》,該議案宣稱,將從2020年起對不接受污染物減排標準的國家實行貿易制裁,具體的措施將表現為對未達到碳排放標準的外國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碳關稅”的說法由此而來[1]。
美國,歐盟成員國大部分國家以及中國都是WTO成員,有關的貿易措施都應該遵循WTO的貿易規制,那么征收“碳關稅”是否符合WTO有關規則呢?
二、碳關稅和WTO的適應性分析
碳關稅和WTO的適應性分析研究論文
摘要自歐盟及美國提出擬對來自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以來,國內外學者及業界對此展開了激烈討論。本文探討了碳關稅和WTO有關貿易規制的潛在沖突,并提出了我國處理碳關稅問題的建議
關鍵詞碳關稅;WTO規則;沖突;建議
一、碳關稅的由來
按照《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規定,包括歐盟在內的附錄Ⅰ國家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義務,須在第一個承諾期2008年至2012年內,將溫室氣體排放在1990年水平基礎上削減5%。其他國家不承擔強制性減排義務。其中包括美國等少數發達國家以中國和印度等國家沒有承擔強制性減排義務為由,堅持不批準《京都議定書》,從而也不承擔減排義務。作為執行氣候政策的先行國家,歐盟各界紛紛呼吁政府對美國和中國等沒有減排義務的國家的進口產品采取邊境稅收調節(BorderTaxAdjustment),來避免競爭力損失,防止碳泄漏發生。其后有好多文件、草案、報告表示要對未采取減排行動國家的能源密集型進口產品征稅。美國也出現類似倡議。2007年12月美國參議院氣候和公共委員會通過的《氣候安全法案》提出邊界碳調整(BorderCarbonAdjustment)的補救性貿易保護措施,主要針對中國和印度的出口產品設計。2009年6月26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清潔能源與安全議案》,該議案宣稱,將從2020年起對不接受污染物減排標準的國家實行貿易制裁,具體的措施將表現為對未達到碳排放標準的外國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碳關稅”的說法由此而來[1]。
美國,歐盟成員國大部分國家以及中國都是WTO成員,有關的貿易措施都應該遵循WTO的貿易規制,那么征收“碳關稅”是否符合WTO有關規則呢?
二、碳關稅和WTO的適應性分析
關稅制定與世貿規則相適應研究論文
摘要自歐盟及美國提出擬對來自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以來,國內外學者及業界對此展開了激烈討論。本文探討了碳關稅和WTO有關貿易規制的潛在沖突,并提出了我國處理碳關稅問題的建議。
關鍵詞碳關稅;WTO規則;沖突;建議
一、碳關稅的由來
按照《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規定,包括歐盟在內的附錄Ⅰ國家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義務,須在第一個承諾期2008年至2012年內,將溫室氣體排放在1990年水平基礎上削減5%。其他國家不承擔強制性減排義務。其中包括美國等少數發達國家以中國和印度等國家沒有承擔強制性減排義務為由,堅持不批準《京都議定書》,從而也不承擔減排義務。作為執行氣候政策的先行國家,歐盟各界紛紛呼吁政府對美國和中國等沒有減排義務的國家的進口產品采取邊境稅收調節(BorderTaxAdjustment),來避免競爭力損失,防止碳泄漏發生。其后有好多文件、草案、報告表示要對未采取減排行動國家的能源密集型進口產品征稅。美國也出現類似倡議。2007年12月美國參議院氣候和公共委員會通過的《氣候安全法案》提出邊界碳調整(BorderCarbonAdjustment)的補救性貿易保護措施,主要針對中國和印度的出口產品設計。2009年6月26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清潔能源與安全議案》,該議案宣稱,將從2020年起對不接受污染物減排標準的國家實行貿易制裁,具體的措施將表現為對未達到碳排放標準的外國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碳關稅”的說法由此而來[1]。
美國,歐盟成員國大部分國家以及中國都是WTO成員,有關的貿易措施都應該遵循WTO的貿易規制,那么征收“碳關稅”是否符合WTO有關規則呢?
二、碳關稅和WTO的適應性分析
低碳經濟下的國際貿易法綜述
論文關鍵詞:低破經濟國際貿易法碳關稅排放交易機制
論文摘要:低碳經濟對于傳統法律體系的多個部門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其中,基于國際經濟利益爭奪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國際貿易法受到的沖擊尤為明顯。在較為宏觀地分析歸納了低碳經濟時代下各國國內措施對國際貿易法影響和挑戰的基礎上,對碳關稅和排放交易機制這兩個熱點問題進行了介紹和評述。最后,落腳于我國,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思考和展望。
隨著哥本哈根會議的黯然收場,全球都意識到,氣候變化不僅僅是環境問題,它已經上升到國際政治和法律層面,進而滲透到各國和全球的經濟層面。氣候變化催生了低碳經濟概念。低碳經濟,最早正式出現于2003年英國的能源白皮書,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其涵義: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通過相關技術革新手段,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的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并輻射到所有產業領域。有學者認為,低碳經濟有望成為繼信息技術革命后的又一場新的工業革命。目前,相當一部分國家已著力于未來低碳經濟的發展。例如,美國參議院在2007年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將低碳經濟作為其未來經濟發展的戰略。從全球經濟角度看,低碳經濟就像多米諾骨牌,一觸即發。它將推倒傳統經濟的各領域,導致全球經濟重新洗牌,并向現有的法律、政策等制度層面提出挑戰。
一、各國國內措施對國際貿易法的影響和挑戰
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對法律體系下的多個部門法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在環境法領域,低碳經濟會導致環境法原則的轉型和制度的發展。例如,出現協調發展原則、環境優先原則;發展環境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制度;創造低碳補貼制度,等等。在行政法領域,行政權將更多介人民事領域,行政許可和排污權也將盛行。在國際法領域,低碳經濟的影響則更加深遠,因為氣候變化的應對是跨國界并需要全球合作的。因此,傳統的至高無上的主權原則領域受到了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制約。相應的,國際組織法、國際投資法、國際金融法、國際貿易法、國際爭端解決法都將受到挑戰和影響,尤其是國際貿易法。目前,各國正在和將要施行的單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國內措施在多邊的貿易環境下,必然產生摩擦和沖突,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多邊貿易。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探討低碳經濟背景下,各國采取的相應的國內措施對國際貿易法帶來的影響和挑戰。
1.以碳關稅征收為代表的邊境調整措施
碳關稅對貿易的干擾與戰略
歷史經驗表明,每次金融危機過后,貿易保護主義都會掀起新風潮。本次全球性金融海嘯也不例外。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為了擺脫危機,恢復經濟,努力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寄希望于綠色產業,以期能夠在危機后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維護經濟霸權。將貿易保護和氣候變化問題結合在一起可謂一箭雙雕,既可以掌握未來低碳經濟發展的主動權,又可以從中獲得經濟利益,彌補財政赤字,減少貿易逆差。
碳關稅在全球減排中的特性
近年來,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成為國際共識。第一個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公約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該公約基礎上又產生了《京都議定書》、《巴厘島路線圖》、《哥本哈根議定書》等具體的減排規定。但上述國際協定不具有強制效力,因此有些國家積極地承擔了減排義務,也有些國家拒絕接受這項義務。承擔義務多的國家,會在國內將減排權予以分配,由于減排權的限制,企業需要采用節能環保技術、工藝或設備,而這勢必增加其成本。因此,一些國家認為,積極制定并履行減排承諾的國家,由于減排義務較重而使國內商品的競爭力減弱,應當進行適當修正,否則會減弱國家減排的積極性。基于這一觀點,一些國家提倡采取邊境稅收調節,包括對進口高耗能產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關稅、而對出口的低碳產品進行補貼以保持國際競爭力。碳關稅(CarbonTariffs)是指對高耗能產品進口征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目前世界上并沒有征收碳關稅的先例。2009年6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依據該法案,美國將從2020年起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未實施碳減排限額國家的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碳關稅。
碳關稅只具有政治經濟意義,對減排的實質性影響并不大,想要利用碳關稅來真正解決全球氣候變暖的環境問題較為困難。此外,這種碳壁壘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極不公平,發達國家在經濟積累的階段也有過高排放、高耗能的階段,根據“污染者付費”原則,發達國家對氣候變化負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責任,因此應在進一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方面承擔主要義務。若在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階段施加此種技術貿易保護措施,將嚴重阻礙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碳關稅只是一項以環境保護為外衣的貿易保護措施,其無法真正實現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公平貿易”,也難以減緩全球的氣候變化問題。
多邊貿易體制下的碳關稅實施分析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通過減緩全球氣候變暖以逐步解決氣候變化問題。而多邊貿易體制WTO以貿易自由化為目的,以世界貿易自由化來提高經濟福利。兩者之間目標的不一致導致其在實踐中沖突很大。
碳關稅對國內貿易影響以及解決舉措
歷史經驗表明,每次金融危機過后,貿易保護主義都會掀起新風潮。本次全球性金融海嘯也不例外。
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為了擺脫危機,恢復經濟,努力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寄希望于綠色產業,以期能夠在危機后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維護經濟霸權。將貿易保護和氣候變化問題結合在一起可謂一箭雙雕,既可以掌握未來低碳經濟發展的主動權,又可以從中獲得經濟利益,彌補財政赤字,減少貿易逆差。
碳關稅在全球減排中的特性
近年來,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成為國際共識。第一個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公約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該公約基礎上又產生了《京都議定書》、《巴厘島路線圖》、《哥本哈根議定書》等具體的減排規定。但上述國際協定不具有強制效力,因此有些國家積極地承擔了減排義務,也有些國家拒絕接受這項義務。承擔義務多的國家,會在國內將減排權予以分配,由于減排權的限制,企業需要采用節能環保技術、工藝或設備,而這勢必增加其成本。因此,一些國家認為,積極制定并履行減排承諾的國家,由于減排義務較重而使國內商品的競爭力減弱,應當進行適當修正,否則會減弱國家減排的積極性。基于這一觀點,一些國家提倡采取邊境稅收調節,包括對進口高耗能產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關稅、而對出口的低碳產品進行補貼以保持國際競爭力。碳關稅(CarbonTariffs)是指對高耗能產品進口征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目前世界上并沒有征收碳關稅的先例。2009年6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依據該法案,美國將從2020年起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未實施碳減排限額國家的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碳關稅。
碳關稅只具有政治經濟意義,對減排的實質性影響并不大,想要利用碳關稅來真正解決全球氣候變暖的環境問題較為困難。此外,這種碳壁壘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極不公平,發達國家在經濟積累的階段也有過高排放、高耗能的階段,根據“污染者付費”原則,發達國家對氣候變化負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責任,因此應在進一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方面承擔主要義務。若在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階段施加此種技術貿易保護措施,將嚴重阻礙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碳關稅只是一項以環境保護為外衣的貿易保護措施,其無法真正實現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公平貿易”,也難以減緩全球的氣候變化問題。
多邊貿易體制下的碳關稅實施分析
詮釋低碳出口當前環境下的必由之路
提要哥本哈根會議后,氣候問題提上了各國的議程,在國際貿易中,碳規則也逐漸成為出口貿易的一個規則。在當前部分發達國家提出的“碳關稅”政策,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是一種貿易保護主義做法,但對于我們而言,也要看到其合理的方面。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走低碳出口的模式,打破發達國家的碳規定,繼續在國際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低碳出口;碳關稅;出口貿易
哥本哈根會議后,氣候問題被不約而同提上了各國的議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國家,我國也積極應對氣候問題,作出符合國情的減排承諾。低碳經濟也成為了各國經濟發展的追求。目前,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很大一部分依靠的是出口創匯,對外貿出口的依賴程度較大,因此實行低碳出口必然是我國今后出口的必然之路。盡管道路是崎嶇的,但是這種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政府、企業應該在這種大趨勢中努力為我國低碳出口做出自己的貢獻,促進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同時為世界的氣候問題盡自己的一份力。
一、低碳經濟及低碳出口的含義
對于低碳經濟的含義,目前國際上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我國環境保護部周生賢指出:“低碳經濟”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其實質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創造清潔能源結構,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觀的轉變。從此也可以看出,低碳出口的主要特點是出口產品能源消耗低,排放的二氧化碳強度小。
二、我國高耗能產品出口比重大,高碳經濟對經濟的貢獻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