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問題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1 13:45: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信貸問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村小額信貸問題
1我國農村小額信貸存在的問題
1.1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完善
(1)擔保、保險機構產品業務比較局限。
建設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離不開農村信貸擔保、農業保險及再保險機構。我國現行小額信貸原則上不需要抵押或擔保,也可采取靈活多樣的抵押或擔保形式,但是因為貸款對象都是最貧困的農民,他們提供的擔保的作用與一般金融機構的商業貸款擔保相比很難等同,因此在農村小額信貸中引進商業擔保和保險是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重要一環。
(2)缺乏專門的農村小額信貸資金批發機構。
由于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規模的專門向小額信貸(零售)機構提供批發資金的信貸批發機構,很多農村小額信貸機構資金不足且缺乏合法的融資渠道,必然會嚴重制約他們的生存和發展壯大,導致他們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相對較弱。
農村小額信貸問題分析
摘要:針對大連市旅順口區農村小額信貸發展現況,提出了加大小額信貸資金支持、降低信貸發放標準、健全擔保體系和構建農村小額信貸保險等具體對策建議,以期改善大連市旅順口區農村小額信貸問題,推動當地農業金融發展。
關鍵詞:大連市旅順口區;農業金融;小額信貸
大連市旅順口區對農村小額信貸的需求十分龐大,但是資金需求與供給并不平衡。大連市旅順口區的農村金融發展速度較快,目前擔保貸款占比較高、貸款總量供給不足、風險管控嚴格等。大連市旅順口區當地農戶面臨著小額信貸對農業支持力度不足、發放標準過高、缺少健全的擔保體系、信用風險難以把控等諸多問題。
1大連市旅順口區農村小額信貸發展現狀
1.1信貸總量。由于大連市旅順口區農戶、漁民較多,且距離大連城市中心較近,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特征突出,農、漁業聚集現象較為明顯,因而當地農村小額信貸發展相對較好。截至2017年,大連市旅順口區的農村小額信貸余額達到937.2萬元,占全區小額信貸比重約為17%。1.2信貸結構。從大連市旅順口區的農村小額信貸類型結構來看,當前其小額信貸當中,擔保貸款占比高達46.3%,其中農業經營類貸款占比為26.1%,政策信貸資金和合作信貸資金占比居高。由此可見,當前大連市旅順口區的農業小額貸款表現出擔保貸款占比居高的特征,這也說明商業銀行并未放松對此類小額貸款的風險防控。1.3信貸主要特征。大連市旅順口區是大連農戶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也是農業發展需求較大的區域之一。但是長年以來該地的金融需求一直未能得到滿足。根據當前大連市旅順口區的農村小額信貸發展情況來看,當地的農村小額信貸特征明顯。主要特征如下:首先,農業小額信貸的總體規模一直不高,當前全區的信貸余額僅為1000萬左右,整體信貸滿足率非常低。第二,商業銀行仍然未能夠放松對小額信貸的風險防控,因而擔保抵押類貸款占比非常高,這也導致許多小額信貸需求被拒之門外。第三,農村小額信貸的申請方多為當地農戶,單筆金額非常小,規模不高。
2大連市旅順口區農村小額信貸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村信貸約束問題研究
摘要:農村信貸約束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中國農村金融基礎薄弱,信貸市場不完善,大量農村居民存在信貸約束,農業及農民獲得貸款的機率很低。本文分析了農村信貸約束產生的原因,并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完善農村金融信貸服務體系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信貸;信貸約束;金融服務
在市場經濟時期,農戶消費已在較大程度上貨幣化、社會化。一方面,農民消費所需的“產品”和服務不再自給自足,而是像城鎮居民那樣,以貨幣為媒介去交換所需商品;另一方面,農民的收入水平較低,收入和支出的很強的不確性。這樣,農戶收入與消費支出之間常常會出現不平衡,形成生產性和消費性的融資需求。在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農村的信貸約束,中國農村金融基礎薄弱,信貸市場不完善,大量農村居民存在信貸約束,農業及農民獲得貸款的機率很低,這也成為抑制農民消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我國農村居民存在較強的信貸約束
2007年,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國家統計局對全國十個省的兩萬個農戶進行專項調查。結果表明,有46%的農戶具有借款需求,但僅有26%左右有借款需求的農戶能通過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根據調查顯示,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機構網點覆蓋不足。截至2009年6月底,全國尚有2945個鄉鎮沒有任何金融機構,有8000多個鄉鎮僅有一個銀行網點,在全國所有鄉鎮中,金融服務嚴重不足要占1/3。
二、農村信貸約束產生的原因
農村信貸融資擔保問題
資金的短缺一直困擾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商業銀行改革后實行自負盈虧的經營模式,對風險大、收益小的農村市場失去了興趣,逐漸撤出了設在農村的網點,過度集中于城市。同時,正規金融機構受法規局限過多,適用的擔保方式單一,且手續復雜,多數農戶、農村中小企業不能提供有效擔保,金融風險較大,風險、成本與收益不成正比,往往使專業知識欠缺的農民望而生畏,從而造成了農民“貸款難”與金融機構“難貸款”兩難并存的局面。為此,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政策和新舉措,多次提出要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完善的農村信貸擔保體系,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擔保品缺乏的問題,以破解其融資難題。
一、我國農村信貸融資擔保的現狀及缺陷
(一)現狀。
在2009中國農村金融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韓俊先生發言指出:中國的農村金融體系離普惠性的金融體系還有很大的距離,我們目前有兩億多農戶,真正可以從正規金融機構得到信貸服務的大約占到三分之一。近年出版的《中國農村金融調查》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有融入資金需求的農戶大約占到了60.6%,但這些想借錢的農戶有42%以上沒有從正規的金融機構借到錢,即使從正規金融機構貸到款的農戶,也有35.6%以上的農戶表示這些貸款不能夠滿足他們的實際需求。截止到2009年6月末,全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只有118家(不包括小額貸款公司),全部引入的資本還不到50億元,吸收的存款只有130億元,發放的農戶貸款55億元。2008年,所有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近7萬億元。目前,我國農村的主要融資渠道有五個:一是政策性銀行信貸(如農業發展銀行提供的對農村糧棉油收購、加工企業的信貸業務);二是商業銀行信貸(如農村商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村鎮銀行等的信貸業務);三是農村信用社貸款;四是民間高利借貸;五是民間親情借貸。正規金融融資和非正規金融融資約各占一半。其中正規金融機構對農村融資的需求,主要通過以擔保形式提供貸款。農村信貸投放中,涉及農村信貸擔保的主要法律、法規為《擔保法》、《物權法》、《貸款通則》等。與農村信貸擔保相關的法律還包括《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的有關條款。目前我國農村信貸擔保方式主要為:保證擔保、抵押擔保和質押擔保等。
(二)我國農村信貸融資擔保的主要困境。
1.信貸擔保形式單一。目前,信用貸款和保證貸款占農村信貸的絕大部分,特別是小額信用貸款與聯保貸款業務的試點,使信用和保證貸款的比重進一步提高。抵押、質押貸款雖然較信用和保證貸款的風險防御能力高,但由于農村信貸通常額度低、期限短且農村可供抵押物、質押物種類少,故抵押和質押這兩種擔保方式反而使用的頻度較低。
農村信貸配給問題探析
1理論分析
交易費用理論是英國經濟學家羅納德•哈里•科斯1937年在其重要論文《論企業的性質》中提出來的。科斯認為,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投機主義(Opportunism)、不確定性與復雜性(UncertaintyandComplexity)、少數交易(SmallNumbers)、氣氛(Atmosphere)和信息不對稱(InformationAsymmetric),是造成交易費用產生的原因。在農村金融市場中,由于農戶和銀行本身是有限理性的,二者之間又存在信息不對稱,均不能對目前狀況和未來發展的變化做出完全的分析和預測,因此需要花費大量的信息收集成本。市場經濟具有不確定性,農戶和銀行雙方都會把未來市場預期的不確定性容納在合同里,農戶為了規避風險,會盡可能降低約定利率,銀行為了彌補可能的風險損失,會提高約定利率,導致雙方的交易預期被拉大,訂立契約的議價成本提升。筆者從交易費用理論出發,以農戶和銀行2方面的視角,建立了2個參與約束模型,分別去定性分析影響農戶和銀行參與市場的因素。1.1農戶模型設農戶的貸款規模為S,貸款利率為r,農戶的貸款成本就是rS,同時,農戶進入金融市場,需要付出交易費用(包括交通成本、時間成本、以及可能發生的人際成本、尋租品等等),設這一成本為T。同時,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銀行為了防止道德風險,通常要求農戶提供一定的擔保或抵押品,因此,農戶就要放棄抵押品的一部分權利從而產生機會成本,將這一成本設為M。農戶還面臨著不選擇貸款,也就是低資本狀態下的經營活動可能取得的收益,把這一機會成本設為y。由此,可以得到農戶選擇借貸產生的成本函數,即:C=rS+T+M+y(1)從收益的角度來看,由于市場經濟具有外部的不確定性,而且農戶本身是有限理性的,因此農戶經營成功幾率,設為變量p,并且假設農戶成功經營能獲得的收益為Ys,農戶失敗經營所能獲得的收益為Yf,其中Yf是小于農戶的資本投入量的。由此,可以得到農戶的收益函數就是W=pYs+(1-p)Yf(2)當W>C的時候農戶才會選擇進入農村金融市場。即:pYs+(1-p)Yf>rS+T+M+y(3)式(3)為農戶的參與約束模型,由公式可知,農戶的貸款風險和貸款成本很高,尤其當T市場的交易成本很高時,農戶的借貸欲望會降低。且從現實的角度加以考慮,農戶面臨的貸款利率中也存在著銀行為轉嫁風險而設置的高于市場利率水平的成本,農戶在比較陡峭的市場需求曲線下,沒有議價的權利,只能接受這一風險成本,而且農戶家庭經濟條件有限,很難提供抵押品。另一方面,當前市場的預期收益在中國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受到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農戶在高資本高負債的經營條件下面臨著更大的風險,而在實地調查和相關文獻中,筆者認為農戶本身偏向于風險厭惡,因此大部分的農戶在利率均衡水平下往往會選擇退出。從銀行方面考慮,銀行本身是有限理性的主體,在貸款申請的審核上,會受到審查人員個人素質以及審查能力的限制,必然會出現審核誤差,甚至尋租行為,這就使得農戶獲得貸款增加了交易成本,假設銀行通過申請人申請的概率是v,有(1-v)比例的合格申請者不能夠拿到貸款(0<v<1),把這一比例結合在(3)式中,可以得到:v[pYs+(1-p)Yf]>rS+T+M+y(4)即農戶本身的收益函數要乘上一個幾率v,把方程兩邊同時除以v,即可得到:pYs+(1-p)Yf>(rS+M+y+T)/v(5)由于審核成功概率v是銀行對于農戶產生的影響,為農戶的外部交易成本,如果農戶申請失敗,其已付出的交易成本得不到補償。從以上分析框架可知,農戶進入正軌金融市場需要付出很高的交易費用,而當前的經濟大環境下,農戶經營難度很大,往往預期收益無法覆蓋產生的成本,農戶主動選擇退出正規金融市場,而選擇民間借貸。1.2銀行模型以銀行為主體建設模型,銀行在借款給一位農戶的同時放棄了借給其他申請者所能獲得的最大收益,把這一機會成本設為Mb,銀行貸款依然有損失的可能(這里只討論農戶經營失敗后的還款能力缺失帶來的違約損失),依據上文的假設,設e為農戶在經營失敗下平均還款水平,可以推導出銀行的損失為D(1-p)(1-e),把銀行的監督和人力成本設為H,銀行的成本函數即:Cb=Mb+D(1-p)(1-e)+H(6)對于銀行的收益,假設在本息成功收取時貸款收益為Dr,在農戶經營失敗的情況下,其所能收回的錢款數為De,其收益函數為:Wb=Dpr-D(1-p)(1-e)(7)當Cb<Wb時銀行的才會放貸,銀行的供給函數即:Dpr>Mb+2D(1-p)(1-e)+H(8)從(8)式可以看出銀行方面也面臨著很高的風險,首先銀行要對借款農戶進行考查,了解農戶的還款能力,在信息流動相對緩慢、地理區位較為分散、交通不便的農村地區,收集信息不易,因此銀行的人力資本很高。與此同時,如農戶經營失敗,由于農戶無力還款,貸款將變成了不良貸款,銀行為了避免損失,更愿意為能提供擔保和抵押品的農戶進行貸款,也就是模型中e值的水平要足夠高;另一方面,如果農戶經營失敗,那么銀行的人力資本和付出的交易費用,機會成本都很難收回,因此銀行要尋找的是經營能力強、誠信度水平高的借款人,而為了減少搜尋成本,銀行一方面會關注固有資產規模大的農戶,另一方面會與有借款經歷的借款人建立長期的契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對于農戶經營成功的概率是可以預期并且可以承受的,這就使得正規的農村金融市場變成了少部分人得益的市場,而大部分的農戶被拒之門外。
2樣本與設計
2.1樣本地區數據收集自河南省新鄉市獲嘉縣。根據2015年河南省統計年鑒中的數據,獲嘉縣人均GDP為22591元,排名是86/108,城鎮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工資30307元/a,排名是106/108,由此可知,獲嘉縣是一個欠發達縣域,其經濟發展狀況欠佳,較為符合調查目的,筆者研究的主體是個體農戶,希望通過調查農戶的個體特點和基本情況找到影響貸款可得性與滿足度的非價格因素,樣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同時意味著其信息流動性差,農戶與當地銀行機構的交往程度有限,會使得非價格因素引起的信貸配給問題更加嚴重。2.1.1調查設計為了更準確的調查影響農戶進行信貸選擇的因素,筆者在問卷設計時著重于問題的全面和完整性,把問卷分為了4個部分,包括農戶基本信息、民間借貸情況、正規金融的借貸情況和實際的借貸信息。調查中走訪了十余個村落,選擇了不同發展水平的村落,在滿足一定隨機性和調查方面性的前提下進行了集中的走訪。筆者在調研時還關注到了不同的主體,包括銀行和當地的有關政府部門,了解當地的金融發展現狀,從而多角度完善調查設計。2.1.2樣本數據描述性統計(1)農戶基本信息。大部分農戶的教育水平在初中及以下,而且初中水平所占比重最高達到了46.24%。受調查農戶中50~60歲是比重最大的一組,而且40歲以上的占到了75%,說明目前農村老齡化程度很高,年輕人比較少。2.2實證設計2.2.1變量定義Y為農民是否得到貸款的虛擬變量,1表示得到,0表示未得;根據銀行模型的分析,筆者認為銀行參與市場時主要考慮借款人的誠信度,信息搜尋成本低以及還款能力的個性特征。由此,變量中選取了是否黨員、是否本村大姓2個與誠信度相關的0、1變量,選取受教育水平做為信號傳遞變量,分為文盲、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及以上5個等級,家庭富裕程度與還款能力和信貸風險相關,釆用五分量表。筆者對農戶獲得貸款滿足度進行變量設計,在問卷調查中詢問了農戶3a來從正規金融機構申請的貸款量,以及3a來農戶從正規金融機構實際取得的貸款量,把第i個農戶信貸申請額設為Xi,把第i農戶的信貸滿足額設為Yi,第i個農戶的信貸滿足度設為Zi,那么計算公式即為:Zi=Yi/Xi,把Zi作為因變量進行回歸。與模型1比,模型2增加了是否有多次正規金融貸款經歷這一解釋變量。2.2.2模型設計這對農戶貸款可得性研究,筆者建立了logit回歸模型,具體的回歸模型為:F(pi)=epi/1+epi(9)E(Yi)=pi=β0+β1×namei+β2×agei+β3×polii+β4×asseti+β5×educi+ui(10)關于農戶貸款滿足度研究建立了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具體模型如下:Zi=β0+β1×namei+β2×agei+β3×polii+β4×asseti+β5×educi+β6×expi+ui(11)2.2.3研究假設假設1:黨員和本村大姓的農戶代表著更高的誠信度水平,貸款可得性和滿足度更高;假設2:農戶的教育水平越高,傳遞出貸款人能力越強的信號,貸款可得性與滿足度越高;假設3:家庭富裕程度與還款能力和信貸風險相關,因此對貸款滿足度和可得性的影響也應該是正向的。假設4:在正規金融有多次借貸經歷的農戶,信息不對稱程度弱,信貸滿足度高。
3結果與分析
從似然比統計量可以看出,logit模型總體通過了檢驗。從回歸結果來看,只有農戶收入水平和農戶的教育水平在0.1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檢驗,因此只有假設2,3得到了驗證,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戶的收入水平越高就更容易獲得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原因可能有3點,首先,農戶收入水平越高,就代表農戶的還款能力越強;其次,農戶收入水平較高,就更有可能提供抵押品,銀行的風險降低,就更有意愿放貸;最后,農戶的收入水平越高,本身的經營規模也就越大,資金需求量也就越高,本身借貸的可能性也會提高。同時教育水平與農戶的借貸成功率也是正相關的,具體的原因可能有2點,首先,農戶的受教育水平與收入有一定的正相關關系,農戶的受教育水平越高,收入水平也相應較高,還貸能力較強;其次,農戶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對正規金融的認識程度就越高,更有助于其獲得貸款。在多元線性回歸結果中發現農戶家庭財產水平,受教育年限以及是否有貸款經歷,這3個變量分別通過了0.01,0.05和0.05的顯著性檢驗,可以得知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戶收入每增加一個單位,農戶的貸款滿足度就增加10.1%,農戶的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a,農戶的貸款滿足度就會增加2.16%,同時有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經歷的農戶要比沒有貸款經歷的農戶貸款滿足度高12.6%。這3點使得假設2、3、4得到了驗證。假設1沒有得到驗證,原因可能是調研地區是欠發達地區,缺乏規模性的產業組織結構,而且交通網絡不健全,信息流動速度慢,農村內部的社會資本信息無法有效的傳遞,也就無法成為正規金融機構貸款審核的關鍵要素。
農民汽車消費信貸問題研究
摘要: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汽車消費逐漸走入農村家庭,農民家用汽車的消費增速很快。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如何促進我國農村汽車消費信貸發展,成為拓展農村汽車消費市場的關鍵。該文以山東省汽車消費信貸的現狀與問題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調研與問卷調研,分析指出了汽車消費信貸的問題及改進措施,并通過實例進行論證,以期為山東農村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居民;汽車消費信貸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山東省農村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汽車是作為具有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重性的特殊商品,在農村生產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近年來,農村居民出行日益頻繁,貨物流通量逐步增大,農民對于汽車的需求正逐年上升。根據山東省統計數據可知,截至2017年,僅有32.4%的農村家庭擁有汽車,汽車消費信貸在山東農村地區有著巨大市場,探討農村汽車消費信貸的現有模式及存在的問題,對促進農村汽車信貸市場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本次調查以山東省各地市的農民為對象,為了能夠客觀、準確地反映山東省農民汽車消費信貸現狀,借助網絡和實地調研方式對農民進行調查,調研期間,共發放問卷230份,回收215份問卷,有效問卷212份,最終對所有確認并有效的樣本進行了隨機抽查,確認樣本可信。
1山東省農村汽車消費信貸樣本描述性統計分析
1.1調查對象年齡分析。在所調查的人群當中,年齡在18~25歲的人數有10人占4.7%,26~35歲的人數是有27人占12.7%,年齡在36~49歲的人數最多有89人,占42%,年齡在50~59歲的人數有62人,占29.2%,60歲以上的人有24位,占11.3%。調查對象主要是中壯年農民,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消費能力,有實現購買汽車愿望的能力,具體如表1所示。1.2調查對象學歷分析。通過調查數據分析發現,大專或本科學歷的人數最多占到41.0%,其次是初中及以下學歷的人數占到30.7%,高中或中專學歷的人數占28.30%。由此可以看出,高學歷水平的農民占比較小,在利率計算方面可能存在知識盲區,出于謹慎性,其對于消費貸款的接受度較低。如表2所示。1.3調查對象收入分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后,有59.6%的農民表示收入有所增加,但是平均月收入仍處于較低水平,和城鎮居民的收入有一定差距。調查對象平均月收入在3000~6000元的人數最多有88人,占41.5%,平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有83人,占39.2%,平均月收入在6000~10000元的人數有40人,占18.9%,收入在10000~15000元以上的只有1人,占0.5%。調研結果基本符合山東省統計局年鑒數據,具備科學性,具體如表3所示。
2山東省農村汽車消費信貸的現狀分析
小議銀行信貸的問題
摘要:論文實證分析了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產在金融機構資產結構中占絕大比重,在經濟、金融、社會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對銀行經營者應按“權利與責任對稱。收益與風險對稱”原則,建立健全短期和長期的激勵約束機制。如績效與收益掛鉤、期權收入制、年薪制和補充養老制度等多種經濟激勵方式的不同組合等。
關鍵詞:銀行信貸;資產結構;激勵與約束機制;期權收入制;績效與收益掛鉤
年月日,中國簽署了WTO議定書,加入了WTO。中國加人WTO五年以來,在業務范圍方面中國對外資銀行將先后開放國內企業和居民的外幣業務、中國企業和居民的人民幣業務;在地域范圍上每年開放一些城市五年內中國金融市場將全部開放。按照中國加人WTO的承諾,中國銀行將在2006年底前向境外全面開放。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金融自由化進程的加快,銀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國有商業銀行壟斷全部金融業務的格局被多元化的金融機構體系和證券市場及不斷涌人中國的外資銀行所打破。在我國外資通過合資參股己經進人我國的18家商業銀行,占我國銀行體系總資本的15%。但1998-2003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金融資產大約仍占我國全部金融資產的63%,并且占有全國60%左右的存貸款市場份額,可見國有商業銀行的地位仍十分重要,它們的任何行為都會對我國金融市場甚至國民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所以國有商業銀行在在經濟、金融乃至社會生活中仍然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們的興衰成敗對我國整體銀行業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四大國有商業銀行。
銀行收人結構從整體上可以分為三部分:利息收人、非利息收人和非營業收人。在早期銀行收人絕大部分來自于其傳統存、貸業務的利差收人,隨著金融行業的不斷發展,銀行業的收人結構和業務范圍不斷發生改變。利息收人所占比重不斷縮小,非利息收人比重不斷、擴大。即便如此商業銀行利息收人在總收人中還是占重要的部分:當前世界大銀行的非利息收人可占到總收人的40%,利息收人占60%左右。所以信貸仍是國有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主營業務,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利潤絕大部分來源于傳統的信貸業務。由于我國信息不公開、法律監管機制不健全,導致資本市場不發達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使得我國經濟仍然長期依賴于銀行信貸。雖然我國的金融機構資產結構發生了變化,但是2000年到2005年信貸資產持續保持絕對資產比重,并呈現明顯增長趨勢。
目前,國有商業銀行信貸人員雖然責任重大,承擔了包貸包收、終生責任追究的高風險,但并沒有享受到相應的收益,即在信貸運作過程中存在著“權利與責任不對稱,收益與風險不對稱”,信貸人員在信貸決策中沒有多少決策權,但卻要承擔信貸損失的責任。現行的分配制度存在不少弊端,各銀行分支機構對信貸人員的獎勵一般都很少,薪金收人與其他崗位人員差別不大,有的甚至不如組織存款人員的收人。銀行職工收人由固定工資和績效工資兩部份組成,雖然個人報酬與工作績效聯系了起來,但是兩者之間并不成比例。從國有商業銀行現在的實際情況來看,雖然由于受宏觀環境、觀念障礙、制度環境欠缺、現行法律法規障礙、自身條件限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度,股票期權、職工持股等長期激勵類的措施目前難以實施,但國有商業銀行可借鑒期權激勵理論的核心,結合信貸人員的實際情況,從信貸工作的風險性、復雜性等特點考慮,對信貸人員實行:基本工資+獎金+風險津貼三位一體的新型報酬體系。
農村小額信貸問題探究論文
1我國農村小額信貸存在的問題
1.1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完善
(1)擔保、保險機構產品業務比較局限。
建設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離不開農村信貸擔保、農業保險及再保險機構。我國現行小額信貸原則上不需要抵押或擔保,也可采取靈活多樣的抵押或擔保形式,但是因為貸款對象都是最貧困的農民,他們提供的擔保的作用與一般金融機構的商業貸款擔保相比很難等同,因此在農村小額信貸中引進商業擔保和保險是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重要一環。
(2)缺乏專門的農村小額信貸資金批發機構。
由于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規模的專門向小額信貸(零售)機構提供批發資金的信貸批發機構,很多農村小額信貸機構資金不足且缺乏合法的融資渠道,必然會嚴重制約他們的生存和發展壯大,導致他們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相對較弱。
農村小額信貸問題及對策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中國農村小額信貸的發展歷程;我國農村小額信貸現存不足;未來農村小額信貸發展方向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農村信用社按照人民銀行信貸扶持“三農”的要求,全面試行和推廣了小額信貸活動、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人民銀行共同提出了《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要求有效配置金融資源、小額信貸資金供給存在較大缺口、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財務自立能力弱、行政干預造成小額信貸風險加大、支農措施與農戶需求不匹配、不斷強化小額信貸資金的供給能力、通過市場定價機制實現持續經營、為小額信貸發展創造穩定的政策環境、創新小額信貸模式滿足農戶的各類需求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一、中國農村小額信貸的發展歷程
199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模仿孟加拉鄉村銀行(GB)的小額信貸模式在河北省易縣成立了“扶貧經濟合作社”,開啟小額信貸在中國的試驗之路。1995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和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在全國17個省的48個縣(市)推行小額信貸項目,開始了以下崗職工為對象的城市小額信貸。
2000年,農村信用社按照人民銀行信貸扶持“三農”的要求,全面試行和推廣了小額信貸活動,以自由存款和中央銀行再貸款為資金,開展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地提出了小額信貸,引發了關于小額信貸理論和實踐的論證。2005年為“小額信貸年”,200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貼近農民和農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業發起的小額信貸組織。”到2005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在山西、陜西、四川、貴州、內蒙古五個試點省(區)開始倡導商業性小額信貸的試點,這些地區成立了山西平遙日升隆小額貸款公司、貴州江口華地小額貸款公司、四川廣元全力小額貸款公司、內蒙古鄂爾多斯融豐小額貸款公司、陜西戶縣信昌和大洋匯鑫小額貸款公司共計7家試點商業性小額信貸公司。
2008年5月4日,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人民銀行共同提出了《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要求有效配置金融資源,引導資金流向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改善農村地區金融服務,促進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隨著政府鼓勵民間資金和海外資金進入小額信貸領域的相關政策的出臺。中國各地呈現出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相繼成立并開展小額信貸項目的良好局面。
二、我國農村小額信貸現存不足
農村小額信貸問題分析論文
【摘要】社會主義農村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農村小額信貸是農村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資金來源。目前,農村小額信貸存在著諸多問題,筆者提出相應對策,以利于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新農村;信貸資金;信貸政策
“小額信貸”(Microfinance)是指專向低收入階層提供小額度的持續的信貸服務活動,是向貧困家庭提供非常小的貸款以幫助他們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或擴大現有的小本生意。農村小額信貸以貧困或中低收入農村群體為特定目標客戶,并提供適合特定目標客戶的金融產品服務,這是農村小額信貸項目區別于正規金融機構的常規金融服務以及傳統扶貧項目的本質特征。
一、我國農村小額信貸存在的問題
(一)小額農貸資金供給渠道狹窄
農村信貸供給渠道狹窄,形成了求大于供的局面。隨著農村經濟發展的進程加快,農村經濟開始向多元化、多樣化方向發展,對信貸資金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但受各種因素影響,農村信用社不能廣泛吸收更多的社會閑散資金。