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擴張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1 13:20: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信貸擴張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信貸擴張對銀行信貸資產影響論文
摘要:2009年1至2月份,人民幣各項貸款為2.69萬億元,與全球其他國家信貸緊縮形成鮮明對比,隨之而來的是市場對于信貸質量的擔憂。從新增貸款的構成及新增貸款投向的行業,以及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控制能力三個角度來分析此次信貸擴張可能對未來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影響,可以看出,此次信貸擴張對銀行信貸資產影響有限。
關鍵詞:信貸擴張;不良貸款;票據融資;銀行
2008年11月份以來中國的信貸呈現井噴性擴張。2008年11月的人民幣貸款余額為312725.13億元,2008年12月份就達到320048.68億元,2009年1月份更是達到創紀錄的335997.235億元。2008年12月份和2009年1月份的貸款余額達到23272.10億元人民幣。到2008年2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4.17%,增幅比上月末高2.84個百分點,同比增速再創近年新高。銀行體系對政府4萬億計劃的積極響應,也讓市場越發擔憂不良貸款是否會激增,現在的巨額投放是否會對未來埋下隱患。
一、對貸款結構的分析
(一)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的貸款結構分析
我們對貸款結構的分析選取的主要是2008年10至2009年2月間的信貸數據。在2008年前10個月受國家宏觀調控影響,貸款增幅不大,甚至在2008年5月、9月、11月還出現小幅回落。但隨著2008年10月以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加深,國家開始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放松銀根。尤其在11月份以后,貸款增量明顯加大。其中的貸款結構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中長期貸款、票據融資和短期貸款占很大的比重,尤其是票據融資增幅驚人。
信貸擴張對銀行信貸資產影響論文
一、對貸款結構的分析
(一)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的貸款結構分析
我們對貸款結構的分析選取的主要是2008年10至2009年2月間的信貸數據。在2008年前10個月受國家宏觀調控影響,貸款增幅不大,甚至在2008年5月、9月、11月還出現小幅回落。但隨著2008年10月以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加深,國家開始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放松銀根。尤其在11月份以后,貸款增量明顯加大。其中的貸款結構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中長期貸款、票據融資和短期貸款占很大的比重,尤其是票據融資增幅驚人。
票據融資在2008年前10個月一直表現得十分平穩,但在10月份以后迅速增長。短期貸款在前10個月平穩增長,在11月份突然大幅回落,但很快在12月份和2009年1月份反彈,但總體水平仍和2008年10月份相當。反而是中長期貸款一直平穩較快增長,在2008年最后兩個月和2009年1月大幅增長,出現翹尾。票據融資激增的原因可能在于:1.銀行和企業出于降低融資成本、降低風險的考慮,更多使用票據融資來代替短期貸款。2.也可能是由于企業財務的套利行為,由于票據融資利率短期內急劇下降到1.5%,已經低于3個月和6個月的官方的定期存款利率,企業可以直接票據融資后存到銀行以賺取利差。
(二)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貸款投向行業的分析
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的貸款主要投向了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批發和零售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行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5個行業,以上5個行業的新增貸款為2608億元、1508億元、1407億元、1125億元和1073億元,占各自全年新增貸款的比重分別為:25.7%、27.3%、36.6%、24.9%和20.7%,5個行業新增貸款合計占11—12月全部新增貸款的66.9%。2008年10月后,第三產業貸款增速明顯。2008年12月,第三貸款同比增長18.3%,較10月末提高5.5個百分點。
信貸擴張對銀行信貸資產影響論文
摘要:2009年1至2月份,人民幣各項貸款為2.69萬億元,與全球其他國家信貸緊縮形成鮮明對比,隨之而來的是市場對于信貸質量的擔憂。從新增貸款的構成及新增貸款投向的行業,以及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控制能力三個角度來分析此次信貸擴張可能對未來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影響,可以看出,此次信貸擴張對銀行信貸資產影響有限。
關鍵詞:信貸擴張;不良貸款;票據融資;銀行
2008年11月份以來中國的信貸呈現井噴性擴張。2008年11月的人民幣貸款余額為312725.13億元,2008年12月份就達到320048.68億元,2009年1月份更是達到創紀錄的335997.235億元。2008年12月份和2009年1月份的貸款余額達到23272.10億元人民幣。到2008年2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4.17%,增幅比上月末高2.84個百分點,同比增速再創近年新高。銀行體系對政府4萬億計劃的積極響應,也讓市場越發擔憂不良貸款是否會激增,現在的巨額投放是否會對未來埋下隱患。
一、對貸款結構的分析
(一)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的貸款結構分析
我們對貸款結構的分析選取的主要是2008年10至2009年2月間的信貸數據。在2008年前10個月受國家宏觀調控影響,貸款增幅不大,甚至在2008年5月、9月、11月還出現小幅回落。但隨著2008年10月以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加深,國家開始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放松銀根。尤其在11月份以后,貸款增量明顯加大。其中的貸款結構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中長期貸款、票據融資和短期貸款占很大的比重,尤其是票據融資增幅驚人。
信貸業務的擴張對金融的影響
信貸擴張對銀行金融系統的影響
在政府信貸擴張政策的驅使下,銀行的總的存貸規模明顯增加,與次貸危機前相比幾乎是成倍的增加。在利用五級分類指標度量體系對新增信貸資產質量的評估過程中發現,銀行信貸資產中正常類資產所占的份額在逐年增加,說明在信貸業務擴張的同時,各銀行在資產質量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損失類的資產所占的比例也明顯上升,增加了銀行的經營風險,該問題就值得銀行管理者深思。對存貸規模、存貸質量、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的研究歸根結底就是為了探究銀行的經營風險,其中以不良貸款對銀行威脅最大。本次信貸擴張以中長期投資為主,主要流入到了政府鼓勵的行業。表面上來,中國目前的經濟處于高速發展時期,不良貸款發生的可能性較低。但由于此次貸款的時間較長,而且政策項目一般金額巨大,對銀行信貸資產風險控制要求非常高,因此,貸款收益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從上面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銀行的收益率都較差,且波動率較大,驗證了收益性不確定的事實。
信貸擴張背景下銀行信貸資產管理應對對策
信貸政策是在中國特殊的經濟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對國內的經濟的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而且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經濟的發展都會依賴于信貸擴張政策。但在此過程中,管理者應該看到信貸業務擴張的同時對金融行業所帶來的潛在的風險。因此,在信貸業務擴張背景下,銀行要要強對自身風險的控制,降低經營風險,提高信貸資產的經營效率,對此,筆者覺得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出發:信貸業務擴張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通貨膨脹、投機以及部分行業過熱,會打破國家經濟失衡的局面,嚴重的甚至出現失控。因此,適當的存貸款規模防止社會投機者在高利潤和政府創造的有限社會需求下,生產能力的盲目擴張,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違背資源優化配置的原則,會阻礙我國部分產業利用次貸危機進行產業升級的發展步伐。對信貸結構實現優化的主要目的是將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等指標嚴格控制在央行、銀監會等規定的范圍內。在此問題上,各商業銀行要結合央行的政策導向,合理分配信貸資金的流向,并對短期、中長期貸款的比例進行相應的控制,增加對經濟薄弱、對資金需求量大且資信可靠的行業的貸款支持,嚴格審核對過度投資、投機行業的貸款發放標準,通過貸款流向及時間的組合,優化信貸結構。從美國的次貸危機中可以看到,過度的信貸擴張是經濟泡沫發生的根源,會增加銀行的不良貸款,加劇了銀行所面臨的經營風險。因此,銀行必須加強內部風險控制,做好日常的信貸監督,盡可能的降低經營風險。此外,應賦予銀監會更大的對于銀行監管的職能,在保證銀行各項風險指標,如不良貸款率、資本充足率等嚴格控制在可測水平范圍之內以外,還應定期對所有影響其長期經營的各項指標定點抽查,全面提高銀行信貸資產質量。
綜上所述,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在解決中國經濟低靡問題的同時,也給國內的金融系統帶來了新的問題,鑒于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國內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擴展對金融系統的影響必須引起政府和銀行機構管理者足夠的重視。采用積極的態度應對信貸業務擴展是國家政府防范新一輪經濟危機的必然形式,同時也是商業銀行降低經營風險、提高經營效率,實現企業永續發展的有效手段。
本文作者:劉超舉工作單位:中國農業銀行牡丹江市分行
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擴張論文
一、實證透視
(一)信貸擴張力度略顯差異,傳統業務發展方式一時難以轉變
近年來,借助和受益于快速發展且勢頭良好的宏觀經濟,工、中、建、交四家大型商業銀行經營規模不斷擴大,貸款持續快速增長,傳統的信貸業務擴張勢頭十分強勁。但從整體上來說信貸資產仍是四行的主體資產,傳統的信貸業務仍是四行的主要業務,業務發展方式的轉變并未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和效果。與四家大型商業銀行相比,五家中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和信貸擴張勢頭則更為迅猛,信貸資產和傳統的信貸業務在五行占據著絕對比重,業務發展方式的轉變明顯落后于工、中、建、交四家大型商業銀行。詳情見表1:
(二)凈利息收入仍占主體地位,經營收入結構轉型難以短期見效
由于信貸業務的快速擴張,傳統的業務發展方式一時難以轉變,導致九行高度依賴凈利息收入這種單一失衡經營收入結構的轉型難以在短期內見效。與四家大型商業銀行相比,五家中型商業銀行經營收入結構同樣是主要依靠存貸利差凈利息收入支撐,且有過之而無不及。詳情見表2:
二、動因解析
信貸擴張與銀行穩定研究論文
一、信貸擴張對銀行穩定的傳導機制
(一)文獻綜述
本文采用卡爾一約翰·林捷瑞恩等對銀行穩定的定義,他們認為,穩定的銀行體系是指在整個銀行體系中大多數銀行(那些占整個體系的資產和負債比例最大的銀行)有償付能力,而且可能繼續具有這種能力。CAMPL框架評價銀行體系穩定性的五個指標:資本充足率(CapitalAdequacy)、資產質量(AssetQuality)、管理的穩健性(Management)、收益狀況(Earnings)和流動性狀況(Liquidity)。Conzalez-Hermosillo(1999)實證研究表明,只有同時考慮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和資本充足率,金融穩定評價體系的評估才有統計意義上的依據。
Allen&Gale(1998)提出了基于信貸擴張的資產價格泡沫模型,認為當投資者利用借來的資金進行投資且只負有限責任時,投資者表現出對風險資產的偏好并采取風險轉移行為,對風險資產的過度投資不斷地推高資產的價格,從而導致泡沫的形成,資產價格的崩潰將引發大面積的違約,并進一步演變成金融危機。Mckinnon&Pill(1998)強調當非銀行部門出現盲目樂觀時,會出現信貸膨脹導致宏觀經濟過熱,從而導致銀行系統的不穩定。Eichengreen&Arteka(2000)實證研究發現,信用增長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此后一年中出現銀行危機的概率大約增加0.056個百分點。段軍山(2008)認為,銀行危機的程度取決于抵押貸款規模、抵押品價值與信貸額度的比重以及銀行投入資產市場信貸占其總信貸規模的比重。
(二)信貸過度擴張對銀行體系穩定影響的傳導機制
美國“次貸”危機是由于房地產市場價格上漲、利率下降引起了對房地產信貸的過度需求,貸款機構的短視行為及衍生產品的高杠桿效應引發風險的層層累積,從而增加了銀行體系的風險暴露。本文認為信貸的過度擴張主要從兩方面對銀行體系產生影響:
信貸擴張與銀行體系的穩定性透析論文
摘要:本輪金融危機的根源是美國過度擴張風險信貸,導致風險從銀行業向整個金融業乃至全球蔓延。信貸過度擴張增加了銀行不良貸款的比例,使得銀行體系的穩定性受到威脅。分析信貸過度擴張對銀行體系穩定性的傳導機制,并運用CMAXt指標對中國銀行體系的穩定性進行實證研究,得出信貸過度擴張影響銀行體系穩定性的結論,并提出合理控制信貸規模、防范銀行體系風險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信貸擴張;銀行穩定;傳導機制
一、引言
2007年4月,美國最大次級貸款機構之一的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保護,標志著次貸危機正式爆發。繼而,次貸風險向各方傳遞,導致以次貸作為基礎資產的金融產品大幅貶值。次貸危機已經正式演化為牽涉金融多個領域和全球多個地區和國家、帶來持續巨額損失的金融危機。
美國嚴重超前的信貸消費、風險信貸過度膨脹是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直接原因。貸款機構為了短期利益將次級抵押貸款貸給那些信用等級較差或償還能力較弱的房主。以次級貸款為基礎資產而形成的衍生產品及其多級結構化產品,如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ortgage-backedsecurities,簡稱MBS)、債務抵押支持證券(collateraldebtobligations,簡稱CDO)則導致風險進一步擴大。2009年,中國政府4萬億刺激計劃導致第一季度的信貸投放量持續激增,已經快接近今年全年信貸投放量預期目標5萬億元的上限。在積極政策推動下,銀行繼續加大了對基礎設施等政府投資項目的中長期貸款投放力度。
一方面,信貸過度擴張導致銀行體系中產生不良貸款的概率增加,增加了違約率;另一方面,在銀行信貸擴張受到央行存款準備金率的硬性約束下,則會影響對資本充足率的保證,銀行體系的穩定性同樣受到威脅。本文擬從以上角度分析信貸過度擴張對銀行體系穩定性的傳導機制,并從信貸規模的角度運用CMAXt指標對中國銀行體系的穩定性進行實證研究,得出信貸過度擴張影響銀行體系穩定性的結論,并提出合理控制信貸規模、防范銀行體系風險的政策建議。
論信貸擴張與銀行體系穩定性論文
摘要:本輪金融危機的根源是美國過度擴張風險信貸,導致風險從銀行業向整個金融業乃至全球蔓延。信貸過度擴張增加了銀行不良貸款的比例,使得銀行體系的穩定性受到威脅。分析信貸過度擴張對銀行體系穩定性的傳導機制,并運用CMAXt指標對中國銀行體系的穩定性進行實證研究,得出信貸過度擴張影響銀行體系穩定性的結論,并提出合理控制信貸規模、防范銀行體系風險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信貸擴張;銀行穩定;傳導機制
一、引言
2007年4月,美國最大次級貸款機構之一的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保護,標志著次貸危機正式爆發。繼而,次貸風險向各方傳遞,導致以次貸作為基礎資產的金融產品大幅貶值。次貸危機已經正式演化為牽涉金融多個領域和全球多個地區和國家、帶來持續巨額損失的金融危機。
美國嚴重超前的信貸消費、風險信貸過度膨脹是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直接原因。貸款機構為了短期利益將次級抵押貸款貸給那些信用等級較差或償還能力較弱的房主。以次級貸款為基礎資產而形成的衍生產品及其多級結構化產品,如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ortgage-backedsecurities,簡稱MBS)、債務抵押支持證券(collateraldebtobligations,簡稱CDO)則導致風險進一步擴大。2009年,中國政府4萬億刺激計劃導致第一季度的信貸投放量持續激增,已經快接近今年全年信貸投放量預期目標5萬億元的上限。在積極政策推動下,銀行繼續加大了對基礎設施等政府投資項目的中長期貸款投放力度。
一方面,信貸過度擴張導致銀行體系中產生不良貸款的概率增加,增加了違約率;另一方面,在銀行信貸擴張受到央行存款準備金率的硬性約束下,則會影響對資本充足率的保證,銀行體系的穩定性同樣受到威脅。本文擬從以上角度分析信貸過度擴張對銀行體系穩定性的傳導機制,并從信貸規模的角度運用CMAXt指標對中國銀行體系的穩定性進行實證研究,得出信貸過度擴張影響銀行體系穩定性的結論,并提出合理控制信貸規模、防范銀行體系風險的政策建議。
信貸擴張與銀行體系穩定性分析論文
摘要:本輪金融危機的根源是美國過度擴張風險信貸,導致風險從銀行業向整個金融業乃至全球蔓延。信貸過度擴張增加了銀行不良貸款的比例,使得銀行體系的穩定性受到威脅。分析信貸過度擴張對銀行體系穩定性的傳導機制,并運用CMAXt指標對中國銀行體系的穩定性進行實證研究,得出信貸過度擴張影響銀行體系穩定性的結論,并提出合理控制信貸規模、防范銀行體系風險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信貸擴張;銀行穩定;傳導機制
一、引言
2007年4月,美國最大次級貸款機構之一的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保護,標志著次貸危機正式爆發。繼而,次貸風險向各方傳遞,導致以次貸作為基礎資產的金融產品大幅貶值。次貸危機已經正式演化為牽涉金融多個領域和全球多個地區和國家、帶來持續巨額損失的金融危機。
美國嚴重超前的信貸消費、風險信貸過度膨脹是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直接原因。貸款機構為了短期利益將次級抵押貸款貸給那些信用等級較差或償還能力較弱的房主。以次級貸款為基礎資產而形成的衍生產品及其多級結構化產品,如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ortgage-backedsecurities,簡稱MBS)、債務抵押支持證券(collateraldebtobligations,簡稱CDO)則導致風險進一步擴大。2009年,中國政府4萬億刺激計劃導致第一季度的信貸投放量持續激增,已經快接近今年全年信貸投放量預期目標5萬億元的上限。在積極政策推動下,銀行繼續加大了對基礎設施等政府投資項目的中長期貸款投放力度。
一方面,信貸過度擴張導致銀行體系中產生不良貸款的概率增加,增加了違約率;另一方面,在銀行信貸擴張受到央行存款準備金率的硬性約束下,則會影響對資本充足率的保證,銀行體系的穩定性同樣受到威脅。本文擬從以上角度分析信貸過度擴張對銀行體系穩定性的傳導機制,并從信貸規模的角度運用CMAXt指標對中國銀行體系的穩定性進行實證研究,得出信貸過度擴張影響銀行體系穩定性的結論,并提出合理控制信貸規模、防范銀行體系風險的政策建議。
通縮治理與貨幣政策非對稱性分析
一、引言
自2011年以來,我國的經濟運行態勢有所放緩,產出增速和物價水平均進入明顯的下行通道,特別是2015年1月公布CPI的數值0.8%創5年來新低后,通貨緊縮這一表述就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新聞媒體與各市場研究機構的報告中。雖然此后幾個月國內物價指標有所回升,但仍處于1.5%以下的較低水平,同時,經濟增速以及相關需求指標的持續回落,依然說明當前中國宏觀經濟態勢存在較大的通縮壓力。從理論上看,雖然物價水平的下降可以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但持續的價格下跌導致生產企業利潤下降,投資放緩,居民收入下滑以及失業率上升,并帶來消費的萎縮,進而對經濟造成持續的下行壓力。為應對通縮壓力下可能進一步產生的負面經濟后果,2014年以來,央行采取了一系列定向和非定向降息降準政策措施,公開市場上的操作也主要以釋放流動性為主,維持了實際的貨幣供應量以及信貸投放增速處于12~15%的平穩區間,并促進了經濟基本面的總體可控。但從2015年年初至今的數據看,宏觀經濟下行的壓力依然較大,產出、工業和投資等主要指標連續創下數十年以來的新低;CPI仍然低位運行,PPI已經連續38個月負增長,通貨緊縮壓力持續存在。在這一局面下,近期的政策和調控方式選擇受到廣泛關注,市場上呼吁央行采用激進貨幣政策,大幅提高貨幣供應量的聲音時有發生。國內外學者已經關注到,面對不同的價格水平,貨幣政策對物價的影響的效果可能會呈現非對稱性,即經濟緊縮期的貨幣擴張效果可能弱于通脹狀態下的貨幣收縮。從現實情況看也是如此,在1997—2002年我國曾處于通貨緊縮狀態,CPI指數持續5年低于1%,且較長時間內甚至維持負增長,同期的經濟增速也處于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值。當時中央政府選擇了貨幣和財政政策同時大幅擴張的應對思路,但其效果和我國近年來幾次治理通脹壓力的貨幣收縮政策相差甚遠。直到2002年前后經濟下行壓力仍未明顯改善,信貸供給的上升背后卻是制造部門貸款占比下滑,政府投資擠占資金,造成信貸結構和經濟結構的進一步失衡,直到2003年外部經濟復蘇之后,通過外需的拉動才逐步扭轉了中國經濟的困境。很顯然,要從貨幣政策角度提出針對當前經濟下行和通縮壓力可行的應對方案,必須更加深入地分析這種貨幣政策非對稱性,而不能簡單的將經濟繁榮、通貨膨脹壓力下的貨幣態勢選擇思路完全反向照搬并應用于現階段的通縮現實。本文將在分析回顧2000年前后通貨緊縮現實以及相關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對貨幣政策在治理價格變動中的非對稱性進行理論分析和比較,并結合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的現實分析提出相應的政策解決思路。
二、歷史回顧:如何定義和理解通貨緊縮
在現階段面臨通縮壓力之前,中國經濟只在1997—2002年期間發生過類似的物價和經濟長期走弱的情況。事實上,當時理論界對于是否處于通貨緊縮存在一定分歧。一類觀點是認為我國出現了通貨緊縮的跡象和壓力,但僅僅是物價的下滑并不能說明對通縮事實的認定;另一類觀點則認為全面通縮的跡象明顯,他們指出當時經濟已經表現為物價指數持續負增長,工業企業產品銷售收入減少,銀行不良貸款比例和實際利率上升,失業規模也有所提高,這可以說明中國已經出現嚴重通縮。總的來說,這種觀點差異主要集中在對通縮本身定義的強弱上。理論上關于通貨緊縮的定義有三種方式:第一,認為通貨緊縮是物價的普遍持續下降,是價格下跌和幣值上升的一個過程;第二,通貨緊縮是物價持續下跌、貨幣供應量持續下降,與此相伴隨的是經濟衰退;第三,通貨緊縮是經濟衰退的貨幣表現,必須同時包含三個特征,即物價持續下跌、貨幣供應量持續下降,有效需求不足、失業率高,經濟全面衰退。當然,從廣義的角度,我們也可以將這三種觀點認為是衡量通貨緊縮強弱程度的三種標準。其中,對于通縮最基本的前提要求就是貨物和服務價格的普遍持續下跌,而更嚴格的界定涉及到貨幣供應量的下滑與經濟衰退。事實上,通貨緊縮是一種貨幣現象,可能在特定的貨幣結構條件下與廣義貨幣供應量適度增長并存。理論上說,貨幣供給收縮僅僅為通縮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通貨緊縮是經濟下滑或經濟衰退的一個原因,我們可以用經濟下滑或衰退來判斷通貨緊縮的嚴重程度和危害程度。總之,盡管關于經濟增長和貨幣供應狀況的分析對于判斷通貨緊縮的程度非常重要,但通貨緊縮的基本判斷標準還是物價的普遍持續下跌。
三、通貨緊縮產生的原因分析
通貨緊縮產生的原因與通貨膨脹類似,理論上包括貨幣、供給以及需求等多個方面的因素都會造成這種物價的大幅波動。基于國內數據的實證分析驗證了幾個通縮產生的理論渠道:第一,貨幣數量論的觀點表明,當其他經濟要素相對平衡時,短期內的貨幣供給水平的大幅波動會帶來通脹或通縮壓力;第二,供給和需求的不均衡帶來的產出缺口調整。菲利普斯曲線中通脹率與產出缺口呈正相關關系,當產出缺口為正時,經濟體面臨通脹壓力,反之則存在通縮壓力;第三,經濟結構的失衡可能造成商品和貨幣市場資產的相對價格變化,而價格剛性以及攀比機制最終會導致一般價格水平的大幅調整;第四,國外市場的供給和需求狀況可能影響國內企業的定價策略和定價機制,并改變要素市場的價格,進而成為國內物價走勢的顯著性影響因素。從現實的情況看,通貨緊縮的形成往往不會來自單一的原因,而是經濟系統中多個層次上因素相互作用、共同發力的結果,學者們對2000年之前中國面臨通縮的原因展開了大范圍的研究,其結論幾乎涉及到理論上能影響物價變動的所有方面。具體來看,胡鞍鋼指出前期盲目投資、重復建設導致的過剩是造成通貨緊縮的重要原因。錢小安認為除了生產力相對過剩外,東南亞金融危機導致的外部需求萎縮可能也是原因之一。曾國安提出三個原因,一是社會保障、就業以及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制度改革造成當時居民長期消費能力預期下降,并降低了短期消費的動力;二是社會需求結構升級與供給方面的約束導致居民推遲消費;三是企業體制改革的過渡、產權機制的滯后、國企權責邊界模糊以及行政性投資管制制約了社會的投資動力。樊綱則認為當時嚴厲的貸款風險調控政策改變了信貸市場的供需平衡,信貸收縮造成了通縮壓力。從現階段的情況看,通縮壓力產生的原因肯定也涉及經濟下行、產能過剩、投資動機下滑、消費結構調整、信貸需求、金融風險以及外部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且在低物價的狀態下這些因素可能相互影響,并呈現出與物價膨脹期間差異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